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1.现场卫生学调查情况

该商务酒店于2011年6月获取相关部门发放的餐饮卫生许可证。8名厨师近1个月内均无感染或腹泻史,均有有效的健康证明或健康查体发票,酒店同时亦提供了其他32名员工健康查体证明。主要接待团队的2楼餐厅(6个就餐包间和1个就餐大厅)西侧相邻,设有约50m2的餐饮操作间,内设清洗切配、烹调区和一个独立分割的熟食小间。餐、饮具清洗后,放餐具消毒柜加热消毒烘干存放。整体布局和环境卫生状况尚可。但盛装熟食原料的冰箱内较脏,有生猪鸡肉和鱼虾等混放现象,午餐菜品为同一批原料制作而成,厨师并未按照原料进入、处理、半成品加工、分装及待配送的流程操作,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食品的刀板和容器未有明显的生熟区分标识,凉菜也未在熟食小间调配,存在刀板生熟混用现象,厨师对刀板平时也无消毒处理的习惯。20日午餐和晚餐均无剩余食物,虽然配备留样冰箱和管理人员,但仅晚餐食品留有样品,午餐食品未留样。

2.样品采集检验

由于调查时,酒店餐饮操作间的食品加工制作台面、菜板刀具和食品容器等均已清洗,7月20日可疑午餐未有留样。仅采集了3份菜板样本、6名厨师的肛拭、9份7月20日晚餐留样食品(老醋花生、麻汁豆角、土豆烧排骨、菜花炒肉、西葫炒肉、莴苣炒鸡蛋、银丝山药卷、炸黄花鱼、西红柿炖豆腐)。经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所増菌检测,仅1份菜板样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厨师肛拭和晚餐食品样中未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对市中医医院收集的6份接种有病人粪便标本的碱性蛋白胨水样、3份病人肛拭、2份病人大便样进行检测,3份碱性蛋白胨水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份病人粪便(肛拭)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对以上分离的8株副溶血性弧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均为阳性。以上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艾希菌和金黄葡萄球。

二、讨论

对某酒店发生的腹泻病暴发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41例患者有共同就餐史,发病急,时间相对集中,病程较短,无续发病例,患者均有腹泻、腹痛等肠道感染表现,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部分患者大便(肛拭)标本和清洗过的菜板上检出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虽然未采集到午餐风险较高的凉拌豆腐皮和黄瓜拌猪肉凉菜样本,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WS/T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可以确认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极易在有盐食品上大量繁殖,由于该菌不产生蛋白酶类,食物中即使含有大量菌,也不会分解蛋白产生硫化氢等腐败变质的气味,因此食品是否受到污染并没有指示作用。中毒者常通过食入污染大量该菌的海产品感染,但也可以通过交叉污染的砧板或食品容器进而污染其它食品而感染。本起就餐者的午餐食品中没有海产品,也不能确定可疑食品,但从加工菜板上检出同样带有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可能因为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造成的交叉污染,是引起本期食物中毒的重要污染来源。本期食物中毒事件由于酒店未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影响了调查的及时性,也未按照要求保存可疑餐次食品样本,导致污染食品不能确定。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79-02

2012年4月23日,我区某镇中学发生一起因呋喃丹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事件发生后,在市、区级政府领导及多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及时采取了救治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卫生宣教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中毒事件发展。目前学校已恢复上课,所有患者完全康复、出院,无新病例发生,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结。现将处置此次食物中毒的工作总结如下:

1 事件的概况

2012年4月23日中午12点20分,我区卫生局指示,某镇卫生院防保科报告该院陆续救治多名疑似食物中毒病例,接到指示后,我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立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赴医院、学校开展调查处置工作。经调查,某中学先后有40余名学生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潜伏期以及药物使用的情况综合分析考虑,初步判定为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并于4月23日18时24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原因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经市疾控中心对某中学疑似食物中毒采集的样品检测,患者呕吐物及洗桶水2中检测出含有呋喃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成分分别为2.0mg/Kg、2.3mg/Kg。其他食物、水样、物表样均暂未发现阳性指标。市、区卫生部门立即组织临床和疾控专家进行会诊,对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40余名学生中部分学生仅出现轻微的症状,且实验室检查中胆碱酯酶在正常值内,经过市区专家组多次反复研讨,最终确认此次食物中毒病例为22例,4月24日对某镇中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恶心、呕吐等症状进一步主动搜索过程中,无新的病例发生。因此确认此次食物中毒系因呋喃丹(氨基甲酸酯类)污染了食物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级别确认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此次食物中毒中22例留院观察学生已无其他不良反应,身体各项指标全部正常,截止4月28日下午17时已经大部分出院,且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搜索,无新的病例出现,因此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终止。

