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本研究以篮球国家级和省级九个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篮球精品课程的现状、发展、利用和建设给予全面的梳理,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对体育类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资源享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线这些问题的原因,探究其解决的办法;同时对篮球精品课程的评审、后续管理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篮球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篮球;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研究

通过对省级以上9门篮球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进行浏览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篮球精品课程全面分析,首先分析了高校精品课程的地位作用,并根据对调查显示的当前对于高校体育类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而后立足于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针对现阶段高等院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和从出现的问题入手,深入探讨,分析了各方面建设的重点和要求以及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1、对篮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认知分析

经过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进一步深化精品课程建设,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精品资源共享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体育精品资源共享即篮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就是指上传到网络的篮球精品课程基本模块,其主要是指教学资源的上传部分。

2、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2.1体育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内容结构现状

精品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课程概况、二是课程内容、三是互动交流所有的内容如同一本完整的教科书给与分解,不能真正体现网络资源学习的共享、互动、情景创造等特点。所有内容的网络课件不能下载,对于边远地区网络资源欠发达学习起来更不方便,极大地减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篮球精品课程的管理现状

课程管理是一中网络教学和学习的专门软件,可以保证学习的平台更加广阔,篮球精品课程运行的质量好坏直接有课程管理所决定,课程管理包括教学内容管理、评定和互动资源管理,课程所有者利用此软件对自己的课程做有序的安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显得整个学习内容井然有序,可促进学习者的探索学习兴趣。

2.3篮球精品课程的运行现状及后续管理

国家级篮球精品课程的浏览率通过课程浏览型调查只有63.2%,而其他精品课程的浏览率接近87%,在精品课程浏览量排名前20的没有体育类精品课程,这与精品课程的后续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只有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不断地修改,更新内容,更新网络连接,启发新技术,提高连接速度才能促进精品课程快速发展,发挥其精品的作用。

3.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

3.1我国体育精品的建设者基本都是各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体育圈有一定的资历和影响力,都属于资深的专业教师或专家,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开发质量。

3.2本身体育学科内部发展不平衡,在国家体育类精品课程中体育教育训练学占48%,篮球占7.8%,通过数据比较发现国家级精品课程内部发展不平衡,以国家篮球精品课程的发展失衡值得引起注意。

3.3篮球精品课程建设在激励方面不足,在课程建设中内容乏味,网速慢等都影响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所以网站的维护,更新都需要经费,必须加强优秀网站的激励来促进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加完善。

3.4篮球精品课程建设在评审和复评方面相对合理但是在评审的具体体系不够详尽,指标有些模糊抽象,由于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者都是行业内的学术带头人,即使是评审专家也不完全领会建设者的课程核心,很容易出现评分的误差。对于精品课程的复评通过调查我认为有重要意义,复评有利于课程更新,管理。让精品课程更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篮球精品课程建设不平衡,我国体育类国家精品课程主要分布在高校集中、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分布不均衡。

2、篮球精品课程内容过于笼统,形式单一基本就是照搬教材,完全是一本教科书。教学内容不完善,缺乏生动学习资源,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3、缺乏有效的精品课程管理,导致精品课程无法显示管理页面,有些长久没有更新,学科前沿的资料没有更新,不可能及时回答学习者的疑惑,缺乏交流平台,把管理系统当成摆设,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兴趣。

4、篮球课程建设在评审和复评方面相对合理但是在评审的具体体系不够详尽,指标有些模糊抽象。

5、评审机制不够完善,激励政策不足,后续复审经费管理不够。

4.2建议

1、合理分配和平衡建设篮球精品课程资源的方式,依托名师,名校资源带动边远地区的篮球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体育精品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在精品课程发展强区加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梯队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完善发展,加强精品课程弱区的师资力量建设。

3、更新篮球精品课程建设完全照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动画等直观教学方法,建立“立体化”教材,更好促进学生的学和同行对资源的借鉴。

4、加强篮球精品课程的管理,设立统一的篮球精品课程模板,不断更新和维护网络建设,认真维护学习交流平台。

5、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6. 建立以学习资源建设为主导,以建构性学习为目的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3

[2]曹亮.论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3]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7-02

一、引言

上世纪末,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了整个高等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新型电子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需求,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使精品课程发挥更大的覆盖作用,使更多人受益,学院提出了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该课程是在2007年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2009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高校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川教函〔2009〕708号)的相关要求,四川省教育厅对我院2006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了复核检查,结果合格。

二、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大多数都采用了立体化教材,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网站部分教学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不及时更新资源使得课程网站无人问津。

