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第1篇

1古今相参,病证结合

古代中医学由于受条件限制,以自发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诸多古代病名都与现代疾病存在距离。以中医肿瘤临床工作为例,古代的噎膈、反胃等病名都已基本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流行的诸多肿瘤病名。患者来诊时携带大量的现代医学检测报告单,甚至还有些无证可辨的早期患者,只是在体检化验中发现些“蛛丝马迹”,不足以构成辨证的依据,但现代医学检查确有实效,这就要求为师者做到将现代检查手段与传统医学的结合,甚至运用“微观辨证”思维方式,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既要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医,又要去解决现代疾病的诸多问题,确实要综合考虑、认真思考。

2教学相长,后生可畏

古人云“后生可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今弟子有诸多“可畏”“称贤”之处,如思维敏捷、善于思考、信息超前,加之外语、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自如等,都是为师者所不及。笔者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产生思维的惰性,好在有师带徒的担子在肩,不敢怠慢,督促自己要看书学习,从而产生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力。与年轻人在一起也受到了学生朝气蓬勃的渲染,从而在心理上、专业上激发不断进取的热情。例如指导学生发表总结老师临床经验的文章,对老师也会有提升。学生出版了《李佩文治癌经验集》一书,提示自己临床工作不单是每日重复诊治常见病,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在嘱咐肿瘤患者要适当活动时,学生则总结为“别闲着、别累着”;在贯彻“治未病”,预防乳腺癌的活动中,学生创办了“粉红丝带”活动,到各处演讲,办班十余期,颇受社会欢迎,收益甚大。上述这些实为师者当学之处。

3医乃仁术,重视医德

医乃仁术,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业务应不忘带作风。医德医风是高于医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曾有警示故事:徒弟出徒,师傅送雨伞一把,嘱咐出诊看病要风雨无阻;还送灯笼一盏,又嘱咐治病救人要不分日夜。当今社会身为师傅送些什么呢?应向学生反复强调“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从古到今,不可以小觑,要带出作风正派、医术高明的弟子,实属为师者之责任。勿让有医无德的弟子出师,所以要时刻记住“身教胜于言教”,谨记自己的行为应给徒弟带来好的影响。笔者遇到经济困难患者常和徒弟讨论药品价格,尽量使用相对便宜药救治患者。对远道而来的患者,首先对挂号的辛苦表示同情,对治疗有较大把握的患者常嘱咐下次挂普通号抄方即可,不必再来挂特需号。对一些患者过多地询问生活调养常识,应不厌其烦予以解释,要有耐心,不敢敷衍了事,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4熟读经典,师者为先

传承工作中强调“学经典”“读名著”,在中医传承工作中需要学习的专著甚多,茫茫书海,哪些与本专业结合有用,还要为师者予以指导。还要给学生留有余地,鼓励学生凭自身的兴趣,猎取有益的专著,以便日后在师承的基础上有些发挥和创新。以中医肿瘤临床为例,除中医传承工作规定阅读的经典以外,笔者常读《脾胃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书,书中的内容如何和本专业结合,这便要求老师先读,再推荐给学生。为了激励学生的读书兴趣,笔者购书时也常给学生带上几本,并随时把自己的专著和文章送给学生。笔者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祖父李景浩留下的线装本《增广本草纲目》十余册也送给了学生,嘱其认真研读,以激发其读经典、做临床的兴趣。

5启发悟性,切忌死背

年轻医生往往留有在校时的学风,跟师学习往往容易死记硬背,灵活性差、实践不足,有时临症治疗,易急于求成。例如一见炎症就清热解毒,一见糖尿病就认为“消渴”,一见肿瘤就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作为老师应避免“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呆板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启发学生的悟性。孙思邈曰:“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老师的经验不单来自书本,多来自实践。指导临床工作,多和书本有一定距离,为师者要多启发学生,中医的诸多指征不像西医那样可有具体的数字或形态来表示,靠背书可以掌握,中医有诸多表象是无形的,要靠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例如中医四诊,要师生共同摸脉、望舌,提出老师自己的体会,给予学生“心领神会”的体验,还要在治疗过程中体验舌、脉的演变过程,也要鼓励学生敢于阐述自己的看法。有时治疗无效,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应不避疏漏,和学生一起讨论治疗不足的教训。

