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制造 制造强国 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制造兴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是党中央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十分艰巨。《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未来五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央对制造业战略定位的新认识,体现了中央重视实体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力的坚定决心。

第一,建设制造强国,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调整,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部署、主动应对,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第二,建设制造强国,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实现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但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抓住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以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保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推动国家竞争力整体提升。

第三,建设制造强国,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防安全的基础所在。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十三五”时期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

《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要求。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为基点,不断发展新动力、培育新优势,构建产业新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第一,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建议》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是适应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继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要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第二,着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工业基础包括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基础四个方面,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要加强应用牵引、平台支撑、重点突破,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要推动企业协同创新,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提高重点行业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三,加强制造业质量品牌能力建设。《建议》提出,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全面提升。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涵。要针对重点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等的推广应用,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改进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提升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塑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

第四,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是培育新产业新动力的重要方向。《建议》前瞻部署了“十三五”时期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提出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及重大工程。要引导集聚社会各类资源,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实现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明显提升,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基本实现自主研制及产业应用,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五,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业。《建议》指出,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这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要加快制造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线支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包服务转变,由提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要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第三方物流等第三方服务,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建设制造强国需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

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完善政策措施,不断营造制造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国家战略,需要整合动员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资源,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又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要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宏观调控,抑制股市、房地产等领域的投机泡沫,引导资本向制造业汇聚,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做优做强。要推动产业政策由倾斜型向功能型转变,重点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做好公共服务。要创新和改进政策支持方式,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等模式,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和技术改造,更好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实现淘汰落后产能法治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第二,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既要针对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布局和系统谋划,梯次推进,分步实施。“十三五”时期的重点是,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增强优势领域竞争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时,要瞄准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的发展目标,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抓创新,努力占据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力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足。尽管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在日趋增大,但相比东部和沿海城市,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高。“十一五”以来,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增长缓慢。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装备制造业占比大幅下降,直到近两年才回升到38.8%(见图2)。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多数装备制造业仍停留在加工、模仿、组装水平上,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主要机械产品和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引进。产品更新周期长,影响市场的速度慢。虽然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或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了产学研依托关系,但自主创新的原创性技术仍然较少。三是高端装备发展不足。安徽省机械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较突出。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模具、弹簧、齿轮、液气密元件、紧固件、粉末冶金制品等基础件,风机、阀、泵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产能严重过剩。但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安徽省新型装备却显得明显不足。在高性能材料、精密制造工艺、先进设备及核心部件等方面,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发展安徽装备制造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技术创新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更是安徽省工业发展战略转型的转折期,装备制造业要依靠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首先,要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组织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科技机构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重大设备的引进,应联合制造企业,共同跟踪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其次,要改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失的状况。安徽省产业共性技术比较薄弱,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根本改变、广大中小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要发挥政府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第三,要提高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安徽省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要着重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互动,以高校的先进技术带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最后,要提升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的结合力。装备制造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装备科技研究者要多关注交叉学科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交叉学科的新技术、新创造引入新装备、新系统,形成集成创新。以先进技术“武装”的装备制造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将会更好地发挥主导产业引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力军”作用。

2.促进产业升级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未来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装备的智能化是当前公认的技术发展趋势。传统制造装备的升级,就是指向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基于安徽省现有的产业格局以及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的特点,要以合蚌工程机械制造、两淮煤机制造、沿江船舶制造、芜湖节能装备制造、马鞍山冶金装备制造、蚌埠环保设备制造等六大装备制造基地为突破口,以大企业为主导,以智能制造设备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科技优势,全力打造公共安全设备、光伏产业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和机械手及机器人、模具设备、民用航空设备等六大新兴装备制造产业。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49-02

1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 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3 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四种重要趋势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机械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在机械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电子控制和软件技术变得同机械工程同等重要。德国格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为大型玻璃制造厂生产玻璃处理系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的软件控制装置、电子机械装置占据了其产值的1/3。

(2)机械制造业服务性思维。在从电梯到工厂设备等的各个领域,生产厂家的利润增加已不再是因为按固定规格生产产品,而是要求制造厂家能按用户的要求生产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特殊的需求。

