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本主义的特点

人本主义的特点

人本主义的特点

人本主义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001-04

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同时,还强调,“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显然,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课题。

一、立场的根本一致性

如何认识两者的一致性,关键在于界定和理清它们的本质内涵。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1](P17)简言之,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显然,立场问题是一个综合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利益和地位问题,涉及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体的立足点和归宿,其实质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1](P19)并明确指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P19)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与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本质内涵上具有根本一致性,不存在任何差异。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根本立场是不允许任何违背阶级利益以及私有制和剥削现象的存在,更不允许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剥削阶级利益混合在一起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立场与阶级立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2](P4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基于国情现状和发展阶段,在不违背根本立场和利益的前提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允许不同的立场和其他阶级利益的存在。比如,外资企业、私营经济以及雇佣劳动的存在等,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西方资产阶级和私营企业主的“利润贪心”,而另一方面利用外资搞活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造成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立场是不同的,甚至有时还发出不同的声音。同时,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等维护人民大众根本立场的基本标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差异是可控的,属于求大同存小异的思维模式。基于此理解,立场差异不是消解根本立场,而是巩固和强化根本立场。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灵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外延和外在运行形态。

因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一致性准确把握问题,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其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二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要学会面对客观实际情况,懂得迂回维护根本立场的战略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三要学会解释和创新根本立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的形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立场的体现,但是“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是当前维护根本立场的一个有效路径;四要坚持、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一方面对根本立场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根据当前客观实际,合理地保障了其他一些具体立场,并要求两者都不容侵犯。显然,马克思主义立场已经实现了中国化,并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

二、观点的一脉相承性与继承创新性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问题,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次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知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中的具体观点呈现出多层次性。[2](P50)则指出:“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1](P20~21)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的问题,认为,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1](P2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之间具有一脉相承性和继承创新性,前者是对后者的丰富和发展,前者直接扩展后者的理论体系。比如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经典创新。恩格斯就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P681)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处在丰富和发展的状态,从而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视野。首先,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1](P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和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党和人民的主观世界的结晶。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纲领、路线、目标、战略等的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实践中开创的,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是正确的,当前集中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丰富和发展,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补充,有的部分是填补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空白,甚至有的部分是纠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观点,让马克思主义观点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再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同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创新和发展。两者在当前的逻辑关系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同步发展、协同创新,并形成了两个理论创新逻辑路线和途径。一是面对新的实践,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中探寻解决当展问题的指导理论。二是将已经能够正确指导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构更加全面的科学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系。

三、方法的推陈出新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涵,指出,“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P2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问题,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1](P23~24)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阶级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当代形态,不是简单地照搬和原初呈现,而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新的形态和体系建构,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形态和时代内涵。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关系,关键在于三个维度: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比如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其中处在最高层次的是思想方法,对于这些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早已证明是正确的经典方法,贵在坚持和应用。二是对部分马克思主义具体方法进行完善和修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些过去一直是正确的方法,但在当代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必须结合时代进行创造性建构和运用。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欧洲社会主义的革命策略和建设方案、市民社会理论、雇佣劳动理论、所有制关系理论等视角维度和具体方法虽然是真确的,但都需要结合世界各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完善和运用。三是借鉴当代科学发展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构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借鉴人类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马克思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根本方法和路径。当前,学界就有学者尝试借鉴数学模型、数据统计、词频分析、系统工程等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借鉴之处。此外,准确把握两者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两者共同的指向都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方法和方法论的本质追求和核心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催化剂。因而,能否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根本标准。

四、两者呈现出的整体性历史逻辑关系

指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1](P17)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因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在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灵魂。2009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评论就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带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烙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在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及全部内容中,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有机统一。[4]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高度一致性呈现出的总的历史逻辑关系如下:第一,前者是后者的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客观规律的历史逻辑过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根基,没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1](P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与我们的思维范式、理论信念和实践追求实现高度融合的理论创新。第二,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形态。党的十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5](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定发展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形态和重要发展阶段。显然,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怎样创新和发展,其永远都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既定轨道,那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和党和人民所选择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三,后者是前者的基石、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和灵魂,当然也是其立场观点方法形成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仍然是我们观察和解决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指出:“我们学习理论,关键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6](P286)则指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1](P17)第四,同步发展、协同创新、高度统一、契合交融是两者的共存逻辑。曾提出了“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其中一个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7](P3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规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构建全新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从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两者以同步共融、协调发展、服务实践的生存逻辑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中国化部分和含有结合当代中国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中提炼的部分。因而,“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8](P25)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8](P25)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2]余斌,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辩证统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任理轩.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明体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群众观认识观动力观时代观[N].人民日报,2009-12-24.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黄书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4).

