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福利院 孤残儿童 社会福利 关中福利院

一、前言

福利院是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儿童福利院是为孤残儿童提供服务的公益机构。

总体而言,我国儿童福利院发展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市场化,许多公立福利院和家庭寄养、民间公益组织等互利共处。例如在瑞典、英国等国,由于高额的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负担加重,所以主张将社会服务进行市场化,提出发展儿童福利院产业。它属于民间的营利产业范畴,主要以满足儿童生活多样化,提高生活层次为目标,面向儿童的带有互利功能的服务,收费的护理用品、日用品以及娱乐产业,都属于儿童福利产业。[1]

就纵向对比而言,目前聚焦于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目光正在逐年增多,体水平不断进步。但从横向角度来看,我国儿童福利院的水平参差不齐,在物资、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欠发达地区的儿童福利事业亟待完善。我国国内的儿童福利院发展水平总体而言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南方优于北方的态势。而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的儿童福利院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就以关中地区的西安市A儿童福利院与咸阳市B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A院和B院)为例,来讨论分析关中地区儿童福利院院际差异。

二、关中地区福利院院际差异

1.基本情况

西安A院作为陕西省最大的“三无儿童”(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儿童)的收养机构,占地50000平方米,拥有干部职工160余人,收养孤残儿童六百多名。B院下设于咸阳市某社会福利中心,该社会福利中心主要救助对象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复退军人及精神病,B院作为该福利中心在院中专门设立的儿童部,并非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该福利中心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B院目前有儿童100多名,除了其中一部分孤儿,还有被寄养在此的残障儿童。

从整体看来,A院的建筑、绿化、活动场地及器材等设施都比B院更丰富、更新。由于A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B院大,且西安市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也高于咸阳市,故A院每年收到的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也明显多于B院。一些企业参与孤残儿童救助,一方面出于回馈社会的公益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方式向社会大众展现企业的优质形象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角度出发,关中地区的企业自然更愿意出资帮助A院。

2.医疗

在医疗设施及服务方面,A院收养的儿童中,残疾儿童、婴幼儿和罹患各种先天疾病的儿童占98%以上。院内设有负责福利院儿童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卫生楼,一些儿童常见病,如感冒发烧、手足口病、水痘等都能在院内得到及时的救治。在救助残疾儿童(如患有先足内翻、先天性心脏病、脑瘫的儿童)时,A院会将其安排至西安市其他大型医院进行手术治疗。长期为A院进行义诊、义务护理、体检及医疗物资捐赠的医院中,如西京医院、唐都医院等,许多是三级甲等医院。1992年A院开展了助医项目,助医方式主要有三种:个人捐款救助、个人或企业向福利院捐助医疗器械或药品和各大医院为残障儿童减免手术费。据悉,至今已有超过两百名残疾儿童接受免费治疗。对于孤残儿童,除了医疗卫生方面的治疗,A院同时也注重对儿童的“智疗”,尤其是针对脑瘫、自闭症儿童。对于严重智力缺陷儿童,“爱心妈妈”主要教他们一些简单的诸如自己吃饭这样的事,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普通儿童”。

B院设有护理部,除了对儿童进行日常护理和普通病症治疗外,还能够进行疾病预防、计划免疫、心电图、化验等医疗预防或救治工作。对较为严重的孤残儿童的救治,B院同样依赖于外部医院。但与西安市A院不同的是,咸阳市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总体上落后与西安市,有些残障儿童需要专门送往西安医治,西咸两市距离不算遥远,但无论对于福利院或是身负重病的残障儿童自身而言都造成了不方便。

3.教育

在儿童教育方面,因A院中以残障儿童为主且年龄较小,故仅有少部分正常学龄儿童会到的普通小学接受教育,上下学交通方式均是自乘公交或步行而非专门校车接送。而那些自理能力较差的残障儿童则在福利院内接受教育。A院内设有综合楼,是儿童主要的学习、娱乐场所。平时工作人员会带领年龄较小的儿童做游戏、做手工、唱歌跳舞,或是简单地识字读书。一般情况下,儿童不允许随便走出综合楼,外来无关人员也无法随意进入大楼。为了丰富残障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A院也会组织开展活动,比如,在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举办趣味知识小游戏,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甚至允许市民带着自己的孩子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共度佳节。或是在“9.18”当日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测试和故事形式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强对儿童心理疏导和文化培养。有时也会带领孤残儿童走出福利院,到曲江海洋馆、盛世嘉年华、野生动物园、大唐芙蓉园、丝路风情街等地方进行参观,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感受生活,促进交流,增进感情。也会有许多社会上普通幼儿园(例如未央区开元幼儿园、新城风景大院幼儿园等)的工作人员和中学(例如西安一中、西大附中等)、大学(例如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的学生及一些儿童早教体验中心、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中心,组成义务服务队对福利院儿童进行辅导教育。小鱼儿特殊艺术援助中心和西安市图书馆也会分别对其长期提供志愿服务和图书资源。