6小结

中医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历史上中国曾有过名医辈出的时代,时至今日,中国能否再有名医出现,涉及中医传承工作的成败。中医界的领导曾反复呼吁要创建中国的“名院”“名科”“名医”。前两种通过多次评比、授牌、发文,在“名气”上已有名目,但真正能被群众称道的“名医”却呼之难出。有些医生刚有带业务的苗头,便兼任院长、处长、科长等行政职务,忙于党政而无暇专顾医道。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第2篇

戴裕光,男,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医药师承制博士研究生导师,技术1级,文职2级。1937年5月出生,1962年11月入伍,1961年5月入党。他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5年,在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尤其以对肝胆、脾胃、妇科等疑难病的诊治最为擅长。现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库专家、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和副会长、《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委、《实用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及副主编、第三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学术顾问等。

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校科研课题2项,获抗衰老中药及其相关研究医疗成果奖3项,主编或参编《戴裕光医案医话集》、《新编简明中医方剂学》、《实用中医老年病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现代中医学》等专著5部,发表《益气通淤液延缓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痹证论治寒湿湿热》等学术论文60余篇,先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国人民院校育才奖银奖”、“重庆市卫生局老中医药专家业绩突出一等奖”,被评为“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名中医”、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

2007年8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军中医药技术大比武总决赛现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科教授戴裕光等9位专家脱颖而出,摘得了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的桂冠。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古今凡是集大成者,必有其非常之道。然而,走近戴裕光教授,你会发现他的成功之路是如此平实,一如他对自身的要求:扎扎实实学习,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看病。

一本《汤头歌诀》,他背了大半辈子

“虽已年过古稀,可要是背起‘汤头’来,年轻人也背不过他。”戴裕光的学生、同事对此都津津乐道。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956年,在戴裕光进大学后的第一堂课上老师给他们讲授“汤头”时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背“汤头”,而且一背就是50多年。

戴裕光教授常说,中医的药方犹如建房子时用的砖头和预制板,没有它就盖不起中医药体系这座高楼。他认为,背“汤头”是中医的基本功,也是成为一名地道中医的必由之路。因此,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除锻炼身体之外,还要温习“汤头”,数十年如一日。在研读传统中医名典和理论时,他总是对照药方背诵相应的“汤头”,背不下来时就把“汤头”抄写在药方旁边,以增强记忆。在为病人诊病开药方时,他也常常是口不离“汤头”。几十年下来,他就像老和尚念经一样,把“汤头”反复诵读、记忆,直至将他背得滚瓜烂熟。

一本小册子,他爱不释手

最近,戴裕光教授正在研读一本名为《不孕不育诊断与治疗》的小册子。他管这种非知名医家所著的书叫“小册子”,以将其区别于传统中医药典籍。

戴裕光认为,学习要精、博结合,需要精读的著作有两类:一类是中医之本的经典之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金匮要略》等;一类是后世推崇的重要著作,如《脾胃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小儿药证直诀》、《医林改错》等,对这些需精读之理论或著作,不仅要通读全文、明其大意,而且还要对其中重要篇章反复阅读,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在戴裕光教授的办公室书橱的显要位置,摆放有许多数十年前购置的中医药书籍,笔者从中随手抽出一本名为《景岳全书》的中医药名典,然后将其翻开,看到书里到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笔迹或黑或蓝、或深或浅,从这些批注中,笔者可以想象出这本书曾被戴教授翻阅了多少遍!据戴教授的学生、西南医院中医科主任方勇飞介绍,对于一些传统的经典之作和著名的中医理论著作,戴裕光教授都要反复研读,对其中的许多精辟论述和重要段落,戴教授都能背诵下来。

戴裕光教授说,对于各家学说,合读则全,分读则偏,要去粗取精、扬长避短,比如:医案是古今名医大家诊治病例的真实记录,研读医案,犹如跟在古今名医大家学诊。因此,戴裕光教授对诸如《名知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数十种各家医案视如珍宝,获之必读。而诸如《不孕不育诊断与治疗》之类的“小册子”则多为医家独特的诊病心得、用药经验,亦有其可借鉴之处。作为医生,也有必要抱着“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思想,去搜集和学习这些“小册子”,这样往往费时不多,可收获不少。久而久之,可以达到“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流以成江河”之功效。

学无止境,继承而不泥古

戴裕光教授常说,医学在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学习创新理论、技术和众多医家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此,戴裕光教授数十年来始终坚持每天至少读三小时的书。近年来,戴教授因患糖尿病而视力下降,看书很辛苦,但他仍坚持每天读书两小时以上。在把所学到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把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系统地学,以达到触类旁通之目的。从事中医药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戴裕光教授对肝胆、脾胃、妇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诊治均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雨中训练 大学生 体质体能

