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互联网+时代,教育逐渐从线下走向线上,传统教育机构、新兴互联网企业都在探索在线教育的最佳模式。精品开放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课程建设在未来的十三五规划中注重提升交互性、主打碎片化学习、课程知识点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二、当前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精品开放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课程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学团体和足够的资金才能顺利建设完成,部分学校领导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建设,忽视课程的建设问题,从而也导致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

(二)课程建设缺乏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入融合

许多精品开放课程申报时只有申报书,没有建立专门的课程学习网站和平台,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资源共享与应用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陈旧,资源更新缓慢

随着通讯技术和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课程资源对于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已经缺乏吸引力,过去长达40分钟以上的课堂视频已经显得冗长,学生更喜欢利用形式多样的微视频或者生动有趣的动画进行碎片化学习。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形同虚设

部分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缺乏教师和学生参与和互动。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上只有教师上传资源,却没有学生利用资源,或者只有学生在学习平台提出问题,却没有教师解答问题,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

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传统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拥有一批内容质量较高、丰富多样、系统完整且充分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精品开放课程。该课程能满足凡具备会计基础及税法知识的高职院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提升会计实务技能和职业资格考证训练等需要。

(一)课程平台建设

课程资源的创生、储存、传播和获取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网站或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关键前提是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课程平台是课程资源实现共享的载体。“财务会计实务”开放课程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开发能够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或学习,能实现在线考试、在线自测、在线互动交流、在线作业提交、在线视频学习等功能的“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基于未来移动时代学习要求(个性化学习,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学习)的“手机移动微课堂学习平台”。详见表1。

通过“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能实现泛载、移动、个性化的技能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在线网络平台、移动手机微课堂平台能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财务会计实务”是学院和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共同建设的重点课程,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通过分析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与任职需求,在整合财务会计(院级精品课程)、初级会计师资格的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师资格的中级会计实务和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会计理论教学基础上,结合“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 “真账实训”形成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结合课程特点与需要主要建设如下资源:

1.基本资源建设。建设能系统、完整、科学反映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课程改革成果,有力支撑教学目标实现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资源类型上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

2.拓展/创新资源建设。建设能反映会计基本技能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教学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各类典型的反映当前“营改增”的真账案例、专题讲座、素材资源,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连接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系统、作业提交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以及集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建设能够涵盖课程标准和会计职业所需各基本技能点的微课程视频资源。修订和上传一批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涵盖会计基本技能的真账资源。

(三)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高校精品_放课程的建设需要完备的保障措施。网络平台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及更新、信息收集,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拓展和师资建设都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高校需要制定系列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制度上保障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在精品开放课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教师及有关人员、应给予一定教学工作量的减免和年度绩效考核上的加分鼓励、奖金分配支持奖励。对于精品开放课程教学团队,在晋升和聘岗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2.资金保障。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主要分为课程建设前期、建设中期和验收阶段。课程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课程平台服务器、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移动手机微课堂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后期网站维护费用等。高校应设立精品开放课程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3.技术保障。为保障精品开放课程的正常运行,提高课程网站的浏览速度,可以购置专用网络教学服务器,由网络中心专人负责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运行维护、网络服务器系统维护和网络课程的安全管理,确保网络的畅通。

四、“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特色

(一)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建设

随着数字化学习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逐渐受到学生的青睐,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微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不可逾越的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在网络在线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了具有科技含量高、课堂内容短小精湛特点的手机移动微课堂。学生使用手机扫描课程二维码,即可登录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碎片化、移动性的微课学习。移动微课堂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库,从而逐渐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产、教、学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依托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产、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根据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和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编制课程标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校企共建“德永信订单班”,共同制定会计校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计划、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列教材,包括会计基本职业技能实训、财务会计实务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等,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拍摄企业会计实操微课,为课程教学团队提供师资培训。

(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有特色,实用性好,访问量高

“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平台,课程网页特色鲜明,网站内容丰富实用,有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授课计划、实训项目大纲、实训项目指导书、教学视频、课后练习等基本资源,还有企业会计案例、专业素材库、会计实操微课,会计实操模拟动画、会计考证历年真题与习题、网中网实训、最新的企业准则和财税资讯,以及专业网站链接等网络教学拓展和创新资源全部实现网络共享,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在线阅读或者下载资料。此外,n程学习网站还设置了在线自测平台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在线自测提供章节测试和综合测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自测平台及时测试知识的掌握程度。交流活动平台包括投票、话题和讨论模块,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课后互动交流平台。

五、结语

高职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先进的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理念作为前驱,专业的课程网站开发人员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打造成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师创造性教学辅助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久红,王小增.互联网e时代背景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2]邰志艳.“互联网+”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3]梁飞媛.关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18).