(3)机械制造业全球产品开发。企业的产品开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面向开放的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如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对由2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产品开发小组进行改组,以集思广益开发新产品,缩短某些产品的开发时间。

(4)机械制造业更新生产策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把我国的机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国际市场,并牢固地占有国际市场,有必要重新认识机械制造业,认清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的特点以及我国机械制造工程师应掌握高新技术的主要方向。

4 21世纪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变异性

美国早期历史上重商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有待挖掘。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欠缺研究美国早期重商主义思想的成果;国外学术界也未见从独特性视角出发系统地分析美国早期重商主义思想的成果。美国重商主义思想传统可溯源至美国邦联与联邦交接时期;美国早期重商主义思想首次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重商主义关税法(1789年联邦关税法)中得到全面贯彻,并且在以该关税法为基础的后续系列关税法中得到延续。通过研读美国早期政治家著作和美国关税史文献,笔者从美国早期重商主义思想的独特性出发,发现美国早期重商主义思想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美国独特的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思想,以及美国本土性的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笔者也发现:美国早期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各组成部分在美国历史演进中表现出统一性、矛盾性和变异性。显然,从独特性视角出发揭示美国早期历史上重商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

一、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

美国早期历史上独特的重商主义继承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古典重商主义思想。美国乃英国北美大陆殖民扩张主义的产物,其前身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理所当然地传承了欧洲尤其是英国政治经济思想;独立后,置身于重商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美国沿袭了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正如美国独立革命领袖之一、第四届总统杰斐逊所言:“美国人不计后果地把欧洲政治经济学家奉若神明的重商主义原则输入美国。”

所谓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是指15—18世纪建构中的欧洲民族国家所确立并实践的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本质”及民族国家“行为原则与准则”的思想和政策。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立的欧洲民族国家体系规定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本质”,即独立的民族国家在“零和游戏”中争夺财富(贵金属)和权势,实现自我保存和自我扩张。而建构中的欧洲民族国家中各种利益集团(农业/商业/地主/贵族/君主集团等)正是在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的旗帜下,在国际体系中推行追逐财富、扩张权势的政策。

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具有以下预设或认知:世界财富和权势总量不变;财富和权势同一,财富与贵金属金银同一。因此,欧洲古典重商主义确立了民族国家政策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国际贸易政策应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出超和积累贵金属;第二,国家经济政策正当性与合理性之衡量标准乃“是否带来贵金属净流入”;第三,国家经济政策应实现以下目的:维持人口和劳动力快速增长和供给,维持低工资、低价格、促进商品出口。

在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古典重商主义的某些具体思想出现变异。这些变异反映了欧洲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形态及国家政策重点的某种变化,即从商业资本形态向制造业资本形态转化,从重点关注国际贸易向重点关注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转变。这些变异主要表现在:突破了贵金属乃唯一财富形态观,拓展了财富概念,加深了对货币的经济发展功能的认知;加深了国际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功能的认知。但是,古典重商主义核心价值依然不变:国家财富与国际权势同一,追求国际贸易出超。

在古典重商主义思想指导下,欧洲民族国家围绕获取和积累贵金属、实现国际贸易出超、增进民族国家权势,采取了三方面具体政策:第一,实行殖民扩张主义政策,建立为母国提供原材料和垄断性商业市场的、隔绝其它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封闭性殖民地;第二,实行保护和鼓励本国航海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保障和促进本国国际贸易自由独立开展的强大的海洋民用和军事力量;第三,实行限制进口、促进出口及保护与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实现国际贸易出超和国民经济自给自足。

上述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为美国所继承。英属北美殖民地是英帝国重商主义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英国对英帝国体系之外国家和地区、对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及对其之外的英属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切身体验者、受益者兼受损者,而且是英国古典重商主义政策的效法者,本身实行财政性与保护性兼备的关税法体系。虽然美国独立革命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英国重商主义倾向,但与其说反对古典重商主义本身,毋宁说反抗英国对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独立自由地运用重商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能力和手段的剥夺。虽然美国独立革命期间实行自由贸易,但与其说皈依自由贸易,毋宁说此乃美国在建构独立的民族国家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与手段。