1.缘起

台风"海燕"自2013年11月7日登陆菲律宾以来已造成逾7000人死亡失踪的惨状,灾区人民的生存状况受到全世界关注?11月27日上午笔者所承担的课程——广西中医药大学传统保健体育养生专选课本科教学,原计划教学内容为"正反简化太极拳"套路考评,临上课之际下起了中雨,气温降至11-13℃,且有3-4级偏北风,怎么办,如何安排教学?按常规若遇雨天,大学公共体育课可选择馆内锻炼,教室内理论课或直接停课,笔者临机选择,组织安排了一次雨中拓展身体素质训练课,将此名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中医药大学医疗救援队冒雨跋涉5km赶赴菲律宾塔克洛班市灾区"?

2.体训拓展课的组织实施

2.1 组织

二个班58人(实到55人)合班上课,准备雨具?毛巾?笔记本?二人一组,自由组合每人制作一张"竞赛卡",内含时间?地点?项目?专业?姓名?圈数?完成成绩等内容信息,1人走跑另1人记录,分2组完成?受试者可撑雨伞,着雨衣进行,走跑不限,教师开总表报时间?成绩?

2.2 要求

(1) 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男45min,女50min);

(2) 不许受伤,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状态,假想到达"灾区"之后,必须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2.3 完成情况

第一组28人,完成时间在27min13s-46min20s之间,1人因无"竞赛卡"被判成绩无效;第二组27人,完成时间在28min05s-46min08s之间,二组男女同学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组全部完成后集合小结,到场50人,早退5人(女生)?

3.讨论分析

3.1 许多人都认为,冬季,雨天属阴,主寒凉

从养生的角度论,此种状态下运动似乎不宜,阴气过盛会伤耗阳气嘛,但这不是绝对的,《易经》里描述的"坎"(水)卦中有火,在寒冷状态下运动,可以有效地(反射性)激活阳气,激活免疫的营卫之气,机体在此种状态下求得代谢平衡的调摄过程,实为"坎"卦火气燃烧,阳气升腾的修炼过程?偶尔为之(正常环境与非正常环境3:1或5:1),于人体的健康大有裨益,尤其是青年学生?于清忠(《人体使用手册》作者[2])之辈反对冬泳,而我辈力主并坚持寒冷类运动锻炼(冬泳?冷水浴),"坎"中有火可以说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3.2 本课的命题为

医者为了往灾区救人而冒雨跋涉,要充分彰显的是参与者的慈悲仁爱之心?此时教师必须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尚你有医术,且有爱心,但还得考量,你可有将要进行这一切的体质体能?每一位将要成就名医?专家伟业的同学诸君,都应该于当下?此间立此志向,勇敢地面对,坚决克服当下冷?湿?疲等诸种困难,使自身在这种斗争之中不断地升华成长?

3.3 事例1

一女生,经期;第一组完成后身体湿透了,很难受,要回宿舍换衣服

师说:"可以,但第二组必须马上衔接开始,怎么办?",她还是去换衣服了,但叮嘱其他同伴代为记录(1名记录受试者2人),然后回来再与同伴交换,最终受试人所完成的圈数及成绩记录均无耽误,这就是创造性地发挥处置,即满足,完成了临场记录真实准确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身体健康的安全,可谓妥帖完善?

3.4 事例2

一女生负责记录,她记的同学临近终点时即招呼老师报成绩,师未听闻,过了一会儿才到老师处报告:"某同学刚才已抵达终点(约10s前),您看怎么给她记成绩?"师说:"只能按你现在报告的时间读记?"其实她应该持续呼叫老师,在过终点时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问老师要成绩(时间),记录员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必须一丝不苟地对待,如此才能为受试的同学提供最公平贴切的服务?有一位男生因为没有作记录卡,没人帮记录,仅凭自己报告而被取消了成绩,这是必须的,这反映了体育的规则与纪律性?本次活动的记录纸五花八门,看似粗糟,但内容全面且详实管用,是通过测评的唯一实证,每位负责记录的同学都应该尽己之力认真填写?

3.5 事例3

某男生,第一组结束下来后坐在那儿一边记录一边议论:"电视新闻报道,灾区尸横遍野,满目疮痍,道路崎岖,甚至没有路……比较起来,咱们这儿冒点小雨走跑一下,实在算不得什么?"能作此联想者堪称大善,若能将困难设想得更加深重一些,心理上所能承受困难?艰苦的阈值将宽泛得多,如此在当下的走跑过程中,参与者所经受的冷?湿?疲等种种难受的感觉当可大大降低,这也许就是《心理学》的范畴预前?加重式的"表象训练"吧?

