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场景;背景;概念

从本质上来看,和动画场景相似的传统电影、戏剧的场景,与动画场景有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传统电影、戏剧的场景是属于实物性的空间范畴,而动画场景是属于虚拟性的空间范畴。实物性的空间通常服务于真实角色的表演,受限于角色真实性特征的影响,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必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而虚拟性的空间则一般服务于虚拟角色的表演,在画面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上,可以不受如电影、戏剧中的真实环境的空间限制,使动画场景呈现的范围、角度、镜头运动与衔接达到无所不及的自由。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已经大量运用于电影制作之中,这使得原有的实物性的空间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而虚拟性的空间的服务对象也出现运用于真人。

因此,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动画的许多概念已经需要与时俱进,逐步更新,从动画发展的时代性与技术性上来探讨动画场景设计与场景、背景的异同。

1 动画场景设计与场景的概念之争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场景是指“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包含了角色生活、工作等活动场景和想象的非现实环境。”[1]场景,在电影或戏剧中是为角色表演所搭建的舞台,在动画片中同样也是为角色表演所营造的空间环境。只是从传统意义上讲,服务于真实对象的实物性空间范畴与服务于虚拟对象的虚拟性空间范畴作为两者最大区别。但是,数字技术的介入,让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虚拟性空间环境,也使得电影中的角色不再只是真人,还出现了虚拟角色与真人共同在虚拟性空间环境中的表演。如类似《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影片中真人、虚拟角色、实物性空间与虚拟性空间的结合,成为当下电影大片追逐的一种时尚,同时也引领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观的提升。

回过头来看,电影中出现的这样一种虚拟空间环境,它在服务于真人角色表演也必须要受制于角色真实性特征,这种虚拟性空间环境仅仅是无法实拍的实物性空间的“模拟再现”,场景空间的调度和自由度必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电影的虚拟空间环境与动画场景设计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从概念上梳理来看,场景中的“场”通常是指电影或者戏剧的场次、段落,是时间的概念;而场景中的“景”是指景物、环境的意思,是空间的概念。这一点,电影或者戏剧的场景与动画场景两者都是相通的,属于同一范畴。进一步衍生来看,电影、戏剧、动漫、游戏、广告等一系列由镜头语言所表现的作品,都是由角色和供角色表演的环境这两部分组成的,而角色所处的“环境”就是场景。不管是针对什么类型的艺术形式,场景向观众阐明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特征和地理特征等。

从现代动画理论发展的研究来看,动画这一门艺术,它被归纳为电影的一个门类,从呈现的最终形式上包含了电影的基本特征。按以前的动画史研究中表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是以真人为拍摄对象,而动画则是以虚拟角色作为表现对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审美的提高,电影在表现手段上更加追求创新,更加注重基于现代科技的精心包装,使电影似乎呈现出无所不及的电影效果,画面冲击力、感染力,在编剧渐趋成熟的桥段下,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美感。而与此同时,随着饱含诸多类似动画技术的数字特效大量的运用,电影与动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电影中的虚拟角色有时已经作为主角呈现,或与主角人类同等重要的地位,如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其中10英尺高(约3米)的3D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的展现几乎撑起了影片的主要剧情叙事,而其如世外桃源般的潘多拉星球的各种数字场景与虚拟角色的结合,在忽略真人故事部分后,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部三维动画片,可见数字技术的应用应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动画、纯数字三维动画,更衍生至与真人结合的新的展现形式。因此,现代电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是饱含诸多动画元素的数字技术的电影;动画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了,而是一个“大动画”的概念,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两者的界定越来越困难,而蕴含动画元素的数字技术与真人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类电影与动画的概念界定,是未来动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与同属动漫门类的游戏,其“场景”则是指游戏中的环境、建筑、机械、道具等。从动画本体上看,游戏没有动画剧情般的叙事,它只是游戏桥段的环境场所,是为完成动漫游戏的任务、冲突服务,以及为刻画角色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游戏场景通常可以理解为根据企划的要求还原出游戏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环境元素、建筑物、道具、幻想环境等。它的创作是依据动漫游戏剧本、依据角色造型、依据特定的时间线索规定的。游戏场景设计不但影响着角色与游戏进程,而且还影响着游戏画面的欣赏。动画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综合产生的,它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张、忧伤、欣喜、兴奋,而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玩者最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场景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气氛和画面整体情绪。

