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紧密结合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努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一、领导干部要增强发展意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明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现在的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产力。谁掌握先进生产力,谁就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地驶向辉煌的彼岸。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先进社会生产力自身要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条件,这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多种条件的系统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切又取决于一定历史时期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如果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符合、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么他的执政地位就会巩固,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否则,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淘汰。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积极致力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正是由于我们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同样,面对新的世纪和激烈竞争的国际形势,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方式方法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全体领导干部要增强发展意识,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先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改进我们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由计划经济下的命令式领导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服务式领导,由人治领导转变为法治领导,由封闭型经济模式的管理转变为“人世”后开放型经济模式的管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领导干部要增强文明意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和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方式方法,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历来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中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个突出相关的组成部分。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既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所以,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又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具体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历史证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是我们党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赋予我们党的崇高历史使命。因此,要实践“三个代表”,党员干部就必须增强文明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现代化管理、科技、法律、金融等知识,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廉洁奉公,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文明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三、领导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就是服务”,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领导活动本质的科学概括,是同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完全相通的。对于什么是领导,什么是领导活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解释,一切剥削阶级都是把“领导”当作统治,把“领导活动”视为牟取少数人私利的过程。工人阶级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阶级,是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之外别无任何小集团私利的阶级,因此,工人阶级政党除了为人民服务外别无他求,他们不是统治人民群众的“老爷”,而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这正是一切剥削阶级的领导观与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观的根本区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活动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指明了方向。在我们党执政的条件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作为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注意把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坚强组织,努力造就能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在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胜利之本,一切事情都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去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增强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和漠视群众疾苦的。这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最根本途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不仅仅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思想方法和世界观的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永远不会穷尽真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会掌握尽善尽美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只能是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它。因此,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大力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四、领导干部要增强创新意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对我们在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领导者肩负的历史责任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创新。正因为创新,才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才有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回顾我党80多年走过的辉煌历程,作为领导者就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所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负起“引导者和向导”的历史责任,不断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发展道路。在这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道路,邓小平探索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两代领导核心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面对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领导者,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创新意识,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实事求是,锐意创新。面对新的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而实现实践创新,真正使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全党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大发扬起来,以理论创新推动、影响其他一切创新活动的进行,从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向前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党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第2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领导力的研究开始系统化,并逐步超越所有与组织相关的论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事实上,无论组织规模如何,复杂程度如何,有效的领导力都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什么是领导力?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表述。美国著名领导学家沃伦・本尼斯认为,领导力就是将愿景转变为现实的能力。谢里夫・汉史蒂芬・柯维认为,领导力就是将人们的价值和潜力清晰地传达给他们,使他们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些价值和潜力。约翰・加德纳在《论领导力》一书中认为,领导力是一种独破于职位权力之外的东西。美国著名的领导力研究领域的权威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领导力》一书中认为,领导力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我国学者连玉明认为,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影响别人和被别人影响的,影响别人行为的行为,谓之“领导”,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则谓之“领导力”。领导的实质是影响,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

由此可见,在对领导力内涵的认识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考察维度。但有一点是他们的共识:认为领导力是一个保持组织可持续发展和卓越成长的重要驱动力。自从有了人类活动,领导活动便随之产生,其中就存在着领导力。无论组织内外因素如何变化,无论领导力的内涵有何变化,领导力设定目标并激励人们去完成目的的本质亘古未变。

领导力与领导密切相关,但又不等同于领导。领导就是一种影响,通过影响其追随者的行为来达成组织目标的实现,是领导者所特有的功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而领导力所阐述的是一种艺术,所谓艺术就是运用能力去实践的最高境界,领导力的主体不仅仅是领导者,还包括每一位参与者,它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现与挖掘参与者的潜力,以使其更好地为组织服务,更加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如果说领导是由领导的主体(领导者)、领导客体(人及任务)和手段三要素组成,那么对于领导最简单的诠释就是,领导就是领导者运用各种手段作用于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过程;而领导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一个环境,提升其他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让每个人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领导力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职位,也就是说不管你有没有下属,只要你进行了领导活动,通过你的行为影响了他人并且激励他人朝着组织目标做更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你就具有领导力。领导力不是你有什么头衔,而是你做了什么,职权是领导力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必要条件。领导力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领导环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程度、组织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具有新的内涵。领导力如同艺术,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唤醒,但不能直接赋予,需要领导者自身去感悟和思考,尤其涉及情感、魅力、信任、人格等魅力。