相较于A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B院在针对孤残儿童的教育方面就明显有些封闭与单一。B院中儿童主要是在距离该院大约70米处的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主要接受文化基础学科的教育),儿童长大后可直接继续在该校接受微机操作、工艺美术、美容美发等职业教育。该特殊教育学校中设有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学生公寓楼、餐厅等设施,特殊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孤残儿童在其中接受社会化、培养社会性,但由于该校地处较偏,使得校内儿童无法体验外部生活。与A院较为相似,B院和特殊教育学校也会开展一些如“学生知识竞赛”、“红领巾大讲堂”、“班际间乒乓球对抗赛”等文化活动,以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可因为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从学前班到职业教育文化水平差距大,文化活动需求不同,所开展的活动难以涉及多个年龄段的需求。

在教育方面,A院的做法比B院更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和推崇的“去机构化”,让福利院孤残儿童拥有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将他们与社会分隔开来,贴上与众不同的标签。[2]

4.生活

据了解,A院所居住的600余名儿童中,几乎均是患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且60%以上是脑瘫儿。然而,由于西安作为省会城市的知名度优势,社会捐赠、救助活动相对较多,人口特别是有经济能力参与儿童收养、助养和寄养的人口更多。因此,在收养、寄养以及助养方面,较B院而言, A院更为形式多样化,物质提供也更为充足和全面。比如,1994年A院与英国语言协会合作成立“助养班”,主要供养0至3周岁年龄阶段的儿童;2003年开展家庭寄养,先后在麻家什字、杨沟村、十里铺等地设立家庭寄养点;2008年在美国“半边天”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启动了“类家庭养育”项目,通过社会上的公开招聘为3-5名残疾儿童选择“爱心父母”。鉴于此,再加上B院为社会利院,儿童收养能力有限,因此在该市的很多患有大型疾病的儿童也会被送往A院。

对于所有未被收养或寄养的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在A院,身体状况基本良好的儿童在公立学校上学,统一着装校服,放学后返回福利院就餐;在福利院的残障儿童同样衣着干净整洁。在福利院中心,儿童一般无特殊要求皆以食堂饭菜为主。福利院内环境优美,有专职人员打扫,卫生状况良好。建筑分有接待室、综合大楼、康复中心。福利中心组织儿童出行,西安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为福利院儿童外出活动免手续费,提供便利。院内娱乐设施多样化,场地宽阔,由于交通通达度较高,因此即使位于城郊也经常有和访问团体一起进行文艺表演等活动。较之而言,B院内部建筑单一,环境一般。所占面积较小,院内体育锻炼器材和娱乐设施很少,针对于儿童的生活物资和福利院基础设备较为单一。据福利院周围一居民所说,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知名度较低,到B院做义工的人很少,且儿童出行活动十分有限。

5.社会参与

通过对西安、咸阳两地市民问卷调查和简单访谈可知,尽管两地大部分市民都对和福利院的社会作用态度较为积极,但也存在细微差异,即西安地区对福利院的贡献持消极态度或中间态度的市民要远多于咸阳地区,如图1所示。

同时,据了解,总体上大部分人从不参加志愿活动,能够经常去儿童福利院做志愿者的市民更是极少。然而,仍有许多人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行动,而通过对两市居民的比较,很显然咸阳市居民表现出较西安市居民更为明显的热情与参与义务服务的强烈的个人意愿。通过分析两市中a、b福利院低民众参与度与强民众服务意愿的矛盾,不难看出西安市民不走访儿童福利院主要原因为缺乏了解和时间,而咸阳市民不走访的原因主要为缺乏了解和资金,如图2所示。

显然,缺乏了解是两地大部分市民选择不走访福利院的重要原因,这一点较多地归根为福利院本身、相关社会组织以及政府的宣传工作不足。众所周知,儿童福利院大多位于城郊,人员、车辆稀少,存在感和关注度较低,特别是位于咸阳市的B院更是地处偏远,甚至无直达公共交通,相当一部分市民对该福利院的地址等相关信息完全不了解。这便突显出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小结

针对孤残儿童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社会群体,儿童福利院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福利事业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甚至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孤残儿童福利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进程缓慢,很多措施仍未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影响其发展进程的种种障碍中,财政扶持力度不足和国民参与度较低为主要因素。我国经济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相应地政府对于儿童福利事业的投入也会随之增加,依据当前趋势,国家政府会采取财政扶持和兜底服务的方式,以福利中心等慈善机构为平台,为孤残儿童提供服务带来温暖。[3]

除了不断加强财政支持,主动学习研究国外特别是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进程与积极措施也是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我国社会福利事业起步晚,因此结合我国人口众多且结构复杂的国情对别国优良方案措施汲取借鉴不乏为一种有效手段,比如对于去机构化这一理念的鼓励及逐步实践,即采用收养、家庭寄养等方式让弃婴回归家庭与社会。而通常相比机构养育,家庭养育的儿童在经济、教育、人格发展、观念形成以及社会化程度上均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4] 对于儿童福利机构,不论是在投资建设还是人才供给上,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东西部的地域差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与当地托幼、学前教育等组织机构形成对接,并与专门的儿童医院和进康复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培养特殊教育、儿童康复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没有进行家庭养护的儿童提供全面的保护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吴东民.非盈利组织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学银,鄢勇兵,赵学慧,等.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儿童福利服务――以青岛市儿童福利为例[J].社会福利,2010(6).