2 动画场景设计与背景之争

对于动画行业传统的从业人员来说,“背景”这一词可谓是非常熟悉的一个叫法,在动画公司,背景是作为一个部门存在,从业人员叫做背景人员或绘景人员,背景是传统动画片中作为衬托角色表演的舞台。但就字面意义而言,背景包含两层意思,“背”是背后、后面的意思;而“景”则是指景物、环境的意思,它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这个空间其实只是一个具体的针对性的单独空间环境,它没有时间性的概念。

首先,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背景”,单独拿出来看,就是一张静止的、单一的、不与角色产生互动的画面。由此,它也不足以表达“场景”,因为场景既具有空间性特征,又具有时间性特征。往往,这种“背景”呈现的是一种“标牌功能”,如同电影中某个建筑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杂货店”等等之类,这是创作者的刻意表达。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没有多少人会在看一部动画片的时候特意去留意角色身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张“背景”,进而反复揣摩。除非这是一张长时间不动的背景,人们在看腻了角色后只能被强迫去看角色以外的背景,但这样的动画就显得很无聊了。观众通常只会接受“场景”的概念,一旦这张画面完全凝固和孤立,而且无法与角色产生互动作用,那它就显得多余,也就毫无意义了。

其次,在行业实际操作过程中,“背景”这一词也不够严密,比如在具体的动画影片画面中,角色前可能还会有前层、中层,在角色后,背景层前面可能还有后景等,而“背景”两字只是指角色后面衬托角色表演的环境。所以,以单独“背景”一词而概而括之,此概念显然不够准确、严密。只是行业内由于传统动画片场景是以背景居多而产生的一种习惯性说法而已。

那么,对于动画场景设计而言,从目前国外动画行业的一般操作程序来看,有些导演习惯性的在正式进行动画场景设计之前,通常会先展开探索影片风格基调的概念设计,动画影片的概念设计分为角色概念设计和场景概念设计,动画场景概念设计是动画场景设计之前的前期构想与影片基调测试。根据剧本,设计出场景概念草图与场景概念气氛图,可以基本框定影片的时代特征、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是动画影片创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影片的正式制作起到一种整体性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会经过许多的尝试、修改,直至最终确定。如宫崎骏多部动画影片的场景概念设计,从影片正式制作之初,就基本控制住了影片的风格基调,为影片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依据概念设计的风格基调指示,动画场景设计这一步骤将按此完成整部影片的场景设计细节工作,包括主次场景、多角度场景等。接下来,进入绘景绘制这一程序,完成场景正式彩稿的着色工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画场景设计其实是作为动画场景概念设计的进一步升华,它把导演的想法明确,风格基调确定,与角色设计共同构建出完整的影片世界观。

综上所述,动画场景设计既要包含时间的概念,又要包含空间的概念,更要涵盖动画片所具有的诸多特性,因此动画场景设计可以这样重新定义:指随着动画剧情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特定空间中,除角色以外的一切对象的动画景物元素的设计。这其中既包含了时间的概念,又包含了整个空间的概念,同时又紧扣动画这一基点,基本上完整的阐述了其内涵。有时,在具体创作中,根据需要,我们也往往把作为环境气氛元素的群众角色作为动画场景设计的范畴。动画场景设计它不是单独的背景设计,也不是单纯的环境艺术设计,更不是艺术家感情宣泄的风景写生,而是依据动画剧本特定的时间线索等来为角色表演服务所进行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因此,要学习、研究动画场景设计,必须首先理清“场景”、“背景”和“动画场景设计”的概念,以明析正确概念,使学习起始就能抓住核心要领。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18.

