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算化会计教程

电算化会计教程

电算化会计教程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第1篇

采用项目化教学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务操作性课程,它与传统教学方式讲授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被动的学习抽象化的理论知识,然后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实践验证。而采用项目化教学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没有长篇理论知识的灌输。通过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真实会计软件为平台,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任务,再现企业会计电算化核算流程,强调对学生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高职学生能够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独立完成建账、记账、报账的任务,成为企业所需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应用型人才。也为企业快速完成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会计职能的转变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明确提出任务,其次是合理的分解任务,再次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实践完成任务,最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能将教师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学生时间环节融为一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边学边做,能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主动消化所学知识,发现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及教学效果评价,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设计思路

课程项目化教学顺序的安排。在模拟企业财务软件的实际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中,本项目化课程的内容安排及组织教学顺序安排,要在严格遵循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工作习惯前提下来进行,一般是按照财务软件安装、账套设置及初始化、日常处理、期末处理、报表编制这样的流程来进行设计安排的。关于教学项目的安排。本项目化课程,要做到在课堂上真实模拟企业工作任务最终达到工学结合,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主动掌握汲取,使学生做到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举一反三,至关重要的是熟悉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会计核算岗位的分类,了解各岗位职责。因此,综合上述两方面的需求,以及实际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序及内容流程,我设计了如下顺序的10个教学项目内容。项目的前后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实际工作顺序,每一个学习项目都模拟了企业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真是需求。

三、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在高职会计学科中的定位

采用项目化教学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会计领域里一门承上启下的枢纽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即检验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提升自身在会计软件操作与计算机运用方面的技能,也为将来学习企业资源供应链系统(ERP)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采用项目化教学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要求。能力目标:通过采用项目化教学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独立完成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财务软件及模块运用的选择、账套管理、会计操作员的定义及权限分配、科目设置、初始化信息筛选并进行初始化设置等企业会计电算化项目正式实施前的工作准备。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完成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凭证、期末会计业务凭证的生成及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以及结账工作。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完成工资、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能够运用已形成的会计数据,编制资产负载表、利润表等各种会计报表。知识目标:通过采用项目化教学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熟练技能操作,更好更快的处理企业的会计信息。具体表现为:掌握会计电算化项目实施的准备条件及考虑因素。能够明确认识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工作过程。掌握运用财务软件初始化操作方法、各种常用模块初始化设计方法与技巧;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日常业务类型处理办法;掌握财务软件期末处理的原则与流程;掌握各种报表及会计报告的生成方法与技巧。

(三)素质目标

通过采用项目化教学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能树立对会计软件操作规范意识和职业敏感意识养成严谨细致、脚踏实地的良好工作作风。具体表现为:具备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所必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具备对会计领域知识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合作意识、良好的团队精神。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的改革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基本是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单一,此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考核中应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较多,主要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内容。因此,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2.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会计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通过采用财务软件公司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将更多的理论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具体软件,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处理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动态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会计领用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加以调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求。

论文摘要: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必须大力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是会计电算化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详细探讨了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对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断的改革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民办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基本是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披露,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专业知识较单一,此外,很多青年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是十分清楚;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考核中应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较多,主要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库知识、网络技术等内容。因此,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四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43-03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这门课程既有特定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规范的技术操作要求和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严谨厚实的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规范的技术要求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是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及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将这一目标贯彻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适时选择与创新至关重要。本文拟从研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教学要求入手,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实践操作性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ERP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涉及到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前后承接的重要作用,是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高的重要课程。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必须以会计学、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同时又要紧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ERP等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前后承接作用。它被确定为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多个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必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涉及的知识面也要求宽广。

2.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除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条款外,还要求遵循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会计准则、信息技术管理等相关规范,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这些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办法构筑成会计电算化最严密的理论体系,使得《会计电算化》课程在理论讲解上要求体系严密、在技术操作上要求严谨规范。相应地,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专业理论娴熟,业务操作精准、综合素养优秀等较高的要求。

3.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旨在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这种复合型后备人才应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必须较好地结合实验、实训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规范、准则的掌握与变通。这种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资源上也比单纯理论教学要求更加完善。除了要求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设施、软硬件等,还要求具有与工作环境对接的模拟场景、顶岗实训的校企合作基地等。

4.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新信息,新业务不断涌现。以“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求与时俱进、速度更新,以全面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首当其冲的缺陷是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培养能力定位层面过高或者过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因而缺乏针对性,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失去了导向和依据。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方式,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传授变成纯粹的“灌与输”。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本位,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观能动作用。教与学逐步演变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对立端。教师日渐失去教学热情,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3.轻理论讲授,片面追求实践操作,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差。随着中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呼声四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也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趋向。《会计电算化》应有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轻视对指导操作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不能较早地独当一面。

