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家长会;问题;对策

本论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的研究子课题《关于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的研究》论文。

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小学家长会一直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陈旧的家长会从形式、措施和体制都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有时甚至适得其反。鉴于此,我们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开展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解决。

一、问题的症结

找到小学家长会开展形式、方法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相对更有效的对策开展家长会,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直接沟通。笔者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小学家长会的调查,得出:64%的家长认为家长会没有实在意义,76%的学生认为开家长会对自己心情紧张,不愿向家长如实反映情况。调查研究大多数小学家长会的开展情况,整体看来“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是当前家长会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分析其开展性质几乎可以概括为“以会开会”,流于形式居多,大多数家长会已变成“新闻会”“告状会”“工作布置会”“培训会”等。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整体上均想把家长会作为承载校内教育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的形式和载体。学校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引导主体。不论在道德素质,还是在智力素质上,学校的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而过分依赖或者想一劳永逸地通过家长会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上述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形成原因。笔者认为,除必要的告知、通报、培训外,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渠道,不是结果和总结,而应该是开始和启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把家长会作为家校联系的“焊接”点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能力较差,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修养还在不断养成阶段。所以,在课内外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方法不适、思想意识波动性较大等问题,而解决这些教育难题需要家校双方长期不断的紧密合作,以培育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但由于种种限制,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不可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及其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是摆在家校之间的现实难题。而家长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具有单一、笼统、不及时的缺憾。因此,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更多良好的互通交流方式,并适时地进行信息交换与沟通,使家庭、学校全面掌握孩子的第一手成长信息,协同教育,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家校联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终把家长会作为弥补漏洞、解决突出、普遍、棘手教育问题的形式和手段,“焊接”住一些漏洞和缝隙,实现家校信息无缝隙衔接,这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二)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近年来,小学家长会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家长的参与率、参与热情不高,或者是不能持续给予支持和关注。原因是家长会模式陈旧、内容空泛、目的不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以提高家长会的开展水平,丰富家长会的开展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创新家长会的开展模式,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首先,学校、班主任要解决小学家长会在召开过程中的盲区、误区,提高校方、教师及家长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个别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侧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和微观探究,剔除简单认识的盲区、误区,进而总结出家长会上的要探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对策,以实际解决问题,使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借助家长会这个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特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进行恰当的教育理念引导,让家长真正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其次,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家长会的开展模式。如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以互动交流,问卷调查,专题探讨,心得体会,报告,学习先进教育事迹、实例、成果等形式完善、丰富家长会开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合作、共进的原则,切忌“一言堂”的训话模式,以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热情和智慧,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把家长会作为学校教育的评测点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智力、道德品质、人格进行不断塑造的过程,而教育者把教育成果、失误加以总结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我们可把家长会作为总结、探索教育成败的一个评测点,这是对整个教育总结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在家长会开展前、中、后期,学校要实行过程监督、指导,教师要有专题记录、总结和报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并努力使其具有互动性、适时性、适用性,形成实实在在的可借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家长会和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践,整体上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家长会开展环境和氛围,教育效果会不断提高和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及时完成学前到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育的过渡,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使家校双方及时调整、改进教育举措,掌握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态变化信息,彼此间增进信任;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将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不仅能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良好的平台,也能为提升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拓展教育模式做出贡献,进而为构筑和谐的小学教育环境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车事故;成因;对策;完善立法;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22-01

一、校车事故简介

校车是用于运送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工具。按常理说,载满了活泼稚嫩的小生命的校车应该充满勃勃生机,然而,近年来频发的校车事故却使人谈及校车怎么也无法轻松。众多校车事故留给人们的是一声叹息。

二、校车事故成因

(一)立法缺失

在2012年4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前,我国没有对于校车安全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位阶最高的规范性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并于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诸如,这个标准本身就存在规定模糊的问题,如4.8.1对“扶手和把手应有足够的强度”的要求以及4.8.2对“扶手和把手不应有伤害乘客的危险”的要求的规定都过于模糊。作为一个行业标准,其目的就是在于为“校车”这个产品提供合乎安全要求的技术参数。何为“足够的强度”,何为“不应有伤害乘客的危险”是该标准应解决的问题,但是它却把它直接写入文件,真可谓“该清晰的始终模糊”。

