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1篇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老师,您不平凡

老师,

您是孺子牛,

吃进去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血和奶。

您是蜡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

您是人梯,

是人类进步之母,

是知识的播种机,

而您并没有因为这些五彩光环所陶醉。

您总以为自己很平凡,很平凡。

清贫的生活,过度的劳苦。

使您的额头早已爬满皱纹。

但您无怨无悔。

看着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桃李。

您陶醉人。

陶醉在收获的喜悦中。

其实,您太容易满足了,

一声“老师”便是您最大的希望。

您太平凡了,

平凡得像山间的一株草;

一块沙石,一条小溪;

像汪洋大海中的滴水,一条鱼,

默默无闻,悄然无息。

落入人群中再也找不到了。

您又是那么伟大,

伟大的令人仰慕。

您用双手托起了太阳。

用生命锻造了人类,

用热血推动了社会,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2篇

学习古典诗歌的首要条件,是通读全文后能够理解这首诗的大致内容,只有在了解诗歌字、词、句表达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对这首诗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因此,读懂一首诗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从诗歌全文内容来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注释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而在对诗歌进行赏析时,可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如,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的描法、诗歌的中心思想等。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分析诗中关联的内容与表达方法。当学生通读全文后,往往会对整首诗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疑问,如诗人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背景下作了这首诗等等。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大部分诗人均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所作的每一首诗,都有可能彰显着他此刻所处的不同环境与不同心境。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诗人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内容、风格与中心思想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知人论世”完全是古诗单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诗人进行介绍时,教师可将诗人生平经历分为不同时期,如读书壮游时期,该时期诗人涉世未深,往往有着远大抱负,诗歌也尽显豪迈之风;战乱纷飞时期,诗人作诗往往会赞颂出征将士,表述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仕途不顺时期,诗人一般会遭到无数挫折,创作诗歌多半吐露了怀才不遇的心声。总之,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对学生深度学习诗歌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务必给予重视。

三、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比较倾向于课外拓展,主要是为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懂得如何举一反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完一首古典诗歌后,可选取诗人的典型故事,使学生对诗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课下进行拓展阅读的兴趣。另外,围绕教学素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充分探讨,去感悟与体会诗歌中蕴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结语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效语文课 目中有人 心中有本

语文课怎样上才能上出高的效率?这是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教育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最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同课异构的课,大有裨益,也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对比专家们的上课,我深深理解了一节高效语文课的含义,那就是:目中有人,心中有本。

目中有人,指的是有学生,只有眼中装有学生,才不至于兴之所至,洋洋洒洒不知所云;心中有本,指的是有课本,只要心中存有课本,就不会离题,不会放得开收不拢。

一、心中有本,备课有度

教师备课要眼中有课本。现代课程论认为,教材具有三大功能:信息承载功能、结构呈现功能和学习指导功能。其中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是指教材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与影响。有的老师存在“轻”课本的心理,认为课本不重要,上课完全可以甩开课本,潇洒走一回,这样的老师才是有“料”的老师,才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甚至有人还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来为自己的不重视教材开脱。

是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同一节《中国石拱桥》的课,有的老师把它上成了“故事”课,以传说开题,本意是引导学生探究“石拱桥为什么那么坚固”,却因为只用课件上课,完全丢弃了课本,学生只关注课件显示的内容,课堂气氛是很热闹,但学生只关注铁拐李怎样踏桥,鲁班怎样托桥;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也不按教师的提示:“看图示,说说你认为石拱桥坚固的原因”去研讨,而是议论画面的优美。老师要想把文中的说明方法讲清楚就很难了,落实语文知识也就成了空谈。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了课本的因素,就是以讲传说开课,只要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石拱桥坚固”的句子,再分析句子中使用的说明方法,那么,学生的讨论就不会跑题,老师也可以按说明文的课例来上好这节课。

又如《蒹葭》,老师也是只用课件,完全不引导学生看课本,学生照着课件来朗读、背诵。课件的画面很美,可惜的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完全忽略了课后的注释。我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了课本因素,就会设计让学生先根据课后注释自行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感情,然后在疑难处加以点拨,学生就能抓住文意理解诗歌内涵,那么学生的背诵也就不是难事了。同时,由于老师指导了学生关注课后的注释,当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时候,他们就懂得借助相关的工具书来解决问题,这无疑为学生指引了一条自学的道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有用处。因为只有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己动脑发现问题,才会找到学习的快乐之源,也才会拥有成长的快乐。

二、目中有人,讲课有节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总追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老师在上课时千万别忘了学生,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也就是眼中要有学生,要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举动一一看在眼里,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让学生跟上节奏,师生共同谱写优美的课堂乐章。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一方,这一方是一个群体,又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生理、心理、情绪、当天的状态等都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个课堂上上课,也会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有同一个教案,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却上出不同的效果这种现象出现。

正因如此,我们在上课时就要关注学生,留意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反应,以此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下一步的讲授内容,以免教师在上面洋洋洒洒讲了一大通,学生在下面或无事可做,或不知所云,或“一半清醒一半醉”。学生是教师上课时始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我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时,本来的设计方案是在堂上完成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内容如下:

环节一: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在文中圈点出自己认为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词。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借助同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环节二:解读诗歌意象,初步掌握理解诗歌内涵的方法。

1.从诗歌的意义入手,理清诗歌内涵的解读过程。

2.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别关注意象间的关系),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解读同类诗歌的方法。

3.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环节三:拓展阅读,明确诗歌的阅读方法。

1.补充舒婷、顾城等诗人的几首短诗,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

2.归纳阅读同类诗歌的方法。

可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发现学生对“环节二”中的第3点“正确理解诗歌意象的多义性”比较难,如对“疲惫”、“熏黑”、“挂着眼泪的笑涡”、“神话的蛛网”等词语的理解,解读时未能理解词语的意义,所以我把环节三改成了课外作业,并删去了环节三的第2点。因为我认为,初中的学生对朦胧诗的学习只是一个初步的接触,能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并能拓展理解社会的视角就很好了,不应强求学生学得很宽、很广。特别是在诗歌意象的多元解读上,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学生误以为“挣脱神话的蛛网”指的是不要太相信我国的神话传说,否则,诗歌意象的多元解读就会成为乱读。

三、有度有节,学习高效

教师在上课前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情况而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其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学生也会学习,也许还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自由状态下的学习是无目的的,因此常常是低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教育,其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因为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学习才会有成效。

高效的课堂教学定位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处理,教师的“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教师教得有“度”:讲什么,不讲什么,心中有分寸;教得有“节”:哪里要讲深一些,哪里只是提示一下,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教学目标”中的想教与“教学活动”中的过程保持一致,那么,课堂就会高效。

曾听过一节《蒹葭》的课,教学的目标设计得不错:背诵诗歌,理解情感。可惜的是老师在讲课时没留意学生的学习状态,许多地方不仅代替学生去讲,而且讲得很多,于是一节课上成了差不多两节课,最终背诵诗歌的目标未能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有人对新教师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上课时不要怕,你就当下面坐着的学生都是木偶。我是不认同的,虽然这句话能让新教师不怯场,但如果不注意听众的反应,说什么都是白搭。我觉得,目中有人,留心学生的反应,才能迅速纠正偏差;心中有本,不远离课本的核心,才不会导致文本意义的失落。

参考文献: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积累;诵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西洋的文字是法治的,中国的文字是人治的。”[2]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在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母语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范文第5篇

一、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现代诗歌应该是最能够让学生欣喜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情怀和青春激情的一项教学内容。但是,从目前我国教学效果来看,现状并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现代诗歌并没有发挥出原有的作用,长期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现代诗歌解读过于程序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教学章程进行教学,重视技术的分析,使得诗歌呈现出教学程序化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原本存在的诗意。在进行具体内容解析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作者的姓名、流派、人生经历,对诗歌文本的介绍从宏观角度描述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没有从语言角度关注文本想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从而将诗歌原本的意味隐藏起来,促使现代诗歌没有发挥出其本身具有的感情。

其次,现代诗歌解读过于浅显化。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对文本细致解读的过程,单纯的以读代替讲解的现状有很多。教学停留在诗歌浅层中,忽视对现代诗歌文本的阅读,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品味到诗歌本身具有的语言魅力,并不会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体会不到诗歌本身具有的真挚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的解读,个性化的分析应该在遵循文章本身含义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讲解。但是,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在于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目标中所提出来的个性化阅读,强调求新求奇,于是个性化阅读成为了舍弃文本的另类解读。错误的理解了现代诗歌的内涵,师生的对话流于形式,交流内容严重性的脱离文本,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二、将文本细读融入到现代诗歌教学中

第一、细读结构领略现代诗歌所蕴藏的音乐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整体上对文本进行宏观性的了解,理解文本深层次的含义,把握现代诗歌外在的节奏韵律美。诗歌在阅读的过程中,长短、急促、高度、轻重都与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能够将声音、节奏、音韵相组合在一起,传达一种特殊的意味,从而唤起应有的独特体验,使得读者在这种氛围中完成对诗歌文本意蕴的体会。

第二、细读语言感受语言中所存在的张力。反复推敲在诗歌文本中的每一个词汇,揣摩其中所蕴藏的韵味。抓住整个诗歌中的中心点,从而引导学生对诗歌推敲品味,从整体上掌握整个诗歌所想要表达的深意。例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进行这首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了“从明天起”。诗人下定决心要从明天起做一些有关于幸福的事情,“和每一个亲人通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诗人为什么不是从这一刻起,从现在起?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推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语言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张力。

第三、仔细揣摩文本的细节,发掘文章中所存在的内在矛盾,体会文章中隐藏的统一概念,从而深入的了解文章的深意。

例如《春天的心》中“春天的心如草的荒芜,随便的踏出门去”,春天是带给人们希望的季节,更是万物复苏的起始,春天的心应该是雀跃的,富有生机的。但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将春天心比作操的荒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不得揣摩其中所蕴藏的深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针对这类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注重其中所存在的矛盾,从而了解文章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