[3]邹明明.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浅析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2008(10):26-27.

[4]尚晓援,窦振芳.一切为了儿童:福利院对事实收养孤儿的支持[J].山东社会科学,2014(8):80-86.

作者简介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今年暑假已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校园,在暑假中,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了实习中,在不断地实习中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今年暑假我实习的地方是儿童福利院,这是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很多的现实情况导致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存在不实十分的关心,可是他们是需要社会的帮助的,我应该去帮助他们!

以下是我的个人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实习

哈尔滨儿童福利院20xx年建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在十天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哈尔滨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爱心在这里诠释

齐齐哈尔市讷河儿童福利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为生产教养院,于1979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改建为儿童福利院,是由国家民政部门举办,国家给予经费,儿童的公民权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的儿童福利机构。作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唯一的儿童福利院,该院承担着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3个市(地区)及所辖29个县(区)的孤残儿童收养任务。儿童福利院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

讷河儿童福利院始终坚持 “人为本、院似家、爱如海”的文化理念,秉承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为孤残儿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让他们的生命、生活、生存质量,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和提高。饮食方面,在吃足定量标准的基础上,精心调剂、粗粮细做,改善伙食结构,做到了周有食谱、日不重样,色、香、味兼具,且富于营养,在医疗卫生上,坚持做到预防为主,对幼儿按时进行流感、白百破、麻疹等接种免疫,对院内全部儿童按规定注射乙肝、流感、出血热等疫苗,有效降低了院内孩子的生病率。治疗诊治上,做到小病院里诊看,大病到医院,医护人员每天轮流值班,对发现的可疑病症及时送医院诊治,并坚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建立了孤儿医疗康复档案。安全工作做到了七到位。近年来,院里没有发生一起火灾、交通和食物中毒事故。

在教育上,儿童福利院更是肯于投入和付出,每年都要投入一笔巨大的资金,为孩子们解决学习中的各种费用。几年前,李丹同学以525分的优异成绩,考取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全院职工为她高兴的时候,李丹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原来这个学校每学期的费用要一万多。在经过反复做工作和交涉未果的情况下,福利院院长韩孝忠找到李丹同学,告诉她既然考上了,院里就会供她上学,并鼓励她专心学习,不要有压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哪能不让她上呢。”提起李丹,韩孝忠院长十分高兴。他说,这孩子很争气,上学期间利用假期打工挣钱,生活费能自己解决。最近实习完了,准备考研究生,虽然研究生一年学费需要4万多,但只要能考上,院里会一直支持她,供她上学!

李丹的家庭是不幸的,但李丹能被儿童福利院收养又是幸运的。和李丹同样幸运的孩子还有很多。儿童福利院是孩子们成长的温馨家园,为了使孩子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儿童福利院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机制,以特色谋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出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色教育之路。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儿童福利院里长大的孤儿来说,教师既是父母,又是启蒙教师,是能够影响他们一生的人,这些孩子长大后,一举一动普遍都像他们的班主任教师。面对这些孤儿,儿童福利院的教师,要比普通学校里的教师付出更多的辛苦。他们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更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还有一些孤儿在外流浪过,他们有的性格孤僻,有的野蛮粗暴,还有的染上了不良习气。这些孤儿很难融入到儿童福利院的生活学习当中,对他们的教育很难。为此,儿童福利院的教师们和他们勤做沟通,用耐心和爱心让他们感到家庭的关爱,院里还经常开展兴趣活动和娱乐活动,组织举办篮球和排球比赛。这些活动丰富着孤儿们的业余生活,使每一个孤儿都参与其中,增强儿童福利院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

如今,在院孤儿246人中,有中小学生181人,成年孤儿(包括就读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未就学但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孤儿)33人,还有31名智障、肢残儿童也受到了良好的康复教育,孤儿们的医疗救治、康复、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这些年,儿童福利院里的先天心脏病、肢体残疾、智障、脑瘫等残疾儿童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残疾儿童,儿童福利院残儿康复中心的员工们,不仅要付出数倍于健康儿童的耐心与细心,照顾他们日常的生活,还要用真诚与爱心慢慢敲开他们封闭的内心,指引他们走上健康正确的人生道路。

