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岩土勘察工程规范

岩土勘察工程规范

岩土勘察工程规范

岩土勘察工程规范范文第1篇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据,对勘察工作各个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可操作执行的要求。但由于规范中的个别条款过于笼统或与其它相关规范(规程)存在矛盾,导致不同工程技术人员在应用中产生不同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勘察工作的可操作性。本人将根据近20年来的勘察经验,分别从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勘探点数量及各类型勘探点比例、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样本数量、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取值等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岩土工程师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客观、真实地反映岩土体特征,最有效的服务于建设工程。

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的依据是: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以下简称“岩土规范”)的3.1.1条文说明对工程重要性等级的解释是“《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将建筑结构分为三个安全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以下简称“地基规范”)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等级,都是从设计角度考虑的。对于勘察,主要考虑工程规模大小和特点,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由于涉及各行各业,涉及房屋建筑、地下洞室、线路、电厂及其他工业建筑、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很难做出具体划分标准,故本条做了比较原则的规定。以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为例,30层以上的可定为一级,7~30层的可定为二级,6层及6层以下的可定为三级。”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以下简称“高规”)将工程重要性等级进行了细化并分为甲、乙两个等级,与地基规范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基本相同。反映在规范中的内容归纳有“甲级包括: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米超高层建筑;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高层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00米的高耸构筑物或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高层建筑;有三层或三层以上地下室的高层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二层或二层以上地下室的高层建筑。乙级包括以上不属于甲级的高层建筑”。《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Y/T0053-2004)指出:油气田及管道重要性等级都为一级。

通过上面的叙述发现同样的工程不同规范出现不同的勘察分级。如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高层建筑在“高规”中定为甲级(即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而按“岩土规范”的规定,勘察等级应为二级。显然在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相同的条件下依据规范不同将会出现勘察分级的不同。

因此,建议“岩土规范”继续引入“地基规范”的设计分级,并参照“高规”的勘察分级。将工程重要性分级的条文说明按以下理解并划分。

一级: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00米的高耸构筑物或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高层建筑;有三层或三层以上地下室的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二层或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建筑。

二级:不符合一级高层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高度200米以下的高耸构筑物或较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多层建筑和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多层建筑;有一至二层地下室的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一层地下室的建筑。

三级:6层及6层以下且高度24米以下的建筑。

地下洞室、岸边工程、管道和线路架空工程、电厂、水泥工厂及其他工业建筑、废弃物处理工程等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划分应参照相关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

2勘探点数量及各类型勘探点比例

“岩土规范”的4.1.20的1条“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能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该规范的4.1.17对高层建筑指出“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但对其它建筑没有指出控制点的要求。而“高规”指出“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少于2个”。

一方面“岩土规范”与“高规”在控制点数量上面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岩规对控制点比例没有明确,在实际操作中不容易把握。

本人认为,在勘探点数量及比例上的处理措施是: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单栋建筑的勘探点总数不应少于5个,乙级的不应少于4个,丙级可适当减少勘探点,密集建筑群的勘探点可相互共用。不同类型的勘探点宜均匀布置,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对于甲、乙级勘察每栋不应少于2个勘探点,丙级不少于1个。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能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3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样本数量

“岩土规范”4.1.20-2规定“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为主要勘察手段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手则中》指出:“需要注意的是,该规定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每个场地每个主要土层取6个土样或做6次原位测试就够。合理的数量与场地大小、土层厚薄、土性的变异系数以及场地邻近已有资料的掌握程度等因素有关,应根据具体条件确定”。“高规”4.1.7条规定“每栋高层建筑每一主要土层内采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数量或进行原位测试的次数不应少于6件(组)次”。

如何理解“每个场地”,若单栋建筑物,每个场地是指该单栋建筑物所在场地,若为二栋、三栋或为一个小区呢?勘察单位大都将每个场地视为一次勘察的范围。土性指标的变异性,用空间场中少数几个点的取样得到的力学性质去预测整个空间场地性质,必然会产生不确定性。点数越少,空间场地越大,不确定性也就越大。所以不考虑一次勘察范围的大小、建筑物的性质和高度,将其理解为每一主要土层的取样数量或原位测试数据大于等于6件(组),就算满足要求,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尤其是一些勘察单位为了减少成本,在施加操作中,勘察单位往往断章取意,将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变成原位测试数据不少于6组,这就更加可笑了。