4.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渐成空。教学资源不充分,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实践条件欠缺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另一方面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尽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两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影响到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素养的形成,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应用能力不规范,实践操作水平低。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日渐成空。

5.课程考核主体单一,方式机械,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目前,对该门课程考核的实施主体仅锁定在院方,主体单一;且多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学生掌握能力的指标就是试卷的一纸分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通常被理解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管理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良好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技能、职业道德高尚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就要承担起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终身自我学习的技能,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又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关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也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则要求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本文拟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以教学模式五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评价)为主要内容,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本文借鉴“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刺激―反应”要素,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即针对课程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提出了适用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四基教学模式。

基于理论,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它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基本和具体政策面。

基于项目,即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分解成功能独立且完善的功能模块,同时,把教学内容相应设计成一个个特定的课题项目。将功能模块与对应课题项目相结合,从项目入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逐步渗透到整个课程的系统学习。

基于平台,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它是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系统学习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要以会计信息系统平台为面,比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面,延伸到掌握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

基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理论的载体,两者相倚而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无论基于项目还是基于平台,实践操作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既是检验理论知识掌握与否的手段,也是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解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对这四个基于的实施,既要有计划、分阶段,也要恰当融合、适时跟进。

2.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定位不足,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教学目标究竟定位在那一个层面?以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需求意愿为导向,根据上述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本文提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结合课程特征和教学要求,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分解为可操作性强、具体化的能力目标。这些具体化的能力目标包括: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两到三种财务软件七八个功能模块的运用、掌握ERP的运用与管理、通过相关认证资格考试、参加一至两项信息管理类职业技能大赛等。

3.教学程序要合理安排,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升华理论,理实一体。教学中,针对四个基于,以模块和平台为载体,要做到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即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的教学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起点,实践跟进,共同作用于模块与平台的教学。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为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合理安排学时充分讲解,并借助于对项目与平台的教学,设计一些案例项目,引入符合这一理论体系的相关实训、实践。理论为指导实践的规则、不断完善实践,实践的开展又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的掌握与应用。两者相倚而生,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程序。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手段讲科学、有策略,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为发挥“四基”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项目趋动,即以项目为教学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实践、解决存在于既定课题项目的实际问题。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规划,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遵循一定原则,制定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创设仿真于工作场景的教学情境;再次就是要有策略、有技巧地组织实施项目教学,转变教师本位为项目中心;最后是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该手段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5.课程考核体系多元有效。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法多元化,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三是考核标准多元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我校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于教学要求,彰显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第4篇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把计算机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实训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与国际趋同,大部分企业都已设置会计电算化岗位,以会计电算化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因此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技能,为社会输出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电算化人才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在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鉴于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深化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硬件设施落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会计电算化”课程与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有较大区别,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需要全员学生的共同参与,也就是“一人一机”的教学模式。然而就目前高校的现状来看,电算化实验室数量与学生人数严重不匹配、计算机设备落后、版本陈旧等现象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发展。许多高校迫于经费限制,机房紧张,不得已压缩上机课时,造成理论课时与上机课时比例达到2:1,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违背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养目标。

1.2 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多放在第五学期或者第六学期开设,每学期周学时为4课时,开课周数约为17周,学期总课时约为68课时。除去理论课时,真正上机实验的课时很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只能减少教学内容。目前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大多为用友或者金蝶,以用友T+系统为例,完整的操作模块应分为总账、报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和存货管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财务链和供应链两大块。然而迫于课时的限制,很多高校只能讲财务链,不涉及供应链,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3 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足

会计电算化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较大特殊性,因为它不单要求老师的会计知识十分扎实,还要老师具备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来解决上课时学生遇到的各种计算机问题,如系统崩溃,电脑卡机,数据库紊乱等现象。实际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都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人才稀缺的局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任课老师大多是会计专业毕业青年教师,并非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者会计信息系统专业出身,并且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计算机基础也仅局限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技巧。影响学生的上课效率与效果。

1.4 课程考评模式不合理,不重视平时成绩

大部分高校并未安装上机考试系统,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大多以笔试为主,并不能真正达到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另外,有高校即使是上机考试,但由于并未购买安装上机考试系统,只能通过限定题目,虚拟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这种手段,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结果,任课老师通过逐个恢复学生的账套备份来考察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不仅造成考试脱离实际,也给老师的批改任务带来沉重负担。再者,部分高校并不重视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的比例为3:7,期末成绩还是以最终的考试为主,平时上机练习的成果在最终的考核评价里得不到体现,造成学校的考评模式出现较大偏差。