残儿康复中心的教室里,几个智障儿童正在上着康复训练课。看见康复中心主任高钰走进来,坐在里面等待上课的智障儿童一起站起身喊道“老师好”。别看这只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举动,却是经过长期训练才获得的结果。从2006年6月开始在残儿康复中心上班后,高钰就开始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教这些智障儿童听上去很简单的问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一个需要毅力、爱心的工作,光是这些孩子自己的名字,就要每天教,每天提问,一教就是一两年、两三年!而所做的这一切,只为他们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能说出自己居住的地方,以防止他们万一走失,能找回儿童福利院这个家。谈起这些孩子时,她说:“只要教他们一天,就要为他们负责,让他们经过康复训练,或多或少地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为教好这些残疾儿童,高钰牺牲了和自己孩子交往的时间,但她无怨无悔,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残疾儿童的工作中。她在看着孩子的时候,眼里充满了母爱。

儿童福利院教师的工作辛苦,但在评定职称上却遇到了很多困难。虽然在教学水平上,院里的教师并不比其他学校差,但关键是儿童福利院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单位,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造成了教师正规教案少,讲过的典型课不够等问题,使申报职称需要的材料很多都不完备。为了给教师争取职称,这些年儿童福利院领导也是费尽了口舌和精力,通过努力协调,相关部门也逐渐了解了情况,已经为部分教师解决了职称问题。评定职称虽然困难,但是并没有影响教师对工作的认真和热爱,他们依然辛苦地为孩子们努力着、付出着。

“要像爱自己孩子那样爱这里的孩子。”这是院长韩孝忠说过的一句话,儿童福利院的全体职工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常年辛苦的工作,换来的并不是丰富的物质财富,而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这是一种别人感受不到的,心灵上实实在在的踏实。他们用无私的爱为孩子们筑起了幸福的家园,让这些孤儿感受着家的温暖与宁静。在这里,孤残儿童有“父母”的疼爱,有家庭的温暖,有良好的教育,他们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勇气、充满了希望。

感恩在这里解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12个镶嵌在儿童公寓大楼上方的金色大字,是齐齐哈尔市讷河儿童福利院一直坚持的办院宗旨。近些年,在有关部门领导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儿童福利院食宿、文娱、看护、教育、医疗、康复等服务项目配套设施齐全。已形成集生活学习、医疗康复、心理辅导、幼儿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服务机构,是孤儿理想的生活、学习、康复场所。

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来这里的孩子每一个都是特殊的,他们有的刚出生就被家人抛弃,有的家里养不起送来抚养,有的父母双亡无人抚养……特殊的家庭情况和特殊的人生经历,给这些孤残儿童的身心造成了或多或少的伤害。为了缓解这些孩子的伤痛,儿童福利院对他们投入了更多的爱心,更多的关怀。儿童福利院不遗余力的付出,温暖了每一个受到伤痛的孩子,给了他们站起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一场突发的车祸,永远地带走了一对小哥俩的父母,这场车祸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伤痕难以愈合。刚被送到儿童福利院的时候,他们整天沉闷着,和谁也不说话,完全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面对如此情况,儿童福利院从齐市请来了心理医生,全方位为他们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院长韩孝忠和职工们每天都去看望两个孩子,问寒问暖,关心安慰他们。经过多天的治疗和真诚的沟通,这对兄弟关闭的心扉一点点地打开了,逐渐的精神面貌得到彻底改变。现在在学校里,哥俩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哥哥更是体育生中的“尖子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两个孩子终于走上了人生新的起点。

不管是从小在院里长大或者以后才来到这里的孤儿,都把儿童福利院当做是自己的家,感受着父母般的关爱和家庭般的温暖。在儿童公寓的楼道里及室内,悬挂着许多画像及励志标语,有科学家、伟人画像、英雄人物和名人名言,还有多幅由孤儿们自己办的手抄报和绘画作品。在这些稚嫩的作品中,描绘最多的是“家”的内容,这是孤儿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孤儿们对儿童福利院的感情,并没有随着离开而消失,而是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深。从儿童福利院走出去的孤儿对这个“家”的依赖性很强,1990年7月14日,女孤儿李晓丽披上了美丽的婚纱,在结婚典礼上,儿童福利院的领导和老师作为娘家人出现了。据了解,准备结婚的孤儿们,往往在结婚前的一个月,就会告诉院里,儿童福利院会派一名院长带领老师们参加婚礼,为新郎新娘带来“家长”的祝福。2010年,一位早年从儿童福利院走出去的当年孤儿回来了。通过多年辛苦的打拼,这位当年的孤儿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退休的他,领着儿子、儿媳,还有孙子,一起回到了这个让他魂牵梦绕、日思夜思念的地方。他给子孙们讲述着当年在这里生活的记忆花絮,讲述着对儿童福利院的深厚感情。