本人针对该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措施是。

首先,对能采取原状土样的地层(如:粘性土)应该在规范中明确规定以采取原状土试样为基本控制指标;而对于不能采取原状土试样的地层(如:碎石土)才可以原位测试数据做为控制指标,以土试样作为定名的依据。

其次,对于样本数量,应该参照“高规”对样本数量进一步明确,即对勘察等级为乙级及乙级以上的建筑,每栋建筑每一主要土层内采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数量或进行原位测试的次数不宜少于6件(组)次;对勘察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内采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数量或进行原位测试的次数不应少于6件(组)次。采取不扰动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对勘察等级为乙级及乙级以上的建筑,在基础底面下1.0倍基础宽度内宜按1米~2米,以下及勘察等级为丙级的建筑可根据土层变化情况适当加大距离。当样本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密勘探点。

4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岩土规范”12.1条指出“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为微腐蚀时,可不取样试验进行腐蚀性评价”,所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是指有专门研究论证,并经地方主管部门组织审查认可,或地方规范规定,并非个别单位意见。12.1.2-4又明确规定水和土的取样数量每个场地不应少于2件;《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规定“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地下水的腐蚀性,但对有环境水污染的地区,应查明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08-11-89)规定:“上海市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无侵蚀性,在地下水有可能受环境水污染地段,勘察时应取水样化验,判定其有无侵蚀性”。各地执行各自的地方规定、规范的条文。

规范既然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的口子,就是岩土工程师应该去充分把握的。岩土工程师应该从场地的环境条件、附近有无污染源(如化工厂)、上游影响范围的环境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论证,确认为微腐蚀性后得出结论是可以作为乙级及其以下勘察等级的腐蚀性评价依据的;对于甲级建筑甲级建筑应该按规范取样试验论证。最好对不取水样评价的场地由地方勘察单位(可以几个单位联合)整理腐蚀性评价材料,提出建议及其依据,由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会作出结论,再由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的结论形成文件就完全符合规范要求了。比如:桂林本身就是山水甲天下的城市,漓江水质本身就可以接近或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而上游又有桂林市政府保护漓江水质的一系列措施,再依据目前已有的水质分析资料得出“桂林市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为微腐蚀性”的结论是完全可行的。

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取值

“岩土规范”3.2.2条的表3.2.2-1提出根据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对岩石进行分类,但未明确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是平均值还是标准值。在实际工作中某石灰岩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是65MPa,而标准值是58MPa,于是按平均值划分为坚硬岩,按标准值划分为较硬岩。而在“地基规范”中就明确是标准值。

因此,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取值应该是取标准值。

6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据,在勘察中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对勘察规范中一些不十分明确或与其它相关规范(规程)有出入的内容,岩土工程师应灵活把握,避免教条,使岩土工程勘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高大钊.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 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5] 吴建春.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常见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7).

[6] 何镇彬,张卫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建筑科技与管理,2009(5).

岩土勘察工程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作为工程建筑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勘察成果的准确和具有针对性是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工期的保证。如何避免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的发生,以及在出现问题时如何及时处理,对保证勘察成果的质量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且突击性强,且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勘察成果有问题,会引起工程成本增加、或工程安全性出现问题、或者工期被拖长等,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对整个工程的影响体现了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做好勘察前的准备工作是重要的。但往往勘察前准备不充分,缺乏详细资料,这样不仅浪费了勘察工作的时间,同时也阻碍了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准备工作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勘察工作人员应在确保勘察质量的基础上,收集详细的勘察资料,并积极地开展安全、技术的交底,针对工程特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更好的指导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些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实施勘察,这样必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造成施工过程的困难,甚至需要重新勘察。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更好的完成勘察工作。

二、勘察理念

国外的勘察规范或技术规定对岩土工程勘察规定的都比较细,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甚至一个微小的细节。国外的规范、标准或技术规定往往强调对基本原理的把握,应用规则是对基本原则的实施性说明,至多是推荐一些公认公式,与一般教科书没有大的出入,很少向规范使用者提供具体的工程参考取值;国外的岩土工程勘察中,专家普遍认为基于特定的场地条件的勘察方法、勘察结果的评价及岩土参数的确定,并不是一种精确的科学,而是一种技艺,许多情况下,勘察工作中需要由经验得到工程判断来解释现场勘察的结果,并获得用于设计的代表性数据。国外规范并不对如何从现场勘察数据选定代表性的岩土工程参数做出硬性规定。由于岩土具有非均质性,数据的选取需要岩土工程师根据现场和工程场地条件,结合自己的工程经验和技术水平来进行数据选取,针对每一具体问题,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时间经验,综合、辨证地分析研究,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总之,国外的岩土工程勘察,特别注重的是场地条件与岩土工程师的个人能力,一个项目的勘察,经过工程师的考察和资料分析,以其个人能力为基础,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信任岩土工程师的能力和信任工程师体系,对项目进行勘察设计并进行实施。

