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虚拟现实的特点

虚拟现实的特点

虚拟现实的特点

虚拟现实的特点范文第1篇

人类经过不断造物发展到现代文明世界,造物区别于自然界形成第二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区别于第一自然而带有人的特征。设计可以看成是造物活动的事先规划,任何物在可用之前的制造方法和规划过程都可以理解为设计。

现代设计进入21世纪的后现代设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非物质设计。其中虚拟产品设计是非物质设计中的重要一个领域。非物质设计建立在物质设计基础上,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设计。虚拟设计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它自身的审美特点-虚拟审美(Aesthetics of Virtuality)。传统美学是虚拟美学的基础,而虚拟美学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数字媒介和艺术化的美学。接下来我们以地域文化虚拟化保护为例,分析虚拟美学审美特征。

(一)技术性特征

虚拟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使设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受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甚至道德和法律等等的约束,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虚拟世界),重新理解艺术,这是一种数字化时代的美学特征。从虚拟产品的创作形式来看,虚拟美学对技术方面依赖性很高,是依赖于技术的美学。在虚拟的创作中,技术是作为虚拟创作和审美的基础,但又和艺术密不可分,虚拟技术在虚拟创作中的应用,又以传统审美为基础,进而使人们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制作方式重新理解,在虚拟的世界里,技术、艺术、审美与人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当中密布可分。虚拟场景中的立体可视化呈现且可比拟现实操作的交互体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二)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是虚拟现实与传统艺术创作所共有的特点。虚拟现实作品的特点是受众在体验虚拟作品有限的视觉元素中可激发再创造,而虚拟现实创新的本质是虚拟中认知与再创造。所谓虚拟创作,就是虚拟当下或者即将到达的未来还没有发生的状况,这就给创作主体提供超前创作且呈现的机会。虚拟技术可以虚拟出想象的概念性认识,它能促进认知的发展与进步。陕西AR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加强用户对历史文物认知的最好案例。

(三)体验性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实化的虚拟,通过数字化技术充分让体验者融入虚拟环境达到审美交流,丰富感官刺激。虚拟体验首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开始,结合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实现多感官快感。以中国首个在虚拟场景当中展现文化遗产的虚拟故宫为例,首先将故宫以数字化形式还原,从建筑,文物到清朝生活习惯,再到游戏体验清代的人文,甚至可以与当时的人们通过系统提供的相机进行拍照留念,"设身处地"地体验了解历史朝代。

2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及虚拟美学结构的可行性

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通过Adobe系列的二维软件和3DsMax,Rhinoceros等等三维软件制作。使用数字化软件虚拟化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首先就需要理解这些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再制作和再设计,使地域文化符号以三维虚拟形式展现数字化呈现的技术美。3D虚拟引擎可实现地域文化的虚拟交互,地域文化特征在虚拟场景中的交互是达到虚拟审美交流的必要手段。虚拟交互包括用户与设计师和产品的交互以及设计师与用户的交互。

交互技术在地域文化保护APP上的应用使用户对地域文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感官刺激还是认识层级上都能让用户在虚拟体验中感受虚拟世界之美。

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使虚拟产品的美有了独特韵味。地域文化保护APP的设计以地域文化保护为重点,虚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交互为手段,用户体验为中心,以?_到虚拟的视觉美,交互的体验美,虚拟技术的创造美以及地域文化保护的形式美。

3 基于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架构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审美,以虚拟可交互的形式保护地域文化。其中包括APP的icon设计,loading界面设计,APP主界面设计,地域文化特征的虚拟交互设计。

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总体设计主要遵循用户在体验APP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符号的多种创新应用形式。在手机界面中点击此款APP的icon后,系统自动弹出界面'是否开启摄像头',点击确定后将进入APP的loading界面,loading界面白色背景上有红色APP icon和黑色地域文化保护字样,接着自动跳转到一个以第一视角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的体验,场景中各种文化符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有观看印染花布在国际时装设计展上的T台秀,游览世界工艺博览会的景德镇陶瓷器,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紧接着跳转到APP的主界面。

主界面的设计默认显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整个屏幕分六块以方块化形式呈现六种地域文化符号,上下滑动选择,界面最上方包括地区选择和地域文化特征选择,以及查找,这是进入APP后的首界面设计。选择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后,移动设备将自动打开前置摄像头且激活语音输入,移动设备的画面将进入与文化符号相匹配的环境中,如点击司母戊鼎后,画面跳转到博物馆,讲解员正为用户讲解司母戊鼎的朝代,特点,纹路,出土年月等等。对文化符号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退出场景界面,回到具体的文化符号界面中。文化特征呈现在虚拟空间中,系统提醒是否打开后置摄像头,摄像头打开后结合摄像头的现实场景可多角度放大缩小文化特征在现实空间中大小和位置。每一个具体文化符号APP能够结合其自身特征来提取元素,文化元素提取后根据个人不同需求进行再设计。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域文化保护体现于生活当中,虚拟交互形式是APP用户体验的基础和创新形式,利用虚拟交互的多感官刺激让用户对地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乐趣体验中激发更多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形式。

