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 人工湿地,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的要求, 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 1],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苏州更是提出“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2]的目标任务。苏州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还是面临这很多问题,其中农村排水状况不是很好,很多村庄没有污水处理系统和排水渠道,所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搜集,以及资源化设施建设,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一、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及排放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沐浴、洗涤和厨房炊事、冲洗排水和粪便等[3]。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州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水量和水质也不同。总的说来,苏州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的特征[4-5]。

二、苏州农村生活污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污水排水管道建设缺乏,污水处理率低

苏州地区,很多村庄是未建设排水管道系统,生活污水依靠土壤渗透,或直接排河,对地下水和河流都造成了污染。还有部分村建设有排水管道,但是属于合流管,雨水和污水均通过排水管道排往河道,也同样造成了河流的污染。

2、污水处理设施简易,并且缺乏专业管理

许多农户生活污水排往简易化粪池,还有部分经营“农家乐”的村庄建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上述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多数无人管理或仅是数月清理一次残渣,甚至不运行,造成出水水质达不到设计标准。

3、筹集资金困难

就目前苏州市农村污水排水管道及污水处理设施大多有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多数农村居民不愿意缴纳小型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以及运营费用。

三、对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村镇经济力量比较薄弱,政府对其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多。另外,因为农村的水污染治理见效慢投资大,造成其融资渠道单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2、乡村的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缺少环保专业性人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环保方面的工作,往往都由村领导代为管理,因为重经济轻环保导致了农村环境管理混乱,造成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明显。

3、生活污水的治理工艺推广困难。虽然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理论技术非常成熟,但在实践方面基本上还处在试验阶段,没有积极推广。现行的治理方式大都套用城市污水的治理模式,未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治理效果也不理想。

四、对苏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

苏州农村地区居住相对分散,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千差万别, 采取统一的污水处理模式绝无可能。根据苏州市农村具体现状、特点、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污水处理模式。

1、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模式

靠近城镇区域,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子,要优先纳入城镇区域污水收集系统, 把所有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再送到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这样的模式对距离卫星城、中心城和建制镇的城镇污水管网较近( 5km以内) ,并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很适合。因为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理完善且相对运行规范,而且污水处理的效果更有保障污水处理的运行也比较经济, 条件好的村庄应优先考虑这种污水治理模式[6]。

2、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对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投资较大或者距离城镇污水管网比较远的村庄,污水收集后不能输往就近的污水厂去处理, 只能走就地化、小型化和分散式处理的道路。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该处理模式具有布局灵活、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特点。

五、苏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分析与选择

如今,部分发达国家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排水工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例如,日本从1973 年开始政府就进行“农村集落排水工程”建设,并已制定《农村集落排水工程施工指南》和《农村集落排水工程设计指南》等相关农村排水标准。德国对污水处理也很重视,到1992 年,全德国的污水接管率达92. 2 %之多[7]。在相对集中的农村,就采用集中处理;在比较分散的农村,就采用分散小型污水处理措施,以腐化池为主要措施,外加生物接触池、生物滤池和稳定塘等[8 ]。韩国农村居民分散居住较多,则采用简易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但也有占地大、受充分气温、供氧和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等缺点[9]。在欧洲、新西兰和北美等农村,也采用了次工艺[9]。澳大利亚主要是“土地处理、过滤和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FIL TER(非尔脱) ”,该系统处理后的水,可满足作物养分的要求[9]

分散布置模式采用的处理工艺主要有稳定塘、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生物膜法(MBR) 、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工艺等。结合国外生活污水处理的成功经验和苏州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特点, 总结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工程实例, 苏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模式可以按照分类处置的原则加以选择:

1、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工艺介绍:人工湿地是通过强化和模拟自然湿地功能,将污水在投配到土壤(填料)时有控制性,并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在生长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污水的流动沿一定方向,在此的过程中,通过土壤(填料)的物理和耐水植物、生物和化学的三重协同作用下,污水中有机物通过根系截流、过滤、吸附以及吸收和植物光合、促进兼性微生物分解和输氧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有自由水面型(FWS)和潜流型(SFS)两类。

处理特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投资低,处理效果较好,管理和维护简单,基本不用能源消耗,运行费用低,抗负荷冲击性能较强,并且灵活机动。

适合类型:适合苏州传统型村庄,生活污水来源单一,居民较为零散,地势复杂(如东山镇和金庭镇),污水不易集中的情况。可以每户单独或者几户合建一人工湿地,灵活机动。鉴于潜流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好,受气温影响相对较小,卫生条件好等原因,多以重点推广潜流型人工湿地。

2、组合处理工艺

工艺介绍:组合处理工艺是根据农村当地的出水用途以及实际水质,将2个或3个工艺进行组合,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性能和处理效果。常见的组合有稳定塘--人工湿地系统组合处理、生物接触氧化与人工湿地组合、水解池一滴滤池一人工湿地组合,厌氧沼气--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技术组合等,在灵活组合去污率方面,可相互促进起到优劣互补作用。

