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

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

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

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范文第1篇

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和“暴发火眼”。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眼病。其发病较急,且极易通过飞沫、分泌物和各种用具、手接触以及在游泳池等公共场所互相交叉传染,常在家庭和集体单位中暴发流行。如不有效控制,还会引起大范围的社区流行。其症状多表现为结膜充血,眼睛红肿、流泪怕光,睡醒后眼睛有多量脓性或黏性分泌物,甚至上下眼皮粘在一起,并有异物、奇痒或灼热感,严重者还会影响视力。病情一般在发病3~4天后达到高潮,经1~2周治疗,炎症可逐渐消退。

在日常生活中,防治“红眼病”传播有5招:

第1招不要用脏手揉眼睛

要养成习惯,尽量不要用脏手揉眼睛,避免使用公用毛巾和脸盆,以免发生感染。游泳后手接触眼睛之前,一定要用肥皂洗手,游泳前后最好能滴一些抗病毒眼药水(如广谱抗病毒眼药水“酞丁安”)。低龄儿童抵抗力弱,应尽量少到人群集聚的场所玩耍,并保持手、眼卫生。

第2招与患者严格消毒隔离

“红眼病”传染性较强,应避免与患结膜炎的家人同床共枕,与病人接触后应立即洗手消毒。患者使用过的毛巾、手帕、脸盆、文具、玩具、工具、餐具等都可能成为传染的媒介,因此患者的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单独使用,用后须用开水煮沸10分钟进行消毒。要勤给幼儿患者洗手、剪指甲,教育其不要用手揉眼,防止反复感染。如果家庭成员或单位同事患有“红眼病”,其他人员可预防性用些眼药水。

第3招初期红肿热痛可用冷敷

当患者出现眼睛红肿、畏光等不适时,不要自行用纱布将眼睛包扎起来,这样会助长病菌滋长,应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出门时尽量佩戴太阳镜,避免阳光及风沙刺激。如出现明显的头痛、发烧等全身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第4招选择有效药物治疗

结膜炎应积极治疗,病毒性结膜炎、沙眼可用“酞丁安”眼药水治疗,该药可以抑杀多种病毒,且副作用小,是眼红、眼痒时首选的药物。对混合细菌感染的结膜炎,可加用抗菌眼药水(如“氯霉素”眼药水等)。

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病毒性角膜炎;观察

在临床上,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具有容易复发、发病率高以及起病急等特点。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眼睛红痛,睫状充血,畏光,流泪,角膜点状、树枝状、地图状以及片状,严重患者还会出现虹膜炎的症状。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5例,女性患者有55例。年龄范围为22岁到60岁,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有68例患者为单眼患病,32例患者为双眼患病。患者存在畏光、流泪、白睛抱轮红赤、热痛、黑睛表层生翳等症状,经诊断,均符合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标准。荧光素钠染色显示(+)。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阿昔洛韦眼药水以及妥布霉素眼药水进行交替治疗,每天4次。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采用抗菌素头孢氨苄进行口服治疗,剂量为每次0.25克,每天3次。

1.2.2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临床上则增加中医辩证治疗:

1.2.2.1风热上犯患者白睛抱轮红赤,发热恶寒,咽痛,黑睛出现星翳,舌苔薄黄,脉浮数。主要采用银翘散加减疏风散寒。药方为银花、连翘各12克,桔梗、淡竹叶、荆芥、淡豆豉、牛蒡子以及芦根各10克,薄荷以及甘草6克。

1.2.2.2风热犯目患者白睛抱轮微红,发热恶寒,流泪羞明,黑睛出现星翳,舌苔薄白,脉浮紧。主要采用荆防败毒散发散风寒。药方为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各12克,川芎、前胡、柴胡以及桔梗各10克。

1.2.2.3肝火炽盛患者白睛混赤,流泪羞明,头痛,胞脸红肿,黑睛星翳加重,口舌苔黄,脉弦数。主要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泻火。药方为龙胆草、生地各12克,柴胡15克,泽泻、车前子、丹皮、当归以及黄苓各10克,栀子9克,甘草6克。