领导力是变革,而不是管理。“管理”是一个工业社会的概念,它仅对现实既定的目标和决策负责,是比较单纯的组织行为。领导力是由领导职能、领导素质、领导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是内生于“领导场”并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的力量,是领导主体用以应对来自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带来的挑战,并引导推动一个群体、组织或社会实现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管理是以制度为主体,是伴随着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一系列过程;而领导力是以人为主体,以最大限度地影响和激发他人的热情和生产力为目标。管理侧重的是将事情做对,而领导力侧重于选择做对的事情。管理是维持现有的秩序,领导力是改变现状。领导力的功能是带来建设性的或适应性的变革,而管理的职能是自动平衡,即通过让关键变量保持在容许范围内从而使系统维持下去。自我平衡的重要方面是控制,因此,控制处于管理的中心位置。管理是以命令、服从为基本的行为模式,是一种硬权力,具有强制性;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更多的是一种软权力。

领导力的构成

领导前瞻力。前瞻力就是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环境中,领导者是否能够看清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有远见的规划团队长远策略,正确预测未来,从而实现团队的目标的能力。这是领导者最原始、最基本的领导力量。前瞻力的形成主要与领导者和领导团队的领导理念、领导者的知识水平、组织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以及领导活动的自身特点有关。

领导决断力。领导决断力是领导者针对领导活动中各种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快速有效决策的能力,是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分析、判断及处理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掌握并利用各种决策理论、方法和工作,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情感控制力及大局观,具备快速和准确评价决策收益的能力。组织发展需要领导做出策略决断、危机、培训、变革、人事、撤退等诸多决断。可以说,领导决断是一个完整的程序、完整的系统。任何组织走向飞速发展的轨道,都离不开领导者在关键时刻做对决断、做好决断。

领导驾驭力。驾驭力是领导者驾驭一支团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领导者有效控制组织的发展方向、实施战略的过程,是使组织中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围绕一定目标而行动的能力。如果说驾驭是指如何去做,那么驾驭力便意味着如何拥有这样的能力。驾驭和驾驭力是相辅相成的,驾驭一支团队需要优秀的驾驭力,而驾驭力又是从驾驭团队的过程中慢慢累积而成的。如果说驾驭是实践,那么驾驭力就是理论和经验。领导驾驭力外在表现为行动控制,领导者通过驾驭力使被领导者行为符合领导者的期望与要求。

领导执行力。领导执行力是领导者有效利用现有组织资源、贯彻组织战略意图、高效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是把组织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领导者要拥有较强的领导执行力,就要让员工抱有梦想,而且还要拥抱它、实践它;要深入员工中间,向他们传递活力和乐观精神;要以坦诚精神、透明度和声望,建立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感;要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的团队,把同员工的每一次邂逅都作为评估、指导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机会;要有勇气,敢于做出不受欢迎的决定,说出得罪人的话;要以好奇心、甚至怀疑精神来监督和推进业务,要保证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带来员工们的实际行动;要敢于承担风险、勤奋学习,亲自成为表率;还要懂得激励,能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成员热情。

领导力的修炼

修炼领导者的控制能力。如果没有有效控制,领导者就无法从事管理工作,组织就无法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即使是相对完美的决策和计划,也会因无法执行变成空谈。因此,控制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是一项重要工作。领导者想取得卓越的成效,就必须致力于有效控制全局。为了增强领导者的控制力,领导者要坚持领导控制全局的原则,能灵活运用经济、法律、精神或行政等控制手段,熟练掌握引导控制、权力控制、自有调控等有效控制方法。

