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学研究

地质学研究

地质学研究

地质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松辽盆地;地质;沉积;研究

中图分类号:U4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23-01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学研究总体经历5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松辽石油会战勘探指挥部、地质部第二普查大队及王东坡、陶维屏等对松辽盆地白垩系沉积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王东坡等人在研究白垩系湖泊大相的划分时提出了相序演变序列。由于当时勘探手段的局限以及分析资料匮乏,沉积相类型、展布以及演化研究主要运用生物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矿物学特征、区域地质背景等技术手段,所得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且由于纵向上以段(三级层序)为单位,平面比例尺太小,导致盆地级沉积相编图的精度偏低。

1.创立大型陆相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理论阶段

20世纪80年代,根据坳陷期地质资料和单体三角洲砂体几何形态精细描述,从区域沉积相到盆地级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建立了大型叶状复合三角洲中的枝状、垛状、枝―垛过渡状及席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宏观上,建立了大型陆相湖盆水进型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大型陆相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模式,将陆相浅水湖盆三角洲划分为4种类型和8种亚类,并对各类三角洲成因、分布及沉积特点进行了描述。同时,总结了大型陆相浅水湖盆三角洲与海盆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区别,认为大型陆相浅水湖盆三角洲以建设性为主,在湖退期和稳定期甚至湖侵期都可以形成建设性三角洲,河口区(三角洲内前缘)为水下分流河道与席状砂体,不发育大型、厚层、反韵律的河口砂坝或指状砂坝,海盆三角洲的主要特征恰恰是发育大型河口砂坝且具有良好的分选性。陆相浅水湖盆三角洲在湖盆大幅度退缩或季节性干枯情况下可以直达湖盆中心,形成没有稳定前缘席状砂的干枝状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因坡度平缓不易形成大型浊积物。海盆三角洲仅分布于海盆边缘,一般不会出现于枝状三角洲,常发育通过大陆坡到达深海盆地浊积物。陆相浅水湖盆三角洲具有连续沉积过程中相缺失的特点,而海盆三角洲沉积过程连续时相序也连续。

2.沉积动力学研究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针对三肇凹陷扶杨油层进行区带级的沉积相研究,同时对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总结。期间,编制了段级地层1:500000沉积相图,按平面形态和相组合总结了河流、河流―三角州沉积模式。根据单一三角洲旋回的不同平面形态和相组合特征划分为鸟足状、叶状和席状三角洲3种模式。从盆地构造演化角度分为断陷、坳陷、断坳转换及反转4个阶段,结合古构造、物源和古气候及基准面变化等因素对盆地沉积演化进行了沉积动力学分析,指出:区域断裂系统控制物源区;基底断裂带是长期发育的物源方向;古中央隆起带控制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潮湿气候条件下湖盆扩张,干旱气候条件下湖盆萎缩。

3.地质规律再认识阶段

2000年以后,随着三维地震的普及和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的提高,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广泛运用,对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该阶段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此格架内阐述了层序、体系域和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对松辽盆地大型湖泊―三角洲、浅水三角洲、网状河、曲流河沉积模式进行了全面总结,在精度上完成了盆地级体系域、重点油层四级层序为单元沉积相研究,在广度上实现了盆地级大比例尺沉积相成图,其研究成果提高了对松辽盆地北部层序地层和沉积演化史的认识程度。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是重点油层(如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高台子油层和黑帝庙油层)盆地级编图的精度在垂向上达到四级层序级别,在平面上达到1:200000。区带级沉积微相编图技术采用大比例尺细致地刻画出松辽盆地北部发育的5大物源体系,认为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受控于点物源而不是线物源,点物源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不同沉积时期、不同物源体系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特征,提出了5种沉积相划分方案。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岩相类型及组合规律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湖泊5种沉积相,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划分的12种亚相、28种微相类型已成为目前常用的沉积相划分方案。与此同时,提出了坡折带控制沉积体系发育、烃源岩发育和古正地貌的轴线控制砂体分散体系、负地貌单元控制湖相细粒沉积物的观点,认为外环坡折有利勘探带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古松嫩湖泊三角洲期)和曲流河道砂储集体(古松嫩平原期),内环坡折有利勘探带主要为远端坝、浊积砂体(古松嫩湖泊三角洲期)和网状河砂体(古松嫩平原期),这些认识为油气的精细勘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地震沉积学研究阶段

