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经济专业

政治经济专业

政治经济专业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第1篇

可以说现在的21世纪的全球化真真正正的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好比一张巨大的网,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传递更加便捷从而实现了实时共享。这里我不由得联系到了我的专业,摄影。摄影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以光线绘图”。那么伴随着政治经济新动态的发展壮大,它最直接的影响是意味着极大限度的开放。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话是这样的: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而这极大限度的开放毫无疑问将摄影的所谓地界之分强有力地撕碎,我们知道新时代最引以为豪的作品其中之一就是互联网,一个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而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讨论中,全会提出,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大数据的引进无疑是对摄影界的一次大革新,其实它诞生很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资源的共享以及海量资讯的传递早已成为日常,摄影师们早已脱离了以前的自成一派的理念反而大肆利用这一点组成了庞大的组织,他们将摄影的门槛逐渐降低,通过对以往器材的革新、保守理念的大换血,以及大力度的宣传使得当今社会只要有台相机人人都可以自称摄影师,这无疑是对摄影这一技术同时艺术的沉重打击。我的专业是影视摄影与制作,在我大一的时候最早接触的是它的概念:将摄影、导演、录音和剪辑形成一个总体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在四年的教学中,前两年以专业平台的教育为主,后两年进行有专业方向的重点教育,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影视专业,力求培养出实践创作能力优化的专业化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强调一切从业界创作和制作的实际要求、从学生就业现实出发,以“重基础、宽专业”为原则,以“画面制作”和“声音制作”为两个基本教学目标,以具有编导思维和意识、编导能力和技能的影视创作与制作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真正体现“一专多能”(导演、剪辑、摄影、录音)的特色,真正体现“注重创作实践技能”的特色。这些是我大一听老师讲给我们听的,还有一部分是我课下查的,我当时是个什么都不会的熊孩子,只是单纯的热爱摄影,正如上世纪的摄影师们一样,从一个恭敬的学徒做起,但我直到今天依然认为摄影应该说是一种很有情趣很有创意的爱好,可以很好的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展现内心的情绪。如果是一个内向的人,可以利用摄影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如果是一个喜欢创意的人,可以让摄影充满生动的画面,如果是一个细心的人,可以利用摄影来挖掘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之美,如果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可以利用摄影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倾向。同时,摄影也是需要有丰富多样知识做基础的,形式上的美、内涵上的美、自然地理生物历史方面的知识、色彩、光线运用等等,对于提升个人的美学修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但回到现在,我却不得不承认,我这个想法已经过时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因为摄影的门槛被拉低,所以我的那些想法只能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却无法为我将来的就业有很大助力。我希望将摄影与我未来的工作相关,但这意味着我必须首先拥有一个清晰的关于当今世界传媒垄断格局下的中国局势。

那么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碰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扩大使得文化传媒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首先是跨国传媒公司的增多。如众所周知的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著名的影视巨头华纳集团,维亚康姆集团,这些传媒巨头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其商品市场,规模也在日益壮大。它们以巨大的资金规模、先进的产业结构、强大的市场扩张、国际性的营销网络,正飞速加强自己在国际传媒市场上的优势,掌控着包括电脑、电视、报纸、杂志等众多传媒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大型跨国传媒巨头操纵着世界传媒格局,同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新闻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而又加快了竞争全球化的步伐。再将眼光放回到我们的祖国,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首期上线的内容包括首页、客户端、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爱西柚(播客台)及爱布谷(搜视台)。从2010年开始,中国网络电视台还将陆续上线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财经、探索、健康、气象、家居、旅游、教育、民族、音乐等系列内容服务。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为用户贴身定制多样性,全方位的网络视听互动服务。这说明了现在的新闻媒体需要的不再只会是一名合格的摄影摄像,而是能准确判断记者和编导意思并能快速做出反应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传媒界对摄影的需求也不再会单一,只会不断进化。因为随着媒体媒介的变化,对摄影设备的要求也不一样而需要的准备也不一样,现在需要的也对不再是单纯的在演播室会摆机器就可以应付的,这要求我要随时关注最新的摄影技术发展及思想导向,如果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的话我们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抛弃固有的观念,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实时跟进技术和思想领域的变化是重中之重,真正做到推陈出新。

