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急诊急救护理对危重症患者的效果探析

急诊急救护理对危重症患者的效果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及对缩短急救时间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接受急救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试验组给予整体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及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患者采用整体性护理方案进行急诊辅助,可有效提高整体救助效率,增加护理工作开展的整体性。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效果;缩短急救时间

相较于普通患者,危急重症患者往往具有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抢救护理难度。急诊科医护人员操作的规范性、救治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均会对患者抢救成功率产生重要影响[1]。基于此,本文将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及对缩短急救时间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危急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70岁,平均(48.57±4.01)岁;患者急诊危重症类型:休克3例,心力衰竭10例,肾功能衰竭9例,肝功能衰竭6例,严重创伤骨折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6例。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9岁,平均(48.12±4.18)岁;患者急诊危重症类型:休克2例,心力衰竭8例,肾功能衰竭8例,肝功能衰竭6例,严重创伤骨折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7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⑴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在120电话后,立即组织医护人员按设计好的相关救助流程,并依照患者病况制定救护方案。⑵试验组患者采用整体救助护理方案进行急救配合,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优化救助条件:医院应结合现有医疗条件,依照急诊科室常见危重病患类型,抽选专科医护人员共同成立急救护理小组,科室协同配合,开展急救工作。并定期进行危重病患救助总结,对组内人员进行加强培训。此外还应优化危重病患的治疗条件,开辟绿色通道,为急救人员确诊疾病、制定方案,提供便利条件[3];②与院前急救配合,做好患者没到院前的相关准备:在接到接触患者后,护理人员应及时跟各科室联系,帮助院内CT室、手术室等科室提前做好衔接准备,确定救助方案,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助时间;③开展入院救治,详细评判病情:在将患者送达医院后,应在2min内由检诊分诊医护人员对患者病况进行评估。然后借助绿色通道为患者安排检查,并结合病情类型,有侧重点地对其体征数据进行监测记录,若发现患者出现可疑危机数值时,要立即向医生反映,进行处理干预。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应立即进行会诊,依照临床表现确定疾病风险点,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救助准备[4];④结合心理护理,安抚人员情绪:对于有意识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简单地向其说明病情与救助方案,并一边引导患者进行治疗配合,一边给予其心理安慰与支持,帮助患者放松身体状态,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不适感受,提高患者信任度。对于意识昏迷患者,医护人员要及时与其家属取得联系,指导其准备患者住院用品,办理住院手续[5]。

1.3观察指标:①急救护理效果:通过临床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分诊评估时间之间的差异;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统计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③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时,采用院内改良的SF-36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判断,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n)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护理效果比较:试验组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分诊评估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试验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急诊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其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对于一些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而言,其生命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因此需要医护人员更有效地配合,展开救治工作,才能尽快帮助患者转危为安,提高生存概率[6]。整体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干预模式,相较于常规干预,其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与专业性,要求院内急救科、ICU病房等多个科室共同协作,配合急诊科才能有效展开,虽然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但患者抢救时间缩短,抢救率提升方面更占优势。本次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等均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与出院时患者生活质量较高,说明整体性护理对患者预后改善有积极影响,其原因分析如下:①采用整体性护理,提高了护理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与综合性。做好患者体征监测工作,并采取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救助方式,有助于降低各护理、治疗环节时间的延迟性,节省了大量急救时间,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概率[7-8]。而且提前做好急救准备,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也能帮助医生尽快获取更多的确诊参考数据,尽快确定治疗方案。②成立专业小组,有助于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效率。急诊科室是医院科室构成的一部分,其接待的患者大多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对于科室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科室人员不仅能熟练使用各类医疗器械,熟知药物用法,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配合医生指导做好救助辅助工作,才能进一步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9]。③做好病情评估,展开针对性监护,也更利于降低患者危急病情暴发概率。急症患者病势变化较快,很容易出现体征变化波动,并引发其他并发症状,通过做好针对性体征监测,更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状态进行评估,降低疾病风险。总之,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时,采用整体性护理进行干预,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降低疾病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芬萍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华卫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