[2] 汪璎.动画场景设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第2篇

1.1学情分析

(1)生源情况。作为高考第四批次招收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依赖性大,面对挫折容易屈服,遭遇困难易放弃,故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有些学生亲属从事建筑行业,或家庭环境较好,或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认为就业找工作相对容易,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建筑概念与表达薄弱。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建筑制图、建筑初步、建筑构造等专业相关知识缺乏,空间想象力较差,建筑空间处理手法贫乏、单调,建筑设计中的空间、造型的概念与表达匮乏,用二维图示建筑语言表达设计思想,手绘基本功差,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建筑理念,与人沟通存在障碍。(3)缺乏学习氛围,专业交流少。在专业建设完善的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专业教室通过初始图纸与模型配合进行建筑设计课的学习、与同学、老师交流、探讨建筑方案,形成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而在我校,学生建筑设计课上就是一支铅笔、一张纸在图板上描来描去,在缺乏建筑模型这一建筑语言的情况下,很难与同学、老师进行探讨建筑方案、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解读,较难准确表达自己的建筑概念,相互学习、帮助的建筑氛围营造的不够浓厚。(4)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没有建筑模型参与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建筑热情尚未激发,学习兴趣没有得到鼓舞,每次的建筑设计课,面对二维初始图纸,建筑空间如何处理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建筑造型的体量关系如何交代,学生感到茫然,教学效果欠佳,设计深度不够。

1.2教情分析

(1)教材滞后、内容欠完善。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场所,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社会领先的地位,但社会上的新知识、新科技变成为高校的教材要有一个过程,这使得教材很难避免滞后现象。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教材,已经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设计原理还是经典的,而对于民用建筑各个专题,就觉得教材的显得落后了,近几年,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此外,建筑设计教材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概念生成与表达的教学内容基本没有描述,教学内容的尚有缺陷,这不仅表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涵盖面上,也反映在对有关知识的应用方面。(2)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世界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迅猛突起,计算机进入建筑领域,使得过分依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教学中强调SKetchUp虚拟的三维空间,甚至仅靠二维初始图纸进行建筑概念的表达,在最后依二维平面进行立面设计的建筑模型就是纸糊的火柴盒。在教学环节的作业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而建筑模型在建筑设计初期阶段的重要性被忽视,对建筑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上的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未引起重视,对建筑模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较少。

2概念与表达———建筑模型的重要性

尽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深入到建筑设计领域并发展,同时占据较重要的地位,但作为建筑建筑设计重要“语言”的建筑模型不因时代的变迁或技术的发展而被替代、抛弃。建筑模型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特别是刚对入门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利用模型进行设计思考,帮助设计概念的立体化,表达设计思维,推进设计深度和提升设计品质。

2.1建筑模型的释义

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语言之一,是将二维平面图纸依一定比例,采用卡纸、木材、金属、塑料、有机玻璃等材料将概念建筑或实际建成建筑的尺度、比例、空间塑造、材料、色彩、质感、建筑形体、立面形式、群体关系、环境等进行直观、清晰、准确地表达、诠释,多层次、全方位塑造三维立体的空间艺术。作为三维立体形态的建筑模型,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推敲,直观的体现学生的设计思想,表达建筑设计概念,清晰表达各阶段设计成果,建立起师生间的沟通桥梁,此外,建筑模型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地产业等其它行业也广泛得到运用。

2.2建筑模型的分类

从建筑模型运用于建筑创作过程和与非专业人员交流来看,建筑模型可分为工作模型和成果模型或表现模型。工作模型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设计院工作过程中为了研究、推敲、深化建筑方案、推进建筑创作而制作的模型,是建筑学生、建筑设计人员表达设计构思的手段。工作模型依其性质往往省略建筑细部,或者仅作局部、细部节点模型,只求有效解决建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表达设计概念,其特点是制作简单、快捷、方便修改,根据在每个阶段的不同作用其类型有整体工作模型、局部工作模型(图1)。作为与同学、教师和业主交流工具的成果模型或表现模型是在教学、设计院工作过程中工作模型之后制作表达所设计建筑建成后在具体环境中的造型、空间及其细部的三维直观效果,着重展示建筑的外形、空间和环境。这种类型的模型常运用于表达建筑设计教学的成果或者建筑设计招标和地产业中(图2)。

2.3建筑模型在教学中的概念、表达的重要性

建筑模型作为表达建筑设计概念、辅助设计思想沟通、交流的工具,在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模型的制作让学生体验建筑建造的过程,拉近学生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学会利用模型表达设计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建筑设计的乐趣,营造浓厚的建筑设计氛围,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师帮助设计学生制作模型、画图的弊端,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逐步建立学生的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能力,塑造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实现抽象到具象的思维转换;通过建筑模型的模拟,可直观展现学生方案演进过程中的设计思想,清晰表达建筑蕴含的丰富信息,增进学生对建筑设计作品的理解,推进建筑设计深化。