而国内勘察规范在基本原理、应用规则和参考取值三个方面至少是并重的,很多规范对于参数如何取值的具体规定占了规范的相当篇幅;大部分国标、行标和地方性标准都对承载力、沉降、稳定性分析等给出了特定的公式;规范别强调统计关系,不仅规定统计方法,往往还给出了基于统计关系,用图表形式给出各种参数或经验系数、修正系数的取值方法。所以出现了国内的岩土工程勘察基本以标准为主,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规定才是根本,基于此目的,我国的岩土国家规范中表现出了多条强制性条文,规定了不同建筑物必要的工作量和工作方法,这样就导致了对研究程度较高的区域,将会做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而对于具有特殊条件的区域,虽然满足规范条文的要求,能通过审查,但缺乏必要的补充工作,评价结果未必准确,会降低勘察成果的质量,容易产生偏差。总之,国外岩土工程勘察强调以人为本,而国内岩土工程勘察则强调以规范、标准为本,体现了其适应性、合理性和灵活性、针对性较差的特点。

三、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迴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形态和岩土参数问题: 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深度的确定。岩土参数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如粗颗粒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 承载力、变形指标等) 难于确定。

2、综合能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3、技术素质问题: 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4、勘察依据不充分、目的不明确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 4.1.11 条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不少勘察报告前期资料收集不全,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规划地坪标高、勘探点坐标等情况不清,设计单位的勘察技术要求缺乏。对涉及公众利益方面的安全、环节不够重视,忽视对工程场地原有地形地貌、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调查。如某勘察报告在工程场地内有多个钻孔遇到防空洞,防空洞距地下室底板仅 3m,可勘察文件在平面布置图上不标示,在报告中不予以查明、评价,又不提请注意。又如某住宅小区,原为丘陵地带的山间盆地,人工渔塘较多,堆填后用于住宅开发。某勘察单位没有搜集原有地形资料,也不向附近居民访问,仅根据钻探成果推荐了天然地基,施工开挖发现实际情况与勘察报告大相径庭,原来建筑物的所有钻孔均布置在塘堤上,致使业主不得不进行基础变更。

5、勘探工作量及测试取样分布不合理

GB50021-2001(2009 年版)对不同建、构筑物的勘察间距、勘探点的数量、位置及深度布置都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不按规范要求设计勘察点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于在建筑物周边、角点没有勘察点:孔距超规范、孔深不合要求。如桩基勘察达不到 GB50021-2001(2009 年版)第4.9.2和4.9.4 的规定;对需要进行建筑场地和液化判别的勘探孔孔深达不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01)2008 版的深度要求:测试、取样孔小于勘探孔的 1/3;测试取样达不到强制性条文规定。一些勘察企业在承担业务时,不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进行,对所取试样不及时封蜡、标识、送检;在取样数量上钻规范空子,不论场地范围多大,不管地基土状态如何,只求满足取样或测试6件(次)的低层次要求,根本不考虑测试、取样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对软弱下卧层不进行取样分析,甚至于为表面上满足不少于 6 件(组)的要求而将应当分层的层位加以合并。对数据的变异性不作检验、剔除。这样勘察结果的合理性自然值得推敲,对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的。如计算承载力fak 时,抗剪强度指标c、Φ值应为基底以下 1倍基宽深度内的抗剪强度标准值。当基础底下为多层地基土或地基土的状态变化较大,如何提供合理的抗剪参数更需要岩土工程师们斟酌。不考虑勘察等级而一味地追求钻探进尺,无谓增加勘察工作量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如某住宅小区位于基岩区,具备采用天然地基的良好条件,但某勘察单位钻孔控制深度竟然比建筑物高度还要多,为场地类别划分进行的剪切波速测试竟然测到微风化岩层。