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强势回归古典重商主义思想。其原因在于:美国面临国际尤其是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挑战,面临全面的政治经济危机引发的严重的民族国家建构性危机,面临国民经济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时期经济、从殖民地性质的“大西洋经济体系一商业经济”发展方向转向“北美大陆经济体系一工业经济”发展方向。美国试图重拾古典重商主义,解决民族国家建构性危机,推进美国民族国家持续有效地建构。其表现为:第一,美国社会各界强烈要求规制贸易、制止贵金属外流和实现贸易顺差。例如,1782年,独立革命领袖汉密尔顿批判了“自由贸易”论和“政府规制贸易无益”论,坚决主张“应该按照固有的”“贸易平衡”原则规制贸易,促进国家利益。1784年4月20日,邦联国会强烈要求各州授权规制贸易,实行古典重商主义,保护涉及“所有美国人财富”的、作为“美国各产业恒常的财富之源”的、“美国经济发展动力之源”的美国国际贸易。第二,社会各界强烈要求保护和鼓励各种产业发展。美国各地纷纷召开行业大会或市镇会议,强烈要求实行古典重商主义政策。例如,1784年7、8月,《波士顿独立纪事》刊载文章《商业之友》,强烈主张“通过一切手段开发内部资源,鼓励渔业、造船业和出口贸易,鼓励制造业和农业”,“尽一切努力遏制进口”。1785年4月,波士顿商人和工匠召开联合会议,强烈要求限制进口、阻止贵金属外流和保护制造业。同年4月,费城市镇代表大会决定:应该授予邦联国会规制邦联商业的充分权力;“应该通过绝对禁止进口或通过征收充足的关税,打击与邦联制造业品相竞争的外国制造业品的进口”;“应该尽一切努力鼓励邦联制造业的发展”。

总之,无论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时期,还是美国独立后,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成为美国重商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思想

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思想乃美国早期历史上重商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思想,就是美国人民认为:美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乃严酷的国际重商主义体系所迫;美国实行重商主义只是为了报复、反制和遏制外国针对美国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只是以之为筹码促进美国与外国缔结公平互惠的国际商业条约,促进基于公平互惠原则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建设。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表现出强烈的自由贸易主义价值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策略性和暂时性。

美国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乃美国贸易自由主义急剧反转的结果。美国早期历史上贸易自由主义思想,继承了欧洲法国重农学派的和英国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法国重农学派认为,只有自由贸易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唯一具有价值创造性的农业的发展。亚当·斯密认为,只有自由贸易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劳动分工和市场扩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总量增长。而且,美国自由贸易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此表现在:第一,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美国独特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尤其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和资本短缺)及英属殖民地时期所形成的农产品/原材料品出口一制造业品进口之海外经济关系,决定了美国试图通过自由贸易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第二,反重商主义的政治自由诉求。美国独立革命的重要动力之一乃反抗英国重商主义,追求政治自由。美国独立革命领袖们强烈地反抗英国重商主义政策,强烈追求保障与海外通商的政治自由。例如,富兰克林强烈抨击英国对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杰斐逊认为北美大陆殖民地“拥有与世界各地进行自由贸易”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潘恩认为只有独立,才能确保美国商业自由和自主。

独立战争胜利后,自由贸易思想遭遇国际重商主义体系的严峻挑战。独立革命领袖在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引导下,于1784年/1785年左右,纷纷急进地转向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有的甚至皈依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例如,1785年,约翰·亚当斯坚决主张实行英国式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促进美国船运业发展,并且表示对实行英国式的商业垄断政策“绝不半途而废”;1786年,亚当斯主张美国“必须以商业垄断驱逐商业垄断、以禁止政策回击禁止政策”。1785年,麦迪逊表示:尽管本人希望实行“完全自由的商业体系”,但“面对外国针对美国商船、水手施加的障碍和歧视”,美国“必须遏制、抵制这种歧视”,捍卫作为“防卫手段”的船运业,“采取报复性贸易规则乃唯一选择”。杰斐逊表示:虽然“美国期望跨入免于各种缰绊的完全自由的商业体系”,但“英国采取限制性商业体系激起美国采取同样的商业体系”;“除非其它国家同样对美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否则美国必须同等地以限制性商业体系对待外国;美国应该通过征收保护性或禁止性关税,或禁止进口,或实行重商主义“航海法”等政策,针锋相对地报复和反制外国针对美国的重商主义政策。

