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拓展途径 课内 课外 校本课程 针对性 实用性 分层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今的英语教学,城乡差别很大。这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难题,所以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让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见得多、学得多、说得多、用得多。在坚持方向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书本基础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途径。

1. 在课堂上实施英语知识的拓展

1.1 着力打造活跃课堂,兴趣课堂

课堂是教师开展英语教学和学生英语学习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是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所以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每节英语课一开始我都给学生准备一句英语绕口令,让学生来操练、比试。每一星期向学生介绍一首著名的英文歌曲,并请学生上讲台演绎这些英文歌曲。每周在指定日子里准备一些英语谜语让学生来猜。这样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1.2把生活带进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要竭尽所能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将社会生活与课堂练习结合起来,使英语课堂教学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赋予英语课堂教学以真实环境的性质,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拓展学生英语知识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如在初一教交通工具这一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展示人们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把家庭成员的上班方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介绍他们自己家庭人员的上班、上学方式,有意识地渗透书本之外的一些关于交通工具的词汇,达到知识拓展和培养兴趣的目的。

1.3首尾兼顾,分层教学,适当提升学习要求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合书本知识,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一般的学生以努力掌握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适当拓展一些词汇和语法,让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多学点。同时在作业中也可以分层布置,或者同样的作业提出不同的要求。

2. 在课外实施英语知识的拓展

2.1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

作为一名视野开阔的教师,应该把英语教学带出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学习英语。语言学习无处不在,语言学习无时不可。教师一定要摈除课上英语、课外汉语,教室内英语、教室外汉语的现象。应该让英语渗透于生活的每一时刻。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在学天气或植物的表达时带学生去野外,在学习动物词汇和知识时带学生去动物园,在校园内做一些英语环境下的游戏,介绍学生阅读一些英语文章杂志,开展英语角等等。从中学生可以学到的要比教材上学到的多得多,而且是从实践活动中掌握了语言。

2.2积极开展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也是进行课外知识拓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对于帮助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都是大有益处。为此,我还专门编写了《趣味英语》一书,内容涉及到谚语、公用标志牌、翻译方法、主要节日、谜语、英语诗歌、幽默故事、英文经典歌曲等。每周进行一到两次校本课,让学生遨游在英语的广阔世界里,陶醉在诗歌的绵绵情意里,沉浸在经典歌曲的美妙节奏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英语的美,培养对英语的兴趣,扩大英语词汇,培养英语语感。

2.3积极开展各类英语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机会,开设一些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如英语朗诵比赛、英文歌曲卡拉OK、英语诗歌赛、主题演讲、短剧表演等,为学生搭建锻炼自己英语、展示自己英语水平的舞台,让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就感,然后再反过来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经常更新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养,才能保证优质高效的教学。在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对部分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是完全必要的。在完成书本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满足了英语层次较高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他们走在英语学习的前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实效性;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60-04

近两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而“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无疑是各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广东南华工商学院为例,根据“凯米斯四环节行动研究步骤”[1]理论,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周期性特点,将研究过程分为两个循环,对“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及其实效性”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一、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许多高职院校在积极迎接各种挑战的同时,善于把握机遇,大胆开拓创新,不断探寻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广东南华工商学院为例,至2014年6月底,该校应届毕业生中,通过校企合作,在“顶岗实习”后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有211人;与境外高校联合办学,输送25名毕业生到国外留学;鼓励、帮助25名毕业生考上国内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举办校内综合型人才招聘会,以及针对各专业的多场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约1500个就业岗位;与多家人才机构合作进行毕业生就业岗位开发,如开发澳门等人才市场;建立院系两级网络人才供需平台,动员与利用校友等各种有效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信息。据2013年11月对学校2014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55.4%的学生选择以“个人解决”的方式落实就业单位,只有44.6%的学生表示希望得到“学校或教师的帮助”来解决就业问题,按此比例计算,全院3070名应届毕业生中,希望学校或教师协助落实就业单位的只有约1370人。如此看来,学校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后,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和信息基本能满足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需求。

(二)应届毕业生通过学校就业渠道求职及就业的基本情况

通过观察和深入调查,与学校领导、教师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的积极工作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毕业生对求职懈怠。如学校于2013年12月为应届毕业生举办的校内大型人才供需见面会,学生积极性不高。据统计,此次人才供需见面会共有105家用人单位到场招聘,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但最后只有30家企业成功招聘到了所需人才。另外,院系两级针对各专业的专场招聘会,企业来校的宣讲会,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向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等,不成功的比例也较大。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

