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危重症患儿; 腋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护理

作者单位:535000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PICU

在儿科,建立静脉通道一般选用四肢浅静脉和头皮静脉,但在PICU,大多数危重症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休克等症状,易造成静脉隐匿、空瘪,循环功能较差,对常常需要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快速输液和给药有一定困难。且头皮静脉、上下肢静脉较细,穿刺置管成功率较低,留置时间短,易造成药液外渗,常常需重复穿刺,既延误抢救时机又严重损伤外周血管,而腋静脉粗、直、容易穿刺,可留置时间长,为抢救赢得了时间。留置套管针最大流速可达97 ml/min,能满足危重症患儿需快速补液的要求[1],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自2009~01以来,对危重症患儿采用腋静脉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延长了留置时间,为抢救危重症患儿赢得了时间,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01月至2011年01月我科共对73例患儿采用了腋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输血和采血。年龄1个月~5岁。其中肺炎合并心力衰竭16例,颅内出血5例,病毒性脑炎8例,乙型脑炎4例,化脓性脑膜炎 6例,婴幼儿腹泻11例,感染性休克13例,其他10例。其中昏迷41例,嗜睡5例,清醒27例。保留时间最长7 d,最短1 d。一次穿刺成功68例,占93%,均取得满意效果。

1.2 物品准备 选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3 m透明敷贴、棉签、2%碘酊、75%酒精、肝素帽、2条6~9 cm的胶布,药液,一次性输液器。

1.3 操作方法 ①穿刺前操作人员应清洗消毒双手,备好药物。②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中并排尽空气,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将输液器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备用。③患儿取仰卧位,上肢水平外展,手掌心朝上,充分暴露腋窝,在上臂内侧腋窝内摸到腋动脉搏动,在其稍内侧可作穿刺部位;助手位于患儿穿刺上臂对侧,左手固定,用右手拇指在腋动脉稍内侧垂直按压或腋动脉解剖位置走行方向按压腋静脉远端,使腋静脉回流受阻,远端充盈;穿刺者站在穿刺上臂侧,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直径>8 cm,左手压住血管并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朝向心方向进针穿刺,穿刺点与皮肤呈15°~30°,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约5°~15°)。④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停止进针,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要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朝向心方向穿刺。当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内,拔出针芯,用3 m透明敷贴妥善固定留置针,再用一条胶布将留置针远端固定于适当部位,另一条胶布将输液器针柄与肝素帽固定在一起以防连接处脱落。⑤用填写好穿刺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更换敷贴、拔管提供依据;⑥每次输液完毕,拔出输液针头常规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肝素钠稀释液2 ml(含肝素钠10 U/ml)进行封管,封管时只将针尖斜面插入肝素帽内,再均匀推注封管液,完毕后拔出针头,避免形成负压,确保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⑦关闭留置针的小开关,留置针的小开关位置应靠近套管针起始部,避免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头;⑧次日输液时常规消毒肝素帽,将连接好输液器的头皮针直接插入肝素帽内固定即可。

1.4 注意事项 ①置管前护士应向患儿家属讲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知患儿家属避免置管期间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②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套管针期间,每2~3 d更换透明敷贴1次,并做好记录,同时进行皮肤消毒,以防感染。③发现穿刺针眼处红肿则表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出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热敷;局部有渗血、渗液时,应重新消毒,更换敷贴。④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⑤液体滴完后要及时封管,并关好留置针的小开关,肝素帽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固定好。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人1具。封管后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回血后方可输液;⑥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最好不超过7 d,以防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⑦凡放置留置针的患儿各班应加强巡视及早发现问题,进行床头交接班,以防意外;⑧拔管后应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预防感染,再用干棉签压迫5~8 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⑨患儿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全面护理。