虚拟现实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室内设计;课程融合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常规课程教学外,对于学生的专业考察、实践动手、毕业实习等环节来说,因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往往制约该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虚拟现实技术以现代计算机仿真系统为基础,通过构建虚拟三维图像技术,构建虚拟世界,增强学生对三维虚拟空间环境的视、听、触觉等感官的直接体验,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达到室内设计实践性目标。为此,针对室内设计课程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教学,现就其应用思路进行如下归纳。

1虚拟现实技术特点及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必要性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最早由美国军方用于研制飞行驾驶模拟训练,因其综合了对人体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模拟感知,使其在学习领域更具应用优势。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建基于真实环境的虚拟空间,其特点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多感知性。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之初,就是将人类的感知功能作为模拟对象,使其能够具有人具有的综合感知能力。二是沉浸性。虚拟现实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作为逼真的体验空间,为人在虚拟空间中实现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感觉得到的真实体验,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交互性。借助用户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在用户体验与虚拟环境之间,形成与真实世界一模一样的“互动”体验。

2虚拟现实技术与室内设计课程的融合

2.1“1+1”融合方式

所谓“1+1”融合模式,就是将室内设计课程的常规教学与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环节的有效互补,发挥虚拟现实课程教学的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期重点学习室内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知识,条件成熟后将拓宽其在虚拟现实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将个别学科专业知识穿插到常规课程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在常规课程与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融合时,要从设计思路、实验目标、虚拟环境等方面进行明确,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正确、有序地展开各类操作实践,强化虚拟实践教学效果。比如以某居住空间设计教学为例,对于常规课程教学,主要围绕案例设计、小组讨论、引导启发、讲练结合等方法来突出基础知识、理论学习。在虚拟现实教学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设置虚拟实践教学环境,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要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通过案例解析、现场引导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室内设计虚拟实践环境的规划。同时,在虚拟实践教学重点上,要突出对室内设计功能性、经济性、个性化、审美特性的渗透,尤其是在三维仿真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空间设计,要从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实效性上进行评价。在能力目标考查上,虚拟现实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启发学生在虚拟空间设计中的感性与理性设计能力。特别是在居室空间功能区划分上、室内设计施工图绘制上以及室内设计效果图展示等方面,要引导学生挖掘室内居室空间的特征,处理好居室、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公共区域以及居室绿化区间的关系。

2.2差异化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融合模式

对于室内设计课程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从差异化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中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比如在室内景观设计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重点训练学生对室内环境的总体规划与布局;在室内设计居室空间设计上,重点对室内空间进行规则与改造,以及对室内光照效果、家具陈设等环境的营造。因此,针对差异化教学目标,立足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实际,细化虚拟现实实践教学任务,便于学生从模块化虚拟现实教学体系中,从“虚拟”教学中得到“真实”的验证,在“真实”中不断完善“虚拟”实践项目。比如在室内照明设计虚拟现实教学中,其课程重点要放在室内外照度的理解、材料的选择、电气线路的安装、光学原理及合理布局的应用。在能力目标上,要突出学生不同空间照明系统的规范化设计,以及电气线路的科学化设计与安装,能够根据虚拟布光实验,确定光源类型、布光位置以及得到的照明效果展示。因此,差异化虚拟现实实践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结合专业教学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实践内容,并确定虚拟现实教学任务和考评目标。

2.3定制式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融合模式

从实践教学的初衷来看,学生能够从知识的获取、信息的交互,实践动手中来体验不同的虚拟现实实践教学内容,并启发参与定制设计任务。应该强调的是,对于虚拟现实实践教学环境,本身具有可视化软件与交互性硬件设备。比如每个学生可以配备Oculus…Rift…VR头盔显示器、交互操作计算机硬件系统,通过对虚拟化实践软件环境中各模块的学习,来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定制式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融合模式中,可以通过虚拟教学模型及组件,来构建仿真环境。比如草木花卉、建筑、交通等人工环境。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自己定制特定的模型,来参照真实世界进行室内设计规划。以室内居住空间设计为例,在虚拟仿真三维设计环境中,学生不必关注虚拟环境,而是要专注于实践设计,明确室内居室的功能,对相关设计要素进行布局,依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而考查其实效性。