2.互动性不好。学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很难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而知道的学生也很少去用或者不知道怎么用,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3.共享应用性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在校学生,使得学习对象太局限;二是由于省、校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共享应用性差。

4.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低,导致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被师生有效应用。

对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精品课程资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场,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是我院于1977年开始开设的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课历程。该课程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复查检查合格;课程教学软、硬件均较成熟;该课程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群,目前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制造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学院、省级、国家级的技能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获益非浅。

在课程建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行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使课程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高的关注度、更好的互动性,以提高课程的共享应用性。考虑该门课程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建议从以下几个面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内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电子生产企业的工艺员、品质检验员、生产管理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也是电子企业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为使课程能被不同层次的人所学习和利用,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对象,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第1层次主要面向中职教学和新员工的培训;第2层次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工艺管理人员;第3层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的扩展和企业工艺设计人员。在教学内容中将《无线电装接工(初级、中级、高级)》、《无线电调试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课程的学习之后,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达到课程实施的覆盖面广,适用于不同层次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实现双向教学。针对学院已有的电子工艺实训室、SMT实训室,引进现代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器件、新标准、电子企业5S规范和ESD防护等职业素养,引进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教学,实训室对外开放,可供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共用;同时增加校外对口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操作,以达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可进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结合现代电子制造业新技术,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引入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对应了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眼界,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的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构建一个快捷流畅的网络交互式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为教师分享教学心得、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为学生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更多机缘。

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成果与特色

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全面建设,使课程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适用范围宽。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之后即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企业运作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方式,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三是交互式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构建了供学校、企业、社会选用的交互式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方便,为就业、企业选才等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通过对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教学覆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企业、社会培训及各类教师教学,达到课程适用于多层次人群的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从而为学校、企业、社会相关岗位培养技术过硬的从业人员,为市区及周边地区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为本区域内相关院校开展师资培训,促进地区相关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西部地区相关教育发展等提供资源。以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师教育

一、基于课程群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言:课程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因为它是研究如何占有这个学习世界的[1]。为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以及横向互补性,形成课程群: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群组进行建设,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2]。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与教学具有专业性,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最终具备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因此,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以及内在联系如何建立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次序安排为院系的培养方案所决定,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波动。课程之间不会主动发生关联,需要教师秉持课程群的思想,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建立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看到先修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奠基作用,在心智结构中形成学科脉络、学科思想发生发展的完整图式;还要在开发精品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学科科学方法论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华中师范大学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为例,探索在课程群思想的指引下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定位、课程间内在联系的建立、师范生认知结构的优化、科学精神素养提升的具体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在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意义。

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定位

对一个专业而言,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应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结构有序的整体,共同形成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整体效应。除一些公共的通选通识课程之外,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Ⅰ)以纯粹数学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Ⅱ)以应用数学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Ⅲ)以数学教育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比如,分析类课程,几何类课程,代数类课程等是第(Ⅰ)类课程群的主体;运筹学、组合数学等课程是第(Ⅱ)类课程群的主体;数学学科教学论,数学史等课程是第(Ⅲ)类课程群的主体。上述三类课程群构成一种多维度、多层次、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体系,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师范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养成提供了教学制度上的保障。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要重视课程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更要重视课程在性质上的关联性。学术类、应用类课程是数学专业比较“硬”且“难啃”的课程,也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基础成分,然而,不少师范生把这些课程仅当作数学结果在学习,看不到数学教学结果背后数学家思想的跃动以及背后的艰难困苦。如此学习数学,固然可以得一个可观的考试成绩,但对于数学观念的提升、数学素养的形成,乃至教育观念的生成作用甚微。囿于学时的限制,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数学思想的发生、发展往往落不到实处,虽然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曾说:“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学思想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基于此,把数学史课程定位于“为数学而历史,为教育而历史”有助于加强师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师范技能的持续发展。数学史课程追溯了自古希腊以来各个时代所发现与发展起来的概念、方法与结果,揭示了人类心智发展过程中的犹豫、徘徊、艰难曲折甚至危机,了解这些有助于理解封装于形式化符号公式后面的数学实质,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数学。教学不唯是知识结果的传承,更应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薪火相传。师范生若清楚了数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演义”的方式传递人类思想文化。数学史课程记载了中学数学、大学数学课程内容背后的历史,有助于解构数学课程的精神,建立各数学分支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专业课程在质上的关联性,使师范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数学史课程应通过有效的措施落实课程群的思想,在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完成这样的使命。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中记载的数学成果,还要揭示隐性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也不例外,它是历代科学家苦心孤诣,不断求索的过程。在其间,不仅需要有超人之智,能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或没有走通的路;还需要有远见卓识,不为陈规陋矩所囿,不为世俗传统所缚,敢于进行观念革新;还需要有坚韧不拔之志,贫贱不移其心,富贵不能夺其志,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向前。科学家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作为隐性课程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滋润师范生,使之能在日后的基础教育工作中能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数学史课程的主干内容包括初等数学的历史、近代数学的兴起、现代数学的发展等。了解初等数学的历史有助于解读中学数学课程,为基础教育服务;了解近现代数学史有助于掌握大学数学课程,提高师范生的数学专业素养,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1. 围绕大学数学课程内容,选定开发主题,提高师范生数学专业素养