相对于我们自身的改变调整,我们的祖国,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中国在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尽可能好的国际传播环境和舆论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传播环境,还包括电影、图书、杂志、广告等各种媒介和传播渠道形成的综合媒介传播、文化传播和舆论传播环境。它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国际交往,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影响到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了解、理解和认识,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走出国门、落脚世界。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估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全球传播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考虑中国的全球传播战略、积极参与逐步改变世界传播格局,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全球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舆论传播环境,是中国传媒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总之,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想在大型跨国传媒巨头垄断世界传媒格局的大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国外先进传媒经营经验引进来,把国内优秀传媒机制走出国门,推向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新一代传媒人也应早日适应这新常态,为之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第2篇

1.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在经济学界,存在着把政治经济学束之高阁或被当作传统经济学而抛弃的倾向;非理论经济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不考政治经济学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渠道狭窄,经济刊物刊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越来越少,一些经济理论刊物不承认政治经济学是学术,基本不刊登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文章。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一些经济学评奖活动中得不到承认,甚至被排斥在外。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科的发展前途密不可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边缘化,使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发生动摇,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不断减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很少有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方向的,而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专家则年事渐高,中青年学者队伍阵容单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后继乏人。近年来,报考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远远少于报考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考生,相应招生人数较少。在经济和管理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完全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对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少考或不考。这影响和减少了政治经济学教师的深造机会,加剧了政治经济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状况。

2.学生学习中的疑惑

现在的大学生缴费上学,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和前途非常关注,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趋之若鹜,而对理论色彩强的课程兴趣不大。我们不能因此批评学生急功近利或短期行为,因为他们是理性的行为主体,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时,学生会考虑政治经济学的作用,经常向教师询问学习这门课的将来用途。教师的回答一般有三条: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的学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自己将来就业工作并无多少影响;有的学生认为,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培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考研或从事研究工作;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信念很坚定,其他政治课也在强化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背景下学习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剥削问题,分析阶级斗争,有些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有些学生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解决剥削问题就要实行公有制,而我国为什么却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剥削问题,但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到私营企业去求职去就业,有些学生提出疑问:“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意义何在?难道要我们将来去企业跟老板搞阶级斗争吗?”这些疑惑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成因

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形成原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既是社会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学自身创新不足的体现。

1.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党和国家的执政方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历史巨变中,政治经济学也在努力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但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和指导整体上存在不足,对许多现实的突出问题缺乏政治经济学视阈的分析与研究。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他们生活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他们讲授市场经济必要性内容明显有些过时。根据现有的利益格局、多种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雇佣劳动力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大多不认为私营经济中存在剥削。有些学生家长本身就是私营企业主,雇佣工人,开厂设店。教师讲剩余价值,他们肯定有些想不通,甚至有抵触和厌学情绪。大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也使得部分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不够重视。

2.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足

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创新不足,把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作教条来传授。我国社会转型期存在不少突出的特殊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农民工问题、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对这类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研究,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强项,但实际上囿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顾虑,很少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探讨这些问题。这导致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实践的需要。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在修订,教学内容也在更新。但每次修订和更新似乎不是由于理论的发展,而是为了加入新的政府政策。这一方面表明,政治经济学教学对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适应,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政策注释者的特点,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发展。政治经济学创新不足还表现在政治色彩过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体应该是经济学家,只有大批经济学家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创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才能有动力和持续性。我们现在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由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完成,而我们讲到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都是国家领导人的贡献,而没有讲到经济学家的探索与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中央就某个重大经济问题做出新的决定或决策,理论界就有人会说又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被认为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实际是通过政治决策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学术研究方面的新突破。从学术研究方面看,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东欧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结合,其认识深度和广度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带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削弱了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科的地位,另一方面实际上抹杀了很多杰出经济学家的贡献,不利于调动更多的经济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与智慧,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的持续发展能力。

3.政治经济学的直接应用性不强

与政治经济学边缘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经济学从边缘化状态起步,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于这一现象,恐怕不能简单归因于外部的影响。事实上,在财经类专业中,政治经济学与各门财经类课程的联系日益弱化。目前,政治经济学只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不再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即使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除经济学专业外,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也不断减弱,无法为这些经济类专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发展力量。在经济学类专业的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政治经济学显然是相对独立的,同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缺乏内在联系,在基本范畴、理论前提、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分歧。同西方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经济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生命力在于应用,经济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为经济实践服务。政治经济学理论色彩浓厚,逻辑性强,但其实际应用能力却长期得不到加强,理论运用的实践性和务实性不足。以对服务问题的理论研究为例,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服务行业不创造价值。但在现代社会,服务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服务业忽视的影响,我国对服务业的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但我们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导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两大部类原理,而是依据产业经济学的三次产业结构理论。其原因就在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没有包括服务业,而且模型的假设条件非常严格。再以国民核算体系为例来看,我国很长一段时期曾经使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来核算和统计国民经济,该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该核算制度的缺陷日益显露,因为该核算制度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存在遗漏,不能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我国最后逐渐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替代了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而该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理论长期受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驳。“要素价值论”等内容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是批判的内容,但在西方经济学中却是基本原理,出现了“政经批判,西经肯定,现实应用”的尴尬局面。

