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的作用

创新意识的作用

创新意识的作用

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学;人才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在我国国力强盛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物理学科的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科功能独特,这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结合高校物理教学,利用并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命题需要我们高校承担着物理教学责任的教师予以积极的探讨。

曾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开放创新实验室”这种形式,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和能力功能,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可创造一种积极向上、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崇尚真理、求实创新的学术气氛,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更好完成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责任,可起到积极作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研究结果是建立在教师精心指导的基础上的。具体的说就是教师的认真备课和有意指导下,以学生创新意识训练为主要目的,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找实验仪器和材料、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和所取得的实验成果训练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要素和内涵的感悟。一般认为:科学精神的要素或内涵可分为6类: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通过每位同学和老师在开放创新实验室的互动实践,不断探索,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训练,创新意识得到启发和加强。

作为有着一定阅历的物理课教师,本人对物理实验对学生意识培养的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一般情况下,我在物理课包括物理实验课的讲授和组织引导的具体做法是:在讲授专业课时,结合授课内容,多做舌吻和多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这老师的问题紧张的活动,有时一堂课会设问提问20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了很强的刺激性,这些问题又都是消化理解授课内容的知识点和关键点,让学生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在物理实验课中,启发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找资料,自己动手实验、自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并适时报告进展情况。经过学生小组两到三轮的讨论交流,根据确定的目的,再设计出更佳的实验方案,寻找仪器或自制仪器,反复试验,最后进行实验表演和评比,由相关老师组成评议组,观察分析,研讨讲评。虽然,这样的做法对于教师将比较费心费力。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把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活动中,学生间相互启发,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使得学生的创新激情得到了激发。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物理实验在大学生乃至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呢?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物理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整个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是许多高新技术的重要源泉,是工程科技的重要基石。20世纪革命性的技术发展,大多得益于物理学的基础研究。许多高新技术和相关产品,其核心技术来源于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考察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仅就核技术的物理基础,激光技术的物理基础,以及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即可知道,物理学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仍然是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源泉,是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个带头学科。由于物理学的基础性以及它和人类文化的深刻联系,即使对培养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各种学科的高水平人才,以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素养,都是重要的基本要素。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但又高于实验,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物理实验处以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人、培养能力等方面有独特运用和重要影响,故称物理实验具备教育功能和能力功能,在新形势下,怎样理解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科学实验的素养,怎样列出学生基本实验技术的要求,这一切都需要认真具体的探索。当然也必须认识到,这些方面的回答不可能是唯一的,而且又是不断变化的,结合具体情况,研究物理实验的功能,有效的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是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现在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处理好传统教学思想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关系;深入研究物理实验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及其在培养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适当安排接口,介绍它对科学、技术及现代生活的影响;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功能,坚持和发扬物理实验具有探索性、革命性、追求基本理论的重大突破性;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力争达到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20世纪,由于物理学的基础地位和带头作用,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在中国路人皆知。进入21世纪,物理学将怎样继续发挥这种作用?物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实践、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不懈进取、生动活泼、求实创新的学术传统或学术氛围,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有很强的继承性、发展性、前瞻性和可移动性,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物理学科的这种基础地位,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影响,或者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职业的需求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既然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具有重要的科学的工具性质的作用,作为高校物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和应该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怎样才能对社会有较大贡献?什么是物理学的真谛?物理学在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方面,为什么是其它科学难以替代的?“总是生机勃勃,不断开辟自己前进道路的物理学”的本来面目,怎样才能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充分体现?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怎样才能够对学生思想方法、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怎样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训练有素的人才?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在当今社会难免不被物理专业的学生所关注,也难免不会被国人所关注。

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识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科研管理创新提出了高层次要求。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必然需求,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事业,科研管理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一种形态,面对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医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都预示着医学研究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1 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需要

科学研究活动最根本的目标是不断创造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成果,而创新精神是科学进步的首要因素,活的灵魂。

1.1 科研管理创新为医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学科研活动需要具备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与手段、完成科研活动的实验条件、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渠道与机会等外部环境。通过新的科技政策法规、协调管理机制、科研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使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符合知识创新的要求,为医学科研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1.2 科研管理创新已渗透到医学科研的各个领域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创新的管理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蛋白组计划”等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科研战略规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管理创新已成为实现新知识、新技术的助推器。

1.3 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方式变革的需求

医学科研领域研究的对象大都具有多学科性,如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纳米医学、计算生物学等。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产生出富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医学科研方式的变革特点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必须随之变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医学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1.4 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主体素质提升的需要

知识创新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医学科研人员,面对医学管理的高素质对象,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管理对象对高质量管理的要求。可以从政策、法规上加强对科研管理的新引导,建立科研管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营造有利于医学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硬件要求。

2 科研管理人员是实现医学科研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

2.1 科研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医学科研管理是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把科研管理从服务性、事务性工作,拓展到指导学科发展的高度[1]。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家整体科技规划,为确定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还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超前的信息运用和决策能力、超强的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才能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2 科研管理者的创新意识