修炼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者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依据现实条件,对未来的行动方案进行设计、评估、选择的过程。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可见决策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领导的成败和能否做出正确决策直接相关,所以,决策能力是领导力开发的重点之一。为了提高领导决策能力,领导者要掌握德尔菲法、决策树法、矩阵法等科学决策的方法,要按科学决策的程序办事,要有正确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修炼领导者的“领人”能力。领导就是要带领别人完成目标,其要义就在于“带领”。是否领好人是领导者领导力高低的衡量尺度。为了提高领导者的“领人能力”,领导者要愿意育人,把培养教育下属作为领导者的重要工作来抓;领导者要能识人,领导者必须有辨别人才的能力,能识别出潜在人才;领导者要会选人,掌握科学的选拔人才方法,具有宽阔的选人视野;领导要敢用人。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对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才,也能以宽宏的胸怀用之。

修炼领导者的协调能力。一般情况下,组织的人际关系都比较复杂,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组织氛围紧张、人心涣散,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协调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是领导工作主要方面之一。只有那些把上下左右关系“玩得转”,在其他成员面前“吃得开”,各种工作关系“摆得平”“理得顺”的领导者,才能够赢得上级的认可、同级的肯定、下属的拥戴。

修炼领导者的心理调适能力。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领导者需要及时调节心理以适应这种变革。领导者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其应变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的综合体现。运用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自觉进行心理调节以保持良好心态,是领导者做好工作的前提。要不断地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就要能正确看待心理失调,克服恐惧心理,采取必要措施,增强自信心。就要加强领导者的自我心理卫生保健,建立自我防卫体系;就要防止和克服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控制不良情绪,加强自我心理调控。

修炼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领导力最为直接的体现。领导者能取得业绩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语言表达力的高低。因此,领导者要注重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主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是表达方式和内容合适。做到内容贴切、话语真实、方式简明。二是表达得体并有礼貌。选择的表达方式和语汇要切实符合对象和身份,符合语言环境,态度要谦虚,神情要文雅。三是要表达准确。用词和发音要准确,要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表达方式。四是要通俗而简洁。表达要平易自然,语句要凝练。

修炼领导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能力也是领导力的激发点。领导创新能力包括发现新问题的洞察能力,拓展思路的探索力,已有经验的借鉴能力,远见卓识的预见力和探求新知的思考能力;提高领导者的创新力要培养领导者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想象力、严密性、变通性等个性特质;需要掌握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需要掌握还原法、列举法和演绎法等创新技法;需要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第3篇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创新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创新为其他能力注入生机和活力,是激活其他能力的源泉和动力。领导创新力作为一种高层次能力,是领导干部在自身生理素质基础上,以感知记忆、兴趣热情、惊奇疑问、直觉灵感等为心理基础,由抽象统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联想想象、假设创建等多种能力复合构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技能。有无创新情神和创新能力,既是衡量、检验领导干部优秀还是平庸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决定领导干部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强化问题和目标意识

任何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研究的起点,也是领导创新的起点。问题会使人产生一种由怀疑、困惑到焦虑,进而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培养领导创新能力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而勤于调查研究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到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并在捕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领导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发现和确认问题,是为了确立目标。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和目标分不开的,也是为追求一定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往往是人们终身追求的东西,在观念形态上表现为雄心大志、远大理想,等等;近期目标是人们近期内所探究和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说长远目标可以构成领导创新经久不衰的动机和动力,能激发恒久的创造和探索热情,那么近期目标则能激发起创新的冲动和对创新产生思维“聚焦”的作用,把领导干部所储备的知识、所潜藏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把领导干部多种多样的知识和能力、广泛扩散的精力、注意力等集中收敛起来,投入高效率的创新过程之中。当然,目标只有适度,才能为领导创新活动起到动力和“聚焦”的最佳效果。

在领导创新过程中,“目标必须始终如一”。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标的创新,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生命。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住创新的目标,在失败中寻求成功的动力,在挫折中磨励自己的意志,化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始终如一地沿着目标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二、调动合理的创新欲望