2 体会

静脉留置针输液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特点,减轻对患儿反复穿刺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已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PICU入住的患儿大多数病情危重,循环功能差,四肢及头皮静脉充盈不足,静脉塌陷,稍粗的留置针穿刺不易成功,需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给患儿带来较大痛苦,给护理带来诸多不便。采用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点在于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容易穿刺。腋静脉为大静脉,血流量大、流速快,且管壁厚、弹性好,能承受持续输液对血管壁的侧压;管径粗,留置针套管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腋静脉处于上臂肌肉丰满处及腋窝中央,留置针受患儿活动影响小,减少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一般可达5~7 d,从而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节省了人力物力。而头皮、上肢、下肢静脉血管表浅、细小,静脉回流速度慢[2],局部血管壁长时间处于药物刺激中,易发生静脉炎[3];静脉管壁薄、弹性差,持续输液使血管壁侧压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易致液体外渗;且上下肢静脉多靠近关节处,易受患儿哭闹、活动的影响,使留置针套管在血管内弯折、刺激或损伤血管壁[4],缩短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患儿四肢和头部不随意运动的幅度、强度较大,而腋部的活动幅度相对小,并且腋静脉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比较高[5],导管不易脱出。

腋静脉管径相对粗,血流量大,流速快,血管弹性好,易于穿刺成功,属于近心端静脉,经此路径能及时快速将液体和药物输入患儿体内到达心脏,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有利于休克、脱水以及颅内高压等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治疗,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工作效率。本文73例中留置时间最长7 d,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避免了因反复穿刺所致的外周血管损伤,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护理人员反复穿刺静脉的工作量,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护理和治疗患儿,提高了全护理病房的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护理学会.高新技术知识与现代护理1400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5.

[2] 陈显春,封锐,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

[3] 邵红梅.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对策.护理杂志,2005,22(6):4041.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危重症;新生儿;低血糖;营养支持护理

新生儿生长发育、维持生理功能、组织修复都离不开营养。研究表明,危重症新生儿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原发疾病影响肠胃道功能,导致营养摄入受到不良影响,使得患儿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力都明显下降[1]。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对新生儿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为了确保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的健康,提高患儿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0例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患儿日龄均为出生5min-10d之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儿,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体重为1.75kg±0.5kg(1.15kg-2.6kg);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体重为1.78kg±0.6kg(1.18kg-2.6kg),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临床护理,包括对患儿原发疾病的对症处理,并依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尽早开奶,合理评估患儿的病情,依据血糖水平给予口喂、鼻饲10%葡萄糖注射液或与母乳的混合溶液。护士需要做好这一阶段的观察和记录工作,并注意保暖工作。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营养支持护理,营养支持护理主要包括:①肠内营养护理;②肠外营养护理;③血糖指标、病情的动态监测;④预防感染。

1.3观察和评定指标

观察分析2组患儿经过护理后的效果,将护理效果依据患儿的病情跟临床症状分为痊愈(患儿的血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情得到控制治愈出院)、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有所改善,病情得到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未见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改善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2组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通过不同方式的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19/30),2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时常常会存在肠胃道功能障碍,这会对患儿摄入营养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如果这部分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过激反应,严重者将会导致患儿出现永久性的脑损伤,危及患儿的生命,可见,对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时需要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从而确保患儿的健康。

临床上常规的护理方法一般采用口喂、鼻饲等方式将葡萄糖溶液与母乳混合溶液进行喂食,由于患儿原发疾病的影响,正常摄入营养功能较弱,导致患儿从这种方式获得的营养无法完全供应身体所需,导致护理效果不佳[2]。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营养支持护理,其关键包括:①肠内营养护理,目的在于提高新生儿的喂养耐受力和抵抗力,并降低吸入性肺炎、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体需要依据患儿的身体情况(胎龄、体质量、吸允能力等)进行,一般采用5ml/kg-10 ml/kg ,10%葡萄糖溶液进行口喂或者鼻饲,并严密观察患儿的反应,确保无不良反应时方可持续进行,如果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呕吐、腹胀等),需要采用混合喂养或者母乳喂养方式;②肠外营养护理,通过静脉营养补充等方式保证患儿酸碱平衡、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一般控制为6(kg・min)- 8 mg/(kg・min)静脉滴注,24 h维持匀速输注(10%葡萄糖溶液),促进患儿康复,在进行静脉营养补充时,需要严密监测患儿的血糖指标,频次为1次/h,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患儿的低血糖症状;③血糖指标、病情的动态监测,研究表情,新生儿低血糖症往往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护士需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动态监测患儿的血糖指标,同时严格观察患儿的病情变换,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合理处理;④预防感染,危重症新生儿由于病情严重,患儿自身的抵抗力较差,院方需要做好预防感染护理,可以通过尽量的降低探视的次数,并做好保护和隔离工作,对患儿日用品进行彻底消毒等方式,避免患儿受到感染危害。

