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日常管理

大学生日常管理

大学生日常管理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第1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受到了空前关注,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学院教学管理之中。随着大学教学过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从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与方法学习、开放教育为中心的转变,大学生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改革的感受和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已成为学校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管理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种寻求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已被各大高校所重视。

首先,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是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直接渠道。教学管理是繁琐的、复杂的,单靠教学管理队伍难以完全掌握全校的教学信息,而且得到的往往不是第一手信息,要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信息,最佳途径就是直接从学生中来。

其次,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搭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平台。大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手段、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已经具备了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并且,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也已具备了民主参与管理的能力。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学会接受责任, 并能主动承担责任,并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发挥相当高的独创性和创造性,还能积累实践经验, 增强自信心,激励学习,不仅有助于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 还能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挥, 为自己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第三,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教育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永恒主题。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务助理员队伍的建立及制度的实施, 使教学管理贯穿上下、纵横左右, 实现了交叉化、网络化管理,信息更加快捷、真实, 安排工作更加顺利, 落实、监督、检查更加方便,服务更加到位。对于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教务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随着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由于学校信息渠道不畅通,学生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法制意识淡薄等原因,学生和学校部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使得管理权在管理者、 教师、 学生之间进行分配,还可使学校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全盘, 兼顾各方面利益, 保证学校的有机运作和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理论依据探析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过程,其结果便是使个体由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潜在的主体性转变为现实的主体性,发展其它方面的身心素质。同时,大学生在教育实施与教学管理过程中主体性品质的培养与发挥,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发挥现实主体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念,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的政策就难以出台,制度就难以健全,措施就难以真正落实和持久进行。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的重要环节。在高校贯彻“以生为本”思想,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学生视为体现教育管理价值和教学质量的主体。学生的知识状况、情感状态、意志类型都会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和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同样是教学过程主体”的思想,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确立平等的关系,坚持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克服过去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充分发挥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主体性参与日常教学管理体现了高等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是高校人本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践探析

(一)转变观念,提高师生对学生参与管理的认识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认同感

目前,在高校存在部分教师思想上很难接受学生对其“监督”,抵触学生提意见,同时,部分责任感欠缺的学生包括个别信息员担心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下转第349页)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放松工作要求,隐瞒真情,明知存在问题却不反馈等现象。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压力,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因此,对广大师生应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教师要将学生的“监督”转化为教学授课的动力,支持学生信息员的工作,让学生大胆工作,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要将参与教学管理当作自己份内的事情,实事求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教学管理者要重视从信息员这条渠道获取的教学信息,对教学信息进行分析,辨别,不能因个别学生的不实信息而全盘否定其他学生信息的真实性。也不能对信息不做全面分析而做决策悼。

(二)建立健全机构,成立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

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设主席、办公室、教学信息宣传服务部、理论教学管理部、实践教学管理部、学生科技管理部等部门,学院可设立相应分会。制定各岗位职责及岗位人员的选拔条件、管理办法、工作职责等一系列相关规定。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常管理;思想政治;课外生活

高校辅导教师,一支专门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队伍,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教师群体,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承担着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重大责任。因此,作为沟通学院和学生桥梁的辅导员,在大学生的人生中起关键性作用。近几年,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变化,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大致出现以下几种不利于工作的情况。

1 学生在校上课缺乏自制力,思想空虚、学习懈怠,经常无故逃课、缺课,不便于管理

据调查有五成以上同学频繁逃课,其中超过三成的同学逃课是因为课程无聊。我认为原因不在于课程无聊,而是我们的态度上的改变。其一:很多同学一直认为考上大学便能找一份工作,可以稳定自己的生活。同时这使得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对于大学的成绩便不是很在乎。在没进大学之前,就听说过一句话: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其二,对大学的认知程度不一样。同样分化出了两种很明显态度的人。一种是拿到毕业证即可,第二种便是利用大学好好塑造自己。30%的同学会选择去自习,50%的同学会因为做兼职,学生会、义工联的工作等实在有事而逃课。

2 学生干部工作动机不单纯,部分只为个人利益着想

当今社会经济飞快发展,使个人利益急剧膨胀。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收者,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学生干部有些工作动机不纯,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工作首先从自身利益考虑学生工作,将工作认为是给自己争取利益的手段,比如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和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荣誉称号资助补贴等,长此以往导致一些国家设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且导致学生腐败的滋生。

部分学生认为做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可以较快的了解多种事情,然后跟同学进行炫耀可提高自身身价和个人魅力,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且有很多机会参与各种活动,可以此为平台施展个人本领,挖掘本人潜力,获得更多和老师接触、学习的机会,提高将来就业能力。