1.2.2.4湿热蕴蒸患者黑睛星翳发作反复,有头重感,胸闷,口粘,溲黄便汤,舌红苔黄腻,脉濡。主要采用三仁汤加减化湿清热。药方为杏仁、苡仁、叩仁各12克,半夏、厚朴、通草、竹叶以及滑石各10克。

1.2.2.5阴虚邪留患者白睛抱轮微红,轻微羞明,星翳疏散,眼部干涩,舌红少苔,脉弦或数。主要采用地黄丸加减滋阴散邪。药方为生地、熟地各20克,当归、牛膝各15克,羌活12克,防风10克。

上述药方每天一剂,用水煎服,并分两次服用,每次取180ml。

两组均以14天作为一个疗程。

1.3临床效果评价①显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角膜溃疡愈合,荧光素钠染色显示(-)。②有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基本消失,角膜溃疡有所改善,荧光素钠显示(±)。③无效: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没有改善迹象,或者出现加重情况,荧光素钠染色显示(+)。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因单纯疱疹病毒所致,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患者大多为单侧发病。中医认为,病毒性角膜炎属于花翳白陷以及聚星障等范围,主要因外感风热邪毒,入里化热,或者肝经伏火所致[1]。夏受风邪,风热互结侵袭黑睛。在治疗过程中,因为风热多变,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避免患者外热感冒,并严禁烟酒,同时需要加强身体锻炼,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2]。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病毒性角膜炎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范文第3篇

典型症状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或“火眼”,其主要特征为结膜明显充血,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有自愈倾向。

典型症状有:

流泪(75%) 、目垢增多(75%) 、畏光(75%) 、充血(65%)、 红眼(65%) 、水肿(65%)

自觉患眼刺痒如异物感,严重时有眼睑沉重、畏光流泪及灼热感。有时因分泌物附着在角膜表面瞳孔区,造成暂时性视物不清,冲洗后即可恢复视力。由于炎症刺激产生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患者早晨醒来时会发觉上下睑被分泌物粘连在一起,当病变侵及角膜时,畏光、疼痛及视力减退等症状明显加重,少数患者可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全身症状。

一般说来,发病3~4日,病情即达高潮,随后逐渐减轻,约10~14日即可痊愈,病情较重者伴有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及全身不适等,症程可持续约2~4周,本病常双眼同时或相隔1~2日发病。

常见误区及预防

红眼病的防治不难,人们一旦发现患上红眼病,就必须马上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还需小心警惕常见的4个误区。

误区一:游泳前滴眼药水能更好地防护眼睛

泳池是传播细菌的温床,游泳谨慎环境卫生是必须的,但泳前滴用眼药水防止病菌侵入眼睛s是达不到效果的。

因为人们游泳时尽管带上护镜,下到水里,还是会有小部分水浸入眼中把眼药水冲掉,根本起不到保护眼睛的作用。但出水后滴用眼药水,并不断地眨眼却可以把眼里的细菌、病菌冲出来,减少细菌、病菌对眼睛的感染。

误区二:红眼病是因为看了红眼病患者的眼睛才得的

“我就不小心看了他一眼!”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人在得了红眼病后抱怨。 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光看不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防治红眼病,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脸盆、毛巾;出入公共场所如商场、泳池、公车和学校等接触身外的事物后,千万不要用手揉眼睛;身边患病病人所用的脸盆、毛巾、手帕等要煮沸消毒并分开放置。不煮的用具可以在太阳底下暴晒。

误区三:得过红眼病就不会再复发了

一些人以为红眼病像麻疹一样,患过一次后就不会再患上,其实不然。红眼病治愈后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并不能保证不会再次感染上。

而且红眼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人们在生活中不注意用眼卫生,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是病好了又接触到一个患病的人,红眼病重新复发也是常有的事。

误区四:眼睛红了就是患上红眼病

不是所有的眼红症状都是红眼病。夏天发现眼红或是眼不舒服把病症归结为红眼病,这是不正确的。其他眼科疾病如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炎等也会出现眼红的症状。