6、勘察测试手段、方法的不适宜性

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土器规格、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缺乏了解。如对静力触探装备不定期标定、贯入速率控制不严,甚至单纯采用静力触探来取代全部勘察工作:在碎石土层中做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不连续、不提供综合修正结果:没有清除孔底废土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原位测试结果与现场鉴别及土工试验成果相悖的情况时有出现。岩层中钻进时,无岩芯采取率,因而无法了解其钻探效果等。

7、岩土分类、描述欠准确

GB50021-2001 在第 3.2、3.3 条中增加了岩石完整性分类和对黏性土、粉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描述,弥补了其他鉴别方法的不足。如何进行目力鉴别、规范岩土描述,灶的分类标准》(GBJ145-90) 和国外通用技术标准均有介绍。但作为勘察,第一手资料、原始记录质量低劣在目前业内极为常见,已严重影响到勘察成果的质量.甚至导致错误性结论。勘察报告中岩土分类、描述与相关分析测试结果不一致的现象比较突出

四、对岩土工程勘察改进的建议

1、加强勘察市场规范、监督和管理

加强对勘察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盲目、无用的勘察。加强勘察现场工作的监督,防止勘察造假的产生。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严格审查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结论建议,重点把关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防止勘察报告中只重视结论不注重相关重要建议的提出。4)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监督机构对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防止恶性竞争的发生。

2、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实施注册岩土工程师要想全面推行岩土工程体制,就得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

以适应岩土工程市场发展的急需;加强实施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通过采用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促进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

3、加强地区性工程地质研究,制定地方性勘察规范目前所使用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全国统一的勘察准则,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条件各种各样,同一名称的地基土,在不同的成因环境下其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质都有差异。比如地基土的承载力,有的地区高,有的地区低,建议的指标可运用于大多数地区,但对有的地区可能偏于保守[7]。因此,加强地区性研究,制定出地方性规范很有必要。

五、几点建议

在野外勘察工作开展前,要注重勘察纲要的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工作量布置、勘察设备的配备、人员安排、施工方案组织等问题,使工作更容易有序、高效进行,从而保证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一手资料,因而使工程勘察质量有了保障。但是目前许多单位对勘察纲要的编写并不十分认真,甚至不写,全凭经验行事。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建立在半理论、半经验的基础上的,如相关规范中的众多公式都是由理论和经验结合得出的。所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要从这两方面入手解决,理论和实践经验同等重要,过于强调任何一方面对勘察工作和该行业技术发展都是不利的。实践工作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累更多的工程实践经验会推动理论的发展。加强与设计部门的沟通,因为勘察成果的直接使用者是设计部门,在作勘察工作前应多了解拟建工程的基本情况。这样就有利于勘察工作的布置及勘察纲要的编写,也知道了勘察工作进行的何种深度可满足设计要求。这样就可以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勘察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工作,从而提高勘察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勘察单位的从业人员应重视相关规范、规程、法律的学习,在充分了解相关规定,明确其意义和要求后,可避免因工作量不足而导致的返工造成的损失。勘察单位应加强质量意识,很多单位重视经营和经济利益,往往把质量放在次要位置,往往要求减少外业开支,而在内业上下工夫,表面文章做得好,但是质量却难以令人满意,实为自毁声誉,实不可取。有关部门应重视加强对勘察劳务队伍的管理,由于野外作业的逐渐社会化和专业化,劳务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劳务队伍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偏低,所以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是必要的。野外施工是勘察资料的来源,加上野外勘察工作具有隐蔽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所以相关单位必须做到各环节有效地监控,使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提高整个勘察工作的质量和工程安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岩土工程勘察特殊的工作环境,造成了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要不断的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克服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岩土工程勘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岩土勘察工程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U471文献标识码:A

1 建筑岩土勘察技术现状

我国建筑岩土勘察技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现目前,我国建筑岩土勘察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建筑岩土勘察技术进行优化,建筑岩土勘察技术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建筑岩土勘察作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勘察规范

