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教学 四个层次 思维训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注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把握好思维训练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第一、认知性阅读思维――整体感知与局部解读结合。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通常是扫清字词障碍,通读复述课文,属于认知性阅读思维。所谓认知,主要是用视觉来感知和辨认文字的过程。这些认知在获得课文意义的阶梯上是最低的,其思维水平亦是最低的,实质上是通过直觉对言语的意义、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和判别。我们还要和语文知识(包括语法、修辞、文章、文学等方面)相结合,使具有感性经验的直觉思维得到修正和提高。如初中课文《我爱这土地》,先让学生通过朗读,用直觉思维快速体会作者在这首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诗:苦难、执着、爱国。然后再运用语文知识对局部语言进行推敲分析,以便论证整体感知是否准确。比如,“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一句使用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再联系写作背景,更清楚的认识到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所造成的。而那只为她“歌唱”的“鸟”,就自然成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但却勇敢地护卫着自己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通过这样整体感知与局部解读结合的学习,学生对这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的认识就深入、准确了。高明的教师在初步认知的阅读教学阶段,不停留在字词的记忆和直觉感知上,而是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去体味弦外之音。我们提倡在特定环境中掌握词语的运用技能,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第二、理解性阅读思维――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结果就大不一样。

例如,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我不是让学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这个词语如何运用得准确生动,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态,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的心理,如此读下来,学生便对人物形象以及文章思想内容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

第三、评价性阅读思维――主观质疑与客观评价结合。

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即评价性阅读。它是读者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初中阅读教学中评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教师善于质疑,善于诱导学生生疑,进而进行批判、评价。比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向学生发问:愚公到底“愚不愚”?愚公精神在现代可不可取?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为什么斯科特的队伍比赛失败了却称得上是悲剧?又为什么这场“悲剧“是”伟大”的?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师生们的分析评价一致:孤独磨练意志。并且列举出贝多芬、陈景润等名人来证明。而有的学生提出:“杜小康才和我们一样大,这么恶劣孤独的日子,无论是从身体还是心理应该都是不利于他成长的!可为什么他却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话音刚落,当即引来同学的笑声,这位同学毫不示弱,“不然你去试试?”。学生的看法虽然片面,但这种怀疑批判精神很可贵,教师要给予鼓励。长期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就会从幼稚走向成熟,渐渐学会正确区别事物的真假虚实、美丑善恶。其辩证思维能力将达到一定的水平层次。

第四、创造性阅读思维――联想想像与逻辑推理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设问质疑

一.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

我们清楚,设问质疑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为求索而产生阅读动机。

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所以在设计引读性疑难时必须注意:这类设疑应当是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去把握文章的内容,而不是设计一个个肢解课文的细小琐碎的问题,或局部的小问题。这类问题一般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一定的思考价值,是能引发争议的,而且须在阅读全文后才能回答的问题,甚至有时阅读一遍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准确的答案。因为设计这类疑难,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指向性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知,有所领悟。

这类引读性的设疑可以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争论;可以是对文章结构的探讨;可以是对文章线索文眼的求寻;说明对象的分辨,主人翁的讨论等等。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到全文的结构,值得探索,而且本文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与其他文章有别。因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前的引读性设问,在阅读教学中起诱饵的作用,它促使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状态,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二.设置探索性的疑难,促使学生思维深化。

有些课文,文从字顺,平白如话,没有文字障碍,读这类文章学生往往满足于读懂了而不愿作深入探索。也有些课文,虽情节生动,学生也喜欢,但读这类文章也往往满足于只了解故事情节而浅尝辄止。有鉴于此,当学生进入阅读状态,需要进一步诱发他们深入分析钻研课文时,可借助探索性的设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这个阶段的设疑置问,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疑,要把握好问题的尺度,讲究分寸,讲究适度,“过”与“不及”均不好,其原则为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类探索性的设问切口要小,挖掘要深。或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或从某个结构安排,领会作者的巧妙构思;或从某个细节描写入手,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学生在解疑探索过程中进行分析、联想、比较、综合等思维训练,并在反复的训练中促使思维深化,提高思维能力。

