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症状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症状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症状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症状范文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058

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多,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椎体骨折。椎体压缩骨折不仅会影响脊柱功能,而且还会引起呼吸、消化等多系统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不可低估的原因。绝经后的妇女及超过75岁的老人几乎半数患有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文献报道,65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39%。

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多,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椎体骨折。椎体压缩骨折不仅会影响脊柱功能,而且还会引起呼吸、消化等多系统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不可低估的原因。绝经后的妇女及超过75岁的老人几乎半数患有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文献报道,65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39%。

诊 断

诊 断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可通过病史、体检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作出。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可通过病史、体检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作出。

性别与年龄:围绝经期女性骨量快速丢失,松质骨丰富的部位如桡骨远端、椎体等部位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外伤暴力史:锥体外骨折一般均有暴力诱因,但轻微损伤即可诱发骨折。轻微暴力是指患者在自身高度水平跌倒所产生的暴力程度。椎体骨折甚至可由躯体自身重力导致,不一定有外加暴力。

外伤暴力史:锥体外骨折一般均有暴力诱因,但轻微损伤即可诱发骨折。轻微暴力是指患者在自身高度水平跌倒所产生的暴力程度。椎体骨折甚至可由躯体自身重力导致,不一定有外加暴力。

骨折史:尤其在50岁之后有过脆性骨折史,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脆性骨折史往往意味着骨骼系统本身骨量与质量的低下以及骨骼系统外存在着骨折的危险因素。例如,一般健康状况与体能很差,神经系统的协调平衡功能存在障碍[1],视觉、听觉功能明显减退以及运动系统肌肉关节功能减退,导致跌倒与外伤几率明显增高。脆性骨折史往往是骨骼本身衰退与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的综合反映,对再骨折风险的预测意义远远大于单纯骨密度值预测的结果。

骨折史:尤其在50岁之后有过脆性骨折史,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脆性骨折史往往意味着骨骼系统本身骨量与质量的低下以及骨骼系统外存在着骨折的危险因素。例如,一般健康状况与体能很差,神经系统的协调平衡功能存在障碍[1],视觉、听觉功能明显减退以及运动系统肌肉关节功能减退,导致跌倒与外伤几率明显增高。脆性骨折史往往是骨骼本身衰退与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的综合反映,对再骨折风险的预测意义远远大于单纯骨密度值预测的结果。

临床表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的典型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的典型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普通X线片对骨量丢失的显示敏感性较低,面对椎体压缩性骨折通常可以明确诊断,CT对发现普通X线片上不容易辨别的微骨折很有帮助,还可以显示骨丢失区。MRI可以显示新鲜骨折,尤其对多发脊椎骨折,可鉴别出新鲜与陈旧性骨折,并且能显示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脊髓、周围神经、主要血管等的受损程度。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与MRI还有助于对骨肿瘤作出鉴别诊断。对拟诊骨质疏松症或骨质疏松性骨折者均应常规检测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程度作出客观评价,并有助于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影像学检查:普通X线片对骨量丢失的显示敏感性较低,面对椎体压缩性骨折通常可以明确诊断,CT对发现普通X线片上不容易辨别的微骨折很有帮助,还可以显示骨丢失区。MRI可以显示新鲜骨折,尤其对多发脊椎骨折,可鉴别出新鲜与陈旧性骨折,并且能显示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脊髓、周围神经、主要血管等的受损程度。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与MRI还有助于对骨肿瘤作出鉴别诊断。对拟诊骨质疏松症或骨质疏松性骨折者均应常规检测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程度作出客观评价,并有助于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检测骨吸收或骨形成的生化指标:虽然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无直接帮助,但是对于了解骨转换率、骨量丢失速率以及治疗反应均有较大意义,而且有助于对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其他骨矿盐疾病作出鉴别。

