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交通的发展

智能交通的发展

智能交通的发展

智能交通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现状;对策研究;信息技术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ime of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the traffic network is not long, the popularization is not wide, in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carried out, and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abroad,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measures.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5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小康型社会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将快速发展。这就给城市的交通状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人口和汽车保有量在逐年增长,因此带来的交通拥堵、尾气污染、交通事故等危害,严重的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安全和生活质量,也与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等有着紧密联系。很多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交通安全,这种危害已经受到各方面专家的重视,并进行了相关研究,虽然在有些地市已经实行了汽车限购、限排、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但是,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智能化交通系统是改善交通状况的模式和发展方向,是新时期交通运输信息化时代的标志。

二 智能交通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智能交通系统的分类:

智能交通系统包括有: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公交IC卡系统、公交客流量检测系统、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等);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城市交叉口闯红灯拍照系统等);城市交通电子收费系统;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汽车安全技术。

2.国内智能交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99年国家科技部才批准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智能化交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智能交通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甚至接近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如在城市交通信号系统、公交调度系统、公众出行信息系统方面,自主研发的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新型定位系统技术,智能车路系统等。国内的GPS、GIS技术用于车辆定位导航和监控的研究适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GPRS、CDMA网络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国内智能交通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智能交通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地展开,并逐渐带动全国大多数的大中小城市,道路交通控制、公共交通指挥与调度、高速公路管理、紧急事件管理4大类ITS系统,约30多个子系统交通管理与公交运输等方面推广使用。各大中型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交通信息共用主平台、静态交通管理系统等智能交通系统的主框架基本完善。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建立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也得到了应用。如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紧急电话、分车型检测仪、监控地图板等多种专用设备的使用;公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GPS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公路管理电子地图的建立;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的广泛应用。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兴起,我国已取得了包括智能导航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等一系列智能交通技术新成果。这些系统成果的应用,给我国的交通建设、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地发展机遇,促进了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发展。

3.国外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最早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在加拿大多伦多于1963年建成的,是最早期形成的ATMS管理模式中心,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一个雏形。而研究和使用智能交通最早的是美国,目前美国的智能交通应用率已达85%以上,早在1995年,美国就在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中明确了智能交通的出行和交通管理系统、出行需求管理系统、公交运营系统、商务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7项领域,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其他如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在很多年前就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日本包括交通信息系统、公交优先系统、安全驾驶系统、行人信息系统、环境保护系统、智能图像系统、紧急优先行车系统、紧急状态警告系统、动态诱导系统以及车辆行驶管理系统十个项目的AFMS智能交通系统;英国利用RFID射频识别治理交通拥挤堵塞,实行拥挤收费制度,根据汽车上的卫星跟踪装置和车载电子标签监控收费,对于治理交通拥堵作用非常明显;北美和欧洲等国家利用信息、通信、定位和控制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ITS),在公路容量管理与交通疏导方面的技术优势;同时,利用GIS、GPS技术,进行车辆运营、电子收费、应急管理、车辆监控调度等方面,也已经在很多国家推广应用。

三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存在不足与对策智能化交通系统是进入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需求产物,这主要是因为:大运量快速客运交通系统需求迫切;城市与城际智能交通系统期待一体化建设和融合;示范城市的成功经验需要加快推广应用;城市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能力亟待增强;增强应对城市交通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的需要。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经过10余年发展,虽说取得很大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管理,标准不统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2.新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有些地方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还很落后甚至是缺失。

3.相关人才缺乏,不能形成技术上的支持,阻碍了智能交通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相关对策进行完善:

1.充分认识智能交通的社会意义,建立统一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交通管理体系。

2.完善相关标准,国家宏观调控、指导各地方系统建设,形成步调一致的发展模式。

3.培养和吸纳智能交通优秀人才,满足发展需求。

4.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智能交通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 结语

智能交通系统是我国交通发展的最终方向,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保证社会治安、出行安全的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对于提高交通公共服务、交通管理、事故预防、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茂青,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5

智能交通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 运输系统 发展 状况 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智能交通的发展范文第3篇

