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虚拟人力资源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实践依然走在理论的前列。各国学者提出了众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以期进一步指导研究工作,然而由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的多样性。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对现有的虚拟人力资源以及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梳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以供大家参考。

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

(一)现有虚拟人力资源概念分析

倾向于技术特点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虚拟人力资源概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也正是网络技术大幅度发展推广的时间,在此背景下,早期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多偏向于技术层面。例如:

McNerney(1995)提出虚拟人力资源是“自主服务(self service)技术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包括:语音应答系统、桌面计算机、多媒体。

Connell(1996)表示虚拟人力资源不只是网络技术,“任何一种使员工在没有人力资源部的条件下输入、修改、获得信息的技术都被认为是虚拟的”。这些技术包括:网络、数据库、局域网、浏览器、文件镜像和多媒体。

Anonymous(1998)提出,虚拟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技术使人力资源能自化”。LeTart(1998)总结了网络技术应用的五个方面:信息公布、数据库查询、简单人力资源交易、复杂人力资源交易和人力资源工作流程。

Greengard(2001)总结了十大人力资源技术趋势:ASP与技术外包、门户站点、免费PC与员工高速接口、流动桌面电视、流动网站、电子采购、因特网与网络监督、蓝牙技术、电子签名、电子帐单与电子支付。

颜士梅(2006)提出:“从信息技术使用程度来看,如果组织人力资源活动的信息技术使用程度很低,则视为传统人力资源;而当其信息技术使用程度很高时,则视为虚拟人力资源。”

以上概念很明显,单从技术方面对虚拟人力资源进行了描述,然而技术仅仅只是虚拟人力资源的一个特点,一次来表述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显然是以偏概全,缺乏完整性。

兼顾有组织与技术特点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Lepak & Snell(1998)对虚拟人力资源下的定义是“虚拟人力资源是以伙伴关系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帮助组织获得、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本的一种网络结构”。该定义的四个要素是:网络结构(network structure)、伙伴关系、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这一定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首次提出了技术特征之外的,虚拟人力资源的又一特征即组织间的合作。对虚拟人力资源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完整起了引导作用。

张国梁(2005)认为:所谓虚拟人力资源(Virtual human resource),是指以伙伴关系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术,帮助组织获取、发展和筹划智力资本的一种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新构架。再一次提到了伙伴关系。相对于仅仅涉及技术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以上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技术与组织只是虚拟人力资源的两个特点,并非其本质,因此这样的阐述也并非精准。

基于其他视角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谢奇志、汪应洛等从目的的角度论述了虚拟人力资源,认为虚拟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为了抓住某个市场机遇或为了实现某个临时性目标暂时所利用的外部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明确的道出了使用虚拟人力资源的目的,但却忽视了虚拟人力资源其他方面的丰富内涵。

在虚拟人力资源概念发展的后期,概念逐渐接近与管理领域,即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有所混淆,例如:

Anonymous(1998)认为E——人力资源模式使用局域网和互联网,不仅可以完成求职、沟通等简单处理,也可以完成自主管理薪酬体系的复杂应用。虚拟人力资源应该是一个名词性定义,而Anonymous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了体系的应用,无疑属于管理手段。

马克一(2003)提出:虚拟HR是指基于网络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建立伙伴关系结构,帮助组织获取、发展和运用智力资本的HR举措。这种HR举措更加倾向于能动的管理的方式。

从以上的理论罗列中不难发现,目前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中依然存在一些不清晰点。首先,是否虚拟人力资源指具有技术特点?亦或技术特点与组织特点相结合即为虚拟人力资源。其次,论述角度不尽相同。再次,虚拟人力资源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有所混淆。最后,虚拟人力资源概念的落脚点并不清楚,即虚拟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什么?例如张国梁将虚拟人力资源定位为人力资源新构架,而Lepak & Snel定义为网络结构。本文在下文将就此进行辨析。

(二)综合性的虚拟人力资源概念

总结以上概念的优缺点,本文另辟它径,首先从人力资源概念入手,然后在充分理解虚拟的基础上给出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

董克用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经过对比总结,提出了目前在国内极具权威并被普遍认可的人力资源的概念: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首先,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其次,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最后,这一能力要能够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谈到人力资源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能力,而并非某个人。并且这种能力在宏观方面来说可以推动社会体系发展,在微观领域可表述为可以用以实现组织或企业目标的能力。