二、执法障碍

(一)保障校车安全在执法上存在障碍

但是解决了立法缺失并不能使校车事故问题迎刃而解,执法障碍也严重影响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在2010年7月1日就已经实施,但其中的许多技术要求并未落实。

执法的障碍并不单纯来源于校车的经营者,甚至也来自于自身安全受到“黑校车”威胁的校车的消费者。

(二)需求与满足需求能力的矛盾成执法首要障碍

有学者指出,基础原因是二次、三次至多层次继发来自事故本源的原因。而造成校车事故的基础原因则是学生对上学代步工具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及目前的客观条件无法安全地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城镇化水平愈来愈高,一个村庄的入学适龄儿童逐渐减少。为了充分利用和节省教育资源,教育部门采取了并校的政策,从而使很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变远,这就对校车有了很大的需求。因为政府部门在并校的同时没有考虑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解决随并校产生的农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学生家庭和所在学校自行解决。

一边是学生必须乘车才能去路途遥远的地方上学,一边是农村家庭经济情况不能为孩子提供正规合格的交通工具,在这种需求与满足需求能力的矛盾下,“黑校车”的产生和执法人员的执法障碍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三、避免校车事故发生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立法

随着2012年4月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我国已经有了全国性的有关校车安全的法律文件。

该法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保障校车安全的各方责任。

在政府方面,该法规定对校车安全负有保障责任的政府及其部门主要包括国务院教育、公安、交通运输以及工业和信息化等。而其职责主要包括合理调整区域内学校布局,减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风险等。

在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方面,“学校应当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校车运行安全管理措施”。

同时,保障校车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全社会成员都应尽责保障校车安全。

但是目前的法律规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在经费问题上,该法只是规定“国家建立多渠道筹措校车经费的机制,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按照规定支持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服务”。那么“多渠道,多种方式”具体都包括什么,这是关涉校车安全的重要问题;

其次,在责任问题上,该法规定,“由校车服务提供者提供校车服务的,学校应当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校车运行安全管理措施”。该法将学校与校车服务提供者各自对校车安全应承担的管理责任的分配的权力下放给它们自行协商。这样做在尊重了二者意思自治的同时,却留下了难以监管、责任规定不统一等诸多隐患。

这些弊端表明,在《条例》出台以后,对校车安全的立法完善仍需继续努力。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第3篇

一、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

1.学校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

人的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小学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当前学校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管理当中很少出现教师的话语权,中层干部执行能力不足,上层领导与中层干部缺乏沟通,问题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未能达到德育教学的目标。

2.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教师是学生和领导沟通的桥梁,学生对学校的建议,很大一部分要通过教师传递给学校领导,同时,要鼓励教师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报给学校领导,定期举行座谈会,鼓励所有教职工发掘自身潜能,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此外,还要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让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发展方向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在学校得以发展的基础上,使教师更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大力推行民主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的民主管理机制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政治导向机制,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出发,主抓行为导向和政策导向,促使学校达到发展目标;参与决策机制,决策前,领导决定好议题,鼓励教师和中层干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集思V益,制定出有针对性和预见性的计划方案,决策后,要做好宣传工作,将决策的目的和意义,传达给每位教职工,使教职工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消除教职工对学校决策误解;加强稳固机制,目前学校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奖金分配不到位、人员安排不合理、对教师等级的评定不够公正等,这些与利益有关的问题经常会引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是因为领导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领导应及时做好调解和疏导工作;保证监督机制,学校领导不但要对学校的整体工作进行监督,也要对人事、选干、福利、职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监管,同时也要接受监督,使管理人员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公正、廉洁;考核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定期对教职工进行考核,并成立考核小组,通过考核,发现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努力创造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大家共同为学校的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努力。

提升执行力,提高行政效率。使领导班子团结在一起,用理论、人格、情感将领导班子凝聚在一起,提高领导的实践能力,增强领导的带动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成绩和效率的评估要非常严格,被评估者要充分了解评估的目标和意义,两者之间要互相沟通和交流。使评估更加透明化和人性化,要想提高绩效,就要明确责任,遇到问题时,避免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在人员调配方面,奖惩制度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用将制度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避免责任不明、工作懈怠、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

