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零基础入门教程

电工零基础入门教程

电工零基础入门教程

电工零基础入门教程范文第1篇

1、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工艺要求,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2、掌握常用的仪器、仪表。

3、突出实用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为求活泼、有趣味性。

【关键词】电工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兴趣

一、理论教学

1、基础理论教学

课程和内容的选择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开课的先后次序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依据学校的条件,设计了相关项目课程。先易后难,先学的知识、技能是后面所学的基础,这点与传统课程体系一样。在校期间,以校本工作岗位为主,兼顾工厂、企业对操作员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较为全面完善的体系,进入工作岗位,可较快地熟悉工作、进入工作。培养的能力主要是通识的,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可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零距离的对接。“学校不是工厂,工厂不是学校”。将课程项目化,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课程都在一起整合,而是采取两个方向的课程进行项目化,一个是弱电―电子线路,另一个强电―电力拖动。

2、重点专业课内容教学

熟练掌握《电力拖动》这门课程。该课程中主要包括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和作用;常用继电器、接触器的识别与检测;典型的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学习这门课程,具备进入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学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3、懂得安全用电常识

与强电打交道,安全教育为首要,电具有“听不到、看不见、摸不得、嗅不着”等特点,在实习过程中,一定对学生进行安全喊话,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在培训中要侧重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人体触电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安全用电一般措施;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安全用电的组织措施,在生活和生产中,给合实际分析典型触电事故案例等。

二、一般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使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的能力

通过培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较高素质的学员,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它是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等多种电路参量和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多种元器件参数的电工电子仪表,其正确使用使用方法如下:

(1)测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先检查一下指针是否指在零的位置,如不在零位,可调节表头轴心附近的机械调零装置,将指针调到零位。然后在电池夹内装入二号电池(1.5V),6F22型层叠电池(9V)各一节。

(2)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测量前,必须将转换开关拨到对应的交流电压量程档。如果误用直流电压档,表头指针不动或略微抖动,如果误用直流电流档或电阻档,轻则打弯指针,重则烧坏表头,它相当于人的“心脏”,是很难修复的!测量时,将红黑两表笔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绝对不允许在测量中任意拔动转换开关来更换量程。测量高电压时更是如此,这样可以避免电弧烧坏转换开关触点。测量电压时,一定要要养成单手操作的好习惯。

(3)直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仍然要注意正确选择测量项目,如果误选了交流电压档,读数可能会偏高,也可能为零;在测量之前,一定要注意万用表的表笔正、负极性,将红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正极,黑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负极。如果表笔接反了,万用表的指针会反方向偏转,容易撞弯万用表的指针。若事先不知道被测那点电位的高、低,可将任意一支表笔先接触被测电路任意一端,另一支表笔轻轻地试触一下电路的另一被测端,若表头指针向右偏转,说明正、负极性接法已正确,若表头指针向左方向偏转,说明表笔接反了,交换红黑两表笔即可正常使用。

(4)电阻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绝对不允许在带电的情况下测量电阻。这相当于将被测电阻两端电压引入万用表之中来测量线路,必然引起测量误差,如果引入过大的电流、电压,还会烧坏表头,所以在测量电阻之前必须先切断电路电源。如果在测量的线路中有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应先将该电容器放电(正、负极短接),避免电荷通过万用表泄放,会损坏表头。测电阻时,直接将表笔并联在被测电阻或电路的两端,在测量电阻之前或每更换倍率档时,都应该重新调整欧姆零点,即将万用表的红、黑两表笔短接,并同时调节零欧姆调零旋钮,使表头的指针更准确地停留在欧姆标度尺的零点上。如果连续使用Rx1挡时间较长,也应重新校正欧姆零点,这是因为五号电池容量小,工作时间稍长,输出电压下降,内阻升高,会造成欧姆零点漂移。测量电阻时,应该选择较合适的倍率档,尽量使指针接近标度尺的几何中央,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5)要正确使用钳形电流表:在测量之前,应先检查一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向零的位置,如果不指在零位,应该进行机械调零,然后还应该检查一下钳口的开、合的情况,要求钳口可动的那一部分开、合要自如,两边钳口的结合面一定要紧密接触。假如钳口上有油污或杂物,应该用溶剂洗干净;假如有锈斑的话,一定要轻轻地擦。测量时候一定使钳口紧密接合,漏磁通减少,测量精确度提高了。测量时,应选择适当的量程,为了方便在测量时使指针超过中间刻度,以减少测量误差。如果在测量电路之前,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小,可先将量程选择旋钮置于最高挡位,然后再看指针偏转的情况将量程旋钮调整到较合适的位置。如果被测电路中电流太小,即使在最低量程挡指针偏转角都很小,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可将被测载流导线在钳口的部分的铁心柱上缠绕几圈后再进行测量,将指针指示数除以穿入钳口内导线根数,即得实测的电流值。测量时,应使被测导线置于钳口内中心位置,以利于减少测量误差。钳形表不用时,应将量程选择旋钮调到最高量程挡位,以免下次使用时,不慎损坏仪表。

