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感受

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感受

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感受

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感受范文第1篇

体育新闻选材的特征

体育新闻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纵览当今的各类体育类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凡体育新闻报道,无不以竞技体育报道为主。正如两位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记者在他们所著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1]。我国体育新闻研究者在《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体育报道的比较研究》中也指出“两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均以竞技体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占相当比例。竞技运动成为两报报道的重点。报纸媒介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对竞技体育信息的阅读热情,把竞技体育的报道作为自己办报的重点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竞技体育独占鳌头,成为体育新闻的宠儿呢?

首先,竞技体育最具有新闻性。

好莱坞著名导演曾说:“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所制造的悬念能与一场足球比赛媲美。在运动场上任何结果都是可能发生的,竞赛对手之间的实力越接近,双方的竞赛水平越高、其悬念性越强”[2]。那么又正是这种悬念性,使竞技体育比赛最具有新闻性。新闻理论曾阐释这样一个道理,新闻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该新闻是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3],越是受众想知道又无法预料的事实,越能吸引受众,越具有新闻性,体育新闻亦是如此。

第二,竞技体育有丰富的新闻源。

竞技体育不仅具有显著的新闻性,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新闻源。源头之一是竞技体育的赛事频繁,之二是竞赛项目十分丰富。

第三,有忠实的观众群体。

由于竞技体育竞赛的激烈性、悬念性、激烈性、高情感性,与中青年及男性在心理上天然的接近性,决定了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对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尤其喜好。

体育新闻表达要素的特点

1.语言的运用。

一个美国记者曾说过这样的话:“每个年轻记者都应该既到广播电台任职,也在体育新闻编辑部任职,在广播电台任职,记者可以学会怎样很快地抓住一件事的核心,然后写出供人们用耳朵听的报道。……而体育新闻的写作之所以有益于年轻记者,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充分表达的余地。”这里所说的“充分表达”,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运用。

因为体育事件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同其他新闻事件发生的偶然性、突发性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没有人怀疑体育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就为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宽松的背景。体育比赛是一项充满竞争、富于刺激、展现和体验美的活动,体育新闻传播要充分体现和表达这种运动的实质,就必须注重语言的运用。

在各类新闻报道中,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运用文学语言描述新闻事件,因为文学语言难免不存在想象和情感因素,容易改变新闻事实的真貌[4]。而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则不是这样,它容许文学语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而且正是由于形象化的文学语言,使体育新闻报道充满活力,生动感人。

请看美联社的一则消息:“在洁白晶莹的冰面上,一对服饰鲜艳的男女,在绚丽变幻的灯光下,伴随着优美动人的乐曲翩翩起舞。他们时而款款慢舞,大有飘飘欲仙之感;时而风驰电掣,颇有叱咤风云之势,闪闪发光的冰刀在冰面上划出一幅美妙的图景。冰上舞蹈使滑冰技巧与音乐、舞蹈浑然成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萨拉热窝冬奥会上5万多张冰上舞蹈比赛入场券最先被抢购一空, 其原委就在于此。”

在这则消息中,如果记者只是报道5万多张门票被抢购一空,因为人们如何喜欢花样滑冰,消息就会平淡无味,而记者描述了一段花样滑冰比赛过程中场景以及给人的感受,最后点题报道了消息的主体内容,使人们看了消息后不仅领略了一番花样滑冰的魅力,也了解了门票销售一空的事实。

尽管文学语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可以运用,但也必须掌握好分寸,否则,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故意卖弄的感觉,同样也会影响体育新闻传播的效果。

2.数字的运用。

体育比赛结果的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可以随便滥用,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比如说田径比赛,每个项目一般是录取前八名进行计分奖励,如果将前八名的比赛成绩一一罗列,岂不是画蛇添足,繁琐不堪。

体育新闻报道中数字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明了。只表示比赛的时间、技战术统计结果以及胜负的结果。虽然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运用较为简单,但数字所表示的意义都非同不可,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运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情感的运用。

心理学中对情感的体验分为高强度情感体验和次强度情感体验。由于体育运动竞赛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及时看到结果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意志软弱的羞愧。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