2 领导高度重视,启动应急预案

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副市长电话询问相关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指示;区委书记、区政府等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赴某镇,现场指挥,并召开药监、教育、卫生、公安部门会议,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市食安委、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处置工作。区食安委、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部门主要领导在一线组织调查处理。区委区政府定期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进展情况在其官方网站进行通报。

3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3.1 基本情况 某镇中学位于某镇人民东路,学校设有班级18个班,其中初中一年级5个班,初中二年级6个班,初三年级7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50多名,全校学生数950人左右,教职工72人。学校设有一所食堂,位于学校北侧,共有6名工作人员,每天约有286名学生就餐,教职工20人。该食堂供应早餐、中餐、晚餐饭次。根据调查,4月23日中餐有米饭、辣椒炒百叶、紫菜蛋汤、萝卜烧排骨、大白菜烧肉、韭菜炒肉丝。

3.2 现场流行病学分析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22名病例均为初中学生,男生10名,女生12名,发病前都有在食堂就餐史。

3.2.1 病例发病时间 22名病例发病时间在4月23日11时45分至14时10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乏力、呕吐等症状。

3.2.2 病例的班级分布 22名病例中初中一年级14例,其中初一1班4例,初一2班2例,初一3班1例,初一4班7例;初二年级5例,其中初二2班2例,初二6班1例,初二4班1例,初二5班1例;初三年级3例,其中初三1班1例,初三2班1例,初三4班1例。

病例均集中于低中年级,罹患率为7.69%。其中初一年级14例,罹患率为4.94%;初二年级5例,罹患率为1.76%;初三年级3例,罹患率为1.06%。

3.2.3 住校生/走读生 22名病例全部为住校生,走读生因未在食堂就餐而未发病。

3.2.4 患者性别分布 患者中男性发病10例,女性12例,男女性别比0.833。

3.2.5 患者年龄分布 年龄集中在13至16岁。13岁病例占4.5%(1/22);14岁病例各13.6%(3/22)、15岁病例占45.4%(10/22);16岁病例占31.8%(7/22)。

3.3 卫生学调查 事件发生后,卫生监督所立即组织卫生监督员对该食堂的现场进行了控制,封存原料、剩余食物和留样;对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取证;对学校及食堂的管理人员、部分原料及蔬菜的供货商进行调查询问了解。该学校食堂主要存在以下卫生问题:

3.3.1 食品索证索票情况 所采购原料登记不全;大米、豆制品(豆腐、百叶)及色拉油、无批次的检测合格报告;蔬菜由集镇菜场的批发零售商专供,有供应登记(该批发商销售的白菜、青椒、罗卜采购于市级蔬菜批发市场,但韮菜采购于无名个体散户,当日只供给了顺河中学食堂,未零售)。

3.3.2 备餐间未正常使用 内放有工人吃饭的餐桌及其他废旧铁锅、电风扇等;供应学生的菜肴经加工后于上午十一时前直接从烹调间送进餐厅;学生餐具为自备,但食用的菜肴未分餐。

3.3.3 食品加工过程 该学校共有6名从业人员,4月23日上午7点钟左右开始上班,由5人进行蔬菜的拣理、清洗、切配,8点多钟由1名厨师开始烹制,至11点多钟烹制结束,后由2人在烹调间对菜肴按年级、餐桌进行分装,并留样;分装后由4人将分装好的菜肴直接送至餐厅。

3.3.4 外环境情况 加工场所内外环境不整洁,操作间有整包的大米和盛装清洗后的蔬菜篮直接放置地面;纱门纱窗防蝇设施不齐全。该校无地下水,食堂使用水源为镇中心水厂的水。

3.4 溯源性外环境调查 根据线索对学校食堂相关样品进行采样,包括留样食品(4月23日)、水样、餐具样品、洗涤剂样品、病例腹泻物等,共计21份,其中留样食品4份,自来水2份,洗涤水2份,韭菜洗前后各1份,大白菜1棵、鸡蛋1个、米饭1份、青椒1份、紫菜1份,呕吐物6份,经检测除呕吐物外,其余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4 流行病学分析结论