实现创新目标的动力,来自于一定的压力和欲望。实践表明,人的聪明才智在一定的压力场内才能得到释放。压力可以激发领导干部的事业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进而有效地调动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创新和突破。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领导干部,不可能追求创新,也不会有所创新。压力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创新更需要的是主动的压力,即来自个人的自我压力。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既要善于自我加压,也要善于利用外部压力。一旦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地努力进取,创新发展。当然,压力只有适度,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保证科学发展的健康稳定进行。

合理的欲望,也是实现创新目标的动力。一个人有欲望,才会有朝气,才会积极主动,才会有创新的行动。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干部,心中往往充满强烈的进取欲望,决不甘居人后。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适时地形成某种欲望,对于释放创新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欲望可以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使领导干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发展的目标上,深入到所探究的问题中,时时刻刻想着创新,事事处处琢磨创新,专心致志,废寝忘食,乃至乐此不疲,不断创造新的经验,破解新的发展难题,推出新的发展举措,最终取得科学发展的成功。

三、塑造良好的创新心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培养广泛而持久的兴趣和保持积极而健康的情绪,即有良好的心态支撑。广泛的兴趣,不仅能够使领导干部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强烈地吸引领导干部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而且能够使领导干部的智力获得多方面发展,从多方面得到启发,对创新产生激发和推动作用,促进创新的成功。

领导创新不仅需要有广泛的兴趣,而且还要善于收敛兴趣,在一定时期围绕所要解决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培养和形成某一中心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水滴石穿”,在某一方面力求有所突破。收敛兴趣,可以使领导干部思维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把知识、智能、精力和时间等聚合起来,形成一种推动科学发展的强烈而持久的创造力量。即使十分疲倦和劳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尽管困难重重,也不会灰心丧气,而能够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克服它。

积极而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对于领导创新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心境、激情、热情、友谊和信任等。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境,如心情舒畅、充满希望、乐观镇定等,既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促进领导干部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又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和谐的心态支撑和保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短促情绪状态。健康向上的激情,特别能产生创造性的冲动,调动起领导干部身心的巨大潜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热情则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对科学发展的追求和对创新事业的热爱。它虽然不如心境那样广泛,但比心境更加强烈而深刻;它虽然不像激情那样强烈,但比激情更加稳定而持久。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创新者,可以说都具有热爱事业并爱之如迷的特点。友谊和信任作为领导干部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样可以构成一种催人奋进、鼓励创新的精神力量,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道德支撑和文化保障。

四、开发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想象力是领导创新的重要能力,主要由联想和想象、直觉和灵感构成。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能够克服两个事物或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产生新知识、新见解;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得出的一种形象思维,它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思接千载”和“视通万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探索性的宏伟事业,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投身于社会实践和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探求、构思那些不为人们直接感知的、隐蔽的内部机制或机理,“思维之鸟”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科学发展也才能站位高、空间大、速度快、效益好。

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创新想象力来自于直觉和灵感。因为人们对创新知识的获得、创新思路的探求和创新举措的构想,往往需要经过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又有短时间的攻关和突破;既有经久的沉思,又有一时的顿悟。这种一下子使问题得到澄清的顿悟,就是直觉和灵感。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创新活动中,直觉和灵感作为诱发想象力的思维要素,不仅可以使领导干部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洞察客观事物的趋势和本质,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开突破口,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帮助领导干部从多种思路中选择正确思路,从许多可能的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特别是在各种可能性及各种方案很难分清优劣的情况下作出抉择或决断,就更取决于领导干部直觉能力的高低。当然,对直觉和灵感不能盲目崇拜,而应当用实践来检验其正误,即使是正确的直觉和灵感,也必须进行进一步的逻辑加工,使之上升为科学严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指导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

五、勤于学习和善于思考

创新是以渊博的知识为源泉的,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没有创新。知识积累越丰富,创新的成功率就会越高;理论根基越深厚,创新的思路就会越清晰,厚积而薄发。从领导创新角度看,知识越丰富,考虑问题越全面,就越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实现发展思路和工作方式的创新。而知识是通过不懈地学习获得的。对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丰富知识,可以增强智能,摆脱愚昧,变得高明;读书学习,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变得精明;读书学习,可以树立远大眼光,创新发展思路,变得开明。