2.4确定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虚拟现实技术与室内设计课程的融合,要注重考评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对学生初期设计方案的规划,对中期设计思路的检验,对后期设计效果的评价等,都要给予全面评判。由于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明确具体的设计任务,同样在室内设计虚拟环境设计实践中,也要根据项目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实践验证,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优化和完善,以强化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实效性。比如在室内家具虚拟设计教学中,通过对室内环境的考察,来分析家具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并通过不同家具的选用、组装、布置,来检验家具设计的舒适性,确保家具设计在整个室内空间上的审美体验。

3结语

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环境来模拟真实的室内设计教学训练场景,让学生从技能仿真实训中来感知和体验,激发创造力和实践积极性,增强综合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独有的沉浸式、交互性实践环境,便于让学生从多种感知中来展现其创作构想,必将对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

参考文献:

虚拟现实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虚拟旅游 虚拟现实 虚拟环境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作为ICTs的一项新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娱乐、医疗、军事、教育等众多方面。对于旅游行业而言,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可视化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交互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现实旅游,成为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

二、虚拟旅游

2005年Google Earth的推出,掀起了基于互联网的虚拟旅游发展热潮,使“足不出户而一览天下”成为可能。可以预言虚拟现实技术将对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旅游产业将步入虚拟旅游时代。

虚拟旅游主要是参与者通过传感器和效应器与虚拟木偶发生交互,以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沟通的方式(如图表 1)。

所以,虚拟旅游(virtual tour)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现实或超现实景观,使得旅游者能身临其境的进行旅游的过程。其方式是:虚拟现实技术系统营造虚拟旅游环境,旅游者能够完全进入虚拟环境中,并通过多种交互设备与环境进行交互,获得关于景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的真实体验。当虚拟旅游结束时,旅游者可以自主地退出虚拟旅游环境返回到现实环境中来。

三、虚拟旅游的类型及特征

本文借鉴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认为完全沉浸的虚拟旅游环境很难建立,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存在一片空间,称为混合现实旅游,其中又分为增强现实旅游和增强虚拟旅游两个分支(如图表 2)。

图表 2

名称 特点

完全现实旅游(Full Reality) 所有景物都为现实中的实际事物

增强现实旅游(Augmented Reality) 以现实景物为背景,增加虚拟的人事,丰富环境

增强虚拟旅游(Augmented Vitality) 以虚拟景物为背景,加入现实元素,增强真实性

完全虚拟旅游(Full Vitality) 所有景物都是虚拟出来的事物

本文主要研究完全现实旅游与包含虚拟成分的旅游形式的异同,因而将其他三类旅游统称为虚拟旅游。

对于虚拟旅游而言,沉浸性(Immersion)、想象性(Imagination)、交互性(Interaction) 3即 3I特征(如图表 2)是其三大突出特征。而革命性(revolution)、高技术性( technology)、信息化( information)、不可靠性(unreliable)等是虚拟旅游的辅助特性3 5。(如图表 3)

四、虚拟旅游与真实旅游

自从Williams和Hobson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旅游产业之后,众多学者都对虚拟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能够创造一个低成本、无边界、高安全、无障碍、接近真实的虚拟世界,其对现实旅游的冲击和替代作用已不能再被忽视。另据研究显示众多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不满,希望寻找一种替代性旅游产品,这也为虚拟旅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由于虚拟旅游的巨大优势(如图表 4)对旅游业者还是旅游消费者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图表 4

优势 表现

多感受性 能够给予旅游者多感知的全方位体验,使游客进行现实旅游的必需性下降。

超时空性 能将过去、现在、未来、微观、宏观、客观、幻想等世界随时提供给参与者。

无障碍性 避免传统旅游中的障碍,如费用、交通、时间等。

经济性 避免了实际旅游的诸多障碍,使旅游的成本大大下降。

3A性 实现任何形式(Anytype)、地点(Anyplace),时间(Anytime)的旅游。

舒适性 保证旅游者出行的方便与舒适,减少旅游者的压力,保证旅游的舒适性。

安全性 能够为消除旅游中可能的伤害和危险,鼓励旅游者尝试现实中高风险的旅游项目,从而开辟一块新的市场。

助残性 为生理上存在障碍的人群提供安全的服务,使其摆脱行动不便带来的痛苦。

持续发展性 为旅游业提供了一条与环境相和谐发展道路,避免旅游发展引起的环境恶化。

商业性 虚拟会议为企业节省用于商务会议的差旅费用,使得会议更加有效率。

另据研究表明,基于虚拟旅游一些明显的缺点(如图表 5),目前的虚拟旅游还无法提供完全真实的感受7 8。所以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可能不会代替现实旅游,而将成为旅游产业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加以推广。