3概念与表达———建筑模型在教学的运用

3.1建筑模型的设计概念与表达———建筑设计方案构思阶段

建筑设计教学时,在学生调研基地、熟悉基地后,根据基地地形、地貌、基地周边环境制作环境模型,让学生建立起场地空间概念,分析场地周边道路交通、已有建筑、保留树木、自然景观等环境因素对拟建建筑的影响,增加对场所精神深层次的理解,为建筑创作提供思路、捕获灵感,抓住转瞬即逝的创意。随着方案的逐步深入,产生出与基地相契合、体型简单的建筑概念初步设想构思模型,反映拟建建筑植入场地、环境、空间、尺度的多层次思考,发挥学生设计思维,放飞开放的建筑梦(图3)。在因地制宜的基地概念模型和融入建筑功能的基础上的体量模型是建筑功能、空间的映照,功能、空间的变化都会引起建筑形体的变化,利用体量模型推敲形体间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比例关系、尺度关系和空间组合关系,使学生借助体量模型直观地体验建筑体量、比例、空间相互关系,使功能、空间和造型有机结合。随着方案的推进,建筑功能、空间、造型要经历反复调整、修改,工作模型才能基本确定,整个建筑设计方案雏形才基本形成,但这个阶段的工作模型耗费时较多(图4)。

3.2建筑模型的设计概念与表达———建筑设计方案深化阶段

随着方案的逐步推进,建筑功能的介入,建筑图纸上的空间关系渐渐明朗,建筑功能、空间、造型和建筑技术间矛盾相继呈现,透过建筑模型反映出来。建筑设计方案深化阶段的空间模型、细部结构、构件模型、体量模型的加入化解了功能与造型的结合问题、空间大小、开敞封闭等合理问题、结构构件对建筑造型的影响等等问题,探讨功能、空间与形式结合的可行性、合理性,在空间与形式间学会取舍,利于建筑方案的深化,为后期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并提供极大方便(图5)。在建筑设计方案深化阶段,通过卡纸、模型卡等简单材料表达的空间模型、细部模型以及体量模型的介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一致,建立空间思维能力,锻炼功能、空间、造型以及技术综合协调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手、眼、脑的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此外,在教学评图中,学生将各设计阶段的模型成列出来,展示其设计理念,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宽学生设计思路。

3.3建筑模型的设计概念与表达———建筑设计方案成果阶段

在建筑设计方案定稿之后,成果模型或表现模型就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成果模型是表现建筑设计定型后的模型,利用各种材料达到表达设计思想效果,既要体现建筑的实体形态、形体间空间关系,又要表达建筑所在区域的周边环境,使模型不仅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的表达手段,而且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图6)。这阶段的成果模型根据表现的采用图底、单色、写实三种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前两种表现形式采用相对较多,制作、取材都简单,效果也易体现,后一种也常用学生运用,但在专业模型公司采用较多,他们制作设备、材料等条件较好。图底效果模型是采用图底关系表现形式,通过“底”的背景在色彩、质感等与模型区分开来,拉开层次,将建筑模型凸显出来,将绿化虚化,强化建筑设计概念。单色效果表现形式较为典雅,色彩单一,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绿化等用统一色彩、色系制作,既有变化又有层次,整个模型效果清爽、素雅,制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控、把握,不致因为色彩较多变得难易控制效果而显得凌乱,堆砌,利于表达建筑设计概念。写实模型顾名思义就是仿真式表现建筑实际色彩、材质等在实际环境中建成后的效果,由于取材相对多、制作设备缺乏、工作量大等原因,在教学中运用不广泛,不利于建筑概念的表达,常用于建筑设计方案投标、商业地产中。

4结语

模型与建筑之间具有互通性。模型体现三维立体空间,建筑设计创作三维立体空间,立体思维贯穿整个建筑设计过程。在建筑设计教学中,我们将建筑模型引入教学,利用模型体验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推进建筑设计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万莉 彭敏 杨超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1]黄源,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用模型推进设计的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饰;装修;室内设计

一、装饰行业背景

以前美化居室讲的是装修,这几年说的是装饰,近时期说的是室内设计,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理性飞跃的表现。但国内装饰行业发展极不平衡,良莠不济,制约着装饰行业发展步伐。主要有以下问题:教育教学中理论概念认知存在误区、行业从业素质不高、管理滞后、盲目逐利等。归根到底教育教学中理论概念认知存在误区,要改变这一面貌,必须从教学的根本上引导对装修、装饰、室内设计概概念误区认识。