随着三维地震普及和沿层切片解释技术的发展,诞生了地震沉积相成像方法,地震沉积学被应用于中国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地震沉积学是用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岩石的宏观特征、沉积结构、沉积体系、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沉积发育史,是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的综合体现。在松辽盆地北部嫩江组开展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中,建立了强制性水退层序地层格架,并通过沉积演化史恢复发现湖相泥岩区发育大量的重力流水道砂体和滑塌扇体,同时发现嫩江组沉积物源整体来自东部,从而改变了嫩江组物源来自盆地北部的传统观点,不仅促进了松辽盆地陆相沉积学的发展,也为松辽石油勘探找到了新领域,后续的青山口组沉积学研究又在齐家?古龙凹陷发现了滑塌型、水道型、湖底扇型及片状浊流型重力流沉积体,为目前的非常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领域。2000年以来,研究重点是在扶杨油层区带、油藏级规模上的应用问题,主要是建立了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地震沉积学预测模型。

5.体会与建议

储层沉积学作为应用沉积学的分支,对沉积岩储层产状、展布、丰度、几何形态、岩石物性等属性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应加强地震解释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加强生物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微量元素方法等在层序界面识别、沉积环境及物源判断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定量刻画海平面的变化以及沉积环境的演变、地层对比、物源分析等,也可用地化数据对层序界面和湖平面旋回进行划分和印证。同时,还要加强地震沉积学的应用,这是建立在地球物理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新兴学科,应该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发挥作用。

松辽盆地北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凝聚了大庆油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虽然现今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出现了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技术共同应用的局面,但任何理论、技术、方法都有其应用的客观条件。只要从松辽盆地地质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特色,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一定能够在寻找新层系、新区带、新类型、新领域的“四新”目标上有新的突破,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地质学研究范文第2篇

虽然地质-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尚未成立,但作为一种学科交叉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能否产生独立的地质生态学科,取决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广泛认可的学科定位。

1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体系的形成

国际上现阶段地质-生态学研究与环境地质研究有相当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已经逐步体现其研究特色,并有逐渐强化地质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还不能认为系统的地质生态学作为独立学科已经建立。许多理论问题和应用技术方法尚不够完善。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地质-生态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正在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和活跃点。虽然地质-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尚未成立,但作为一种学科交叉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能否产生独立的地质生态学科,取决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广泛认可的学科定位。但无论形成独立学科,还是保持学科交叉的混合特色,都需要就其理论基础、研究范畴取得一定的共识。因此,需要对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和讨论。卢耀如先生将地质-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根据目的的不同分成如下几个方向:综合性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在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有利与不利这两方面的条件与因素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人类活动影响与工程效应,而加以综合的研究,这是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最基本的准则与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地球的自然演化、各种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效应,这样,就需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宇宙性的研究方向:对地球这一生态系统的演化与起源还不很了解,所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研究宇宙中星球,特别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这对探索和研究地球自身的形成与演化,也是非常主要的研究途径。

2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研究和剖析

水-土-生态三大要素(三个子系统)的存在形式、利用现状、形成演化规律、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是地质-生态研究的主要对象。但目前对地质要素的生态意义和生态保护的地质依据都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应是地质-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地下水为例,以往的水文地质研究主要揭示地下水的来源、运移演化规律,地质-生态学研究则要探讨水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即“生态水位”的问题。“生态水位”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的地下水位区间,高于这个水位区间上限临界值,地表土壤就会发生盐渍化,低于这个水位区间下限临界值,就很容易触发沙漠化。但这一水位区间又是一个复杂要素集合的函数,同时是一个时空动态变化的函数,它受到地质结构、地貌单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植物种群特性、人为影响程度等的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相应分析。

3地质-生态指标体系研究

脆弱性判别的实施是建立在利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脆弱地质生态环境进行结构表述的基础上的。指标体系选取指标的原则是以最少指标达到完整描述系统特征的目的,既要谋求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地质-生态指示性指标体系的筛选是进行地质-生态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目前研究较少,需要予以重视的主要方面。国外曾经组织过国际间合作计划,集中探讨了为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地质指示指标”筛选问题,并认真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4尺度问题和时空演化研究(古地质-生态学研究)

由于地质-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特征,在研究中必须注意其尺度效应,重视时空演化分析,加强对古地质-生态特征的研究,用地质历史演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目前的地质-生态状况。