检测骨吸收或骨形成的生化指标:虽然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无直接帮助,但是对于了解骨转换率、骨量丢失速率以及治疗反应均有较大意义,而且有助于对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其他骨矿盐疾病作出鉴别。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应注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与骨肿瘤(包括多发性骨髓瘤骨的转移瘤)以及其他代谢性骨病导致的骨折进行鉴别。鉴别诊断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病史;②症状与体征;③影像学检查:X线、CT、MRI、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超声、血管造影;④生化检查如前诊断所述;⑤病理学检查:活体组织采取的病理形态学诊断仍为目前鉴别诊断中确定骨肿瘤性质的金指标。

应注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与骨肿瘤(包括多发性骨髓瘤骨的转移瘤)以及其他代谢性骨病导致的骨折进行鉴别。鉴别诊断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病史;②症状与体征;③影像学检查:X线、CT、MRI、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超声、血管造影;④生化检查如前诊断所述;⑤病理学检查:活体组织采取的病理形态学诊断仍为目前鉴别诊断中确定骨肿瘤性质的金指标。

早期评估和急诊处理

早期评估和急诊处理

多数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症状少,导致缓慢进展性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丢失,造成脊柱高度缓慢丢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不是一个良性疾患,因此早期诊断和评估及早期处理十分必要。70岁以上的绝经期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最多是低体能活动后出现急性背痛时应怀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如果有胸腰椎畸形,怀疑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更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还可发生在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类风湿关节炎、肝病疾患、类固醇治疗、妊娠和哺乳等。

多数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症状少,导致缓慢进展性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丢失,造成脊柱高度缓慢丢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不是一个良性疾患,因此早期诊断和评估及早期处理十分必要。70岁以上的绝经期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最多是低体能活动后出现急性背痛时应怀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如果有胸腰椎畸形,怀疑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更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还可发生在继发性骨质疏松,如类风湿关节炎、肝病疾患、类固醇治疗、妊娠和哺乳等。

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的药物治疗除止疼治疗外,主要是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治疗以确诊的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是阻止骨的破坏、提高骨量、改善骨的微结构或降低椎体和四肢骨的骨折发生率。因此针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采用相应药物治疗。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以及双磷酸盐都是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药物,还应给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的药物治疗除止疼治疗外,主要是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治疗以确诊的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是阻止骨的破坏、提高骨量、改善骨的微结构或降低椎体和四肢骨的骨折发生率。因此针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采用相应药物治疗。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以及双磷酸盐都是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药物,还应给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传统的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镇痛以及支具治疗。然而这类治疗并不能恢复脊柱的序列,同时因为其限制运动会导致骨质疏松的恶化、肺膨胀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褥疮以及肺栓塞。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以纠正椎体后凸,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康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近20年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2],用液态骨水泥或人造骨注入椎体内填充骨缺损并恢复椎体的高度,其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传统的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镇痛以及支具治疗。然而这类治疗并不能恢复脊柱的序列,同时因为其限制运动会导致骨质疏松的恶化、肺膨胀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褥疮以及肺栓塞。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以纠正椎体后凸,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康复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近20年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2],用液态骨水泥或人造骨注入椎体内填充骨缺损并恢复椎体的高度,其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适应证:①椎体血管瘤;②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③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禁忌症:①严重的压缩性骨折(上胸椎压缩比≥50%,腰椎压缩比≥75%);②椎弓根骨折;③椎体后柱皮质骨折;④合并神经损伤的椎体骨折;⑤严重的心、肺疾病和不能改善的出血疾病。PKP手术除对止疼有很好的效果外,由于灌注的骨水泥使压缩的椎体近8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复原,而且增加了椎体内强度。这是符合生物力学的治疗要求,因为它避免和减轻了脊柱后凸畸形,较长期的卧床和长期腰背疼的后遗症。

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适应证:①椎体血管瘤;②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③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禁忌症:①严重的压缩性骨折(上胸椎压缩比≥50%,腰椎压缩比≥75%);②椎弓根骨折;③椎体后柱皮质骨折;④合并神经损伤的椎体骨折;⑤严重的心、肺疾病和不能改善的出血疾病。PKP手术除对止疼有很好的效果外,由于灌注的骨水泥使压缩的椎体近8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复原,而且增加了椎体内强度。这是符合生物力学的治疗要求,因为它避免和减轻了脊柱后凸畸形,较长期的卧床和长期腰背疼的后遗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9-190.