1、教育现状

装饰行业的教育应追溯到中央工艺美院早期的装潢设计专业,装潢专业也由此在国内拉开了发展的序幕。在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教育界发觉不对,专业名不符实将专业更改为室内设计或艺术设计。至今国内高校该专业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如装潢专业,装饰专业、建筑装饰、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名。现在大都叫室内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居多,甚至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自身都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弄清楚装饰、装修、室内设计概念是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教学的重点。

2、行业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在该行业上大多的从业人员相对“杂乱”,有的只是初中毕业在培训机构培训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通过关系到公司里面做下手;有的只是在广告公司、图形公司、效果图公司混迹过一段;有的甚至在原公司做文员或是其他改行转做设计,更有甚者是在学习期间经常不好学习的那类;这就造成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给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装饰、装修、室内设计的概念

在装饰这个行业上对“装饰、装修、室内设计”的概念搞不清楚的大有人在。每次在给该专业的学生上课时,都要注重强调这些基本的东西,避免给他们造成一种学识上的错误。一个字或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弄清他们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1、装修

装修的概念既指对建筑内外的空间进行构造、修理、整复等活动。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包括对室内各个界面、顶棚、墙面、地面、门窗、隔断等“包装”处理的装修施工过程。由此可见装修是指从事建筑室内的施工技术活动,是将设计思想赋诸于室内表面修饰活动的过程。

2、装饰

装饰的概念既指对建筑内外表面及空间进行的“包装”处理。既“设计打扮”的意思,也有另一种称呼“装璜”。装饰和装璜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现在大都指家居的修饰。装饰是对家居的进一步修饰,是创造美化环境的工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如,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界面的装饰造型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色彩的搭配应用,更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和小品的选用、配置与设计。

3、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的概念既指建筑物内部空间分割的装饰装修设计称为室内设计,这才是对室内设计的全面释然。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说大一点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追求结果,说小一点他是解决室内空间功能的合理分割和利用,它是装修装饰的导综合。包括心理尺度、人性化设计尺度、空间布局与利用、室内风格、视觉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有文化内涵的内容。

三、室内设计的理性认知

1、室内设计认识误区

一个好的设计,离不开室内空间的处理,离不来好的装饰方案,离不开装饰材料的应用,离不开色彩的搭配,离不开室内物理性质的处理,离不开装饰图案的设计,离不开文化环境的营造,更离不开装修质量的保证。现在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室内设计就是装饰设计就是装修,还有人认为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就是简单的画效果图。这个是错误的信息,装饰、装修、室内设计他们之间是不等同的。不能因为简单的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而忽略对装饰行业理性的认识,就好比一个空有其表,而没有内涵的人。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都是敷衍了事,简单的完成一个任务,从没去思考室内设计的真正内涵。就好比一部优秀的影片必然有一个优秀的剧本,设计就是编剧本,剧本不好不会有好的电影。

2、室内设计理性认知

室内设计是整合了装饰、装修的“心理尺度、人性化设计尺度、空间布局与利用、室内风格、视觉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装修是装饰的根本保证,装饰是室内设计的体现,室内设计是装饰装修的综合。作为公司和设计人员必须做好这个剧本,当好这个总指挥,这就要按照使用的目的和要求,围绕主题演绎方案。在演绎过程中,设计师应该给主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装饰与装修的整体组合、空间安排、色彩搭配、饰物搭配等,目的都是更好地整合室内环境体现主人的精神和有效地表现主人审美的理念。室内设计不能单纯于艺术装饰,它需要接近生活,以实用为本,以美化为铺,体现精神文化的追求。所以创造丰富的空间造型,讲究科学,追求平和随意,率真自由的境界更重要,才是室内设计的主要意旨。新风格不断出现并被人们所接受,才使得室内设计多姿多彩。室内设计是装修与装饰的灵魂,是装修与装饰的剧中之本。要想室内装修能以高层次的内涵与境界使生活更美满更愉悦,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室内设计就更重要。

四、结论

在装饰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太多相应规范,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管理不严,投诉居高不下。理性认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而不是把自身置于一个连基本概念都不知道的,对着别人大谈设计的专业人士。只有真正理解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做出好的设计作品,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探讨,对“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有着全新的认识,行业的发展与教育教学密不可分,教学中的引领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前景非常好,要改变目前装饰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教学中就必须使装饰专业的学生认识“装饰、装修、室内设计”基本概念。其次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等方面改革。从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认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提高进入该行业人才素质,推进行业整体的发展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冯美宇.建筑装饰装修构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