建筑岩土勘察主要有主体力学指标和地质构成两方面内容,建筑岩土勘察的地质构成,对建筑的基础处理方法制定有着重要意义。建筑岩土勘察是在唯一性较强的建设场地进行勘察,采用方式也主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钻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建筑岩土勘察机构缺乏可比性,因此,建筑岩土勘察对现场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较高要求,同时也对现场勘察作业人员的操作有着严格的规范。然而,现目前建筑岩土勘察现场作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其所受的建筑岩土勘察教育同时也存在较大差距,加上不同单位在建筑岩土勘察过程中采用的相关勘察规范和标准也各不相同,使得建筑岩土勘察缺乏准确、统一的勘察标准。一些单位在建筑岩土勘察过程中并未进行当地地理环境的勘察,加上一些建筑岩土勘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建筑岩土勘察过程中出现不良状况或不对建筑岩土勘察过程中的突发现象进行及时处理等现象,使得建筑岩土勘察无法适应现代建筑岩土勘察的需要。

1.2建筑岩土勘察工具较为落后

建筑岩土勘察是一项对精密度要求极高的工作,因此,建筑岩土勘察工具应当具备较高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筑岩土工程的各个环节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以便制定具体、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然而,现目前很多建筑岩土勘察机构在进行建筑岩土勘察时,采用的看勘察仪器和工具仍然相对落后,所使用勘察仪器的精密度相对较低,导致建筑岩土勘察无法为建筑岩土工程的各个环节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同时落后的建筑岩土勘察工具或仪器体积和质量相对较大,不便于运输,导致建筑岩土工程无法制定具体、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使得建筑岩土工程的施工工期和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采用落后的建筑岩土勘察仪器或工具在进行建筑岩土勘察时,无法获得准确的勘探数据,只能获得大约数字,同时也存在应当勘察的岩土数据勘测不出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岩土工程的质量和工期。

1.3建筑岩土勘察监理力度不到位

建筑岩土勘察是岩土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科学、高效的建筑岩土勘察监理工作是建筑岩土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然而,现目前我国很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为了在建筑岩土勘察中节约成本,对建筑岩土勘察的监理工作走重视度不够,使得建筑岩土勘察监理力度不到位,出现一些勘察人员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对勘测数据进行胡编乱造,弄虚作假,同时忽视了对岩土工程中的某些部位的勘察等现象,导致建筑岩土工程的施工设计出现误差,直接影响的建筑岩土工程的建设。

2 优化建筑岩土勘察技术措施

2.1提高建筑岩土勘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统一勘察规范

建筑岩土勘察对现场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较高要求,建筑岩土勘察现场勘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岩土勘察的质量,对建筑岩土工程的质量和周期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保证建筑岩土勘察的质量,保证建筑岩土勘察的工期和质量,应当加强建筑岩土勘察现场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且建筑岩土勘察现场作业人员应当经过长期的实习期才能正式进行现场勘察作业。同时,建筑岩土勘察对现场勘察作业人员的操作有着严格的规范,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建筑岩土勘察相关法律法规,为建筑岩土勘察工作提供规范、标准以及制度保障。统一的建筑岩土勘察标准和规范能够有效保证建筑岩土勘察人员技术水平和建筑岩土勘察结果的统一性,使得建筑岩土工程更具经济性。

2.2建立完善的建筑岩土勘察监理机制

建筑岩土勘察不健全的监理机制,使得建筑岩土工程的施工计划和方案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建筑岩土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的建筑岩土勘察监理机制,并制定建筑岩土勘察相关指导方案,加强对建筑岩土勘察现场以及整个过程的监理工作,并规范建筑岩土勘察作业,提高建筑岩土勘察的效率、质量以及安全性。同时也应当加强审查建筑岩土勘察的工作量和质量,对建筑岩土勘察整个作业流程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控制和处理建筑岩土勘察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和突况,并加强建筑岩土勘察中的工程测绘、界面划分等基础性工作的监控力度。此外,还应当加强审核勘测报告的相关数据和参数,注重对其连贯性和合理性的分析,尽量减少建筑岩土勘察过程中的误差。

2.3加强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

建筑岩土勘察也应当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在进行建筑岩土勘察时,应当尽量使用高效科学的静力触探头、波速测试、标准贯入试验以及静荷载试验操作等新技术,同时注重新的建筑岩土勘察设备的改进和研发,在保障勘察数据准确性的同时,使建筑岩土勘察操作更方便。通过相应的室内外新技术,结合已有的施工检测、监测技术,以便获得更高高效科学的资料和数据,再进过不断分析、对比,确立相应的经验关系,经过反复检测、监测的实测资料从而得出相应的参数对比依据,从技术含量和指标上提高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3 结语