二、德育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在小学教学中,不同年龄层学生的内心成长和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有些学校方面没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导致很多小学生不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学校的德育评价过于表面化、印象化和形式化,没能把德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

完善德育目标系统:对德育目标进行优化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日常行为、心理素质、实践能力、思维创新等方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方案,使学生明确每个阶段应达到的目标。

创新德育方法系统:提升德育的时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了解,使学生喜欢与教师沟通。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评价要与过程结合起来,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会有一些变化,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班主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各班的班主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水平较低、指导引领能力差、专业技术培训意识不够,班级的管理和文化构建方面的技能不够,态度不积极、精神不集中、奖罚意识不强等。

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要给班主任足够的发展空间,使班主任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班主任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提高,班风是否好转;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工作能力是否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校风校纪是否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估。

关注班主任的情绪波动:在紧张的工作中,要让班主任放松心情,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户外活动,还可以聘请健康顾问和心理咨询专家帮助教师释放压力,提高教师的待遇,也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评价体系问题与对策

整个评价体系中也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如教师大多以学校的管理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最后的成绩单为准,成绩好了还可以提高教师在学校中的等级划分,时间久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就会逐渐地偏离正常的轨道,学校如果没能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德育目标的实现非常不利。

对于教师的等级划分不能只看重成绩,要以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开发教师的潜能为主,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学校要以师生为本,师在前而生在后,必须先找到教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更好的学生,才能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在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表现出的优势,还要善于挖掘教师的潜能,发现教师的不足之处,督促教师及时改进。

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平台的力量,评价者不能自己做决定,要提倡民主,加强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协商和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双方共同携手才能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建设。

结果与奖惩脱钩:不再以评价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惩罚,更不能以评价的结果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要采用发展性的评价制度,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为出发点,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不但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捉进了学校的未来发展。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审过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 TE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设计的过程控制决定了设计产品的最终质量

当前影响设计质量的问题依然是“错、漏、碰、缺”等设计错误。归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纸及其文字材料中的错、别字;错误的法定计量单位,或者采用已作废的计量单位名词和符号,还有语言叙述中的语法问题、病句等。

二、制图方面的错误,如绘图比例、图示关系、尺寸标注、图例符号、图标栏目和图章、图表上的错误;存在制图不符合有关制图标准,设计文件编制不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的要求。

三、专业设计方面的错误,如:标准、规范选用不当,有关参数、指标引用错误或不恰当,采用过期的设计标准、规范等;在设备材料的选择上存在规格、型号、材质、数量等属性的表达不完全或表达错误;存在工艺线路、平面布置、定位尺寸、有关标高的确定错误、计算错误,造成各专业之间相互碰撞、走向错误或管道、设备无法安装等问题。

除此三方面的问题外,最常见的是一些低级性错误反复出现的现象、一些明显的错误长期得不到消除。

我们知道,产品是“过程的结果”。产品的形成是通过产品的生产过程来完成的,而实现产品的过程质量往往就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重视和抓好过程质量做起,只有以可靠的、可控的和不断改进的过程质量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我们贯彻GB/T 19001-2008标准,获得第三方的认证,就是在用“过程”的方法管理质量体系,并获得有效运行的证据,从而获得顾客和其他有关方的信任。

从整个工程设计产品实现的过程看,设计校审(含校对、审核、审定等)过程只是这个大过程中的一个子过程,但它却是设计产品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验证设计成果不可缺少的方法。设计产品质量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校审过程的质量所决定的。校审过程的效果如何,校审过程是否处于有效控制,过程质量是否得到保证,决定着设计产品的最终质量。设计中产生的诸多错、漏、碰、缺等非方案性错误只能通过严密、细致的校审过程得以消除。此外,在设计评审中产生的重大技术决定与方案完善及有关技术、经济的改善措施也只有通过校审得到验证。

既然设计校审是设计产品形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可用过程的原理和过程的方法来解决的。过程方法是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所提倡的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它的宗旨在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实现过程的增值,最终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们知道,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被视为“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即形成过程链。而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的管理,被称之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实际上是对过程网络的一种管理方法,它要求组织应系统地识别并管理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它是一种更精细,更系统,更科学的管理方法。