创新是智慧的结晶,灵感的闪耀,思想的火花。只有知识,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创新。知识犹如花粉,它只有通过思考的智慧之光,将花粉酿成蜜汁,才能升华为能力。学习、调查、实践,固然为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和材料,但要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还需要认真思考并进行加工提炼。提高领导创新能力,必须善于多思、深思、熟思。既要突破思维空间的限制,跳出线性、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又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局外思维等进行综合思考,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得识“庐山真面目”,以敏锐的目光、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维深入事物的内部,抓住本质进行创造性工作,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六、铸就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在创新过程中,意志表现为领导干部为达到一定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顽强地同困难斗争,果断地处理问题,以及自觉节制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的、常规的活动中,意志因素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领导发展的创新活动中,目标和方向性表现得异常强烈、鲜明,这时领导干部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意志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没有它,艰巨复杂的创新活动往往难以维持和进行下去;没有它,科学发展的创新事业也难有成就和难以成功。在这里,坚强的意志起着增强领导创新的主动性和顽强性的作用。

领导创新是极其艰难的活动,失败在所难免。当领导干部能够直面失败时,创意就会源源而来,巨大的潜力与长远的收益就蕴藏在探索科学发展的创新道路和过程中。创新也是一种尝试,是想前人所未想,说前人所未说,干前人所未干的事业。在领导科学发展的探索、创新过程中,许多困难、问题会接踵而来,创新之初也可能遭到人们的误解,甚至被嘲笑和反对,成功的每一步都会有挫折相伴。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知难而进、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境界和韧力,才能把科学发展的创新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第4篇

 

一、领导战略理念务实化 

 

从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全新执政理念,再发展到十六大后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战略理念,党的领导从本质目标和思维上实现了逐步的升华。“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党的宗旨与落实对个人权利尊重的结合,体现了党的领导战略理念更加清晰,即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终落脚点都要放在每个人的生存权利、物质生活水平、政治权利、精神文化生活等具体的权利实现上,既要体现党的领导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要保证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成果能够惠及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为人民服务”是党在革命时出的号召。党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取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信任,从而成为真正的领导核心。应该说,“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这不仅是体现党的基本性质的要求,也是每位党员个人的素质要求,更是党保持领导地位、完成历史使命的需要。当然,主观上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与实际领导过程中的效果并不总是能完全符合。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观上党认为自身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进行的一切实践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但客观效果却与党的领导初衷相去甚远。党在领导理念上仍然坚持为人民服务,但在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方式途径上却出现重大偏差。究其根源,重要原因就在于领导理念过于单一化和抽象化,领导理念的具体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及时更新与丰富,从而导致了在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的一系列偏差。 

“执政为民”是新时期党的领导理念的全新总结。执政为民实际上包含了几重含义。首先是党的领导理念的创新,在现代政治文明视野内,执政党要完善领导职能,必须把领导与执政统一起来,将领导更多地以执政的形式体现出来。其次,执政为民包含了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具体现实途径和方式。党要真正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就必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增强领导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让广大人民能全面享受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丰富、社会和谐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从而从内心真正认可党的领导,增强党执政合法性。最后,执政为民还包含了对广大领导干部与党员的总体要求。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和执政都是通过领导干部与党员在现实工作中具体执行体现的。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就必须切实将党的方针政策与自身素质提高结合起来,将“为民”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而不是空谈为民或者公开为民私底下却做着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以人为本”的提出则反映了党在领导理念上的重大进步。党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宏观上的“执政为民”与微观上解决每个人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党的领导也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否则就无法体现民主、平等、公正的现代政治文明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党的领导理念在走向具体化和现实化上的重大进步。 

 

二、领导战略动力明晰化 

 

党领导的事业要发展,必然要求党对推动发展的动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把阶级斗争作为推动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认为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难题。实践证明,党在这一阶段选择了错误的战略动力。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而全球信息化的科技革命浪潮也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将战略目光放在“创新”上。党的十六大后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对时代要求的及时回应,也是党在领导战略动力上的理智抉择。 