作者简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出席开幕式的有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石鹏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宗本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义遒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等领导、专家。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陈懿院士主持。

开幕式上,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首先在致辞中向会议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江苏省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尤其是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宋永忠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瞿振元会长结合学习领会有关“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讲话精神指出,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扩大教育规模、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民族素质的深远影响。当前,国际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美国三大公司以及法国、日本、英国等地相继建立MOOCs平台,国内一批学校积极关注、一部分学校已启动开放课程的建设,我们应该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他还高度评价了连续六年举办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现改称“教学改革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工作,使论坛成为教学研究会的品牌活动,也使教学研究会成为“教务处长之家”。周远清教授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谈了他在多年教育管理工作中沉淀下来的感悟,要求高教战线的同仁念好“四本经”,深刻理解“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本科是基础,培养人的三要素是知识、能力、素质”。

石鹏建副司长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情况和工作思路做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教育部已经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他介绍了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情况。由高教司牵头,高教司、职成司、教师工作司、社科司共同完成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包括爱课程网http:///以及正在研制准备使用的爱课程校园端)组成,截至目前,视频公开课已经在“爱课程”网以及其联合的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教育频道推出405门课程。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适合在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网络学习环境,目前已经有1291门课程批准立项建设,其中897门已经在“爱课程”网上线。他还特别指出,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动态的建设与共享过程,是否是“精品”取决于上网后的表现,包括与网上学习者的教与学的互动、课程的更新与完善。他希望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及门户网站“爱课程”网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我国高校全球影响力的有力抓手,并鼓励高校将“爱课程”网链接到校园网主页,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关注和使用“爱课程”网的课程,让国家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高教司还就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方案做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2014年继续建设4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包括高水平的更加适合大学生提升文化素质水平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由各教指委组织的专业导论类视频公开课,同时指导参与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学校对视频公开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创新;相继启动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他还希望,各高校、教指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和抓住信息化时代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切合实际地分析自身条件,自愿申请参加课程建设,参与课程培训,参与使用实践;充分认识网上开放课程的影响力,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课程质量和网上教学效果。

会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专家组组长、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做了《传承与创新――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考与行动》的报告,回顾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介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情况以及中国大学MOOCs的建设要求,并倡导通过集成创新引领课程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组组长、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报告的题目是《构建共享体系 推动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将以“爱课程”网为核心,以省级资源管理平台为依托,以“爱课程”校园端平台为基石,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资源服务体系,创新机制,构建基于“公益性+市场化”的共建共享体系,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网易教育产品部总监孙志岗基于网易在线教育平台的运营,围绕“解决受众是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保持学习者活跃度?”三个核心问题,对在线课程制作与运营的实践做了探讨和展望。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MOOC;精品课程网站;翻转课堂

一、引言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止到2013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的本科课程达14234门(其中部级精品课程3862门),高职课程5843门。精品课程网站承担了展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成果的重任。然而,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站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资源贫乏、交互功能不强、持续建设与共享受到限制等问题,这大大削弱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制约了其推广的进度。

到2012 年,一种新型的开放资源模式慕课(MOOC)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并引发激烈的探讨。幕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全球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幕课运行方式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何将幕课先进的教学方式融入精品课程建设,以改善目前精品课程的现状,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示范作用,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的发展现状

国家精品课程的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资源贫乏。

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只是单纯地将课堂上的教材、课件、习题、案例等简单地搬到了网络上,是传统课堂的电子化;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效果比较差,制作时没有切实考虑学习者实际使用的感受,不适合在线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没能真正促进教学。