显然,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内含自由贸易主义目的性取向与重商主义工具性取向间的紧张、矛盾甚至冲突关系。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目的性取向旨在报复、反制外国针对美国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旨在以美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为筹码促进美国与外国缔结公平互惠的商业条约,体现了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国际经济利益诉求。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意欲实现的自由贸易诉求与重商主义政策内蕴的规制和限制贸易的价值诉求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也就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策略性和暂时性。

总之,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乃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

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也是美国早期历史上重商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由美国独立革命领袖汉密尔顿提出并系统地论证,是美国人民在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创新成果。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具有以下蕴涵:

第一,谋求在国际重商主义体系中促进独立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精神。

汉密尔顿等独立革命领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主导特征乃重商主义。1790年1月15日,在向联邦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汉密尔顿明确指出,贸易自由主义只是美好理想,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现实的思想乃“与自由贸易相反的精神”,即重商主义;在严峻的国际重商主义现实下,如果美国一厢情愿地实行贸易自由主义,则美国农产品/原材料出口必然受到外国政府限制或禁止,美国必然不能与外国进行“公平贸易”和“互惠贸易”,美国经济必然局限于农业和隔绝于制造业,在美国对欧洲制造业产品的稳定增长和欧洲对美国农产品/原材料的偶然的和不完全的需求双重因素影响下,美国必然处于贫困状态,必然远远不能实现其政治和自然资源优势提供的高度繁荣的潜力;美国必须实行制造业保护主义政策,推进“经济多样化及内部改进”,保护和鼓励制造业发展,实现民族国家经济独立和自主。

第二,对制造业创造价值及其优越性的论证。

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论证了制造业能够创造价值和相对于农业劳动具有优越性。汉密尔顿借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彻底地驳斥了重农主义所认为的农业乃创造价值的唯一的产业的思想。汉密尔顿也利用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论证了制造业劳动比农业劳动优越。汉密尔顿论证道:制造业比农业更能促进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能够增进劳动生产率;总体上,“最繁荣的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方面都超过其邻居,但这些国家制造业的优势比农业的优势更明显”。汉密尔顿也论证道:制造业不仅本身可增进社会生产和财政收入,而且通过促进其它产业发展而增进社会生产和财富。这是因为:制造业通过促进“劳动分工”、“扩展机器使用”、“增加就业”、“促进外国移民”、增进“才智和性情的多样化”、“为进取心提供更充分和更多样的领域”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通过或“为农业剩余产品提供新需求”或“为农业剩余产品提供更加确定的和更加稳定的需求’'而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

第三,对美国式制造业保护主义发展道路的论证。

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认为,美国已经具备发展制造业的一定条件,即某些地区城镇经济繁荣,具有明显的制造业发展趋势。美国能够解决阻碍制造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即通过雇佣妇女儿童、空闲的农业劳动力、使用机器及吸引外国移民等手段解决“人手短缺”及“劳动力昂贵”问题;而且在美国市场上制造业产品价格将继续长期地由外国制造业品价格决定的情况下,鉴于美国制造业产品在原材料成本、土地/房屋费方面具有优势、且没有关税等其它商业费,美国能够支付制造业者高工资;美国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建立银行、偿付国债等手段解决“资本匮乏”问题。美国通过实行制造业保护主义政策可以克服阻碍美国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尽管美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人为困难,即习惯惰性、害怕冒险、外国较发达制造业的竞争、外国给予其制造业的津贴、补贴、奖励和其它人为保护和鼓励政策,然而通过美国政府扶持、保护和激励政策可以克服上述阻碍。

第四,政府干预国民经济发展、实行制造业保护主义政策的主张。

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主张联邦政府干预国民经济发展,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保护和鼓励制造业发展。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手段促进制造业发展,即实行保护性关税,禁止进口与国内产品相竞争的商品或对此类进口品征收达到禁止进口效果的关税,禁止出口制造业原材料,给予津贴、奖励、免关税进口制造业原材料,对进口制造业原材料实行进口退税,鼓励本国发明创造及积极引进外国发明创造,制定监管制造业的法规,便利资金汇兑,改善商品运输条件。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也主张创建银行、建立偿债基金、发行债券等方式改善美国资金状况,从资金上保障美国制造业发展。