图表 5

缺点 表现

非真实性 由于存储技术的限制,虚拟旅游无法描述所有现实细节,这造成了其与现实环境的差别,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

非自主性 虚拟环境边界范围对于旅游者的限制,制约了用户的自主性

政策敏感性 在旅游产业收入占国民收入较大比重的国家,虚拟旅游的发展会压缩现实旅游的利润空间,影响经济发展。所以,其发展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干预。

生理危害性 长时间沉浸于虚拟环境会造成旅游者身体和精神的伤害。

社会危害性 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产生逃避现实思想,引起巨大的社会问题。

缺乏回忆性 缺少对于景区的留念能力,如照片,纪念品等,导致虚拟旅游的回味性不强。

五、虚拟旅游的应用方向

目前,虚拟旅游正在不断挑战传统旅游业发展,其体验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旅游服务的娱乐、教育,虚拟旅游已经在:宏观方向,即规划与管理,遗址保护,以及微观方向,即营销,可实现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娱乐

随着人们的旅游观念的改变和旅游欲望的增长,目前的实际旅游景点开发速度已经跟不上人们娱乐需求的增长速度。而虚拟旅游占地面积小,运营成本低,适合于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建立,这些特点与当今的消费观念更为吻合,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的获得旅游娱乐体验。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虚拟旅游作为一种娱乐项目,虚拟旅游有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不断挑战对于传统旅游产业和整个旅游过程的理解。

2. 教育

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虚拟旅游的潜在教育能力也媲美传统旅游。众多研究也证实虚拟旅游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传统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过于抽象、理论化,所以教育者希望找到一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旅游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观察实践增强知识的记忆力,但现实旅游的潜在安全风险使得教育者不能轻易开展实践活动,从而限制了旅游教育作用的发挥。而虚拟旅游系统所呈现出的独特视觉、听觉效果不但能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迅速的与环境交换信息,尝试各种方式解决问题,允许犯错误,提供更多的低风险实践机会。

3. 营销

虚拟旅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台式的,即向旅游者提供娱乐性虚拟旅游景区;另一种是营销式的,即借助虚拟旅游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目前,宣传册和营销网站是旅游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而在不久的将来,虚拟旅游系统将成为主要的宣传渠道。

对于旅游业者而言,开发虚拟旅游的重要目的就是宣传实际景点,增强旅游消费者的潜在欲望,达到促销效果。另一方面,众多研究也证实用户动机与使用意愿呈现正相关。所以,通过虚拟旅游体验性过程,使用户预先浏览景区景观,了解景点路线、设施情况,帮助消费者消除旅游消费的潜在风险,激发消费者的潜在使用动机就成为了旅游营销的关键环节。

4. 规划与管理

虚拟现实技术也是有效的旅游政策制定辅助工具。在开发景区之前通过数字建模方式建立虚拟旅游景区,将人文、地理、气候等各方面因素加入模型。虚拟景区能够帮助管理者从多视角进行观察,允许对于规划进行迅速的重塑以节省成本、减少不可挽回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能够了解景区的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帮助管理者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条例。

5. 遗产保护

虚拟旅游系统有潜力成为宣传保护文化遗产意识,保护实地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许多文化遗产正在受到破坏的侵袭,而主要的破坏源就是游客。未解决这一问题,虚拟旅游能够提供真实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提供无破坏性的公共观赏场所,游客能够在虚拟景区中观赏人类遗产的每个细节,而文物保护者也不用担心对文化遗产造成永久性损害。但是文化遗产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游客是否能够接受这个替代品还是虚拟旅游面临的严峻问题。

六、虚拟旅游展望

旅游本身是一种体验,旅游体验服务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服务。而虚拟旅游通过介入旅游者行为过程,塑造感官体验、思维认同,抓住其注意力,影响消费决策过程,为旅游产品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虚拟旅游是一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服务型产品,其目的不是创造完全真实的环境,而是要满足游客的基本期望,只要达到这一标准虚拟旅游就有生存空间。 例如,电视机能提供对于现场观看的满意替代,虚拟旅游也有成为现实旅游替代产品的可能性。目前Nintendo,Sega,Virtuality,Martin Marietta等公司已经将虚拟旅游成功商业化。斯皮尔伯格和比尔盖茨也将联合开发这一市场,虚拟旅游发展可谓前景良好。另一方面,虚拟旅游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旅游相比,其必将带来旅游销售环节的减少、旅游成本的降低、景区服务工作效率的提高、服务价格的下降等等优势,从而提高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虚拟旅游是必须大量投入才能获得理想收益的技术。如果虚拟旅游不能在高风险下带来较好的回报,那么虚拟旅游的发展也将会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刘恩波:中国虚拟旅游网站现状分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26卷,第4期.

