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儿危重症;护理评分法;干预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儿病情危重,已排除院前急救死亡者、心肺肝肾严重畸形者,无法耐受治疗者等。两组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6个月至13岁(6.89±5.21)岁;疾病类型:10例感染性休克,1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应激性溃疡,4例脑疝,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8个月至13岁(6.73±5.19)岁;疾病类型:11例感染性休克,1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应激性溃疡,5例脑疝,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3例。两组患儿危重症类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实施积极救治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儿根据病情实施常规危重症临床护理,包括体征监测、用药护理、营养支持护理等。观察组在患儿临床护理中应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法作为评估工具,针对评分结果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1.2.1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评估方法

护理人员收集患儿的全部临床资料,包括生命指征、医嘱、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逐一评分,总评分≤70分者为高风险者,71~80分者为中度风险者,评分超过80分(≥81分)者为低风险者。入院时首次评估后应每隔24h再次结合患儿病情再次评估,及时调整患儿风险等级,采取相符的护理干预措施。

1.2.2不同风险等级患儿的护理

高风险者和中度风险者均需进入重症监护室实施严密监护。高风险者实施24h严密监测与护理,准备好床旁抢救器械及药品,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随着准备急救或处理异常情况。对于中度风险者应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并密切监测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低风险者应配合医生进行有效治疗,定时监测患儿病情变化,积极处理患儿病情。

1.3观察指标

救治72h后统计两组患儿救治效果[4]: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且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病情控制完全脱离危险为显效;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且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病情控制、脱离危险为有效;患儿生命体征不平稳,临床症状无改善,病情加重或死亡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对观察组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结果进行统计,分别统计≤70分、71~80分、80分三个等级的患儿例数、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有效预防与减少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方法? 采用Norton’s评分量表量化评估住院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及时落实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压疮高危患者(Norton’s评分<14分)实行报告制度和难免压疮预报制度,并实行过程控制与管理。结果2008年1月~2010年12月各病区共评估出压疮发生高危患者345例,其中极度危险患者(得分<8分)94例(占27.25%),高度危险患者(<12分)162例(占46.96%),中度危险患者(<14分)79例(占22.90%),发生难免性压疮4例,院内压疮发生率为1.16%。结论 对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的护理与管理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院内压疮的发生。积极评估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有效预防院内压疮发生的关键;而实行压疮高危患者评估报告制度和难免压疮预报制度,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提高了护士对主动预防压疮的意识和责任心,是预防压疮发生的有效管理方法。

【关键词】压疮;预防;护理;管理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压疮一旦发生,不但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治疗费用,还会引起严重的感染而导致病人死亡[1]。我院老年卧床、压疮发生高危患者亦逐年增多,如何有效地防范与减少卧床患者院内压疮的发生,一直是我们护理关注的重点。我院护理部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压疮预防工作中实施预见性的护理与管理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上报到护理部的压疮发生高危患者共345例,其中内科和ICU共237例,外科78例,康复科30例;年龄32~96岁,其中80岁以上者160例,65~80岁者128例,65岁以下者57例,平均年龄77.56岁;男性202例,女性143例。

1.2 预见性的防压疮临床护理方法的实施

1.2.1 量化评估住院患者压疮危险因素。由护理部统一制订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分与防压疮护理记录单,各班责任护士应用Norton’s评分量表对住院患者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估(新入院患者由当班责任护士进行评估,住院期间由主管护士(组长)定期进行评估。

1.2.2 对压疮发生高危患者(Norton’s评分<14分),床位主管护士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结果制订个体化的防压疮护理计划,在防压疮护理记录表中列出具体的护理措施,由护士长和床位主管护士负责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动态评估实施效果,并及时修正护理计划。

1.2.3 及时落实正确有效的防压疮措施

①建立床头翻身卡作为防压疮标示,各班护士依据病情鼓励或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或变换并评估记录皮肤情况。

②采取舒适及平衡的,有效减轻局部压力。予卧气垫床或波浪床;四肢骨突局部和双足跟用水囊或气囊垫架空等措施以减轻局部压力。

③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和免受外界的损伤:保持床紧舒适,每天擦浴1~2次,及时更换潮湿、污染的衣被服。

④根据患者局部皮肤情况酌情用药:如受压局部出现轻微潮红用红花油或用稀碘外涂每日2~3次(不作局部按摩),极度消瘦者骨突处外贴多爱敷或其它保护膜。

⑤积极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患者抵抗力。病情允许时指导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钙、锌等的饮食,并进行胃肠功能调理,监测患者的饮食摄入和排出情况。