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常常是文已尽而意未尽,或故造悬念而留下空白。也有的科学说明文,作者对某些现象提出了预见。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开放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发开去。这种推想或想象要以课文作依据,与课文内容有关,而不能是虚无缥缈的或天马行空式的空想。例如: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根据文中的两大波澜设问:①假如于勒并没有再次沦为乞丐,此文情节如何发展?②假如一家人无法躲开于勒,又会出现怎样的戏剧性变化?这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常常推想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情节。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情节发展较为合理,因为情节的发展不能背离菲利普夫妇的主导性格——贪婪、虚荣、视财如命。作了这样种种想象推理之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无论于勒怎样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是不可能改变的。于勒的悲剧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样,学生便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角度,自己悟出真知,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3篇

针对聋生的思维现状,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思维训练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营造宽松氛围,消除畏惧心理

聋生的生理残疾制约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接受性学习,师讲生听,死记硬背,所学知识暂时寄存在脑子里,不久之后就忘得干干净净,是对教师的问题无所适从,往往答非所问,加上自卑心理作祟,失去了“思维”的信心和勇气,惧怕“思维”。所以面对老师的启发引导和热情鼓励,多数学生一言不发。这也是形成教师“满堂灌”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摈除师道尊严的老观念,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丰富师爱的内涵,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进入和谐亲切、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要结合班内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维状况,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不苛刻要求,让学生彻底放松,减轻心理压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活跃思维。

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思维魅力

聋生不喜欢语文课,是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没有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厌烦。魏书生老师的学生每天要做很多的作业,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感到疲倦,因为“喜欢就不是负担”。要让聋生喜欢语文课,就必须改变以往“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要解决“开口”的问题,让学生想说。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你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你难以理解的内容是什么?这两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小,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激起他们主动交流的欲望。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读书比以往认真多了,之后的交流也非常热烈,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急切地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很少有人提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即使提出了也不能明确表达出喜欢的理由,提出最多的是自己不懂的内容,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不出喜欢的理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欣赏,去品悟。提出不懂的语段,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思考。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怎么说。仅仅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感受到一种满足,学习的兴趣就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在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心情越来越放松,在探讨交流中感受着参与的快乐、思考的快乐。

三、精心设计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面对难以理解的课文,教师过于笼统的问题更容易使学生一筹莫展,增加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思维发展。只有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才会敢于尝试,敢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求得答案。如,学完《伟大的悲剧》一课后,我问学生:学完了这篇感人的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一阵沉默之后,只有个别学生举起了手,他们的认识也比较浅显,有的还说不到点子上。望着满脸愁苦的学生,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马上又换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斯科特一行五人到南极探险,其中哪位最让你感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被发散了,他们依次发言。有的说被奥茨感动了,并读出了相关的句子。我相机引导学生:从奥茨的身上感受到了哪些品质。学生纷纷发言:“舍己为人”、“乐观”、“集体主义精神”、“善良”;有的学生被威尔逊感动了,因为他临死前仍专注于科学研究,勇于献身科学事业;还有的被斯科特感动了,因为……

问题具体化,学生的思维目标更明确,能够通过积极思考,寻求到答案。

四、重视思维过程,正确评价学生

在聋校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以手语为主,口语为辅,而手语的局限性大,容易产生歧义。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手语所表达的意思,难免会产生错误理解。因此,我让学生明白,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急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不会表扬他。对于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在充分思考之后再发言,促使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要求师生双方的手语力求简洁、清楚。

学生的学习兴趣、气质性格各不相同,教材中的课文更是各具风格,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趋同,实现课堂上的大统一,而是要以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消除学生的从众心理,让学生有所创造,敢于创造。因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答案原原本本地灌输到学生脑海中,而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进而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倾向。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联系思维方法