3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他人相处障碍,缺少健全的交往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大多在父母和亲人的溺爱下长大的,没有生活困苦的经历,没有经受过挫折, 心理比较脆弱。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受到过各个方面的批评与否定,离开家庭后来到大学,接受到与社会、学校教育的碰撞后无法接受,社会的发展又让他们具有与前辈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多重因素作用下,部分学生出现了“人际交往恐惧症”、“抑郁症”等,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校园生活和就业前景。

4 学生总体素质下降,工作创新能力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力上,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较低。每当有新情况、新问题等新生事物出现,便立马陷入混乱,不能从中发现问题或提前考虑问题、未雨绸缪。看问题不全面,问题出现后不能独自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做事情只愿意因循守旧,根据以往程序做事,做以前的老事情,不愿意动脑筋,创造更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广大同学服务。

以上四方面的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自私自利等意识的传播,严重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二是,巨大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很多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短视现象,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只为提高竞争资本,例如入党、考证、争荣誉等。三是,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等家庭环境影响,导致很多学生主动性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个人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局限。根据以上原因,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1)改变学生对大学学习的态度,使之有前进的动力,并实施学生管理值班制度、学生工作例会制度、以及各班的班主任例会制度、班会课制度等督促学习。

大学本应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而不是自己放纵的地方。虽然在大学之前都是一种应试化的教育,对我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于引导和自身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大部分同学认为进了大学便是一种保障。这说明这一部分同学还没有认清这一现状。因为我国的大学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已变成大众化教育。这致使我们的起点降低了一个层次,即使我们毕业后也不能如我们所愿而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更谈不上是一份可以安定一生的工作。

教导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阶段定位的责任性,抓主要矛盾,使学生在逃课时充分权衡利弊;同时实施上课监管制度等,保证学生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推动学生工作进入正常化轨道。督促各年级严格学生管理,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和班级管理的考核力度。要求各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检查、监督和考核,通过自始至终的严格管理,把学生约束、规范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上来,充分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

2)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创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等环境。培养和引导学生向优秀学生看齐,经过系列的课堂内外、班会活动、集体培训、名师讲座等活动,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全面提高总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克服上述竞选干部动机中的功利思想,通过定时不定时培训、引导和教育,训练他们养成热爱生活、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责任感和奋斗心。

3)关注我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走访学生,深入宿舍交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学生学习和课外生活中,可定期找家境贫寒学子面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多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不仅作为良师,更要成为朋友,及时为学生解开思想疙瘩,逐步增加心理成熟感和交流的能力。

4)创设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开设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

当下校园管理要求安全、稳定,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导致把学生的行为限制的比较死。学生在这样一个条条框框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缺乏创新理念的灌输,个性也得不到施展,这与当下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多组织各个类型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发展创造力,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此文件表明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越来越关注,目前大学生思想主流仍然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特别是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国热情高涨,社会责任感较强,自身综合素质较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因社会存在的负面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和自身素质差异,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传统理论政治化的简单教育方式,严重与他们的思想实际相脱节,迫切需要进行改进创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自觉性方面也缺乏有效举措,因此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需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新举措,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管理,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管理中的原因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思想问题,主要是: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因此应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在学校中的日常管理,广义是指“教育、教育和后勤服务等的管理”,狭义是指“相对于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以外的管理的总称”。在此提及的对于大学生日常管理是狭义,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计划性,融入内容丰富,并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具备良好的素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教育管理者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通过引导进而规范、转化达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管理中的实效性。

二、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管理中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常管理的实效性体现在从学校相关制度加强保障,加强大学生行为教育管理,在学风教育中启动激励机制,通过奖勤助贷补等相关措施,发挥学生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以感情维系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等方面最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常管理的实效性。

1.通过制度保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的实效性制度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结构”,是“管束、支配、调节、统一人们行为的规则和程序”。[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日常管理中,制度所反映的恰是学校的工作理念,直接体现学校学生工作的层次与要求。应通过科学、规范与完善的制度,实现严格规范融仁智的管理,从而保障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成才,实现校园和谐,包括学生管理手册的制定,班导师制度,学生工作机构、学生工作者岗位职责、考核的办法,等等。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等制度,主要有作息制度、就餐制度、学习管理制度、学生家长告知制度、学籍管理办法、评价措施、奖惩规定、资助管理办法,等等。

我校根据16号文件的精神,针对学生在道德行为规范、纪律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和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狠抓、严管和讲解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各年级、各班级和个人的教育宣传网络模式,责任明确。以学院带动年级,年级督促班级,班级制约个人的行为方法,开展教育活动。