如,在介绍古代数学时,要求师范生收集资料介绍阿基米德的工作,有学生介绍了阿基米德三角形,并根据蒙特卡罗算法用Matlab实现了抛物线弓形的面积。这充分体现了阿基米德的工作之风,善于从物理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这种思想。如,在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的成就时,教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组合数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生产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不能找到杨辉纵横图的构造规律,并用计算机实现?在两位师范生的接力下,一位找到了纵横图的构造算法,一位用Matlab实现了任意阶数纵横图的构造。通过上述实例,使师范生看到数学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主题,解决这些主题要用到多种数学工具,和他们所学的“组合数学”、“数学建模”等课程有互补之效。如,在介绍近现代数学史之后,就围绕纯粹数学的三大分支,分析、几何、代数布置主题,师范生或是收集这些主题产生的背景,或是阐述学科奠基人的思想观念及其对问题的解决之道。例如,在介绍微积分的产生时,有学生介绍了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哲学倾向和牛顿微积分的物理背景,比较了两种微积分的异同点。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科内的竞争性观点正是这门学科的灵魂和赖以发展的动力,只有了解这些才算真正理解一门学科。通过这样的活动,师范生学到了鲜活的思想,看到符号、公式背后的数学真谛。

2. 以服务基础教育为目的,选定主题,开发课堂资源,提高师范生解读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很有市场,有很多人认为学习了那么多大学数学课程,对中学数学根本没有指导作用,教高中数学只要有高中水平的数学就行了。究竟是所学无所用,还是根本没有理解大学数学课程的实质,而找不到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接榫点?应从源头上矫正这种观念。如,在讲授古代记数法和各种进位制时,介绍二进制的广泛应用,并选择典型高考试题、竞赛数学试题说明问题解决的高妙之法不在于题海之中,而在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在讲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观念时,补充了自然数一次、二次、三次幂和的几何表示,并用丰富的实例让师范生看到了一些高考试题的题源;在学习近代数学的兴起时,介绍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的发展变迁过程,然后布置主题,要求师范生收集资料,介绍射影几何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中的主要观点,着重于思想理论方面;还布置一些主题,要求师范生从技术上介绍一些用射影几何的观点解决有关平面几何、解析几何问题的实例。师范生虽然选修了高等几何这门课程,但对其精神实质及其服务指向不一定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了对大学数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师范生处理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通过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旨在让师范生更新观念:即使是应对选拔性的考试,也需要有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

3. 开发课程资源,师范生了解了鲜活的历史人物,受到了数学家人格魅力及学科科学方法论的熏陶

如从巴罗让贤于牛顿,欧拉扶植拉格朗日变分法的著名事例中,体会到数学家提携后学的博大情怀,如见贤思齐,就会在以后的教育事业中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如从不畏“波哀提亚人的叫嚣”,面对世俗的偏见,敢于坚持真理的、有几何学中“哥白尼”之誉的罗巴切夫斯基,从虽患眼疾不能视物仍在黑暗中努力开拓数学领域的欧拉的悲壮事例中,感受到数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伟大风范,如见贤思齐,必会对自己的做事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不盲从,敢于独辟蹊径推动学科发展,是数学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方法论特质。如,在庞斯列的综合影几何如日中天之时,默比乌斯和普吕克开创了射影几何研究的解析途径,就是庞斯列本人也是与其师蒙日不同,采用中心投射而不是平行投影,并将其发展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爱我师,我更真理”,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给师范生以极大的触动,有助于他们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学生也不能俯首帖耳、唯教师是从。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思考,不能把课堂变成“一言堂”,而应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教学是一种教化行为,要把历史上数学家做研究的经验以通俗的、演义的方式绘声绘色地传承。脱离学科背景的教学方法虽是普适的,但也可能是低效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方法本质的理解。