现目前,我国建筑岩土勘察技术仍然存在着建筑岩土勘察作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和缺乏统一的勘察规范、建筑岩土勘察工具较为落后以及建筑岩土勘察监理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应当提高建筑岩土勘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统一勘察规范,同时建立完善的建筑岩土勘察监理机制,并加强新设备和新技术在建筑岩土勘察中的使用,不断优化建筑岩土勘察技术,推动建筑岩土勘察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德泉,黄生文,陈永贵,刘宏利,严聪.地质勘察与地基基础课群综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A]. 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2] 赵旭,张钦喜,许成顺.对土力学课程助课实践的思考[A]. 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 2010

[3] 陈晓东,柴建峰.在东南亚原英联邦国家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A]. 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 2008

[4] Prof.Shucai Li[A].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vol.5 No.5)[C]. 2013

岩土勘察工程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GIS技术;岩土工程;勘察

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属于较为先进的应用技术,不仅提升了岩土勘察的真实性,而且降低了资源的投入力度。岩土工程勘察中的GIS技术,具有信息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勘察的效率,表明GIS技术的系统性优势,进而拓宽GIS技术在岩土勘察中的应用领域。

一、基于GIS岩土工程勘察系统的建立

GIS技术的应用,需在岩土工程现场建立勘察系统。GIS系统的建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析如下:

1、录入数据模块

岩土工程GIS勘察中,录入数据是最开始的工作,掌握GIS技术的勘察目标,确定GIS钻孔的位置,钻孔方案可以使用电子版,在电子版的基础上修改完成,再落实到岩土工程的勘察现场,合理利用岩土工程的现场资料,便于提高勘察的水平。

2、软件使用模块

GIS技术的软件使用模块,需要以本地地图为依据,采取软件分析的方式,获取最精准的岩土工程信息[1]。比较常用的软件有:MaPX、MapInfo等,研究GIS勘察时所需要的信息,降低GIS系统布设的难度,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GIS系统的安装,投入到岩土工程勘察的应用中。

3、二次开发模块

GIS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二次开发,是指软件、插件等的二次开发,符合现场操作的要求,避免岩土工程中的GIS勘察过于复杂。GIS技术的二次开发,是以小程序的方式进行,利用本地小程序,完成GIS的二次开发,打包的小程序应用到GIS技术中,辅助进行插件开发[2]。二次开发模块,是岩土工程勘察中GIS系统的必须环节,确保GIS技术融入到岩土工程的勘察中,也可按照岩土工程勘察的需要,设计需要二次开发的程序,强调GIS技术的服务性。

4、GIS运行模块

GIS运行在岩土工程的勘察现场,收集工程的勘察信息,积极利用GIS技术,发挥GIS技术的应用优势,在岩土工程现场输出勘察的结果,提供全面、准确的岩土信息,促使岩土工程勘察人员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地质信息,制定有效的施工方案,发挥岩土工程勘察的优势和价值。

二、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GIS技术应用在岩土工程勘察内,总结了多项学科的技术内容,推进GIS的信息化发展。GIS技术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岩土工程的现场情况,全面分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对GIS技术的需求,再安排应用。

1、GIS技术的应用环境

岩土工程的勘察环境,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影响因素,增加了GIS技术的应用负担。GIS技术使用时,提前规范岩土环境,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维护GIS技术环境的稳定性。GIS技术的设备,选择岩土工程中的稳定位置,同时预防潮湿环境的影响,在GIS系统内配备电源,安排专业的人员操作并管理,规避GIS技术勘察中的风险,保障岩土工程勘察的严谨性[3]。岩土工程勘察环境对GIS技术的影响比较大,引起了诸多操作风险,所以勘察人员要监督岩土工程的环境,规范GIS技术中的环境控制。

2、检查GIS的安装系统

岩土工程勘察时,全面检查GIS的安装质量,强调GIS系统安装的合理性,规避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以某岩土勘察工程为例,分析其在GIS安装系统检查方面的工作。如:(1)按照GIS技术的应用规范,检查系统的设备安装以及接线情况,找出系统内的腐蚀、锈蚀的地方,保护GIS系统的整体性,预防GIS设备损坏;(2)GIS在勘察前,操作人员主动检查系统内设置的参数,促使其可满足该工程勘察的需求,该工程要求GIS系统能够达到根本的合格状态,提升GIS系统的规范性。