处理特点:这种组合处理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其主要指标CODCr、TN、TP去除率高,出水一般都能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比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更有抗负荷冲击能力,且该工艺投资节省,能耗低,维护管理简便。但占地比其他两种较大。

适用类型:适合苏州传统型村庄,居民居住较为集中,便于将生活污水用污水管道收集,集中处理。这样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和抗冲击负荷性能,降低投资,并且能确保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3、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工艺

工艺介绍:膜生物反应器是活性污泥生物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的结合。它与活性污泥法不同,不需要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需要进行中空纤维膜替代沉淀池,同时利用膜的特性,具有高效固液分离性能并使活性污泥不岁出水流失,在生化池中形成高浓度活性污泥,使污染物分解彻底,因此出水水质良好、稳定。

处理特点:此处理工艺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操作维护简单,抗负荷冲击能力强,适应范围广,出水标准远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指标》(GB18918-2002)一级按标准,而且出水水质稳定。但是一次性投资较大。

适用类型:适合东山镇、金庭镇、光福镇等区域经营“农家乐”的村庄或者景区配套服务点的污水集中处理。这样的村庄生活污水量大,污水成分复杂,并且出水水质要求高。

六、苏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管理措施

1、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设规划

在推进苏州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应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充分利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工程规划的制定,根据规划来系统地开展污水工程建设。考虑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很多,结合新农村建设中改厨改厕的工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排水管道。实施与苏州农村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环境目标相适应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以及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2、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家规范标准

严格执行《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特点,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在现有分散和集中处理技术的基础上, 建设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和集成模式。污水处理水质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太湖地区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1072-200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后排放自然水体。

3、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公益性比较强,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根据调查结果,目前苏州村委会和村民,对污水处理费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并不愿意承担。地方政府应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情况相结合,采取国家扶持和地方补助、企业参与和农民支持等方式,广泛筹集资金,形成多渠道动员和多元化投入的参与机制,保障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需求。还可以推行农村污水治理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和利益优惠等,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坚强农村污水治理,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能够顺利运转和实施。

4、建立完善的水务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在乡镇机关等部门和水务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监督下, 由村委会与当地基层水务组织联合,成立了专门的水务基础设施管理协会, 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工作进行参与。协会负责制定本村的水务基础设施和保护办法, 明确村民的义务和权利并设立专门账户,制定处理设备和排水设施的日常管理收费和维护费用等资金管理制度。

结束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开展,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施工作中, 应坚持分类处置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村落的布局来科学选用污水处理工艺模式。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的重视, 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及技术措施、政策措施, 并加大投资力度, 保证新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将苏州建设成为“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更宜居”的“人间新天堂”。

参考文献

[1] 何刚, 霍连生, 战楠, 等. 新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讨[J] . 北京水务, 2008, ( 6) : 22-25.

[2] 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苏州市委九届十次会议.2005,11

[3]李仰斌, 张国华, 谢崇宝. 我国农村生活排水现状及处理对策建议[J] . 中国水利, 2008, ( 3) : 51-53.

[4] 吴文学, 郝阳, 张利伟, 等. 中国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研究[J] . 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0( 19) : 56-57.

[5] 贺墨梅, 刘淼. 污水集中式与分散式处理技术的比较研究[J] . 西南给排水, 2006, 8( 4) : 20-23.

[6] 聂会兰 , 顾宝群 , 张贵良. 新农村建设中生活污水处理对策

[7]郑琴. 德国污水处理概况[J] . 中国市政工程,1998 , (4) : 53 -55.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漓江流域;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桂林

中图分类号:X522;X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37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1

Investigation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 in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ilin

LIU Xue-chuna,LI Shi-yingb

(a.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b.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 in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il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of rural environment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were living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he uneven living garbage collection and the grow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source control of pollution sources, sewage collection and combination treat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mechanism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Lijiang River Basin;living pollution source;agricultural pollution; Guilin

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是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是生态广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桂林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更是建立科学保护漓江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因此,做好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污染源的调查研究能为漓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流域概况

桂林漓江流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于珠江水系的桂江中上游河段,发源于猫儿山主峰1 860 m处的八角田,境内流域面积12 565 km2,干流长295.27 km,包括兴安县、灵川县、市区(含五城区)、阳朔县内总共37个乡镇,426个行政村,共有27.11万户,169.20万人。桂林漓江流域以汉族为主,有瑶、壮等少数民族。漓江流域所在的桂北经济区,其农林、旅游以及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广西区内极为明显。漓江流域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广西重要的粮食和林业生产基地。2008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39.46亿元,粮食总产量209.43万t。

2 污染源调查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调查方法

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抽样调查、现场分析采样进行数据分析,明确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基本状况。

