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危重患者;转运;安全护理;防范对策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急救、复苏、早期处理后,转运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仍然存在许多可以加重病情的因素,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心搏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疝形成、坠床等,所以护送急诊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因此做好危重病人途中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为了保障急危重病人的转运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2008年1~12月共成功转运76例,无一例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危重病人共76例,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12~78岁,平均47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一氧化碳中毒29例,颅脑外伤5例,其他创伤疾病2例。

2 护理

2.1转运前的护理

2.1.1畅通绿色通道转运前要和相关的科室进行联系,做好准备,便于接收。电话及时通知电梯管理人员,减少等待时间,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2.1.2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了解静脉穿刺的部位,各种管道的衔接状况,等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入相应的科室。应由参与抢救的医生和护士护送,根据患者的病情备好途中各种抢救器材及药品,若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能及时抢救,与接收科室严格交接。

2.1.3不同病人的护理对意识清醒的病人,要做好解释,给予心理安慰,说明转送的必要性及途中需要病人配合的要点,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昏迷病人应调整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躁动的病人应适当使用床档或约束带给予保护。

2.2转运途中的护理

2.2.1患者移动时的护理搬动患者时动作要协调,避免因拖、推、拉或用力过猛造成的院内损伤。转运时拉起床栏,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一般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防止窒息,头部置于平车大轮端,途中推车速度平稳安全,避免剧烈震动,如有骨折的病人,注意保护患肢;椎体骨折的病人体下垫一块木板。

2.2.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呼吸、脉率及末梢血氧饱和度、静脉药物治疗等情况,以及各种引流管的固定及引流情况;机械通气患者注意观察气道、呼吸机运转及氧气供应情况。

2.2.3做好应急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救护;做好转运中记录,包括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转运过程中救治处理情况等。

2.2.4安排家属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多由家属陪同,家属对稳定患者情绪有一定作用。转运时,安排患者家属跟随,有助于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检查治疗的不安,树立患者安全转运的信心。

2.3转运后的交接到达目的地后必须与病区护士严格交接。我科设有危重病人护送交接登记表,内容除一般项目外,还包括病人的皮肤情况、特殊检查报告单、护理记录单、途中抢救记录等,由双方护士签字备查,缩短双方交接时间,保证护理治疗的连续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安全转运的防范对策

3.1坚持预防为主重视事前控制事前预防是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在转运急危重病人前,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病情变化,准备相应的抢救药品及器材,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合理配备护送人员,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意外事件的发生,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3.2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流程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人员面临的潜在伤害的风险进行评估、识别,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首先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和教训,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急危重病人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我科制定了《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及转运工作流程,完善了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并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学习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模拟演练。护理部不定期抽考护士对预案流程的熟悉程度,检查督促急危重病人转运护理风险预案的落实。

3.3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容易发生技术性护理纠纷的基本原因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随着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加之危重病人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护理人员即使采取了许多方法来保障护理安全,有时仍不能完全排除护理风险问题。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加强了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了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促进了护理安全工作的落实。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范文第2篇

1 病人的安全:

1.1环境安全:传染科病房建设时间久,设备陈旧,及设备不健全,生活护理欠到位如病人坠床滑倒等,加之医院管理不到位,有些贵重物品丢失等,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何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需要医院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1.2生理方面:合理安排床位,不同病种分开避免交叉感染。做好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缓解病人身体不适,确保病人舒适安全,避免医院感染和护理并发症发生。

1.3心理方面:病人往往因疾病出现种种焦虑状态,用合理的方式和病人沟通,让病人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做好心理准备。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认真耐心的给解释,取得病人的理解,同时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护士的安全

2.1人身安全: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到形形的人,还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护士三班轮转,晚夜班值班护士人数少,医院保安监管不到位,护士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2.2职业风险与危害

2.2.1 医源性感染损伤: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2.2.2 生物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2.2.3化学性危害: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