治疗方法

在发病早期和高峰期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确定致病菌,并作药敏试验,选择有效药物治疗。一般病程晚期细菌学检查阳性率较低。对分泌物多的患者,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若分泌物不多,可用消毒棉签蘸上述溶液清洁眼部。早期冷敷可以减轻本病引起的眼部不适症状。

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多种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如10%磺胺醋酰钠、0.25%氯霉素、0.5%~1.0%红霉素液或新霉素等,根据病情的轻重,每隔2~3小时一次;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如0.5%四环素、红霉素或金霉素眼膏防止眼睑粘着,同时使药物在结膜囊内保留较长时间。在并发角膜炎时,应按角膜炎处理。

切记治疗要及时、彻底,防止复发。

饮食原则

1.如患者风重于热,在饮食上宜吃散风为主、清热为辅的食物,可用车前草、薄荷叶煎汤洗眼或服用。

2.如因热重于风引起,饮食上宜清热为主,散风为辅。

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治疗;眼内感染;改良式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7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20-04

Prevention of intraocular infection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primary hospital

YANG Yi NIU Meimin LI Keqin HUANG Huaijie ZHANG Xiaojuan XIE Yueshu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Shunde District Second People’s Hospital,Foshan 5283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clinical effect of prevention of intraocular infection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primary hospital. Methods 90 patients carried on cataract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According to the single and double admission,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preoperative treatment,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mproved preventive measures.Intraocular infection rate and ocular symptom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traocular infe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0,and the ocular symptom score was (1.2±0.4).Intraocular infection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2.22%,and the ocular symptom score was (1.8±0.5).The indicator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ataract;Surgical treatment;Intraocular infection;Improved preventive measures

白日希cataract)指的是眼球内的晶状体组织出现混浊现象,混浊程度越严重则对患者视力影响越严重[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白内障是导致视力残疾、致盲最主要原因。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沿海城市基层医院亦多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进行治疗,但由于患者卫生意识薄弱、医院预防措施不到位、卫生条件较差等原因引发眼内感染情况。眼内感染会导致眼内结构损伤,严重者会出现视力丧失情况,给患者生理、心理带来巨大伤害[2]。改良式预防措施从术前患者、医护人员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以及术后病情监护、护理干预进行全面预防,旨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探讨基层医院白内障患者手术中及围手术期采用改良式预防措施来减少眼内感染的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经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45例,男女比例为20:25,单只45例,年龄40~78岁,平均(62.3±2.4)岁;观察组患者45例,男女比例为21:24,单只43例、双只2例,年龄49~77岁,平均(61.8±2.0)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非外伤导致的白内障患者,血常规检查、生命体征指标和凝血功能均正常的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愿意签署授权书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泪囊炎、角膜炎等感染性眼疾患者,伴有全身性感性性疾病患者,眼表有陈旧性瘢痕患者。

1.3 方法

1.3.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使用丙美卡因(Alcon.H20160133)行表面麻醉处理,开睑器开睑,10点位行透明角膜主切口,2点位行辅助切口,然后连续环形撕囊并离水分层,刻槽劈核,将晶体核“分而治之”,I/A抽吸剩余皮质,再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抽吸粘弹剂,水密主切口,前房形成,使用医用纱布进行包扎处理。