1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9-190.

2 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17.

2 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17.

桥架式钢丝张力带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胫骨结节骨折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症状范文第2篇

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确认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定义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改变,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属中医学“骨痿”、“骨痹”的范畴。

分型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发生于绝经期后妇女,属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男性患者比例增多,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反,属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是目前骨质疏松各类型中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Ⅰ、Ⅱ型特点比较见表1。

临床表现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主诉特征,疼痛的部位以腰背部为主,后期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以是全身骨骼疼痛,或者髋、膝、腕关节疼痛。这种疼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骨转换加快,骨量丢失加速,骨小梁破坏增加,骨支撑结构难以承载相应的应力(如重力、肌肉的牵拉力等)所致。这时轻微的力量就可以导致骨折的发生,当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波及椎管,导致脊髓和神经损伤时,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或肋间神经痛等症状。因而疼痛可以作为骨折阈值的临床指征。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症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双侧入路;PKP;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比较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016-02

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多数老年人正饱受骨质疏松症的困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为老年人群常见骨折,该病症可给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患者应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为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双侧入路PKP治疗的实际效果,该研究2012年6月―2014年1月间该院为2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双侧入路PKP治疗,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9∶16,年龄62~76岁不等,平均(71.2±2.5)岁,病程10~100 d不等,平均(25.2±2.5)d;对照组:男女比例9∶16,年龄63~77岁不等,平均(71.6±2.6)岁,病程10~100 d不等,平均(25.2±2.5)d。

1.2 一般方法

为明显患者骨折部位及病理情况,术前为全部患者行MRI、X射线、CT以及全身核素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具体手术治疗方案。

1.2.1 对照组 仰卧位,垫高骼骨部及上胸部,全麻或局部麻醉,选择病变椎体横突根部上缘旁4~7 cm处作为穿刺点,点状切开穿刺点皮肤,进针(与椎矢状面呈45°),插导管并置入球囊式椎体成型器,缓慢注入造影剂,扩张球囊,后复位椎体,将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术毕,手术全工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2.2 实验组 仰卧位,垫高骼骨部及上胸部,全麻或局部麻醉,选择病变椎体横突根部上缘作为穿刺 点,点状切口椎体两侧皮肤,进针(与椎矢状面呈30°),推针,保证其到达椎体的前中1/3处,后操作方法同对照组。

1.3 疗效评定

统计两组骨水泥灌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VAS评分、术后48 h伤椎高度及并发症发生率[1]。

1.4 统计方法

借助统计软件SPSS11.0处理相关资料,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住院时间比较

比较两组骨水泥灌注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手术时间为(29.63±5.6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VAS评分及伤椎高度比较

比较术前VAS评分、术后伤椎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术后VAS评分为(26.3±1.3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未见并发症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0%,对照组2个椎体骨水泥渗漏入椎间隙,2个椎体前缘及侧方有少量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发生率为16.0%,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为老年常见病,是老年腰痛的重要原因,早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大量研究证实[2-3],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为(29.63±5.63)min、术后VAS评分为(26.3±1.32)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以上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PV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灌注剂较稀少,需加压才能顺利完成,该手术方法虽然能改善骨质患者疼痛症状,但不能将患者伤椎恢复至正常水平,椎弓根入路PKP使用的骨水泥较为黏稠,骨水泥注入压力较低,渗透的可能性较小,临床安全性较高。

椎弓旁入路穿刺分为双侧和单侧,单侧治疗能摆脱椎弓生理结构的限制,获取准确的穿刺角度及穿刺位置,效果较为理想,大量研究证实[4-6],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且单侧治疗在手术时间上短于双侧治疗,但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优越性(P

综上所述,为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不但能加固伤椎,还能恢复伤椎高度,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易小波,高迪.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8(7):586-588.