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和营养支持护理进行对比护理,根据研究结果,通过不同方式的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P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视进行营养支持护理,以确保患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敏.新生儿低血糖36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

20(6):97-99.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病情观察;早期识别;手足口病;重症;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2(b)-187-02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A组16型(CO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样皮疹[1],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极少数特别是EV71型可能会引起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2],病情进展快,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笔者将濮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运用科学规范的病情观察方法,明显降低了手足口危重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全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 356例,2010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620例,7月1日~12月31日收治736例,有早期重症征象的患儿332例,上半年130例,下半年202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3],将2010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住院患儿列为对照组,2010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住院患儿列为观察组。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史及EV71型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方法及处理措施

对照组按普通住院患者观察与护理, 医生早晚查访,护士定时巡视病房,每1~2小时巡视一次,不对每位患儿逐一观察,患者家属发现患儿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观察组在观察之前将手足口重症早期识别的标准,以及需要病情观察的内容,制定成册,科室医务人员人手一本,人人熟知。安排一名专职护士以病情观察为其主要职责。为每位患儿建立病情观察监测表,监测的频率根据患儿病情制定,15 min~2 h不等。入院3 d以内的患儿加强观察,观察体温的变化,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损害,有无易惊、恶心、呕吐、肢体抖动等,及时从普通病例中识别出早期重症病例,有个别看似轻型患儿入院后,病情短时间内急剧加重,迅速发展为危重症病例。辅助检查发现外周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定量升高、血糖高者,列入重点观察对象。

1.2.1 体温的观察 高热是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表现的特征之一,高热可引起组织代谢增加,可加重脑组织的缺氧情况[4],观察组重症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高热,应用降温措施后降温效果不理想。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增加测体温次数,给予物理降温的同时应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及末梢循环情况。降低室温,禁忌衣物、包被过厚影响散热。在体温上升时若患儿出现畏寒症状,要给予适当保暖。应用退热剂后要注意观察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更换衣服及被单。

1.2.2 观察神经系统症状 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或阵发性哭闹、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等症状,婴幼儿有无拍头、抓发等异常表现。对有上述表现的患儿,应迅速实施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儿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静脉通道立即给予20%甘露醇应用,另一条静脉通道立即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泼尼松。由于甘露醇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加之患儿血管管径小,本组患儿均采用套管留置针,选择粗大的血管穿刺,输液过程中观察有无渗漏,注意保护血管。对频繁惊厥抽搐的患儿,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牙关紧闭者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入上下牙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密切观察瞳孔变化。记录24 h出入量。

1.2.3 循环系统症状的观察 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若有上述情况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及时采取措施,用输液泵控制速度。随时触摸患儿四肢是否温暖,让患儿休息,尽量保持安静,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1.2.4 呼吸系统症状的观察 对列入重点观察对象的患儿,密切监测呼吸的变化,观察患儿的意识状况、呼吸的节律及频率,如果发现患儿呼吸浅促,立即通知医生,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对症用药。若患儿呼吸频率与节律明显变化,出现暂停现象甚至呼吸衰竭。短期内出现迅速增多的肺部音;气道分泌物突然增多或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应立即转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通气,提高抢救成功率。