2.2 调查内容

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区域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选取兴安县溶江镇的莲塘村,灵川县海洋乡的大桐木湾村、定江乡南边山村,阳朔县杨堤乡的杨堤圩等4个村落作为典型村庄,调查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概况。

从生活污水水质、农村生活垃圾两方面调查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染源情况。

调查流域内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农田秸秆的处理、禽畜粪便的排放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计算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进行农户问卷访谈,通过综合数据分析,确定桂林漓江流域农村和农业污染源、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因子的排放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村庄污染源状况

通过对4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村庄的现状调查、统计、分析,得出漓江流域典型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概况。典型村庄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以及环境现状见表1。

3.2 漓江流域农村水污染现状

3.2.1 生活污水排放量 生活污水来源受生活用水的影响,主要有厨房洗涤、洗衣、洗浴、清洗农具、冲洗卫生间的粪便等方面用水。通过查询村镇供水情况,选取8个村庄进行调查,统计计算后得到,村民人均供(用)水量的范围为60~180 L/d,人均供(用)水量为110 L/d,人均排放污水量为100 L/d,年人均排放量为36.5 m3/d;并初步给出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系数:人均COD产生量40 g/d、氨氮4 g/d;猪COD产生量为50 g/d、氨氮10 g/d,最后得到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表2)。

3.2.2 农村生活垃圾调查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为生活源、农业生产源、建筑源和其他产生源,主要由燃煤灰分、厨房残余物、农作物残余以及其他常规生活垃圾等组成,成分以有机物为主;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是将塑料袋、纸屑等垃圾倒入垃圾桶,在村里的垃圾池堆积到一定程度后焚烧,或者是堆放在村口的某一位置,导致白色污染较严重,影响环境;而厨余物则进入沼气池,燃柴灰分作为农肥进入农田。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莲塘村、大桐木湾村选取10户村民,通过称取每户排放的废弃物和焚烧后灰分,计算得到人均垃圾排放量为1.41 kg/d,漓江流域日垃圾排放量为374 t/d。

3.3 漓江流域农业污染现状

漓江流域和全国其他农业地区一样,都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农用薄膜残留难以降解,禽畜粪便排放随意,农田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农业面源污染源相关信息见表3至表6。

通过实地调查还发现,直接还田和垫圈还田是漓江流域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约占秸杆综合利用量的61%;其次为过腹还田和用作牲畜饲料,约占秸杆综合利用量的31%。漓江流域部分村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较高,达到90%以上,部分村庄农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仅为15%左右。部分村庄农作物秸秆就地直接焚烧,这样使得能源被浪费,养分利用率降低。

3.4 农业污染排放量计算

对农田径流污染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各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表7、表8),结果表明,灵川县农业径流污染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最大,阳朔县次之。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漓江流域典型乡村的调查及对整个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产生情况、流域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统计,漓江流域农村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生活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程度差异较大

通过对典型村庄及部分近河流村庄的调查发现,虽然漓江流域村庄农户生活污水基本没有进入市政管网集中处理,但部分村庄黑灰水分流,黑水基本综合利用作农肥或者进入沼气池处理;另外一部分村庄虽然也黑灰水分流,但黑水进入简易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溢流到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4.2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参差不齐

通过对典型村庄的调查发现,漓江流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不高,大部分村庄生活垃圾均未得到妥善处理。部分村庄建有生活垃圾临时堆放池,生活垃圾由专人收集清扫后倒入垃圾堆放池后直接焚烧处理;部分村庄生活垃圾随处乱倒,堆放无序,对整体景观环境影响较大,同时遇雨水冲刷则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3 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通过资料分析及现状调查可知,漓江流域农村化肥农药施用量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漓江二三级支流的小河沟水质较差,水环境污染严重,其汇入漓江后对漓江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成为影响漓江水质的重要因素。

5 对策及建议

5.1 推行污染源源头控制

针对漓江风景区农村环境水平较低的情况,采取源头控制是有效遏制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染的主要方式:一是完善污水收集基础设施,使污水能够统一收集,统一处理;二是建立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体系,避免垃圾随意倾倒;三是实行畜禽规范化养殖,建立专门的畜禽粪便排放和处理场所,杜绝畜禽污染物进入水体。

5.2 推行污水收集和组合处理

妥善处理污水的集中和分散处理间的关系,是确定污水处理的技术路线和排放方案的基础。漓江风景名胜区沿岸具有旅游服务功能,包括住宿和餐饮等,环境卫生及景观要求较高,应集中收集处理;漓江风景名胜区沿江村镇受地形和河流分割明显,且村镇的建成区和需处理的污水量均较小,污水处理难以体现处理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益,单位污水建设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随规模扩大不明显。因此,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的污水应以山体与河流为界线,进行分区收集、处理和排放,这不仅可以避免建设污水提升泵站,而且可以减缓污水集中排放对局部水域景观污染的压力。