2、网站访问障碍多,利用率低。

在实际访问过程中,由于疏于维护,许多精品课程网站都存在一定的访问障碍,多数学生并不清楚精品课程网站的存在和访问途径。由于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是建立在本学校校园网络体系里的,外部互联网访问时浏览速度较慢,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都缺乏相对集中的网站访问方式。缺乏完备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导致大部分网站实际利用率很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对网站进行浏览,任课教师使用网站资源的积极性也不高。

3、交互功能不强。

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最终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所以精品课程网站要及时发现学习者的需求和意见,不断完善课程。但目前大部分网站没有建设反馈与评价模块,教师和学生缺乏支持有效互动的技术服务平台,导致用户反馈困难,课程资料更新和跟进不及时,最终使精品课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MOOC的优势

慕课,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之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单从幕课的名称来看,慕课与之前出现的在线课程大致一致。那么慕课究竟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呢?

1、平台强大统一,便于学习。

慕课的三大主流平台是“Udacity”、”Coursera”和“edX”,这三个是集教、学和互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课程共享平台。幕课依托先进的教学平台,对于每个视频讲授的知识点都有配套的练习来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们播放视频和提交作业等的情况进行动态记录,以便教师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2、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师生互动。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是幕课的灵魂。通过翻转课堂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幕课教学中,学生首先在线上学习教学视频,然后在线下做作业,并通过论坛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在传统的课堂上,任课教师只能以单一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来面对所有的学生,而幕课教学通过设计和开发幕课视频,把传统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一对一的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快速查找到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可以暂停、后退或重复,可以将练习题答案通过电脑反馈,这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交互性,提高了学生的可参与性。

3、将课程设计成单元、模块,加入“在线讨论”,利于教学。

幕课是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幕课教学资源的最大特色是以“微课”的方式提供教学视频。幕课将课程体系划分成微学习单元,将课程设计成小而精的知识模块,提炼课程的精粹,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开展教学。幕课的每个视频以大约一二十分钟的时间讲解某个知识点,每个视频对应一个主题,有利于学习者抓住学习的重点;且每个视频中还穿插了练习题,方便学习者及时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加入了“在线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线上讨论强化知识点,提高能力和学习效率。

四、幕课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相比于精品课程网站,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那么它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何借鉴和启示呢?

1、精品课程应设计强大统一的课程平台。

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网站技术标准,导致精品课程分布不集中,网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精品课程团队在制作网站上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而幕课之所以成为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在于其依托强大先进的课程平台。我国精品课程也应设计统一的课程平台,将精品课程资源集中在强大的课程平台上,一方面,课程平台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网站运行和维护,另一方面,课程团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找到所需课程,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先进的课程平台还应设置学习讨论区,建立网络学习监控,对学生网络学习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和控制,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2、精品课程应借鉴“微课”的方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我国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站所提供的课程视频都是在传统课堂录制完成的,每节课45分钟,视频较长,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比较困难。而幕课所提供的课程录像是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由于视频时间较短,且以知识点命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分散的时间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将精品课程按知识点重新设计,将传统的一堂课划分成若干单元或模块,将大大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3、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精品课程利用率。

要进一步提升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效果,最重要的是将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精品课程网站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查找本课程相关资源,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并进行线上测验或者讨论,然后在线下的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视频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或者组织课堂研讨。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师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讲解者变成了答疑解惑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自主学习者,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这样既可以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作用,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五、结语

幕课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体系》提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应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尤其是借鉴幕课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以现代化技术为载体重新包装精品课程,完成精品课程的现代化转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4):103-105.

[2]王盛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管理,2011,5(4):57-62.

[3]张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创新教育,2015(10):180.

[4]陈文曦.基于微课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现代化转型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6 (10):96.