如在各种场合的国际竞技运动大赛中常常看到参赛者胜利后,激动与眼泪交织在一起,在运动场上狂喜地奔跑和跳跃;也常常看到参赛者失败后,抱成一团悲痛的哭泣。

体育新闻正是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活动进行报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众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候,随着比赛的胜负,受众喜、怒、哀、乐的体验就更加鲜明和强烈。如:当2000年世界杯足球赛人们激情共度“意大利之夏”时,除了记住日耳曼人的第三次加冕、马拉多纳伤心的泪水,一定也不会忘记那个静坐场边、咬着手指、黯然神伤的巴西少女。又如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上,当韩国队首次在世界杯大赛上冲进四强,韩国举国上下“400万‘红魔’彻夜狂欢”,比赛结束后,约有100万在家中看电视的球迷,迅速走上街头,他们欢呼胜利的口号,燃放焰火,在街道上形成人流,又跳又唱。政府不得不出动三万名警察,进行重点路段的交通管制。当日,韩国汉城光华门广场完全就成了红色的海洋……

体育新闻的情感性特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媒介追求。体育新闻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地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性”,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大众媒介追求。

近些年来,体育新闻对运动竞赛的消息报道仅仅是很少的一方面,而更多报道的是那些真挚感人的与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当今发达国家的足球转播已越过了“看球”的水准,步入了“看人”的层面。德国甲级联赛中以平均十七台摄像机转播单场比赛,不但以多机位竭力捕捉场上最精彩的镜头,同时也不忘搜寻千姿百态的绿茵众生相,两台专用机自始至终对准各队教练席,把场上的风云变幻与教头的喜怒哀乐加以切换编辑,构成耐人寻味的精彩镜头,从更多的人文意义上挖掘运动员的魅力。这些对赛事背后新闻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到了体育比赛中人物的家庭、婚恋、母子情感、父子情感、以及竞赛的间接参与者。

体育新闻受众的特征

1.以高学历年轻男性为主。

据成都体育学院的一份成都范围内的受众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从18~40岁的男性公民是体育受众的主体,其中17~35岁的年轻人占了体育新闻受众的一半以上。受众学历以大专以上的学历为主。性别构成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积极受众或者说忠诚度高的受众男性的比例尤其大。

2.表现出高度的情感卷入。

体育受众一般具有较高的情感卷入。不少体育受众为了观赏一场精彩的比赛彻夜不眠,还会在一起品评讨论,甚至激烈争论比赛中的场景,队员的表现和裁判的公正与否,这与观看时政新闻和娱乐新闻等其他新闻的表现大不相同。

一份在成都地区的实证调查表明:有的体育受众“只要出报就买,和有重大比赛或自己关心的比赛球星就买的读者占了体育报纸读者的76.5%,阅读一份报纸的平均时间是84分钟,又40.4%的读者会在拿到一份报纸以后一口气读完”。这都反映了体育受众的高度情感卷入。

3.比较稳定的触媒习惯。

体育受众具有较顽强的触媒习惯。据调查,在所有的媒体中,电视是体育受众接受率最大的媒体,其次是综合报纸的体育新闻,再次是体育专业报纸,然后是网络,通过广播接受体育新闻的人最少。积极受众会积极购买体育专业保证,触媒的目的性很强。有些受众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长期购买某份报纸,或观看某类体育节目或体育赛事,比接受其他节目的忠诚度高。

4.接受体育新闻时专注度较高。

体育受众在收看体育节目或体育赛事时,专注程度较高。一般不愿被打扰,也不愿以伴随状态接受体育节目尤其是直播的体育赛事。

5.接受动机多为娱乐消遣。

体育新闻在普通的受众来看不同于经济新闻、时政新闻、教育新闻等严肃的新闻,严肃的新闻帮助受众“监视环境”、“联系社会”,提供了解社会的信息环境或者说媒介环境。在一般的体育新闻受众看来,体育新闻并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已经成为娱乐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娱乐,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一般的娱乐新闻多是诉诸于人们的情感诉求和伦理诉求,而体育新闻的一些内在的本质,比如讲规则、有标准,还是比一般的娱乐更令人欣慰,并且更具有现代性。

