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94-02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2]。新课改下的课程将不仅仅是学科的总和,它是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的有机统一体。故而在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中,只要有利于地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标准和达到地理教育目的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称为地理课程资源。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都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容,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探究学生生活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因此,本文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生所在的学校乃至社区的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地理要素,包括家乡的基本地理知识、民风习惯、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

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课程资源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途径。此后,有人对课程资源的目标与要求、知识与理论、过程与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后,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的人很多,有进行理论研究的,也有进行实践探讨的。这些研究在明确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包含的内容以及教学意义等,并认为我们应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实践方面,一些课程专家、学者、一线地理教师纷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却还没有深入的研究。

国内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针对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尹耀武基于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把澧县地理课程资源做了分析,并通过调查澧县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给学校、老师、社会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周顺心则从“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研究理论入手,探究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从教材方面来谈如何开发地理乡土课程。此外,他还实地调查了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分类,认为我们可通过“博客”和“网络”平台来进行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另外,在张碧秋和焦洪霞的文章中,她们都认为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十分必要,她们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还不能自成体系。针对这种现象,她们总结出了一些原则、提出了个人建议,以促进我国各地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教育界研究“乡土地理”,一般是从教材编写、地理教学入手,但有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广东省是最早开始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因此笔者选择深圳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三、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师为对象,用抽样调查法对深圳市的初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主要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相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所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四个方面,情况分析如下:

1.教师对有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

调查发现:只有8.5%的教师比较了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相关理论,23.6%的教师不了解,其余教师只是听过并不清楚,这与很多教师没有参加过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有关。

2.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置

“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是指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地理课程的认识情况。”[3]为了了解深圳市初中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情况,本文的调查主要涉及:多媒体教室、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地理图书室以及相关参考书的配备。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3.5%,为地理教师订阅或购买相应参考书的只有35.2%;而地理图书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却只有12.5%,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仅9.6%。可见,深圳市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配置不足,是制约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之一。

3.教师、学校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认识

绝大多数一线地理教师支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肯定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有96.9%的学校没有地理课外活动小组,87.5%的学校没有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校本教材。由此可知,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绝大多数的学校仍缺乏应有的开发利用意识,对此并不重视。虽然我国施行了三级课程体系,但对于国家课程的关注远超过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巨大漏洞。

调查表明,在初中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方面,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部分“知识目标”,却相对缺乏“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科学化的地理教育目标。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上,绝大部分地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4.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

由调查可知,88.3%的教师没有调查过当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58.3%的教师只是偶尔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学校附近自然、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而经常收集并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用于教学的教师只有17.5%,另有10.7%的教师想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但不能将其很好地制成教学课件。这说明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还很低,这些都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此外,教师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资料、课时不允许。究其原因在于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因而学校、社会不重视初中的地理教育。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1.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程资源范围的识别、利用的程度及效益发挥的水平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把提高教师素质始终放在首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真正主动地参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此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选派地理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外出进行交流学习,把“新课程、新思想、新教法”带回来。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地发现和接纳新的对教学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能。

2.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

“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是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完善初中教育质量检测机制。通过完善考核制度来增强各界对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视。

此外,要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地理图书室、地理实验室、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等。也可以多校联合共同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选派地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骨干教师带头组织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定期进行资料汇总,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网站等,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3.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缺少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主要是融入平常的地理课堂教学,常见的方式有“新课导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补充和丰富地理教材内容等”。所以,教师平时要自觉地收集乡土地理资料,分析调查学校周边可利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结合相关章节内容,把“乡土、乡风、乡俗、乡情”等直接或间接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

4.注重乡土地理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活动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材应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日程生活中的地理小常识、趣闻,开展地理辩论赛、乡土地理知识讲座,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等,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编排小栏目、播放自排节目……这些方式更精彩灵活、操作简便,经济实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尽管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很大问题,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下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对此,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初中地理教师的培训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利用技能;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外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来。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9.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环境,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改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探索性、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特的课程领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1]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内涵

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学习方式,或者是一种课程类型,也可以看做是以知识与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的综合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义,既有学习的内容,又有课程的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性教育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预测交流结果。”[2]