1.3.2 预防干预 对照组术前约2天滴妥布霉素(s.a.ALCON-COUVREUR n.v.,H20140811)眼药水,3次/d;手术当天入手术室前20min使用庆大霉素(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03004)稀释液冲洗患者结膜囊,然后滴入浓度为0.1%的聚维酮碘;进入手术室后二次冲洗结膜囊,眼周部位使用浓度为0.5%的聚维酮碘消毒。观察组术前约2天滴妥布霉素(s.a.ALCON-COUVREUR n.v.,H20140811)眼药水,3次/d;(1)术前准备:①眼部准备。患者入院后由护士剪掉睫毛,并使用浓度为0.05%碘伏或庆大霉素稀释液(500mL生理盐水溶入16万U庆大霉素)对睫毛根部、泪道、结膜囊消毒处理;术前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眼部进行检查和训练,检查项目包括远近视力、光感、眼压和眼底情况。训练项目即提升患者注视显微镜灯的固视能力。术前叮嘱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如洗漱、换衣,同时做好保暖工作。②情志干预。白内障患者对手术了解较少因此对治疗效果存有疑虑,同时对手术心存恐惧和紧张情绪甚至排斥治疗。因此医生在术前主动和患者攀谈,告知手术治疗的原理和过程,耐心讲解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消除疑虑缓解恐惧增强治疗的信心。(2)术中处理:保持适宜的手术室温度(26℃左右)、湿度(55%左右),使用空气消毒机在手术过程中全程消毒;核对患眼和人工晶体度数是否一致,术前约5min时向结膜囊滴入浓度为0.1%聚维酮碘消毒,眼周手术部位使用浓度为0.5%的聚维酮碘消毒。(3)术后预防:叮嘱患者使用典必殊眼液(s.a.ALCON-COUVREUR. n.v.,H20150119);密切^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叮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不要揉眼睛;若出现视力下降,眼睛畏光、发红等异常现象立即检查并治疗。

1.4 观察指标

(1)眼内感染发生的判断。在术后1周内若出现玻璃体浑浊、结膜水肿、充血且分泌物增加,前房水混,视物下降、流泪、畏光、创口剧烈疼痛者判定为眼内感染。(2)眼部症状评分。采用眼部刺激主观症状评分系统进行评价,通过问答形式分别对患者眼睛干涩、睑缘眼红、外眼睑红肿、眼部灼烧感、视物情况等进行评价,眼睛干涩依据其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记为1~3分,总得分越高则表示眼部症状越严重[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围术期采用改良式预防措施,结果术后出现眼内感染人数为0例,感染率为0;常规预防措施的对照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为2.2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采用症状评分系统对患者眼部主观感受进行评价,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不同预防措施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白内障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晶体代谢异常、蛋白变性产生的浑浊病变现象[5]。白内障摘除手术是较为传统的治疗方法,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方式的完善,白内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升。眼内感染是内眼手术后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视力,而且90%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于白内障术后[6]。眼内感染是白内障摘除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影响患者视力的恢复甚至会致残和致盲,因此围术期系统的处理手段是预防术后眼内感染的关键[7]。相关研究[8-9]发现导致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细菌多来自眼睛附属器和眼周皮肤,如结膜囊、睑板腺以及眼周皮肤等。一般的存留于结膜囊、睑板腺等的细菌不会引发感染情况,但在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免疫机能明显下降,再加上手术创口以及人工晶体的植入等因素导致感染机会增加。鉴于此,术前对该些部位进行彻底消毒冲洗是降低感染率的关键,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相对简陋、人力资源紧缺,导致健康宣传不到位、围术期消毒等操作不够规范等均是引发术后眼内感染的原因。

本次研究对常规的预防处理方案进行改良和完善,术前指导或协助患者做好眼部准备,如修剪睫毛、冲洗消毒结膜囊等部位,彻底将存留在眼部周围的细菌清除干净;同时叮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换洗干净衣服、洗澡、洗头等清除一切可能接触到的细菌。情志干预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患者紧张和害怕心理,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治疗,在转变患者主观感受的同时建立与医生之间的信任感[8-9],另外良好的心态能够提升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术前应使用聚维酮碘对结膜囊和眼周皮肤再次冲洗消毒。而对照组患者仅在术前和手术开始前5min使用聚维酮碘冲洗眼部和周围皮肤,未针对术后眼内感染进行系统性预防处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患者有一例感染(后通过及时治疗得到控制)感染率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妥布霉素具有广谱抗革兰阴性和阳性菌的活性,有研究显示白内障手术患者结膜囊内细菌对其药物敏感率为52%[10]。术前使用妥布霉素滴术眼可有效抑制结膜囊内部分细菌,但不绝对。聚维酮碘是眼部手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杀菌消毒药物,其特c是对黏膜无刺激性且消毒效果显著,因此成为黏膜部位手术唯一的消毒药物,它对多重耐药菌[11],念球菌,病毒[12],棘阿米巴[13],菌膜等均有效。据研究资料报道[14-15],聚维酮碘杀菌速度快,一般在10~30s间便可产生显著的杀菌效能,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角膜毒性导致部分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眼部出现刺激感。本次实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部症状进行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术后患者眼部症状均改善明显;而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眼部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对照组患者术前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后未使用冲洗液清洗药物残留,改良式预防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满足临床要求。本研究的缺陷即收集的研究对象范围狭窄、人数较少,未对导致眼内感染的细菌进行培养研究,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分析导致眼内感染的细菌类型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白内障手术治疗围术期使用改良式预防措施并应针对术后眼内感染制定系统的预防措施,能降低术后眼内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眼部不良症状表现。