2.3生理方面:传染科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与病毒,加之空气流通比较差,消毒隔离不到位,没有勤洗手,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时没有戴口罩、穿隔离衣,增加许多感染的机会。特别是结核病区,结核杆菌传染性比较强,戴厚厚的棉口罩会使护士胸闷烦热。加之长期工作疲劳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结核病。

2.4心理方面:长期在传染科工作环境孤立与人交往少,长期繁重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负担,超负荷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传染科收治的病人病种繁多,小儿静脉穿刺难度大使护士有畏难情绪,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

3 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

3.1责任心不强: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细心,又要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认真负责。护理工作量大,待遇低,使护士不安于本职工作,导致责任心不强。

3.2护理操作不规范,未遵循工作流程。

3.3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性格、职称及临床经验全面了解,做到新老搭配。

3.4专业技术偏低:我科现有护士13名,主管1名,护师3名,护士9名,护理队伍年轻,工作经验缺乏。

3.5慎独修养不够:当护士单独值班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慎独修养,执行医嘱不及时,观察病情不到位,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工作中就会有漏洞,是护理安全隐患之一。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在ICU重症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通过对2010年5月-2011年12月我院创伤中心ICU180例ICU重症患者的监测和人性化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80例病例中,158例患者均安全转出ICU,认真的护理评估、严密的病情观察、积极采取护理及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老年重症患者护理并发症、减少ICU住院天数以及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精细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在ICU老年重症患者的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康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 ICU 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重症监护病房( ICU)在现代化医院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ICU 是一种现代化的先进医疗护理组织形式,主要作用是应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来监护病人,以便及时地发现潜在的危险(主要是心、肺方面) 包括可危及生命的或可导致病人残废的严重变化。重症监护室(ICU)是以救治各类危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ICU患者因治疗需要早期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气道的通畅是抢救和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气管插管作为人工气道连接病人和呼吸机,是抢救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等危重病人的关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危重患者集中的ICU来说,由于危重患者垂危心理和ICU特殊的病房环境,势必影响气管插管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进而影响疾病转归。及时到位的治疗护理;责任明确的规范化工作流程;周到的生活护理、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良好的护患沟通,使患者身心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真正体现了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的整体护理。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在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危重病人158例,男88例,女70例,年龄9个月~76岁,其中治愈60例,好转88例,死亡10例。病程9小时~8个月。

护理措施

1 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减少护理人员产生不良反应的有效保证。制定详细的科室卫生清洁制度,并将科室内所有物品定点、定位摆放,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流畅空间和亲切整洁的环境。注重营造朝气蓬勃和谐信任的内部氛围,在工作中开展各种护理竞赛活动,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并针对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特点,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中高年资的护师对年轻护士的悉心带教,年轻护士在生活上主动关心年长的同志,主动承担一些较为繁重的工作。在工作之余,不定期的组织业余活动如集体旅游、组织文艺活动、大家聚餐等增强工作人员间的交流、沟通,使其亲密、融洽、团结,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护士在整洁有序的环境中、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工作,能够精神饱满地面对患者。

2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语言交流。与病人的交流中语言要亲切、温和、通俗易懂,对不同职业、病种的人,用不同的口吻,使沟通恰到好处,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每次操作前都亲切称呼病人姓名或尊称。操作过程中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对治疗和护理的要求,以及对工作、家庭的牵挂,生活习惯等。 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举止行为表情动作的沟通方式。据分析在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流(即沟通)的反应中,言词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占55%。护理人员通过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皮肤的接触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在ICU有近一半的病人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不能用语言和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我们采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规范化手语、摇铃,以及自制的交流卡和写字板与患者进行交流。①规范化手势语有7种;②写字板:让患者自己书写要求;③摇铃:表示想交流;④交流卡。