4.1尺度效应问题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内发生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其表现和描述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描述其特征的指标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必须注意尺度问题。在上述分析中,曾论述过在不同区域尺度上控制地质-生态脆弱性的主导要素的不同,如在大的区域范围内,主导要素是大地构造单元,而在局部区域范围内,主导因素可能是气候条件和地貌单元等。同样,由于几十年来地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其时间尺度的对比也应高度重视,把不同年代的资料混合起来作为现状分析是不科学的。

4.2时空演化研究方法动态复杂系统的研究,要立足于几个基本观点:系统的观点,综合的观点,信息的观点。采取如下策略:抓住时空演变中有限个特征时期的静态状态,达到系统描述其动态特征的目的;突出深入研究空间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带动作用的若干个点上的特征,来刻划面上的轮廓和规律;通过系统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生态演化,认识当前所处演化阶段,推测其自然发展趋势,结合人为影响的强度,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将时间上的认识和空间上的认识集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时空总和分析和建模研究。

4.3古地质-生态分析的重要性“将古论今”是地质-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地质演化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其今后发展趋势必然首先受制于地质演化规律,我们对现今地质-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是非常零散的,很难形成时间序列,从而建立演化规律的认识。因此,开展古地质-生态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地质学研究范文第3篇

参考文献:

[1]原方,吴洁.研究生弹性力学教学方法及问题探讨[J].力学与实践,2005,27(2):82-84.

[2]黄新武,吕建国.提高“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2):92-95.

[3]吕建国,王贵和.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力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论教育,2003,(专辑):129-131.

[4]郝刚立,王维早,张书建.弹性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25):204-205.

地质学研究范文第4篇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为了探索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本校教学为例,在分析现有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探讨,即:提升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践锻炼环节、增设课下互动学习基地,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教学方法;地质工程;专业英语;实践锻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目前,由于许多国内地质行业相关集团公司对外合作项目增多,学生出国交流增多等,这对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工程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能够熟练的查阅国外相关地质行业最新进展,能够熟练的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的交流等。这对如何更有效的学习专业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课时量有限,专业词汇翻译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教师、专家学者等提出了部分教学改革建议。刘延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关于水文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1]。宋青通过被动语态的翻译等方面对地质专业英汉翻译的难点与技巧进行了研究[2]。何大顺等通过分析中英汉句子的不同表达结构等方面对地学专业文献的英汉翻译做了研究[3]。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4-8]。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笔者以本校地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一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课程安排

根据现有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来看,地质工程专业英语安排在第6学期,较为合理。同学们已学完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有利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32学时,有些偏少。要在32学时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英语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选择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山地质等学科,而且每个学校会根据自身特色,对专业教学设置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目前,尚无涵盖面广,又突出侧重点的适合本校地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教师只能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选用一些教材进行教学。

(三)课堂教学

目前,地质工程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翻译为主。任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握翻译技巧,掌握重点专业词汇。学生能够按时按计划完成课程进度。但是,英语基础差或者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学起来就较为费劲。另外,由于多媒体课件使用较少,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

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上述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高质量的未来人才。

(一)提升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更高效的掌握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多选用重点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多穿插一些图片和视频,能够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一些地质现象的英语视频素材,让同学们把其中的英语解说翻译成中文。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地质现象的模型教学法,这比图片更直观。例如:在讲授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时,可以事先把单词卡片准备好,上课时让同学们把它们贴到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二)增强课堂实践锻炼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必须增强课堂实践锻炼环节。实践锻炼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专题写作、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专题知识竞赛等。在学习完部分单元后,可以组织相关的写作,题材不限,学生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等均可,只要文中包含学过的单词和相关重要短句即可。学生间的翻译相互批改,加以讨论,相互指出哪些翻译的优点和缺点,以达到共同进步。组织课堂小竞赛,把学过的重点单词和短语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加以巩固。诸如此类的实践锻炼形式,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三)增设课下互动学习基地

国内绝大多数的高校在英语的学习方面都设有英语角,然而缺少专门为了地质工程专业英语而设置的英语角。英语角的设置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是非常不错的英语学习场所。针对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在课下可增设相关互动学习基地。例如:增设专门英语角,在地质工程专业范围内,进行英语的交流;增设地质英语放映厅,专门播放地质相关的影片,以提高学生的地质英语应用能力。增设课下英语游戏环节,将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相关单词及短句有效的融入到游戏中。通过设置此类学习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地质英语应用能力。

三结语

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更加有效的提高地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论文在分析本校现有教学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即:提升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践锻炼环节、增设课下互动学习基地,并给出了一些相关实例,以供探讨。高效的教学方法的早日使用,可以早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投入到建设伟大祖国的怀抱中。

参考文献

[1]刘延锋.关于水文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2:10+31.