据调查,体育受众的接受动机主要是:喜欢体育、娱乐消遣、丰富知识、了解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精神鼓舞、关心偶像、获得谈资,从媒体获得对自己观点支持认同、关心体彩等。这些都与娱乐消遣的动机相关。

6.逆向心理定势严重。

体育受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接受体育新闻的逆向心理定势比较严重。所谓心理定势,就是受众对自己不能接受的传播内容产生的一种抵制心理,或受众对新闻的宣传内容排斥抵触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定势决定了体育新闻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为了适应这种心理定势和接受习惯,体育新闻媒体尤其是某些平面媒体的过激表达方式。

注 释:

[1][美]布鲁斯・加里森:《体育新闻报道》,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2][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3]郑保卫:《新闻学导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鉴赏;构建;途径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1〕315号“创新教育视野中的高等院校表演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周 平(1965―),女,苗族,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

一、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构建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都相信“美”是憧憬未来的动力,于是承认美的价值,并怀着无限的向往去追求和创造美的意境。而体育竞赛和表演中的美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正如皮埃尔•德•顾拜旦所言:“竞技的核心不是斗争,而是光明磊落的比赛。正是铭记了这个精神,才能更加强盛、更加雄壮、更加有勇气,从而陶冶人性。”由于体育竞赛与表演本身特有的竞争性、娱乐性和艺术表现力,以及多种形式美的交织,吸引着广大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运动场上的一切产生共鸣,进而引起各种平日难以体验的奇特感觉,使心灵产生震撼、精神得到慰藉、生命有所感悟,最终在美的感受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欣赏能力,既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1]。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他们参与体育欣赏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活动商业化运作对欣赏者的基本要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体育素质的体育欣赏人群,实现“全民奥运”,实现“终身体育”,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

1.缓解压力,增添生活乐趣

鉴赏体育竞赛或表演,不仅使人心旷神怡,还会被那绚丽多姿的文化氛围和社交环境感染。事实表明,因视听效应的作用能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运动场上发生的一切同步律动,让他们从运动中的追逐、腾飞、旋转、冲撞、配合等精湛优美的技艺中,感受转瞬即逝的但只要随时留意,到处都是可以捕捉到的优雅的人体造型,例如田径运动中,运动员起跑前的瞬间,身体如满弦之箭,千钧之力聚之一弦,虽然身体静如雕塑,但体内却如即将爆发的火山,这种动与静的共存,外在美与力的协调,使体育艺术的内在美更具魅力;赏阅斑斓的色彩,耳闻优美的旋律,例如艺术体操运动员那优美修长的体型、服饰、轻器械,以及动听悦耳、富于激情的音乐与精湛的技艺等美的形式,凝集在一起呈现在观赏者目前,使其赏心悦目;感受各个项目内在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美,例如个人项目中的竞赛,每个运动员的步频、步幅以及对每一程速度的把握都不会雷同,集体项目中的球赛,有的队全攻全守,有的队稳扎稳打,有的队则刚柔相济,从静态看,它们都呈现出不同的基调、不同的风格,从动态看,则就是不同的节奏;享受运动交往中内涵的和谐、举止、风度等多种形式美的交织,使情感与运动场上的一切产生共鸣,体验平日难以体验的奇特感觉,产生心灵震撼、慰藉精神、感悟生命,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在学习之余通过组织学生鉴赏体育竞赛和表演,体验在日常的生活中难以涉及的既复杂又多变的时空感受,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2.了解人文景观,品尝体育文化

体育竞赛发展至今,有极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就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来说,反映在围绕体育竞赛而进行的诸多文化艺术活动,它包含着图标的设计、音乐的创作以及竞赛期间的文艺演出、绘画展览、火炬接力、新闻报道、电视转播、邮票发行及纪念币等内容。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色彩各异的体育文化形式得以在全世界传播。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和意识观念。极富内向、务实和封闭性色彩的东方体育竞赛与表现外向、竞争和开放性特征的西方体育竞赛,就属于两种风格迥异的体育文化形式。而由它们各自提倡的文化理念,虽然反映的运动价值观不尽相同,但通过取长补短与相互交融,在身心兼顾、内外统一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鉴赏体育竞赛,除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各种人文景观,丰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还能品尝人们独具风采的体育文化艺术表现。