1.2.5 相关并发症的观察 由于患儿年龄小,常常不能准确表达主观感受,有针对性地观察尤其重要,如患儿哭闹不止、萎靡不振应引起重视,特别是肌张力的下降,不要误认为是因为疾病或住院缺少活动导致的患儿活动无耐力。本组危重患儿中有11例患儿出现偏侧肢体或单侧下肢肌张力下降的体征,表现为患儿握物无力,站立无力或不稳,经腰椎穿刺脑脊液化验和颅脑CT检查最后确认是中枢系统受累,经营养脑组织细胞药物应用,行高压氧治疗后9例完全恢复,2例患儿出现单侧肢体功能恢复缓慢;1例患儿尿潴留改善不明显,而转上级医院继续康复治疗,2个月后跟踪随访患儿康复,无明显后遗症。

1.3 评价指标

1.3.1 危重症发生率 有危重症临床表现并转入PICU治疗的患儿占手足口病总住院人数的比率。

1.3.2 预后评价指标 死亡率。即死亡病例占手足口病总住院人数的比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危重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危重症发生率4.03%,明显高于观察组危重症率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5,P

2.2 两组死亡率比较

对照组死亡率1.29%,明显高于观察组死亡率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P

2.3 预后

通过规范细致科学的病情观察,对于手足口重症患儿做到了早期识别,得到了及时治疗。观察组危重症发生率2.04%明显低于对照组危重症发生率4.03%(表1),观察组死亡率0.13%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1.29%(表2),观察组死亡病例,入院时高热不退,外周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糖高,入院6 h,通过科学规范观察,发现患儿睡眠时全身肢体似受惊吓般突发颤抖频繁发生,心率增快,呼吸浅促,立即转入PICU治疗,该患儿于次日死亡。另1例新入院患儿,高热不退,血糖高,精神差,阵发性哭闹,伴呕吐,心电监护测得血氧饱和度为88%,立即给予甘露醇、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避免了危重症的发生,6 d后患儿康复出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讨论

手足口病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特别是EV71型病情发展快,短时间内迅速重症化。有个别看似轻型的新入院患儿,病情急剧加重,短时间内发展成危重症,如果对早期出现的症状观察不仔细,发现不及时,不能给予及时地处理,能迅速发展为危重症手足口病,延误抢救时机,增加患儿病死率。因此,如何从普通病例中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征象,及时采取积极治疗护理措施,危重症发生后及时转入PICU治疗,及时给予生命支持,是降低危重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5]。

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对照组住院620例,沿用原来的病情观察方法,对照组危重症发生率为4.00%,死亡率为1.29%,应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病情观察法, 观察组住院736例,危重症发生率2.04%,死亡率0.13%,对照组危重症发生率4.03%,明显高于观察组危重症发生率2.0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死亡率1.29%,明显高于观察组死亡率0.1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科学规范的病情能够明显降低危重症及死亡发生率。大大提高了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其原因可能与缩短病情观察时间,更早期发现重症苗头,更及时地予以对应的治疗措施有关。两组EV71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基本排除感染病毒种类因素,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病毒变异的因素。科学规范的病情观察,能够保证尽早发现重症早期细微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分型治疗措施,是提高手足口病成功救治的关键,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志谢:本文由濮阳市人民医院刘霞主任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和柯萨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2] 周世力,例琳沐,何雅青,等.深圳市肠道病毒71型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7,7(1):66-7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临床诊断标准[S].2010.

[4] 周亚红,刘晓宁,钟菊珍,等.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相关危险症状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7):194-195.