[2]宋青.地质专业英汉翻译难点与技巧[J].云南地质,2013,03:339-342+315.

[3]何大顺,何春.论地学专业文献的英汉翻译[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96-99.

[4]张宪国,张涛,林承焰,卢虎胜.“小班”改革下的石油地质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3,03:79-82.

[5]刘媛媛,陈功新,张卫民.水文地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94-396.

[6]余继峰,宋召军,吕大炜,王泽利,李月,刘海燕.关于地质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26:185-186.

[7]冀倩,翁望飞.地质学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及构词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04:116-121.

地质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精英教育 小班授课 教学改革。

0 引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是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行业特色鲜明,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增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倡导的研究生精英教育模式也受到冲击,研究生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革:小班变大班、交互式变传授式、闭卷变开卷。这些变革从广义上讲适应了大规模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培养宗旨。

为此,学校选择了一批重点专业,针对课程选择人数少于10人的课程专门开设了小班授课试点,目的是通过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评价小班授课的优劣,并总结出小班授课方式和经验,为研究生小班授课教学模式推广奠定基础。本文针对矿业类高校的学科特点,结合工程实践,重点探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实践灵活运用技能[2-3],为更好的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提供基础。

1 小班授课人数优化

重点强调将小班授课试点作为一个尝试,不能够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安排或计划。要根据研一学生提交的选课统计表,选择报名人数较少,专业课在本行业较重要的课程作为试点选择课程,集中起来开展小班授课。一般小班授课要求学生上限为10人,下限为3人。

2上课地点灵活安排

小班授课不参加研究生院的教室统筹安排,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楼、实验室、工作室、标本室或报告厅等场所进行授课,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把课堂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验,用实验验证理论。

3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适应小班授课的特点,一些传统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因此在讲授工程地质灾害现象过程中,借助电子教学并结合作者所从事的岩质边坡工程灾害控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介绍典型山体滑坡灾害,分析产生山体滑坡变形现象的工程地质原因,介绍对滑坡牛顿力监测的必要性。由于小班教学人数较少,便于管理,可以通过考察“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了解滑坡灾害的研究前沿,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活动的创新性思维,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优化教学大纲,深化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把握课程主要重点内容、提高效率,一些不主要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再进行讲解,但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重点讲解,且要比课本知识更加深化,例如:当讲到地质灾害监测和控制方面,常规监测如降雨量、地下水水位等内容不再重点讲解,而是引入国际前沿,将滑坡牛顿力监测重点引入。

3.2 结合现场实例,引入各章知识点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特点,有的学校为了突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的应用行业,还专门开设了“煤矿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课程[4]。鉴于此,本课程将现场工程实例作为切入点,如在讲述“边坡暮Α辈糠帜谌菔保以平庄西露天煤矿边坡所发生的一次滑坡灾害为例(图1),来分析滑坡类的特点和后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又便于引入各章知识点,做到了带着问题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目的。

3.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南芬露天铁矿滑坡灾害为例(图2),分析了滑坡发生的成因,提出了滑坡治理的对策(图3),并在工程现场得以验证对策的正确性。

3.4 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安排学生轮流上台授课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不足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缺乏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来安排学生轮流上讲台授课,这样,学生会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3.5 取消点名机制,加强随堂测试

课堂点名,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效果,但这属于依靠外在力量约束,而且还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随堂测试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置身其中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授课学生人数较少,也方便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重点指导,及时得发现不足,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4小班授课优缺点评价

通过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分别在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中随机选取5人,采用笔试和面试方式,对10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点及其灵活运用技能进行考核,最终发现,小班授课5人平均成绩96分(百分制),大班授课5人平均成绩84分。通过对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学生考核成绩的对比,发现小班授课平均成绩高于大班授课平均成绩,表明新型小班授课方式明显优于传统大班授课方式。

5、结论

本文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课程为例,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大班和小班两种不同授课模式的教学探索,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①优化教学大纲、深化教学内容;②结合现场实例、引入各章知识点;③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④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上台授课;⑤取消点名制度、加强课堂测试,对比发现小班授课效果明显优于大班授课,是研究生精英教育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志飚, 王炯. 矿业类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247-248

[2]曹丽文. 工程地质学思维方法培养的教学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 2002,(4):54-57.

[3]朱崇辉,刘俊民,严宝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8(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