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

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

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

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范文第1篇

妈妈要了解

婴幼儿急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出疹性疾病,高发于6个月~1.5岁的婴幼儿,3岁以上就很少患此病了。由于起病急,出疹快,因此被称为“急疹”。

婴幼儿急疹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并不特别强,但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尤其是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不过,婴幼儿急疹的症状很有特点,就是患儿往往突然起病,持续高热3~5天,热退后出现皮疹。

婴幼儿急疹为什么容易发生在6个月至1.5岁的宝宝呢?这是因为,宝宝刚出生时从母体已经得到一些抗体,可保护他们在6个月内不发生麻疹、风疹和婴幼儿急疹等传染性出疹疾病。6个月后,宝宝从母体得到的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的抗体还没有产生,加之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因此很容易在受到病毒等微生物的侵犯时发病。而引起婴幼儿急疹的病原体是疱疹病毒,完全是经由呼吸道飞沫传播的。

婴幼儿急疹会传染吗?

婴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带出的唾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所以是会传染的。如果宝宝与病儿密切接触,体内缺乏免疫力,就完全有可能被传染。由于幼儿急疹的潜伏期是1~2周,所以,这段时间应密切观察宝宝的健康情况,如出现高热,应立刻采取措施暂时隔离,以免扩大传染。如果2周后宝宝仍安然无恙,基本上可以表明宝宝没传染上婴幼儿急疹的病毒。

如何与常见发疹疾病区别?

婴幼儿急疹:显著特点是“突发高热,热退出疹”。一直没有发过烧的婴儿,刚过6个月就发烧到38度以上,首先应想到的是突发性发疹。此外,由于突发性发诊不论打针与否,宝宝第四天都会退烧。烧一退,胸部、背部就长出红色的、像蚊子叮了似的小疹子,而且快速扩散至全身。宝宝精神状态及胃口通常较好。

麻疹:6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病极少,接触过麻疹患儿的宝宝2~3周后开始发烧咳嗽,流涕,眼泪汪汪。患麻疹的第2天或第3天,在口腔两侧颊黏膜靠第一磨牙的地方出现一些只有0.5~1毫米的白色小点,称为“麻疹黏膜斑”,是患麻疹的一种特殊的表现。

风疹:发热不高,往往在38℃左右,且病程短暂,通常只有3天。在宝宝发病的当天,皮疹很快就会自头脸部迅速遍及躯干和四肢。第二天,皮疹有融合成片的趋势。到了第三天,皮疹开始陆续消退,疹退后皮肤无色素沉着。宝宝出疹时有发热、厌食及呼吸道症状。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药物性皮疹:药物性皮疹是由于对某些药过敏而引起的皮疹,因此通常在宝宝服药后的24小时之内就会有出疹表现,表现为红色斑丘疹,荨麻疹或固定红斑等多种多样皮疹,同时有发热、全身不适。常见的易引起皮疹的药物有:磺胺类、青霉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类药等。

水痘:多见于6个月至6岁的宝宝,新生儿l也可得病,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当天出疹。皮疹最初为红色小斑疹,几小时或1日后变成圆形疱疹,大小不一,开始几天皮疹陆续分批出现,水疱浆液清亮,破后结痂,所以在宝宝身上同时可看到丘疹、水痘疹。在头面部、前后胸、腹背部较多,四肢少,在口腔、及外阴处亦可看到皮疹。

手足口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随后手心、脚趾背面、臀部皮肤,以及指、趾间的皱褶处出现,手足口病的水疱表现比较单一,只是小红点样的丘疹,大约1~3mm大小。部分宝宝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如何能在早期帮助宝宝确认