其次,给出虚拟的含义。“虚拟”一词产生于计算机产业,最初被使用在存贮器的管理上,1991年“虚拟”被移植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上,由美国Iacocca研究所学者Kenneth Preiss等(1991)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虚拟的概念经过推演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源层面的虚拟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非真实的。所谓非真实的,其意思并非指企业不存在这种能力,而是指并非完全由自然人产生的能力。即技术与人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例如员工自主服务的使用,使原本10个人的人力资源部缩减成为5人,节约出来的个人的脑力、体力的总和其实是被技术所代替了,这一部分能力则可以被称为是非真实能力。二是外部的。外部能力是指,对于企业来说,不属于企业headcount(人头),即企业headcount之外的社会其他组织的人力资源所包含的能力,这一部分能力如果通过外包,业务支持等手段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这部分能力即为企业的外部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所具有的非真实的,外部的,并且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即为企业的虚拟人力资源。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分析

与虚拟人力资源的现有概念相比,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并非十分纷杂,并且相对完整。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定义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2003年,苗青、王重鸣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所提出来的概念为代表:他们认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在战略伙伴之间架设网络关系,藉此帮助组织获取、开发和配备智力资本。常见的策略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化、合作化、信息化。在这一概念中,作者是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虚拟的人力资源的管理。

另外一类概念认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例如:Lepak & Snell(1998)认为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virtual human management)是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虚拟组织结构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的智力资本进行获取、考绩、薪酬和开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综合上述两类概念,楼旭明(2008)提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组织网络的伙伴关系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一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的内涵: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组织网络间的伙伴关系是其存在的结构关系基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技术虚拟和组织虚拟两种类型;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

(二)基于不同角度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剖析

层次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既可以运用到宏观的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运用到微观的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鉴于社会层面涉及社会学领域知识过多,以及现代管理理论的强烈的指导现实企业运作的需要,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观领域。

研究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角度:目前主流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角度有两个,一为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另外一个角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两个角度侧重点不同。基于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角度的研究更加侧重于某一种资源的管理工作,工作中心是高效的利用这一资源,即虚拟的人力资源。例如2003年苗青、王重鸣所进行的研究。而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角度的研究,则侧重于管理的全面性及完整性,以及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战略的配合性。例如2009年楼旭明所进行的研究。

管理手段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这一问题是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初期,许多学者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也是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手段没有清晰的认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学者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技术方面。20世纪,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ERP、SAP、NEXES等软件系统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结果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降低的人力成本并且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开始起步,随后的各种自动化,多媒体系统以及自主化技术逐一被列入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中去,本文把这一手段称为技术虚拟。然而由于虚拟人力资源概念本身的明确,学者们忽略了外包,组织协助这些随着社会分工细致化早已出现了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利用外部的,非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完全应该被列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范畴内。与技术虚拟的差别在于,这一手段的主体依然是自然人,而非科学技术。这一手段被称作组织虚拟。

管理内容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相同,同样是六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运用,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归纳为六大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开发与员工关系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的是,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在六大职能中分别加入虚拟方式,如虚拟招聘,虚拟培训,虚拟绩效管理,虚拟薪酬管理,虚拟人力资源规划及虚拟员工关系管理。

表现形式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表现形式:虚拟招聘、虚拟培训等管理内容在不同虚拟手段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何?以虚拟招聘为例,在组织虚拟的手段下,表现为猎头公司的使用、劳动力外包、劳务派遣等,而在技术虚拟的手段下,这就变现为视频面试等。而招聘网站的使用则表现为组织虚拟与技术虚拟两种手段的结合。其他手段亦如虚拟招聘,在技术虚拟和组织虚拟的手段下分别表现为以下具体的形式:薪酬与福利部分中的第三方公司工资,代缴保险、公积金;咨询公司薪酬福利制度设计,Flexible自主福利体系应用等;绩效管理部分中咨询公司绩效制度的设计;PMP虚拟考核等;在培训部分中:网络化培训,培训外包,合作培训,员工自助培训,培训资源共享等;在其他方面也有通过网络手段由专家协助员工完成职业规划及问题指导等形式。