[2]何晓琳:虚拟旅游的优势分析及其运作策略.商场现代化,2007年8月(上旬刊).

[3] 江辉仙,林广发,黄万里.基于英特网的虚拟旅游应用探讨.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第7卷增刊.

[4]沈雅琼,陈诚.从Google Earth的兴起思考我国虚拟旅游的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3期.

虚拟现实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虚拟实践社区;知识传播;社区交流

1997年,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克罗斯(Cairncross)出版了一本名为《距离的消亡》的专著,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会消亡。的确,由于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我们的虚拟实践社区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1.虚拟实践社区的概念

虚拟实践社区已经存在了大约30年,但是对虚拟实践社区的研究却非常分散,在文献中还没有对“虚拟实践社区”这个概念有一个统一认识(Schoberth & Schrott,2001)。一个清晰、明确并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定义对于虚拟实践社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从以下三种角度探讨了虚拟实践社区的定义:

(1)虚拟实践社区组成要素

Jones(1997)认为要成为一个虚拟实践社区,必须具备:交互关系、交流主体、持续的成员关系、虚拟空间。Preece(2000)指出一个虚拟实践社区包含四个因素:人、共享的目的、社区规则、计算机系统。Balasubramanian & Mahajan(2001)将它定义为带有以下特征的实体:1)人群的集合;2)理性的成员;3)没有地理限制的网络空间交互;4)社会交流过程;5)有共同目标、特性、身份、或者兴趣的成员。由此可知,虚拟实践社区组成的要素有网络空间、交流主体、交互的关系、社区规则。

(2)虚拟实践社区形成关系

Fernback & Thompson(1995)将虚拟实践社区的特性描述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在某一个特定范围内重复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Jones & Rafaeli(2000)的定义中采用虚拟公共场所来替代虚拟实践社区的表达,他们更强调在网络空间中参与者对交互作用的贡献。丁义浩(2004)也认为虚拟实践社区不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以志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虚拟生活共同体。所以,从虚拟实践社区形成关系的角度考虑更加强调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并且社区内群体具有共同的情感依赖。

(3)虚拟实践社区交流内容

Romm & Clarke(1995)的定义指出,只要信息通讯有一部分是通过电子媒介来传播,而不完全是面对面的传递信息,那么所形成交流的人群就组成了虚拟实践社区。我们认为这个更宽泛的定义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虚拟实践社区和其他网站的区别。Hesse(1995)的定义强调了虚拟实践社区交流的是信息而不是物品。Hagel & Armstrong(1997)则重点从虚拟实践社区讨论内容的来源进行定义,他们定义的关键点是数据、信息、讨论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等都是虚拟实践社区成员在讨论中产生的,这使得虚拟实践社区和一些在线信息服务区别开来。以上定义强调了虚拟实践社区传递的是信息、知识、交互的情感,而且交流是双向的,通过电子媒介完成。

综合各个学者对虚拟实践社区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虚拟实践社区存在的空间应该在网络上,这点使得虚拟实践社区和传统社区区别开来;2)虚拟实践社区有一定的社区规则;3)虚拟实践社区中讨论的内容或话题是产生于社区参与者的互动;4)通过一段时间的群体交流,最终会形成一种社会人际关系。

2.虚拟实践社区的特点

现实实践社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与之相反,虚拟实践社区是跨地域的,跨地域性是虚拟实践社区最重要的特征。在现实实践社区中,成员的加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出生地、居住地或地理位置的影响。然而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个体成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简易地终止虚拟实践社区的成员资格,只要不再参与此社区的讨论就可以了(Bagozzi & Dholaki,2002);虚拟实践社区的第二个特征是虚拟性,与现实中的社区相比,虚拟实践社区使用新的标识符而非现实中的姓名或者身份证号码来标识每一个用户,这使得虚拟实践社区具有匿名性,然而虚拟实践社区的虚拟性是以现实社区的实在性为基础的(李艳,2001);虚拟实践社区的第三个特征是空间性,这里的空间指的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建立的数字化空间(周德民,2003)。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虚拟实践社区具有虚拟性,即人们的网络行为必须依赖于网络图标或象征符号,这些抽象的图标和符号需要借助于人们的想象力才能在头脑中转换为生动鲜活的场景;跨时空性,无论何时、何地,足不出户,只要登录因特网,就能在那里找到其他人,哪怕是深夜或凌晨,相隔万里,也一样可以和你素不相识的人聊天、游戏,甚至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等等原本只有在真实社区中,凭借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互动性,松散的网络社会给人们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轻松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成了网络虚拟实践社区中成员交流的最突出表现,成员的问题、观点、态度等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开放性,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参与虚拟实践社区的人员限制较少,各种不同的群体可以参与到同一个虚拟实践社区之中,同时虚拟实践社区的成员也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人们可以方便地参与或者退出社区;多样性,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在网络虚拟实践社区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处,并且还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3.虚拟实践社区的分类