3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 :ICU全力以赴的救治工作使医护人员在精力及体力上有时顾及不到其他患者,加之ICU病房原则上不允许家属陪伴,清醒患者易产生孤独、恐惧、寂寞;昏迷、麻醉觉醒后患者时常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识障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病房的基本设置,使患者在ICU对环境和疾病有自然的认识过程。

4 给予理解和支持:对危重患者要理解并能谅解他们可能表现出的过激行为,情绪难以控制而言行不当时,护士给予适当的沉默,待其平息后,再以亲切、关心、同情的态度听取患者的意见、想法和感受,对患者的身心症状,客观存在的病情,用劝导或启发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一些错误观念,指出其存在的价值和能力,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在执行各种操作时不过度的暴露病人,利用窗帘、屏风、隔帘进行遮挡。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显著提高,使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生命得以挽回,但与此同时,危重症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问题愈显突出.有调查显示,ICU中约有50%的患者发生不良心理反应.

在ICU的护理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危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整体性、动态性、最优化原则的指导作用下,让我们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为使患者身心全面康复,医护人员在密切观察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其心理状态,从而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从细微之处着手,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机制,与护士建立起理解、支持、和谐友爱的关系。在护士中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和温馨氛围,从而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医院呈现出一派生机,护理管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护理差错与纠纷明显下降,无护理事故发生,病员满意率达98%以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凤勤.人性化护理在ICU中的运用.2004(11)

[2] 王力红,石海欧.重症监护患者医源性感染前瞻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69

[3] 邬放茹,彭华萍,王小萍.浅谈人性化带教模式在护生带教中的应用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2011(12)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追踪方法学; 呼吸内科; 急危重症; 护理质量

个案追踪是一种关于过程管理的方法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安全和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概念,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和先进过程管理方法[1-2]。追踪方法学自2006年自美国开始广泛应用后,我国于2011年正式把追究踪方法学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一个引入方法,并出台了相关标准,可见追踪方法学在临床的重要性[3]。笔者对呼吸科住院危重患者运用追踪方法学,对照护理全过程14条,对护理制度、护理流程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减少患者的危险因素,重点关注患者住院全过程的感受,从患者的感受去改善护理服务,强化护理内涵,有助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及护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呼吸科专科特点,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呼吸系统危急重症病例,如呼吸衰竭、重症肺炎、肺栓塞、大咯血等在护理中有一定难度的60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67~91岁,平均(75±10.1)岁。患者中呼吸衰竭患者38例,重症肺炎患者12例,肺栓塞患者3例,支气管扩张并咯血7例。这些患者除了呼吸科疾病外,28例伴有糖尿病、29高血压,20例伴有心脏病,9例为股骨颈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1例为断肠综合征并发肺炎、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为Ⅰ级护理。病重患者46例,病危患者14例。

1.2 排除标准 (1)患者不愿意配合护理调查工作;(2)高龄患者,不能很好地表达意见和回答问题,患者及家属均沟通困难;(3)住院时间过短(

1.3 方法 本科组织主持开展危重疾病患者护理全过程追踪式护理查房60次,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的请内分泌、心血管、ICU、消化、神经内科、普外科等不同专科的护士长、专科护士、资深护士参与了本科个案追踪查房,这种多专科的合作,更专业更全面地发现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为患者提供跨专业的护理照护。

1.3.1 追踪的目的 通过对呼吸内科急危重症的检查追踪,了解医院各科室职能部门与呼吸内科相关的流程是否存在缺陷,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4]。医护人员对相关操作包括无创辅助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及护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吸呼内科专属操作与检查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护理记录的书写情况,是否存在与医生病历不符等情况进行改进。促进护理更加完善,减少医疗差错,增加病患满意度。

1.3.2 成立追踪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大内科护士长,呼吸内科护长,以及高年资护士及组长,下属护理。由于部分护理涉及到医护配合,故也包括了部分医生[5]。综合多部门医护职称资历包括了: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6名,护士1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