[5] 卢有亮,姜书艳.精品课程网站中融入MOOC教学方法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73-174.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参与式学习;仙女环;参与模型;在线社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12―05

过去十年间,在MIT OCW的引领下,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风起云涌。尤其在2003-2006年,高等教育领域的开放教育资源呈井喷之势。仅在美国,就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及伯克利大学等纷纷在互联网上开放教学资源,其中既有开放课件,也有多媒体的视频公开课。这些丰富的资源将人们带到了一个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享用优质课程的开放教育世界。

2006年,一直支持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休特基金会委托英国开放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展OLnet研究,旨在共同搜集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和重用的各种证据,以研究和理解愈加开放的世界中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与开放教育资源相关的学习方式。现实中,用户在获取到这些开放的教育资源后,基于学习的需要和诉求,也自发地开始在互联网中寻找有相同兴趣的学习同伴。大家在网络社区中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学习经验与学习收获。其中,比较著名的学习社区有ODenStudv、MOOC(Massive Ooen Online Course)、P2PU等。即便是美国MIT的OCW项目,最初强调只提供免费的资源,但不提供师生交流和课程学习证明;在经历了十年发展之后,根据用户的需求,MIT OCW在未来十年“惠及10亿人”规划中也将“创建开放学习共同体,促进开放式学习”作为其四项内容之一。2010年,MIT与OpenStudy合作,在OpenStudV上成立某些课程的OCW学习小组,实现MITOCW用户间的交流。可见,随着资源的日益丰富,世界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重点正在逐渐由资源建设转向资源应用研究。对在线学习社区中用户行为、信息交流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

一 在线学习社区用户的参与模型

围绕共同的兴趣领域,成员投入到共同体活动中,与其他成员相互帮助,共享实践、资源、方法和经验,形成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Practice,简称CoP)。共同体的创建、发展和管理均由成员自身决定,而非受到外界因素的预先决定或者建构。在实践共同体范畴中,对于个体而言,“参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新成员的参与和学习是边缘性的,随着他们能力的提升,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实践共同体因从边缘向共同体核心运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以超乎想象的方式连接和参与在线活动。在网络社区的合作环境中,人们通过共享的主题、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联系在一起,个体通过贡献个人智慧,共同创造知识,使自己的声音能够更多地被他人所倾听;他们通过上传、下载、评论、创造、共创、分享由他们自己/朋友/同伴或者其他陌生人所创造的知识,形成了网络学习共同体。

Preece等人在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线社区用户参与的“阅读者――领导者”框架。该框架描述了在线社区中是什么动机激发并维持着以技术为媒介的社会参与,且区分了不同的参与层次:阅读者、贡献者、合作者和领导者。Preece等人认为,新来者最初从阅读网站上的内容开始,然后逐渐开始边缘性参与,对诱人内容的有规律地更新会吸引用户返回,通过上传信息、评论、查询或者评价内容变为一个资源的贡献者。接下来,一少部分用户会变为常规的贡献者,开始与他人合作,从社区中获得一种感觉,为群体提供支持,他们的活动不断往复,获得奖励、地位和荣誉。最后,用户中很小的一部分人成为领导者,他们参与行政或者承担领导者的角色。

然而,这种从新手到熟手,从边缘参与到中心的运动(方向)开始变化。在网络社区中,强调唯一“核心”的实践概念正在受到冲击,多种实践模式正在形成。

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情况,笔者选择了50个不同在线学习社区进行调查,针对用户在社区中的留言、活动等方面信息进行追踪观察。50个在线社区的选择标准,一方面要与学习相关,并且通过网络支持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考虑到不同学科类型,尽量使其涵盖范围广。其中,既有开放教育资源、开源软件的社区,也有音乐、艺术、游戏、语言、研究以及其他类型的学习社区。研究者给每个观察对象建立活动和言行档案,用Compendium知识管理软件来管理、分析和表征数据。在研究数据库中的所有信息都是公众可获取的数据,并且用户的身份是匿名的。

1 用户的参与模式

Engestrtm认为与从边缘到中心的实践共同体参与概念不同,多种实践模式正在形成,这种参与运动呈群扩展和多方向脉动之势,堪比“野火活动(Wildfire Activities)”的基础。“野火活动”是威力强大的地下活动,其发生是因为“水平和多个方向的连接”。我们可以将这些地下活动与菌根相类比,菌根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体,通常由异构参与者组成。这些参与者与植物或有机体以互益或互损的方式共同生存。在这种类菌根的构造中,通常以成员的行为来划分成员的身份。