人本主义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研究的必要前提。二者概念形成时间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已经开始,但如果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则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后,这一概念在党内逐渐流行起来。后经过1942年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观点在党内形成了共识。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及使用,与20世纪40年代初中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想的认识及评价过程密切相关。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并使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中共七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明确提、使用与确定。在1942年《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一文中提出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这一概念,邓小平1943年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这一概念,彭真于1944年中央党校第一部整风学习与审查干部的总结中,也提出了“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思想”这一概念,七大正式将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思想是马克思主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由此,中共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有机相连并同时使用,表明当时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新水准。

二者概念内涵的差异。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学术界的看法存在某些争议。其一为“等同说”,认为这两个概念是同一种“理论体系”。例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鲜化、民族化、具体化,即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中被具体化;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就是指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其二为“包含说”,这种看法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有学者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第二种则相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表示了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表示了一种文化成果相融合的理论成果,还表示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作为理论成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被包含在其中。其三为“过程结果说”,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学者指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还有学者指出二者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指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过程结果说”,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各有其确定的内涵。同时吸纳“包含说”第一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基本观点为:“中国化马克思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结合表现为动态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和中“中国实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之间双向互动,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另一方面是“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二者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基础,离开这一基础就不能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是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要求。关于思想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而独立成体系原因,是由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即由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拯救中国、复兴中华两大任务决定的。思想所完成的是拯救中国、获得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使命。思想是在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过程中创立的,它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拯救中国的使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带领全国人民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完成的是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主要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近代中华民族这两大使命是并列的,在完成两大使命过程中分别形成的理论体系当然不能混为一谈,正如比喻的那样,它们是上篇和下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是一个统一整体,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真正坚持思想就必然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实现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都遵循着唯物辩证法原理,都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哲学观。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哲学著作,是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教训的丰硕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中的生动体现,它深刻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全面继承了哲学思想“,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理论起点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认识,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生产力标准,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等方针原则的确立,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体现了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精髓。正如指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特征。

其次,二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都坚持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为己任。思想最鲜明的特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曾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的路线、纲领和政策,也就是为着全国人民和各方面利益而奋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离群众,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思想的这一价值追求。邓小平指出,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工作的最高标准。指出,要把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这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在出发点、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上的一脉相承性。再次,二者具有一致的理论品格,坚持实事求是作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要求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使理论符合发展变化的实际,实践的观点至始至终贯穿在思想之中,著作都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在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自己的革命道路,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坚持了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邓小平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拨乱反正中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向着正确方向行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思想束缚,不断突破旧思想观念,不断推行理论创新,取得了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理论创新是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前提,也是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线索与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涵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几代领导集体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精神。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重大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来展开,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体现着学习的成效。在学习研究中,应以贯穿在三大基本理论问题中的基本线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为主线,理清思路,达到“提纲挈领”、“顺藤摸瓜”之功效。

人本主义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基础;内涵;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把社会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相结合,选择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知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于它既是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又注入了中国元素。说它是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它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民主。说它又注入了中国的特色元素,体现在所有制上,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它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组成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是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中国实际,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引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大改造”,把私有制改成公有制,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重要内涵。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景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走群众路线理论,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中国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的。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都没有取得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用了28年的时间,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创立了新中国。所以,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并取得伟大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在国民经济中,私有制还占很大比重。为了把中国变成社会主义国家,使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中国面临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因为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道路探索,先后提出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以及在中共上,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追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结合当时人们思想保守、盲目崇拜的实际,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防止思想犯罪的理论武器。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不适应经济发展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的。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得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入手。