4.1 所有病例均有在食堂就餐史,走读生未在食堂就餐均未发病。

4.2 病例发病时间较为集中,高峰为4月23日12时左右;病例主要来自在食堂就餐的初一、二年级部分学生。

4.3 实验室从采集到标本的患者呕吐物及洗桶水2中检出含有呋喃丹农药成分。

4.4 食堂饭菜制作都在食堂制作间进行,食堂就餐及外环境比较简陋。

此起事件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因呋喃丹农药污染食品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但污染途径不清。

5 预防控制措施

5.1 积极救治病人,控制事态发展 区卫生局组织某镇卫生院对患病学生进行初步治疗处理,安排区医院专家赴某卫生院指导诊治,并安排患病学生陆续送往楚州医院进行诊治,初诊为有机磷的复合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邀请市一院专家进行会诊,会诊意见与原初步诊断意见一致。通过对胆碱酯酶偏低的患者给予阿托品常规处理,并加以补液、补充电解质治疗。约3小时后22名留院患者症状逐步消失,病情稳定,4例胆碱酯酶较低患者也基本恢复正常。

5.2 开展卫生学调查,查找中毒原因 事件发生后,区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立即对该食堂的现场进行了控制,封存原料、剩余食物和留样;对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取证;对学校及食堂的管理人员、部分原料及蔬菜的供货商进行调查询问了解。该校食堂持有效卫生证,直接操作的6名人员有健康证,但操作场所较简易,索证等措施不到位。

5.3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毒原因 此次食物中毒患病学生均先后在该食堂进餐,均进相同食品,发病时间先后、发病症状相似,且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并通过对食堂使用食物、水、容器以及患病学生呕吐物进行采样送检,经市疾控中心对农药35个项目进行检测,检测出患者呕吐物及洗桶水2中含有呋喃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成分,其他样品无阳性指标。

5.4 开展外环境调查核实工作 区疾控中心再次对学校食堂、宿舍环境进行排查核实,4月21日学校后勤部门按照要求对学校校舍、教室进行外环境消毒,使用“84”消毒剂、食醋进行消毒,未使用呋喃丹等农药消毒;食堂负责人核实食堂未开展消毒,且食堂内无呋喃丹等农药储藏,通过走访核实基本能排除外环境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5.5 开展宣传教育 通过此次食物中毒后,目前在全区各中小学校范围内开展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活动。

6 效果评估

6.1 事件危害性评估

6.1.1 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评估 由于学校食堂卫生条件一般,食堂管理欠规范,受到呋喃丹农药的污染,从而引发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病人发病以后由于救治及时,病人脱离了危险,得到了康复,各种综合性防控措施采取得力,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无新的病例发生。

6.1.2 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评估 病人多为轻、中型病例,未发生死亡病例,对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6.2 事件处置评估

6.2.1 事件应急准备处置 各医院均设立腹泻病门诊,配有抢救箱及消毒药械,发现可疑病例能够得到规范性地处置。区疾控中心、各镇卫生所应急处置常抓不懈,平时做好应急物资贮备,组织应急技能培训和演练。

6.2.2 事件处置的及时性评估 医院发现可疑病例,及时进行报告。区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向上级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6.2.3 事件处置的有效性评估 接到报告后,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全力做好病例的救治工作,加强食物中毒相应知识宣传,提高意识,事件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

6.2.4 事件处置的风险评估 通过领导高度重视、病例救治、事件控制力度,食物中毒很快有效地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由于目前仍为春夏交换季节,污染来源未明确,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仍然存在,要引以为戒。要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强化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落实关键性措施,切实保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7 经验教训

7.1 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培训,在各项措施落实后,各个部门要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7.2 学校的食堂管理欠规范,发生食物中毒报告与管理需进一步加强指导,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及缺勤缺课监测。

7.3 针对夏季季节性特点,有目的地开展学校食物中毒相应知识科普宣传,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对食物中毒的意识。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每天早上煮一包方便面”、“在路上买一张油炸饼或油条或鸡蛋灌饼”、“书包里装一个面包一盒酸奶,到学校吃”、“学校旁小吃摊买两个包子和一杯豆浆”……

你的孩子是否每天都在吃这样的早餐?在营养学专家眼里,一份营养充足的早餐不仅是孩子们能量和营养摄入的保障,而且可以防止超重肥胖的产生、发展乃至成年期的慢性病。但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十多年来的持续追踪调查显示:尽管每天吃早餐的孩子比例占到八九十,但其中78%的孩子吃不好早餐。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在1998年和2008年对城市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早餐质量呈下降趋势,孩子们每天早餐食用四类及四类以上食物者比例从最初的12.2%降至3.3%,富裕后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提供更有营养的早餐。