Saatchi(2004)根据成员需求将虚拟实践社区分为五类:友谊社区,成员间只为了纯粹的友谊或者认识;经验分享社区,重视对特定事物讨论,不太在乎情感的交流,如结构设计类社区;社会支持社区,成员通常有相似的问题,需经由社区讨论形成社会支持以解决问题,例如家庭暴力受害者或者癌症患者的讨论社区;游戏社区,参与者为了参加一项共同的游戏而加入社区,比如传奇游戏;交易社区,社区参与者为了完成特定的交易而加入社区。

Ridings & Gefen(2004)根据成员的需要将虚拟实践社区分为六类:信息交流的虚拟实践社区,寻求社区支持的虚拟实践社区,寻求友谊的虚拟实践社区,娱乐虚拟实践社区,共享兴趣的虚拟实践社区,技术原因的虚拟实践社区。

虚拟实践社区的类型根据沟通的实时性,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同步虚拟实践社区如网络联机游戏,异步社区如BBS等。虚拟实践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在国内则以BBS为主(郭茂灿,2004)。

我们认为虚拟实践社区成员需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学习需要、兴趣需要、关系需要、娱乐需要、交易需要。因此将成员的需要作为一个维度对虚拟实践社区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学习型虚拟实践社区、兴趣型虚拟实践社区、关系型虚拟实践社区、娱乐型虚拟实践社区、交易型虚拟实践社区。

学习社区:以分享知识和经验为主的虚拟实践社区。如网络博客,在线教育社区等。

关系社区:为那些想与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建立并维持关系提供场所或技术支持的社区。

兴趣社区:对某一个话题(如体育、汽车、医疗等)有共同需要的人聚在一起。这类社区的个人之间的交流要比交易社区多。

娱乐社区:在虚拟实践社区环境中的个人分享娱乐信息以及游戏等。

交易社区:可以便利产品和服务的买卖和信息的交流,为了促进交易而鼓励社区成员相互交流。

4.创建物理学习社区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虚拟实践社区对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网络社区不受各个学生自身时间、地域、性别、年龄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只要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都可以参与网络讨论,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成绩。第二,广大青少年热衷于网络交流合作,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知识观点,有效的利用高中学生质疑、好胜的心理特点吗,不断的形成激励机制可以保证学习的效率。第三,虚拟实践社区将是很重要的第二课堂,学生往往在课后练习,作业中遇到一些困难的问题,他们的家长又不能在学业上给予很好的指导,如果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社区,则可以轻松的将自己的问题在社区中讨论,社区成员通过讨论可以形成学习合力。

参考文献:

[1]丁义浩.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3).

[2]杜骏飞.存在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冯永泰.论构建和谐虚拟社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郭卜乐.群体动力理论[OL].http:///cptoday/manage/qtxl/qtdlll.htm(12/12/2003).

虚拟现实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虚拟资本;实际资本;虚拟资本运动;实际资本运动;转型

一、虚拟资本研究的定位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虚拟资本理论则更多地从实际经济运行的角度,研究了虚拟资本运动的形式、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是关于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虚拟资本运动等规律。这种研究本质上还是延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框架,只是强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征,如强调市场经济中由于金融创新形成的虚拟资本形式和性质的变化。就目前来看,虚拟资本研究存在一定误区,如有些研究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与现代金融理论分析混同。实际上,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在新条件的虚拟资本运动分析,是服从于马克思经济学范畴,不是实际经济具体规律的总结,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不能将概念互换。笔者认为,虚拟资本理论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又存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内涵。而虚拟资本研究应包含两类:一类是沿着马克思经济的原有研究思路,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思路的研究突出性质层次上的研究;另一类是从实际经济环境的角度,突出虚拟资本运行的具体特点。具体特点的研究拓展了经济运行研究的视野,为揭示经济运行中的抵触供给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二、市场经济中的虚拟资本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

最初,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银行资本结构时,使用了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银行家资本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他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他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他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的权利就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是指资本的双重存在性,而与实际资本相脱离的“存在性”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因为其价值基础与实际市场活动无关。实际上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内涵可以体现两个层次上:一是指证券与实际资本分辨,证券只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却被当作有价值的“买卖”;二是指证券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代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一种情况是指一笔资本(包含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双重存在;第二种情况则是指一笔资本的双重以上的存在。这样,人们将虚拟资本定为,具有资本的形式,而没有资本的内容,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资本形态。