2.通过学风教育,主题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的实效性。高等学校的建设主题之一是学风建设,是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充分体现学校的综合水平,加强学风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促进学校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优良的学风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教学相长。良好的学风建设包括校园内涵建设,教育载体如师生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特别是以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通过以上学风建设的内涵外延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并进行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诚信在我身边、感恩、为理想插上翅膀等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

3.德育教育考核在日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各种奖项的评定,应发挥德育教育考核的作用,在德育教育考核过程中通过班委推荐加分、学生民主评议、学生党员推荐等形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学生德育考核工作的实效性与实用性通过学生德育考评表展现。学生德育教育是高校十分重视的学生基本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应在学生的基本评价考核体系中融入学生德育考核工作,在学生评优评奖、推荐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德育考核的指导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具有崇高理想、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4.在班级和宿舍集体生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班级宿舍活动为支撑,增强集体凝聚力,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具有新颖、实用、趣味、激励等方面的要求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在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力量,以班级宿舍为荣。因为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我们必须统一大学生思想,班级价值应以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为核心,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加强班风建设,班风是一个班级在思想道德、学习风气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班级文化的集中体现的是学风,学生以学习为前提,努力读书刻苦学习,树立身边的榜样,互帮互助的班风班貌。

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管理成效之中的作用

1.在思想方面,学生有了进步,能够意识到思想行为存在问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正确的态度和规划,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端正学习态度,为校园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2.通过教育,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要求自己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3.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并遵守校纪校规,提高学习兴趣,珍惜学习时间,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增强。

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有效结合,我们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普遍共识,使“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6.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0.

[3]李忠波.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才智,2009.6.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新媒体;思想教育;途径路径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新不仅在于与传统媒体相区别更在于不断处于变化之中。有专家指出:新媒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软件或概念,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形态各异,功能多样。例如,qq、Email、论坛、社区、微博、博客、微信等均是新媒体的中代表。

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时代,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受众者,尤其是随着微博、微信、米聊等及时通讯软件的大量运用,新媒体已近乎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大众表达观点与抒怀、情感、感想等的“民意广场”。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特征

(一)注重追求自由个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日益密切,加上外来文化的涌入,当今的90后大学生追求思想独立,推崇个性自由,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交织中锤炼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新媒体作为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正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对于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在虚拟的空间获得表达观点的机会,自由畅谈对社会、学习、家庭等各方面的观点。

(二)重视虚拟空间的沟通交往

BBS、E―mail、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轻松和便捷的途径和手段。在新媒体提供的虚拟空间中,由于交流双方多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减少了来自其他个体或社会因素的干扰,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也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传递情感,使互联网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以及众多网民表达个人观点、思想、诉求等的新平台,通过发帖或在线沟通获得他人的帮助、理解、交友、尊重等,同时更期望在此平台上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进行平等对话,解疑答惑和解决困难。

(三)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

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的业余生活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的时空限制,形成了一个资讯四通八达且无屏障的新环境。信息的、传播、评论等更具自由性、随意性、难控制性,积极向上、腐朽落后、反动、消极悲观等信息缺乏监督,即可以是“网络精华”亦可成为“网络毒瘤”。而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因而很容易被动接受外界信息,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导向多元化等问题,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

(四)部分学生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心理障碍现象

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新媒体没有时空界限,是一个自由畅游的虚拟空间但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全新环境,具有现实世界的影子又具有网络化的身影,对于受众而言需要在两者之间谋求平衡而不受其所累。但实际运用中,大多数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在新媒体交流,言行无规范,肆意抨击,道德呈现弱化现象;还有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等问题,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引发信任危机和人格心理障碍。

三、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以及新媒体的辅助下,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更为便捷,对社会的认知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自我认可度相比以往年代大学生更强。然而,这种认知与认可并非均是正确的或积极向上的,如果不能及时尊重和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加以教育,一味的压制,只能适得其反,乃至激发矛盾。因而,对于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转变思想,提升对新媒体的认识,充分挖掘新媒体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其辅助教学工作;其次,针对新媒体的开放自由、信息海量、传播快、及时通讯等特点,坚持疏导为主、严禁堵塞、以德教育,平等互助等教育方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

信息海量且传播速度快,是新媒体吸引大学生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而言,必须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渠道等充分了解并加以监管,最大程度的将消极思想,违公德和法律的信息排除在外。首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对校内网、学校官方微博、学生自建微博等加以监控,抵制不良信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新媒体之中,加强对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适当的融入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越,从信息源头把好关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

(三)渗透引导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网络与地面教育相结合,充分占领新媒体网络阵地,建立高校新媒体为核心的互联网平台建设,使之覆盖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宿舍、图书馆、学教师等重点区域。坚持传播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思想、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社会道德和责任感以弘扬社会正气;其次,不断创新和大学生的虚拟空间交流方式。应善于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如建博客、播客、QQ群,有效导帖、适时跟帖、及时结帖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网上交互性较强的栏目中,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渗透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信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言论的引导。