2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建设,除了要扩充实验室的数量,使实验室数量与上课学生成一定比例之外,也要提高实验室的配置条件,在功能上也要满足学生的实验需要。高校应建立“谁用谁登记,谁用谁负责”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并且建立《实验室学生守则》和《实验室规则》,切实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高校应适当增加或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学生在无课时间也可以去实验室进行上机练习,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2.2 增加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都集中在某一个学期开设,课时数量极为有限。为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电算化水平,高校应增加??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数量,由单学期变成双学期开设,重新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把理论课时穿插在实践课时中,在实践中及时总结问题,让学生的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同时提高。另外,在教学内容上,高校除了讲授基本的财务链,还要兼顾供应链,可考虑上学期学习财务链,下学期学习供应链,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体系的完整流程,以适应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

2.3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既具有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鉴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而青年教师又具有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等特点,高校可聘请会计软件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青年教师技能培训,解答教师实际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软件问题。除此之外,由于青年教师大多初出茅庐,缺乏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经历,讲课时难免出现照本宣科、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因此高校亦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把青年教师送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顺利进行。

2.4 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改进课程考评模式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践、实训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高校应采取措施,改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最大程度的反映学生的真是学习水平。建议高校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平时成绩比重,把学生的日常实验结果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高校应积极购买或安装无纸化上机考试系统,以机试取试,考试结束后学生提交结果,由系统自动判分给出成绩,既可以减轻老师的批改负担,又能最大程度地考察出学生的技能水平。

电算化会计教程范文第5篇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简介

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

2.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传统的会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使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工作程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1)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计算机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快速地完成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存储,把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数据抄写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2)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传统的手工会计,由于数据、资料完全靠会计人员手工登写和抄录,因此容易出现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数据处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只要记账凭证输入无误,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就能得到保证。同时,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化的实现,会计信息也能及时地提供给信息相关使用者。

(3)会计的职能多样化。会计的职能,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是核算和监督。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中设计的系统和功能逐渐丰富和完善,会计的职能在核算和监督的基础上发展为集预测、决策、分析、核算、控制等为一体的多职能管理体系。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程内容设定的全面性。

(1)提高理论教学的比重。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避免片面设定为软件操作的教学,所有的操作课程都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我们可以将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合格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

(2)操作教学的延展性。对于会计软件中设计的各个模块,账务处理系统模块是整个软件的核心,是所有软件使用企业必须安装和使用的模块。当然一般的小型企业,账务处理系统基本能够完成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加上前期的系统管理和后期的报表系统,这三个模块就足以完成企业的业务。但是软件还研发和设计了许多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企业使用的其他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关联模块的教学。

(3)专业教学设定的区别性。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是在专业课程的设定上,大多与“会计”专业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课程都围绕着“会计”来开展。其实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计划设定上,可以增加计算机方面课程的开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除了软件操作的学习,还可以增加软件的编程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教学。

2.实践、实训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定中增加了实训或是实践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比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都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开设了相应的实训课程,让同学们用单、证、账、表来深刻理解学习的理论知识,了解会计、出纳们是如何手工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同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实训加入进来,让学生不仅会手工处理业务,还能用软件更加准确、及时、高效地处理企业的业务,真正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相结合。同时,由于该课程需要计算机和会计软件的双重条件满足才能实现课程的学习,这样就局限了学生们在课外对课程的学习,因此学校可以专门设定“会计实训教室”,以便同学们课余时间有学习和实践的场所。

3.教考方式的灵活性。

(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软件的操作是课程的重点。在整个软件操作中有多个操作员身份出现,有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出纳和会计,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无法区分自己所处的操作步骤和所承担的身份。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灵活教学,方式多样。比如,让同学们成立四个人为一组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身份,每个月再互换身份协作完成课程的学习。

(2)考试方式无纸化。传统的学校考试方式都是纸质试卷,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强调操作重要性的特点,纸质试卷无法实现对这门课程教学成果检验的目标。因此,有一些高校也在逐渐研究该课程考试方式的变革,实现无纸化考试,运用软件来完成考试。

(3)阅卷的自动化。考试实现无纸化之后,阅卷的自动化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由于考试运用软件操作来替代纸质试卷,在整个考试中就考查了同学们对每一个操作步骤的了解和掌握,若仍然使用人工改卷的话,将会加重改卷教师的工作量,效率也会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