源起于“圃“”囿“”台”的现代园林,融入了风景区、城市公园等多种形式与类型,日益成为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开放空间;游玩城市公园与风景区也逐渐成为了现在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精神需求。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是万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也说明任何复杂、高级的物都是由简单、低级的物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合而成的。但是,低级、简单的“物”的自然堆积,并不一定会产生高级、复杂的“物”。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整体性“”功能性”,即是否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了新的功能,形成了新的整体。从现象入手,以城市公园为例,可以发现,一般城市公园里面都有水体、园路(包括广场,铺装)、草坪与植物、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等)以及山体、地形。通过比较,当把一块自然的土地建设成为城市公园时,反映在土地上的变化,大概有以下几点:地形的改造;除了建设园路,水体所做的地形改造外,还有为了植物种植、空间营造,视线控制等需要而进行的改造。营造水体。种植树木,花卉,草坪。修建园路以及桥梁。建设园林建筑以及小品。完善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设施等。很显然,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公园的建设是必需的。不管怎样,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各种风景园林,是为了解决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需要,而进行的环境建设。满足“安全入内游玩”是首要条件,其次才是观赏。当然,居民的这些活动形式背后,是他们内在的社会交往需求和对自然的依赖。“安全,舒适,有趣”是人们对环境建设的基本考量。“安全,舒适”是对硬质环境建设的定性评价;“有趣”是人们对软质环境建设的艺术性要求。形而上的分析上述问题,城市公园建设实质上要解决“玩什么”和“怎么玩”这两个方面问题;即设计中的“道”和“术”。设计与施工原本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社会职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设计与施工不得不实行分离。设计成为了施工的潜在过程,设计之于施工的意义更在于对设计之道的把握。设计之道,俗称“玩什么”的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把人的需求从“抽象”逐步“具体化”的过程。设计之术,俗称“怎么玩”的问题,要解决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把物与物的关系,场地与人的行为规律,逐步合理化以至最佳的过程。总之,城市公园的建设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即在自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各自然要素,置入人工物的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宜人、优美的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便是基于场地,针对设计问题的求解过程。显然,设计答案不是唯一、绝对的。宜人优美的环境不存在固定的终极模式,这就指出了设计之中应该遵循“艺术性原则”,以“美学”原理寻求设计之道的来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设计环境总是人的环境,总是人使用的环境,而人是具有共性的,具有内在的、一致的行为规律,这就指出了设计之中应该遵循“理性原则”,以人“行为规律”寻求设计之道的来源。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成为设计之道的来源,也是设计矛盾观的具体表现。从哲学高度看,设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人类主观改造世界,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设计”为中介进行的。设计的前瞻性,就是设计的计划性,说明了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设计构成要素的组织是以“合目的”性方式组织起来的。

二、景观是环境美的存在方式和本体

与设计不同,生活与环境总是被感知的。在游玩城市公园的同时,人们总是希望能够体验到“有趣”,游玩结束后,能够回味无穷,一切都基于“感知”。人们如何感知周围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此有所帮助。游玩在城市公园里,置身其中,一定是处在一定的空间中。因为,只有“空间”才能容纳“人与物”。处于空间中的人,感知周围的物时,并不是同等对待的,而是有选择的。人们总是关注对自己有用的“物”,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其实,并不是视觉进行了选择,而是人脑进行了选择。虽然,很多物通过光的反射进入了人的视网膜,但是,并没有形成有用的信息传递到“视觉信息中枢”,因此就没有形成“视知觉”。这样,环境中就有、也必须有一些这样的“眼”,能够形成刺激与“视知觉”。将环境中的这些“眼”称之为“景观”,所以景观就成为了人们认识环境的最小单位,从审美的角度可称之为环境美的本体。景点———景区———全园,便成为了景观组织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从景观要素的物质层面上来说的。除此之外,景观还有功能、生态、文化等范畴。源于“物”的多样化属性,物的存在相对人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不同的关系,因而会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物,以相同的目的性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景点;不同景点之间,因某些方面的共性,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景区。这样,景区便有了空间属性。同时,景区因有了空间属性,便能容纳人,承载相应的活动能力,这被称之为“功能”。景区总是有一定空间形态,具有一定形式。这种形式的确定,一方面源于“空间功能”,另一方面源于“文化”。也就是说,形式追随功能。而满足功能的形式有很多“,文化语言”是选择和采用“功能空间”的具体形式。自然的形式如规则的方形或圆形等,进入人类社会系统后,便有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形式组合便有不同的社会意义。人们总想通过环境中有意义的社会形式,去影响人的行为,增添游玩的趣味。归根结底,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的人,一个是文化的人。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景观是环境美的本体;是风景资源的核心;也是城市公园空间的核心。