1概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道路交通监控领域中国家系列规范的颁布和实施,“高清监控”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具有图像清晰、信息量丰富、色彩逼真、视角宽广等重要特征的“高清监控”被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00万、200万、5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机,CCD或者是CMOS的感光材料,全嵌入式、工控式、混合式结构等,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竞相登场,呈现出一派“百舸争流”的景象。笔者将通过本文,与读者分享对当下高清卡口、电警工程技术发展新特点的认识。

2前端采集环节趋于采用全嵌入式、智能化、工业级别的高清抓拍、控制、采集系统

(1)高清抓拍摄像机采用以TI公司的DM6467为核心的嵌入式主板,功耗低;采用无风扇设计,耐75℃高温;内置硬件看门狗电路,能够在系统异常后自动重启、恢复工作。软件方面,高清抓拍摄像机采用专门针对DM6467设计的嵌入式Linux系统,避免遭受网络攻击和病毒侵袭。相对于工控机模式或者是嵌入式的工控机,以上改进显然提高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2)高清抓拍摄像机内部集成高清抓拍系统软件和号牌定位识别软件;植入自动控制模块,将线圈触发、视频触发、雷达触发与启动补光无缝地集成;直接把图像数据上传到远端服务器的数据库中。(3)前端存储采用嵌入式网络硬盘盒,以固态电子硬盘为存储介质。相对于采用SD卡或者使用工控机而言,此举可使存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大幅的提升。(4)采集设备防护罩采用特殊设计。护罩的窗口采用透光率达99.5%的特殊光学防尘玻璃(普通玻璃透光率为80%左右),减少了反射干扰,使采集的图像色彩更加扎实、细节更加丰富。另外,护罩还引入了对承受高温、低温、雨淋、盐雾、粉尘等各种气候环境压力的考虑;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且达到适应应用环境的防尘、防水密封的要求,长期使用不会有严重锈蚀,符合IP66的防护要求。