总之,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也是美国早期历史上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国早期历史上重商主义思想内在统一性、矛盾性与变异性

构成美国早期历史上重商主义思想的三部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矛盾性,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其精神和内容出现某种变异。

(一)统一性之表现

第一,三者统一于美国独特的民族国家主义建构进程之中。

三者在美国独特的民族国家主义建构进程中的统一性之表现:其一,统一于英国在古典重商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北美大陆推行殖民扩张主义进程中。因此,美国不仅流淌着欧洲古典重商主义血液,而且尤其洋溢着古典重商主义内蕴的殖民地扩张主义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对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的忠诚气质,而且具有独特的对欧洲古典重商主义的叛逆精神;不仅具有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的目的性取向的经济基础——农业占主导的、与海外市场间形成的农产品/原材料出口一制造业产品进口经济关系的经济发展态势,而且具有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的工具性取向的经济基础——海外市场拉动的农业一商业经济发展定向;不仅具有实行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的必要性之历史基础——北美大陆殖民地制造业经济落后、劳动力和资本短缺,而且形成了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的强烈的民族国家主义诉求性历史基础——摆脱殖民地性质的大西洋农业一商业经济发展定向,推进民族国家独立的北美大陆一工业经济发展定向。其二,统一于美国由邦联国家建构向联邦国家建构的转变之中。1776年至1788年联邦宪法生效,美国处于1781年《邦联条例》规定的邦联国家建构进程中;此后,美国处于联邦国家建构进程中。此独特的民族国家主义建构经历,不仅使美国在不断建构强有力的、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中复苏并强化了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认同,而且使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获得了稳定延续的强有力的民族国家载体;不仅使美国把具有相当程度的地区性或产业性利益取向的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纳入了民族国家统一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诉求的建构轨道中,而且使美国得以在建构北美大陆一工业经济发展定向的民族国家经济中逐渐消解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的工具性、策略性和暂时性;不仅使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力量急剧增强——独立战争期间美国进口替代制造业快速发展,及独立战争胜利后,在面临国际重商主义体系挑战下,制造业保护主义利益集团联盟体政治力量较独立战争前夕大幅增长,而且使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在统一的民族国家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得到不断贯彻和加强,并逐渐在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体系中确立了主导地位。

第二,三者都趋向于并最终统一于联邦国家统一的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中。

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三组成部分趋向于并最终统一于联邦国家统一的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中。此表现在:其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思想使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趋向于建构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欧洲古典重商主义不仅建构了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对英国、对英帝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即作为英国原材料产地、垄断性制造业产品销售市场和帝国外市场需求品产地,而且建构了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独特的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即共和主义,自治性代议制共和政府,北美大陆扩张主义经济发展,自由的、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随着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独特的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的增强及1763年后英国加强对其实行重商主义控制,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在反抗英国重商主义体系的斗争中,在作为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前身的“非进口运动”及作为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前身的英属北美大陆殖民地制造业利益集团联盟体的制造业保护性诉求的推动下,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在1776年通过《独立宣言》转变为邦联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其二,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推动美国由邦联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转变为联邦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独立战争胜利后,面对邦联国家建构性危机,即美国邦联面I临国际重商主义体系挑战、邦联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危机、邦联国民经济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具有的邦联各州纷纷实行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试图通过建构各州独特的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克服邦联国家建构性危机,但遭到失败。经过由邦联国家建构转向联邦国家建构的激进的政治变革后,美国联邦通过实行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即既实行贯彻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和精神的限制进口、促进出口、保障贸易平衡和阻止贵金属流出的全国统一的关税法,又实行贯彻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思想和精神的全国统一的重商主义关税法,也实行贯彻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和精神的全国统一的制造业保护性关税法,首次实现了美国联邦国家统一的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的建构,从而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之三组成部分最终统一于美国联邦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的建构之中。