3.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人的心灵提升与情操的形成,受内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外部影响因素的体育带给人类的是健康、友谊、和平。竞赛场上向人们展示的是激烈、勇敢、精彩、刺激、紧张,标志着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挑战,向自身的极限挑战,给旁观者以较强的感染,它不仅反映出民族体质的增强,还表现出了人们昂扬、振奋、活跃、激动甚至狂热的情感体验。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是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健康、进取、意志、信念等方面,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并为协调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有利条件[3]。体育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它的每一分潇洒、每一丝魅力都是血与汗的凝结,都是苦痛与光荣的聚集。因此,构建体育鉴赏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体育精神,懂得持何种态度与方式去为比赛优胜者喝彩,给比赛落后者加油,以及遵守比赛场区的要求与规定,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保持一致性;而且还能从运动员遵循竞赛法则、恪守运动道德、服从裁判、公平竞争等行为表现中,接受道德情操的教育,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奠定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构建途径与方法

1.增设体育鉴赏课程

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各种知识的基地,也是接受体育鉴赏教育的理想场所。在体育教育中增设体育鉴赏课程,实施鉴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鉴赏观,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能力。体育鉴赏课一方面应教会学生怎样鉴赏蕴涵在体育比赛中的那种崇高的“体育精神”,它包括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自我超越精神。另一方面,应教会学生鉴赏不同类型比赛的方法与角度,如:鉴赏对抗性竞技球类项目,以及拳击、摔跤、柔道、击剑等个人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术的运用和整体战术的配合,以及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那种视野开阔、豁达合群和大智大勇的精神状态。鉴赏体操、艺术体操、跳水等对比性竞赛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那种富于艺术的美感,即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使力与美得到高度的统一,再加上和谐韵律和鲜明节奏的微妙配合,犹如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鉴赏田径、游泳、举重等记录性竞赛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那种你追我赶的拼搏精神及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鉴赏比赛结果时,要让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一场比赛,宏观地看待胜负的价值,注重比赛过程而不是只看比赛结果。

2.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比重

构建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丰富体育理论知识,扩大学生体育知识面,明确体育比赛的宗旨,树立正确的胜负观,了解体育比赛与表演的特点、规则及其演变,了解各项目技术和战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让学生能从体育的内涵中去认识体育蕴涵的无穷无尽的美,用身心去感受体育美,领悟体育真正的魅力,从中获得或达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身心健康的最高境界。具体途径是: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力度;精炼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最优秀的体育赛事;同时进行详尽的讲评引导,让学生从古今中外体育事件和经典的体育赛事中学习、思考、掌握体育鉴赏的方法,积累鉴赏知识,建立体育鉴赏的理论概念,并根据所学内容开展体育竞赛、宣传与知识问答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体育鉴赏知识,增强体育鉴赏能力。

3.加强体育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体育鉴赏能力构建的重要途径。要达到鉴赏这样的级别,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还需要做到“三多”,即多看,多听,多做。多看是指要经常观看体育活动和阅读介绍体育知识的书籍;多听是指听别人的见解和看法;多做则是要自己多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魅力。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和提高体育技能的课堂,不断优化体育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体会比赛的紧张、刺激、公平和公正的氛围,体会体育竞争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精神,体会体育比赛胜利的喜悦与失败后的辛酸。其次,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场所,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创建一个以体育俱乐部为主体形式,自我锻炼、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结合的课外体育锻炼体系,在课外体育锻炼体系中实施体育鉴赏教育,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鉴赏实践的兴趣。此外,通过网络、宣传栏、多种体育活动等途径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构建评价体系

鉴赏评价是鉴赏主体对客体鉴赏价值的评估,是人在鉴赏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鉴赏态度的体现。鉴赏评价有鲜明的主观性,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会做出不同的评价。鉴赏评价又有一定的客观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特定对象的制约,它是特定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主观评判活动。主体判断是否符合对象的鉴赏特质,是鉴赏评价的客观标准。对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评价的重点是考查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构建大学生体育鉴赏评价体系,对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依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在体育鉴赏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时,应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与鉴赏过程中的进步幅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看到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自身体育鉴赏能力的状况,而且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建立体育鉴赏的自信。

