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范文第1篇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感知 感悟 明悟

看到身边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所达到的对母语的掌握程度,我想到了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继“师本”、“考本”、“本本”教育后的“生本”教育。再回想我自己的英语教学,我的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阶段不就和儿童的母语学习阶段一样吗?为什么不能把生本教育的先进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过程中呢?

生本教育,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发展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教育。结合英语学科的特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在坚持以学生为绝对主体的教学设计中,我形成了在语境中感知——在模仿中感悟——在运用中明悟的教学策略。

一、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感知。《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可见。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能力是生命的一种机能,而生命的机能的大部分是意识机能,但远不是全部。不为自身意识所知的机能在生命活动中无处不在,而这种机能即非意识机能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根本和主要领域。感知正是非意识机能的最基础、最关键的第一机能。想想我们身边的孩子们是怎样学会母语的?他们就是在听别人的在一定情景下交谈中的“学”开始的!因为那时他们只会听,不会说啊。各种情景下的语言听多了,感知多了,慢慢就会用了。所以,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首先就要给学生创设充分的语境,或听或读或交谈或查阅工具书或阅读学习辅导书,让他们得到充分的感知——某种语言表达的存在和此种语言表达的使用语境与大概意思。我们除了用磁带、多媒体等以外,一定要在结合实际生活和紧扣教材语言教学载体的师生间的Talking topic创设上下功夫,并力争以一条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线来贯穿每一单元、几个单元甚至一本书。我们一定要记住美国学者梅里尔五条“首要教学原理”之一是“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促进学习”。

二、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感悟。《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可见,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课后充分得到感知,就应该是搞明白为什么和怎么样——认知感悟了。“人之产生知识或智慧,那是在悟的土壤上绽放的大自然的花朵啊。”“只要有了悟,你就是自己的、独特的,在这个你悟之所及的界域,无人可以追赶你,因而无人可及。”那,怎么样去悟呢?学过开车的人都知道,无论别人给你说怎么怎么开,你从书上看到该怎么怎么开,你都没法开车。只有当你坐在驾驶员座位上,把住了方向盘,踩到了离合和刹车上,你才会明白方向怎么修、离合怎么控制,你才会有法开车。再者,人的认知过程告诉我们:模仿是学习的最基本的技能,学习的过程就是从形的模仿开始到神的模仿,最后达到形神兼具就学至有成了。所以,结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特征,在感悟这一过程我们应当设计一系列的模仿教学活动。从仿造词组、短语开始,到仿造句子、段落(对话)甚至篇章。在一系列的模仿活动中不要死守笔头,把说和听的训练结合起来,学生也得到更多元的训练,更全面,效果更好。在引导学生活动的时候,要记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模仿,不仅是模仿语言规律、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模仿语言内在的思维习惯和文化。

三、英语教师要做到在运用中明悟。梅里尔还说过“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我们都知道,驾驶执照考试的最后一关是路考,要求学习者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实现“有法开”到“会开”的最后跨越。在模仿阶段的教学活动,就好比在驾驶训练场的倒桩、坡道起步等细节感悟活动,是不是会开了,是一定要到公路上去检验的。也只有到公路上,在车水马龙中的实际操作,才能明白怎么开车。我们经常说动词三单变化的问题,很多学生都能“感悟”到这一语言规律要求,但实际成句时总忘记。有一段时间,通过多种形式,我几乎每天都给学生设计运用这一语言现象的教学活动,一周下来半数学生养成了习惯,两周下来四分之三的学生养成了习惯,三周下来就基本全部解决问题。所以,加强运用才能提升认识直至掌握。运用,要安排好难易程度和梯度,不要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和激情。运用,不要紧停留在反馈练习上。过关是运用,交流也是运用。在运用过程中,问题一定要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在运用过程中,要精心安排好学生思维的碰撞、方法和思维的培养与养成;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知识的认知规律,安排好二次运用甚至三次运用训练。

总之,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且要把学习还给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们愉悦地、自主地在语境中感知——在模仿中感悟——在运用中明悟。是啊,“但有绿杨堪系马,何愁无路到长安”!在老师们的精心设计和学生们的自主追求与探索中,我们一定会实现精彩的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实现快乐学习、向上发展、素质提升、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范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长治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和美术系100名学生(男50人、女50人),保证男女生性别比例均等,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个班,一个对照班,一个实验班。

1.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在实验前通过问卷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水平和体育舞蹈的认知情况调查,确保两个班的学生在体育舞蹈学习上基本处于同一起点,具备实验的意义。实验后通过问卷对学生的美感自我评价、教学方法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进行调查,进而得出研究结论。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经检查回答都比较认真、完整,没有敷衍应付倾向,有效问卷100份。