[2] 李大刚,苏培基,陈敢峰,等. 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行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3(43):8104-8107.

[3] 陈建常,梁景灏,马在松. PKP和PVP单侧入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8(8):692-695.

[4] 冯晶,郑启新,肖少雄, 等. 单双侧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11(10):26-29.

[5] 冯杰,戴维享,王栋, 等.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3,8(34):60-64.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症状范文第4篇

1.1临床资料

2009-2013年间随机搜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发缺血坏死不愈合45例(男16例,女29例,年龄51~95岁,平均75.7岁)。主要症状为腰背部反复发作、长期较剧烈的疼痛。因其他疾病拍片发现10例。所有病例均没有近期外伤史,其中24例一多年前有较轻外伤史,16例3-12月前有较轻外伤史,5例否认外伤史。体征主要表现为胸腰段后突驼背31例,局部扣击痛20例。

1.2影像学检查

45例中,20例行X线平片和CT检查,24例仅行X线平片检查,1例仅行CT检查。除去首次外伤后检查,共行X线平片复查59例次,CT检查21例次。X线平片检查用CR或DR数字影像设备。CT检查用双排和64排螺旋CT,层厚、层间距各为1~5mm。在行X线平片检查的44例中,16例有前后2-3次X线平片比较、间隔3-19个月,均摄胸腰段曲、伸状态下的正、侧位片,观察椎体压缩程度等影像变化。X线平片检查的44例中,有5例可见两个坏死椎体,共49个椎骨,采用读片软件测量病变椎体的楔变比(椎体前后缘的高度之比)和最大压缩比(病变椎体最薄部位的厚度与相邻上、下椎体的对应部位的平均高度之比)探讨其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发缺血坏死不愈合的诊断价值。

1.3统计学分析

上述所有影像资料的分析均由两位副高职以上人员讨论决定。有关测量数据经SSP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部位

4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合并缺血坏死不愈合共累计50个椎体,胸椎36个(T10,3个,T1113个,T1220个),腰椎14个(L111个,L23个)。

2.2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合并缺血坏死不愈合的X线平片表现

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合并缺血坏死不愈合的共同表现是椎体明显压缩变形(45/45),脊椎曲度明显加大后凸或成角(31/45),病变邻近椎间隙变化多不明显。其中49个椎体的X线平片测量:最大压缩比24.2%±7.0%,楔变比39.1%±8.7%,所有病变椎体的最大压缩比均少于1/3。根据病变椎体X线平片是否见到椎体内积气和椎体异常活动可将49个椎骨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2.2.1吸收压缩型(压缩型):

21例25个椎体,主要表现为:(1)椎体明显压缩萎陷变薄,呈楔形11个或双凹形(鱼椎状)14个,椎体前后径或横径加大10个。(2)椎体骨质改变:骨质疏松吸收,密度减低不均匀,内见横条状高密度骨质7个,椎体骨质明显压缩甚至呈薄板状,密度不均匀增高18个。该型正侧位平片椎体内均未见明显气体影像。

2.2.2假关节不愈合型(假关节型):

24例24个椎体,主要表现为:(1)椎体真空裂隙征象是该型的主要表现,侧位片24个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椎体真空裂隙征象,表现为萎陷的椎体内见到多少不一的气体密度影,①裂隙样低密度气体影14个;②小气泡样影6个,表现为椎体后部呈径线约5mm的扁圆形透亮区;③裂隙样气体影及小气泡并存4个。正位片可见横贯椎体的裂隙样气体影6个,多位于椎体的上、中1/3交界处。(2)椎体两部分间的异常活动:假关节不愈合型的另一重要征象是病变椎体两部分之间的异常活动(16/24),表现为椎体两部分间的裂隙随改变大小和形态有变化,裂隙间的气体形态和量也有变化,卧位下或背伸下的侧位片显示椎体上下两部分张开,而于立位或前屈位时,真空征象可以消失或减轻。