4. 让师范生报告开发的课程资源,还课于学生,有助于发展师范生的多种能力

数学史课程不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孤立的史实,而是要学生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能阐发史论,增长史识。同一主题往往有多个学生做报告,在无形的比较之中,学生的选材、组织材料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能力、表述讲演能力得到了磨砺和提高。他们学习热情高涨,每次准备做报告的同学有十来人之多,由于只有一小时的报告时间,每人只能做十分钟的报告,每次总有些同学不能做报告,但这并没有妨碍同学们准备报告的积极性。在准备报告、做报告的过程中,暴露了师范技能训练的问题。如,在选材时,有同学过于着重技术性问题,忽略了思想方法的介绍,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同学在PPT中堆砌了太多的内容,字号又小,又记不住,做报告变成了念PPT;有同学把受众当成了高中生,把做报告当成了上课。教师在每个师范生做完报告之后,或是从内容方面,或是从教法方面,指出做得好的地方或不足的地方。通过现场点评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无论是做报告的,还是听报告的同学,都从中受益。

四、教育意义

国家正在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旨在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大学要强调学术性,学好纯粹数学类、应用数学类课程群,为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要强调师范性,为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还要强调两类课程群间的协同。这两类课程群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发挥它们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搭建课程体系互补、相互支撑的数学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是专业改革的终极目标。

根据面向教学的知识,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夯基固本,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教育教学上的见解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基于此,我们以“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为突破口,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小论文等方式,进行了成效检验,发现师范生对高等数学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其理解也更深入了,有的还能对基础数学教育阐述一些见解。这表明上述做法是有成效的。

专业综合改革要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把观念落在实处的工程化本领。在和一线教师的深度访谈中,有一些教师总是说,教育理论说的不是不好,也不是我们不愿意改革,但我们担心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这和农民怕影响收成,不愿采用还没有见成效的农业技术的心理是一样的。但应理解教师的这种“担忧”。在“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师范生看到了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处理基础教育课程的能力,“艺高人胆大”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至于被违背教育本质的各种不良做法所同化,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冷余生,解飞厚. 高等教育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 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 定量方法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39-142.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 共享课程 建设

课 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B02。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将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侧重的是视频资源建设,即为学习者提供课程的全部录像资源。它与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精品开放课程。国家计划在“二十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在省、校中逐步开展。笔者学院积极响应号召,选取学院特色课程进行建设。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法、运行与效果四个方面来阐述该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创建一支独特的教学团队,既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又引入企业外聘教师,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建设课程精品录像资源,从准备到后期处理,达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的建设要求;建设优质的课程拓展资源,包括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

二、课程建设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高职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采用最新的制图国家标准,并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创设了9个项目内容,涵盖了制图各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机械制图课程资源主要有:基本资源由课程组教师独立完成,涉及多方面资源建设,如教案课件、习题课、技能考核试题库、图片库、模型库、案例课等;拓展资源由学院教育技术中心教师完成,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以在线测试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以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为依据,打破以往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课程中渗透CAD/CAM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实现学生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的统一,减少学生在CAD/CAM课程的学习学时;为社会学习者提供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所需的初高中预备知识,进一步扩大课程学习者的范围,为基础弱的学员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三、课程建设方法

1.引用原精品课中的精品资源

机械制图课程组对原有精品课程中的学习资源进行分析统计,整理出一些精品资源,如制图的基本知识、企业的工程案例、经典的视图动画、热点问题、识图难点分析等。这些仍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内容,直接引用即可,不用重复建设,以免造成浪费。

2.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制图课程在非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定位为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中确定为专业课。机械制图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由课程组教师制定,并经过企业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论证,是经得住考验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从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情境设计、学时分配、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设计,同时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意见。

3.资源建设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完成

课程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校课程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中心教师负责课程基本资源的建设,如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日历、教案、课件、案例库等;而合作企业负责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如试题库、在线测试等。

4.课程运行与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机械制图课程组基本完成课程资源的建设,并将成果上传至机械制图网络课程中。机械制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选取13G111在校生以及渤船重工内业分厂的30名职工作为首批运行试用者。通过运行和测试,渤船企业和学院相关专家一致认为该课程符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可以开通浏览学习权限,扩大学习者的适用范围,使更多的人受益。

四、小结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为了评审,而是一场教育教学改革的硬仗。通过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核心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项有计划、系统的工程,需要课程组所有教师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打造全新课程,为更多的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经长.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2]冷国华,邵晓阳,束锁平.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3(1).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