让孤儿们回归社会是儿童福利院的最终目标。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走向社会的优秀人才。像儿童福利院的第一位大学生——现南海舰队服役的正团级干部潘忠杰;现任讷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的陈晓春;省农垦林校毕业后,在讷河市建设局工作的张敏等,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这些走出去的孤儿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社会的建设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在儿童福利院职工们的精心照顾下,凝聚着各级领导、各界爱心人士关怀的孤儿们,一批批长大了,更多的优秀孤儿走进各类学校就读,而且就业前景很好,像未毕业就已经签订就业合同的在哈尔滨高级技术学校学汽车修理的于海涛;2011年进入哈尔滨华德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读的霍岩;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何宁宁和侯石俊;还有考入餐饮、服装设计、汽车维修、美容美发等专业的孤儿们。他们正在努力地学习,准备像走出儿童福利院的“哥哥姐姐”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努力争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这些孤儿们对这个“家”最好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以来,儿童福利院培养成才孤儿161人,其中19人参军、67人考入大中专院校、76人走上工作岗位。

针对智障儿童患者越来越多的情况,自2010年3月份以来,在院长韩孝忠的倡导下,残儿康复中心成立了残儿康复活动小组,以参加北京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培训班为契机,针对每名脑瘫患儿的具体患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康复方案,详细地为每名患儿制订了康复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语言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训练等,初步达到了“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让坐着的孩子站起来,让站着的孩子走起来”的预期效果。

走进智障儿童的寝室,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整齐。残儿康复中心主任高钰指着整齐的被褥说:“这些被褥是孩子们自己叠的,屋子也是他们自己收拾的。”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这里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康复训练中心的教室里,一名智障儿童站起来唱了一首《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虽然这首歌他不能完整的唱完,但对人的心灵震撼,却反而更加的剧烈。这寥寥几句不止包含了孩子们深深的感激之情,更是残儿康复中心职工付出的心血凝结成的结晶。

这些年,儿童福利院的职工们从生活护理、启蒙教育、心理呵护、残儿康复等方面多管齐下,使孤残儿童的各项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他们用无私的人间大爱,和生命残缺的孤儿们一起,共同唱一曲完整的人生之歌。

笑容在这里绽放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孤残儿童的生活抚养问题已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先天生理的缺陷和家庭亲情的缺失,孤残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承受更多的来自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想要抚平甚至避免这些伤害,光靠儿童福利院里职工的照顾与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帮助,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氛围,让孤儿们时刻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近些年,齐齐哈尔市讷河儿童福利院通过开展“大手牵小手”、“勿让孤残儿童再‘折翼’”、“爱心妈妈”等主题活动,为孤残儿童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个互动的平台。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原本活动内容外也有了新的延伸。像“大手牵小手”活动,由开始的职工和孤儿之间的互动,延伸到社会爱心人士与孤儿之间的互动。

2005年,由讷河市妇联组织爱心人士到儿童福利院认养孩子的“爱心妈妈”活动开始了。正是在这次活动中,让姜桂珍女士和她的四个“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活动一开始,姜桂珍就被4个女孤儿一起拉住了,冲着她不停地喊着“妈妈”。此情此景,姜桂珍感到心疼了,她舍不得松开任何一个孩子的小手,就把她们一起认养了。这一天,她为孩子们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和孩子们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当时老四才6岁,她那透彻的眼神让我最难忘记。”姜桂珍回想起当年活动时的情景仍然感到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如今,每到逢年过节和孩子们的生日,或者有空闲的时间,姜桂珍都会把孩子们接过来,带她们游玩,照相,买衣服,去亲戚家一起吃饭,让她们感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快乐,感受到父母亲人的关爱。长时间的真心相处,让孩子们对姜桂珍变得很依赖。距升学考试还有一段时间,正在哈尔滨办事的姜桂珍接到了“大女儿”的电话:“妈妈你在哪里,我快要考试了,我需要鼓励。”得知“女儿”的需要,姜桂珍匆匆忙忙地赶了回来,和爱人一起把孩子们接到公园,带她放松身心。这次考试,“大女儿”顺利地考上了如愿的学校。

除了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之外,儿童福利院还在信息宣传上大下工夫,在讷河通往齐齐哈尔的高速公路上,设置大型广告扩大宣传面。通过媒体,对儿童福利院的各项活动进行了报道。随着各项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儿童福利院被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所了解,来这里奉献爱心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逢年过节,都会有很多社会爱心人士来捐款捐物,仅2011年,儿童福利院就收到捐赠物资达25万余元。2012年元旦过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相继来到儿童福利院。讷河市妇联组织基层爱心妈妈,给孤残儿童送来了价值3000元的水果。以黑龙江龙电医药有限公司女总经理张靖为代表的爱心使者,送来了价值3万元的衣物和糖果。讷河市爱鸟协会会员以及高广雷、吴娟等许多个人相继捐资,为孩子们购买了相应的生活用品。