1.3.3 确定主查者 主查者在追踪查房中起核心作用,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各项核心制度、流程、指引,对护理全过程14条的要求理解透切。主查者一般由护士长、责任组长或者高年资的护士担任[6]。

1.3.4 追踪查房准备 在护士长、责任组长指导下,由责任护士整理患者资料,内容包括:(1)患者病史如:咳嗽,咳痰,气喘几年,有无夜间呼吸困难,是否曾行肺功能检查;(2)主要治疗包括平常用药,目前治疗用药,检查评估患者是否能自己应用舒利迭等吸入性药物,用药后的反应等;(3)异常检验检查报告,肺功能检查的严重程度;(4)存在的护理问题:如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患者是否配合,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如何,神志是否清醒,痰液是否增多,血气分析结果是否好转;(5)针对目前病情已采取的护理措施等;(6)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告知,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为现场查房做好准备。

1.3.5 现场追踪 由主查者、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现场观察住院环境是否安静舒适、利于康复;床位安排是否与病情相符;特殊细菌感染的患者,是否有很好的隔离措施;是否备有隔离衣;痰多难排痰者,床边吸痰机的准备情况。床边查看患者信息,核对患者身份,查看手腕带信息,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与实际是否相符,观察护士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技巧,沟通的内容是否个性化,是否关注患者的需求,访谈患者及家属,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重点关注其在护理过程中的感受。

1.3.6 追踪问题设定 查看病历,根据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中,包括做好入院患者护理、协助医生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动态监护患者、准确执行诊疗计划和医嘱,确保疗效和安全、提出护理诊断、增强治疗成效、立足病情和自理能力的生活护理、督导患者康复训练等方面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由科护士长、主查护士共同商讨,以《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第2版)、《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全程护理14项指标、特一级护理质量评分表、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表、服务满意度为考核标准,通过查阅病历和护理记录,考查护士等形式,发现护理隐患或者不良事件。由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对科内整体查房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护士、护长为对象,以追踪方法学为依据,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和患者对服务效果评价为标准依据,从患者的角度对笔者的服务进行评判[7]。

1.3.7 系统追踪和不良事件整改 通过对现场追踪,严格按设定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交流获得的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严堵医疗漏洞,对护理环节,文书工作,进一步疏理,最后全部执行并改正[8]。通过对危重病例进行追踪检查,将追踪结果与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及专业标准、指南等结合起来,共发现在护理文书、患者安全、病情掌握等问题共238例次,其中护理文书书写、健康教育、跌倒、压疮等高风险的评估及预防为前三位。发现的问题由护士长督促并进行整改,由追踪查房实施至今,修订制度57次,修改流程23次,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结果显示,病区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特一级护理方面分值均得到提高,而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最明显,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注重环节质控,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应用追踪方法学,从护理全过程14条进行追踪查房,从患者住院期间各个环节实施质量评价,确认出现问题的环节,前瞻性的找出潜在的风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实现“患者安全、物品安全和环境安全”[9]。

3.2 改变护理评价观念 传统认为,卫生局对医院或是医院对科室的评价是一个服务的肯定。但是它忽略了很多细节和患者的感受,追踪方法学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由患者对笔者进行评价,指出笔者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一些笔者想不到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使笔者切实地感受到患者的需要和心声[10]。

3.3 多专科合作,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呼吸科危重患者往往并发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追踪查房邀请其他专科的护士长或高责护士参加,他们对专科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着更深层次的见解,通过这种跨专科的指导,能够为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

3.4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追踪查房的内容涉及专科护理、药物的正确使用、不良事件类型及上报、病情的观察及处理、危急值报告、医院感染与控制、健康指导、康复指导等,通过查房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他们采用评判性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及查阅文献的积极态度,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应急处理、抢救协助、交流沟通、主动服务,专业知识运用等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12]。