由于婴幼儿急疹在发病初期的表现只是身体高热,经医生检查,还能看到咽部充血,但没有其它特殊的体症及症状供参考,所以很难确诊,一般只有到热退疹出时才能确诊。如果怀疑宝宝得了婴幼儿急疹,在起病初期,医生通常会给宝宝化验血常规,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婴幼儿急疹属于自限性疾病,出过疹子的宝宝在病后可获得比较巩固的免疫力,因此再次发病的情况比较少见。此外,由于婴幼儿急疹的发病对象主要就是集中在6个月到1岁半的宝宝,因此如果宝宝在两岁前未得过突发性发疹,那么基本上以后也不会再得了。

让宝宝快快好起来

宝宝患了幼儿急疹,妈妈就是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因为这种病没有什么特效治疗方法,关键就是精心的护理。

1 多给宝宝饮水,婴幼儿急疹是以高热为主要症状,会消耗大量液体。所以,要尽量多饮水以补充体液,同时促进毒素排泄。

2 宝宝的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增强抗感染力。主食多吃一些米粥、麦片、面条等。

3 居室内定时开窗换气,不要因怕宝宝着凉而总不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利于身体恢复。

4 注意宝宝的皮肤护理,不要让宝宝搔抓皮疹,以免抓破皮肤造成感染。也不要乱涂药,尽量不刺激皮肤。

婴幼儿急疹防治

宝宝退热后开始出现皮疹时,适当服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另外,中药对本病治疗有较好效果。初起发热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出疹后服用一些解毒透疹类药物,帮助体内病菌毒素的排泄。

婴幼儿急疹没什么有效的预防方法。因为,病毒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传播途径是没有症状的成人,所以防不胜防,妈妈只能注意让宝宝避免和患儿或可疑者接触。

婴幼儿急疹在发病初期的主要表现就是高热,所以治疗的重点就是退热,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疱疹病毒 非典型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我院从2004年3月―2009年7月共收治幼儿急疹51例,疗效良好,但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在出疹前更难以诊断。现将所收病例进行了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1例均为1998年1月―2004年

1月收治的住院患儿,因无病毒分离检测结果,故均为临床排他性诊断(排队其他发热出诊性疾病)。其中男27例,女24例。发病年龄:3个月―3岁,其中3―6个月10例,6―12个月34例,1―2岁6例,2―3岁1例。发病季节:1―3月份23例,4―6月份19例,7―9月份6例,10―12例份3例。农村患者22例,城市29例。

1.2 入院情况 本组病例51例入院时均为发热,患儿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体温突然升高,多为39―41℃。其中48例最高体温≥39℃,3例最高体温

1.3 治疗情况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双黄连注射液60mg/kg静滴,每日1次;泰诺口服液于体温≥39℃时口服,余症状均对症处理。本组44例发热持续3~5d后体温骤降,7例体温3~5 d内逐渐下降至正常。本组有47例于体温降至正常后l―10d,4例体温将退时出现皮疹,皮疹为玫瑰红色斑丘疹,主要散布在颈部、躯于及四肢,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压之褪色,疹间有正常皮肤。出疹时除淋巴结仍肿大外,余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皮疹消退时间为1―3d,消退后不留色斑,亦无脱屑。

1.4 辅助检查及结果 对本组病例每天测血常规1次,起病第1d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达12.0―25.0×109/L,中性粒细胞≥60%,第2d以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第4d白细胞降至3―5×109/L,淋巴细胞可增至70%―90%。疑似病毒性脑炎者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异常,腹泻者大便常规无明显脓血球。

2 讨论

2.1 病原学 1986年Salahuddin首先发现并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1988年日本学者山西弘一等自临床确诊病例的外周血分离出HHV―6,并发现患儿恢复期血清特异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从而证实HHV―6为幼儿急疹的病因病毒。1989年日本须贺等从4例只发热未出疹及1例只出疹未发热的患儿外周血中分离出同一病毒,证明HHV―6尚可引起非典型幼儿急疹[1]。国外研究证实,胎儿可通过胎盘得到抗体,从出生至5个月婴儿抗体阳性率逐渐下降,6个月后开始上升。出生后4个月时抗体阳性率为25%,11个月为76%,5岁时为90%,17岁时达98%[2]。随着年龄的增长,HHV―6抗体的阳性率明显升高,由此判定,在婴儿期大多已感染HHV―6。但感染后大多无临床症状,当人体受到各种特异性刺激、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时,体内潜伏感染的HHV―6可被激活而发展为持续的感染,少数即引起幼儿急疹,而年长儿及 成人极少发病,提示感染后可能获得永久性免疫,一生感染两次以上者绝少。