三、优化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路径

政治经济学课程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经济学基础理论课。与此相对应,政治经济学教学承担两重任务:一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两重任务兼顾,并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强化理论教学。要在明确政治经济学课程性质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理论创新、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等途径,才能有效化解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教学困境,使政治经济学摆脱日益边缘化境况。

1.坚持政治经济学主流地位

世界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这一认识是基于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状况和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历史性判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主流地位不能削弱和淡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学可以而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大有作为。为了保持政治经济学主流地位,必须拓宽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要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来讲,政治经济学是一种“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则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的和发展的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与原理,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起点和科学方法,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这对善于制度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政治经济学形成了挑战,也为其发展理论、保持主流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日益集中化,第三世界绝对贫困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政治经济学为分析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

2.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政治经济学要保持主流地位,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政策保护方面,因为保护性措施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但会损害政治经济学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政治经济学教学要摆脱边缘化地位,增强现实应用能力,离不开创新。创新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生存和发展之道。政治经济学创新包括基本理论、理论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体系创新非常重要,比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更紧迫、更基础、更困难。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能以追求理论上的完美和自圆其说为目标,其理论和内容创新要同现实问题联系,要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要能够为经济管理专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首先,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要提倡百家争鸣。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主体应该是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工作者,而不能完全依靠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经济学只有在充分讨论和争论中,吸取百家之长,才能不断发展。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要有相对稳定的体系,不能变成社会主义政策注释学。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把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富民强的发展目标。再次,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要创新。在社会主义正处于发展建设的现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不能一般地研究其走向灭亡的必然性,而要关注如何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如何与资本主义竞争和合作。第四,在理论创新时要正确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离不开对西方经济学的吸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客观经济现象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可以有选择地引入政治经济学,以充实政治经济学,但不能削弱政治经济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最后,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基本路径主要分为有机统一的三个层面,即内容创新、数理分析创新与实证研究创新。

3.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是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状况影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了形成和保持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队伍,必须通盘考虑政治经济学师资力量培养的方案,不断完善政治经济学人才培训体系。人才培养是政治经济学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做好培养方向的目标定位、师资培训基地的选择、培训人员的确立、培训体系的构建等相关工作,为开创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新局面提供条件。政治经济学人才培训机制和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人才流动和学术交流,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政治经济学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新知识,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去学习,掌握西方经济学原理。通过学习,可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专业知识面,深化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认识,提高经济理论水平,逐步实现对经济理论和思想的融会贯通。政治经济学教师要有浓厚的科研兴趣,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并能够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讲解,以研究促教学,以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4.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重要性研究

当前,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企业在其发展中各类矛盾和问题凸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的冲突。要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企业的迫切需求。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改善当前企业中观念不明、措施不力以及方法不多等问题,更为稳定企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动力,实现企业的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企业员工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等的变化,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障碍。另外,企业内部本身并未形成经济和思想文化并重的发展意识,传统的发展框架没有突破,经验模式单一、内容单调、方式刻板,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策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乏力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最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一些与利益相关的各类矛盾涌现,这些矛盾的协调需要企业和企业员工的支持和理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及时处理企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增强员工凝聚力。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思想政治工作意识。

企业缺乏思想政治工作意识,一些企业领导认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搞好生产和经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从而导致企业缺乏有力的思想文化指导,在经营发展中缺乏生机和凝聚力,管理混乱。与经济效益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难以量化,因此很难引起企业及企业员工的重视。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执行力不够。

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工的思想稳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会与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产生抵触,很多企业在此时都会遵从思想政治工作屈从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力度,日积月累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企业为节省人力成本,大幅度减少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大幅度增加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难度。

(三)缺乏科学工作方式和指导策略。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需要科学的策略和措施指导,当前很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停留于纸上谈兵状态,缺乏正确的实施策略和措施。现有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应对时事的创新意识,同时社会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个性缺乏充分的思想宣传。