三、结论

雕塑大师罗丹有一句关于美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体育运动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美,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体育美的眼睛,体育美就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体育鉴赏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与体验。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鉴赏知识,例如体育项目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现状,竞赛方法和竞赛规则,参加比赛队员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等等,培养美的观念,提高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才能够感受到体育美的力量,欣赏到体育美的光彩,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肖 英.谈当代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4(2):154.

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感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体育媒体

1、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

1.1、报道内容的竞技性。各类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凡是体育新闻的报道,都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要。竞技运动最大的魅力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比赛结果随时随地都会出乎观众的意料而使结果始终充满悬念;竞技运动具有丰富的新闻源头,其丰富的源头渠道之一就是来自于竞赛项目十分丰富,源头之二是竞技体育比赛频繁的赛事活动。

1.2、传播的国际性。体育新闻传播的国际性体现在竞技运动的文化差异上。想要深刻理解竞技运动的文化差异因素,就需要认识到,当代竞技运动竞赛的国际性特征,由于竞赛组织国际化、竞赛运动员的国际化,所以就不难理解体育新闻的竞技运动国际化和跨文化特征。体育新闻的报道就是这些跨文化的特征、跨文化的运动情景、跨文化的竞赛过程。

1.3、鲜明的娱乐休闲性。体育传媒的商业化发展进程在加快,报道的娱乐化色彩也日渐浓厚,体育娱乐新闻逐渐进入我国大众传媒领域,与此同时也就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受众群体。观看体育新闻娱乐报道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大众群体关注体育事件的另一观看视角。体育新闻以其无可取代的娱乐性,与娱乐化的浪潮融为一体,吸引了众多原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群体。体育新闻越来越吸引广大受众,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1.4、丰富的情感特性。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的运动。对于以这种形式进行报道的体育新闻而言,自然也就充溢着情感色彩,尤其是,当受众带有明显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时,比赛的胜负,受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就更加鲜明的体现。在节目中,运动员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尊重,通过对运动员教练及其家人以及朋友采访,来获悉奥运选手背后的故事,展现他们鲜为人知的奥运情缘。

2、 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2.1对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

2.1.1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人们基本的权利,指的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民法》、《刑法》等法律对隐私权的范畴以及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都做出了相关规定。

时代不停步发展,观念时时更新,体育明星与其他社会名人一样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吸引受众眼球,对体育明星进行恶意炒作等不良行为,个别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更是热衷于搜集名人婚变、艳遇等消息,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置于脑后。例如:中国男足的奢侈生活、罗纳尔多另寻新欢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不胜枚举,很大程度上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体育新闻媒体人要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关注他们的价值与尊严,所以说在报道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极其重要的。

2.1.2淡化“唯冠军论”的报道方式。许久以来都是“以胜败论英雄”,各大媒体也都是以胜利者和成功者为焦点,各个媒体都是优先报道在比赛中胜利的消息,集中报道胜利者的心情、感言、未来打算等。运动员获胜的过程以及观众为此欢呼雀跃的场景,通常不断循坏回放播放,摄像机也都是聚焦在体育明星和比赛中的获胜者身上,到处宣扬一种表彰胜利、崇尚奖牌的情绪。在庆祝获胜者的时刻,其他运动员已被遗忘在媒体和观众的视线之外。2010年11月24日广州亚运会上,110米栏赛场,各大媒体无一例外都聚集于刘翔身上,从赛前准备活动一直追踪到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刹那,从解说员、观众到记者,全场都为之沸腾,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与刘翔一同参赛的另一位优秀运动员史冬鹏却成了刘翔的陪衬,他与刘翔一同绕场一周,却始终处在镜头的边缘。赛后,纵观各大网站对此事件的报道,只有新华网在《110 米栏刘翔破纪录豪取三连冠书写亚运会新历史》的报道中提到史冬鹏。竞技体育好比是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运动员也是凤毛麟角,而当今媒体这种“唯冠军论”的报道显然忽略了更多优秀的运动健儿,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宗旨。所以媒体在今后体育新闻报道时,要适度淡化“唯冠军论”的报道方式。