2.2 临床诊断 幼儿急疹主要依靠患儿的年龄、骤发高热及热退后出现皮疹等特征来诊断,但在出疹前诊断较为困准,如患儿除发热外一般情况良好,或虽伴有惊厥而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亦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考虑本病:诊断困难或伴严重并发症患儿,必要时可借助实验室检测以明确诊断,对疑似幼儿急疹者应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尽量减少用药尤其是易产生皮疹的药物,以免混淆诊断。

2.3 鉴别诊断 幼儿急疹在发热期主要应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工呼吸道感染的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而幼儿急疹则不明显。幼儿急疹在出疹期须与儿科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如麻疹、风疹、药物疹、猩红热等。麻疹有麻疹黏膜斑,且出疹初期热度持续不退,退疹后有色斑及细小脱屑;风疹的发热较幼儿急诊的热度低,皮疹出现早,发热1~2d内即遍及全身,且耳后、枕部后淋巴结肿大较幼儿急疹显著,明显压痛(按压时哭闹);药物疹有服药史,皮疹分布范围广泛,多融合成片,有痒感,患儿烦躁不安,停药后皮疹浙消退,继续用药则加重;猩红热发热1―2d出疹,出疹时仍高热,且中毒症状重,杨梅舌,咽峡炎,皮肤弥漫性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3―5d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另外,埃可病毒16型可引起特殊的出疹型热病,先有发热、咽痛等症状,约3―5d后体温下降,下降后数小时或1~2d内于面、颈、躯于可出现棕红色斑丘疹,2―4d内退去,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幼儿急疹,但埃可病毒16型感染同时可见于成人,应注意鉴别。

2.4 流行病学 幼儿急疹的传染程度目前尚不清楚,一般多为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最多,偶有流行。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在63%~92%的健康人唾液腺中可检出HHV―6特异DNA和抗原的存在,提示唾液腺可能是HHV―6的潜伏感染部位,无症状成人自唾液排出病毒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来源。大多数幼儿可能通过接触看护者的唾液而感染,虽然血清学方面有一些关于HHV―6垂直传播的证据,但目前还没有先天性HHV―6感染综合征的报道[3]。故早期疑似幼儿急疹者应予隔离治疗,与其在潜伏期(7―10d)内接触的幼儿如发生高热,也应予以暂时隔离。

2.5 并发症及预后 幼儿急疹一般并发症较少,可有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心功能不全等。近年国外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表现为肠套叠、重度肝功能损害及反复惊厥伴意识障碍性脑炎[1]。除严重并发症者外,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30―731

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范文第3篇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引起。由于患儿年龄小、起病急,常常引起家长的焦虑。为了解1岁以内婴儿首次发热的病因分布及转归,本文对社区辖区范围内161例1岁以内婴儿首次发热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分析,以期对基层儿科门诊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以腋温>37.3 ℃为入选标准。全部病例均为居住在本社区的0~1岁小儿,男85例,女76例,均在我部或其他医疗机构就诊,发病年龄<3个月12例,3~6个月22例,6~9个月96例,9个月~1岁31例;伴随症状:流涕或鼻塞23例,咳嗽35例,气喘6例,腹泻18例,声音嘶哑6例,惊厥1例,无任何伴随症状115例;热程:<1天51例,1~3天98例,>3天12例;最高体温:≤37.9 ℃ 45例,38 ℃~38.9 ℃ 95例,≥39 ℃ 21例;实验室检查:154例患儿检验血常规,WBC<4.0×109 /L 5例,4.0~10.0×109 /L 131例,>10.0×109/L 18例。