(四)缺乏专业的思政人才。

受经济利益至上等观念的冲击,一些思政专业人才在不受企业重视的情况下纷纷转岗,另外在校思政工作专业学生因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技能达到就业的目的,在这种环境下,大量思政人才流失,企业即使想进行思想政治创新工作也缺乏专业人才的协作。

三、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要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创新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实现思政工作的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理念。

企业首先要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地位和作用,通过不断学习来转变和端正思政观念,克服重经济效益轻思想教育的观念。企业应结合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企业领导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严以律己,保证在生产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提升,最终帮助企业和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价值观,形成与企业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全面发展。

(二)创建与企业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以本单位为基础,发掘内部潜在文化并吸收外部文化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想过程,企业文化是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包含企业的经营宗旨、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点等方面,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依赖相应的企业文化支持。企业可以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领域。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策略。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有切实有效的策略来保证。首先企业要建立与生产经营并重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实现两头并重;其次,企业领导和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抓思想政治工作并做好表率,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的关键;再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市场经济大环境,企业应该结合市场热点,针对问题深入了解情况,制定细致的方案进行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后,充分发挥企业工会以及其它思政团体的积极作用。

(四)引进专业思政人才。

思政专业人才引进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应该在经济和思政并重的原则指导下,引进能与时具进的专业思政人才,设置专门的思政岗位,构建系统的思政组织。同时企业还可聘请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卓越的优秀企业家和思政教育家到企业做时事的思政教育工作。

(作者:大学学历,工程师,任职于中国石化江汉石油管理局水电厂,从事企业党建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其他经济监督;协调

一、引言

2004年,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首次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3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阐述了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重要观点,指出审计本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提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面的有关国家审计的论述从不同方面说明我国已将国家治理从社会管理的内涵赋予国家审计,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统治到治理转型的战略性转变,国家审计作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内生于国家治理,通过其特有的独立监督来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作用,所以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入WTO后与全球的经济大环境连接在一起,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宏观经济问题。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是宏观调节手段和监督手段的综合运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一个以国家指令性计划和财政金融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也需要一个监察、督导和制约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行为,以保证宏观经济调节完全生效的宏观经济监督体系。所以包括审计监督在内与其他的各种经济监督一起共同构成我国经济监督体系来进行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服务于国家治理。

二、国家治理下的经济监督

“治理”本意为控制和引导,后经常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主要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国家治理是通过配置和运作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国家治理具有政治属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性和公共治理的社会性的综合。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管理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全面、均衡发展,从而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一)国家治理下的国家审计

作为一种机制,国家审计可以更好地保证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国家审计可以预防、纠正或发现政府的失职行为、错误行为甚至腐败行为,对维护政治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为防止国家经济资源无效流失,保障经济安全运行,国家审计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督国家经济运行情况,通过对政府资源使用状况的鉴证来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监督系统之一,保障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监督制约权力,服务国家利益。国家治理离不开国家审计,国家审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治理。

(二)国家治理下的其他经济监督

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在各个部门分配和使用,就有了监督的必要,所以对于资源使用状况的经济监督成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之一。经济监督是由各相关监督主体依据法定职权及程序,遵照法律法规,对设计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检查、督促和纠正的管理活动。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不仅要对经济活动实行宏观监督,同时也要对具体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人民团体施行微观监督,这就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全面监督的完成。按监督组织的性质不同,分为审计、会计、财政、税务、银行、物价和工商行政等监督。各种经济监督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统一经济活动进行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的监督,各种经济监督相互联系而形成经济监督体系。

三、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的关系

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是政府各级审计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及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其他经济监督是基于各个部门所属范围来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的监督。两者同属经济监督,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说都属于其监督系统,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一)区别与联系

1.两者区别

(1)权威性不同

各种经济监督由于监督条件不同,所具有的权威性在范围和程度上也不同。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等监督,知识在某一方面的监督中具有权威性。而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相比较,在范围和程度上都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宪法规定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进行审计监督,具有强制性,被审单位必须执行。并且审计机关可以对上述的其他监督部门进行在监督,也就是更高层次的监督,对于国家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的总体监督,对国有资产和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所以在范围和程度上更具有权威性。

(2)独立性不同

财政、税务、银行等其他经济监督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有其各自的经济业务,他们是结合业务工作进行内部经济监督的,其与被监督对象存在着经济利益关系和利害关系。在进行部门的经济监督时,往往受到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独立性不强。而审计时专门从事经济监督的机构,经济监督使其唯一和专门的职能,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业务,地位超脱,与被审单位不存经济利益关系,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收其他机关单位或社会团体的干涉,独立性强,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的监督。