2.3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合并缺血坏死不愈合的CT表现

45例患者中有21例经CT扫描,共26个椎体,病变椎体主要表现为:⑴压缩椎体骨质疏松吸收和压缩坏死灶混合分布,椎体骨质密度不均匀性增高。⑵碎裂椎体的骨质不同程度地向周边膨出,椎体前后径及左右径均不同程度加大,与X线片上椎体径线增大相对应。在近椎间盘平面椎体骨质可见不规则线样裂隙12例。椎体中央或前缘出现不规则气体密度区(CT值-700~-850Hu),三维重建图象可见气体主要位于椎体裂隙内。X线平片未见明显气体的11个椎体在CT扫描可见椎体内积气。另外除了椎体内气体在邻近椎间盘可见小气泡影(8例),椎旁软组织内可见气体影(4例),提示椎体裂隙可以与邻近的软组织和椎间盘相通。⑸骨性椎管狭窄5例,表现为椎体后缘或碎骨片突向椎管,硬膜囊受压。

3讨论

3.1病理基础

老年骨质疏松症常发生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和影像学动态观测发现部分老年人压缩骨折无明显外伤史,发病隐匿,且长期不愈合,表现为越来越重的椎体压缩和驼背畸形伴反复发作的局部疼痛。1895年,德国医生Kummell曾报道过6例“迟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共同临床特点为:老年患者曾有轻微外伤史,数月或数周后疼痛消失,但数月或数年后症状复发、加重并出现脊柱后凸畸形,此后文献称其为Kummell病,并认为这一病理过程是由椎体的缺血坏死引起,也有认为Kummell病为一种少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病。目前该病症的确切发病机理并不确定,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已形成椎体缺血性坏死假说和椎体内假关节形成假说。该病症目前尚无特异性影像学诊断标准,尽管普通平片最多用于该病的诊断,但普通平片对该病症的诊断征象认识仍不够全面,多局限于“椎体内真空征象”,多数文献认为该病症的特征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象”,也有文献认为X线片显示椎体内真空裂隙现象高度提示Kummell病,但不能作为确诊和鉴别诊断依据。作者认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发骨质缺血坏死、假关节形成和不愈合与Kummell病的病理实质是一致的,应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关于该病症的发病机理,由于难以获得适合的组织病理学资料,要获得明确的病理学研究结论是困难的。目前最为可靠的方法是多种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诊断。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等多学科的动态观察分析可以对该病症的发病机理做出合理的推测:该病症的发生是一慢性进行性过程,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轻微外伤导致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部分骨折经过休息治疗可以愈合,但部分患者由于骨折后损伤椎骨供血血管、老年人营养代谢功能和损伤修复能力差、椎体存在骨质疏松症等重要的影响愈合因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不当,如病变椎体固定不完善、反复起居、过早承重等使椎体骨折的损伤与修复反复出现,最终出现骨折椎体的部分骨质缺血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老年患者首次损伤可以不明显或轻微,有的X线无明显压缩,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治疗,疼痛等症状缓解,患者及家人误认为骨折已愈合,过早活动,破坏了骨折的修复,激发和加重了骨质损坏,导致椎体部分骨质的坏死。在作者对少数病例的MR影像观察中发现,部分该病患者的椎体早期只是一小部分(多为上部)先坏死,后逐步发展,由于不愈合和反复活动,剩余部分也逐步坏死吸收。至于骨折后骨质坏死出现的具体时间和骨质坏死的范围,影像学确诊是困难的,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查。