目的及意义角度。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及意义: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依然保持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初目的,即通过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使得这一目标更加易于实现。并且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更加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因为一些行政性的、重复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或者交由组织外部的合作伙伴来完成,从而调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使企业聚焦于战略核心的业务。但是企业的战略是多方面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起到了支持作用,但并非企业的战略管理,仅仅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虚拟组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虚拟组织密不可分,由于虚拟组织是由不同的组织所组成的,虚拟组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对不隶属同一实体组织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属于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如虚拟团队,即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为了同一个市场目标或项目密切配合、共同工作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敏捷性群体。虚拟团队更加侧重于动态协作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关系。虚拟组织、虚拟团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采用虚拟人力资源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因此,虚拟组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点在于都有对“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内容,不同点在于虚拟组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虚拟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协调活动,其范围是特指虚拟组织,事件为人力资源管理;而本文中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偏向一般的传统组织(企业),事件为虚拟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四部分组成。旨在与组织战略的完全拟合与强力支持上。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还是在传统人力资源六大职能基础上,依靠技术虚拟,组织虚拟的方式等,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当然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了配合企业战略,从这方面来说,它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致的。但是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可以说,要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管理方式。

(三)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

本文讲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对象是企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手段是虚拟,既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或依靠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完成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功能。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指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利用组织外的人力资源的现象。如,建筑行业经常雇用临时工,高等院校也不时聘任校外教师。由此可见,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与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最大的区别是: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对象是组织外部的人力资源,因为是外部的,所以说是“虚拟”的。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一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战略部门,管理对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中完全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

参考文献

1.MCNEMEY, D. J. Welcome to Virtual HR[J]. HR Focus, 1995(8)

2.SANDRA E. O'CONNELL,Virtual HR an economic reality[J], HR Magazine,19960,41(3)

3.ANONYMOUS. "Why is HR outsourcing activity so slow in greater China"[J].China Staff, 2003,l9(4)

4.JAMES F. LE TAR . A look at Virtual HR: How Far Behind Am I? [J]. HR Magazine, 1998(7)

5.GREENGARD, S. 10 HR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01[J]. Workforce, 2001(80)

6.颜士梅.虚拟人力资源及其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6(11)

7.DAVID P. LEPAK, SCOTT A. SNELL,Virtual HR: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21th Century[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8.8

8.张国梁. 虚拟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新构架[J]管理科学,2003(5)

9.谢奇志,贾怀京,汪群等.虚拟人力资源的交易费用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4)

10.马可一. SHRM: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

1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苗青,王重鸣.组织创新前沿: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

13.楼旭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因、类型与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1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

 

0.前 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机械设计和制造等技术的告诉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工业设计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工具。虚拟现实技术的广发应用是现代工业实际走向更全面的数字化,是设计部门与企业管理、工程设计与市场营销等产品开发的主要部门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不记打打缩短了企业产品开发的时间,而且也为其产品的宣传、销售赢得了先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添加了筹码,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

1.虚拟现实的定义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计算机界面技术。从本质上讲,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工具,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操作,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根据VR应用的对象不同,VR的作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将设计概念或方案可视化和可操作化,以方便设计评价和优化;实现逼真的遥现场效果等。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各个阶段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需求分析阶段中的应用

通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Web页面进行市场调查,可以激发被访问者的兴趣,所得到的信息更丰富,更准确,并且有针对性,这样在产品设计之前可以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同时可以利用给予Web的虚拟设计环境把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尽可能展示给用户,并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获得的个性化需求信息,这有助于设计出符合大批量定制原则的合理的产品结构。。

(2)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在概念设计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体验设计思想更好地融于其中,也就是更多关注产品使用者感受,而非产品本身。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让他们亲自体验修改模型的感受;利用触摸屏来选择产品的造型、色彩、装饰风格等许多可选部件,在渲染和生成十分逼真的三维模型时,充分感受自己所喜爱的产品在虚拟环境中的“真实”情况。甚至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建议,邀请专家和部分用户一起对模型提出修改意见,观察设计和修改过程,直至大多数人满意为止。

(3)虚拟现实技术在详细设计中的应用

详细设计是概念设计之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零件详细设计、工艺详细设计和可制造装配性详细分析等,其中可制造装配性详细分析尤为重要。。在进行复杂产品结构设计时,通过虚拟像是技术可以直观地进行装配分析,避免可能出现的干涉和其他不合理问题,及虚拟装配。

(4)虚拟制造

虚拟现实技术为制造模拟带来了真正的虚拟制造环境,通过虚拟知道可以发现制造中潜在的问题,进而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达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的目标,从而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奏起,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虚拟制造系统基本上不消耗资源和能源,也不生产实际的产品,而是运用计算机迷你现实中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制造过程,它的运用将会对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5)虚拟评价和测试