二、影响校审过程设计质量的有关其它的“诸过程”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过程”和“过程方法”。那么针对“校审过程”来说,它 所“输入”的是由设计人初步完成设计文件(设计图纸、说明书、相应文表、计算书和专业委托资料等),通过符合资格要求的校对人、审核人、审定人对其认真细致的审视、比对、计算,通过校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的检查、验证与分析,实现“过程转化”,最终“输出”合格的工程设计文件;而与校审过程有关联的其它“诸过程”对其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主要有:

1、市场开发过程

成功的市场开发活动应在企业“设计资质”和企业“生产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资质决定了企业承担工程设计项目的范围,生产能力则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合理的工期内完成工程设计任务。通常情况下,企业超资质范围承担工程设计项目,会造成项目设计过程中无法配置到符合要求的设、校、审人员,无法保证项目的实现。而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或因生产经营人员,签订了严重违反工程设计生产周期的设计项目,就会造成工程设计的过程质量无法保证。一般来讲,超资质范围承担工程设计现象比较少见,因为在这方面国家有严格的控制手段,企业不会拿可能受到的严厉处罚来冒险。但在生产能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为迎合市场或顾客的“意愿”而严重违背工程设计周期承揽项目的现象,如在极短或根本无法完成项目设计的时间内提交设计产品。这样势必会对后续过程,尤其是校审过程(无时间安排校审)造成荫患,而影响设计产品质量。

2、设计项目策划过程

设计项目策划过程中与校审过程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是校审人员的配置,一是设计专业间接口的安排。校审人员的配置,主要是在策划阶段为项目设计配置符合校审资格条件要求的校审人员。设计专业间接口的安排,主要是合理地策划专业间作业衔接,分配专业设计作业时间,使项目设计工期在专业间均衡分配,避免造成前松后紧、专业间互相影响等现象。其重点是为校审过程从人员资格和过程条件上提供保证。

3、设计评审过程

设计评审过程影响校审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如何将设计评审的有关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校审人员,以便校审人员掌握设计评审结果,并在校审过程中验证设计结果。有效的设计评审信息传递,可以防止校审中有关验证的落空。

以上论述,是对校审过程的认识及与校审过程有影响的诸过程的分析。就当前校审现状而言,实际校审过程和与其相关的诸过程所存在过程缺陷,最终造成了校审过程质量问题,这些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设计项目工期不合理,由于设计文件交付时间的限制使得合理的校审时间无法保证。

二是设计项目运行策划过程中对校审人员信息了解不够到位,造成所配置的校审人员资格不符合要求;

三是实际从事校审的人员与项目运行策划的人员不一致,存在实际校审人员资格不符合

要求;

四是校审人员的履职行为没有得到落实,校审人员因设计文件交付期已到或其它原因无法(或者未)履行校审职责;

五是对校审过程控制不到位,疏于管理。

三、校审过程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校审过程存在的问题,如何来解决,我们可以采取就事论是办法,发现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改进过程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过程方法。用过程的方法解决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需要从不断增强过程业绩和有效性的结果入手,从坚持持续改进过程做起。而改进过程的最佳途径就是坚持行之有效的“PDCA”模式(方法),即:策划(P)、实施(D)、检查(C)、处置(A)。下面,我们通过PDCA方法来分析校审过程及其诸影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改进过程质量。

1、策划(P)阶段

策划阶段涉及的部门和措施有:

市场开发:在市场开发过程要始终坚持在企业设计资质的范围内承揽工程设计项目,要依据企业自己的设计生产能力来确定设计项目工期,提倡签订符合工程设计工期规律的设计合同。要明白企业发展在不断满足顾客要求、市场规律和追求自身效益过程中,必须正确地处理市场定位和产品质量的关系。应坚决堵绝一切可能因设计工期严重不合理造成设计过程质量无法保证,而引发严重工程设计质量事故,影响企业信誉甚至生命的设计项目。从工程设计项目的源头为校审过程提供可靠保证。