2010年春节以来,爱心人士王洪波先后资助儿童福利院孤儿冯静近1.3万元。在得知冯静数学基础差,需要补习时,王洪波亲自为她找了在讷河市数学界有名望的老师,每月花100元补习费给她补习数学。经过近一年的补习,她的数学成绩提高了很多。而后又为冯静找家教给她补习化学,经过3个月的努力,冯静的化学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另外,王洪波还经常给冯静购买品牌羽绒服、牛仔裤等物品。他无私的奉献,不仅感动着孤儿们,也感动着儿童福利院的职工们。为了表达感谢之情,2012年2月17上午,儿童福利院把一面绣着“爱心抚慰心灵、资助激励成长”字样的锦旗,赠送给了王洪波。爱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很多爱心人士身边的朋友、亲人被他们影响,纷纷加入到爱的事业里。团委书记马建群的朋友们,为院里的孩子们捐赠了大量衣物。王洪波的女友姜玉香在3年内,给院里的孤残儿童们捐赠了100套线衣、线裤、100个背心、20双袜子。

这是爱心人士中有名有姓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不留名的。一年冬天的傍晚,一位老人来到福利院门前,把一叠零钱交给门卫。说这是她卖冰棍和冷饮攒下的钱。工作人员不收,老人说,这是我的心愿,不收也得收。说完老人放下钱就走了,夕阳下,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一、 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表现

1、心理状态方面

孤残儿童是指失去监护人的儿童(如父母已亡或其它)、被遗弃的病残儿童或者打拐解救后仍未找到父母的儿童。由于是孤残儿童是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在获得亲人关怀、情感支持和行为培养等方面都远远少于社会上普通家庭的儿童,一方面父母的抛弃造成了他们心灵上的永久伤痛,另一方面,生理上的缺陷又致使儿童行动不便,常常会在人际活动和交往中落单,显得孤僻失落,这些都往往会让他们产生内心孤独、自尊心强、敏感多疑、性格偏执、易怒等心理问题。

2、社会交往方面

孤残儿童在与同龄人的交往相处中,常常会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在很多竞争性活动中的失败,使他们习惯并接受自己的弱势,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曾经被抛弃,缺乏家庭的关怀,又或者生理的残缺等因素,孤残儿童常常是缺乏安全感的。处于儿童期的他们是最需要的关爱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对工作人员很依赖。笔者在重庆市爱心庄园实习期间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认为自己在福利院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总认为国家会负担他们的人生,所以自己就不用去努力拼搏。这也就会造成那些被领养的孩子难以适应新家庭,在社会交往上总是处于被动,甚至自闭的状态,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情况对他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坏处。

二、 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儿童期亲子关系缺失

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一般发生在儿童期。家庭,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通过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儿童逐渐获得了基本的生存知识和生活技能,掌握社会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渐渐培养自我的独特人格。因此,让一个儿童能在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中成长,是能从非常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社交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的,但对孤残儿童来说这些都是缺乏的。

2、自我概念偏低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就是个人在持续的时期内怎样认知自己,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来体现。在笔者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孤残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评价相比一般的儿童来说会更低。

3、福利院环境的封闭性导致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在福利院里都是基本实行的封闭性管理,将儿童的行为活动限制在福利院内,便于管理。孤残儿童大部分时间是以院内活动为主,学习渠道较为固定,认知范围就单调而枯燥,因此大大制约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1、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是指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的优势其实很明显,这种个别辅导的方式,其保护案主的隐私和尊重案主个人自觉能力的理念都很适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其中,从“优势视角”去协助儿童成长和克服困难,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工作者应该尽量的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势,让儿童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感,从而将这种自信发展到平时的生活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力等。

2、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是以小组为对象,通过小组过程,使小组成员能获得小组经验,从而实现行为改变和社会功能恢复与发展的工作方法。小组工作对于孤残儿童朋辈之间的影响及个体的发展潜力非常重视,通过小组活动中组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互相支持等形式,增强组员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抗压和承受困难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在小组工作中考虑的几个方面:(1)分门别类的成长互助小组。根据孩子的年龄,残疾程度以及孩子的性格类型等,将同质性一致的的儿童集中,成立在一个小组里,每个小组都有相对独立的服务和活动区域。将其所需的生活照料、康复、矫正教育等服务项目融合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小组里,以小组的模式来进行系统的管理。(2)艺术文化小组的创新。艺术文化小组是一种通过欣赏艺术和艺术创作等方式来进行的小组活动,尤其是对于儿童因意外伤害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更是有显著的效果。艺术文化小组的方法包括声乐、绘画、拼贴、捏塑、沙盘等。

促进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涉及面很广的教育工程,这关系到孤残儿童是否能顺利的健康的成长,实施孤残儿童心理辅助的实现需要福利院、寄养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孤残儿童心理发展的效果,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孤残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真正落实而不断努力。(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刘梦.小组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

[4]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 2000, (1): 61-62

[5]陈衍,陈庆良. 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5-108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河南平顶山曙光街道办事处1月14日的一纸通知,给了朱智红这个最后期限。

通知书认定,朱智红及其家人于2007年创办的河南省平顶山市“爱之家”孤儿寄养点是一个非法机构,出于安全的考虑,要求她停止寄养点一切活动,并将所寄养的18名孤残病儿退还到当地福利院中。否则,最迟于22日,将强制执行。