这是该所的“2011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其中一个部分,按照报告所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儿童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吃不健康零食、在外就餐、喝含糖饮料等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导致了慢性病低龄化。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刻不容缓。

不容忽视的美味陷阱

9岁的高飞是个小胖墩,平常最爱吃“洋快餐”,每周都闹着父母带他去两三次。“在家做好吃的,怎么都不行,吃别的都不香,就爱吃肯德基,每次都必点汉堡、薯条、炸鸡,看着他越来越胖,我们也着急,吃不怕,就担心不健康。”高飞的妈妈担心地说。不仅如此,小高飞平时不爱喝白开水,就爱喝可乐,家里1.5L的可乐几乎没断过。据他父母说,几年间孩子猛涨了几十斤体重。

去年11月份,高飞在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摔了一跤,竟造成了骨折。家长带着他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就医,看着高飞拍回的片子,妈妈不解地问医生为何孩子骨头这么脆弱。看着X光片,医生告诉她,“孩子骨骼不够致密。”

在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眼里,高飞的经历只是现在孩子们的一个缩影。这份“2011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由马冠生主导调查。

“超重肥胖是现在很多孩子的通病。他们在外就餐时,会摄入过多能量,长期下去就会引起肥胖,也会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慢性病埋下隐患。还有,过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骨折的危险性可能增加5倍。”马冠生分析说。

按照报告的结果,情况不容忽视。据调查显示,城市儿童少年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比例从1998年的1.9%上升到16.2%。中小学生因“好吃”选择快餐的比例为71.6%。但这些“好吃”的快餐,营养结构并不合理,脂肪比例高,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等营养素含量低。此外,我国城市儿童少年人均每日饮用饮料量从1998年的300毫升左右增加到5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饮料。中小学生最喜欢喝的3种饮料依次为: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蔬饮料。

每到学校上下学时间,几乎每所学校门口两侧的小卖部都会被穿校服的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兴致盎然地在小店门口的摊位上挑选食品。

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马冠生都会感到忧心。

没有节制的零食、迅速增长的在外就餐比例和饮料的摄入大大影响着这些孩子们的营养健康。而另一组数字也同样令人深刻反思。就在孩子们选择引用饮料的量逐步上升的过程中,我国喝牛奶和酸奶的儿童少年从1998年的81.5%下降到57.1%。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儿童少年每人每天喝一瓶饮料,只有一半的孩子喝牛奶或者酸奶。

“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倡导喝牛奶对健康的好处,但尽管如此,喝牛奶的比例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这和这些年不断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不无关系,奶制品企业的种种问题让消费者对于牛奶选择的信心没有了。”马冠生说。

他们为什么会吃成胖子

“欧美曾有个关于流行病的调查,其中研究的是老年妇女的骨骼健康情况。他们让这些老年妇女们回顾了儿童少年时期喝牛奶的频度,结果发现,不习惯喝牛奶的人明显骨骼健康不如习惯喝牛奶的人。这个调查印证了一个人的饮食行为如果从孩子时就有很好的养成,那么对他们一生的健康都是有益的。”马冠生说。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从2007年开始,每年设定不同主题重点关注儿童少年的营养健康变化。2011年报告的主题定为“培养健康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确定主题的时候,马冠生和他的团队研究觉得,一个人的行为是从儿童少年时期就逐渐发展下去,小时候的行为方式会影响一生。

报告调查的结果让人感到忧心,面对现实探究在这些不良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根源是什么?马冠生和他的团队在做深度分析时指出,家长的不当引导,学校营养教育的缺位、广告的诱惑、商家的促销,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掉入不良饮食误区的关键。

在朋友眼中,李明凡绝对是一个“肉食动物”。从小就爱吃肉的他一直延续着这个“爱好”,家里每天餐桌上都必须有肉,而且家里经常肉食多、蔬菜少。李明凡有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小新,孩子从三岁起就不爱吃蔬菜,跟父亲一样爱吃肉。所以李家的饭桌上每天都无肉不欢。

在大人看来,多吃肉也能多补充营养,所以对小新的饮食习惯没有太多的注意。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小新的个头没有同龄孩子高,体检时各项指标也比其他同学低。当李明凡从医生那里了解到就是因为他的饮食习惯影响了孩子,导致孩子的营养不良后,他才后悔莫及。