在就业实践工作中发现: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各种就业渠道,力争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信息;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就不了业”的供需矛盾现象仍较突出。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师生对此虽有了较深的认识,但仍有部分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实际操作技能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毕业生的这种技能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形成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2]。也有的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语言文字表达、人际交往、临机应变等综合能力与素质欠缺,使面试成功的机率下降。

(二)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缺乏紧迫感,依赖、自卑等心理现象严重

部分90后毕业生为家中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较优越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对求职产生依赖和懈怠心理。还有部分毕业生具有“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的从众认知,在毕业前或毕业初期会处于观望状态,对就业没有较强的紧迫感;另有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信,面对心仪的就业单位或岗位也不敢前去求职竞聘。

(三)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与社会不相适应

课题组成员于2013年底在来校招聘不成功的企业中随机抽取45家企业进行电话访谈式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企业是因“很少毕业生投简历,没招到合适人选”;有19%的单位是因“双向选择中可能因地域、待遇等与毕业生期望不符”最后招聘不成功。研究发现,在“很少毕业生投简历”的单位中大多数是民营私营企业,或非广州市中心区域,且岗位为销售、文员、前台等一线岗位。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骛远及功利化的就业价值观,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宜,阻碍了毕业生自身求职的道路和未来发展。

(四)优等毕业生浪费就业资源现象严重

通过了解发现,毕业生中就业资源拥有率极不均衡。调查发现,在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节,那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等生,求职面试的成功率要大大高于一般毕业生。实践调研中也发现,一些条件好的优等生,他们通过校内招聘会被多家用人单位录用,但最后却只可能选择一家单位,有的因各种原因,甚至一家单位都没有选择。对招聘不成功企业的调查表明,有25%的单位表示“已有毕业生面试成功,但最后没到岗就业”。这对于高校来说,不但本年度浪费了这些就业资源,而且加大了以后再次开发该用人单位的难度。相比之下,那些各方面条件一般的毕业生,或能力、条件略有欠缺的毕业生,其就业资源就会减少,就业压力就会更大。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为了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的新举措、新方法,选取同一专业的两个平行毕业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班级作为研究组。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研究组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在调查与分析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成因的基础上,通过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行动干预,来修正以往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不足的缺陷,历时一个月后,对行动结果进行验证。2014年3月底,行动干预前两组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情况如表1所示。

(一)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单位成因调查与分析

2014年3月底,对研究组中15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通过电话、QQ、面谈等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有关求职就业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极少关注本院就业信息。15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只有两位参加了学校于2013年12月组织的大型人才供需见面会,且其中1人投了简历后没有获得面试通知,另一人表示招聘单位中没有其满意的企业,所以没投简历。当问到“是否关注过学校就业网站的就业信息”时,回答“关注过”的只有1人,其他大多数人均表示“没留意”。另15人中有4人曾通过教师发到班级Q群的就业信息投递过简历。

第二,网络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通过调查,15位研究对象中有6位毕业生表示“想自己通过求职网站找工作”,“不需要学校或教师帮助”。这些毕业生均表示“现正在求职的过程中,自己落实就业单位应没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已呈现出以网络为主的多元化。

第三,正确就业价值观缺失、就业心理失调,阻碍了学生求职就业的成功。正确就业观缺失和就业心理失调是毕业生没落实就业单位的主要原因,15人中有3位毕业生因对就业地域、岗位条件、薪酬待遇等要求过高,而影响了求职的成功;有4人“在等家人的安排”,而没有主动找工作;有3人因求职目标不明确,产生心理冲突而感到迷茫;有3人因投简历没得到面试通知或面试不成功而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

(二)对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实效性的计划修正与再行动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学校拓展就业渠道的信任度

要使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工作具有实效性,就必须保证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推荐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并要获得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信任。为此,通过QQ群、微信群、个别访谈的途径,并在相关教师、班级干部的配合下,加大对学校就业推荐工作内容、程序、时间及途径等的宣传。对有代表性的来校招聘企业及其招聘情况,以及往届毕业生通过学校拓展的就业渠道成功就业后发展良好的案例进行介绍,增强毕业生对学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信任度。

2.加强就业价值观及心理引导,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高职院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工作实效性不显著的原因,除社会因素、学校的教学与就业管理工作外,毕业生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不正确和就业心理失衡是其主要原因。为此,根据每个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对一的就业及心理辅导[3]。如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帮助分析心理失衡现象,讲解心理调适方法;指导正确认知自我,明确求职目标;提醒关注自身的成长,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鼓励勇敢面对挫折,大胆迎接社会挑战;传授求职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成功率;做好法律、法规与政策咨询,提供创业建议;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实施职业培训等。对于不愿接受教师主动干预的学生,获得带班辅导员、学生干部及相关舍友的支持与配合,给予关爱,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班集体中有关就业的正确舆论等隐性主动干预办法[4],增强他们对就业的紧迫感,提高求职的积极性。