依据漓江风景名胜区沿岸村镇的实际情况及处理要求,结合国内外及桂林市现有的小城镇污水处理的运行实践,并考虑到对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污水分片区收集处理的需要,按处理规模的大小,可将漓江风景名胜区村镇污水的处理技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为村镇小片区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适合处理规模较小的片区(处理污水量20~200 m3/d),其组合处理工艺技术为依靠或人工构建水力坡度,污水自流进入处理单元。第一处理单元为高效地埋无动力生物反应器(包括了高效化粪池的功能,不影响周边环境);第二处理单元为潜流复合式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上种植的景观植物美化环境;第三处理单元为景观生态塘溢流技术进入水体,该处理技术具有无动力、运行不需人员操作、对景观影响小等特点。第二种为村镇大片区污水处理技术,适合处理规模较大的片区(处理污水量200~1 500 m3/d),其组合处理工艺技术为:采用一体化厌氧好氧(A/O)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和景观排放系统结合。该技术特点是结构紧凑,对各种污染物有高效的去除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操作人员少、景观协调等特点。

5.3 建立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机制

漓江风景区沿岸村民因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缺乏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因此,通过感染或体验的方式来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让环保意识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使其体会到环境与自己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农村污染物排放不规范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环保基材,因此在农村环保投入上,应加强对农村环保基材建设的投入,针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发动村民参与其中,让村民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在村委会或镇政府设立环保联络员制度,构建一个统一的体系,从而方便开展统一调度;政府环保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也迫在眉睫,环保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直接关系到环保措施的执行,必须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再教育来提高和改善环保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他们能认清当前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和思考当前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风险机制,根据漓江风景区农村和农业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风险机制,制定相应预案,加强公共危机管理,防范环境危机和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 静,闵庆文,李文华,等.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农业污染研究――以常州市和宜兴市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 30(2):167-173.

[2] 吕 川,刘德敏,刘 特.辽河源头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24(6):185-191.

[3] 刘占良,赫 旭,安文超,等.大沽河流域农田径流污染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6):1305-1310.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效益;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43-02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村畜禽、水产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与日俱增。除美好乡村示范点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外,绝大部分乡村的污水处理率极低,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威胁村民身体健康,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2]。对宣城市美好乡村示范点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阐述其优势与不足,并对其效益进行分析。

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模式

1.1 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模式

安徽省皖南、沿江地区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浙江大学水利系研制,是采用“厌氧+缺氧+好氧”工艺为基础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以太阳能为动力,加速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氧化,经过处理的污水氮、磷含量大大降低;再辅以湿地系统的吸收,处理后可以达到一级B类标准。该模式可适用于农村污水收集量较少、水量水质不稳定,地势相对平坦,基础设施较好的中心村或自然村[3-4]。

优势:一是运行成本低。主要运行成本为5~6年更新一次蓄电池,每次费用为数百元。二是系统结构紧凑。污水处理池等主体工程在地下,地上主要是太阳能光伏板和曝气机,占地面积小,节省土地资源。三是绿色无污染能源。采用太阳能绿色能源,系统蓄电池能量充满后,可在连续7 d阴雨的情况下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长期阴雨的地区,可配置二次供电设备),比传统的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节能35%以上。四是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经环保部门监测,出水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类标准要求,可实现达标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5]。

不足:一是一次性投资较大。以日处理40 t污水的工程计算,其主体工程投资一般在30万元以内,不包括地下管网以及每家每户管网。但较同等规模的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工艺省70%以上。二是后续设备需要具备相关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否则1~2年后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三是遇到连续阴雨7 d以上,或在日照少的山区难以发挥作用。

典型案例:宁国市河沥街道坞村建成安徽省农村首个太阳能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生活污水100 t。该工程总投资97万元,其中土建工程 33万元、管材和设备89万元。污水处理范围为河沥街道坞村,共计203户,1 082人,处理能力100 t/d,日运行成本约20元,主要是管理人员工资和2台小型电动机所需电费。工程建设了3道污水净化池、1座变电房、120 m栅栏和附属绿化,并按照河沥街道总体规划,结合河沥街道地形地貌特点,在充分利用河沥街道坞村原有污水管网的基础上,沿主要街道和河流重新设计了坞村污水管网走向,新建污水管道3.5 km,实现了坞村生活污水的收集与流通。

1.2 多级氧化塘污水处理模式

氧化塘又称稳定塘处理工艺,是一种经过人工修理而且设有围堤和防渗漏的池塘,其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根据池塘内占优势的微生物及水的深浅,可分为好氧塘、兼氧塘、厌氧塘、曝气塘4种类型。在设计多级串联塘时确定合适的串联级数,找到最佳的容积分配比特别重要。采用“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的组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较明显。该模式可适应水网密集圩区以及难以集中收集污水的地区,如果有天然养鱼塘、天然废弃塘等条件,可优先考虑采用此技术[6-7]。