2 诊疗结果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儿科学》第7 版[1],上呼吸道感染51例,占全部病例的31.7%;幼儿急疹88例,占54.7%;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14例,占8.7%;其他诊断(包括肠炎、食滞、出牙)8例,占5.0%。具体病因与月龄的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岁以内婴儿的首次发热以幼儿急疹居多,这部分患儿中以6~9个月龄发病为主,结果显示,6~9个月龄患幼儿急疹的人数为69例,占该年龄段发热患儿总数的73.4%,占全部幼儿急疹人数的78.4%。

全部患儿中有53例应用抗生素治疗,占32.9%,其中静脉滴注28例,其余患儿仅给予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或退热药等对症处理。抗生素的具体使用见表2。表1 不同月龄患儿的病因分布 注:*为该诊断患儿占同月龄患儿总数的百分比;**为该诊断患儿占患儿总数的百分比

3 讨论

1岁以内小儿由于抵抗力低,体温调节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发热,但病因相对单纯一些,多数为呼吸道感染,患病的早晚与母乳喂养、生活环境及有无交叉感染有关。从我们的调查看出,大多数的发热患儿集中于6~9个月,这与该年龄段幼儿急疹多发有表2 不同病因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注:*使用及未使用抗生素患儿分别占该诊断患儿数的百分比

关。幼儿急疹是一种病毒感染的发疹性疾病,患儿可突然发热,低热或高热,一般状况良好,不伴咳嗽、流涕等其他呼吸道症状,偶有腹泻,绝大多数患儿WBC<10.0×109/L,2~3天后热退疹出,预后良好,临床应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应使用抗生素,而调查显示仍有21.6% 的幼儿急疹患儿使用过,可能是由于幼儿急疹要在出疹后才能确诊,加之部分家长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有炎症就要用消炎药”的误区导致病毒感染的患儿也在使用抗生素,尽管这一比例比文献报道要低[2],因此我们体会,根据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热特点、伴随症状及血象可以做出推测,并向家长解释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避免过度治疗。

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多与季节、气温变化、营养不良、空气污染有关,一般都会有较频繁的咳嗽,部分患儿伴气喘,从儿童保健角度出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两个最关键的观察方法:数呼吸次数和看有无胸廓凹陷[3],辅以查体及X线检查都能及时诊断,并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而上呼吸道感染热程多不超过3天,一般以低热或中度热为主,可伴有流涕、鼻塞及轻微的咳嗽,给予对症治疗和正确的护理措施,绝大多数都能很快痊愈。

综上所述,了解1岁以内小儿首次发热的病因特点就能够及时、快速的诊断,合理用药,从而避免广谱、高级抗生素的滥用。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8.

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范文第4篇

2岁的福州女孩李菲玢,这二天一直腹泻,排出黄色水样大便,还出现发热、呕吐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小玢患上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进入秋冬季节,气温变化比较大,加之学生们开学,极易出现传染性疾病。福州总医院儿科任榕娜主任医师提醒说,传染疾病流行的风险场地多为幼儿园和学校,风险人群是儿童和学生,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尤其是下列七类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最常见的是患儿出现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流感宝宝,首先需隔离至热退后症状消失,尽量卧床休息直至体力恢复,多饮水,给予易于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进食差的应酌情补液。给予口服抗病毒、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

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治疗上主要为对症治疗,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护理,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可服用抗病毒药、退热药,补充维生素B、C等。

3.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出现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水分多、次数多。常伴有发热、呕吐、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该病的病程一般在3到5天,孩子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最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可口服蒙脱石散、益生菌及口服补液盐,若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予以退热、止咳等治疗。

4.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儿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抗腮腺炎特效药物。主要对症治疗,隔离孩子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人量。必要时口服利巴韦林及中草药治疗,体温达38.5度以上可用解热镇痛药。