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就创新的具体内容上来说,应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增强党领导整个国家的理论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创新是党的传统与特色,只有执政党不断保持指导理论与指导思想上的更新与活力,才能激发整个国家的创新潜能。党一直按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不断实行着宏观指导理论与具体纲领、路线的创新,使党和国家总是能保持创新的活力;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难点,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或是具体体制、机制、法制的更新,都是推动整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制度改革上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今后要在深入贯彻改革方针的指引下,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职能转型,建设责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项法制建设;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也是适应全球化竞争新形势的基础。据报道,日本为了保持对中国的竞争力,把努力保持在科技领域的创新作为实现对中国领先地位的重要保证。21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世纪,没有科技的优势就没有综合国力的优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实践创新包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每个人特别是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注重在实践中总结新方法、开创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注重以新的实践行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创新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更是对新出现的问题、难题、课题以创造性的手段进行解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民生利益等各种现实具体问题找到新的解决途径,才能体现实践创新的根本要求。 

 

三、领导战略体系完善化 

 

一个执政党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要求与现实局势对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注重对自身领导战略体系进行及时更新与完善。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十分注重将党的思想路线与现实要求相结合,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是对党的领导战略体系的向前推进。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的全新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发展”的全新指导思想,也是对党新阶段领导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新战略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不久,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第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党的领导能力的根本保证。新阶段新时期,党能够继续保持先进的领导地位,能否完成执政使命,最关键还是决定于党自身的战斗力如何。执政党建设问题已成为党保持领导与执政地位的核心所在。十六大以来,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全新课题,既是对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使命的清醒认识,又是对党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特色与本质的再认识。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统一于党的领导事业当中,统一于党为完成历史使命、实现自身纲领与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当中。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执政能力建设则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结合的产物,是先进性在党的执政阶段的具体体现。由此出发,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中走出了一系列新步伐,包括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干部培训与教育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党内民主与监督、人才工作等等,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领导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应是什么样的模式?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将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视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十六大开始,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到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全新模式。和谐社会不仅是缓和矛盾,还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利益等各个层面的全新要求,不仅要重视宏观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还要重视生态环境、群众实际利益、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这段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党对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战略策略、步骤、方法手段等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贴近时代与现实要求。 

 

四、领导价值体系理性化 

 

2006年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理念。党越来越注重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意识形态的理性引导,体现了党在领导意识战略层面的创新与进步。 

现代政治文明理念认为,意识形态的根本作用之一,体现在为政党活动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执政党来说,必须十分注意利用意识形态的宣传来扩大影响,取得民众支持。但意识形态一般反映特定阶层与阶级的利益,属于特定阶级的理论体系,因此,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执政党在宣扬自身意识形态时可能会导致对其他不同思想意识潮流的压制。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曾有过这样的教训。“文革”时期动辄以右派分子的大帽子压制不同派别的思想,在文化领域错误地实行专制式的“革命”,实际上就是对意识形态的误用。“文革”的后果不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在意识形态的引导上采取了更加科学和务实的态度,既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注意对一些具备普遍意义的中间性质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和引导。例如,党注重普遍性的价值观念的宣传,包括“八荣八耻”、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等,都表明党的领导在价值导向上越来越清晰化和民主化的趋势,也表明党将自身指导思想的更新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能力越来越强。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第5篇

企业创先争优要针对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方法、目标和任务,特别是要在活动载体和推进方式上大胆创新,及时发现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不断丰富和拓展科学发展的成果,实现经营管理新的跨越。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创先争优为目标,树立模范表率,提高管理层的总体素质