一、概述

许多语文老师都会对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感到十分的困惑,因为单单依靠反复记忆的方法是无法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它需要依据系统的思维方法。为了探索出合理有效的阅读思维方法,部分的老师会采用这样的方法,让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全班范围内讲解阅读题,这样在得出正确答案的时候,还可以将解答阅读题的思路和方式分享给全班同学。通过这样的训练,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就可以发现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一段时期内的训练中,老师在积累和推敲做阅读题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学习一些关于思维方法理论方面的书籍,希望可以寻找到有效合理的阅读解题方法。通过实践研究,在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中应用到联系思维方法,就可以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联系思维是依据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指的是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联系思维方法应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将各段内容都与文章背景联系起来,并且将毫不相关和互不相同的阅读材料给联系起来,从中找出内在联系。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联系思维方法的应用

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题解答中,运用联系的思维方法,往往可以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就需要在将阅读题目和文章各段内容联系起来的基础上,研究文章内容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要记着,文章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独立的,它往往附属于某一个背景之中,并且随着语境的变化,语义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互相联系,在寻找阅读题答案的时候,应该结合相关的文章背景来进行,学生要想理解全文,就需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之下,结合相关的语意,进行理解和思考。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是采用问卷调查、考试卷质量分析之类的方法来对阅读题答题正确率进行调查;第二是将阅读题失分的原因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

超越教材法: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中,教材是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所以,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思维模式,向小学高年级学生推荐一系列符合学生水平的经典书籍,比如一些名著的精简本以及简单的作文集等;教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比如将其作为每周一次的作业、采取精神鼓励或者物质鼓励等等。

质疑与提问训练法:质疑和提问训练法是鼓励学生对一些固定不变的传统的看法和思维模式提出问题和质疑,敢于创新,提出新观点,然后找出一系列的论据来对这个论点进行支持。具体的训练方法有几个步骤,第一是在阅读教学课堂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对所学文章的背景进行熟悉,然后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或者某些部分提出质疑,即使这些质疑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对这种行为表示鼓励和赞赏;然后,学生在解答阅读题问题的时候,不能采取固定的方式,应该对思维进行创新和发散,采用不同的角度来对阅读题进行思考和理解,并且将不同阅读题型的解题规律总结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以后的阅读题解答。

集思广益训练法:集思广益训练法主要是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互相交流思维方法,学习别人有益的思维方法,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的同学在观察问题的角度方面,以及分析问题的水平方面必然存在着不同,通过采用集思广益训练法,可以有效的将这些不同的思维方法总结在一起,在互相切磋中不断的拓展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在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尝试性训练,我们发现,将联系思维方法应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中,可以发现学生现在的阅读课学习效果相对于以前那种模式的学习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并且,在期末考试或者期中阶段的语文阅读题中,正确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章永清.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教学刊,2008,2(6):150-150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同时还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注意在教学和评价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教学和评价活动中。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忽视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缺乏有效的思维品质训练。一些教师设计的任务局限于文本浅层信息的处理,缺乏深层理解的训练。例如,篇章逻辑等概括性任务偏少,词义猜测等推理性任务不足,发展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演讲、辩论等几乎无人问津。还有一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偏重于关注任务的形式,不太考虑任务内容,导致任务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只停留在设计讨论、采访和训练的形式上,不关注讨论、采访和训练内容的质量,忽视了任务的思维含量。

二、思维品质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除了语言水平、文化知识、注意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思维没有被充分激活,或者说激活程度不高。[1] 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本的加工和解码的过程,是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而只有具备深刻、灵活、广阔等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思维过程。因此,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要途径之一。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同时要开展文本深层阅读活动 [2],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阅读理解任务时,要紧密地围绕以上目标,注意任务的质量,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

先天遗传对思维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品质的影响更大、更深。科学的教学理论都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3] 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时,根据任务设计的目标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原则,笔者从以下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探索。

1.设疑解惑,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4] 教学时通过设计思索性问题(包括综合分析类、概括类、推理类等),训练学生善于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具体而言,可以设计分析文本结构、概括文本主题等分析概括类任务,或者设计词义猜测、作者意图等推理性任务。