在虚拟工业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环是虚拟产品进行评价和测试。虚拟评价技术主要是在方针的基础上,对产品运行状态与性能进行虚拟条件下的评价,从中获得修改的依据,降低修改和生产的成本。

3.结束语

正如其它新兴科学技术一样,虚拟现实技术也是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传感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心理学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这个领域的技术潜力是巨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但仍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客观而论,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还仅仅限于扩展了计算机的接口能力,仅仅是刚刚开始涉及到人的感知系统和肌肉系统与计算机的结合作用问题,还根本未涉及“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感觉信息是怎样在人的大脑中存储和加工处理成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重要过程。只有当真正开始涉及并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实现途径时,人和信息处理系统间的隔阂才有可能被彻底的克服了。我们期待这有朝一日,虚拟现实系统成为一种对多维信息处理的强大系统,成为人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助手和对人们已有的概念进行深化和获取新概念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张立群.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鲁晓波,覃京燕等.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们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虚拟仿真技术成为当下热门词汇,虚拟现实中VR+教育、游戏、旅游、军事等项目接踵而至,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各大传媒平台的首页。VR技术以仿真模式,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将实物转化为模型,给人们全新体验。虚拟仿真作为技术上的革新,主导着社会传播方式的转变,并且影响教育行业,它不仅对传统教学内容有所扩充,也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添新的选择,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网络与新媒体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网络与新媒体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该课程也在与时俱进,增加了许多新型传播方式的教学内容,包括H5、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运营的特点及手法等。网页设计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动静态网页的介绍、网页中图文及视频等对象的插入、表格、表单、超链接、CSS样式、框架结构、模板和库的介绍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中心,但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计算机基础与网络技术相关知识,在动静态网页等理论知识的认知上有些难度,一旦涉及服务器、数据库等专业知识,容易产生概念模糊等现象。对于实际操作的部分,虽有相关实验支持,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没有计算机技术、编程语言的基础上很难理解模板和库、CSS样式等概念,对代码的含义、书写方式、书写规范也是一知半解。部分学生认为框架结构的概念较难理解,在自己动手操作时容易出现无从下手,不知该建立怎样的框架结构,建完框架后该如何再修改等困惑。这些问题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多加练习以提高实践能力,但过程相对复杂且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在《网络与新媒体设计》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快速地了解静态网页与动态网页的区别,通过实践理解框架结构、CSS样式、模板和库等知识概念,提高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技能成为了这门课教学任务上亟待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理论教学上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弱势,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实验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使学生加深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Burdea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虚拟现实VR技术的三个最主要特点[1]: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沉浸性是指用户在纯自然的状态下借助设备和自身的感知觉系统对虚拟环境的投入程度;交互性是指人们可以通过专门的输入输出设备以自然的方式和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操作和交流;想象性是指借助虚拟技术可以使用户沉浸其中并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用户深化概念和萌发新意。利用这三个特点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与《网络与新媒体设计》课程的教学难点相结合,让学生获得直观、逼真的效果体验[2]。

(一)基础知识教学环节的虚拟仿真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设计》的教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H5的介绍及制作、微信公众号的创建与维护、微博等自媒体的运营、制作网站的基本步骤、网页的基本要素、动静态网页的概念及区别、HTML介绍等。其中难点在于域名空间、HTML的介绍和标签的书写方式等,该部分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投影和讲述为主,虽然结合案例介绍,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在没有足够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前提下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形成的概念较为模糊,理解不够真切,不能准确判断参数的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等。因此,如果将教学内容结合虚拟仿真技术,逐步分解知识点,把知识以动画模型等形式呈现,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针对制作网站基本步骤的知识点,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制作一个分解基本步骤的模拟空间,用于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每一个步骤相当于一个知识点,除了正常授课之外,还可以配合相??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对模拟空间的操作建立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首先提供几个主题和类别的网站供学生选择,通过文字形式向学生传达域名的概念,在模拟空间中利用图表和文本列出域名的常见分类,并标注出域名格式。待学生了解之后,显示相应练习,由模拟空间的系统生成不同域名及网站类型,由学生自行搭配,搭配成功后方可进入申请域名的环节。用这种方法展示环环相扣的知识点,使学生尽快熟悉今后所要从事工作的部分内容。