通过对50个在线学习社区活动中用户行为的观察分析,Elpida等人提出:用户基于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参与、贡献和合作,主要通过4种模式(如图1所示)在社区中或社区间交换信息、在知识中畅游。四种参与模式分别是:边缘参与模式(Peripheral Participating)、投入模式(Engaging)、合作建构模式(Co-constructing)和主持模式Moderating)。

(1)边缘参与模式:在网络学习社区中,有一些用户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仅限于在网站注册,寻求帮助,浏览、上传或下载内容,以及给内容添加标签、注释等。

(2)投入模式:这种模式中的用户主要是在社区中向其他用户提供一些帮助,与其他用户的交流和联系比较密切,诸如:共享站点内外的一些资源,在意见箱或者论坛中贴一些帖子,提出经验、意见或者寻求帮助等,对其他成员的工作给予评价,因而能够获得其他用户的推荐和拥护。他们在网络社区中比较活跃,对社区的存在和持续发展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

(3)合作建构模式:处于此种模式中的用户主要是贡献内容,创建小组,对他人的发现进行评价和鉴定,向社区中的其他成员学习,与同伴一起协同创作内容,对他人创建的

内容进行应用或者重新混合等,对社区中知识内容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类似于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创建者与管理者。

(4)主持模式:这种模式的用户类似社区中的管理员,他们管理社区、内容及活动,设置和解释社区的活动规则,与社区成员一起创建帮助指南,安排竞赛、活动等,支持社区活动,执行常规任务、惩罚不良行为等。

这四种不同的社区参与形式不是一种有序的发展层次,而是用户所实施的参与模式。用户可能通过一种线性顺序交互模式发展,但这与“从边缘到中心”的单一行为参与模式相差较远:用户能够并且可以以其它的模式和顺序发展。比如:一些用户仅以领导者的身份参与,执行或者设置社区规范,其他一些人可能参与各种活动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2 “仙女环”参与模型:数字空间的用户行为

通过对研究数据中用户行为的每日观察分析,Elpida等人还发现用户在在线社区中的参与方式并不是仅与其投入水平和他们所决定参与模式相关,还受到一些隐含元素的影响,而且影响到用户的参与意愿。于是,研究者开始对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为什么用户改变参与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诸如互惠、身份、外部世界、他人的热情等因素,对用户的在线行为有深刻影响,这些因素并不能从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用户行为中外显出来。但是可以从用户反应分析中推理出来,这些因素好像组成了一个地下的“隐藏”的网络。一个看不见的层影响着用户如何在社区中进行参与。当这些要素形式发生动态改变,用户的身份位置也会发生转变,或者在不同的模式中进行转换。

Yrjo Engestrom曾用这种“隐藏”的地下活动形式来解释野火活动。这与自然界中真菌的“仙女环”现象相类似,“在可见的真菌下面有看不见的有机组织”。“仙女环”(见图2)是真菌在草坪中常见的一种生长现象。菌类是由根茎组成的,生长的非常缓慢。当条件合适时,被称为蘑菇的菌体生长就非常迅速。当真菌地下网络极端蔓延时,会导致蘑菇呈环形或弧形生长,我们通常称这种生物过程为蘑菇“仙女环”,它依赖于不可见的地下纤维网络。有时候,即便没有蘑菇,菌根在地下的存在形式也可以由“仙女环”推理出来。

以Yrjo Engestrom的“野火活动”特征为理论基础,以对在线学习社区中用户行为和信息的数据分析为依据,研究者构建了在线学习社区用户的“仙女环”参与模型。在“仙女环”隐喻中,容易被发现的“蘑菇”就是用户在各种参与模式中的行为;地下的“根茎”就是对高度可视化的参与产生强烈影响的交互网络。草中的“仙女环”就是用户参与行为的精细的内容组织和资源中的迹象,而非社区站点本身。它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可以推理出隐藏层的存在及其特征。