[参考文献]

[1] 梁策,蓝海慧,陈鸿,等.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11):820-823.

[2] 何乾.白内障手术技术的研究进展[J].淮海医药,2017,35(1):127-128.

[3] 陈洁,梁策,何萍,等.改良式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7(1):76-78.

[4] 韦志状,黄巧,黎冬冬.基层医院应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进行复明工程的体会[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2):142-143.

[5] 陈洁,梁策,何萍,等.碘伏结膜囊冲洗法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效果[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64-65.

[6] Nentwich MM,Ta CN,Kreutzer TC,et al.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from 1990 to 2009 using povidone-iodine but no intracameral antibiotics at asingle academic institution[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5,41(1):58-66.

[7] 金红娟,包翼飞,王若洁.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感染因素与临床治疗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32(11):2563-2564.

[8] 吕宏伟,高作书.基层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方式的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13,10(6):1125-1127.

[9] 蒋艳春.基层眼内手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7):114-115.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10] 黄怀洁.牛梅民.白内障围术期用药与术后感染相关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52-54.

[11] Mikpsz CA,Smith RM,Kim M,et al.Fungal endophthalmitis outbreak response team.Fungal endophthalmitis associated with compounded products[J].Emerg Infect Dis,2014,20(2):248-256.

[12] Clement C,Capriotti JA,Kumar M,et al.Clincal and antiviral efficacy of an ophthalmic formulation of dexamethasone povidone-iodine in a rabbit model of adenoviral keratoconjunctiviti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1,52(1):339-344.

[13] Kobayashi T,Gibbon L,Mito T,et al.Efficacy of commercial soft contact lens disinfectant solutions against Acanthamoeba[J].Jpn J Ophthalmol,2011,55(5):547-557.

[14] 沈洁,吴冬梅,魏秀凤,等.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感染预防的护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34(13):3068-3069.

病毒感染眼睛症状以及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sahara综合征

健康网讯:

sands of sahara syndrome又称为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或shifting sands phenomenon。是准分子激光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神秘的LASIK术后角膜层间的炎症最早于1998年3月由Smith和Maloney报道,被描述为一种于LASIK手术后短时间发生的、特殊的、非感染性的、有刺激症状的反应。究其发病原因,与手术设施及器械上的内毒素有关,这一点已通过动物实验被证实 [1] 。1 发病机制对于SSS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国外研究一致认为它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因其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并且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阴性。目前多数学者认为SSS的发生与手术环境有关。Maddox在过去的2年中共发现了24例SSS患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第1年,经过对手术器械精心消毒后,SSS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尽管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它与许多因素相关,包括手术医师的操作熟练程度、术前使用聚维酮碘 [2] 、术中残留的金属碎片 [3] 、源于眼睑或睑板腺分泌物的污染 [4] 、手套滑石粉、角膜上皮损伤后的继发感染、使用被污染的表面物、细菌释放的外毒素及内毒素、角膜刀油 [2] 等。现将其中几种观点分述如下:(1)细菌细胞壁假说 [5] :该假说认为用于LASIK术中的微型角膜刀及冲洗套管可能被细菌污染的结果。与SSS相关的细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因该类细菌在死亡后不能产生内毒素,但可在未经正确清洗的器械,或者在加压灭菌器储藏液及其内部管道中生长。当这些未经消毒的器械留置过夜时细菌便大量繁殖,次日术前消毒器械时,加压灭菌器可以杀灭繁殖的细菌,但死亡后的革兰阴性菌释放耐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的热解毒效应需要在250℃的高温下持续2h,而常规的术前器械消毒是在137℃的温度下消毒10min,所以不能使LPS去毒化。这种耐热的LPS可以导致炎症反应,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分解角膜基质层的胶原质。脂质A是LPS导致炎症反应的关键性的毒性成分。Lawless提出有许多药物可以限制LPS,对眼科医师来说,唯一可选用的药物是多粘菌素。多粘菌素是一种多肽抗生素,它可以限制中和脂质A的许多生物活性,但临床上并没有将它应用到SSS的治疗中。因为它只对SSS的早期阶段有效,而进一步的治疗尚需依靠皮质激素。Doane提出一旦发生了SSS,所有的手术器械及加压灭菌器均应检测内毒素水平,更加重要的是要分辨由某一特殊病因所致的SSS病例和由内毒素污染导致的爆发流行。尽管Probst对手术器械进行了特殊消毒,并且在术后第2天给患者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药液,但在500例患者中仍有1例发生了SSS,所以细菌细胞壁假说可能并非SSS发生的唯一解释。(2)上皮缺陷学说 [6] :Gimbel认为导致这种层间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是上皮缺陷。在Gimbel的研究所里,这种LASIK术后发生的层间沙粒反应患者均存在上皮缺陷。Gimbel一旦发现上皮缺陷,立即使用接触透镜,密 切观察病变进展并局部应用激素治疗,但Gimbel并未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作进一步的阐述。SSS的临床表现、病程及其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均提示为典型的急性多形核白细胞炎症反应。许多因素与其有关,如睑板腺分泌物、加压灭菌器或超声净化系统中的细菌所释放的内毒素、积聚在非一次性使用套管中的物质。