[5] 香祝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识别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7):120-121.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临床观察;抢救效果

在儿科,手足口病为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产生的急性传染疾病,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疱疹和皮疹为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1-2],在一定程度上给患儿的正常生活及生长发育带来威胁。笔者为了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的治疗方法,特从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中选取38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均具有发热症状,其中4例患儿体温为37.6~38.5℃,15例患儿体温为38.6~39℃,19例患儿体温超过39℃,患儿持续发热时间为5~7d。患儿手足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远端、甲周、指间、手背、手掌、足跟边缘及足跖部位,起初为红色粟粒样斑丘疹,迅速成疱疹,疱疹数量不等,如绿豆大小,没有出现瘙痒症状,且疱疹基底部出现红晕现象,治愈后不会出现色素沉着、痂及脱屑等症状。患儿口腔黏膜疹主要分布在舌、硬腭、颊黏膜、软腭、扁桃体、齿龈及口唇等部位,在短时间内破溃形成白色浅溃疡,但患儿局部淋巴结没有出现肿大现象。21例患儿伴有臀部皮疹,该部位疱疹为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患儿年龄5个月~5岁,平均年龄(2.57±0.28)岁;患儿病程5~12d,平均病程(8.53±1.17)d。

1.2 诊断标准[3] 本次研究选取的38例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

1.3 方 法

1.3.1 辅助检查方法 38例患儿实施血常规检查,其中23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出现增高现象;38例患儿实施血糖检查,其中10例患儿血糖升高;32例患儿实施心电图检查,其中21例患儿ST段出现改变,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现象;30例患儿实施胸片检查,其中17例患儿出现双肺纹理增粗现象,4例患儿出现炎性改变现象,2例患儿出现肺水肿现象;30例患儿实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其中21例患儿出现升高现象;23例患儿实施头颅磁共振检查,其中10例患儿出现异常现象。

1.3.2 方法 医护人员对38例患儿采取退热及抗病毒措施,在对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儿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呼吸及意识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对于出现异常现象的患儿,应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处理。每天大剂量为患儿静脉注射1g/kg免疫球蛋白,总共进行2d;每天采用大剂量加强龙冲击疗法进行治疗,20~30mg/kg,持续治疗3d后应减轻剂量,采用奥美拉唑,避免患儿呼吸道出现溃疡现象,采用西咪替丁抑制患儿胃酸。每4h、6h、8h静脉推注1g/kg20%甘露醇,必要时加白蛋白和速尿。同时,及时对患儿实施气管插管,通过正压机械通气。

2 结 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38例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中,32例患儿治愈,4例患儿好转,2例患儿死亡(原因为治疗延误,入院时患儿出现严重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和肺水肿现象)。

3 讨 论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较为严重,若不进行及时治疗会在短时间内演变为循环衰竭和神经源肺水肿症状,进而出现死亡现象[4]。因此,医护人员在患儿入院时应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儿进行处理,有效降低医疗事件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在对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儿血气、心律、血压、呼吸及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护,对于出现异常现象的患儿,应采用对症治疗措施有效阻止疾病的演变;在患儿中枢神经受累时,医护人员应采用甘露醇降低患儿颅内压,使患儿处于轻度脱水症状;在患儿出现循环障碍时,应通过慢脱快补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患儿的循环,进而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的高危因素,有效提高患儿抢救的成功率,延长患儿的有效生命周期。本次研究中选取的38例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中,32例患儿治愈,4例患儿好转,2例患儿死亡。该研究结果同刘利梅、李晓红及吕勇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6]。因此,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应及时入院治疗,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疾病高危因素,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有效降低患儿死亡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雄,郑伟华,欧维琳,等.小儿重症手足口病2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116-117.

[2] 颜云盈,邱宝强.小儿手足口病重症高危患儿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0):107-108.

[3] 刘晖,王子敬,王世彪,等.小儿手足口病重症患儿68例临床特点与救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2):69-70.