“欧美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漫画,画的是一家人都是胖子,无论大人、孩子,甚至家里的宠物狗都是胖的。这是营造了一个“促肥”环境,人的行为特别是饮食行为受家庭影响非常大。成年后喜欢吃的东西回忆一下和小时候息息相关。家庭是第一位的。因此,家长对于食物的选择、喜好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马冠生说。

除了家长的责任外,广告和商家对于饮食行为的影响也让马冠生感到担忧。2012新年伊始,一场营养快线的“乳胶”闹剧,让人们知道了“含乳饮料”跟“牛奶”不是一回事。而此前,因为其标注的“营养”、“健康”和酸甜的口感成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饮品之一。

在马冠生看来,专业角度讲营养是一个过程,而商家标注的“营养”其实是个模糊的概念,让消费者认为喝了这个产品是对健康有益的。“食品广告对孩子选择食物和消费方面的知识、信念、态度及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广告中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明星们代言广告,所起到的明星效应也不容忽视。其实往往都有种误导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的同时,应该警惕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企业都应该肩负起责任,对孩子们进行好的饮食行为导向,而不是营造一种“促肥环境”。

未来十年需改善饮食结构

法国一位营养学家曾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讲,要看他们吃什么和怎么吃”。而儿童少年又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因而,在越来越讲求养生、健康的当下,如何改善孩子们的饮食行为成为了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

在马冠生看来,作为家长,可以先从生活细节做起。对于早餐来说,营养充足的早餐应该包括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奶类或奶制品,还有蔬菜水果。建议家长如果觉得麻烦可以把一些工作放在前一天晚上完成。

零食是人们摄取营养的一个来源,不该等同于垃圾食品,在选择上可以多选奶类、果蔬类、坚果类等新鲜、天然的食物,另外要适时、适量地选择零食补给。

对于饮料来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品,饮水量为每天1200毫升左右,天气炎热时适当增加,多次少量饮水,至少每天喝6次。也可以辅助喝一些家庭自制的新鲜果汁和蔬菜汁,少喝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

对于在外就餐来说,目前在城市中,完全禁止孩子吃快餐不太现实,家长控制孩子吃快餐的次数相对可行。“光顾的越少越好,最多每周不超过一次,另外,点餐时,相比只点炸鸡腿,选择带有蔬菜的品种会好一些。”马冠生建议说。

根据报告分析,未来十年是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关键时期。营养立法是改善我国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动员,建立长效的机制是保障营养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此外,要把营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营养改善干预手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大力普及营养知识,从小培养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我国营养立法工作开展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一部营养法规。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龄儿童少年的营养改善策略,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各级政府政策不到位,地方管理机构缺乏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这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其实从深远来看,只有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孩子的营养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行,健康成长才能有根本保证。”马冠生说。

根据2011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

⒈90%以上的儿童经常吃零食,女生吃零食的比例高于男生。调查对象食用冷饮类、油炸类零食的比例显著上升。其中,食用冷饮类比例从59.5%上升到75.7%。小学生常以冰激凌、膨化食品、巧克力、薯条、薯片等作为零食,中学生常吃的零食是冰激凌、糖果、酸奶等。

⒉我国城市儿童少年人均每日饮用饮料量从1998年的300毫升左右增加到5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饮料。中小学生最喜欢喝的3种饮料依次为: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蔬饮料。喝牛奶和酸奶的学生从1998年的81.5%下降到57.1%。

⒊我国1/4以上的城市居民经常在外就餐,15至17岁少年每周在外就餐比例为30.8%,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分别为48.3%和23.3%。中小学生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比例从1998年的1.9%上升到2008年的16.2%。中小学生因“好吃”选择快餐的比例为71.6%。

⒋城市儿童少年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从1998年的48.8%上升至78%,每天早餐食用四类及四类以上食物者比例从最初的12.2%降至3.3%,我国中小学生的早餐质量呈下降趋势。

建议家长的做法

⒈从小让孩子尝试吃多种食物,避免偏食或挑食;

⒉每天做早餐,吃早餐,吃好早餐;

⒊不买含糖饮料;

⒋科学地为孩子选择零食;

⒌进餐时不要责骂孩子;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餐饮校园外卖服务市场调研策划书方案