⑥加强健康教育。讲解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估结果、告知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压疮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及需要患者改变的各种行为,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积极配合,有效实施防压疮措施。

1.3 预见性的防压疮临床护理管理方法的实施

1.3.1 完善压疮预防处理报告制度,实行压疮高危患者报告制度和难免压疮预报制度

凡压疮发生高危患者,均由病区床位主管护士填写《压疮发生高危病例报告表》,病区护士长签署检查处理意见后72h内上报到护理部;符合难免压疮发生申报条件者必须在24h内口头上报,遇节假日则报告总值班护士长。

1.3.2 对压疮高危患者实施防压疮过程控制与管理

①各班责任护士每班评估压疮高危患者的全身皮肤状况并记录,每班严格进行床边交接;床位主管护士和护士长动态调整护理计划并指导有效实施。

②护理部制订防压疮护理工作指引供临床护士参考,并设立登记本对各病区上报的压疮发生高危病例均登记在册,对患者的皮肤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③对于病区采取了一切预防措施后仍发生的难免性压疮,一律不予追究责任,但对于未重视落实一切预防措施而发生或发生后隐满不报的院内压疮,则予追究病区护士长和相关责任护士的责任,与年度考核挂钩。

2 结果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全院共评估出345例压疮发生高危患者,按Norton’s评分得分<8分的极度危险患者94例(占27.25%),<12分的高度危险患者162例(占46.96%),<14分的中度危险患者79例(占22.90%);发生难免性院内压疮共4例,难免性院内压疮发生率为1.16%,与2005年~2007年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同时各病区对压疮高危患者及院内压疮发生病例均做到了主动及时向护理部报告,有效防范和减少了院内压疮的发生。

3 讨论

3.1 对住院患者实施预见性的护理与管理能有效预防院内压疮的发生。随着老年住院患者的逐年增多,以及老年患者的皮肤特点和危难重症患者各种压疮易患因素增多等, 使难免压疮的发生率不断升高[2], 预见性地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和管理对预防压疮尤为重要。

3.2 积极评估压疮危险因素是有效预防院内压疮发生的关键一步。护士积极评估和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通过评估,一方面能及时快速识别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了解患者存在的压疮危险因素,及时为患者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护士对压疮发生的风险预测能力和主动预防压疮的意识与责任心。

3.3 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亦是有效预防院内压疮发生的关键。我们对压疮发生高危患者设立床头翻身卡,一方面提醒患者和家属及各班护士的重视,另一方面促使每班护士按时督促或协助患者进行翻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3.4 加强健康教育和增进营养支持也是预防压疮不可忽视的良好手段。重视做好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饮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营养支持的适宜方法,以尽快恢复内环境的平衡。

3.5 提高护士对压疮的主动预防意识和重视度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基础。

护理不当确能发生压疮,但只要各级护理人员重视了患者的安全,对压疮发生高危患者在没有发生压疮前就预见性地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加强监控和管理,绝大多数的压疮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危重患者;基层转诊;风险因素,护理措施

危重患者转诊是指转诊医院通过接诊、检查、诊断、救治及转送等有组织有准备地搬移患者,是由专业医务人员到基层医院转运危重患者到专业医院治疗的过程,这也被称作是流动的ICU(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s, MICU)[1]。本文通过研究转诊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建立了一系列完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实际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医院转诊的23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1.5 : 1,年龄平均为(42±2.7)岁。疾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脑出血及脑梗死38例,颅脑外伤11例,心血管疾病9例,急性中毒24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2例, 方法

对230例危重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中发生意外的情况,并分析风险因素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其所占的比例,主要研究的分析因素包括以下几种:医护人员,患者病情评估,应急药物准备,保护措施,检测体系,应急处理,转运记录,交接流程,总结分析 结果 转诊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概率

230例危重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共有83例,其中供氧问题(7.8%),心律失常(6.09%)的发生概率较高。 转诊过程中风险因素评估

从发现意外事故的例子中,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是构成转诊风险的关键因素,由于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相关经验不足,未及时对转诊对接医院进行沟通使转运过程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达(9.13%),此外转诊前未医者未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未充分准备应急药物,以及未对转诊的患者进行有关保护措施,而发生事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转运分析因素。详细风险因素分析见表2所示 讨论