“仙女环”模型(见图3)由2个层构成:不同参与模式的“可视”层和要素交互的“不可视”层。“可视”层由4个可视化的参与模式构成:用户所应用的一种或几种模式行为,这个可以从个体的在线活动中立即发现;促使用户在一个特定的模型中活动或者持续活动的各种交互因素,导致了一个概念化的“地下的”、“看不见”的参与层,这个层在刚开始的时候不明显,不能够立即被发现,但是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反应,理解用户在参与模式之间转换的原因而推理出来。

在“仙女环”模型中,尽管在“可视”层中呈现了用户以不同的模式参与活动,但是,一个看不见的层――要素间的交互过程和地下隐藏网络的形成――控制并影响着用户在社区中的参与行为,就好像模仿发生在自然界中的“仙女环”一样。用户的参与模式形成了“可视”层: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从个体的在线行为中发现用户在这些参与模式中的操作。比如说,人们可以发现一个用户贴了某些内容、给予反馈、与其他用户一起推进某个共享的目标、设置或执行某个站点的法规。考虑是什么原因激发了用户执行或者继续执行该参与模式,会导致“地下”或者“不可视”参与层的概念化,尽管其不可能立刻清晰,但是可以从易可视化的活动中推理出来或者用其他的手段得出。比如,用户可能贴出更多的内容,仅仅是因为他最初贴出的内容受到有利的反馈:用户可能成为社区的领导者,是因为他们在外部境脉中所持有的身份。所以,获取更多的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以及强调模型要着重考虑可视化不明显的参与层,确认每个特定要素的角色和作用,将是未来研究计划中的重点。

二 从观察研究中获得的证据:用户参与模式及动机

上述模型是基于对在线社区用户行为的观察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基于对用户行为的观察,研究者还发现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用户是以模式的形式而非以阶段的形式存在和活动的;用户在全部历程中都处于一种模式:用户在模式间转换。从下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模型构建所依据的证据。

1 用户是以“模式”而非“阶段”的形式存在和活动的

为了寻找合作,艺术家立即开始贡献内容,然后就停止很长一段时间。用户解释这种行为是因为他们没有动力继续做下去。为了项目,在开始贡献原始资料之前,艺术家首先下载了很多内容。在贴出一些评论、对内容进行评论之后,艺术家又继续开始为原来的项目做贡献。为合作项目签订合约,向指南询问如何应用站点中的技术,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反馈。贡献可以被他人联合编辑和应用的原创内容,为整个社区发起和组织事务和竞赛。他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区事务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对内容和社区的控制和决定(用户编码:CMSUl3)。

在这个案例中,用户最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模式3(贡献内容),之后就保留了一段时间的沉默(没有参与),然后就开始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模式参与――模式1(下载内容),在模式2(问询指南)和模式3(贡献内容、联合编辑)之间转换了一段时间之后,转向模式4(共同控制内容和社区)。就数据库中的大量用户案例来分析,好像有一种参与模式:如果社区中对他的活动行为的往复比较积极,用户的参与也会越多;如果社区中没有回复,他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积极,最终停止参与。

2 用户在全部阶段均处于一种模式中

学者对创造新的研究方法感兴趣。他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一一上传研究论文和演讲报告一一向社区贡献。他创建了一个在线社群,该社群的名字和成员与他所在大学的研究小组一致。他只与现实世界中的研究同伴一起合作及对研究内容作出联合决策。他与其合作写书的同伴一起创建了新的工作流程。与他一起合作写文章的人也是他在线研究社群中的成员(用户编码:MEPU2)。

在全部的观察期间,此用户的活动一直处于模式3中(贡献内容、与其他成员一起联合决策)。在数据库中,一些观察数据表明,用户受到与真实世界(物理)社区相同状态(比如教授、艺术家、科学家等)的影响,会表现出非常一致的、特定的参与行为。

3 用户在特定的模式中转换

开发者在开源运动中的情况。在论坛中给予反馈和建议,一些人回应他的反馈。他经常在论坛中帖子,逐渐成为社区的管理者,对内容和词条进行编辑、评论和管理。他从

他人那里获得很高的头衔;从其他社区管理员那里受到最高级别的准入权限;与其他住持人和管理者一起设定一般的行为准则;为行为准则添加具体的观点;执行绝大多数的维护任务;向社区的新成员介绍行为准则(用户编码:0DPU34)。