优势:一是运行成本低,管理维护方便,出水水质稳定,适合于处理饮用水源,污水处理成本低于0.1元/t。二是无能耗,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大型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如太湖环境整治。三是结合景观设计,种植观赏植物来改善水质状况,具有美化环境与污水处理的双赢效果。

不足:一是一次性投资成本大,占地面积大。二是净化效果受气温、日照指数、微生物等自然因素影响大,尤其是冬季难以保证出水稳定达标排放。

典型案例:绩溪县仁里村农民生活污水采取了氧化塘处理模式,该工程累计投资150万元。项目于2008年10月申报,2009年6月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60 t,村内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80%以上,污水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该项目把绿化、景观与污水处理融为一体,既美化了环境,又有效地处理了生活污水[8]。

1.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模式

人工湿地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图1)。

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细砂、黏土、碎石和微生物做成填料床,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耐水性好、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周期长而且美观的植物,如菖蒲、茭白、美人蕉等,并以升流式与降流式进行组合,通过生物处理和人工生态系统中植物、微生物的协作作用,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处理。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自然坡度且有丰富土地资源的村庄、山区、小城镇等,是一种适宜皖南、皖西农村山区的污水处理技术。

优势:一是建设简单、基建投资低,吨水建设投资约为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4~1/3。二是运行费用低,运行成本约为0.05元/t。三是工艺简单,运行管理要求低,出水水质稳定。四是采用潜流人工湿地,不会产生恶臭和滋生蚊蝇。五是污水处理工程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环境景观效益高。六是生活污水处理效率高、设备设施简单,易于管理和维护。

不足:一是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属于深度治理,受季节性影响大,不同季节处理污水的能力和处理量不同,但是每天排放的污水量相同,尤其冬季气温低,微生物活性差,处理效果相对较差,其在皖北地区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二是如果进水悬浮物较多,容易堵塞,需要定期对人工湿地进水口的杂物进行清理,同时防治人工湿地的杂草、病虫害,及时收割换茬。三是对地势有要求,一般需要一定坡度。

典型案例:绩溪县金沙镇草节湾村已使用多年,效果良好。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UPVC管,DN100)收集,经由隔栅栏和净化池之后通过厌氧处理到达人工湿地进行净化。与表面流人工湿地相比,填料层加深,保温性能较好,受气候影响较小,且不易滋生蚊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该项目按180 t/d处理规模设计,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其处理程度见表1。CODCr去除量为40.43 kg/d,BOD5去除量为25.99 kg/d。

1.4 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模式

该工艺是利用定向控制的曝气和搅动装置,使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混合,通过污泥中的微生物在厌氧、缺氧、好氧的环境中降解污水的有机、无机成分,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该工艺处理效果显著,出水稳定达标。主要适用于人口相对集中,污水收集率高的城镇或靠近城区、镇区,以及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宜优先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系统,送入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目前安徽省建制镇、县城、开发区周边示范中心村(5 km以内)基本与城镇污水管网无缝对接。

优势:一是运行规范,管理完善,污水处理的运行较为经济,处理效果更有保障。二是处理污水功能强,可集中处理1 000 t以上。

不足:一是占地面积大,一次性投资高,污泥处理困难。二是运行耗电量较大,成本相对较高,污水处理成本为0.2~0.4元/t。

1.5 毛细管渗滤法处理模式

其工艺采用地下土壤过滤,充分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陆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对污水的综合净化功能。适用2~7户分散式农户生活污水处理。

优势:一是基本不需要运行费用,维护成本极低。二是装置置于地下,不改变地表土壤原有功能。

不足:一是单体处理废水量较小。二是对污水管材质量要求高,塑料管应选择UPVC管、PVC管、HDPE管、PE管等质量好的管材,不建议用混凝土管。

2 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分析

2.1 工程投资

一是集中处理系统的投资。污水处理费用随处理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和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模式的工程投资以及运行费用一般较高,人工湿地系统、毛细管渗滤沟处理系统和多级氧化塘系统工程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污水深度处理的工程费主要与要求的出水水质有关。二是分散处理系统的投资。如沼气净化池处理系统的工程投资,因用户人口、养殖畜禽多少不同而不同。建造600~900 m3大型沼气池,需投资300万~400万元不等,主要是养殖企业,而一家一户小型沼气池投资较低。

2.2 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可作为灌溉水或其他用途使用,从而节约淡水资源。同时,农村地区环境条件的改善可降低与污染有关疾病的传播,减少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二是能源效益。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模式需要一定的能源消耗,而太阳能微动力、人工湿地系统、多级氧化塘系统、沼气净化池处理系统一般不需要消耗能源或耗能极少。三是环境效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最直接效果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多级氧化塘处理技术,可综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四是社会效益。宁国市“人畜粪便、生活污水―沼气渣―养鱼(或经果林、水稻田)”循环利用模式,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又可大大降低对河流湖泊水体污染和乡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有利于促进美好乡村环境整治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参考文献

[1] 杨华平.关于长丰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2(26):284.