2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教学内容

体育舞蹈传统教学是注重发展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舞蹈的运动能力,缺少对学生内部情感的关注,而这点正是美感培养内容的重点所在。

2.1理论部分

大学体育舞蹈课的目的与任务、体育舞蹈的各舞种的特点、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审美特点、体育舞蹈美感的含义、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目的、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原则、体育舞蹈与美感的关系、体育舞蹈的审美意识、体育舞蹈的审美欣赏。

2.2实践部分

华尔兹基本技术的教学活动、华尔兹舞的美感训练与指导、伦巴舞基本技术的教学活动、伦巴舞的美感训练与指导、恰恰舞基本技术教学活动、恰恰舞的美感训练与指导、自编套路的表演展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后两班学生体育舞蹈美感自我评价的实验效果分析

3.1.1体育舞蹈课后学生的审美感受实验效果分析

体育舞蹈的自我感受调查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经过体育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美感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术技能的练习之后,对自己的身体、心理以及情感上出现的一些变化而做出的判断和总结。分别从学生的心里愉快喜悦程度、发掘了自身的潜能、身心的自由放松、能够展现自己的才能、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满足以及锻炼身体的意识有所增强等方面进行实验结果统计。

3.1.2体育舞蹈运动鉴赏的实验效果分析

体育舞蹈运动鉴赏是学生对体育舞蹈这项运动的鉴定和欣赏,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或认知水平在体育舞蹈的审美过程中,对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进行感受、理解并作出判断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整个体育舞蹈的运动鉴赏过程中,一定注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乃至于联想和分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体育舞蹈的场景美、动作美、服饰美,技术美、造型美等,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舞蹈的美感。体育舞蹈运动鉴赏对体育舞蹈教学环境的优美、舞步行进路线明确规范、充分展示了形体美、舞姿体现了运动的美感、动作大方体现出动作美、音乐优美、服饰高贵华丽、舞态优雅飘逸、动作造型多变等14个题项进行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3.1.3体育舞蹈运动感悟的实验效果分析

体育舞蹈运动感悟是指学生对体育舞蹈运动本身或者在经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和练习之后,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而这种对体育舞蹈的感悟必须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正是随着这种感悟的不断加深,才能使学生逐渐理解体育舞蹈的美的本质,领悟到体育舞蹈的内在之美。体育舞蹈运动感悟分别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整个舞蹈的过程充满活力、能够体现出拼搏精神、展现刚柔并济之美以及礼仪之美等7个题项进行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3.1.4体育舞蹈审美理想的实验效果分析

审美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价值观,是人文境界的最高形式。体育舞蹈的审美理想即是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审美过程中,由体育舞蹈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等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是与审美主体所具备的审美能力以及社会历史性等紧密相关,具有层次多样性的特征,是整个体育舞蹈审美价值的最高形式。

3.2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教学方法评价

对实验班50名学生进行评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舞蹈美感培养教学方法的评价情况。

3.3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实验班的50名学生进行评价问卷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舞蹈实施美感培养策略的教学效果评价。认为美感培养教学效果非常好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44%,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占全班总人数的48%,而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6%,认为教学效果不好的0人。由此可见,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实施美感的培养策略,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美感认知水平。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多种教法相结合;学生采用表演展示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鉴赏力,学生在体育舞蹈的运动鉴赏、运动感悟和审美理想上都具有显著性的提高。

4.2建议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主体能动中感知 操作中感悟 合作交流中体验

随着对新课程改革探究的不断深入,对新课程理念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教育科研的广泛开展,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主体能动的感知,运用已有的知识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去感悟、领受,并在其后的合作学习中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独特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在主体能动中感知。

教师必须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让他们主动感知,达到知行的统一。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在被动的进行学习,不是等待着教师的灌输,就是问答式的教学,学生没有多少自主锻炼的时间和机会。这样的语文教学,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却戳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如果让学生对所学的文章从表象的感知,到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能使学生由知而觉,而悟,再由渐悟到顿悟,到融会贯通,到有了自己的体验。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比如我在教学《瑞雪图》时,由于南方不大容易见到下雪。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雪的动画片,使学生对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谈谈自己对雪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喜欢的自学方式——或单独、或合作,去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最后在全班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在操作中感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去感悟新知。