动静态网页的概念及区别相对复杂,学生在理解上难度较大。我们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建立一个静态网页的模型,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表格、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让学生了解统一资源定位符,介绍后缀Htm、Html、Shtml等区别,在模型的帮助下,更容易让学生发现静态网页在交互性和功能性方面的限制以及页面浏览迅速、操作性强等优点。再利用模型将动态网页的概念及特点展现出来,结合视频更好地展示动态网页的功能。除此之外,模型还需要再建立一个虚拟的框架结构,包括客户端、服务器、数据库等,利用结构图和请求网页、回应网页、送出的SQL指令等向学生展示动静态网页的区别,生成逼真的二维和三维场景,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虚拟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从传统的纯文本教学模式改善为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模型等多方面综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二)框架结构教学环节的虚拟仿真设计

框架结构的难点包括框架属性及设置链接等几个部分。学生初次接触后基本能找到创建框架的工具,但理解框架的构成不太容易。教学中发现,学生不理解子框架和框架集,不能将其一一对应地保存,从而影响到链接设置。讲解框架属性及操作时发现,当需要调整的参数变多时,学生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这些困难直接导致学生在框架的综合训练中产生不能结合锚点创建、导航框架修改时出现错误等问题。如果能借助VR头盔和红外笔等设备,以有效方式实现人机对话就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框架构成和链接目标部分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大量框架的概念、作用、创建等内容以图形或图像的形式显示,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虚拟框架,将子框架包含在框架集之内,定义子框架和框架集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学生利用VR配套红外笔把浏览器的格局分割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显示替换窗口内容时不影响各个窗口间链接关系的不同网页内容。保存框架时,学生通过点击虚拟框架的方式对子框架和框架集进行保存,保存过程中由系统提示框架与内容是否一致,若一致,则继续学习链接目标;若不一致,则着重显示子框架和框架集的位置后重新保存,学生还可以自行设计虚拟的操作过程与方法。当学生充分掌握子框架和框架集的概念、作用等内容后,进行链接目标的操作,要求在虚拟子框架中设置链接,并且在指定的框架中打开链接。若是之前保存框架时出现了错误,那在链接目标处必定不能到达指定子框架。只有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有效的实验步骤,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利用VR系统创建“虚拟教室”学习框架属性设置及框架应用,由系统发出指令,提出对边框宽度、颜色、超链接等要求,学生在虚拟教室中操作。完成操作后,由系统随机挑选一套框架合集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按照题目并结合创造力进行框架设计,中途若操作失误,则由系统提示并指导修改,以达到最终练习效果。这样,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更新教学手段,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立体丰满。同时借助各种功能键盘、头盔显示器等的控制台和显示设备,相互联系学生端和教师端,方便教师观察学生学习过程。

(三)模板与库教学环节的虚拟仿真设计

制作网页时,一些元素会被多个页面使用,如果每次都重新制作相同元素则会浪费时间,且后期维护和修改时也相当费力。为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制作效率,可以通过模板和库解决问题。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模板内部可编辑区域、可选区域、重复模板标记等概念不易理解,特别是对可编辑区域和锁定区域的区别、可选区域和重复区域的用法经常混淆。

虚拟仿真技?g可以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解析,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展示实验步骤、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模板与库的概念。首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向学生展示模板的格式和普通网页格式的不同,再对两种格式的文件进行制作结果的分析,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得出二者之间概念和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以动画、视频和模型的形式介绍可编辑区域的概念,以高性能的计算机为硬件,利用各种软件技术生成不同网页主题的虚拟情节、场景、环境和模板形式。先由模型系统提供顶、左、右侧框架分别为可编辑区域的虚拟模板让学生选择,通过选择链接不同目标框架,在虚拟模板中选择相应的可编辑区域,并插入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对象,其他锁定区域都不能进行编辑,方便学生了解锁定区域和可编辑区域的特点及区别。对于重复区域和可选区域部分,可以仿照可编辑区域的教学方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实验操作流程,将添加重复区域和删除重复区域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建立逻辑关系,并通过模型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输入与输出,最终使知识点形象化。