医学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在医学科研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创新意识为科研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2.3 科研管理者的创新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产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涵盖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攻关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3 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路

3.1 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平台

科技政策在科技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也起着保证、协调和激励作用。在构建科技政策平台中,要注入创新的理念,以实现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的能力。医院要发展,必须首先建立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平台[2]。围绕科技创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天津医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天津医院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天津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天津医院专利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转让的奖励办法》、《天津医院科技工作奖励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建立不仅保证了医院良好的科研秩序,而且也使科研计划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2 “以人为本”激发科技人员的内在创造力

“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管理理念,就是把人才看做第一资源,把人才管理作为第一要务[3]。首先,要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科研队伍,要重视科研队伍的整体建设,一流的创新目标只有靠一流的创新队伍才能实现。其次,要满足科研人员的个体需求,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都要顺应人性,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关注被管理者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情商对智商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在发展需求方面,为每个人提供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一流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3.3 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建立起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科技人才倾斜、自主灵活的激励机制[4]。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让制度,扩大单项奖励范围,提高总体奖励力度,以鼓励创新人才科研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3.4 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内在活力

为实现科研创新,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激发其内在活力。天津医院把年收入的1%做为医院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①院级课题的启动,每年招标立项8-10项;②高新技术的开展;③对局级以上的课题经费给与同等匹配;④科技奖励;⑤科技支撑条件的改善。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科研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投身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5 建立开放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强与国内外医院、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共同申报高层次的纵向课题,共同承接大规模的横向课题,加强科技信息的交流,是提高科技人员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创新思路的基本途径。医院只有建立开放、诚信的科研合作平台,才能汇集科技人才,提高医院自身科研创新水平。每周5为天津医院的学术活动时间,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介绍骨科领域最新进展,及时捕捉最新动态,为科技人员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短期专题研修,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在国际舞台的科技竞争力[4]。

3.6 重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研管理的创新,必须围绕“人”来做,必须加强培养创新的科研人才。首先要挖掘创新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在当前科学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具有创新观念,使其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发挥,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后备力量的选拔上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注意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特别要充分发挥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把有才华、有作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放到科研工作的关键位置,给他们提供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其次,要关心创新人才,做好后勤保障。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培育和升华创新人才主体精神,增强创新人才自主、自强、自立、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的同时,尽可能做好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科研环境,使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要激励创新人才,建立素质档案。科研管理活动要围绕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展开。必须充分运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施展个人才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研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醒村,段勇.医学科研管理中的创新解析[J].医学信息,2006,19(5):1010-1011.

[2]郭松,孙文广.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科研管理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68-69.

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1-02

创造,是提出新观点、新发明,形成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评价指标之一就是创造能力的强弱。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社会、学校的一道难题。从创造活动的过程出发,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继而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创造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维突变,亦即不是在现有概念、知识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的非逻辑形式。创造性思维往往超越惯常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论知识体系、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时,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下所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恰当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表现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形式,产生于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有效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创造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培养的。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造思维能力构成及其关系

创新,一般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创造过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引发、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这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维学中,意识是人脑认识活动的保持和认识结果的保存状态,是一种思维状态。创新意识,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指向创新结果的思维状态。正如匠人所依赖的手感、音乐家所依赖的乐感、球类运动员所依赖的球感、翻译家所依赖的语感一样,创新意识是在大量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模式或方法、观察及分析问题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几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对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状态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有时,创新意识直接表现为直觉、灵感、顿悟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者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开始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激发、鼓舞创新者去探求、思考,运用不同的观点、角度观察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思路,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产生新发现、新发明。

(二)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例如,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工具性作用。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与运用,创新者寻找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评价与检验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创造活动,实现突破。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创新。但是,与创新意识相比,创新思维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体现在创新具体方向、方式的选择,不是创新意识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创新意识还有启动创造活动、激发灵感的产生等作用。

(三)创新知识与技能

创新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着基础性作用。创新者运用一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往往又是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在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创造思维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可见下图。

创新意识处于创造思维能力的顶端,是最为重要的导向维,贯穿于创造活动全程,是创造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创新思维方法是工具维,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创新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相应技能。

或者,以三维坐标的形式表达为如下的关系:创新知识与技能和创新思维是基础性能力,创新意识是高级能力。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创新意识是关键维,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无法开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维。

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为》中提出了创造活动的“四阶段模型”。 创新思维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准备期——明确问题状态。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第二阶段,酝酿或潜伏期——初步进行研究。运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提出各种试探性方案。第三阶段,明朗期——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摆脱既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阶段,验证期——检验所有结论。

在这创新四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的作用轨迹:准备期是创新的起始阶段,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意识带领着创新者从普通思维状态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这是一个转折点,创新者从惯常的、工作的一般状态进入创新状态,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即创新思维活动状态。第二阶段,创新意识指引着创新者进入研究或发现过程后的初步思维活动。第三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创新者不断思考、观察、发现、提出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用方案,摒弃不可行方案。一般地,当灵感或顿悟出现时,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反复寻找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创新意识在发挥导向性作用。