3.5 利于建立护理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 医院护理工作核心内容是“安全、质量和管理”。运用追踪方法学对护理全过程进行质量评价,归根到底,是促使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更加切合患者需求,使护理服务标准更完善,能规范、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利于护理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13]。

综上所述,追踪方法学在呼吸内科的护理质量控制中,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作用。首先,它从患者的角度去“看”医院的呼吸内科,能把自己所想到的告诉医护人员,最终变成医院的优势,而患者自身也可以享用这种优势。其次,本科的领导深入群众,到患者床旁去获取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使本科的服务流程更顺畅,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最后,这种运行方式不但有利于医患的沟通,还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医院机制的健全[14]。运用追踪方法学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全过程追踪,能科学、客观、真实地评价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保证了患者安全,促进了质量提高。同时应结合本科的临床特点,结合实际进行探索,才能找出一条更适合本科的路径[15]。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主查者对问题的把握角度有偏差,如何规范追踪查房的工作职责、制度、流程的管理,还需探索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庭芳.中国医院评审评价追踪方法学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2]李玲玲,杜春玲,王学梅,等.追踪方法学在内科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0-52.

[3]曹金红,陈禹谭,刘智明,等.追踪方法学在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质量,2012,19(6):39-41.

[4]居锦灏,李斌,范晓东,等.追踪方法学在急危重症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5):38-40.

[5]刘晓红,陈蕾,张卫星.追踪方法学优化手术病人交接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8):69-72.

[6]赵燕,韩雪,王雪霞.追踪方法学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14):61-63.

[7]沈少萍,户丽艳,高丽虹,等.运用追踪方法学持续改进整体护理查房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0):1127-1128.

[8]杨钊群,苏冰莲,汤红莲,等.追踪方法学在心脏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3,5(6):523-525.

[9]梁铭会,董四平,刘庭芳.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价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3-26.

[10]李敏.追踪方法学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1):153-154.

[11]孙晓美,李国宏,封海霞,等.追踪法在消化内科新进护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19):53-55.

[12]罗惠明,刘杏仙,谢碧贤.个案追踪查房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3,27(17):259-260.

[13]薛月兰,张瑞玲,陈彩林.个案追踪法在临床重点病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J].全科护理,2014,12(4):368-369.

[14]邓宏军,宁文锋,汤永红,等.医院评审追踪方法学的基本原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2,24(10):42-43.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及危险等级对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等级对病人进行预防和护理,并对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专科护理。[结果]极高危组病人临时性下腔静脉滤过器的置入对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有重要作用。高危组和中危组病人可以选择机械性预防加药物 预防。低危组术后机体有效的活动即可降低发病率。[结论]护理人员在dvt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掌握预防方法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病率。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和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单纯的抗凝治疗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的疗效受到人们的重视[1]。由于深静脉血栓可并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对治疗dvt和预防pts应强调综合性的防治。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1月共收治dvt病人102例,其中男54例,女48例;年龄31岁~74岁,平均58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肢端青紫、淤血,皮温升高,严 重者皮肤水肿,形成水疱、渗液、渗血。

1 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dvt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积极预防是降低pts发病率的关键。但由于dvt起病隐匿,病人通常不及时就诊以及医生对该病认识有局限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任何外界的危险因素最终都通过这3个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引发血栓形成。引起vt的危险因素:①下肢矫形手术以及脊髓损伤是引起dvt高发的主要原因。②骨盆、髋骨以及长骨骨折。③多发性创伤。④恶性肿瘤。⑤化疗会增加dvt的发病率。⑥有dvt病史的病人再次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⑦遗传因素如抗凝血酶缺陷、c蛋白和s蛋白缺陷、apc抵抗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⑧年龄和发病率存在正相关。dvt最常累及股静脉、髂静脉,其次是胫后静脉以及大、小隐静脉。