二、开展初中学生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是指家乡的地理知识,它的内容是学生家乡的地理环境,乡土地理的教学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中的几个要素,开展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乡土地理环境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身边可触可及的熟悉事物,展开实地调查简单易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和交通状况,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改善家乡面貌激情。[4]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生活,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分析调查本地自然条件对社会环境、经济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改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一手材料,了解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面对环境污染,引发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5]

3、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造力

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内容多种多样,课题研究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例如,对水污染的研究,还要用到化学知识,网络计算机知识。研究性学习中,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交融,学生多渠道获

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乡土地理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是家乡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地质地貌、气候植被、自然资源等,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进行课题研究,具体过程是

1、确定课题和制定方案

确定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第一步,课题的确定,关系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乡土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自然、环境、经济、旅游各方面。确定研究课题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考虑研究的创新性的价值性,课题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课题确定后,要认真制定课题方案。考查课题背景,设计课题研究步骤和方法。确定研究分工,预算研究经费,考虑研究规划,预设研究结果

2、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

制定好课题方案以后,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具体实施的课题方案,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取舍,整理归类,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和证据,通过判断推理、归纳演绎进行研究分析。利用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图表。[6]

3、交流课题研究成果

学生对资料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展示课题研究成果。[7]写作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开展辩论会、建立研究型学习网站等。也可以把研究得出的建设性结论提交给政府的相关部门。[8]

总之,开展初中学生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加强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9]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10]

参考文献:

[1]尹后庆,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2011

[2]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

[3]柯志坤,,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

[4]王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河南大学,2013-05-01

[5]李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南大学,2013-05-01,

[6]杨光生,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乡土地理教育有效整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06-01

[7]李宣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华中师范大学,2012-05-01,

[8]邓庆红,我国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15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第3篇

【摘要】乡土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空间,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渝东南民族地区 红色乡土史 历史教学 运用 原则

渝东南民族地区位于湘、鄂、黔三省与重庆市之间,为土家族和苗族集聚区域,包括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在近现代史上有着许多的革命战斗遗迹、遗址、文献档案、资料和革命人物、历史事件、革命精神等红色乡土史。因此,将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感悟历史大有裨益,从而能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一、红色乡土史及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概况

1.红色乡土史的概念。乡土的本义是指家乡、故土,通常指的是人们出生的故乡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乡土史资“记载了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地区微型化了的通史”[1],“从广义上说,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说,乡土史资源主要包括本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2]。红色乡土史则主要指一个地区在近现代留下的革命战斗遗迹、遗址、文献档案、资料和革命人物、历史事件、革命精神等。

2.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概况。黔江区有小南海镇红军奇袭大路坝时的临时指挥所、濯水镇红军横渡阿蓬江泥沱渡口纪念碑、三元宫“红军纪念碑”、水市乡“红军树”、白土乡三塘村两处剿匪标语、冯家镇红三军政委和前委书记万涛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南宾镇猫圈坡红军井等。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有郁山镇德政碑、汉葭镇红三军司令部汉葭旧址、县城南端绿荫轩和南渡沱红军渡口遗址等。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三方面军在南腰界创建的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龙潭镇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烈士故居及革命教育家赵君陶(原国务院总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母亲)、县城烈士陵园等。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峻岭乡红军倒马子坎战斗遗址、县城南郊二野司令部旧址凤鸣书院、红安乡刘邓大军入川处红茶渡口和“、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第二野战军,打击边区顽匪,解放秀山,挺进大西南等悲壮而感人的革命事件展现了红军的革命理想和对革命的奉献精神”[3]等。

二、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上述可知,渝东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乡土史资源,它们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爱乡、爱国、爱党教育的鲜活素材。那么,怎样将这些红色乡土史资源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之中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原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正确行动的依据、尺度和准则。因此,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是随意而行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双主性原则。教师在将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时,应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正确地把握红色乡土史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寻求二者在内容上的结合,并根据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主辅性原则。教师在把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时,应正确处理好与历史教科书间的关系;历史“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资料”[4],以历史教科书为主,红色乡土史为辅。补充的红色乡土史要适度,不可喧宾夺主,冲淡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与历史教科书相结合;选择那些适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最熟悉、最典型的红色乡土史。