(二)虚拟资本的两种基础形态

市场经济中存在复杂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中广泛地分布着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从范畴上看,各类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可转让的金融工具等都是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但从虚拟资本对经济的影响角度可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业票据等存在实物对应的虚拟资本形态;另一类是与实际资本相离较远的投机性强的虚拟资本形态。

1.形态的虚拟资本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该类型的虚拟资本的出现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即对应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第一种类型的虚拟资本(如商业票据)市场,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短期资本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型的虚拟资本成为人们投资的形式之一。显然,这类型的虚拟资本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们的投资活动,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吸纳社会过剩货币资本的作用,尤其在较高级层次的虚拟资本形式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虚拟资本市场对整体经济风险释放作用更大。(2)该类型的虚拟资本投机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相对稳定,而且价格变动(往往只与货币市场利率有关)也具有可预见的特点。

2.虚拟资本是具有高投机性的资本

存在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尤其是股票,期权,期货等是现代市场中经济条件下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虚拟资本形态。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加强,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更加精巧与复杂,这部分虚拟资本会长足发展。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个经济活动相关,但又有很强的独立化特征。另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特征。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由于受更多的不断定因素的影响和其较高的回报率,从而成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

(一)资本获取与实际资本运动

资本获取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基础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产业资本运动过程表现为:G-…P…W′-G,G:货币资本来源基础上有两个渠道,即自有资本和外部资本。外部资本获取本质是一种信用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自有资本被认为是低负债的资本获取方法,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往往成为企业首选的资本获取方法。这就是传统的业主制企业为什么是较为安全的资本获取方法的原因。这种资本获取方法对企业生产和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是:一方面,自有资本限制了企业的行为动机,尤其是企业的冒险动机,这就是说,这类型的资本获取形式使企业具有了硬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资本数量约束了企业扩张动机。在企业融资自主的假定前提下,一些理论分析表明,自有资本形式和外部获取资本形式存在某种替代关系,如果外部资本获取的成本较低时,可能促使企业使用外部获取。实际上,外部融资形式是通过所谓资本市场获取,而外部的资本获取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是长期的资本市场也可以是短期资本市场,而企业与资本供给者的关系可以是借贷关系也可以是所有权关系。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这种关系角度,一些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原因和风险的考虑,企业获取外部资本形式并不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企业在两种形式的资本获取形式上不存在单一的一致性的替代关系。因而简单地认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价格影响企业的资本获取形式是不完全的。

股份制为企业创造了另一种资本获取方法。股份制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分为千千万万个股东,每个股东都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资本获取由单个人或几个人扩展到全社会,这就为股份制企业创造了范畴广泛的资本获取空间。但是,企业的发展必定受股票和其市场运动的影响:企业所需资本主要来自股份获取(包含初创和再发展);股票的“价值”(收益率)与企业的内在价值相互依赖;虚拟资本市场运动以企业或实际资本运动为基础;虚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对实际企业资本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等。

企业实际资本运动主要受行业发展景况、企业本身的内在实力和商品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制约。企业本身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的增值,但所经过程必须是资本生产,不仅受时间的约束,而且要受空间和生产的自然过程的约束。企业实际资本的效率或效益,既受特定行业或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又受到企业实际资本之间相互配合的社会总资本的结构和水平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资本运动的另一特点是,一旦投资失败或污损、破产,企业整个资本运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而且有大量的资本损失。资本损失的不仅是资本所有者的损失(有时可能不是),而且是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社会货币资本真实意义上的损失。从企业实际资本损失的影响上看,如果仅局限于特定企业内部,不通过资本关系或借贷关系向社会扩散,这种损失将不会对经济构成威胁。

(二)虚拟资本运动

企业的股票是所有者的代表凭证,以虚拟资本形式在虚拟资本市场运动。虚拟资本运动规律及其与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也从这里寻找。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像商品买卖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是,这种买卖关系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的最终结果是商品要从流通中退出,而虚拟资本买卖原则上是无限的。与商品买卖中重视商品成本不同;虚拟资本买卖只注重价格,是受益凭证的买卖。