3.6 结合上述情况,老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作为治病救命的医者,倘若面对着患者,能够因为身体的不适(例假?感冒等)而放弃行动吗?我们可持有了为着更好的施救而尽可能的保持和提高自身强健的本事呢?

(2)针对早退同学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冒雨跋涉赶到了灾区,你大约是受伤倒下,不能战斗了吧?

(3)其他专选班的同学都在"享受体育","快乐体育",我们为什么要在此"遭罪"?老师是否与我们有仇,或者变态了,专整学生;再或者他得了名?得利了?(一)非法之法

在汉口的归元禅寺有这么一副佛家的对偈: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求"非法之法"?"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层次很高的思想境界,由此不断地揣度实践,笔者渐渐地感悟并且形成了一种教育观点:教有万法而无定法,非法即法?什么是最合适的教法,什么是非法之法?难道要一味地迎合学生,一味地"快乐体育"吗?错!笔者认为,将当下的教育设计成一种培养未来名医?专家的教学模式,将一切学校体育工作均以学生当下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未来职场预设的需要(知识?技能?道德?体魄诸方面)作为终极的目标任务,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一切教学项目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法均可临机?当机而变,这就是"非法之法",当为最高最大的教法?在当代社会,不断有以"法制"作为大棒的教育家?教育管理者们要推行高等教育的"模式化"?"标准化"?"规范化",对此,笔者始终不能认同?

(二)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高发展的非常规教学

在笔者承担的"传统保健体育养生"专选课程中,除了应付纲性的《体标》测试外,基本上不安排与之相关的项目练习,然而对身体素质"课课练"的要求一直以来从未放松,逐渐推除了几个独特的素质练习评价项目(见表1?2)?

这些素质项目有如下特征(重点要求):

1?向内收摄调整,在控制身体动作姿势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专注静定的心理水平,如提踵闭目静立平衡练习?

2?小强度?轻负荷?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练习,如背人走?心肺复苏(CPR)跪地操作?5km走跑等练习?

3?与人打交道?协调人际关系及适应社会的练习,如背人走?心肺复苏(CPR)跪地操作?慈善义工社会服务等练习?

(三)如何预防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或许有人会发问:没有提前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就在严劣的天气环境下临时组织体训拓展,若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怎办,不怕负责任吗?对此笔者认为无论何种状况下,发生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作为课程的组织者,教师都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责任,然而——

1?面对已经持续教学近3个月的学生,对其身体条件及健康状况教师较为熟习了解,不怕;

2?对自己长抓不懈的身体素质"课之练"有一个明晰地认识,即对学生当下的身体素质水平状况有底,不怕;

3?对环境的熟识满意,比如此次体训拓展,在新建田径场内?学生宿舍?校医院均在不到200m距离之内,不怕;

4?教师始终组织掌控整个体训的全过程,这点是最重要的,面对所有学生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教师可以随时更改局部(个体)或全局的进展过程,所以不怕?

本次冒雨走跑体训拓展课,本来就是教学计划大纲内容,原计划在课外活动施行,现在算是因时因地制宜而为之?

围绕学生身体素质?能力提高发展的目的任务,是一项必须长抓不懈的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适应性?可操作性问题,其二是满足学生当下主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预计未来职场存在常态对健康体魄需要的问题,再就是教学评价的问题?要向评价标准比拼看齐,要向优良的同学比拼看齐,更要向现在的自己比拼超越?《礼记·中庸》记载,孔子在人的教育修养问题上曾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倘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己今时的弱小不足为耻,并时时以此作为标靶,不断地去打倒?超越,这种场境当可称为最完美的教育结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02]13号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第4篇

1 启发式教学

中医应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问,所谓有黑匣子理论,就是说中医的理论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的很,所以在课堂上讲课,想让学生接受就要相对困难一些。我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苦恼,今年生了女儿,在给她教育和喂养的过程中我发现,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她的好奇心决定了她喜欢什么,爱看什么,爱玩什么,这使我联想到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疑问,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讲的内容上,但是又不要把谜底很快揭开,要让他们有一个思索的过程。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对某个问题还不能解决,但有强烈要求知道的时候,给予开导(即“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给予提示(即“发”)。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作为老师就不去开导、不去指点。这句话主要阐明了启发的时机,但是并没有说明怎样去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现代汉语启发共有3个意思:(1)开导其心,使之领悟;(2)阐明;(3)发挥掀开覆盖物;暴露。我们今天所说的启发式教学主要是第一种意思。