3前端采集设备通过集成多功能应用软件实现更完善的智能化

对多功能应用软件的集成,使得系统在更有广泛性的同时,凭借特殊功能的引入获得了更强的针对性。下面分别对高清卡口、高清电警、后端平台的特殊功能加以介绍。(1)目前的高清卡口系统,对监控区域内正向、逆向行驶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及其他物体的图像捕获,以及车辆品牌识别(如大众、奥迪等)、车身长度识别等捕获功能的扩展,准确率可达99%以上。除了能够捕获所有车道上行驶的车辆外,系统还可以捕获到在车道中线上行驶的车辆,并能保证不受各种异常状况干扰:支持逆行抓拍,可抓拍逆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并且将其标示为逆行;支持并行抓拍,可抓拍并行(含双向并行)车辆,并识别成两条记录;可抗停车干扰,能在路边停车干扰下准确识别运动车辆(不会误将路边停放的车辆作为识别对象);支持抗干扰抓拍,可保证在灯光、阴影、雨天等干扰因素下不误拍。①高清智能卡口(图略)基本配置如下:选用25mm高清镜头时,摄像机与抓拍位置距离16~18m;每条车道配置一台摄像机、一个闪光灯;频闪灯闪光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的夹角在45°左右;建议在摄像机镜头前安装偏振镜,以消除车辆挡风玻璃反光的不良影响;每个方向配置一台高清全景摄像机,采用LED灯补光。②在不允许安装地感线圈的点位,系统可以采用虚拟线圈抓拍技术:在监视画面合适的位置上设置一个虚拟线圈框;当运动车辆的整个车头进入虚拟线圈时,虚拟线圈触发抓拍,并联动对抓拍图片的车牌定位、号牌识别。在安装了地感线圈的点位,当地感线圈故障时,摄像机可自动开启虚拟线圈功能进行抓拍。③当运动车辆正常通过抓拍位置时,系统自动抓拍,并开启频闪灯进行同步补光,保证抓拍效果。④针对超速、逆行的车辆,系统自动抓拍两张不同位置的照片,用于违章处罚的举证。⑤每台摄像机的监控范围覆盖一个半车道,大约6m路面宽度,保证能够抓拍到骑线行驶车辆完整的车辆号牌。⑥由于交通路况等原因,当前后车辆的车距比较近时,往往会出现前面的大型车挡住后面的小型车的情况(尤以市区内部最为常见)。系统在对此种情况予以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可保证不漏拍。⑦除了机动车以外,治安卡口还需要对非机动车、行人及其他物体进行抓拍。通过运用视频检测技术,摄像机能够完成对正行、逆行的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和其他物体的抓拍。(2)目前的高清电警系统同时具有直行车道左、右转抓拍功能,左、右转车道直行抓拍功能,逆向行驶抓拍功能,借逆向车道闯红灯抓拍功能,闯禁左、禁右抓拍功能。①基本路口电警配置(图略)。②系统具有高清智能卡口功能。在任何状态下,当车辆离开第一个线圈(位置见下文)时,系统能够完成对每一辆经过车辆的抓拍(捕获率不低于99%)和对车辆车牌号码、车身颜色的识别,准确地记录并存储车牌和全景影像等信息(每辆车辆都有相对应的一张全景图片和一张车尾特写的合成图片),并在图片上添加车辆经过的时间(年、月、日、时、分、秒,精确到0.1秒)、路口(地点)、方向、车道(左转、直行、右转)等相关信息。各条车道的监控是独立完成的。如交通灯由红转绿时,两辆车同时通过,触发抓拍;系统将生成两条记录。其全景照片可能为同一帧,但特写照片为各自车尾的照片。③系统支持闯红灯抓拍。在地感线圈模式下,一般每个车道安装两个线圈,第一个线圈安装在停车线以内,第二个线圈安装在停车线以外,两个线圈中心相距2m左右;在视频检测模式下,在监控画面每个车道停车线前后的相应位置上,各设置一个虚拟线圈,用于对车辆的检测。当前车道处于红灯状态时,若系统检测到有车辆经过,即对该车辆进行连续抓拍:当车辆进入第一个线圈时,抓拍第一张照片;当汽车离开第一个线圈时,抓拍第二张;当汽车离开第二个线圈时,抓拍第三张。整个过程在红灯状态下完成才认为是闯红灯行为。而后摄像机对三张照片进行合成,并发送到数据库中,作为违章记录。图片可清晰地记录违法车辆的车型、车身的彩色特征、车辆牌照及信号灯色,并显示车辆经过时的时间(年、月、日、时、分、秒,精确到0.1秒)、路口(地点)、方向、车道(左拐、直行、右拐)、红灯时间(精确到0.1秒)等相关信息。④系统采用车辆跟踪技术分析车辆的行驶轨迹,因此同时具有直行车道左、右转抓拍功能,左、右转车道直行抓拍功能,逆向行驶抓拍功能,借逆向车道闯红灯抓拍功能和闯禁左、禁右抓拍功能。⑤系统支持对过往车辆进行动态实时监控。摄像机可在输出高清抓拍图片的同时输出720P、H.264、2~4Mbps高清实时视频(非25帧),用于高清监控。⑥前端抓拍摄像机具有网管功能,能够把工作状态及故障情况,如摄像机实时视频功能是否异常、抓拍功能是否异常、闪光信号是否异常、前端存储功能是否异常等发送到网管平台。维护人员可通过查询网管平台的报表,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表略)。系统在检测到线圈或红灯信号异常时,自动切换到视频检测模式,并且实时通知网管平台。⑦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设备通信接口均引入防雷设计,立杆及基础符合防雷设计标准要求。系统弱电部分引入了防雷设计后,在静电放电、浪涌、电源短时中断等电磁干扰下,摄像机通信接口可能出现性能指标的暂时降低,但不会出现电气故障;系统内已贮存的图像、数据不会丢失。摄像机通信接口防雷设计(图略)。系统供电线路中加入空气开关、电源防雷器和稳压电源,以避免路口电源的不稳和干扰导致设备工作异常。摄像机电源的大地线和护罩外壳大地相连。若有雷击等干扰时,干扰电流将通过护罩外壳大地导到立杆上,最终导入大地。为了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还需要引入立杆防雷设计(3)后端平台技术特点如下:包括卡口平台、内网视频监控平台、专网视频监控平台、网管平台、实战平台,实战平台可以调用卡口平台、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以支持业务应用;支持视频监控基本功能,调用录像不需要经过前端网络摄像机;卡口平台具有各种数据检索功能、布控功能,以及可疑车辆自动挖掘功能;能够支持电子地图;具有录像智能视频分析功能;支持电视墙、大屏拼接应用;具有设备权限、用户权限管理功能,拥有丰富、实用的信息共享数据库,可将智能识别所得的车牌号、车型、颜色、时间、经过路段统一归档,形成数据库文件,供实战平台、交通管理处罚平台以及公安(交警)、治安、刑警监控平台共享使用。