3.2影像学表现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症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保守治疗单纯椎体压缩骨折是老年患者多发的创伤, 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及进入老龄化社会, 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既往单纯型老年椎体压缩骨折在压缩1/3以下时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方案, 患者至少卧床8周以上, 不但患者依从性差, 而且同时伴随有较高的卧床并发症, 椎体成形术(PVP)于1984年首次由法国医生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1]取得巨大成功, 随后应用于椎体压缩骨折, 并广泛开始应用。本院(一汽总医院)于2010年开始应用该技术于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 总体与保守治疗相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 1纳入标准老年单纯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胸腰椎压迫≤50%;CT证实椎体后壁完整, MRI检查见脊髓及神经根无压迫, 查体无神经受压症状, 排除骨肿瘤等病理骨折。

1. 2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3月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83例, 其中椎体成形术(PVP)42例, 保守治疗41例。PVP组女:女30例, 男12例, 年龄61~81岁, 平均75岁;保守治疗组41例, 年龄58~93岁, 平均77岁。受伤原因78例为不慎跌倒所致, 5例无明显外力因素。

1. 3治疗方法

1. 3. 1保守治疗方案患者卧床6~8周, 6~8周后在腰椎保护带保护下逐渐负重, X线证实骨折愈合后逐渐恢复正常行走, 卧床期间病椎下方应用棉垫垫高3~5 cm, 给予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

1. 3. 2椎体成型术(PVP)治疗组全麻生效后患者俯卧于腰桥上, C臂机透视下定位病椎, 应用穿刺针(苏州爱得公司)通过病椎椎弓根处进入前方椎体, 针尖到达前方椎体前1/3处, 注入碘海醇造影剂证实局部无渗漏, 注入骨水泥(强生公司), 全程透视下监控, 见病椎高度逐渐恢复后, 拔出穿刺针, 结束手术, 术后常规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 术后第2天可以床上活动, 术后第3天可负重行走。

1. 4评价标准统一采用腰椎JO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2]。

1. 5统计学方法本实验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两组病例均获得良好的随访, 随访时间12~36个月, 平均23个月;保守治疗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5例, 尿路感染3例, 2例在1年后脊柱发生明显后突畸形, 2例于1年半左右再次发生椎体压缩骨折;PVP组住院期间无尿路感染;肺部感染1例, 考虑为全麻插管导致, 1例术后复查X线发现有骨水泥侧漏, 但无明显神经症状, 2例于术后1年左右再次发生椎体压缩骨折。

3讨论

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好发于胸腰段部位, 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疾病, 受伤后既往多采取保守治疗方案, 一部分不稳定骨折甚至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 并发症较多, 从随访结果来看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并因卧床时间较长, 患者起床后伴随有肌肉力量的下降, 功能练习将有较长的恢复期, 并且因骨折刚愈合时承受能力较差, 发生骨折处再次塌陷, PVP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技术, 从结果对比看, 该技术严格掌握适应证后其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 其对比保守治疗能更早的负重及下床行走, 甚至于有些患者可以做到术后第2天就可下床行走, 避免了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但同时可以看到治疗后患者存在再度发生相邻椎体骨折, 大量文献报道[3]PVP后再次椎体骨折的发生, 其主要依据为骨水泥注入后病椎刚度增加, 增加了临近椎体的应力集中, 作者不赞同该观点, Villarraga 、Heo DH等[4, 5]同本文观点一致, 因相邻椎体有椎间盘的存在可以缓冲应力, 同时本文结果中保守治疗组同样发生了再次椎体骨折, 之所以术后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 作者认为可能与患者本身骨质疏松有关, 因此无论是保守治疗组还是PVP组抗骨质疏松治疗极其重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椎体成形术是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 能更有效的使老人恢复健康及行动能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俞伟杨, 何登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22):4110-4111.

[2]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Assessm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1984). J Jpn Orthop Assoc, 1984, 58(12):1183-1187.

[3] 宋洁富, 艾自胜, 荆志振, 等.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6):588-590.

[4] Villarraga ML, Bellezza AJ.The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kyphoplasty on treated and adjacent nontreated vertebral bodies. J Spinal Disord Tech, 2005, 18(1):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