5.“红眼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患儿多出现眼睛刺痒、有异物感、畏光、流泪、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或眼部分泌物增加,双眼可以同时或先后发病。病毒性的“红眼病”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即患儿由于可点用类固醇(可地松)眼药水,以减轻病情。细菌性的“红眼病”,则须予以抗生素药水、药膏。同时,需每天用生理盐水或白开水冲洗眼睛数次,将眼内分泌物清洗干净。

6.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全身红色皮疹、结膜充血、咳嗽等,再过2到3天脸部出现红疹,然后蔓延至全身。治疗上患儿要卧床休息,房间内保持安静,定期通风,患儿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为宜,不要给孩子忌嘴,情况好转要渐渐增加营养,做好眼、鼻、口腔护理,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7.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为特点,全身中毒症状轻。原发感染表现为水痘,一般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该病需早期隔离至皮疹完全结痂干燥为止。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菌素软膏,继发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用抗生素。

“受染”宝宝的家庭护理

对于在家治疗的轻症病例,最为关键的是消毒、隔离措施。一旦儿童感染上述传染病,需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若为轻症病例,可在家中隔离,若为重症病例,则需住院治疗。有些家庭中有2到3名孩子,如双胞胎、三胞胎,一旦其中一人感染疾病,其他孩子也需要避免与其接触。

1.患病孩子在家期间,最好单独住一间房间。家里人尽量减少到孩子屋里探望的次数。

2.走出孩子房间,处理完孩子的用品,脱去外衣、帽子之后及时洗手、消毒。

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范文第5篇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经呼吸道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6岁以下儿童患病率最高。患儿从感染病菌到发生临床症状,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发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或瘀癍、抽搐和颈项强直等异常症状。严重者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和脑积水等后遗症。3岁以下婴幼儿除发热、呕吐以外,还常拒乳拒食,并伴有腹泻、睡眠不安及尖叫,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流脑流行季节,凡有以上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或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周身循环障碍等。

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同时出现疹子,先见于躯干、头部,之后延及面部及四肢。疹子开始为红色斑点,后有丘疹,再后发展为水疱,大小不等,伴瘙痒,这时传染性最强,直至结痂脱落。水痘自起病到痂皮脱落,一般需1~2周。

4.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皮疹始见于面部,为粉红色斑疹,轻度痒感;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颈部、躯干和四肢,1~2天内逐渐消退;往往下肢见到皮疹时而面颈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患儿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患病初期可在口腔内软腭、颊部黏膜出现暗红斑点,为诊断要点之一。

5.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热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常在39~40℃以上;还有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等现象,此期一般需3~4天,为麻疹前驱期,这时约90%的病儿口腔内可见直径0.5-1毫米大小的小白点和周围红晕的麻疹黏膜斑。一般情况下发热第4天见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然后迅速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为四肢。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也依出疹顺序而消退,出现麦粒状的脱屑,并留下棕色的沉着。麻疹患儿如果治疗护理不当,也容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肺炎、麻疹喉炎、脑炎和中耳炎等。

6.幼儿急疹:幼儿急疹多发生于2岁以内婴儿,突然高热,伴食欲不振;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咳嗽,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3-5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约24小时内降至正常;热退时可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先于颈部或躯干,逐渐蔓延至臂部及下肢,而肘、膝等部位及掌跖部多无皮疹。皮疹1~2天后消退,不留痕迹。起病初在患儿悬雍垂两侧可见有小结节状隆起,周围充血,成晕状黏膜斑,有助于早期诊断。

7.猩红热:猩红热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突发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起病1天后发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到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婴儿可有惊厥,病初舌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红色杨梅舌”,是诊断要点之一。

8.病毒疹:病毒疹一般为柯萨奇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所致。近年来患者日见增多,感染者多为11~12岁儿童。皮疹的特点是疹子出现无顺序,以胸和腹部出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迹。患儿初期可有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其传染性较强,感染此症后,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患儿家里及学校教室都要进行空气消毒,且要常开门窗换气,使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以利防病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