由于媒体关注,22日得以平静度过。

1月23日,平顶山市新华区民政局口头承诺,暂不关闭“爱之家”。朱智红暂时松了口气,但心仍然悬着,注册门槛高高在上,自己的民办孤儿院前景依然不明。

朱智红的境遇并非个例。兰考“1·4”火灾后,民政系统开始全国孤儿收养机构安全检查,但在基层,这种安全检查有不少演变为简单地关停、遣散民间孤儿收养机构。

几乎与朱智红同时,河南南阳一家民办慰老院(该机构同时接收孤儿抚育)也接到当地政府的遣返儿童通知。此后,南阳市靳岗乡民政局等部门派车来到慰老院,将五名年龄最小的孩子强行带走,送至附近的南阳市福利院,剩下的十多个年龄较大的孩子,目前去向未定。

陕西宝鸡“若瑟之家”是一家宗教人士举办的民办孤儿院,数天前,当地民政局前来进行消防检查,也要求其将孩子送交公办福利院。后经院方据理力争,事态暂缓。“这种强制转移对孩子身心很不利。”

“若瑟之家”的工作人员杨聪慧说,孩子已在孤儿院生活多年,有了归属感,知道可能被强制转移后,“几天不吃饭”。

据《财经》记者了解,这一轮“整顿、遣返”波及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多家民办孤儿院,所用理由多为“安全考虑”,在官方语境中,这些孤儿院未注册、无合法身份。

从兰考袁厉害到平顶山“爱之家”,围绕着孤儿救助引发公众持续讨论。此前,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总结兰考火灾教训时承认,中国儿童救助保护体系还不尽完善,包括有些法规需要修订,如公民收养条件过高;相关法规宣传普及不够;孤儿、弃婴的发现、报案、移送的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等。同时,民政部还提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鼓励公民收养。

目前,各项修法正在推进,更多儿童福利院也将建起,但是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孤儿福利制度,此际值得深入思索。

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中国,儿童福利院是为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儿和残疾儿童提供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对孤儿、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以及其他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

然而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有统计的61.5万名孤儿,只有10.9万名能够进入公办儿童福利机构,其中90%以上为伤残缺陷儿童。

民政部并不讳言公办福利机构严重缺位的现状。其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省一级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9家,地市一级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333家,中国县一级仅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64家。而这400多家儿童福利机构,是在“十一五”期间,由民政部门协调中央安排专项资金15.2亿元,地方配套27.2亿元,新建或改扩建而成。

此外,还有800多家社会福利机构设立了儿童部。

在公办福利院缺位的情况下,大量民间机构或自行收养孤儿,或与官方福利院合作,展开家庭寄养的实践,已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以平顶山“爱之家”为例,其与儿童慈善基金会、美国晨光基金会、河南省慈善总会合作,主攻重症儿童救护。 由于公办福利院普遍缺乏护理、医疗资源,“爱之家”为重症儿童联系医疗资源,参与转运、治疗、康复,在公办福利院床位不够时,不少孩子长期在“爱之家”生活,经过治疗的儿童,再由福利院联系收养。

几年来,“爱之家”与周边近十所公办福利院合作,参与重症儿童救助,在闭锁、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领域均有专长。

河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曾多次前往“爱之家”考察,并赞扬其工作专业。

然而,“爱之家”的身份问题却始终是朱智红的一个心病。从2010年起,她数次前往当地民政部门,试图将“爱之家”注册成一个合法机构。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民间不允许成立福利院收养孤儿。

民办孤儿院,从性质上应属民办非企业单位,受《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管辖,其成立需经过民政部门审批,并找到政府部门任其业务主管单位。从条文看,中国法律从未禁止个人成立孤儿院,但与其他同受“双重管理”的社团、基金会一样,民间举办孤儿院这类民非,隐形门槛几乎难以跨越。

北京高峰时期在家庭中寄养的孤儿达到1000多名,而2008年却被大规模送回了福利院。由于这些孩子已经习惯家庭,且与寄养的“父母”有了感情,有知情者称“被送回的过程很令人痛心”。

民间孤儿收养机构合法化努力受阻,使其始终处于灰色地带。正因此,为这些民间机构的设立标准以及监管、支持等配套工作无法开展,其规范性不可实现。

更好的抚养

对如何将民间孤儿收养机构合法化这一现实问题,目前民政部门并未透露更多信息。在现有制度条件下,民政部门加强孤儿救助的主要措施,仍然是“扩大福利机构,以提高政府福利院的安置能力”。

“在人口大县建设一批儿童福利机构,其他县在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儿童福利部,全面提高孤儿收留养育能力”,这成为民政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并被称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

“我们正在与发改委洽谈规划,推动县级福利机构的建设,要求所有县都要有福利机构。”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儿童福利处处长武福祥说。这一规划牵扯到编制与设备,要求各级财政都要有资金配套。