2、培养学生独立识图的能力

电路和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修都要有相应的电工用图作为依据或参考。它是电气工程技术的通用语言,凡从事电气操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识读电工用图的基本知识,具备照图施工和检修的能力。我们一定按照识图的基本要求去识图:结合电工基本原理识图;结合电气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识图;结合典型电路识图;结合电路图的绘制特点识图。掌握识图的步骤,阅读图纸的有关说明,包括图纸目录、技术说明、器材明细表及施工说明书等,这一步主要是了解工程的整体轮廓、设计内容及施工的要求。识读电气原理图时,要根据电路图的工作原理,首先在图纸上先分析出主电路、控制电路,其次再先看主电路图,后看控制电路图。阅读主电路可按照以下四步分析:第一,先看本电路设备的供电电源,实际上生产多用380V、50HZ三相交流电源;第二,弄清主回路中用了多少台电动机,并了解各台电动机的作用;第三,分析各台电动机的工作情况,电动机与电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四,熟知主电路中所用的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控制电器多为刀开关和接触器主触点,保护电器多用熔断器、热继电器、自动开关中的脱扣器等。分析控制电路时,要先了解控制电路中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等的作用、动作原理,再结合主电路有关元器件对控制电路的要求,即可分析出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的测量,熟读色环电阻的阻值,电容的极性的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检测,熟练地掌握电烙铁的焊接技术,掌握焊接的动作要领和基本要求,能够按照图纸进行组装和调试。

三、专业能力的培养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和检修

培训实习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和拆卸过程,拆卸不得得当,会拆坏设备,或者把零件及装配位置弄错,给装配也会造成不少困难。培训学生在拆装电动机之前,一定做好拆卸前的准备工作,备齐拆装的一些常用工具,一定要选好合适的地点来拆装电动机,现场环境事先要整理好。一定要熟悉所拆电动机的结构、特点、拆装要领及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一定作好标记,标出电源线在接线盒中的相序,培训学生掌握电动机的拆卸步骤,熟练地掌握联轴器或皮带轮的拆卸;轴承的拆卸;端盖的拆卸。掌握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原则应与拆卸步骤相反。

2、安装和检修低压电器元件能力的培养

学会运用万用表检测继电器,接触器等低压电器元件质量及好坏,在控制板上安装电器元件,根据电动机容量的大小来选择导线线径,分别接控制电路和主电路中,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来检查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接线是否正确,为防止接线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短路事故。

3.板前明线布线的安装工艺

尽可能少布线的通道,同路并行的导线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要分类集中,单层密排。控制电路一定要紧贴安装面布线,相邻的电器元器件之间也可“空中走线”。安装导线尽可能靠近元器件走线,布线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要成900的直角弯。同一平面的导线高低要一致,尽量避免导线交叉,用软线来连接按钮,连接配板上的元器件时一定要通过接线端子,并且要编号。

总之,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这一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从事电工作业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小法电子技能与实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

电工零基础入门教程范文第2篇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进入了由传统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转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支撑并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体现了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在结合机电专业实际岗位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机电类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5101