2.2对体育受众的人文关怀。体育受众具有满足欲望的权利,同时还享有一定的知情权,这就是法律赋予受众的重要权利。满足体育受众的知情权是对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赛事结果的知晓和对比赛过程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赛事内部运作、体育相关部门的管理方案等情况。媒体应适当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这也不仅是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深切希望,也是现代体育媒体吸引受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之道。

3、谈谈对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认识和提议

3.1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所有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关注,不仅仅是比赛中的获胜者;二是重视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自身价值,关注精神需求及个人身心的发展;三是要突出受众本位的想法,加强对受众的重视。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自身对受众意识的敏感性,关注普通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感受。

3.2新闻媒体要把好关,避免低俗化报道内容。媒体品质高低的重要保证就是把关人的行为。个别媒体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思潮,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媒体人要意识到危害性,不能缺失报道的原则性与使命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把关人”的职责,向受众展现积极向上的作品,避免低俗化倾向,同时,媒体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对于那些无原则、臆造低俗新闻的工作者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以保证体育报道的整洁队伍。

3.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这是体育新闻报道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体育新闻报道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客观公正、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加强自律。国家立法机关要完善体育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体育新闻传播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坚信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体育解说 传播功能

在3月1日闭幕的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获得了5金2银4铜共11块奖牌,创造了中国参加冬季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中央电视台对这一国际体育赛事进行了现场直播,为受众提供了一场丰盛的体育大餐。在直播中,专业解说员和嘉宾解说员积极配合,发挥了体育比赛“把关人”“意见领袖”和“议程设置者”等角色功能。电视体育解说是连接体育比赛和电视受众的纽带,是受众获得电视画面以外信息的重要来源,是赛事直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对本次冬奥会体育解说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将电视体育解说的传播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传播、新闻传播、情绪传播和形象传播。

一、知识传播

传播知识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也是电视体育解说的目的之一。电视体育节目的受众具有广泛性,既包括对体育比赛非常熟悉的受众,也包括对体育比赛不甚了解的受众。自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社会公众对体育比赛的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后奥运”时代的电视受众,也就格外关注本届冬季奥运会。但是,相对于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言,受众对冬奥会的比赛项目比较陌生,并不十分了解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此种情况下,传播那些与比赛相关的、不为多数观众所了解的、帮助观众更好的欣赏的信息成为了电视体育解说员的一项重要职能。在电视体育解说中,解说员需要传播的知识主要包括:比赛性质、参赛双方水平、运动员情况、体育术语、技术特点以及与比赛相关的国内外历史、地理、人文、体育史等。WWW.133229.cOm

体育知识传播要注意与该项目的普及程度相结合,对普及程度高的项目要注意介绍更深的专业知识,对不为多数观众熟悉的项目多介绍普及性的专业信息。冰壶是一项电视受众较为陌生的体育运动。在本次冬奥会的冰壶比赛中,体育解说员耐心细致的为受众介绍了这个体育项目的比赛知识,其中包括冰壶的比赛规则、比赛技巧、冰壶运动在全球的开展情况、我国冰壶队的战绩、冰壶运动的组队特点、每一位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这些知识翔实全面,让一些本来对冰壶运动一无所知的电视观众很快就能了解这一比赛项目。可以说,这些都得益于体育解说员对相关知识的传播。

电视体育解说传播知识的前提是解说员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要保证这些知识是正确的。电视直播中媒体很难进行细致的把关,难以控制错误信息的播出,一旦体育解说过程中出现任何细小的知识性错误,都会被电视媒介无限放大,影响到每一位观看节目的受众。

二、新闻传播

电视体育直播中,观众可以清晰的看到赛场上运动员的一举一动,因此,对于体育解说员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在电视体育直播初期,很多习惯解说广播节目的解说员尚未完成媒介特征的转变,在解说比赛时有闻必报,受众在电视画面中已经看到了相关内容,解说员就显得画蛇添足了,而且会分散电视观众观赛的注意力。随着电视成为大型体育赛事直播的最重要的媒介,解说员开始适应电视媒介的特点,转变自己的解说方式。