在Gimbel的研究所里,对用来清洗器械的去离子水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培养出假单胞菌。Holland和Stockstill等人曾经对2个临床调查组进行研究,来证实SSS与LASIK术后上皮缺陷与加压灭菌器的内毒素释放细菌污染之间的关系 [7] ,A组研究对象是在一次SSS的爆发流行中,随访时间至术后4个月;而B组研究对象是在SSS爆发流行之后,随访时间至术后10个月,实验测试包括SSS的发病率、上皮缺陷、加压灭菌器的细菌培养,在A组中所有存在上皮缺陷的患者接受每2h一次的1%泼尼松龙滴眼剂治疗,A组其他患者及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每天1次的妥布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结果表明A组7374只眼睛共有45只发生了SSS(0.6%),其中38只眼存在上皮缺陷(84%);B组2127只眼睛中有7只发生了SSS(0.3%),均存在上皮缺陷(100%)。在A组调查期间,所有灭菌器、蓄水池均培养出革兰阴性菌,而B组是在SSS爆发流行之后,并且有效的消毒措施已经开始以后,结论为尽管局部频繁滴用激素治疗,上皮缺陷在84%A组SSS患者中是一项危险因素,而细菌内毒素的存在可能是SSS发生的协同因素,B组在加压灭菌器蓄水池细菌污染被控制之后,所有SSS患者(0.3%)均与上皮缺陷相关(100%)。2 临床病理Buhren等利用共焦显微镜对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临床病理进行了研究,其观察结果表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是一种局限于板层内的炎症反应。其特征性的表现为:角膜上皮、后基质和内皮层正常,层间前基质内可见约10~15μm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其中部分细胞内可见偏心的高反射性的核结构和低反射性的细胞内结构;而层间则可见约8~10μm的小的高反射性的细胞聚集成簇或线状,其核可变成圆形突出或凹陷,有些位点可见明显的线状结构(长30~100μm,直径10μm)。这些“针状”或“纺锤状”结构组成反射性的物质,呈颗粒或“铁轨状”的外观,而非均一的结构。而LASIK术后未发生弥漫性板层角膜炎者,其层间及层间前基质内除角膜细胞外,未见其他细胞出现 [8] 。3 临床表现分期Eric J.Lindbarger将之分为4期 [9] 。3.1 第1期 以白色颗粒状细胞出现在角膜瓣的边缘、视轴范围以外为主要特征。观察这些细胞需要使用高倍高光裂隙灯仔细地检查,不经意地匆匆一瞥会很容易地错过病情。在术后第1天,LASIK瓣下白细胞在的侵蚀是最普遍的表现形式,通过仔细的检查,甚至可以在25~50例病人中发现1例阳性。3.2 第2期 被定义为白色颗粒状细胞出现在瓣的中央位置,包括视轴区域、瓣的、或者二者均有。这种一期细胞向中央移动的结果偶尔出现在术后第1天,更经常的是在术后第2天或者是第3天被观察到。这就是“流沙现象”一词的由来。此期的发生率约为1/200。3.3 第3期 表现为更为致密、白色、丛状生长的细胞聚集于视轴中央区,其外周区域相对透明。这经常而不是总是伴随着轻微的视力下降约1或2行和患者主诉视物模糊。在消融区域的中央部位细胞的反应较为强烈,并因重力作用而沉着于视轴的下方。第3期的发病率可高达1/500。对这种略微致密、中央区域的细胞反应的正确鉴别对避免发生不期望的后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不予处理,相当大比例的病人会发生永久的角膜瘢痕。在第3期出现之时或DLK初期迅速掀起LASIK瓣会有效地减轻炎症反应,避免永久瘢痕的形成。在Eric的试验中,由于及时地在鉴别第3期病情后迅速冲洗,没有一只眼睛失去最佳的矫正视力或发生永久的瘢痕。3.4 第4期 是严重板层角膜炎的罕见结局,伴随着基质溶解、永久瘢痕和相关的视觉病变。炎症细胞的聚集和胶原酶的释放导致液体聚集在板层中央部,伴随大泡形成和基质流失。由于中央部位组织的流失而导致的远视和类似河底泥浆裂纹的出现是预后不良的征兆。此时,掀起LASIK瓣并行冲洗已经于事无补,如果实施过度的操作会导致更多的基质流失。基质胶原成分变得湿软、类似凝胶状,而且轻柔地操作也会容易造成损伤。正确地鉴别、分期和恰当的治疗是避免此种严重角膜炎症发生的关键。第4期发生率约为1/5000。4 诊断Eric建议的三步疗法 [9] :(1)在术后第1天鉴别板层界面上是否出现了颗粒状白细胞;(2)根据白细胞的位置和密度进行分期;(3)治疗:针对1期和2期于术后24~48h局部应用类固醇;对更为严重的第3期,于术后第2天或第3天掀起LASI