智能交通的发展范文第4篇

一、概要介绍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交通信号控制、电子警察系统与道路监控系统开始在城市交通路口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城市智能交通路口建设的主要子系统工程。其中,交通信号控制作为城市交通控制,解决道路拥堵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本文中作了概要的介绍,本文还从电子警察的传统应用模式和道路监控的行业需求作了相应描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思路,为智能交通建设的远期规划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重复投资。

二、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简介1、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我们在讨论交通信号控制时,首先最主要关心三个设置参数,即相位、配时与时段设置。一般解决方案都是围绕优化配时方案,合理放行路口路段的交通车辆和行人而配套的设置方案,所以,我们现在主要把握住这三个基本设置方案就可以了。相位设置:一个相位周期完成某个交通路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人行和车辆的放行;配时设置:定义每个相位的运行时长(即:某个相位绿灯,绿闪和黄闪时间)。时段方案:描述了每日各个时间段采用何种配时设置的方案。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上述三个参数的基本设置,就可以基本定义一个平叉路口的放行方案,但是,上述方案并不能动态准确的描述各个时段,如果要更加精确的进行配时设置,只能根据我们对交通流量大小的肉眼观察的经验值进行参数设置。所以,为了更加理想的对交叉路口进行交通规划,合理完成配时方案的自动生成,适时动态优化绿信比参数,那么就需要结合我们下面所谈到的车流量检测分析子系统和交通流量动态预测子系统。2、车流量检测子系统车流量检测系统,按收集流量的传感器不同来分类,主要包括地感和视频二大类。地感线圈收集到的交通流量反馈给单点式交通信号控制主机后,即可方便的预测下个红灯周期和配时方案的改变状态。而视频作为车流量检测系统,在不考虑上下游相关路口流量变化的交通流数据的影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较为模糊的视频交通信号检测系统,从而经济地实现单点式交通感应控制。具体方式为:在路口规划多个虚拟的视频线圈,通过检测经过线圈车流量信息的大小,动态地为下个周期相应相位的配时方案增加或减少配时设置。本方案是不在指挥中心面控模式下解决交通拥堵的放行思路,较为适合中小城市的道路交通控制。但是对较大城市在进行感应控制时,还需结合各个相关路口的交通流量信息,进行相应的协调化处理,我们称之为指挥中心面控,实现指挥中心面控的集中协调式交通信号控制的前提是车流量预测分析子系统的建设。3、交通路口仿真系统与车流量预测分析子系统交通路口仿真系统在基于交通流的宏观仿真、车辆行为的微观仿真模型以及信号灯配时理论的基础上,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模拟交叉路口车流通行状况和交叉路口信号灯相位的设置等领域的交通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交通路口仿真系统由以下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交叉路口道路结构设计·交叉路口道路仿真及分析·交叉路口信号灯配时交通路口仿真系统面向各类交通规划部门或决策部门,可以从多种数据源导入或用户自己创建交通路网模型,并设置交叉口信号灯等仿真参数,经过仿真运算,动画显示仿真过程,并用多种方式显示统计结果,从而为各类交通规划人员提供离线规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提高规划的精度与效果,或作为交通决策部门的决策支持工具。交通路口仿真系统为城市交通信号的绿性比参数设置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模型和理论依据,为基于指挥中心面控的城市路通信号控制的配时方案的自动生成提供了解决方案。

三、电子警察系统的发展方向电子警察作为交通管理处罚的手段,为规范城市交通违章行为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该系统主要分为:地感式抓拍系统和视频抓拍系统。下面对视频电子警察系统的技术发展作一简要介绍:总体来说,视频电子警察系统的产品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利用了采集卡的动态检测函数,在全景视频上定义多个视频虚拟线圈或梯形光栅,以单位范围内像素的变化率作为综合判断违章车辆的抓拍条件,抓拍通过视频虚拟线圈的违法车辆,其缺点是由于人行和光线变化的干扰会造成大量的误拍图片;第二代视频电子警察产品,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车牌识别的过滤模块,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够剔出人行、光线、阴影等外部环境的干扰,缺点是:由于违章车辆的车牌较为倾斜,单纯依赖车牌识别算法,很难对较为倾斜的车牌图像进行正确识别,而漏检掉大量的违法图片;第三代电子警察在前二代电子眼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处理技术,依然有较高的鲁棒性,但是有效平衡了误拍率和漏拍率的矛盾,该算法主要依赖于车尾特征检测与轮廓跟踪相结合的自适应算法,优化了路口视频电子警察的解决方案。