例如,在教授《 牛津高中英语 》(译林版,下同)模块十第三单元阅读材料“Aids today”时,笔者设计了问题“What?蒺s the structure of an essay of the problem-solving style?”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型议论文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put forward a problem、analyze the problem、solve the problem三个部分,就此阅读文本具体而言,包括Something happened to Ajani、Information about Aids、Something must be done...三个部分,通过设问引导,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文本的结构。

2.启发拓展,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5] 教学时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激活与之相应的知识图式,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文本。

在教授模块五第二单元阅读材料“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Further discussion任务:Which speaker do you agree with?Which speaker is more powerful to convince you?Give the reasons.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理由,因而通过讨论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拓展思维,更为全面地认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类问题设问后均要预留适当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提供全面、深度思考的平台。

3.限时训练,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在正确基础上的速度 [6],包括速度和正确率两个要素。教育心理学认为,原始学习的速度与保持成正相关。学习快则遗忘慢,学习慢则遗忘快。一般来讲,阅读过程中速度与理解也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范围内,阅读速度加快能促使词句分析性阅读水平向综合性超句子话语阅读水平转化,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的加深亦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加快阅读速度。[7]

教师可以运用PPT或卡片,使句子或者短文在一定时间内闪现,迅速捕捉句中的关键词,然后就内容理解提问。例如快速呈现句子The border betwee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longest border in the world which is not protected.然后提问:“Is the border the longest one in the world?”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border、longest、not、protected等。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单词组块为词组,按意群阅读,训练学生扩大视幅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运用skimming、scanning、guessing、predicting等速读技巧,坚持限时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调整阅读速度。

4.多重变式,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力和能力的“迁移”。[8]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善于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地组合分析问题。[9] 教学时就文本内容设计辩论活动,能够在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还可以通过转换角度设计作业、变换条件得出不同结论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例如,在设计模块一第三单元阅读材料“Dying to be thin...”任务型阅读训练时,原文中表达是I regret taking those weight-loss pills.They contain a harmful chemical that caused my liver to fail. The pills were going to completely destroy my liver if I continued taking them. My mother insisted on sending me to the hospital,where I received good medical treatment.笔者设计为They contain a harmful chemical my liver to fail. The pills were going to completely have my liver if I continued taking them.My mother insisted on sending me to the hospital, I received good medical treatment in.此时,句子表达和语境发生了变化,因此空白处不能再运用原文中的caused、 destroy和where,而应该填写causing、destroyed和which。这类任务的特点是条件变化了,结果会随之而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克服定势,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即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10] 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阅读文本设计有价值的活动或任务,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积极思考,从多个角度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11]

复述、演讲和仿写文本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所学文本进行表述或演讲,指导其经常变换词组和句式,例如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变换、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的变换、同义词之间的变换、反义词之间的变换、句法结构的改变等。仿写既可以针对全篇课文,也可以针对片段练习,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或过渡照应等方面。[12] 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和程式化的思维模式,善于拓宽思路,创造出新颖、超常的思维成果。复述、演讲和仿写是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应用的再创造,既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又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敢于质疑,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指一种有目的性地,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13]

阅读的高层次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解码,也不是纯粹获取信息,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已有的知识与文本中的内容相联系,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解释、评价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以及对作品人文理念的鉴赏。[14] 模块五第三单元阅读材料是“The perfect copy”,教授时,笔者设计的辩题为“Cloning, good or bad for us?”让学生开展辩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突破思维定势,克服程式化思维,面对新的科技产品要树立批判性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分析,敢于质疑的态度,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有教师认为,在课时紧、内容多的现状下,教师无暇顾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一旦学生的思维品质被培养起来了,学生自己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品质之后,其前进的动力不可估量,会远远超过教师片面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15]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语言教学和培养思维品质并重。在设计阅读教学任务时,应该融入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制定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措施,通过提高思维品质来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210007)

参考文献:

[1]刘慧君.从认知策略探析英语阅读思维活动——一项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J].中国外语,2008(1).

[2][15]李杰.利用深层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9).

[3][4][6][8][9][10]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王家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1).

[7]叶宁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改进英语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97(5).

[11]陈凤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2).

[12]朱文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