危重患者在转诊治疗过程中,由于交通问题,病情易发生变化,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和相关应急药物缺乏等诸多条件因素限制,使转诊过程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在36.09%左右,表明了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过程中易发生意外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过程的意外事故,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诊安全,达到患者的有效治疗。

3.1 医护人员合理配置,培训相关经验

在危重患者的转诊过程中,各相关环节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使其掌握安全转诊的关键技巧,积累更多转诊经验,并通过合理配置转诊医护人员,完成基层转诊。所以,基层医院应当全力组建一支稳定的具有转诊急相关经验的,以及配备相关专业先进设备的专业救医护人员队伍,定会减少基层转诊过程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3.2 做好转诊沟通和患者病情评估

转诊前未认真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因素,使得在转诊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而且,由于一些医护人员在转诊前未通知相关接诊医院做好相关接受准备,使得相关部门未准备相关抢救措施,严重影响了危重患者从基层医院转诊到后的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完成危重患者基层转诊的转诊手续,建立有效的转诊指南,通过一定的指导方案,形成标准化的转诊模式,实现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估有效的规避一些转诊风险,提高医疗质量[2]。

3.3 充分准备好应急药物和转运保护措施

在转诊过程中,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是转诊安全进行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3]。因此,在转诊前,医护人员应当检查各设备是否良好运转;各种管道是否通畅,衔接处是否固定紧密;预先准备各种应急药物。医护人员在转诊过程中,要能保持转运有条不紊的进行,熟悉相关操作,最好还能通过一定心理护理,有利于危重患者配合治疗。

3.4 严格执行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理方案

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尤其是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进行重点观察[4]。通过各种简便的体格检查和设备监测情况,及时关注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随时准备进行应对突发状况。针对一些突况,医护人员要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呼叫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协助,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5 做好转运记录和交接流程

此外,除了以上几种措施,我们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在转诊过程中进行转运记录。详细记录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监测指数变化情况,意识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以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这些对医护人员判断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不断总结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有效可靠的护理措施来降低转诊过程中的风险,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使患者能安全转诊,及时获得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容桂荣, 肖军. 危重病人院间转运的研究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7): 653-655. 陈敏. 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中存在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85-987. 方方.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2008, 23(5): 22-23. 金润女, 陈建霞, 赵国平. 急重症患者搬移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7, 25(2): 89-90.

,5(2A):41-42.

[3]方丽.静脉滴注与静推青霉素不良反应的对比及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2):38-39.

10):240-241.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321例ICU患者进行Braden评分,男219例,女102例;年龄18~101岁;脑梗死195例,脑出血38例,重症脑炎12例,肌无力危象5例,脊髓病变11例;其他60例;院前压疮者18例;Braden评分9分以下19例,10-12分62例,13-14分92例,15-18分99例;>18分49例。

1.2 方法

1.2.1 Braden 评分表内容 从感觉、潮湿、活动方式、活动能力、营养、摩擦剪切力6个方面进行评估,判定标准15~16分属低危人群,13~14分属中危人群,≤12分为高危人群,对低危、中危、高危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便于护士记录与操作。

1.2.2 Braden 评估时间 把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作为入院常规评估内容,由接诊护士对每一位入住脑卒中ICU的患者给予Braden 评分分组,评分≤12分的人群申请医院压疮小组再次评估并备案。

1.2.3 医院压疮小组制定压疮处理报告流程 发生压疮在最短的时间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大科及护理部,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改进护理方法;对一些因病情等原因并存Braden 评分≤12分的患者可申报难免压疮,让护理部知晓,大家共同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压疮发生。

1.2.4 组织学习 组织科内人员培训压疮的护理知识,使大家掌握压疮的概念、分期、正确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及发生压疮的处理流程等。

1.3 评估后的预防计划

1.3.1 对低危者,重点是加强预防教育。

1.3.2 对中危者,除以上措施外根据情况予翻身每2小时1次,对被动体位者,使用气垫床,骨突处使用透明敷贴减压,每日进行瘫痪肢体运动2次,每次15~30分钟,以防止局部长期受压,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1.3.3 对高危、极高危者,除以上措施外,根据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增加翻身次数到每小时1次,责任护士及时报告病区护士长,护士长审核后于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压疮小组,详细记录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每周复评估并填写跟踪记录表;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压红的骨凸部位用泡沫敷料粘贴保护。 转贴于