0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方向和目标,职业素质教育本身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技能,以便在社会上获得谋生的手段,每一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有大批学生处于无业状态,甚者有些学生毕业后回炉到技校继续学习,获得实践技能,同时用人单位认为招不到合适的人上岗,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处于脱节状态,现在很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以改变这种状态,高职类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两年理论时间,怎么让我们学生通过高职教育获得职业技能,应该值得我们高校教师去思考。近年普遍认同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在这个大前提下,课程体系设置也应基于工作过程,希望学生学到知识能够系统化,不是知识堆积,而是知识运用,这样对整个课程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1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分析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手段也逐渐被新技术所取代。机、电技术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综合分析后,我们发现企业需要机电一体化毕业生掌握的核心技术有机电产品的设计与绘制,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与生产,机电设备装配与维修,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自动生产线运行与调试,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通过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和锻炼后,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设备的操作运行、技术创新和维护。

2课程体系设计凸显问题

2.1课程之间衔接

众所周知,任何机器或设备,都是由零件装配而成,只有制造出合乎要求的零件,才能装配出合格的机器。每一个零部件对应学生一门科目,只有科目之间达到配合的需要才能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达到满意效果,科目的配合就需要课程之间互相衔接,任课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合理设置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课程与课程之间不能有效衔接,主要原因是没有将课程置于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考虑,在课程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大多数高校设置专业标准时,都在核算总学时量,为了总学时量不超过大纲要求的总学时量,都在削减理论学时或者直接删掉某门课程,满足总学时量,单纯这么做,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总学时量计算不应该单纯数字加减,应该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所以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体系设置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门科目应该不是单独存在应该具有整体性,前导课程应该是后续课程的铺垫,比如,一串珍珠项链,每一门科目应该是一串珍珠,最后整体课程规划应该是串珍珠的线,学生到毕业时拿到不是一个珍珠,而是一串珍珠项链,也就是项链效应。

2.2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的制定未能及时跟上,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文本,导致课程教学团队不能准确地对课程进行定位,不能准确把握如何在前续课程的基础上同时形成对后续课程应有的支撑及兼顾并行课程的关系进行设计,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课程内容上的重叠或脱节现象。

3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学校自身课程体系实际情况,学校办学特点、在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

上面提到整个学科体系应该达到项链效应,引导项链珍珠线相当于整个学科课程载体,机械零件的工艺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以对应的工序设置课程先后顺序,注意每一个工序的衔接,也就是每一门科目之间衔接,作为工程界语言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科目,无疑应该是本专业首先开设专业科目,本门课包含两部分知识点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在手工绘图部分交给学生正投影基本理论,学会识图和读图,以往教学当中由于学时的问题,由于学生基础重心放在点线面投影和组合体部分,能够体现识图和读图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学时受到影响,使学生没有学到本门课精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髓,作者所在教研室对此问题进行积极探讨,这门课作为前导课程应该如何设置情境载体,需要与后续课程教师进行积极探讨,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拓展知识,CAD部分绘制手工绘图当中一些简单图形,综合实训时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金属材料热处理主要体现工艺部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工艺方案,利用CAM软件绘制制造图,CAPP出工艺图,回炉进行金工实训,进行零部件加工,使整个学科体系能够完善。

为了使方案具有切实可行性,首先建立一个教改班,每门课任课教师由资深教师进行教学把关,这个班的学生不要求全部是优等生,应该形成梯度,反映的教学效果具有真实性。

4总结

教改和课改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关于教改的探讨也是永无止尽的,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制定出可行教学流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教学根据国情、省情、校情不同而不同,每个学科又有它独特的特点,根据学科不同制定方案又有它的特点。

电工零基础入门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Multisim;教学;电路;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75-03

[作者简介]陈少航 1981― ,男,广西桂林人,研究生,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自动化系讲师,研究方向:信号分析及处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电类本科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该门课程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学习难度比较大,又由于课程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需进一步提升。因此,因系制宜改革教学方法及方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特别是仿真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仿真技术引入到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下面结合我校相关专业特点及教学现状,详细介绍Multisim在“电路分析基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Multisim简介

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开发的以Windows为平台的仿真工具,是一款专业的电子仿真软件,可以模拟单片机应用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及混合电路的工作过程及结果,仿真界面人性化强,元器件模型、虚拟仪器仪表及MCU非常丰富,能够实时仿真“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各种电路,并能实时观察不同元件参数对电路造成的影响。

二、Multisim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目前,“电路分析基础”课堂教学主要是PPT静态演示为主,也就是课程的讲授是以PPT为主,这样的讲授方式持续了很多年,但教学效果并没有获得质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本课程抽象的理论知识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型,因此,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理解得不够深刻,有一种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感觉。