K瓣并行冲洗。5 治疗1998年Smith最先治疗了一组DLK病人(12例13眼),其中10眼给予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2眼加用艾氟龙(FML),而另1眼则停用抗生素,仅滴用FML。另外,还对其中的2眼掀开角膜瓣,进行冲洗及微生物培养。结果13眼均被治愈 [1] 。2000年Shah等也对出现DLK的9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8眼给予局部频繁滴用激素眼水,另1眼则因板层中心炎症较为浓密而接受了角膜瓣下冲洗。结果所有患眼均恢复至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 [10] 。Linebarger等认为:尽管每例患者炎症的严重程度或分期有所差异,但DLK的病程却相当一致,即术后第1天出现,大约在术后第5天达到最高峰。DLK从某种意义上可被看成一种“阈值”病变,一旦炎症达到一定水平,就有可能出现永久的瘢痕。因此,对DLK应尽早治疗。他们认为:1期和2期的DLK是一种自限性病变,一般于术后7~10天痊愈。对这种病变,局部频繁滴用激素性眼水,睡前加用激素眼膏往往奏效。此外,进行细致的随访检查,以便发现有无进展到3期的DLK。一旦患者被确诊为3期DLK(通常出现于术后2~3天),就应掀开角膜瓣,用平衡盐液及抗生素进行层间冲洗。一般情况下,术后48~72h内进行掀瓣冲洗,可以使炎症反应逐渐减退,效果较好。而超过5~6天再进行治疗,则往往有发展为4期DLK的危险 [9] 。 6 研究SSS的发病原因和进程是未知的研究领域。N.Timothy Peters Md等在以兔为模型探讨内毒素与DLK即SSS联系 [11] 。方法如下:选取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计8只眼,以氟烷行全身麻醉使兔眼向前方突出睑裂,并以消毒的平衡盐水冲洗之,每只眼均用一把新刀片,抽吸的力度很难控制,但是依靠后部的压力可以成功地制作一个角膜瓣,这样就不存在角膜瓣的因素在里面。以Haper钳子将角膜瓣卷起。采用源自假单胞菌的脂多糖制备研究用的内毒素,浓度为2、4、10、20U/L的内毒素分别接触手术界面1min,1min后迅速将角膜瓣复位并以平衡盐水冲洗。有4只眼睛接受此种处置,另外4只眼睛接受LASIK手术而未做术中内毒素处理。分别于术后第1、2、3天以手持裂隙灯检查各眼。为避免人为因素,以不知情的检查者执行所有检查。结果做如下分类:0度:界面没有炎症;1度:轻微的界面炎症,但是应该没有视力与屈光度的变化;2度:中心区较致密的界面炎症,预料视力会有1或2行的下降;3度:更为严重的弥漫性界面炎症,预料不可纠正的视力约有20/200;4度:是最为严重的界面炎症,可见密集的不透明物质散布整个界面,呈现为典型的流沙现象。结果:所有接种内毒素的眼睛都表现出有研究意义的界面炎症。即使最低浓度的实验组———50U内毒素组也表现出了界面炎症。炎症的程度从1度到3度不等。对照组的炎症表现从0度到几不可见的炎症。与对照组比较,内毒素组的发病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的增长(P<0.001)。结论:革兰阴性细菌所产生的内毒素是引发SSS的原因之一。此外,该文还探讨了手术用水中存在的致病原因,并拟选取一个52只眼睛的样本进一步实验。7 小结LASIK手术的进一步推广使越来越多的眼科学者更加重视诸如sahara综合征等许多术后并发症的研究。尽管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而且至关重要的———在术后第1天对接受LASIK手术的病人进行检查是及时获知sahara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信息并进行治疗的最佳时机。更值得强调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揭开sahara综合征的神秘面纱。参考文献1 RJ Smith,PK Maloney.Diffuse lamellar keratits.A new syndrome in lamellarrefractive surgery.Ophthalmology,1998,1721-1726.2 Schneider DM.J Cataract Rafract Surgery,1998,24:1277.3 Kaufman SC.J Cataract Rafract Surgery,1998,24:1589.4 Smith RJ.Ophthalmology,1998,105:1721.5 EJ Linebarger,DR Hardten.Y.R.Chu:Understanding time course of DLE can help eliminate visual loss.Ocular Surgery News,1999,10:42-43.6 Howard V,Gelbel MD.Flap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lammelar reˉfractive surgery.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1999,127:2.7 Simon P,Holland MB.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 related to endotoxins reˉleased from sterilizer reservoir biofilms.Ophthalmology,2000,107(7):1227-1233.8 Buhren J.Ophthalmology,2001,108,1275.9 EJ Linebarger,DR Hardten,R.L.Lindstrom.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0,1072-1077.10 Shah MN.J Cataract Rafract Surgery,2000,26:1312.11 Peters NT,Iskander NG,Anderson Penno EE.J Ca Diffuse lamellarkeratitis:isolation of endotoxin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potential in a rabbit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model.t Refract Surg2001,27:917-923.作者单位:山东济南第456医院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