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要科学、周密地编好项目运行计划,并重点关注校审人员的配置和专业衔接问题。在校审人员的配置上要了解人员状况及设计生产动态,合理配置符合资格要求的校审人员。在校审人员的配置过程中注意做到,年轻的校审人员与年龄较大的设计校审相结合;工作经验少的校审与比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校审人员相结合;工作较粗心的校审人员与工作比较认真扎实的校审人员相结合。在校审人员配置策划阶段尽可能通过合理的人员搭配消除存在的消极因素。在专业间接口关系上要做到专业衔接合理,设计工时分配合理。设计项目运行计划和专业作业计划层次合理。通过合理的专业间衔接与专业设计工时分配,从设计项目运行安排上消除可能存在的某一个专业占用设计时间过长,造成后续专业设计时间紧张的现象。避免设计过程挤占校审过程的合理工期。项目负责人应严格审查项目策划结果,协调各方的关系,提高设计项目运行策划水平。

2、实施(D)阶段

项目管理所(室)、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应做到掌握项目实际运行状况,控制设计过程按计划运行,及时协调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是在专业接口上,要求所有专业严格按计划时间提出委托资料,防止任何无故拖延造成上专业占用下个专业作业工期。对于项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工期拖延或因其它原因造成的延误现象应及时沟通,并按体系文件的规定办理计划调整手续,以确保校审过程的合理工期。此外,在项目管理中应大力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如建立项目信息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使项目设计包括校审在内过程更加透明。

实施阶段涉及的部门和措施有:

应保证实际从事项目校审的校审人员与项目运行策划的安排一致,确实出现由于其它原因需要调换校审人员时应与项目负责人协商一致,并保证所换人员的校审资格符合规定要求。

项目管理所(室):应加强上与顾客,下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掌握项目运行状况,及时协调项目运行中出现的有关涉及与合同变更与工期变更的问题,保证校审过程按计划运行。此外,在项目管理中应大力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如建立项目信息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使项目设计包括校审在内过程更加透明。

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地将设计评审结果传递给有关设计责任方,使参与校审的校审人员及时了解评审结果。应按其职责规定严格监督校审过程,保证校审过程从校审人员资格到校审过程校审人员的职责履行等方面都符合规定要求。

校审人员:要按照体系文件中《校审细则》的规定职责,严格、认真、细致地进行设计项目校审。校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设计校审活动中尽职尽责,要认识到校审人是设计产品质量直接责任人,校审人员在设计文件中履行签字,是在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在工程设计产品的质量上,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

3、检查(C)阶段

检查阶段涉及的部门和措施有:

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所(室):在项目设计校审过程中应加强过程和产品监视,及时协调处置过程中发生异常问题。通过跟踪、检查或产品抽查的方式保证校审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技术质量部: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对设计产品的质量检查,评价设计产品的质量状况,对校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方面反馈和通报。

校审人员资格管理部门:

按照设计产品质量标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或利用校审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对校审人员的校审能力进行评价,以确定校审人员的履职能力。提高校审人员资格管理水平。

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的统计技术有:百分比、数理统计法,可用于产品质量合格率的统计。直方图,可用于专业平均每张一号图存在设计问题数量的比较等。散布图,可用于校审人员校审效果离散程度的分析。排列图,可用于校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关键程度分析等。

4、处置(A)阶段

各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对校审过程监督、检查、统计、分析等手段的应用,对校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依其重要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使校审过程得到改进。对于校审过程比较常见、典型的问题我们可采取的措施有:

针对普遍性的校审效能差,我们可从管理上采取措施,组织、鼓励校审人员学习、研究专业知识,积极研究、掌握专业标准、规范内容,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从专业基础上打牢校审功力。

对于年轻校审人员缺乏校审经验的问题,可采取针对性的校审技巧与方法培训,进行必要的校审方法典型引导。或者指定有丰富校审经验的专家对其进行传、帮、带。

对于产品中经常出现、反复出现的设计问题,可组织相应的质量分析会,把存在问题展示给大家,通过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普遍提高的目的。

对于重大产品质量问题所涉及的校审人员,应建立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经济上的和资格上的处罚。在校审人员的资格管理上加强对校审人员业绩的有效考核和推行动态的资格管理制度。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范文第5篇