基于第三代的视频检测算法,把大量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嵌入式的产品来实现,采取ARM9与DSP芯片结合处理的模式,通过DSP完成数字图像的算法处理,以ARM9进行相关控制,这样大大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该技术是未来视频电子警察的技术发展方向。

四、视频编解码器在交通系统中的运用视频编解码器,是指一个能够对数字视频进行压缩或者解压缩的程序或者设备。不同的视频编解码器,它们往往采用不同的数字化压缩国际标准(如H.261、MPEG-1、MPEG-2、H.263、H.264、MPEG-4等等)。实际上,视频编解码器的作用是通过某种编码算法实现模拟视频的数字化传输,然后再解码还原为模拟视频信号,可见它是用来解决视频信号的远距离传输问题的,应用到视频电子警察领域还需要配合模拟矩阵才能完成完整的视频监控系统功能。信号流程为:前端摄像机的音视频信号,以及云台镜头的控制信号等先接入视频编码器,编码器对接入的模拟信号进行Mpeg4/H.264压缩编码,并且通过网线接入到网络。在后端中心控制室,视频信号通过解码器解码输出到电视墙;通过连接到网络上的装有控制中心软件的服务器进行视频的控制,实现例如切换图像或在某一个屏幕上轮显等等模拟矩阵的功能。通过嵌入式网络录像机,或者通过工控式数字硬盘录像机对视频图像进行记录。该系统结合视频检测功能,在单位时间内,传递有效的运动物体,大大提高了网传效率,可以实现多用户查看不丢帧的技术特点,由于系统结合数字网络管理,使得指挥中心管理功能大大增强,可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

智能交通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发展 现状 意义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发展交通运输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交通信息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年来,国内外都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资金来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等在我国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智能交通系统对缓解当前大中城市的交通压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智能运输系统ITS是各个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日本、美国、欧洲是世界上三大研究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是智能运输系统进行最早研究的国家,并且ITS实用程度覆盖全国,投入四百万台汽车导航仪,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建立了对于交通控制、信息服务完备的综合体系,成为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对于智能交通系统开展比较晚, 1991年,美国对于ITS进行投资,由于投入研究资金多,在4年后就确立了100多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的ITS研发组织;1997年美国对ITS投资7亿美元,1年后,当时的总统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的法案,为美国公路交通系统的研究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政府在6个财政年度共计拨款2000多亿美元,相当一部分都用ITS的进一步研发中。欧洲针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采取一体化措施,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进行ITS研究,其中著名的ITS项目包括DRIVE工程,它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研究合作计划,包括十二个国家,七百多个企业参与,总投资金额达到五亿欧元。 发达国家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源,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ITS成为高新技术应用最多的领域。我国在智能交通系统研究领域发展比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研究计划重点开展。各个发达大城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交通控制和监控系统,同时国家也加大力度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自主研发。比如上海交大与当地交警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国家科委、计委开发的HT-UTCS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1998年交通部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正在进行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为实现畅通的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国上百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公路行车限速和交通拥堵,汽车速度过慢会增加尾气排放,污染环境使得空气质量下降,同时也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利用现有资源,使得交通运输发挥最大的效用,需要加大对智能交通系统研发的力度。公路交通系统相对其他具有直达、机动性好、速度快的优点,成为各城市之间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运输装备的利用率并且减少交通故障。综合运用计算机、通信、智能控制、GPS和GIS技术,应用于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加快基础建设,达到提高交通系统的能力。

三、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虽然和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是稳步进行。对于城市客运和货运及其周转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各种交通方式应运而生,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提高,使得在完成运输量的同时,提供了质量,公路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且市场从卖方向买方过渡。对于中国发展智能运输系统,需要做一些工作: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洲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