2 结果

321例ICU患者,极高危者发生压疮2例,中危者发生2例,均在住院期间治愈,18例院前压疮患者15例治愈,3例死亡,其余出院或转出时无压疮发生。

3 讨论

3.1 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客观、标准统一等多项优点。利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每一位入住ICU的病人存在的危险因素、病情、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进行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估,对病情的判断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更能准确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针对危险因素预防皮肤压伤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极大地降低了压疮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3.2 加强责任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重视和预防意识 该量表检出的高危人群中实际发生压疮的比例小,主要原因在于临床护理中对检出的高危人群早期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因而有效减少了压疮的发生。由于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相当缺乏,且压疮的护理知识存在较多的误区,针对存在的现状,采取科室小讲座、压疮小组知识培训、压疮会诊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强化护士对压疮的早期预防的意识,并要求护士全面掌握压疮的评估方法,对高危的病人,进行重点护理,增强了护理人员以基础护理为重点的服务意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3.3 合理分配护理资源,节省医疗费用 采用评分法对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高危的病人,在危重期间能得到优势护理力量,采取相对强的护理措施,确保护理工作到位,提高护理质量,在病情好转后,则减少护理人员和不必要的护理措施,使护理人力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病人家属的满意度。

3.4 压疮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不能自行变换卧位,垂直压力是导致压疮发生的重要原因;排泄异常、出汗,使皮肤受压、潮湿、浸渍部位易发生压疮;部分患者即使进食正常,但因胃肠功能差、消耗大等原因致营养状况差以及皮肤水肿,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纠正,也易致压疮发生。

参 考 文 献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传染科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方法 针对近年来传染科常见危险因素以及护理人员不规范操作,总结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及临床中对护士造成的职业危害。结果 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可使传染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好地加强自身防护,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传染科护理人员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由于传染科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样,而近年来肝炎、艾滋病SARS.HINI流感等传染病发病趋势也在上升。而传染科作为医院高危科室处于高危易感环境中,护理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因此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护理风险,应加强传染科护理人员自我防护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国外众多研究表明,10%~25%是由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发生的。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化学性的危险因素 传染病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的化学消毒剂消毒液对呼吸道黏膜损伤及刺激和致癌作用,临床中用的体温计、血压计等都含有水银,当不慎被损时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隐患。

1.4 新发传染病的危险因素 新发传染病随时发生,由于人类对新发传染病缺乏认识,尚未找到特异性防治方案,护理人员很可能被传染。

1.5 心理社会因素 护理工作辛苦而忙碌,大量应激事件危重病人护理容易产生疲劳焦虑等身体状态而增加操作中感染几率。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 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护理风险原因

2.1 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 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2.2 自我防护意识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分类、标识、处置不规范。

2.3 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或交流时,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3 职业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严格做到标准预防;护理人员应按规范操作,对各类锐器应用专用容器盛放并集中处理;做好手的清洁与消毒,认真执行标准六步法洗手法;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制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及《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如在护理HBV、HCV、HIV患者的过程中不慎被带血的针刺伤,应立即就地进行局部处理,同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报疾病控制中心;并在24小时内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定期对暴露者进行检测随访,做好登记及分析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4 防范措施

4.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3]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熟悉各种传染病传播特点和危险因素。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成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4.2 强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护人员职业健康安全重要措施之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3 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锐器收集箱。特别在消毁处理针头 刀片 废安砙等锋利物品应做好防护措施最后养成使用镊子夹取习惯,若不慎被刺伤应立即将伤口处血液挤出一些冲洗伤口后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必要时尽快注射免疫球蛋白。

4.4 导管及污物处理 我们对输液管导管排尿管等应严格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对患者污物应做到消毒后排放严防污染,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毁形消毒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4.5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避免消毒剂引发的职业危害。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穿隔离衣不允许进清洁区,操作完应及时洗手消毒。避免直接接触病人标本,做好病人血液呕吐物分泌物粪便及诊疗器械消毒处理。

4.6 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编制,减少因工作忙乱而造成的职业危害;医院要加大投入,完善医院各种设备、设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选拔任用优秀的护士到传染科护理第一线工作,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专科护理培训。

4.7 提高自身免疫力及心理素质 定期体检注射疫苗,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5 讨论

我科在最近十年中,接待传染病人3900例被针刺伤者九人次,除1人感染乙肝调离后无人感染上疾病。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按规范放置、操作,无人因误操作而引起伤害。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在发病季节实行弹性工作制,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不同程度的提高了业务水平。总之, 只有找到风险因素,加强管理,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的措施,对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风险才能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邢秀亚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