(四)虚实结合掌握实情针对教育

当今大学生对于网络均有不同程度上依赖,不论是学习还是娱乐都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有些学生在两者之间产生混淆,将虚拟世界里面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实践”到现实生活之中,给自身造成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这种现象,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既紧密联合又区别对待,相符形成,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虚与实,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等。一方面,所有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都可以通过有效转换,在虚拟空间中组织实施。应根据虚拟空间信息丰富性、交往隐匿性等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形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与现实空间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虚拟空间中的问题来自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写照。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视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情感宣泄,不可放弃对大学生虚拟世界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虚拟空间的行为往往是大学生内心真实的写照,作为教育者应对认真对待并针对性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日常管理;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安全管理工作者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者实际上充当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教育规划以及执行的重要角色。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者个人的工作素质、职业操守以及管理能力,这也就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能否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的目的。

(二)安全管理技术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管理科学技术水平,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技术。其中关键因素是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规划、大学生日常饮食卫生保障、监管监控技术、消防管理机制,以及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这些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安全管理组织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周期较长,伴随着大学生整个教育周期。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具有科学完善运行机制,是否行之有效,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水平,其中主要内容有管理组织决策、管理组织运行机制、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管理组织形式。

(四)安全管理社会和环境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受客观环境影响明显,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尤为重要,主要内容要有社会局势和国际局势是否稳定,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执法效果是否良好等。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自然灾害是影响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例如地震,恶劣雨雪天气,恶劣交通条件。一些社会客观因素如社会治安、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也直接影响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缺失

大学生群体中均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并且大学生能够具备自行保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能力。从实际意义上来说,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安全管理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大学生充当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其中值得注意的接受管理和进行管理的主体均是大学生。这样看来,在大学生的日常安全管理中,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进行良好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能够在辅导员的影响和教育之下约束自身,进行良好的自我保护,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根据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是学生未建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中安全事故高发现象。

(二)风险管理缺失,大学生安全管理理念错误

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上来看,管理并不是安全问题发生之后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而是怎样做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教育,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辅导员应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做好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尽量杜绝大学生生活中的安全问题,降低安全风险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影响。但是,众多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安全风险预测上存在一定问题,将自身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结局安全问题的基础上,而并非有效引导学生规避生活中的风险,“亡羊补牢”的管理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三)未能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管理机制

在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是进行良好的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措施之一。但是根据现阶段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来看,各个高校未能建立健全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实行的制度中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保障大学生安全管理正常高效开展。首先,课堂监督监管机制缺失,辅导员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变化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给辅导员。其次,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不完善。生活上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安全隐患不能得到良好的排查,学生之间的生活矛盾等不能得到良好的调节。最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众多高校在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三、解决在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提升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意识

大学生做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能力,这类群体应当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个人保护能力。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完善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意识的最佳策略就是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安全管理行动中,引导大学生建立自我安全保障构想。为了实现大学生自我保障和管理意识的建立健全,应当进行完善的安全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个人安全保障意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引导者来说,应当展开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个人安全保障意识。例如,可以模拟安全事故情境,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之后加之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在教育中能够积累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保障意识的建立,辅导员可以举办“生命安全知识竞赛”“个人安全保障演讲征文”等能够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的主题活动。在校园内部建设中形成浓厚的个人安全保障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形成安全意识。

(二)完善辅导员安全管理机制,建构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框架

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掌握绝对主动权,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众多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规避风险,在安全隐患处于萌芽阶段时进行有效的整治。由此,辅导员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逐渐建构起合理科学的风险监督管理机制,根据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整合,有效发现生活中的潜在隐患,提升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当带领学生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系统。根据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大学生风险防范管理系统为基础,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及时发展潜在的隐患问题。根据以往的大学生安全事故作为研究的蓝本,将已经发生过的风险问题结合当下情况,确立以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辅导员应当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进行考察,有效帮助学生规避学习生活中的风险。

(三)建立高效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制度,保障大学生健康安全发展

高校辅导员想要做好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日常安全管理水平,就应当针对大学生现阶段的生活情况,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首先,针对大学生的课堂情况制定课堂监管监控制度,由于课堂是大学生主要活动范围之一,对大学生课堂情况进行监管和监控,能够解决大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针对课堂上表现不良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有效降低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其次,应当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对于宿舍中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因素按阶段性进行全面排查,例如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学生之间矛盾的调节与处理,同时严格执行宿舍查寝制度,了解学生下课之后的活动范围,有效避免学生因为私自外出而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寝室检查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学生个人安全问题不受社会环境威胁。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