一、调查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校园内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上用餐时间比较集中,学校食堂同时容纳就餐人数有限,造成就餐拥挤,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随着专业的发展,上课班级的增加,教学资源环境紧张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学生们的上课时间差异较大,忽而接连上课,忽而半天或一天没课,加上网络时代的孩子常常贪恋网络交际和痴迷游戏,大家的饮食起居规律也被打乱,对就餐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不仅给食堂,也给校外的饭店、餐馆提供了机会,纷纷推出外卖服务,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餐饮外卖需求,在进展中赢得主动,特拟开展本次调查。

二、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以下主要内容,达到以下目的:

(一) 了解外卖在大学生心中的需求程度,消费观点及习惯;

(二) 把握校外饭店外卖服务的常规宣传方式与促销方式;

(三) 分析大学生消费者对外卖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特点;

(四) 统计资料,预测外卖市场容量及潜力。

三、 调查内容:

(一) 外卖市场环境调查

1、外卖市场的容量及发展潜力;

2、学院不同年级对外卖的消费状况;

3、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对该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 消费者调查

1、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爱、经济、便利等)

2、 对外卖产品的了解程度(品种、口味、价格等)

3、 消费者的忠诚度

4、 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及消费比例的统计

5、 消费者理想的外卖服务描述

(三) 商家调查

1、校园周边提供外卖服务的单位及其经营状况

2、校园周边提供外卖服务的主要客户群及产品、服务特色

3、这些商家的营销策略及其效果

四、 调研对象及抽样方法

调研对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全体学生,提供外卖服务的校外饭店。

抽样方法:为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合理性及样本的精确程度,同时考虑到时间、人力、物力及消费者的经济状况等因素,调查是采用重点调查以及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五、调查人员结构及分工

㈠调查的组织人员 唐叶梅

㈡调查计划的执行人员 唐叶梅、晏兰辉、曾艳花

㈢信息整理与分析人员 曾艳花

㈣调研报告的撰写 曾艳花

六、 市场调查方法

消费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对商家以访谈为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把调查问卷平均分发到各调查人员手中,最好选在就餐时间后,学生比较空闲的时候。

2.对于要重点调查的对象所在的宿舍进行走访调查。

进入宿舍时要说明来意,以确保被调查者积极参与、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查结果。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调查员可以在当时收回问卷,也可以第二天收回。

3.非就餐时间,对饭店管理者及服务人员进行访谈。

七、调查规模

预计发放200份调查问卷,访谈20个学生、6个商家。

八、 工作内容、时间及人员安排

(一) 调查策划讨论及其撰写:2009年4月25 日--2009年5月5日,集体讨论,曾艳花负责撰写

(二) 设计问卷及访谈提纲:2009年5月4日--2009年5月5日,晏兰辉负责,其他人员辅助

(三) 发放问卷:2009年5月9日--2009年5月11日,全体参与,唐叶梅负责

(四) 访谈:2009年5月14日,全体参与,晏兰辉负责

(五) 统计问卷、总结访谈:2009年5月15日--2009年5月20日,全体参与,曾艳花负责

(六) 撰写调查报告:2009年5月21日--2009年5月25日,集体讨论,唐叶梅负责撰写

九、 经费预算

打印费:策划书 1元

问卷 30元

访谈提纲 0.3元

大学生就餐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为确保我县中、高考的正常开展,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置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事故,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广大考生利益,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中、高考顺利进行,保障社会安定稳定。

二、工作原则

建立处置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抓快,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损失或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主要适用于中、高考期间发生的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事故。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做到迅速果断地处置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事件,成立“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高考餐饮安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对餐饮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贯彻领导小组对餐饮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统筹协调、联络和检查督办。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餐饮监管科,由胡卫东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五、应急处置步骤

(一)启动预案

餐饮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就餐点工作人员应立即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接报人要做好记录,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具体情况等内容。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立即按程序上报。

(二)赶赴现场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工作,迅速将发生临床症状及疑似发生的师生就近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同时会同发生地的相关机构维持现场秩序,控制局势,协同对现场所需的人力、物力支援进行协调。

(三)现场处置

采取行政措施,封存可能导致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以及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联合卫生部门做好相关食品检测和调查取证工作,重点是食品及其原料的来源、卫生状况和流向,餐饮服务操作过程的情况,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可疑食品及其原辅料等有关样品。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其原料,责令餐饮服务经营者依法予以召回、停止经营并销毁。

(四)善后工作

餐饮监管科要对事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写出书面报告,认真检查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责任追究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将根据事故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预防措施

(一)建立餐饮食品安全事项每日“零报告”制度。各就餐点要指定专人负责,每日下午18时前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本考点情况。

(二)加强责任落实。建立分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将不定时对就餐点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