今天我们讲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式教学是相对注入式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中医学习对很多人而言是枯燥的,在入学之初,让学生们从感性开始认识中医,一味的让他们在头脑中强化记忆什么是五行,什么是六淫,是很难的,而在课堂上举一些古人或今人成功的案例,会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传达给学生,甚至有的老师连讲都不讲的,将教材上的东西直接读一遍,学生将黑板上的东西抄到笔记本上,夜自修时自我消化掉,学生只管“记”(包括记笔记和记忆),老师只管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想象力,创新的能力就相对欠缺。启发式教学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正如《论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中心环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中医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教师能够深刻领会、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其次要从中医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如在幻灯片中充实进去一些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病理现象,把学生不断引入“愤、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继承传统、发展能力的目的;三要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启发”的条件不局限于“举一反三”,使学生们能够推陈出新。

2 鼓励式教学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第5篇

笔者就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道探讨。

1 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内容

1.1 医德医风 祖国医学非常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大医精诚”,精是医疗技术精湛;诚就是对医德医风的要求,没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和敬业精神,专业技术就不可能达到精湛的水平。名老中医都是德艺双馨的大师,这也是中医工作者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主要方面。焦树德老师是全国名老中医,他对中医药事业非常热爱,有强烈地民族自豪感和中医药自信心,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面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病患者时,焦树德老师经常激动地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此类疾病中医文献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中医治疗疗效好,而且安全”。焦树德已八十三岁高龄,身体不太好,每天限制挂号,但当碰到外地患者就诊时,就格外放宽,给予其极大的方便。

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我,当自己面对繁忙的门诊工作,面对等待的患者,也毫无怨言,认真耐心地诊治每位患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治学方法 名老中医的成功经验,和他们严谨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们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很深的造诣,传统文化底蕴很深,中医理论根基扎实。在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上都下了一番苦功夫,熟谙原文,旁及各家,他们对中医经典思想的熟悉把握程度,是中青年中医所不及的。所以青年中医工作者要在读经典上补课,临床工作之余,多挤时间研读经典著作,养成读经典研修各家中医著作的好习惯,贵在坚持和不懈,同时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加大积累,不断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带着临床问题去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找闪光点,找创新点。比如,在学到《内经》中“胃不和卧不安”和“五脏主神”的理论后,笔者对治疗失眠有新的认识,根据病情选择使用半夏泻心汤和麻子仁丸加减,治疗兼有脾胃湿热、大便秘结的失眠患者,疗效提高。

1.3 学术经验 名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学术经验。这些经验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是中医药学的宝贵的财富。青年中医工作者要把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学到手,继承下来,更好地为广大的患者服务。读到了《朱良春用药经验》,其中讲到利隔散治疗食道癌有疗效,在临床中治疗一位食道癌患者,在服用汤药的同时,配合使用了利隔散,(利隔散的组成:白僵蚕、蜂房、壁虎、全虫、锻赭石各三十克),患者服药五天后,一晚上吐出两块黄豆大小紫血块带粘液,此后患者吞咽困难有所缓解。

1.4 诊疗艺术 中医是一门集专业技术和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科学。名老中医在诊疗实践中,身临其境,面对患者,四诊合参,应用自如,出神入化。人们常说:治好病是本分,有患者才是本事。这本事就是诊疗艺术的体现。所以青年中医也要在诊疗艺术上下功夫,多临床,多实践,多总结,尽快提高。例如:薛伯寿教授在看病中,遇到一位巨结肠的患者,两次诊疗以后,效果不显,他就主动介绍患者到相关专科去治疗;再如,熊继柏教授诊疗患者时,强调单纯运用中医药方法;而王应麟老中医脉诊尤精,并注重诊法的创新。如此体现了名老中医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术有专攻的特征。名老中医以德载术,以术宏德,热爱中医,有强烈地事业心,和责任感。

2 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方法

2.1 拜名师 能够亲自跟随名医学习,是非常幸运的事,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可以从医德医风、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诊疗艺术等方面全面系统学习。这样只是少数人有条件,得到机会,难以大批培养。

2.2 听讲座 全国名老中医经验学习班,和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但由于时间短,内容少,很难整体把握某位名医学术思想和经验。

2.3 读书籍 现在有大量名老中医经验系列书籍,为青年中医工作者提供了可以学习的范本,认真阅读,细心体会,反复研习,临床验证,提炼学术思路,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切忌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贪多求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