一、从“存在问题与小课题调查表”谈起

在“小课题研究”之始,先采用“存在问题与小课题调查表”,对学校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表格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其中有若干个空格,这是为每位老师留足空间,可填一个也可填满。每位教师结合以往真实的教育教学经历。以及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仔细梳理自身存在尚待解决或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这是每位教师制定每学期“小课题”的重要资源。第二部分是准备研究、解决的小课题。表中“名称”空格是由“存在问题”提炼之后制定的学期内重点解决的问题。即制定的小课题名称;其后还有小课题的研究初衷、预期效果。其旨在引导每位教师“滤寻”纷繁复杂的“存在问题”,从而确定自己每学期重点研究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小课题”。学贵有疑,教更应有疑。其实不怕教育教学存在问题,而怕没有问题、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想方设法地积极解决问题。师者如医,不仅要能“望闻问切”,诊断出“病因”,更应中西医结合、对症下药,治好“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显然,没有积极、切实、细致和准确的调查与发现,就不会引起真正的思考,也就不会把握解决问题的主导权。因此,“小课题研究”价值正是从这张调查表开始,并渗入研究的过程。

二、“小课题研究”实施环节及其解读

学校实施“小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如下循环操作的流程环节:

第一环节:培训总结。引入“小课题研究”之初,首先结合“小课题研究”的已有成果,从“小课题研究”的内涵、特点、意义、选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为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理论培训,并描述“小课题研究”的愿景。培训意图就是让教师了解“小课题研究”,促使每位教师都能积极投身此项活动。当然不要希冀一次培训就能点燃教师持之以恒参与其中的热情,只有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让教师真正体验“小课题研究”所带来的益处,享受到研究、发现的快乐,才能真正地发挥此项活动的价值。因此在每学期初,都应对上学期“小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引导每位教师深入反思自身研究的成功与失误,并将成功经验加以使用和推广,以及将遗留的存在问题再进一步研究、解决。如此一以贯之,有规律地引领、深化教师“小课题研究”,必将促使“小课题研究”获取科学和有效的开展。

第二环节:选题。每位教师结合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依据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认真填写《存在问题与小课题调查表》。继而运用小课题“选题”策略,制定出科学、有效、适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的小课题。关键是选择核心或自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第三环节:立项。实际上来讲,从《存在问题和小课题调查表》登统完毕后,既已立项研究。当收集、登记和统计完毕、经过研究讨论之后,可以将那些新颖独特、科学有效、具有深人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向学校推荐,成为学校规划研究课题。而后经学校领导小组研究、评审,确定为校级课题,并可以进一步报送县、市以上级别课题研究部门,申请审批、争取立项、深入研究。如此层级递进,凸显“小课题研究”的草根性、平民化,从而更体现其在教育科研中重要的基础地位。

第四环节:研究阶段。按照学校具体情况,一般每学期初制定小课题,学期内为研究阶段,学期末总结提升,假期内完成结题并选优结集。事实上“小课题研究”是由每位教师自主完成的研究活动,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草根性、平民化的“小课题研究”尽显眼前。但在研究阶段,应定期指导和全程跟踪管理。比如,可以邀请校内外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对“小课题研究”进行全程指导:可以由年级组、教研组带动,分类协作、组织相关小课题的研讨活动,相互交流、借鉴,并充分挖掘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应及时帮助教师总结反思“小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梳理好“小课题研究”方向,促使其更加科学有效,直至完成结题、结集。

第五环节:结题。在“小课题研究”之初,不应过分要求每位教师都能以“教育教学日志”、“教育教学叙事”、“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文”等专业化的表达方式结题。而应本着以“草根式研究”、“平民化研究”为“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宗旨,循序渐进地指导教师。学会研究、学会表达、学会写作、学会结题,每学期哪怕进步一点点,也是引入“小课题研究”的成功。

第六环节:宣传、奖励。为了促进每位教师更加积极地投身“小课题研究”,学期末应尽量帮助每位教师做好“小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对每位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行书、成文,应求真、求实、求精致,尽量帮其完美地辑录入《巧步微行园》成果集,大力宣传、推广,让每位教师的研究成果都能获得赏识和尊重的机会。另外,每学期还要在结题的小课题中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课题,给予表彰和推荐,成就和满足教师展现自我的内在需求。