Multisim是一款很强的实物模型仿真软件,课堂PPT教学过程穿插对应的Multisim仿真电路模型,能建立起一种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空间实物电路的理解能力,下面介绍一下Multisim仿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一阶电路状态、响应的仿真

一阶电路的状态及响应分析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它主要是分析电路中的零状态、零输入以及全响应,图2是用于仿真一阶电路的RC电路,激励是一个幅值为1伏,频率为1000赫兹,占空比为50%的方波。设计电路的时间常数,当方波值为1伏时,用来模拟电容的充电过程;当方波值为0时,用来模拟电容的放电过程。电容充、放电过程的电路响应实际就是图1的零状态和零输入响应过程。

采用Multisim10.0里的Simulite/Analyses/Transient Analysis 瞬态分析 对图2进行仿真分析,利用软件自带的虚拟示波器,得到如图3所示的响应结果。图2中的粗线是方波信号,细线上升阶段是电容充电过程,细线下降阶段是电容放电过程,在图2中利用Multisim的坐标定位功能,可以得到电容的充、放电过程是符合一阶电路零状态储能和零输入衰减过程,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图1的响应结果也是电路全响应的结果。

另外,图1中的电阻的变化会引起时间常数的变化、引起电路响应的变化,利用Multisim的Simulite/Analyses/Parameter Sweep 参数扫描分析 功能,同时观察不同电阻值对电路引起的响应结果如图2所示,图2显示了R1分别为50Ω、100Ω、150Ω以及200Ω的电路响应。

图2、图3 在仿真过程中,融合了一阶电路的零输入、零状态、全响应对电路响应的影响,利用参数扫描功能同时观察不同电路参数对电路响应结果的影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抽象的难点内容,同时,学生可以自行修改实验参数,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

二 谐振电路仿真

串、并联谐振是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的重要内容,图4 由电感、电容以及电阻串联构成,用来仿真串联电路的谐振,图4阻抗为:

将电路元件参数代入①式,计算出①式中的虚部位为零,由串联谐振条件可知,图4发生谐振,并且信号源和电阻R1上的电压值相同,同时电容、电感的串联支路电压为零,通过仿真软件内嵌的虚拟交流电压表测量显示,仿真和理论分析结果相同。

三、Multisim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验内容较多、较难,而单次实验课时间又较短,以前,每次做电路实验都比较仓促,实验的效果也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模式。Multisim的引入取得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达不到的效果。课外提前布置实验内容的仿真验证任务,要求学生提前用Multisim进行实验,而且学生可以在实验要求范围内自行修改Multisim仿真参数和仿真电路,仿真达到预定目标之后,再搭建具体的实物电路,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实验模式能缩短实验时间、降低实验器材的损耗,学生反应更能适应这种新式的实验模式,而且实验效果获得显著提高。下面用图5验证戴维南定理为例,介绍Multisim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图中的A图有一个由流经R4电流控制的电流源, 断开RL1,计算 也可以用Multisim内嵌的虚拟仪器测量 得到A图的等效Uoc=1V;等效Req=5Ω;其戴维南定理等效电路如图B所示,同时相同改变A、B图负载参数,仿真结果显示A、B图的直流电流表读数始终保持相同。仿真结果表明对负载RL的戴维南等效电路是正确的。

四、结束语

经课堂和实验教学双重实践证明,将Multisim仿真技术引入“电路分析基础”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结合理论分析不断穿插仿真案例,实验教学前布置仿真任务,实验中加入电路的仿真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电路、分析电路、解决电路故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思维,有利于降低实验器材损耗,并能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和合作,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关源.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新喜,许军,王新忠,等.Multisim 10电路仿真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王庭才.Multisim11电子电路仿真分析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电工零基础入门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机械基础;中职教学