电视媒介在直播节目时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一个受众在同一时间只能观看一个比赛,但是受众有可能还有其他的信息需求。比如,在冬奥会女子冰壶项目直播的同时,受众也在关注正在进行的男子冰壶的赛况,于是只能在解说女子比赛的空隙由体育解说员将男子比赛的情况向电视受众予以通报。

对比赛的评论也是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电视体育评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次与比赛同时进行的新闻现场报道。所以,电视体育评论员必须熟练掌握电视新闻纪律和规律,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要有服务于观众的意识,要有对新闻事件高度概括的能力,要尊重受众、尊重电视传媒以画面为主的这个特点,解说和评论既要以画面报道为基础,又要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

三、情绪传播

电视媒介与体育的结合,延伸了体育比赛的场地,使其有限的观赛空间趋于无限。电视媒介成为普及体育知识、传播体育动态、提升体育审美的重要途径。体育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电视受众。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直播成为了目前重要体育赛事传播的重要方式,正是因为电视直播的即时性和比赛结果的不可预知,强化了电视受众的参与感,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人和比赛现场的观众一样,都伴随着紧张的心理状态,情绪随着比赛的进展波动较大。

电视体育解说员首先是赛事的观众,其次才是向其他观众传递信息的解说员,他们除了要将自己看到的比赛新闻和自己了解的体育知识传播给受众外,也发挥着情绪传播的功能。在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中,杨扬的激情解说就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月21日进行的女子短道速滑1500决赛中,中国选手周洋在孤身一人受到三名韩国选手前后夹击的情况下,表现优秀,一举夺冠。周洋的神奇表现也让央视现场解说比赛的于嘉与杨扬激动异常,两人为这块金牌奉献了激情四溢的解说。在周洋剩下最后三圈时,杨扬解说的语速加快,大声喊道:“注意节奏,周洋注意节奏……坚持啊,最后一圈,冲刺……周洋,太棒了!”此时,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在紧张的电视画面和杨扬的激情解说中都屏住呼吸、焦急等待进而大声欢呼。赛后有网友调侃:“就算记不住周洋的夺冠,也能记住杨扬的尖叫。”

激情解说是电视体育解说员传播情绪的一种方式。针对这种解说现象仍然存在争议。其实,我们要将其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分析。无论体育解说员还是受众都要遵从体育比赛的客观规律。体育解说员应该和体育比赛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体育解说更加自然、有力,也才符合没置体育解说员的初衷。

四、形象传播

电视体育直播具有即时性,赛场上的情况都会通过电视较为客观的展现在受众面前。声像结合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上比赛结果的不可预知,使得受众观赛时伴随着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是迥异于录播比赛的。

电视体育解说的形象传播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运动员形象、解说员形象和国家形象。

电视体育解说中,解说员关注着赛场上运动员的一举一动,并常常加以评论,这种评论一旦出现失误,就极易影响运动员形象。在温哥华冬奥会芬兰和俄罗斯的冰球比赛中,当嘉宾介绍到芬兰的守门员21岁,俄罗斯的守门员35岁时,解说员如此点评:“这是姐和婶在比赛!”除此之外,在中国女子冰壶队迎战德国队时,解说员直称对方为德国大妈,不管这些称呼有无恶意,拿女运动员的年龄进行调侃,总是有损运动员的形象的。

对体育赛事的理解和感受范文第5篇

研究方法

2014年10月,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以下简称“世锦赛”)在广西南宁举行,这是南宁历史上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体育赛事。在赛事期问,笔者对赛事志愿者、现场观众、在校大学生等共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为91%。作为志愿者或参与者亲历过世锦赛的有109人,占59.9%,未亲历过的73人,占40.1%,后期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从侧面了解受众的具体心理感受。

调查过程与分析

1.城市媒介形象的建构渠道。为了观察受众从哪些途径接触大型赛事,调查设置了问题“您主要从哪些途径获取世锦赛的信息”。结果显示,选择电视和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接收媒介的人最多,分别有113人和105人,占比分别为62.1%和57.7%。