三、“小课题研究”价值的再认识

引入“小课题研究”活动之初,存在自己的“研究初衷”和“未来展望”,即通过“小课题研究”。帮助发现并解决学校实际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逐步引导每位教师走进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生活,促使每位教师懂得尊重、珍惜生命,弘扬生命本色。促使生本教育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期望“小课题研究”能快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促使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学习、积极实践、积极创新、积极总结与反思,逐步提升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有特色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期望“小课题研究”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翻转课堂、生本课堂等教学研究服务,逐步生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使每位师生怀着幸福期待的心情,走进树人学校,并为生活在树人学校而感到自豪。显然如此美好的初衷与展望。正是“小课题研究”价值最真切、最美好的体现与追求。

学生教育现状的“诊疗机”。学生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恐怕是每位教师和管理者最期待了解的事情。只有了解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更好地落实生本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实际上来讲,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会对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比如,语文教师会发现。学生汲取信息的能力不强,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学习范围狭窄,见识广度不够。语言积累少等;数学教师会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缺少循序渐进性,应付心强;学生基础不扎实、计算速度慢、准确度低等;“小科”教师会发现,学生个性差异太大,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低:学生知识面较窄,缺乏想象力;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不足等;班主任会关注,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整个别学生的偏科状态?男生为什么多数英语弱?学生厌学,家长不配合怎么办?显然,这一过程正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现状的“望闻问切”、细致和科学的“诊断”。而在后来的研究、解决阶段,正是教师独立学习、独立尝试、共同讨论,即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取健康、快乐成长的“治疗”过程。因此,“小课题研究”是学生教育现状的“诊疗机”,存在“诊疗”学生教育现状的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现今新课改已进入“深水区”,教育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师者如医,更如神医,不仅要会“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诊断”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知生知己”这是很需要下工夫练就的能力和素养。只有如此,才能切中要害,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各种问题。事实上“小课题研究”流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具备多种能力,而某种能力的缺失或贫弱会影响“小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质量。每位走进教育行业的教育人,都会有自己的清晰定位,都会有在教育行业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都会期望在师生面前展现拥有实践教育教学智慧的良好形象,而“小课题研究”正是教师展现自我的平台。对于周围的工作环境,以及身边众多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经历思考、解决、调整和总结之后。用教师自己喜爱的写作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草根性、平民化的“小课题研究”。它促使研究成为一种需要、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反思成为一种力量、写作成为一种快乐、职业生活成为一种幸福。如此以研促教,“小课题研究”必会逐步催生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张”,成就和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显然,“小课题研究”不仅能够提升。而且更会快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这正体现出“小课题研究”的又一价值,即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学校管理决策的“方向仪”。学校存在哪些真实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才会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把握住学校发展的命脉,才会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做出科学的决策。显然“小课题研究”是了解师生工作、学习以及学校常规管理等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存在问题与小课题调查表”,以及“小课题研究”成果集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存在角色的差异,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主管主任、校长等,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解读。站在学校决策者角度,每次翻阅“小课题研究”调查一览表和成果集,都会产生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些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新举措、新方案、新决策。比如,不同年级、学科的教师不约而同地发现,并提出“学生作业抄袭严重,完成情况很不乐观”、“作业缺少针对性,师生付出多,收获少”等问题。为此,针对学生作业问题。学校组织以“如何促使学生作业更有效、更科学?”为研讨话题的大讨论。不同年级、学科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从“怎样留作业”、“留怎样的作业”、“怎样做作业”、“怎样检查批阅作业”等多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举措,初步达成共识,活动效果很好;很多教师面对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且在“大班额”课堂显得束手无策,学校又专门提出“高效课堂”、“翻转课堂”等“以生为本”课堂教学模式和理论的研讨,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研讨平台,促使学校课堂教学逐步走入“生命、生活、生长”育人模式,以及“目中有人”课堂模式的正确研究轨道:部分教师一直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魔咒,陈旧的教育观念导致产生很多棘手的“问题学生”和“问题家长”。在提供的“存在问题”中。教师直指“问题学生”怎样教育的问题。希望学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学校校委会经过研究决定,专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树人学校校园综合治理行动小组”,并制订《青县树人学校校园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设立心理咨询室,专门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教师、家长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大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法制教育宣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获取明显的“综合治理”成效。“小课题研究”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了有价值的研讨话题,为校本研修的课程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为学校教育的“问诊”和“把脉”提供了科学的方案,更为学校管理决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致成为学校管理决策的“方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