一、机械基础的学科特点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群中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机械,如冰箱、洗衣机、电梯、电脑等机械设备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们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在现代生产中也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汽车、生产自动线、机床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械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这就决定了《机械基础》课程在中职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机械基础是研究常用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结构分析、设计计算,并同时进行材料选择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和近机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简单机械的能力;具有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两部分,与后面的各门专业课联系紧密,学好本课程对后面各门专业课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职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机器的组成、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了解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和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及运动特点;了解液压和气压传动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应用;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学会使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表等有关技术资料的方法。从而为学习职业岗位技术,形成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品质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在我所任教的中职学校,据调查表明,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一方面,由于中职课堂教学情境一般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相对较差、经常受到老师忽略、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较低下的学生,他们很自然地把初中阶段对学习的冷漠态度,迁移到职教课堂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进入职校随即表现出“畏学”、“厌学”甚至“弃学”,导致中职教育教学失效率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高分低能”等说法的误导,正好为中职生的学习挫折构建一道心理防御机制,“要能力,不要知识”成为他们拒绝学习理论知识的借口。我们的个别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也存在模糊认识,不敢理直气壮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未能在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华东师大职成教研究所石伟平教授把“使学生真正‘学起来’,变普遍‘厌学’为普遍‘乐学’”作为职教课改的目标,作为职教课改成败的衡量标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构建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效地改善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训练,达成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职教课改的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如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操作技能。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我们的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作出尝试和努力。

一方面,有目的性地加强中职机械基础实践教学。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一体化高效教学,教师应结合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机械加工现场参照实物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有目的性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习内容可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让学生加深对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机械传动的原理和应用特点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在企业的机械加工和操作实习,教学就更加生动,理解就更加深刻。例如在讲解定轴轮系时,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感受它内部的齿轮传动特点,这样直观、鲜明的教学形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工零基础入门教程范文第5篇

数控加工基础这门课程专业性很强,其中很多知识很难单纯用语言描述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笔者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几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PPT课件制作,不能只是简单展示要讲授的内容,而是要经过精心设计,把枯燥的课本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它为教学所用。在严谨地科学表达的同时,积极运用对学生有启示作用的效果,特别注意发挥PPT自身所带的动画功能,提升课件质量与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数控加工基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

(1)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要简洁,一定要经过教师细细推敲,文字数量要合适,突出重点难点,不要把书上整篇的文字都放上去,否则密密麻麻,就像在阅读电子书一样,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理解教学的核心内容,有效地选取内容在PPT上进行表达。对于确实需要较多文字来阐述的内容,可以采用分项分点、加编号或项目号,演示时逐点播放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文字要逐步引入。一张幻灯片上的文字内容,不要一放映幻灯片,就一下子全部显示出来。让文字随着讲课的过程,逐步引入,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且上课精神不集中的学生也可以随时清楚教师讲到了哪一部分,容易引起学生注意。

在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大部分内容是讲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而程序指令是一行一行的。笔者在制作课件时,从不将一个零件加工的所有指令直接一次性显示在屏幕上,而是逐行逐行显示,每讲到一处编程轨迹,讲到一段加工路线,便给出一行或几行指令。学生即使是注意力分散了,回过神来,也照常可以清楚讲到哪一部分了,而认真听课的学生则更加明白各道工序加工所对应的指令,并且在讲完一道工序后,会积极思考如何编制下一道工序的程序指令。

(3)文字的字体、字号要合适。文字的字体要醒目,一般宜采用宋体、黑体。笔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般选用宋体文字并加粗显示,文字的字号要尽量大些,不要太小,一般标题用32号以上,正文用28或24号。对于那些突出的重点和难点,要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和不同的颜色来标示或加着重号,以引起学生注意。

2.图片

在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制作课件所需的图片大部分都是零件图。笔者认为零件图毕竟属于工程图样,图片颜色可以略微单调一些,要避免过于鲜艳、过于花哨、过于吸引人眼球,因为这样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保证图片一定要清晰,数值一定要清楚,尺寸和形位公差正确。笔者在教学中,会把书上的例题用AutoCAD或者CAXA电子图板重新绘制,把图框和标题栏加上去。使学生看到的图样是一张张完整的零件图,与将来去车间实训拿到的零件图样格式一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这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规范画图的好习惯。