[2] 宋文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以天津市示范小城镇建设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2(8):117-118.

[3] 冷建飞,李璐.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及管理模式研究[J].求索,2012(2):11-13.

[4] 潘敏.复合治理模式对农田径流中氮磷的调控[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76-278.

[5] 汪殿蓓,冯国刚,杜安静.不同种植模式的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10(9):140-142.

[6] 李贵兵,任树梅,杨培岭,等.新农村建设中污水处理系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6):29-31.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

一、导言

乡镇污水处理已经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基层乡镇和新型农村根据实际情况兴建起了乡镇和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但是有些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完后,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正常的运行。因此,提高我国乡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势在必行。

二、乡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现状及分析

乡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在污水收集完善、管理经验不足、运行经验不足、运营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设施运行效率低,难以经营,污泥处理不规范等等原因污水处理设施未能投入正常运行,不仅是使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再次直排,而且也浪费了国家投资,污水处理设施成了“晒太阳”工程。

1.污水收集方面: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2-3]的特征。农村常驻人口相对少,用水量标准较低,人均污水量小,水量变化大,而且存在明显的时段性,主要集中三餐时间,在其余时间几乎为零。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沐浴、厨房炊事、粪便及其冲洗等排水,通过对颇具代表性的一些污水处理设施的采样分析发现,乡镇污水系低碳源高氮磷污水水质,可生化性较低,处理达标难度大。排水体制缺乏或没有,建成管网接不到位,部分管网还存在渗漏的问题,水量明显偏低,很多低于设计水量50%,收集系统多为雨污合流,受雨季影响及用水量时变化系数较大。因此运行时出水不一定能达标。

2.设计及工艺方面:虽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都是通过专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相关规范,工程设计和施工往往只能参照其它相关规范进行。同时,因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单个项目投资额小,设计收费较低等原因的影响,设计单位在方案中对一些须具体明确化的设计内容往往加以淡化或模糊化,这使得设计单位的设计文件内容深度不足,这对后期的工程监管、工程施工、工程审计等留有较大的疏漏隐患。

3.施工方面:部分镇乡、街道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重视不够,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在施工的进行,设备、材料的采购及使用上,没有专人监管,施工质量难以保障。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土建安装有好有坏,有些备粗制滥造,部分污水设施还存在生化灌漏水、上浮等严重问题。施工过程控制不当,资料收集不齐全,原始资料遗漏严重,导致后续维修维护等有难度。

4. 运行情况方面:晒太阳或低负荷运行。一是镇主管领导和办事员在污水运营管理方便不是太懂,专业知识欠缺,调试等不知道如何下手,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进展缓慢。二是乡镇污水处理面临建设费用不足、出水水质不稳定、运行费用较高的问题。

5.建设监管方面:建设监管部门对水处理工艺等具体管理工作有所欠缺,在指导具体工作上有所欠缺,容易产生由建设方自己人员运行的情况,甚至直接交给专业运营商打理只需要看出水水质达标和污泥处置等处理结果,管理简单。这样就极易造成水质达不到要求。

三、对乡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的建议

1.法规、标准方面:中国农村污水处理因起步较晚,现行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对于乡镇而言,明确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而不是某个具体项目的高排放标准,达到既保护水体又经济治理污水的目的。建议将其氨氮和总磷标准进行调整或放宽。

2.污水收集方面:一是靠近城区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农村社区宜优先纳入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二是加强乡镇污水管网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加大管网整修力度,保证管道运行畅通,无跑漏。

3.设计及工艺选择方面:根据小城镇特点针对乡镇污水碳源低的状况在工艺选择方面加大甄选力度,提高此类污水可生化性。乡镇污水水质,水量波动性大,污水处理厂规模小,所选污水处理工艺应处理效果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因此研究和采用相适应的处理工艺,不能延用和照搬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及设计参数,造成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过高。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设计单位进行具体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设计,尽量做到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建议设计单位应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技术指导;明确具体的管理内容、管理范围及管理方法等。

4.运行管理方面:建议乡镇、街道或村委会委派懂技术人员按照要求对项目中的工程建设部分作全程监管,明确各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负责人及相关管理责任,要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相关上级部门可争取专项资金保障该运行管理部门的正常运作,同时对该运行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使污水处理设施得到规范操作,规范管理。