(二)内在矛盾性之表现

第一,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三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目的和精神取向。美国所继承的欧洲古典重商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建构取向,即美国通过具有古典重商主义精神的北美大陆殖民地扩张主义和海外市场扩张主义,建构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美国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具有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国际商业条约缔结和自由开放的国际商业体系建设的目的性,具有追求贸易自由主义的精神。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主义精神和致力于发展独立的民族国家经济尤其具有制造业的民族国家经济的目的取向。

第二,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不同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政治经济利益诉求。美国各种利益集团对国际经济思想的偏好具有差异性。美国农业利益集团和主要体现为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南部地区偏好自由贸易,倾向于通过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保护国内市场和拓展海外市场。美国制造业集团和其联盟体及具有农业一制造业一国内商业混合型发展态势的北部地区偏好古典重商主义和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倾向于保护和开发国内市场,保护和鼓励制造业发展。美国海洋经济利益集团联盟体和具有较高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北部地区尤其是东北部地区倾向于通过古典重商主义和报复性重商主义,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早期历史上两条国民经济发展路线主张的差异性利益诉求。美国早期历史上存在杰斐逊重农主义和汉密尔顿重工商主义之分歧与竞争。前者主张全力以赴发展北美大陆扩张主义农业经济,以自然演进方式发展作为农业之“仆人”的制造业和商业;主张自由贸易和非政府干预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后者主张大力促进英国式工商制造业发展,主张通过超越自然演进式国民经济道路、通过联邦政府干预国民经济及实行制造业保护主义政策,保护和促进英国式工厂制造业发展。显然,前者倾向于具有工具性、策略性和暂时性的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后者具有强烈的欧洲古典重商主义精神和主张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

(三)变异性之表现

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在1789年联邦关税法中不仅得到体现和贯彻,而且随该关税法及以此为基础的后续关税法的实施,其组成部分的内容及彼此关系亦发生变化,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古典重商主义精神加强且内容变化。通过1789年联邦关税法及以此为基础的后续关税法的实施,美国民族国家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从大西洋经济圈的农业一商业经济发展定向转变为立足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北美大陆农业一制造业经济发展定向。此国民经济发展态势通过对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的实现和促进,一方面持续地加强了美国式古典重商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使美国式古典重商主义的内容发生一定的变异,即从强调开拓海外市场转变为强调保护和扩大国内市场及北美大陆殖民地扩张主义,从强调农业一商业经济发展转变为强调以工业化为取向的农业一制造业一商业混合型经济发展。

第二,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中民族国家主义精神加强且具体内容变化。随联邦国家建构进程的持续稳定地展开,联邦国民经济日益一体化,北美大陆市场日益扩大化,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日益转向基于民族国家主义政治经济利益认同和诉求的自觉的、主动的重商主义,其民族国家主义精神也随之增强。而且,其内容发生一定的变化,即一方面,其工具性、策略性和暂时性意识弱化;另一方面,其从强调建设自由的、开放的、公平的、互惠互利的国际经济体系转变为强调在严厉保护国内市场的前提下机会主义地利用国际经济资源促进独立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换言之,其目的性与工具性日益统一和融合;其日益具有或者说转变为古典重商主义或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内涵和色彩。

第三,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在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日愈上升。

随着美国工业化及城市化不断展开,主张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的利益集团联盟体的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增强;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在民族国家主义的精神旗帜下,日愈在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促使古典重商主义日愈强调制造业保护和鼓励。也因此,通过实践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美国最终确立了当时美国政治家享利·克莱称之为“真正的美国政策”的“美国体系”——重商主义的制造业保护主义政策。

五、美国早期独特重商主义思想的政策化及其启示

美国历史上长期践行其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1789年,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现和贯彻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关税法——《1789年关税法》,该法明确指出“保护和鼓励制造业”。以该法为基础,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重商主义性质不断增强的关税法,见表1。

《1816年关税法》标志美国由此前较均衡地贯彻其独特的重商主义思想三组成部分转而侧重于强化对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的贯彻。该法是首次在共和党总统麦迪逊制造业保护主义倡议下、在民族国家主义旗帜下举国一致地通过的贯彻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思想的关税法。该法明确指出其重商主义目的——“规制关税和吨位税”。此后至《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制订前,美国持续不断地实行重商主义的尤其是制造业保护主义性质的关税法。例如,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规定应税产品的平均税率为48.4%,1897年《丁利关税法》对所有进口品征收的平均税率比1890年还高2.5%,而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保护主义发展到极端:将应税商品的平均关税率从1922年《福德尼——麦坎伯关税法》的38.2%提高到55.3%。