3.动画

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大部分内容是编制加工程序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如果教师枯燥地对着一张零件图讲授如何编制加工程序,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没什么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将零件的切削加工过程转化成动画的形式,学生就会很清楚,一条或几条指令执行下去会在工件上切削出怎样的轮廓形状。他们就会比较感兴趣,学习主动性明显会增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动画,在讲完一条或几条指令后,播放相应的动画,展示程序指令的执行过程,整个动画围绕着切削加工的过程来进行。此外,动画演示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它可以循环播放,播放一次后,学生不明白,还可以多次播放,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运用此方法明显感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在设计动画时要注意:动画设计要紧紧围绕所讲授的内容来进行,在符合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艺术性、新颖性越高越好,但是,要删除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意义效果,不要做那些与授课内容无关的动态效果。比如有些课件上,会看到一个类似图标的东西在动来动去,而实际上这个东西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这样会使学生无心听课,总是盯着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动画,严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视频

在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教学中,拍摄与零件图相应的切削加工视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笔者在教学中,会对应书上的每一个例题,去实习车间做一次切削加工,边说教边操作,并把视频录制下来,把它插入到幻灯片中,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实际加工的氛围。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1.利用“毡尖笔”功能,在零件图上突出显示加工路线

充分利用PPT的“指针选项”功能。在PPT软件放映模式下,右击鼠标可以打开快捷菜单,选择“指针选项”,在这个“指针选项”里,包括:“圆珠笔”“毡尖笔”“荧光笔”。笔者在讲授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时,在讲授加工路线时,给出一条指令,讲这条指令时,会对应地在零件图上用“毡尖笔”画出加工路线。这样学生会很清楚每条程序指令所切削加工的是零件图上的哪部分。

2.利用数控仿真软件,纠正学生常见的编程错误,杜绝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

仿真软件是很好的实体加工模拟软件。在生产中,经常是先用仿真软件模拟成功后,才到机床上试切并加工,这可以有效地避免撞刀等事故。笔者主要运用数控仿真软件来进行课堂练习,这种方法有两大好处。

(1)数控加工基础这门课的很多作业都是编程题,学生把编写的程序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批改作业相当辛苦,而学生对一些细节问题却并不太在意,比如在小数点编程时,经常有学生漏掉小数点。

对于数字的输入,有些系统可省略小数点,有些系统则可通过系统参数来设定是否可以省略小数点,大部分系统小数点不可省略。所以,在进行数控编程时,不管哪种系统,为了保证程序的正确性,最好不要省略小数点的输入。

在应用小数点编程时,数字后面可以写“.0”,如X50.0,也可以直接写“.”如X50.。若忽略了小数点,则指令值将变为原来的1/1000,此时若加工,会造成事故。

而学生写在作业本上的程序指令,却经常漏掉小数点,这样一旦养成这样不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在不可以省略小数点的系统的机床上实操,忘了输入,后果相当严重。

如果用数控仿真软件来做作业,就如同在机床数控系统控制面板上,用MDI键盘输入数值一样,学生就不容易漏掉小数点。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为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编程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数控加工基础这门课并不是特别容易,手工编程题目需要认真去计算各点坐标,并制定加工路线,进行程序编制。编程作业如果是写在作业本上的书面作业,容易出现抄袭的情况,这样完全达不到做编程作业的目的,而且有些学生字迹不够工整,抄得一塌糊涂。这样做作业,没有太大意义。笔者申请使用机房,用数控仿真软件做作业,每人一台电脑,每个学生自己独自完成一次作业,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利用局域网复制别人的作业。虽然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编写出一个零件的加工程序,但总能编写几行,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也能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这样才能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

三、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构建和谐课堂,营造“教”和“学”互相促进的课堂氛围

1.教师不应一味地讲课,应要求学生适当地做好课堂笔记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适当地控制PPT的演示速度,诱导学生有效记录,强调适当记笔记的重要性。当然,笔记内容不能过多,如果全篇都是文字,学生不会去记。教师要把内容按层次展开,要求学生把重点内容写一遍,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笔者在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对所讲到指令的指令格式记笔记,以加深印象,牢固掌握各条指令的指令格式,为编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师不应只是PPT放映员,要适时注意师生互动

上课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仅仅站在桌子边或坐在椅子上,手不离鼠标,直接守着电脑放PPT,这样教师和学生无法进行师生互动,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会适时地运用遥控翻页激光笔,确实需要用鼠标的时候用鼠标,在不是必须用鼠标的情况下,运用遥控翻页激光笔,就可以在教室里走动,和学生互动,而不只是守在电脑边上做一名PPT放映员。师生互动的课堂,可以更加有效地交流和讨论一些所学的知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