3.个性化原则。渝东南民族地区虽有着丰富的红色乡土史资源,但基于不同区县、学校、老师和同学,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的红色乡土史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为此,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特色,彰显个性。

4.专题性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拟定一系列的专题,如刘邓大军入川、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武陵山剿匪斗争等,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然后让学生编辑与红色乡土史题材有关的专题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红色乡土史专题展览,等等。

5.实践性原则。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乡土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局限于中学历史课堂,更好的方法是走出教室,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感悟、体验自己家乡的红色乡土史。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民族博物馆,收集各红军故事等,进而根据这些活动写调查报告、开展图片展览、开展故事会等,这样则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渝东南民族地区在近现代史上有着许多的革命战斗遗迹、遗址、文献档案、资料和革命人物、历史事件、革命精神等红色乡土史资源。应遵循双主性原则、主辅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专题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将其灵活地转化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并行之有效地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拓宽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锻炼历史思维能力,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教育,以及培养爱乡爱国情感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胜民.用乡土史激活历史教学[J].当代教学科学,2006,(7):61.

[2]宋丽婷.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以周村乡土史教学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教学有效性;学生能力

一、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由于乡土资源往往取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生动有趣,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对学科知识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而且还具有情感教育的价值,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从生活中探究知识的愿望和态度。

例如:笔者在教学《体味文化》这一框题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临泉的杂技、肘阁抬歌、花样子剪纸、柳家荷花等,学生看到熟悉的文化现象,兴趣高涨,参与性极高,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感到知识不再是抽象的,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使教学内容更有说服力

“生活教育理论”是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而“从生活走向知识,使知识走向社会”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举例,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真实性。乡土资源往往取材于本地,为学生所熟知,可以使学生对本地某个方面的情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得事例材料更具有真实性。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政治教学若能把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生活化而被学生接受,而且能够使课堂更加具有说服力。

比如:在教学《文化生活中选择》这一框题时,我采用了课题活动《小城伤痕》和《小城晨光》中学生收集的素材。这些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和获得的身边资源,比任何一本教材及教辅都更生动,更贴近学生,更能让学生信服并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在多样的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透彻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对生活的概括与抽象,总结人类思维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的过程就是把抽象的理论与生活结合,并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乡土资源的生活性和现实性比其他材料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比如:在教学《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框题时,我结合《高塘剪纸》的活动材料,进行设问和材料展示,使学生对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对于社会和文化本身的作用有了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教材内容。正像学生的反馈中所说的:“对于刚学的内容,由于知识、思维还不能较全面的展开,把较集中的乡土资源用于教学,使我们的思维更加集中,理解更容易。还能形成整节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更透彻”。

四、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更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产生认识,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注重实践,使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校内校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课堂。一方面在校内课堂上,按照教材体系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学习教材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与课堂小探究活动结合,利用校外课堂中的情景,对校外课堂的情景进行再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或某个方面的创新能力;与综合探究活动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外课堂上,学生通过眼口鼻耳等身体的感官获得大量的信息,看到的,听说的,闻到的,当时想到的等等极为丰富的信息。活动结束后,学生很快回到校内课堂,坐下来冷静地利用教材知识对校外课堂进行情景回顾、理性地分析。 学习《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既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综合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了一些“思想的火花”如:《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柳家花园的“文化”多》等。

笔者发现,目前网络上的资源虽然很多,但并不一定能找到适合教学需要的一切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当教学需要能够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材料时,乡土资源就能够弥补这个缺陷,从而使政治教学的课程资源得到丰富和完善。运用乡土资源为政治教学服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尝试,效果非常不错,但还需摸索。在探索实践中有几点还需要与同行共同探讨:

首先,必须注意资源的积累。也就是说不要在教学需要的时候才去收集,而是要经常注意利用课题活动、郊游、散步以及上下班等机会,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有价值的、能够说明某个问题的乡土资源。当然判断它们是否具有价值、能否说明某个问题,需要自己对教材内容有比较高的熟悉程度。

其次,要把乡土资源和其他资源有机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要求我们要关注当前国家和社会的时事形势,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不能单打一。笔者采取的原则是,以乡土资源为主,兼顾其他资源,使用乡土资源更能够说明问题的,就采用乡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