然而,国外经验表明,由公办福利机构抚养孤儿并非最好的选择,家庭寄养的方式更有利于孤儿回归家庭、健康成长。

“比如,许多地方福利院的孤儿在学校都会因‘偷东西’而受到歧视,但实际上,由于福利院的物品都是共享的,这些孤儿就没有私有的概念,拿别人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主任尚晓援对《财经》记者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就关闭了最后一个儿童福利机构。

在接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为其进行儿童福利制度设计时,尚晓援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在她看来,可以现有的儿童福利院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为基础,扩大其职权,将儿童福利院作为一个负责困境儿童安置工作的资源中心,将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转为负责所有儿童的保护事务,不失为现实的办法。

“儿童福利院不一定要接收儿童,而是发展家庭寄养等多种方式,其职能主要是安置和家访、监督监护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则可以负担起孤儿、弃婴的发现、报案、移送以及临时性庇护等工作。”尚晓援说。

其实早在2004年,中国便开始实施《家庭寄养管理办法》,但这份《办法》中的规定非常原则,操作性并不强。

因为涉及到具体操作程序、经费等,目前是否推行家庭寄养,都是由各地方政府自行决定。“把所有的儿童安置到家庭环境中,仍然没有成为全国性的政策。”尚晓援说。

武福祥表示,目前《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正在修订中,如无特殊情况,年内应该会出台。“变化不小。”他说,但没有透露具体的修订内容。

修法方向不明

据武福祥介绍,除了建立更多福利院以外,他所在部门的另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推动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据我所知,《收养法》的修订稿已经报到国务院。”武福祥说。

根据现行《收养法》规定,收养人至少应该年满30周岁、无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能力,并且不存在传染病或精神智力障碍。其初衷良好,但是具体的收养程序过于繁琐,导致一些有收养意愿的人士望而却步。未来《收养法》将如何降低收养条件,目前尚不可知。

此外,备受关注的《儿童福利条例》仍处于“调研”阶段,武福祥表示,“今年力争形成初稿。”

此前,诸多业内人士便提出,中国应该出台一部具有操作性的《儿童福利法》,从福利的角度保护儿童方方面面的权利,以体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规定的儿童有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等内容。

据《财经》记者了解,《儿童福利条例》的制定工作从2009年便已开始,由民政部委托相关机构草拟,至今三易其稿,但最终都未能令民政部满意。目前,由民政部儿童福利处牵头各方重启修法。

据参与修法研讨的一位专家透露,这部《条例》的“大方向都还没有定”。在他看来,在中国现在项目导向为主的状况下,应该有清晰的方向和概念。“正如2010年的孤儿津贴一样,现在应该促成残疾儿童津贴、儿童大病津贴或保险等项目的落实。”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这份文件第一次将保障对象从福利院内的儿童扩展到部分社会散居孤儿,并确立福利机构内儿童每人每月1000元,社会散居儿童每人每月600元的最低养育标准。

此后,民政部协调中央财政连续两年下拨25亿元补助资金,由此制度性的孤儿保障机制建立。

不过,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华俊介绍,民间许多孤儿未能享受到上述补助。“有些东部地区提供了配套,但中西部地区基本都止于中央财政,最终覆盖人群只在40万人左右。”

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中国的孤儿保护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英国政府海外发展署等联合进行了多次有关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改革的研究。

尤其是2005年,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英国救助儿童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等机构发起了第一次全国孤儿的排查登记,结果显示当时中国的孤儿总数为57.3万。这次调研的结果获得了中央高层的批示,第二年,民政部就与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

但据尚晓援介绍,由于牵扯部门太多,直到2008年仍有许多地方政府并未收到这份文件。2010年,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地方才有了具体执行的文件。

2007年,民政部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下成立了社会福利二处(后更名为儿童福利处)——这是建国以来设立的第一个儿童福利机构。目前,儿童福利处共有四人编制,实际工作人员仅三人。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儿童福利机构力量强大得多。“纽约市的儿童福利局整个系统的工作人员有1.3万多人,我们全国儿童院的工作人员只有1万人出头,赶不上纽约一个城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这是一个体制性缺陷。

此外,中国的儿童福利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行政部门,这种体制条块分割不利于儿童福利工作的开展。

“现在老年人、低保人群、妇女等群体都在争取权益,与妇联、老龄委等机构比起来,儿童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尚晓援认为:“孤儿是一个没有政治声音的群体,目前只有民政部门能够代表这个群体去争取支持。”

因此,成立一个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的建议。高华俊认为:“至少应该设置一个国家局面的部门,副部级的。”在美国,除了完善的儿童保护法律,处于最上层的便是联邦政府的儿童与家庭局。

据武福祥介绍,在未来《儿童福利条例》征求意见稿等政策建议中,有可能会有“成立专门儿童福利机构”的设想。

政府责任需要加强,民间机构的力量更应充分的发挥,并将其纳入合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