针对以上的危险因素,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提出dvt危险等级:①极高危级:≥40岁的病人行大手术,同时伴有已知的dvt病史、癌症或血液高凝状态,膝关节或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骨折术后,较大的创伤,脊髓束的损伤。②高危组:≥60岁的病人行中型手术,伴或不伴有临床危险因素;≥40岁的病人行大型手术,伴或不伴有临床危险因素;③中危组:40岁~60岁的病人行非复杂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40岁的病人行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④低危组:<40岁的病人行非复杂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

2 dvt的预防

2.1 极高危组病人 采用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过器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被医师和病人选择。一旦肺动脉栓塞发生的危险性解除或者降低后,可转为高危组病人的预防。

2.2 高危组病人可以选择机械性预防加药物预防 弹力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性预防方法,弹力袜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促进下肢浅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弹力袜的大小必须合乎病人腿部的周径,测量方法:在患肢肿胀消除后,让病人躺在床上测量,通常测量踝部和小腿的周径和膝下3.3 cm或腹股沟下3.3 cm至足底的长度。向病人详细讲解如何正确穿着弹力袜,先将弹力袜从头卷至足趾,放入双手,手掌撑开,尽量使足趾深入袜卷,然后以拇指为引导,轻柔向上拉起弹力袜,经过足跟、脚踝和小腿,到达应至之处。

其次使用间歇气体压迫装置,这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方法,通过加快下肢静脉回流的速度来减缓静脉淤滞的程度。将2个可充气的袖带固定在小腿部,通过间歇 充气模仿骨骼肌的泵血功能。非下肢损伤的病人使用间歇气体压迫装置预防dvt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护理人员在使用时必须确保充气袖带放置正确,并定时解除袖带,检查皮肤有无红肿和损伤。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常用的药物预防,在中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病人中单独使用或者配合机械性预防使用都有理想的效果。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引发出血倾向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倾向于低分子肝素引发的出血倾向较低。因此,护理人员要密要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出血情况,按医嘱安全剂量使用,一般使用到病人能够离床活动为止。如果住院时间大于2周,病人也不再有出血倾向或者不再接受手术,可以考虑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可以作为长期抗凝和预防dvt再发使用。口服华法林后一般要求病人每3 d~7 d监测血药浓度,以达到国际标准比率2.0~3.0。

2.3 中危组病人 在术后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视自身情况增加机械性预防,如果不适合机械性预防,可在没有抗凝禁忌证前提下选择药物抗凝。

2.4 低危组的病人 术后有效的活动即可降低发病率。

3 护理

3.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告知病人术后早期活动对于预防dvt的重要性,鼓励病人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在饮食和生活方面要劝导吸烟病人戒烟,肥胖病人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多运动。殷晓红等[2]采用包括定时翻身、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早期活动等综合护理措施,对9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护理,dvt的发病率仅为3.95%效果较好。

3.2 早期离床活动 伴或不伴有临床风险因素的所有手术病人都可以选择早期离床活动来预防dvt。早期离床活动是40岁以下dvt高危人群的非药物预防的最佳选择,住院病人可以练习下床站立及行走,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预防dvt的发生。

3.3 患肢护理 急性期病人为控制水肿减轻疼痛,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0°~30°不要使膝关节屈曲,以防进一步阻塞静脉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25 ℃左右,

3.4 介入治疗中的护理 下腔静脉滤过器置入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耐心介绍放置 滤过器的目的、方法、基本操作过程、术中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病人比较详细的了解整个治疗过程,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向血管内注入对比剂可能发生局部或全身发热感及过敏反应等)。术后进行生活护理并对穿刺部位、肢体血运循环和周径情况进行观察以及对呼吸困难、胸痛等肺动脉栓塞症状的观察。

溶栓的病人还要特别注意对溶栓导管的护理和溶栓并发症(出血)的观察。拔出导管后,穿刺点砂袋压迫2 h~4 h,注意观察有无渗血、肿胀,患肢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足趾活动情况。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dvt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掌握dvt的发病机理及高危因素,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预防方法,从而降低dvt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