三、景观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为了交流与表征无时不在的诸多现象,人们创造了语言和文字,使用了一些“名词”,如苹果、马等;为了表征更大范围的同类现象,使用了“水果“”植物“”动物”等更加抽象的名词;此时这类名词已经没有具体的现象与之对应了。这类名词进入了人的思维、观念领域,被称之为“概念”。所以“概念”是思维范畴的术语,而“水果“”植物”等名词名称,只不过是用语言去固定思维的内容,而不是概念本身。正如中文的“水果“”植物”与英文的名称不同,而概念是一致的。如果把世界分成“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部分。依据概念名称的对象归属,风景园林与景观都是归属于人类社会的概念,它们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人工改造而成的,夹杂了诸多的人类意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应现象也会更加丰富多样。因此,景观的含义是多义的,其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很难确切的被“定义”。或许人们追求的共同本质,原本就不存在“,家族相似性”更加接近真相。人们可以用景观“家族相似性”的条件去判断景观的归属,只要现象符合相应的条件,都可以被称为“景观”。

四、结语

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艺术设计设计原则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学,让环境能够平衡人的身心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核心是人,它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思维与周围物质之间关系的学科,这门学科认为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周围环境也会受到人的影响,人与环境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有三个:一是生态知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相对于其他感觉,视觉对人的影响更大;二是格式塔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事物的研究要从整体出发,强调人与环境的综合;三是应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环境某一方面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综合性非常强,主要包含环境与装饰、空间与造型、材料与色彩等相关领域的综合构想。这门学科是在二战后萌芽,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独立学科,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它是工业与科学、经济与艺术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艺术的眼光和手段去打造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空间,通过对空间和实物的一系列艺术处理,让环境呈现艺术气息,让人感受到环境的美。可以说,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人们把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融合在一起。

二、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一)和谐自然

环境心理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要求环境需要契合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人需要与自然接触,需要在自然中去发现自我,追求自我,基于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树立了和谐自然的原则,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只有秉承这样的原则,才能让人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生机与美,达到“人环合一”的境界。例如流水别墅这一设计,就体现了和谐自然这一原则,成为经典案例。

(二)节能高效

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中,节能高效的原则必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确立。一方面,节能高效的环境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安全和舒适感,另一方面,节能高效的环境降低了人为成本,利用了自然的馈赠,让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的距离更加接近。例如建筑物对雨水的利用,对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都能让建筑更加“融入”自然,为人创造更加节能、优雅的环境。例如位于廊坊市的威卢克斯中国办公楼,就是节能高效的典型案例,人们在其中工作,有一种在大自然中“自给自足”的感觉,对身心都是一种放松。

三、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应用环境心理学进行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主要设计到室内空间的构造、分割、组合等,用环境心理学来指导空间组织,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灵感和技巧。例如用视觉来增加空间感。在不改变本来就有的空间容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视觉带给人的神经反应来增加空间感,例如在狭小的空间里装上一面镜子,或者打掉墙壁,换成整面透明玻璃等,都可以达到预定目的,减少狭小空间带给人的不适感。

(二)应用环境心理学进行室内环境设计

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光与影的设计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环境心理学认为自然光更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加舒适感,因此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自然光的采光非常重要,应该尽可能的利用精巧的设计,更多的利用自然光线。例如安藤忠熊的代表作《光之教堂》,就是通过对于自然光的利用让整个建筑作品成为经典之作。同时,色彩的设计也需要遵循环境心理学的要求,现代人类的生活节奏太快,简约的色彩设计更能让人舒适,例如黑白色的背景搭配绿色的植物,可以让人身心放松。此外,室内物品的陈放也需要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可以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挂一些画作,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