(3)所处监督层次不同

专业经济监督是为了保证本部门基本业务职能的实现而存在的辅助职能,监督范围窄小,内容单一。国家审计监督作为宪法授权的专职监督,具有其权威性和合法性,构成经济监督体系的核心,不仅对企事业单位机器主管部门进行经济监督,对行政机关进行经济监督,而且还要对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再监督,是各种专业经济监督的继续和发展,能胜任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或从宏观角度对多项微观经济活动的综合监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较高层次。

2.两者联系

(1)监督内容相联系

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不论监督内容只是一方面,还是监督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各种经济监督的内容总是相联系的,监督的对象都是经济活动,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几个方面或全部。审计监督虽然可以对其他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但监督的对象归根结底也是各个层面发生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对资源的分配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2)监督目的一致

两者的监督职能作用虽各有侧重,但都是通过监督活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法规和制度,促进被监督单位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3)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等其他经济监督均是从法的角度对被监督对象进行督促和检查,规范被监督对象的经济行为,为审计监督的基础,审计有其预防的职能,离不开这种基础的作用。如果没有其他经济监督的监督活动而全部依靠审计监督完成,那么审计监督将面对巨大的压力,并且不能保证面面俱到,监督的效果不会很好。审计监督有其特有的独立性对其他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可以有效防止其他经济监督由于其自身独立性不强和监督不到位而监督失效,所以两者是相互制约和促进,共同服务于国家治理。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监督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演进而逐渐形成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经济监督网络。审计监督体系虽处于较高的监督层次,但是审计监督的开展时间没有专业监督的时间长,人们还习惯于旧的经济监督体系,也就是依靠上级业务领导或社会经济职能部门对下级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做出直接判断和结论。同时由于经济监督理论的系统研究缺乏,和对经济监督体系的配套改革完善的缺乏,使得现行的经济监督体系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1.两者职责分工和监督范围不明确

成立审计机关前,一些属于审计监督的任务由专业监督机关包下来,成立审计机关后,又重新纳入审计监督范围,而专业监督的对象、范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出现审计机关大量重复专业监管的工作,对专业监督机关不易管的事缺乏监管,使审计监督广而不慎,重复监督和不监督,引起监督体系的内耗和各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企业穷于应付,带来负担。

2.经济监督机关缺乏紧密合作

我国各监督机构之间横向联系不足,都根据政府的现行重点和要求以及本部门的工作需要开展监督工作,监督的范围和深度都有各自的规定,整个经济监督体系没有根据国民经济监督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与优化,因而难以发挥经济监督的整体功能,造成重复监督或监督真空地带。

3.监督工作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审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有定期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而其他经济监督活动没有制度化和经常化的监督,这就造成一些被监督单位抱有侥幸心理,不会考虑会由于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督而发现问题,从而日常不会对本单位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管理和分配,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

四、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协同

(一)强化两者之间协调

随着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级审计机关在不断实践中探索着如何与其他经济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国家治理中的监督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审计监督就开始与其他各种经济监督配合,以共同行文或者通知形式进行监督管理,后在修订的审计法中明确指出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可以提请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的那个机关进行协助,保证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大力配合,展开工作。

如今的社会发展,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审计监督从单一的财务收支设计变为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效益审计等各种专项审计,由于审计体制和管辖范围等限制,在工作开展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只有加强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的协作,互补优势才能适应当前审计领域不断扩张的需要,也是解决审计处理执行难的需要。

(二)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关系

审计监督虽然是综合性监督,但只是我国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领导和组织国民经济工作,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实行严格监督,形成了多种监管形式,包括审计监督在内的税务监督、财政监督等。专业经济监督不能替代审计监督,因其固有的独立性差和监督范围狭小等原因,需要审计监督对其进行再监督和协助;审计监督同时也不能代替专业经济监督,其他经济监督有其专门的组织机构,这些部门不仅具有专门的监督职能,同时更重要的事具有其相关的行业管理职能,将这些机构合并显然是不现实也不科学。双方在各自的监督领域有所侧重,既要展开各种经济监督,又要把各种经济监督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组织的协调作用,审计监督只有与专业监督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审计监督效力。

(三)两者协调的实现

1.明确各监督机关的职责分工

划分不同的经济监督部门体现其业务特点的职责范围,赋予相应的监督权力,防止重复监督与空漏监督。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事前和事中监督,由专业监督部门实行,不再单独对企业单位进行事后监督。以经常化和制度化的审计监督代替之前由于没有制度和经常化的监督,从而来解决由于缺少日常监督而造成资源损失浪费的问题。审计重点应该放在经费多、预算外资金多和危机问题多的单位,对于有严重违纪和损失浪费的行业性和跨部门的复杂案件应有审计机关进行查处。