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日前,2014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之制造强国战略报告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会上就未来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他指出,当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没有强大的科技,中国就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为此必须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制造业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周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这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德国近期的“工业4.0”战略,形成了整个国家政产学研高度共识的发展蓝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中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新一轮工业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在200余年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在“康乾盛世”,1800年中国GDP占世界约40%。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

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1900年GDP下降到世界4%。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比如德国已经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

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中国,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在别人进行工业4.0的时候,我国还在进行工业2.0,就要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就算实现了工业化,还是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远远甩在后头。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中国要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方式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就是工业2.0、3.0、4.0同步发展。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大大压缩。

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使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可以不再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一步一步的顺序发展,而是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和“并联式”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这将大大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周济强调,中国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同时,随着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已经没有技术可以引进了。中国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既要依靠科技创新,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也要抓住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这个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瞄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占据占领制高点。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中国制造2025”要成为举国总体战略

“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制造业物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是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同时,制造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等部门启动并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

周济指出,“制造强国”有两重含义:其一是通过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其二是中国由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更为深远的意义,则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成为世界制造大国。2012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6.70%,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量的95.09%,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制造业物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是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同时,制造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一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面临新的调整,我国制造业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如我国所需的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2013年用汇2313亿美元,超过石油;高铁装备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元器件80%以上需进口。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制造业面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难得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

中国要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

“我国制造业强国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2045年中国制造业可望进入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周济指出,以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为参考,计算出其历年来的制造业综合指数,以表征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的地位。

通过对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得出:2012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

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各阶段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和我国GDP增长率,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指数预测模型。

对未来30~40年我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强国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2045年中国制造业可望进入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在建设制造强国过程中,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实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一方面,要靠改革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另一方面,要靠创新驱动,制定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

中国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的战略对策和行动计划,具体可分为八项战略对策:

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和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二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和出口自创产品品牌转变;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

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四是强化制造基础。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工业基础。

五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

六是推行绿色制造。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

七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

八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目标是: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具体目标: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

“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位置。

制造业创新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制造技术创新;三是产业模式创新。在这三个层次上,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都是制造业创新的重要途径:第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实现机械产品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使机械产品向“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是制造技术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使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制造发展,全面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

第三,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是产业模式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将大大促进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延伸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深刻地改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周济指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各国占领制造技术制高点的重点领域,对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产生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大而强的强大驱动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机械产品工作状态与环境等相关信息的实时检测、实时处理、实时补偿、实时控制成为可能,数控化机械产品的自适应、自学习、自我决策等能力必将不断提高,使“数控一代”机械产品进一步进化为“智能一代”机械产品。

数字化技术不仅将催生出加工原理的一些重大创新(比如3D打印工艺),同时加工过程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检测与自适应控制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将极大提高各种制造工艺的精度和效率,大幅度提升整个制造业的工艺水平。

他指出,工业机器人是典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装备,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工业机器人不但能够适应恶劣的条件与苛刻的生产环境,而且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精度和质量,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

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工业机器人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工业生产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推动工业生产方式向定制化、柔性化和对市场快速响应的方向发展。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国际上有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我国有望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

周济指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也是制造业产业模式创新的共性使能技术。纵观历史,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对于三次工业革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由此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是第三次产业革命。

德国工业4.0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此次工业革命目前表现出两个根本性的产业模式转变,一是终结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从而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大量个性化生产、分散式就近生产将成为重要特征;二是将工业互联网应用到制造业,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新形势下的制造业,必将在新产业模式的引导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之前,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规模制造与柔性制造是相斥的,规模制造的成本优势无法在柔性制造中实现。但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使得规模制造与定制化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将用户需求充分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全新的产业模式。

总的来说,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只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所形成的产业模式创新的很小一部分。例如,现在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远远地超过了信息制造业的增加值,而且还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又如,与制造业相关的金融、物流等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这说明,在未来生产型服务业将会超过生活型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流。随着技术进步和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制造业产业模式创新将表现得更全面、更深刻、更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