3、GIS技术的勘察应用

根据岩土工程的现状,分析GIS技术在勘察中的应用。以某紧邻地铁的高层办公建筑为例,分析岩土勘察。该建筑工程利用GIS技术得出地质勘察的报告,该建筑属于详细勘察的岩土工程类型,勘察等级为乙级,该岩土工程拟建2个过度70米的办公楼,3层地下室,深度=15m,采取逆作法的施工方式,由于地下室紧邻地铁交通,必须借助GIS技术,准确的勘察岩土工程。

首先根据该建筑岩土工程的实况,调节GIS技术内的数据参数,符合岩土工程的勘察要求,维护岩土勘察的精准性,严格按照岩土的情况调整,期间不能出现干扰GIS参数的因素,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约束GIS技术的勘察行为,布设所用的勘察点,熟悉掌握该建筑岩土地质的情况,同时得出地铁工程对岩土地质的影响,详细的评估岩土工程的稳定性,通过GIS技术对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制定施工与防护策略,明确该建筑岩土工程的场地、土层以及水文等条件。

然后该工程岩土勘察人员,对照勘察方案和现场的情况,安装GIS技术的组件,主要是预防工程勘察的过程中,GIS技术内的设备出现解体的情况,加强GIS技术专业性的控制力度,完善GIS技术设备的组装过程。由于该建筑紧邻地铁交通,所以GIS技术承载的压力比较大,其在勘察测量期间,受到地铁运营的干扰,地质受力不同,影响了GIS技术设备的组装情况,可能会出现装备解体的质量问题,为了提高GIS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该工程要求勘察人员,注重现场设备的组装,优化工程勘察的环境。

最后是在勘察的过程中,始终维持GIS系统的勘察秩序,定期检查现场GIS设备的摆放,如果发现有问题的GIS设备,应该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结果。该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将现场GIS收集的数据,导入到计算机内,利用相关的软件对现场的勘察信息进行解析,将各项信息填入到勘察报告中,汇总最终勘察的结果,应用到该建筑的施工建设中。

三、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发展

GIS技术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关键,其在岩土勘察中的应用,推进了GIS技术的发展,促使其朝向一体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GIS技术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勘察数据的共享,而且打破了GIS系统的接口限制,降低了GIS技术的勘察难度,勘察人员可以在岩土工程的现场,借助计算机,构建共享的数据库,同时构建勘察数据库,高效率的使用GIS技术勘察中的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等[4]。岩土工程勘察中GIS技术的发展,优化了勘察中的空间数据管理,完善了GIS勘察中的数据集成,促进了勘察数据的稳定交换。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的推动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具备数字化、综合化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岩土工程勘察的需要,表明GIS技术的发展优势。

结束语

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属于较为基础的测量技术,发挥较大的优势,改善岩土工程的勘察环境。GIS体现出了实践勘察的优势,按照岩土工程的需求,做好勘察与测量的工作,保障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性,以免引起勘察误差,为岩土工程提供的准确的勘察结果。

参考文献

[1]贾男.GIS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50.

[2]高磊.岩土工程勘察中GIS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1:119.

岩土勘察工程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工程勘察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岩土工程勘察是建筑工程的准备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础,相关单位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对工程涉及场地的岩土、地质、水位等进行了解,为其后的工作起到铺垫作用,很大程度上工程越为复杂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就越发显得。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其一,勘探。分为钻探、井探、槽探、洞探及地探等方式,各有其要求。其二,工程地质测绘。进行于勘察早期,以此为基础进行探测及试验。其三,勘探与取样。由调查以及岩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勘探方式,然后进行取样。其四,原位测试及实验室试验。主旨在于给予岩土工程分析及评价合理的技术参数支持。其五,现场检查与检测。使工程更为安全高效。

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现状

1.1 岩土工程勘察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岩土工程对于整个工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过程中包括施工在内的各个环节均应具有规范性,整个工程均受到控制。然而就目前的岩土工程而言,其勘察人员普遍具有较大差异,人员素质差异较为悬殊。勘察人员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勘察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因人而异,同时勘察中所遵循的标准或规范也有所差异。因为勘察人员素质上的差异与不足,往往会引发勘察工程缺乏合理设计、部署,勘察所得数据短缺甚至有误,突况处理不及时或不当等问题。由此而来,岩土工程勘察难以符合预期标准。