3.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重点,拓展有效就业渠道

要提高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效性,需考虑毕业生个体的真实需求。在帮助、了解研究对象对职业的定位后,引导他们在学校已开发的就业资源中找寻求职目标,同时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就业资源,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其他各种途径获取就业信息。

(三)对行动结果的验证

经过一个多月的边研究边实践,于2014年5月,对全体研究对象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15名研究对象中除1人准备创业,暂未落实就业单位外,其他14名毕业生均已成功落实了就业单位,其中有4人是通过网络求职落实;有3人是通过家人介绍或安排落实;有1人是通过同学介绍落实;有6人是经学院或教师提供的毕业生就业资源落实。由此可见,他们中利用学校拓展的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单位的比例为46.7%。根据同一时间对对照组毕业生的调查,11人中有7人已落实就业单位,其他4人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由此可见,研究成效是较为显著的,见表2。

四、反思与建议

高校应如何切实有效地在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实效性,使每项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在教育教学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加强如下工作:一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求职成功机率;三是加强就业及心理辅导,服务到个人;四是就业工作的重心向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转移[5];五是就业工作的重心向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转移;六是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工作管理制度,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工作可持续发展。

(广东南华工商学院2013年度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及实效性研究》,编号:13K01,主持人:文跃玲)

参考文献:

[1]施铁如.学校教育科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65-168.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编写会.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7.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52.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第3篇

一、课程德育是实施全员德育的主要途径

中国德育不成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往往把德育放在课程之外,认为课外搞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才是德育,忽略了德育载体的研究和运用。实际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载体,学生每天在校生活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度过,通过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二期课改中,上海将生命教育、民族传统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民族精神培养指导纲要》,将两大类教育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将中小学课程设计分为三大板块: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生命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通过各类课程分级分类渗入学生心田,这是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全员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课程改革的追随者,除了在思想品德、社会、政治等课中渗透德育,其他所有的学科都应该重视德育渗透,应有相应的德育要求。同时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比如,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寄宿制的特点,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一些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还设定了研究性课程:版画、剪纸、书法、大脚车、海模等,每天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特点,每类课程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期末,结合“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学校还会组织学生着重从情感态度、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能力展示和考核,颁发奖章。另外,在此基础上,我校还开展了拓展性课程,如,低年级的“争当中外文化交流小使者”亲子户外体验课;中、高年级的“走进长沙”红色文化探寻活动课。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能极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等各种能力,也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劳动意识等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开设,就是德育与其他“各育”的有机整合,也是实施课程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编订校本教材时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自己学校的师资情况怎么样?学生有哪些特点?要避免编订重复的低层次的教材,可以购买别人的教材,也可联合区内几所学校共同编订。

二、打造围绕班级组成的教育教学团队应成为全员德育的重要途径

培训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习惯组织班主任进行培训,组织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分学科进行培训,忽略了跨学科思考问题的作用。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在组织教学方面,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难以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快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凝聚合力,在班主任团队、教研团队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一个班级或年级建立教育教学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可以有学校领导、班主任、副班主任、任教此班或年级的科任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团队,就一个班或年级的年龄、心理特点,或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育中出现的困惑进行研究,更能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并根据规律科学地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也可以组织这样的教育团队中3~4个教师同上一节课,解决同一个困惑,教育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学生安全和校外教育基地的相对缺乏是很多德育工作者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感到苦恼的事情。在建立以班级或年级为中心的德育团队后,我们还可以尝试在团队中寻找家长资源,建立班级或年级校外活动基地,开展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小型校外实践探究活动。比如我校六(1)班有家长在报社,班主任通过家长进行联系,将报社作为年级的校外实践基地,年级便可轮流到报社去参观报纸的制作流程;又如五(2)班的班主任与在消防大队的家长进行联系,建立活动基地,不仅可到消防大队参观,还邀请家长和消防官兵到学校来进行消防演习。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 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17-01

引言: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拥有优异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对于高校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改善心理素质、增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具有显著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素质拓展训练发挥的重要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大学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学习理念,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在设定的陌生情境或特定的情境下,以游戏为活动主体内容,全面性的提高W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而发展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体素质的一种体验性学习模式。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现状及应用效果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相关的研究项目较多,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1],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问题,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内容方面都过于理论化其次是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研究,基于素质拓展计划教育,将素质拓展教育延伸至学生的思想品格、就业能力等多个方面。