2.加强两者的联系和协作

对于审计监督而言,应该拓宽联合审计的领域,在明确由审计机关负责的前提下,可从其他经济监督部门抽调人员进行协助工作。不能由于审计监督就忽视或取消专业经济监督,审计监督应该和其他经济监督定期对话,互相通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抵制、揭示功能,提示经济和社会运行的风险,通过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强化国家治理能力。

3.建立有效协调与配合制度

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两者协调的实现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有效的制度完成,从而以规范性的制度为监督工作提供保障。可以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在展开重大案件调查时,审计机关联系其他经济监督机关进行会议,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也可以实行工作协调制度,审计机关在进行特殊的审计时,可以协同相关的其他经济监督部门人员,共同参加监督活动,利用各专业监督的专业能力和权力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考察和判断,最终保护国家资源的安全,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7(2).

[2]陆凯.转型期中国政府治理与国家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2(4).

[3]梁小平.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问题研究[J].绿色财会,2012(07).

作者简介:

陈润东(1990—),男,河北邯郸人,现就读于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专业,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事务。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第5篇

知识经济的正式提出还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是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鲁普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后来在美国一学者的研究和发展下,提出了“后工业经济”的说法和“信息经济”的概念,到了1985年一位日本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的说法,1986年英国的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直到1990年联合国的研究机构初步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出版局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划分信息与知识的标准,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从而标志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形成。

知识经济已作为一种事实出现,同时又处于起步或量变阶段,这是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的共识。尽管我国目前正处在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但必须从现在起实施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只要制定正确的知识经济战略,就可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

知识经济影响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必然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知识经济,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职能来看,要为发展知识经济服务;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发展来看,要主动接受知识经济的,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方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也就是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要有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本领,本文就如何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也在人。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将承受巨大的挑战。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稳定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求工作能力强,而且要求有坚定的信念,有丰富的经验。从人才成长规律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至少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工作10~15年。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积累经验,经受磨炼,培养职业观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总体上要保持稳定。

从实际情况来看,保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上的原因,对政工队伍建设不重视,认为政工干部是万京油式的干耍嘴皮的,因此,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着“10年经营成富翁,10年业务路路通,10年政工一场空”的说法,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那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则要受到社会流动、市场机制、自选职业等社会与体制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就更难以稳定了。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挑战。截止目前,全处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共有59人(包括工会人员),具备政工职称仅有25人,其中高级政工师1人,政工师8人,助理政工师及政工员16人。现有学历情况(包括后取得的学历)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24人,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33人。从59人的职称及学历情况来看,这种现状不能适应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运用多种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方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应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宽的其他知识面。从我处的实际情况看,有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大多数毕业于理工科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其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先进技术的挑战。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群及其网络化发挥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以不可阻挡的成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发挥技术的作用。与某些领域相比,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应用能力很弱。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除上述以外,还有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适应新环境能力、建设方略、管理体制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科学文化沃吵适应;四是年龄结构不适应。这些说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对此,许多学者从各方面作了阐述。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指出,一个人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

一是学术性通行证。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谈写和运算能力,强调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

二是职业性能通行证。它指的是集中进行的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

三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机会,而不视为问题。这三张通行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有重要意义。从知识经济背景来说,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有两类:一类是以原有素质要素为基础,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人们称这一类为“高素质”;另一类是知识经济时代特需的新的素质,要求学习和掌握,人们称这一类为“新素质”。

“高素质”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水准”。就拿学历来讲,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所有的学历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比如,目前国家制定的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计划,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国政府已制定规划,小学由中师提高到大专,初中由大专提高到本科,高中由本科提高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很高的政治理论与政策水平,系统专业技能训练,很强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学习,并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新素质”要求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对思想 作者提出的新素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应当具有技能,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方法,应当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等,这就要在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今天,善于学习,不断做到知识更新。

不管是“高素质”或是“新素质”,就是要求全面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增加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知识含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战斗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知识化的措施

第一、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素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根据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进一步具体化,并作必要的修正,使之满足时代的需要。

第二、要建立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流动制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流动要形成制度,把一学历高,专业相对对口,有志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引进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第三、要抓好思想政治工队伍的培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强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从制度上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采取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组织研究班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高学历,更新知识,提高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