5.施工方面:规范招投标,严把施工准入关。对于具体的污水处理设施工程项目,严格按招投标办法规定,规范操作,严把施工单位“资质准入关”,选择技术力量强,施工力量强、工作责任心强并且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施工企业承担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6.建设监管方面:加强工程建设期间的监管和指导,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完善污水配套管网的建设,减少污水直接排放现象。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期间要加强管理,探索新的运营管理新方法。同时环保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发现问题,立即查处,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设施正常运行。

7.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经济承受能力较弱、资金不足,要建设与乡镇现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污水处理工程,使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建得起、用得起”。当地政府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各种民间资本参与,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

四、结语

开展乡镇污水治理工作是改变乡镇及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状、改善农村社区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需要。在实施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中, 应坚持因地制宜,选用科学的污水处理工艺。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标准及技术措施、政策措施, 并加大投资力度, 保证乡镇及新型农村社区污水治理工程的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何起利,邱琳,陈德全, 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问题初探[ 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5):103-105.

[2]吴文学, 郝阳, 张利伟, 等. 中国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研究[ J] . 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0( 19) : 56-57.

[3]贺墨梅, 刘淼. 污水集中式与分散式处理技术的比较研究[ J] . 西南给排水, 2006, 8( 4) : 20-23.

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范文第5篇

1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

1.1水环境特点与污染特征

苏州境内河网交织,湖泊众多,全市各级河道有2万多条,大小湖泊有300多个,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2.5%。太湖流域的6个大中型湖泊(湖泊面积≥40km2)中,80%的太湖湖区和50%的淀山湖湖区、阳澄湖和澄湖的全部湖区均在苏州市境内。苏州沿湖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其中,全市7472个农村集居点中有1727个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农村常住人口有48.22万人;位于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区内的农村集居点有586个,农村常住人口为24.64万人。近年来,随着苏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有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以及农田灌溉退水等对区域河网水系污染以及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与城市生活污染以及工业点源污染相比,农村生活污染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污染面广且分散,难以收集;②污染物来源多,水质复杂,除了生活与生产排放的污水外,还包括人畜禽粪便以及生活垃圾堆放渗滤而产生的污水;③排放量增长快,变化幅度大;④处理设施缺乏,污水处理率低。总体而言,苏州市地表水污染属综合型有机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NH3-N、TP、CODMn或COD。

1.2污染源调查

目前,苏州市现有农村户籍人口为357.6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约85.96万户,共计293.25万人。与城镇相比,苏州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缺乏,零星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管理也不到位。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自流到地势低洼的河流、湖泊及排水沟渠塘等地表水体中,严重威胁区域乃至太湖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根据2008年苏州各区及县级市的农村人口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和阳澄湖一级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及集居点分布可知,太湖一级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点在于吴中区和吴江市,其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分别为1380.0×104、1667.6×104m3/a)及污染物负荷均较大;阳澄湖一级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与治理重点在于相城区和常熟市(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分别为803.0×104、2415.9×104m3/a)。

1.3污水排放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设施不健全及相应的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乃至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的现状。据统计,农村生活源与农业面源占太湖富营养化污染物NH3-N、TP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7%、66%[3]。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与排放直接影响生活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苏州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存在三种排放体制,具体见图1。此外,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可分为直排式、分散式和集中式。图1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排水体制Fig.1DrainagesystemofruralsewageinSuzhou随着苏州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村庄较为密集的地区可能成为未来集聚化发展的农村社区。因此,其排水系统的规划可适当采用较高标准,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余地和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积极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即使目前不具备建设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的经济能力,也应从长远规划着眼,先建设污水管网,并为未来雨水管网的建设留有余地,以实现远期逐步向雨污分流制过渡的目标。目前,苏州城镇新区一般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周边农村地区应与城市新区排水系统相协调,采取雨污分流制。对于地下适宜(具有坡度)的地区可考虑排水管网一次规划、分期施工的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即先修建分流制的污水排放系统,而缓建雨水排放系统。

2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

2.1常用处理工艺的选择

与城镇相比,苏州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分布广而且分散,其生活污水与城市生活污水有所差异。农村用水一般以河水、井水和自来水三者结合使用,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涤、沐浴和部分卫生洁具排水,也包含生产经济活动的排水,水量因地区经济程度的差异而不同。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具有排量小、所含有机物浓度相对偏高、日变化系数大(一般为3.0~5.0)、间歇排放等特点。因此,所选污水处理工艺应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且宜就近独立处理的方式;同时,污水处理应充分考虑造价低、运行费用少、低能耗或无能耗的工艺;此外,所选工艺应具有运行管理简单和维护方便的特点。苏州农村污水处理独立设施目前所采用的工艺主要有22种,包括地埋式氧化工艺、地埋式微动力氧化沟、SBR、强化SBR、小型XSBR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智能化小型膜生物反应器(KY-M)工艺、气升一体化高效处理工艺、KOT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转盘、A/O、地埋式A2/O、复合生物水处理技术、高效曝气生物滤池、塔式蚯蚓生态滤池、均流式生态复氧滤床+平流潜行生态湿地组合工艺、海沃特复合生物水处理系统(复合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生态湿地、分散式人工生态湿地床、微动力生化+景观绿地、多介质生态处理技术、人工生态绿地处理系统及A2O+MBR、AO+接触氧化、BAF一体机。可见,苏州各区县农村污水的处理工艺形式多样,多侧重于节约用地、运行费用低和处理高效的一体化系统,通常包含厌氧、好氧工序,强化了对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以及采用土地生物处理系统等。此外,根据江苏省建设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2008试行版)》的推荐,适于苏州等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工艺包括“厌氧滤池—氧化塘—生态渠”、“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厌氧—滴滤池—人工湿地”、“厌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和“地埋式微动力氧化沟”等,这些处理工艺在苏州农村污水处理实践中均有所体现。