电视依然是受众接触大型赛事的最重要渠道,特别是赛事进行期间,电视是受众观看直播的最主要选择;选择网站的受众,大多是想直接获知赛果、阅读分析的文章,或者观看视频回顾。

作为当今新媒体的代表,手机应用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有86人通过手机媒体关注世锦赛,占47.3%;赛事的官方网站注册了实名微博“南宁体操世锦赛”,有16875个粉丝。可见,通过手机媒体宣传大型赛事还有很大潜力可开发。

选择通过报纸关注世锦赛的仅有35人,只占19.2%,因为接收调查的受众大多较年轻,很多为大学生,他们对报纸这种传统媒体的使用率已经非常低。

综上,在主动获取信息方面,电视的受众数量依然较高且稳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报纸带来‘定的冲击。

2.世锦赛对南宁媒介形象认知的影响程度。调查设置问题“世锦赛的报道多大程度影响您对南宁城市形象的认知”,选项设“一点儿也不”“有一点”“一般”“比较有”“很大程度上有”,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进行赋分,分别为1-5分,得分越高,说叫媒介报道对提高城市形象的效果越好。采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均值为3.66,标准差为1.124。

从均值可以看出,世锦赛相关报道对受众建构南宁媒介形象的影响介于“一般”和“比较有”之间,在访谈中,很多受访者表示对南宁更深刻的形象是“绿城”和“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南宁的城市形象得以提升,但并不代表其就此融人了“体育的精神和文化”,个人对于城市形象的认知并未显著改变。

就像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其“政治中心”的印象仍根深蒂固;上海举办了世会,其城市形象还是“金融中心”。人型赛事与其他定期举办的盛会不同,由于具有非周期性的特征,受众在赛事期间形成的城市媒介形象在赛事结束后会逐渐淡化,这与人们的认知习惯是相符合的。

3.影响城市媒介形象建构的归因。为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受众对媒介形象的建构,设定两个自变量,即“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参与赛事”,“受教育程度”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度量,“是否参与赛事”则分为是、否两个度量,因变量为问题“世锦赛的报道多大程度影响您对南宁城市形象的认知”的赋值。分别将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作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媒介形象认知之间并无显著关系(X2=11.076,df=8,p

亲身参与过体操世锦赛的受众,如世锦赛的学生志愿者、在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参与过与世锦赛主题相关活动的受众等,明显比未参与过的受众对城市媒介形象有更好的认知。

4.城市媒介形象传播的效果。设置对赛事举办动机的描述性说法(选项一:世锦赛的报道是官方提高形象和名誉的宣传公关活动,选项二:世锦赛的报道为体操文化的普及提供了平台,选项三:世锦赛的报道推动了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选项四:世锦赛的报道促进了我对城市的荣誉感和东道主的责任感),受访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他们认知的选项。

结果显示,有68.7%(125人)的受访者认为世锦赛报道更多的是一种宣传公关活动,分别有23人和65人选择了选项三和选项四,甚至有些志愿者并未选择选项四,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更多的是“丰富自身阅历”。可见,世锦赛报道在吸引受众允分融入媒体塑造的环境方面效果小明显,“缺乏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世锦赛的报道并未深刻影响受众对南宁城市形象的认知。

结论与建议

1.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谨慎选择宣传策略。城市媒介形象的塑造,关键就是怎样才能够让火众媒体按照品牌推广的需求和节奏向社会公众传播相关信息。以手机APP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城市媒介形象建构的生力军,这提示官方机构应该拓宽新媒体宣传的途径。如赛事组委会开了官方微博、微信,有技术条件的可以开发适用于移动媒体的APP,满足当前青年群体的阅读习惯;大众媒体则可以通过报网互动、声像图文配合的方式,采用多种手段配合赛事的城市形象宣传,打造城市文化的新阵地。

同时,媒体对大型赛事的报道思路和方法应该有所调整,谨慎选择宣传推广的策略,弱化和减少公关宣传性质的报道,降低民众对举办动机的不理解,实现民众对城市媒介形象的止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