首先,从基本立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立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共同对敌人,既广泛的人民性。在所有制上,坚持共有制主体,在分配制度上,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发展道路上,强调共同富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代表了人民大众的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随着新事物、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经济、政治等具体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中也有体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照样适用,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怎样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提高自己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不仅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是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还体现在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还与时俱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曾领先世界1000多年,中国被称为天朝帝国。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而古老的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领导下,像一只睡熟的狮子,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抛头颅,洒热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的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用了28年的时间,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1956年底,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但是,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如,大办钢铁,化运动,,经过这些血的教训,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带有中国特色。胡景涛总书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成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说过,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内部的调整来解决。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级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走的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祖国就会繁荣昌盛,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经济建设就会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从实际出发,“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长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04

[2] 《马克思之一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

人本主义的特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必须把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个对象的基本特点联系起来,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时间性、发展性、人本性等特点引导大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理论思维高度发展、关注社会实践、多元价值冲突的矛盾心理以及面临的生存竞争等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解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彻底拼弃教条式照本宣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逻辑起点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另一个是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一系列的困境,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两个逻辑起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和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没有掌握前者,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完整性、发展性不够,教条主义严重,没有掌握后者,造成我们的教学针对性、启发性、实用性不强,形式主义盛行。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必须掌握这两个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人本性等特点引导大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大学生理论思维高度发展、关注社会实践、多元价值冲突的矛盾心理以及面临的生存竞争等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解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深化教学改革。

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整体性的特点系统、完整地理解、分析、总结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动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方式的一般科学,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人生、把握人生的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另一方面表现在它是总结当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又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发展,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理论既有兴趣又有能力完整把握,因此,并不满足于简单知识与理论,更不满意教条化的、教训式的教学。我们只能系统、完整、科学地引导学生整体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用理论的深度来吸引学生。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简单化、教条化、学科细分化,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解之后进行教条式、知识式地教学。讲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要么就用一些套话、空话来应付学生,“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这是形成共产主义信仰的需要”;要么就以形式主义的方式来恐吓学生,“这是必修课,如果不过关就不能毕业”。虽然每一句话都不错,但是,由于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教育,这些话被学生理解成了贬义词。

现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以其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注视着或享用着甚至直接参与研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他们用自己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去理解这些新成果,去评价这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作用,然而,他们也会面临许多困惑,他们不仅要直接面对这些新成果,也要从科学与人、科学与社会等方面来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作用,从方法论上去看待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和创新。因此,我们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评价新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来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

而我们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都是在过去的分科教学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类细化,专业而精深,多数理论课教师知识面不广,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缺乏了解,要用它来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性,显然有困难。这样就必然造成大学生错误地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满足不了他们求知的愿望。我们的教学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来解释当代科学,不能与当代科学融为一体,不能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那么,就成为过时的教条。这是当前不少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一种根本原因,而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而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以及多年以来的教条主义教学所造成的。

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解决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与他们联系紧密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人类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大学生处于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关注社会层面的人及其整个人类社会层面的人的因素比以往时代偏少,但是,并不等于他们不关心整个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实际生活问题。实际上要引导大学生在关心社会、人类生活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关心自己个人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不关心个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站在什么层面上来关注这个问题。

以人类社会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既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主要动因,又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虽然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与现时代有很大不同,但是人的问题、人类社会的问题始终贯穿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始终,只要人的问题存在,只要社会问题存在,我们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我认为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涉及到的资本主义的存在和社会主义中的基本问题,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的依据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他们的这种言论的背后实际上潜存着一个逻辑推理,即马克思主义只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这是一种机械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要把一般理论与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及国际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当今,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为以后直接参加市场经济的建设打下基础。但是,受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影响,学生对用的理解存在一些片面的倾向。因此,理论课教学必须注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理论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地将理论与现实作比照,讲清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侧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

邓小平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是“要精,要管用”。“要精”指内容要精简,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管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是我们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指导原则。

三、站在一定高度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引导和整合当今的多元价值,解释、分析不同价值观冲突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要求教学在多元价值观下关注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摒弃教条主义。大学生处于价值整合和信息开放时期,要求教学要开放信息,提供丰富的信息以及多元价值观以供学生斟酌、鉴别、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发展着的科学,它必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一方面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另一面又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8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改革开放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仍然需要我们去概括和总结,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认识,作出回答。因此,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拿来为我所用。