2.2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现状

截至2009年底,苏州累计完成476个农村集居点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为农村集居点总数的6.4%,服务人口为26.1万人,为农村常住人口的8.9%。其中,166个集居点(服务人口为10.65万人)采用接管方式进行污水治理,通过敷设污水管网将集居点内的生活污水收集后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293个集居点(服务人口为15.20万人)采用建造独立处理设施的方式进行污水治理,通过敷设管网将集居点内的污水集中收集,就地建造独立处理设施进行处理;17个集居点(服务人口为0.28万人)采用分散型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治理。建造的独立设施和人工湿地累计处理规模为2.86×104m3/d,累计投资达2.22亿元。其中,包括太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131个农村集中居住点,服务人口为3.8万人,为区域农村总人口的7.9%。61个集居点采用接管方式,其余70个集居点为独立设施,独立设施处理规模总计为3806m3/d,服务人口为1.8万人。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区完成19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污水处理,服务人口为1.46万人,占区域内农村总人口的6.1%。12个集居点采用接管方式,其余7个集居点对污水进行收集后采用建造独立设施进行处理,独立设施处理规模为6265m3/d,服务人口为0.53万人。据调查统计、分析与测算,截至2008年苏州通过接管、建造独立设施或分散型人工湿地等污水治理工程,共完成26.1万农村人口的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污染物削减量统计结果见表1。总的来看,苏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无论对于农村集居点或服务人口来说,生活污水处理率均不到10%,远低于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率。因此,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区域水环境刻不容缓。

2.3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综合分析

截至2009年,综合苏州已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统计得出其中污水处理独立设施的效成本分析和单位成本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和表4。根据调查结果的测算,单位污水处理能力的平均建设投资为1.44万元/(m3•d-1)(根据财政部门统计数据得出),单位人口污水处理的平均建设投资约为1000元/人;从各区/市的具体情况来看,单位处理能力的平均运行费用为245元/(m3•d-1•a),单位人口污水处理的平均运行管理费用约为31元/(人•a)。随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在设备上要求一体化和系列化,具有结构紧凑、构成简单、易于施工、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以及能够脱氮除磷等特点,这也是目前农村污水治理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因此,发展有较高水力负荷,并具备设备小型化、系列化,以及整合多种生物处理单元和工艺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是当前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最佳适用技术。适合农村地区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应具备工程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尤其是脱氮除磷效果好且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就江苏省范围而言,各种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现今处于不同的应用阶段,代表性的有净化槽、生物膜法、稳定塘、土地处理系统及其各种组合工艺。苏州各类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综合比较如表5所示。可见,苏州现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多采用各种组合工艺,且大部分都采取土地处理作为后续深度脱氮除磷单元,因而占地面积较大。地埋式微动力氧化沟与净化槽不含土地处理单元,且构筑物设于地下,占地少是其显著优势。在处理出水水质方面,上述处理技术的出水水质均能达到GB18918—2002的二级排放标准。除地下渗滤工艺外,其他工艺均会产生剩余污泥,增加运行和维护成本。净化槽建设成本最高,而且需定期投药和排泥,其运行成本也较高。其他工艺的投资为600~3000元/m3,而且维护管理都较为简便,可以达到无人值守的要求。此外,现今应用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规模一般为5~800m3/d,苏州乃至江苏省其他农村地区的设计应用规模一般在200m3/d以下。苏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综合效益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环境效益,能够削减农村污水排放污染物总量以及改善区域水环境与生态系统,可有效改善太湖流域区域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高对污染物降解净化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二是经济效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后可作为河网的补给水源,其中部分经水系循环后可以作为农田灌溉、环境绿化用水;此外污水经净化后排入河网,能有效调节太湖河网区域生态环境需水平衡,具有间接经济效益。三是社会效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对于逐步恢复太湖流域江南水乡景色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江苏乃至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均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其社会效益显著。综上所述,苏州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可以缓解农村生活污染现状,有助于实现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有效降低太湖河网水系的污染程度,对于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