1.2 岩土工程勘察工具精密度不达标

岩土工程勘察中,只有完整而准确的数字才具有参考效用,才能对施工计划的制定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往往需要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测量方式、技术等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然而实际工作中,出于节省成本等考虑,诸多岩土工程勘察机构的勘察方式和仪器设备仍停滞不前,无法适应时代大潮。传统而落后的设备一则运行缓慢,而且紧密度低,致使施工期限被迫延长,勘察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勘察工作进行的不到位,使得包括施工计划在内的一系列工程工作均受影响。

1.3 岩土工程勘察过程监管工作不到位

岩土工程勘察不仅需要精密的仪器,同时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方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然而,当前的岩土工程勘察的监管工作进行的普遍不到位,监管程序不足,甚至没有监管程序。监管主要是对施工中参与人员的监督,与对岩土工程涉及到的各步骤工作进行检查,监管工作不到位常常造成施工参与人员对工作敷衍了事,为尽早完成工作而大幅简化勘察步骤、对数据弄虚作假。严重者使工程整体受到影响,设计出现偏差与疏漏,过程中徒增诸多不必要烦恼。此外,监管不到位也给负责人贪污受贿提供条件,无形中使经济成本增大。

2.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发展趋势

2.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向数字化趋势发展

随着数字化及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也将向数字化趋势发展。岩土工程勘察的数字化技术大致为两个方面:其一,利用数字化进行建模。当前应用的数字化建模方法多为数字表面模型法,其优势在于能将地面起伏情况真实的表示出来。较传统技术相比,数字化建模技术将地质体空间化,通过相应的规则将相同属性的点进行连接,进而由对点的测量获取有关资料。而后可通过PS进行调色,赋予地质体三维化。另外还涉及到的数字建模技为地质三维数字化,以地球为整体,将地球中存在的地层、土质、海水、矿产等等对应不同的点,创建出完整的“三维地球”。其二,数字化岩石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简称数字化数据库系统,大致分为前期的创意设计和后期的建立与完成。前期为对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的设计,其中涉及到复杂且密集的数据及应用,首先应研究数据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系,然后设计出数据库表结构。后期为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涉及用户原始数据,主要为测点数据组成;中间数据,如三维表面模型;以及最终数据,如图形及文档。

2.2 岩土工程勘察测试技术不断提升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之一在于测试技术,其发展一方面需要设备仪器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与生产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相融合。测试技术有其重要性,然而我国在本领域呈现较落后趋势,主要弊端在于参数测试技术的不够理想。对此,测试技术的进步方向为与现代物理技术如波动、电子技术等的借鉴,由“点”向“线”与“面”不断延伸。此外,土工测试也将自直接试验向触探、旁压试验方向进步。

2.3 岩土工程勘察人员素质得以提升

岩土工程勘察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人员素质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同时在此方面也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发展,参与人员的素质将逐步提升,首先,岩土工程勘察的参与人员均应受到相关培训,包括素质上的培训与技术上的培训。同时,国家及各个相关单位均应建立健全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此约束人员的行为,统一勘察的规范,从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将更具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的未来发展中,不仅其结果将更为准确精确,同时其效率也将大幅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包含的工作也较多而繁琐,而当前的测量工作往往是各项工作均分配与单一部门,因而勘察的结果往往是混乱且效率低。对此,未来的发展中,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将规范化,各个工序均将更为规范且科学化。

2.5 岩土工程勘察监管将更到位

针对目前此方面的不足,未来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将加大监管力度。首先,将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明确到所有参与者。其次,对基础性工作重点监管、对数据参数仔细审查、对问题及时发现与处理。此外,提升对勘察过程中的监管,尽力杜绝擅离职守、偷工减料等现象。对工程整体合理规划、监管,使工程投入到位,避免等现象。多管齐下,以使岩土工程勘察更有成效。

结束语:

信息时代,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围绕数字化展开的,即对电子、网络、数据库、CAD软件、测绘软件、通信等先进技术的合理运用,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储存、整合并使用。数字化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使数据信息化、设备网络花、资料数字化、处理自动化,从而使处理更为高效且得到更为直观而可利用的结果。同时,结合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现状,其未来发展还包括更为先进的测试技术、更具素质及技术实力的参与人员、更为规范化的勘察技术以及更具力度的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聂泽明.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趋势 [J].中华民居,2012(03).

[2]黄时斌.岩土勘察在岩土工程技术中的现状与发展 [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