企业的领导班子是企业的旗帜。实践证明,领导班子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法宝。由此,党及领导班子的先进性要通过千千万万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形成促使领导班子学先进、做模范的外在压力,从而激发广大领导班子主体争做优秀的热情,转化为“让先进的有光荣感、一般的有紧迫感、后进的有危机感”的内在动力。这种外在的压力与内在的动力共同形塑了创先争优的基本动力系统。这就强化领导班子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领导干部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充分认识学习的必要性。作为领导干部,驾驭一个企业的全局,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才能。其次,要养成崇尚学习的良好习惯。不学习不读书就没有新思想,也就不会有新策略和正确的决策。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把整个领导班子的学习带动起来。第三,要注重学以致用。目前,我们在改革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面临着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领导要通过学习思考,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强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团结员工、依靠员工推进改革发展的本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同时,还要强化创新意识,提高领导班子勇于竞争的能力。并且,要强化发展意识,提高领导班子开拓市场的能力。

领导班子主要是要提高三种能力,争做精管型领导班子,提高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成为精通管理的领导班子的基本条件。一要提高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善于运用理性思维和战略思维判断形势、谋划工作,增强解决问题、制定措施的针对性。同时要善于找准上级要求、下级情况和外观因素的“结合点”,在“结合点”上多角度综合分析,不断发现、改进不足和差距,不断按新形势要求调整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二是提高独立承责的决策能力,树立大局观念,正确认识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提高求真务实的执行能力。消除“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现象,把真功用在落实工作上,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提高执行能力。

二、加强文化建设,以创先争优为目标,确立企业发展定位,整合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

企业文化,是由其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现象,企业员工就是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发展靠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文化,而“创先争优”活动,同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并且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机结合的一种最为活跃的组织文化。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需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认为企业须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切忌形式主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心声,表现他们最珍视什么,希望怎样工作,怎样生活。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高美誉度和高生产力。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塑造有鲜明特色的本企业文化。首先要有观念特色。其次要有行业特色。再次要有品牌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品牌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有的甚至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重视开发人的精神因素,确定人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才能,形成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员工的觉悟,把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之下。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延续,从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来看,这种文化已成为这些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桎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满足顾客、员工、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和要求,才能获得持久发展。

三、加强组织建设,以创新争优为目标,落实基础管理,凝聚企业的智慧和力量

企业改革发展30多年来的艰难历程启示我们: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阶段, 都离不开党组织提供的思想政治保障;企业改革发展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都凝聚着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党建工作始终是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 必须强化组织建设, 形成一种“创先争优,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为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组织保障。

第一,加强民主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还需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通过工会、职代会、职工代表联席会议等形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从而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随着企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职工的总体利益在得到实现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和矛盾。不把这些关键问题解决好,就不利于职工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不利于企业改革发展;更不利于社会和企业的稳定。因此,企业的民主管理也要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进行。

第二,深化制度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较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者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管理者一定要不断学习,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借鉴学习,不断总结,切不可消极被动、固步自封、急于求成、思想保守。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由低向高,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

第三,抓好作风建设。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解决领导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一位领导都要以身作则,为企业着想,为职工服务。其次,要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只有在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中,职工才有可能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在本职岗位上争做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多到班组宣传一种向上的文化,同职工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现象,做好正确引导,要让每一位职工都认识到,大家都是企业的一分子。

四、推进企业创新,以创先争优为目标,发展科技人才,打造企业自主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在深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是人类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

在“科技引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性企业”的主旋律下,企业应坚持以技术开发为基础,以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为重点,以高效、高精度、高可靠和多用途、专业化为发展方向, 不断推进企业创新建设:

第一,改变企业经营理念,转变为创新型企业,以此更加满足企业利益。当今企业大多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开展企业活动,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企业的创新活动对今后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创新活动在今后的科技社会中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成长剂。

第二,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有足够的重视,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活动,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巨大的,企业应当正确把握市场变化的动向,以提高自身实力,引导企业发展的导向。所以,创新活动等新思维对未来市场动向的变化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谁先开始新的模式创新便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领头羊的地位。

第三,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高素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都是稀有的,人才的缺失是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只有大力培养与提高创新型人才,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才能更好的在市场中立足。

第四,严格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只有保护了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才能更好的刺激企业投资家进行创新的支持,从而更好的支持创新等活动的研发。也更能使工程师、设计师等的创新积极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引领企业的创新在市场中获得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