虚拟资本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价格运动和虚拟资本买卖投机性。在虚拟资本市场上,进入者都是货币所有者,以投资者身份出现。它们运用资本投资就像企业投资生产一样。这种投资要比真实投资方便,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投资方法的宏大改革。就投资对经济稳定性而言,投资愈是不改变的,对社会经济稳定愈有意义;就个人而言,在股票市场上,越是流动越对自己有利。证券的宏大流动性使证券投资方法称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投资方法。股票市场具有高投机性与股票价格变化宏大有关。股票价格变化大体上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受利息率的制约,通常人们用利息率表示股票的价格;受企业发展的经营状况等不断定因素的作用。由于利息率的变化是可预见的,从而对所有投资者来说,没有信息上的差别,但企业利润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准确预见的。投资者与企业内部人对企业信息上的差别以及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是虚拟投资市场高投机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内幕交易等不规范交易的根源所在。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化的特点。(2)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资本获取条件。正是虚拟资本市场的不断运动为企业发动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供给,因而,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一个前提条件。(3)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并不能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虚拟资本基础安排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股票的水平;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而产生泡沫经济最终要回到企业的实际水平。在认识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时,企业实际资本的基础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上述分析的是虚拟资本运动与单个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而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另一方面是与整个社会总资本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运动与整个宏观意义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更加密切。

四、转型期虚拟资本运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主要的特点是市场体制的非完整性。尽管如此,转型时期的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按照一定方法运动,并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变化。

(一)虚拟资本的结构与规模

从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看,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对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有利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利的影响。从有利方面,虚拟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实际资本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深化。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其中包含资本市场在内的虚拟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仅是规模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单一以及深度不够。如现阶段以股票市场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虚拟经济而言,还是相对较小;股票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券资本市场发展落后。虚拟资本的这一特点对实际资本的形成不利,加上政府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市场管理经验欠缺,市场规制不完善,如以商业票据等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发展滞后,等等,已经成为实际资本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虚拟资本运动表现出更为投机性的特点,并构成对整个经济稳定运行的负面影响

虚拟资本运动的基础特征是投机性,尤其是与实际资本相距较远的虚拟资本形式更是如此,这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而市场化过程中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有自己的特点:(1)相对于大量虚拟资本需求而言,虚拟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供需抵触促使虚拟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加大。(2)虚拟资本的需求主体力量对照差异宏大,使部分需求主体更有可能对市场掌控,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投机性增大,而投机性增大又反过来强化了大众需求主体的投机意识,市场的投机性进一步加强。(3)改革的非稳定预期也强化了广大居民的储蓄意识,风险意识提升也使企业经营行为谨慎了,因而企业层次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显示出动力不足,加上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体制影响和经济态势的趋势变化,整个经济中出现过剩货币资本的局面,而过剩的货币资本又为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加大创造了条件,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宏大波动现实。(4)体制和政策的过渡性或者阶段性对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影响也比较大。:

(三)实际资本自身运动以及与虚拟资本运动的关系

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实际资本运动与虚拟资本运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其中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性,而实际资本运动受虚拟资本运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转型时期的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经济结构特征以及主体行为特征都将左右两者的相互关系。(1)从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促进作用方面,由于虚拟资本规模有限,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形式发展滞后,虚拟资本对实际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但虚拟资本的购置者的投机性预期,使社会经济中过剩的货币资本由实际资本需求转移到虚拟资本上,从而通过迂回的形式使虚拟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2)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过剩的货币资本以银行储蓄存款形式存在,抑制了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的变化,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同时,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作用相对不足,则实际资本运动通过银行直接获取外部资本。这就是说,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借助非虚拟资本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前面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市场是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实现的场所,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将促使市场均衡的实现、货币资本的价格的实现、以及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货币资本获取。

转型时期的经济条件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行为。虚拟资本需求受多种因素作用,受人们多元的投资目标影响。不同的投资目标将改变整个经济中的虚拟资本的结构,而在虚拟资本规模(包含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和投机性较低的虚拟资本)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过剩的货币资本既没有输送到实际资本形式中,也没有进入到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中,而是成为单纯的储蓄形式。这为经济未来非稳定预期创造了条件。过剩的货币资本不仅影响投机性虚拟资本的市场稳定,而且影响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壮大。

处于转型时期的实际资本运动本身也有独立性。因为在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市场发展欠缺包含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通过政府的自主行为推动的,或者说是通过非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借助政府干涉使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如借助政府主导下的商业银行为企业融资。这样,实际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脱离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独立化的实际资本运动在政府干涉影响下,反过来也影响虚拟资本的运动以及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积极促进。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转型时期的虚拟资本运动的特点,以及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与发达市场化国家相比,转型时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认识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本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3).

[2]赵海宽.虚拟资本及其积极作用[J].金融研究,2000(3).

[3]赵瑾璐,张小霞.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4]雷起荃.虚拟资本、虚拟企业与虚拟国家之解读[J].经济学家,2001(2).

[5]白丽健.试析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0(4).

[6]李恒光.虚拟资本的内涵、运行规律及经济影响探析[J].理论与改革,1998(1).

[7]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国民出版社,1998.

[8]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9]梅子惠.虚拟经济与市场经济[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