近几年来,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对西方的各种流派的理论较为热衷,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人的研究,特别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条件下的发展的研究缺乏,往往介绍、引进西方的现代、后现代流的理论、观点比较多,在考虑为理论教学和宣传服务方面显得不够,急功近利,什么流行就去研究什么。这样一来,就很难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很难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动态,结果导致科研和教学后劲不足,难以满足学生掌握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要求,难以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说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流派所面临的新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被现在的教学所消融了。按照法国思想家德里达的说法,“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思想界的影响和魅力是永恒的。

四、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本性特点分析、解决大学生的人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存的关心,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处于从理想走向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是人生烦恼和矛盾最集中的时期,要求教学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解决他们的人生具体问题。

人本主义的特点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员中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在中国革命或者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就认识到:“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端于五四运动

追溯历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端于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仲夏为代表,从五四运动中他们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们深入工人之中,创办工人俱乐部、工人夜校、识字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揭示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号召工人开展革命斗争。他们在寻求救国救民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渐转变成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就是对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它使中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尽管这种教育是初步的、肤浅的、非系统的。但是,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由于中共在诞生之时,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时间很短。党在成立后就立即投入实际革命斗争,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又由于中共长期处于各根据地的分散状态,没有时间和条件对全体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较低.不能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教条主义在党内泛滥。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在1930年发表《反对本本主义》,指出了教条主义对中围革命的危害;在1937年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1940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全党干部认真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曾经历了三次高潮

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以延安整风运动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为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成立了高级学习组,毛泽东任组长,成员由党内高级干部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与中共历史。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撰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论着。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其中心内容就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整风运动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批判了教条主义,提高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全党达成共识,公认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一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理论上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在实践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整风和整党运动为起点,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二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

1951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分析了党内存在忽视理论现状,要求全体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学习,特别要求高级干部应该成为全党钻研理论的模范。在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原着的学习是重点,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党员终身钻研马克思主义原着,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会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各项实际问题。为了配合学习,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在实践上提高了共产党员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在理论上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形成。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步入“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误区。

“文革”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三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邓小平复职后,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华国锋“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此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教育,在思想上拨乱反正,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

其一,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一共产党员的文化水平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阶级出身的党员在党内占绝大多数,他们处在社会底层,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文化,目不识丁,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其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一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欧、俄国的社会特点、民族特点和思想文化特点,中国革命也不同于西欧和俄国,具有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都是欧洲人,在他们的着作论及中国的事情并不多,革命导师没有也不可能为中国革命提供现成的答案。因此,文化水平低、理论水平浅的共产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解决第一个困难,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用中国的民族语言和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通俗易懂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解决第二个困难,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不能因为工农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难以为他们所掌握,就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去重新创立一个新的通俗的理论;也不能只图简单,去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而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由此可见,解决这两个困难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

第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党内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将熟读熟背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将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如王明、博古等人他们自称百分之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孤立、片面的理解,他们断章取义,把马克思主义书本上个别词句、只言片语或某一原理生硬地搬运到中国,导致了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盛行,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共在根据地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白区的损失几乎高达百分之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几乎被葬送。

第二次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步入误区。人们“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人人佩带毛主席像章,个个手捧红宝书,号称是毛泽东思想的大普及和“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被严重扭曲,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结束后,担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谕地遵循”。不是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是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甚至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混为一团。“两个凡是”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教条主义。它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思想上的僵化,致使社会主义建设两年中在徘徊中前进。

(三)毛泽东、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毛泽东指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正确的态度,就是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它那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种态度,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另一种态度是主观主义的态度.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而学习理论,而是为了单纯学理论而学理论,是无的放失。毛泽东还指出主观主义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认识和实际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教条主义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呢?那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教育要有的放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也在于此。1938年秋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向全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总结历史教训.邓小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一致的

实践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重点。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一致的。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民主革命,如何争取民主革命胜利”为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解决了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并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实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平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夺剥夺者”的设想,再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化三改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然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道路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为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