这个用户的活动最初属于模式2,然后转向模式4。在这个例子中有两个重要发现:(1)如果社区中对某个用户盒他(她)的往复比较积极,则该用户和他们的活动就会更加频繁,更多地参与到模式之中。这个观点在记录1的案例中也有发现。(2)在模式4――参与程度最高最频繁的模式中,此用户“与他人一起共享控制”、而不是“领导”(在从阅读者到领导者的框架中提及过)内容和社区,获得了不同的身份角色(管理员、版主、管理者等),更多地与其他成员深刻的交流,保证社区不受侵犯和破坏。

上面三个案例都隐含了同一个观点,即用户对一个在线社区的贡献方式并不仅仅与参与的模式以及在社区中的投入程度相关,更深层的原因和动机影响着用户的参与意愿。

三 对中国在线学习社区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

由在线学习社区“仙女环”参与模型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用户呈现出不同的参与模式,其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仙女环”参与模型展示出了真实学习的复杂性,对网络学习社区的建设、参与学习文化的创建均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参与式学习是开放教育资源用户参与交流与协作的主要形式,所以本研究对于我国包括精品课程在内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重视资源应用研究,创建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

2003年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至2007年启动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点一直放在资源建设方面。截止2010年9月,我国已经评选出3790门部级精品课程,6000多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大约10,00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并且,《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但是,在精品课程资源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随着精品课程资源愈来愈丰富,中国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同步,在资源建设同时注重资源应用的研究。从开放教育运动的国际发展来看,基于课程的在线学习社区,是课程资源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往往是个体行为的现象,中国应该为精品课程资源用户创建基于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应该注重网络学习技术的开发,促进用户(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就共同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学习共同体。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此外,基于网络学习社区,可以更好地开展用户的参与行为(可视层)与行为影响因素(不可视层)的调查研究,进而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2 由学校建设转向基于社区的共建共享

自2003年以来,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执行以学校建设为主的,由下至上评审的运作模式。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称号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和所在学校负责课程的维护和后续建设任务。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技术、时间、版权等原因,精品课程在后续维护中存在更新慢、更新少,不能访问等诸多问题;由于精品课程只是课程资料的呈现,没有相关学习社区和用户交流的场所,所以在应用中,对于用户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后产生的新的知识与资源的扩展,如本文模式1和模式3中用户的主要学习与资源利用行为,很难搜集、体现,故而很难评价其产生的社会效益。

从模式1和模式2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的在线学习行为包括资源的上传、下载、评论、协同建构等,用户的学习行为不仅仅是资源的获取,纯消费式的学习,而是产出式的学习,通过上传、评论和协同建构向社区贡献了个人的观点和智慧。所以,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中国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的建设,重视资源的应用研究。将用户使用过程和在线生成的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纳入到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体系。我们可以将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作为“种子”,在用户的应用中,在成千上万用户的贡献与参与中,才能获得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3 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应该关注用户的需求

中国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其目的是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所以在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者注重资源的开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而借助网络为主要载体的精品课程,更多的价值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放、以及课程的示范和特色展示方面。而对于资源使用者的需求,关注不多。这也是为什么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在线学习社区用户的“仙女环”参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在网络学习社区中有4种不同的参与模式,其外显行为受到“看不见”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使用动机与目的、他人的反馈、资源的易用性、资源的适用性等诸多看不见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用户在社区中的参与行为,包括资源的使用和资源的贡献。所以,在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研究中,我们应该关注影响用户行为的“不可视”的层中的各种因素,从而激发用户共同参与的兴趣,促进精品课程资源获得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

