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新颖的教学形式注入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往往不能吸引学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新奇、有趣的教学形式,它将会给学生干涸的思维中注入一汪甘洌的泉水。日常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只要你以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使“画图”工具真正为你所用,那你一定能画好它。在学习图形工具一课中,我在桌子上出示了一个杯子,请学生们来画。学生以前都是按照书上已有的图画进行练习,这次出示的实物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观察,边观察边小心移动着鼠标,俨然一个小画家的样子。有的学生居然还给杯子画出了放置的桌子、椅子。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萌发以后,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拔和保持它的热情,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创造的喜悦与快乐吧!

二、留给学生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在介绍完一节课的基础内容之后,在本节课的基础上适当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创作,在添加文字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文字工具的使用即可。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动手制作电子贺卡。于是学生们在圣诞节来临之际,饶有兴致地把送给朋友的贺卡画到了计算机屏幕上。把自己对他们的祝福也通过画图软件写在了送给他们的贺卡上。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快速掌握了文字工具的使用,还创造性地将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图案画了下来。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他们能把一张白纸变得五彩斑斓。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和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和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授予方法,体验成功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强烈欲望。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树立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和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六、开展师生互动活动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思维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现代教育面对的首要任务。小学课堂是打开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窗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创新意识”的概念

创新是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以人为活动主体,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包含更新、创造新的东西以及改变三层含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创新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观念、活动的动机和欲望的思想活动,还包含了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总体来说,创新意识包括欲望、兴趣、感情和意志,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居主导地位的今天,教育本身就成为一个创新的过程,在需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共同作用的数学学科上,创造性思维更是必不可少。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对新事物的发现、对新规律的提出、对新方法的创造、对新问题的解决等。

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也曾要求:“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鼓励自主探索,保护知识产权,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进步发展的源泉。21世纪更是一个要求人人具备创新能力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不仅要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还要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素质教育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定位为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是促使学生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动力。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基础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而小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将两者的作用辩证统一起来的现代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要始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建立起学生愿意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良好、相处融洽、合作交往的课堂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积极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发挥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注重操作实践,探索创新意识

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仅有老师的演示,而没有让学生的实践,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不够深刻。只有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拓宽学生的操作面,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才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感知体验中真正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最终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最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倡导质疑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这是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的话。所谓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意识打下基础。如果发现问题却没有勇气提出来,那就谈不上探索和创新了。

所以,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所谓的创新意识的体现也就是能够提出一个好问题,抑或是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而已。就算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否定,也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能培养学生善于发问的思维习惯。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营造课堂气氛,注重操作实践,倡导质疑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江苏教育,2001(10).

[2]刘德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天津教育,2000(02).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我国目前教育和培养人才提出的迫切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如何真正发挥主要渠道的作用,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在教师。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显示主体性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学和和谐情为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过程。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倒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的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接着我们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从而达到创造学习的目的。

1.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在培养发散思维过程中我们还要多对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使学生产生纵向、横向、逆向联想,培养他们的思维扩展性、多项性和发展性。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样性的开放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如采用创造情境,设计疑问,鼓励表扬等方式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

2.大胆探索,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感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独特的、新颖的观点,这是创造性思维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简介。并及时给予鼓励、激发探索热情。

3.重视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国家需要的是更多的创造人才,那种死啃书本或单纯地传授知识已经远远落伍了。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充分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结合小学数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切实打破“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这么说,学生通过基本能看懂教材的内容,有的甚至还能发展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套公式计算,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丰富的基础上,达到再创造学习的宗旨。

三、以奇激趣,培养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意愿和态度,它决定了人们进行创造的欲望和倾向性。没有创造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他们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的兴趣,鼓励启发他们大胆质疑。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像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以学过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的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四、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要条件。

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多让学生议论、质疑,提出不同见解和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的双边活动。而议论质疑的基础是要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参考,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把重点的地方画出来,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看书后质疑:百分数、百分比和百分率是不是完全一样等同,经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指点得以解释。像这样的教数学,通过对一些发散性质质疑问题的解决,即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当今提倡的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起来。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5篇

数学上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做到:

一、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率先垂范,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四、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使学生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有疑、有问,才会有新发现、新突破。同时,通过解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全面把握各个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知迁移,灵活运用,深刻理解,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五、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