2.1 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个人乃至整体素质能力

素质拓展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学习概念,其在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方面。拓展训练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们的个人素质通过实践的体验和感悟领会训练精髓,从而目标性的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3]。通过相互学习与分享培养乐观的心态,提高沟通协作交流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能、沟通、心理、管理能力等整体素质的目标。

2.2 融入素质拓展训练,拓宽思政教学途径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明显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中活动项目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潜能,提升强化了个人心理素质,更容易得超越自我极限,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跟随“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途径,综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创新性的开展思政教育,更好的拓宽思政教学途径[2]。

2.3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

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的培训方式与传统的技能培训相比更容易让大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中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以及当团队完成既定任务时,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团队的归属力。因此,这种素质拓展培训方式正是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和教育目标的途径。与团队真诚的沟通合作,大幅度的增强了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拓展训练从中更全面的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又与团队相互合作、学习与借鉴,感受共同努力朝向既定目标的成功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推广素质拓展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当代现实问题还不够关注,对于一些大学生所关注和热衷的新事物,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难以解决学生心理以及思想上的困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偏向于课堂教学。然而在当代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尚未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局面,那么此刻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来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以及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

3.1 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问题

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明显。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一直相对被动的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们普遍心理素质能力不足,不善与人沟通,面对困难很容易产生强大的挫败感。安逸和平的环境下成长环境,很少经历磨难,很难独立成功。很多时候,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善于积极主动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非常需要将适量的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弥补我们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快更好地使用社会。

3.2 提高对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认识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当代形势下,教育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整体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许多高校未开设素质拓展活动一方面是固始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认为可以通过简单说教把思想贯彻在学生脑海里;另一方面是对素质拓展训练认识不够,把素质拓展教育等同于游戏化,忽略其对人的教育能力。对素质拓展训练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方面认知不足。

3.3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素质拓展教育总体上是一种修炼课程,训练形式内容多样化。对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适当增加与心理素质相关的活动内容。也可增加室外拓展项目,以此来锻炼毅力,坚定意志及培养团队意识。大学生的拓展训练与社会企业训练方面内容相较起来也存在有所不同,引入拓展训练时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来进行合适的内容安排,达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素质拓展训练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内容及形式的多样统一化,达到通力合作。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项目体验式学习的学习过程和途径以及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感悟总结和提升才是我们在思政教育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们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结合,懂得与人沟通合作重要性,每个人都能正确的认知自我,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东北大学本科生能力拓展训练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学周刊 2015.10

[2] 董亮.武汉高校拓展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第5篇

(一)塑造心灵。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感受、鉴赏及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二)教化学生。音乐是用愉快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它能够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行为变得高雅。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人类已经将音乐开发人类智能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了。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造诣深厚的艺术活动实践者,如达芬奇既是美术家又是音乐家,爱因斯坦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小提琴演奏家。(四)促进健康。高职院校学生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生活枯燥,容易消极悲观、情绪不稳定。我们可以以绚丽多彩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促其健康发展。

二、养成教育中音乐助力的发挥途径

音乐在高职生养成教育中作用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发挥它的助力作用呢?笔者认为:

(一)明确地位,加大力度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汇聚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它总是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校教育紧密相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虽然高职院校很早就开设了音乐课,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如音乐课面向部分学生开设,授课形式单调,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等。高职院校应该明确音乐的地位,摆正位置,坚持养成教育寓于其中,学生综合素质寓于其中的理念,采取积极措施,利用音乐丰富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宽视野,提升品位,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多层次多渠道地满足学生心灵的需要,淋漓尽致地发挥音乐的作用。

(二)拓展内容,深化内涵目前高职院校音乐内容的设定大多停留在音乐技能上,学生望而生畏,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在《全国学校高雅音乐发展规划2001-2010》中提到:“教学机构的优美音乐要充分以素养教学为宗旨,……让受教育者在接触音乐常规知识以及常规能力的时候,也重视养成热爱国家以及团体主义的意识,养成创造思想以及实际技能……”。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养成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改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重视教会学生音乐能力,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合作精神、勤俭的生活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拓宽音乐内容,提高音乐层次,深化教育内涵。

(三)增设课程,拓宽途径高职院校可以将音乐课程体系分成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中国音乐赏析”、“外国音乐赏析”、“影视音乐鉴赏”、“舞蹈音乐赏析”、“基本音乐常识”等课程;实践部分包括“合唱”、“舞蹈”、“器乐”,还可以再细分。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努力挖掘潜力,创设特色课程,促进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音乐教育工作持久开展,可以采用专业必修与公共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学分制,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