所谓“慕课”,实际来源于英文缩写MOOC的中文英译[mu:k]。其中,首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式),它与传统教师课堂上只有容纳几十个或几百个听者不同,学习一堂“慕课”课程的人数可能超过万人或十几万人;第二个英文字母“O”代表Open(公开),指的是“慕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一个邮箱注册,既可以参与到国际课堂的学习中来;第三个英文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它指网络在线学习,只要有网络信号到达的地方,学生都可以进行课程学习,不受时空的约束。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整合进大学课堂教学之中,并借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全球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国际“慕课”的发展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基于Wiki技术,开设了一门在线的开放课程,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60位学习者,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建设。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产生式的学习,而不是消费式的学习。因此,其课程最大的特色可以说是开放内容。在2012年11月,迈阿密大学推出了它的第一个高中“慕课”作为全球学院,为其在线高中的一部分。2013年6月,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推出天网大学,它提供“慕课”介绍天文学。参与者获得了大学的全球机器人望远镜,包括那些在智利安第斯山脉和澳大利亚的网络。“慕课”平台与课程提供者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进来,“慕课”学习成为一种新潮流,它正以革新的教育理念浪潮般席卷全球。

二、我国“精品课程”的发展

为了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开始投入大量经费,针对很多应用型本科大学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类似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慕课”,是资源,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申报,而轻建设“精品课程”内容,即在单位和教师团队获得项目批复后便不再关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本质上仍然是获批项目时的内容,多年以后,“精品课程”网站相当大一部分教学材料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导致一些“精品课程”工程质量普遍降低,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学生学习的需求。当年“精品课程”已经过时,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访问率下降,最后基本上被学生所遗忘。

第二,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部门害怕受到版权问题、专利自问题的影响,当“精品课程”项目获批之后,马上移除有可能发生版权问题的教学资源,或者强行设置登陆屏障,导致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学习资源不能有效访问。

第三,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授课仍采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回答为辅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很多教学内容仍然侧重理论,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我国“慕课”的发展

在2011年左右,我国高水平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就开始探索自己的“慕课”课程建设,其中主要的实施方式还是参与到到美国教育平台等的“慕课”组织之中,这证明了中国教育者已经加入到“慕课”建设的潮流中来。

真正意义上中国“慕课”开启的元年是2013年。在这一年的10月10日,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清华大学建设了国内首个中文版“学堂在线”,标志着我国的“慕课”教育平台正式启动。与国外“慕课”发展相类似,当下中国的“慕课”供应商分为两大类,一种为高校或者教育组织。就高校“慕课”建设来说,除了像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外,还出现了诸如“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这样的系统平台。中西部高等院校“慕课”组织与共享平台目标在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从经典的教学模式向国际化教学模式转型,通过建设高品质视频网络课程,建立基于网络视频的现代化混合教学模式,建立高品质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进而实现高品质教学资源泛化共享。另一种则是商业机构建立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近几年来发展也很快。但总体上看,这些机构大致上是从过去的网络课程网站发展而来,例如超星“慕课”网站。这些“慕课”网站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但是目前这些“慕课”课程基本上没有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开设课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学习目前还是局限在校园课堂中。

四、应用型本科大学“慕课”建设

应用型本科大学“慕课”建设,只有改变传统“慕课”教学的局限,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打造一批特殊的“慕课”师资队伍。第二,改变传统的“慕课”课程环境。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应该将“慕课”课堂环境迁移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使用偏应用型的“慕课”教材。在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编写针对性、实践性强的应用型教材。第四,合理安排和组织“慕课”教学内容。“慕课”教学内容应理论联系生产实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指导和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等。第五,提供人性化的“慕课”网络平台。第六,提供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应用型本科大学可以根据“慕课”学习者实际学习的情况,给他们提供“慕课”学习场所,增加“慕课”学习者“同班同学”“集体生活”“同窗校友”的团体概念,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第七,社会评教。根据“慕课”学员对网站的真实评价、网站访问的数量、资源使用的情况、网站被转载的次数、社会对网站的捐赠情况等客观指标综合评判“慕课”平台的好坏。

五、结论

将“慕课”教学模式引入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学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让学生真正体会“慕课”的奥妙、感受“慕课”的魅力、享受“慕课”学习带来的乐趣,让“慕课”真正发挥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直面应用、服务行业、辐射社会、走向未来”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应用型本科大学“慕课”教学发展的路线图。

参考文献:

[1]陈江.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33-42.

[2]吕慧.试论“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1).

[3]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5):009.

[4]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等.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35(5):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