另外,对于库的概念可以建立一个形象、生动、高效且基于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虚拟库模型。在虚拟库模型中让学生自由编辑,然后将虚拟库模型保存,再运用在虚拟框架或虚拟模板之中,而且可以同时插入多个虚拟库模型,操作过程中如果需要重新定义虚拟库模型中的内容,则可在虚拟库模型中直接修改,若只想在虚拟框架中修改多个虚拟库模型中的某一个,也可将需要修改的库从虚拟库模型中分离出来重新编辑即可完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库的概念通过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理论教学、原理演示以及辅助操作训练上给学生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体验,方便学生理解。

(四)CSS样式教学环节的虚拟仿真设计

CSS样式可以起到增强效果,美化页面的作用。但学生对计算机语言没有太多了解,也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所以学习时易出现问题。因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模拟训练,强调虚拟场景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完成CSS样式的操作,就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

CSS样式教学多半的问题都聚集在创建和调用外部样式表的部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先将CSS样式的简介用图像形式表现出来,找一些案例对应不同的CSS编辑内容,让学生对CSS样式制作的结果感官的印象,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更直观地感受到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对应关系。其次,对之前基础知识学习时给学生介绍的HTML基本结构和标签书写方式等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了解标签和CSS样式之间的联系。再来通过虚拟环境引出CSS样式的三种类型:标签型、类型、ID型,并利用视频和动画展示出三者之间的等级关系。在演示过程中将标签型的部分常见标签及新建CSS规则的特点着重强调,对CSS规则定义中的类别逐个分类讲解,只有细致到每个参数的调整,学生才能明白最终结果和步骤之间的关系。在虚拟仿真技术的支持下,跟踪与反馈成为人与虚拟环境交互的主要渠道,利用眼球追踪技术发送与接收信息,便于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时眼神聚焦的位置及停留的时间,起到连接仿真知识点与学生反馈的作用,再根据大数据分析处理,了解学生迟疑的知识点并加以解释,从而达到交互状态。

另外,学生对于CSS选择器在理解上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多数学生会对超级链接四个状态的CSS样式编辑有些疑问,不能明确没访问的、访问过的、鼠标经过超级链接时的和正在单击超级链接时的状态,在操作中往往也有不少失误。传统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多次讲解来让学生加深印象,但效率不高,而新的教学方法则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建立模拟超级链接的过程,由学生自行选择CSS样式类别,系统提示选择器名称的正确书写方式,并在CSS规则中任意定义所需的样式,当四种超级链接状态都定义完成后再由系统将四种选择器名称和CSS规则定义内容排列对比,帮助学生对四种状态有新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达到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综合实践上的应用

《网络与新媒体设计》的教学内容偏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随着自媒体传播兴起,教学内容有所扩展,同时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不仅给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多种选择,而且给学生建立模拟教与学的空间,提供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枯燥的口述讲授进入到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之中,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方式、实验方法的变革,是教学形式上的一个质变。

虚拟仿真技术对实践教学的部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该技术为学生创建模拟环境,循序渐进地将其引入到实验场景中,营造真实的实验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模拟训练特别强调场景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学生在模拟环境中随意变化时空位置完成指定操作,利用数字头盔、手套、眼镜、立体声耳机等输出装置,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分组实验后,训练中的每步操作都会被记录并且分类保存,即使完成学习,也可以回看实验过程并修正错误。教师可以把模拟操作过程上传到虚拟实验平台上进行分析总结。

在经过之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给学生创建一个虚拟网络与新媒体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空间展示中得到更为真实的感官体验,增强临场感。例如针对网页设计的部分,给学生建立虚拟网络空间,要求学生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独立制作一个网站,网站中包含同类主题的一系列网页、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表格、表单等,结合教学内容中的CSS?邮健⒛0逵肟狻⒖蚣芙峁沟冉?行完善,并且最终到虚拟网络空间中。之后教师可以直接进行评阅,在不同的模型模块中,对学生的交互式翻转课堂实验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概括其交互式模拟软件应用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及综合实践能力等。

针对例如微信公众号设计等自媒体运营的部分,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微信号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号,并且每天向教师进行公众号文章推送,与教师进行自媒体互动等。公众号从主题、内容到形式、风格都由学生自行定义,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的模拟环境中自主完成新媒体运营过程,创造亲切、自然、与时俱进的成果展示方式,教师则根据学生公众号编辑及运营成果进行课程总结。再如H5设计中,要求学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H5的制作,利用VR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及H5编辑技术形成虚拟的作业形式,完成后可形成一张完整的拜年贺卡、生日卡片或自身名片等。通过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再回顾虚拟空间中的学习记录,查漏补缺,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