⒈语文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北师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诵读。如第七册《梦已被染绿》,可以让学生齐读、分组读、自己读,也可以由老师带读。那些优美词句,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自然也会灵活运用。这样,在形象和感情的融合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⒉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的同时,让他们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能力,就能够对文中语句具体情境化,即想象了。如我在教学《瑞雪图》的雪后段落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雪后美丽迷人的景色。在学生的想象力驱使下,朗读的效果出来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感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如古诗《咏柳》,学生不易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简笔画,描画春天的景色,学生对春天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变抽象为形象,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⒋培养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学习词句的使用和熟练地使用词句。教师可根据范文,联系实际进行小练笔。如第六册的《山沟里的孩子》,作者详尽的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放学的过程,在学习课文中,让学生说说自己上学的经过,并学着写下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词句的运用技能也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片断练习,往往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坚持下去,学生的观察会变得更敏锐,描绘也会变得更精彩,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转贴于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团结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自古以来,艺术与生活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艺术通过心灵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自原始社会开始,艺术就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人需要艺术,它使人变得丰富,让人体验愉悦,从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于是学校里的艺术教育就应运而生。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是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最根本主要的形式,因为艺术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更充盈而集中,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决定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是一种意象活动,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借助一定的感性物质媒介,意象物态化而构成艺术品,意象是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的这种本性决定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生活,也不同于严格意义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审美是对道德行为走向有序自由的一种催化与推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身体和心理能力与境界方面,与非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知识经验,理念价值和实践操作方面共同构成个体全面素质的发展。 

艺术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审美把握事物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作为科学认知的起点,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审美把握形式的统一性,可以有助于科学直接认识真理的实在性,因为真理作为因果实在总与一定形式结构秩序相关联。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觉自由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怎样实施其审美功能7我的理解是:教师应充分运用艺术这个载体,通过多种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首先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验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通过听、唱、演、动等各种活动来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努力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实现审美价值。 

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听音乐表现音乐,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长此以往,健康和纯洁的审美情趣“就能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由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得到了体现,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得以实现。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理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内在一致的。 

因此,思考艺术和教育深刻的内在联系,把握教育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关系,从而恰当和正确运用艺术教育领悟性的原则来指导艺术教育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领悟知觉促动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用游戏,影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还处在感官刺激的阶段,艺术教育不能限定在纯粹的形式层面,不能仅仅适应感官来进行,它还包括观念性的生活内容教育。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用鲜艳的色彩,跳动的光影,供接触的材料,供闻嗅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只达到了生理接触的作用目的,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而让感官流连于徒然漂亮的表演和练习之中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知觉促动,即信息的领悟。 

二、信息的领悟的两点关键 

 

1 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内在的秩序并且容许这些秩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上创造出来。 

2 充分规则的情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可见地联结起来。在艺术教育中所看见的东西应该揭示出与受教者个体体验相关的事实,受教者才能理解并发生兴趣,这种观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艺术教育。 

 

三、信息领悟的内容 

 

1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可供操作的指标,各种艺术都有技巧,手法,它们的创造,改进,根据所藉以表现的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情感性质。因而,使受教者熟悉艺术表现所使用的媒介的特性,使艺术的操作规程中积淀情感的体验,内化为操作感觉,是艺术教育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2 意蕴的领悟 

施教者仅仅在感官和操作的层次使用和掌握这些形式,也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和有效。不进入意蕴的体验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艺术形式的感觉和操作会停留于艺匠的层次。例如,学生听完一场音乐会,如果感受还只停留在“好听”,“生动”的程度上,那么他还尚未进入艺术领悟的意蕴体验阶段,仅仅在表象上抓住了浅层含义的东西。 

意蕴的领悟是理念于意象中的抽象,即它不脱离意象,对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或意义的把握。它是在意象的感受中得到深刻的理性内容,给受教者观念性的信息,受教者只有领悟了这些信息,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中出现并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往往过多的注重强调表演技术的掌握,将艺术教育当作传授某种技能的教学,注重艺术教育的技能训练,却忽视了作品意蕴内容理解,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具备熟练技巧,在艺术操作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这种教育手法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当然,意蕴的领悟离不开受教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艺术敏感能力,它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掌握相比,较难给定可供操作的评价指标,但它是艺术教育获得最后成功的标志。 

在艺术教育中,意蕴领悟和艺术操作的技巧作为信息领悟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促进。意蕴和意义通过艺术技巧和手法来显现,艺术技巧和手法又受到意蕴和意义的生命灌注,使之不复是自在的形式,而成为生命内容和情感模式的显现。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呼唤生命,这必须通过唤醒人的灵魂才能得以实现。比如我们听到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比如听到伟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无不让人感到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正像我们听到《黄河》,《我爱你,中国》《红旗颂》等音乐一样,由衷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人间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流淌中实现心灵的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信息接受,它是以情感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能够达到和理性认识同样的深度。教育信息的传递不是脱离表象的形式在概念中游历和思辨,也不是仅仅靠感官的刺激,而是感性中渗透了理性、形式中积淀了内容,以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操作和体验相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训性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更应该是艺术领悟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艺术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