最后阶段,创新意识的作用仍然继续,只是没有在第三阶段中明显、强烈。在验证期,创新意识结束创新行为,旧的创新行为消退,创新者回到正常的行为状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导致产生新的创新行为,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周期。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活动,指引着创新结果的产生,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创新思维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创新中期,在酝酿或潜伏期和明朗期创新思维通过变换、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指引着创新方向及选择。酝酿或潜伏期是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选择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综合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案,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案。

创新知识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初期,创新知识与技能是运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创新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寻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领域、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思考,选择、评价可行方案,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三者作为创造过程的创新三要素,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问题的认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这是基础性环节、必要环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获得。另外,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因此,应该坚持“通才”培养,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学、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加以必要的实践。培养创新者多方面的兴趣,增广其见识,培养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它的形成也最为复杂。创新意识与道德、意志、思维方法有关,来源于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能力,是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种能力素养。所以,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础上,建立在坚强的意志上。同时,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前提下,创新才有源头,才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田 运.思维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 [英]保罗·特罗特(Paul Trott),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吴 东,严 琳,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

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创新意识;培养人才

随着时代的高速前进,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在是简单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而是创新型的人才。没有创新,就不会进步,就不会有飞速的发展和质的飞越。创新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就要营造利于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勇于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敢于否定,不迷信“名人权威”,大胆质疑,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对现有的知识结论进行质疑,并运用新的思路提出新的意见、新的解决方法,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新一代人才。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它是除了创新者自身的天赋与素质外,创新者所处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创新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围着书本、老师转,凡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一律不会有学生提起,严重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本性。这样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具有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这与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教学目的是相悖的。基于这点,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良好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与学生站在同一台阶上进行交流,使教学在平等、融洽、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如果创造有了天时和地利,那么创造之人——学生,就需要教师的鼓舞与循循善诱了。中职生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些“标准答案”之外的答案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人云我云,固守书本”,这不是创新,只有勇于展现自我、敢于挑战权威,另辟路径的人,才会有对知识的新发现,才会真正创新。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怪想法”“无中生有”“纵横驰骋”,甚至是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合常理的“歪理邪说”,不嘲讽,不训斥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要通过这些 “幼稚”的问题,看到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别人不同的想法与建议就是创新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别出心裁的“创造欲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大胆创新,启发他们“求异”的心理,使学生逐渐养成乐于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思维方法。

三、激励学生勇于实践,增强创新行为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培养市场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本知识与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践是学生创新的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又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时时运转的状态,对充分展现自我,提高创新兴趣大有裨益。教学中,教师把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提高学生以创新思维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信心。教师不要占据整堂课,尽量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自己动脑去发现问题的所在,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才是最深刻的。如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教师要挖掘作品中富于想象的语言材料,抓住符合学生“奇思妙想”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会、以自己的视觉去理解和感悟作品。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欣赏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了“标新立异”的创新境界。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认真研读教材,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大胆质疑,使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以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侯飞雅.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9

(Z1).

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第5篇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运动习惯的高中体育,也应该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型发展的这一号召。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发展的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指的是人们综合运用新的方式、新的视角来为社会展现一个新的理想、新的世界,可以说,创新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创新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重点,而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体育思维的关键。而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而高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基础教学的关键,需要迎合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培养[1]。

二、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由于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很多学生和家长往往会忽视体育教学的进行,体育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2]。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现状,高中体育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通过高中体育教学的快乐过程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的培养来缓解学生高中课程的紧张,针对高中课程安排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进行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

2.加强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意识 作为高中体育教学主导力量的教师的创新能力对高中体育的创新教学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只有具备创新教学意识的教师才能做到在高中体育的实际教学中切实做好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科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还会对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所存在的不合理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用创新性的思维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3]。

3.完善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工作 由于高中体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相关的人员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来指导基础工作的开展[4]。具体来说,首先,由于我国当前高中体育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和应用都属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相关的人员应该要对体育教学的大纲与目标、创新意识培养技巧、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结合高中生的具体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培养的体系,并由相关的教学人员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其次,我国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相关的经验,对高中体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教学的研究,同时,也应该要适当增加高中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为我国高中体育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模式的教学提供相关的设施和人员设备。

4.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在高中体育创新意识培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转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首先,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进行某一个体育项目的教学时,教师在对基本的原理、目的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之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对该项目的动作要领进行探讨,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其次,也要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比如说,在进行投篮项目的教学时,教师应该要通过学生的实际锻炼来让学生掌握在进行这一运动时手腕的力量的大小、大臂、小臂以及腰腹力量对投篮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投篮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力量。

5.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 想象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优美形象的语言的描述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建立起体育项目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原型启发以及诱导思考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想象,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