[4] 宋卫娜,宋春华,王芳,等.手足口病并重症脑炎50例临床治疗与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8):5160-5161.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产科常见的妊娠合并症之一,属高危妊娠,国内报道发生率0.1%~0.2%[1]。甲亢孕妇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产、胎儿窘迫等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妊娠,可被临产、分娩、手术产、精神刺激等诱因激惹引起甲亢症状恶化,导致心衰或甲状腺危象,严重危害母婴健康。但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护理得当,可使母婴病死率明显下降[2]。现将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26例妊娠合并甲亢孕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妊娠合并甲亢患者26例,年龄25~37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7例; 妊娠前甲亢14例,病程6个月至3年,妊娠1~5个月后发生甲亢10例;表现高代谢症候群的患者21例,表现明显甲状腺肿的患者18例,表现心血管系统症状的患者14例。

1.2 方法 均给予丙基硫氧嘧啶(PTU)25~200 mg/d,治疗期间定期复查TT3、TT4、TSH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等,根据临床症状及甲状腺水平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1.3 结果 早产4例,足月分娩22例;剖宫产17例,经阴道分娩9例。新生儿情况:男15例,女11例;无胎儿畸形、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及甲状腺肿。产后哺乳24例、未哺乳2例。

2 护理

2.1 妊娠期护理 ①心理护理:由于甲亢患者易激动、焦虑、易躁易怒, 情绪波动大, 因而需特别注意加强对甲亢患者的心理护理。避免严重的精神刺激是避免甲亢危象的重要环节。应关心体贴患者,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 主动说明精神因素与本病的密切关系,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 树立治疗信心, 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3]。②饮食护理:由于甲亢患者的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多有怕热、多汗、心悸等症状, 且由于糖、蛋白质及脂肪分解代谢加速, 机体耗能增多, 导致食欲亢进, 多食善饥, 体重减轻, 因而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钙磷及维生素食物为主, 低盐,限制碘的摄入。每日供给热量3000~3500 Kcal, 以补偿机体代谢亢进的消耗。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水分,少量多餐,不能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忌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禁食含碘高的食物,如海带、海虾、海鱼等海产品。③用药指导:妊娠合并甲亢首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甲状腺药物。其中PTU可抑制外周组织5-脱碘酶活性,使T4向T3转化减少,且该药透过胎盘较慢而量又少,一般认为PTU

2.2 围生期护理

2.2.1 产前护理 甲亢孕妇易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孕期加强监护,注意宫高,腹围增长,每1~2个月进行胎儿超声检查,估计胎儿体重。发现胎儿生长受限应住院治疗。注意休息,指导其多左侧卧位,加强营养;避免精神刺激、感染和情绪波动,避免甲亢危象发生。积极防治妊高征,预防早产。

2.2.2 产时护理 除有产科指征外,应尽量经阴道分娩。临产后给予精神安慰,耐心做好宣教工作,帮助树立信心,告知注意宫缩间歇期的自我调节,保证充分休息;给予吸氧,改善胎儿宫内情况;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监测体温1次/4 h,监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h,注意患者自觉症状,以及时发现甲状腺危象先兆。对需手术终止妊娠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2.2.3 产后护理 产后抑制解除,免疫反跳,甲亢病情有加重情况[5]。因此,产后继续密切监测血压、脉率、心率、体温,观察有无烦躁不安、心悸气促等症状。指导产妇保持会阴清洁,进食营养丰富的饮食;并遵医嘱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无甲状腺危象、心衰发生。

2.3 新生儿的护理 新生儿出生时留脐血监测T3、T4及TSH水平。注意甲状腺大小、有无杂音、甲亢或甲减的症状和体征。多数新生儿甲亢是暂时的。有时新生儿甲亢延迟发病,建议适当延长住院时间。产后服PTU者可母乳喂养,因为PTU在乳中含量极低,仅为产妇服用量的0.07%,一般不会影响婴儿的甲状腺功能。

3 体会

妊娠合并甲亢者,如果其甲状腺功能在整个孕期能够控制在大致正常范围,则其妊娠结局多数良好。如甲亢患者病情未得到很好控制,则可能出现母体及胎儿的并发症。因此一经确诊应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控制甲亢病情,防止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改善妊娠结果。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170.

[2] Harborne LR, Alexander CE, Thomson AJ, et al. Outcomes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by thyroid disease. 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2005,45(3):239-242.

[3] 陈丽萍. 51 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术后护理体会.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6(1):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