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1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思维训练方式作为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有效思维训练方式,这种有效思维训练往往涉及到的是不仅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住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多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的思维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掌握英语语言的能力,同时积极有效地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一、有效思维训练方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全面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I just picked it up.”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地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地导致对整个句子的错误理解。

对于英语课堂教学而言,英语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文章的内容往往是以一种英语的文字符号为载体进行传递的,通过这种阅读方式的进行,将这些信息积极有效地传递给大脑。这样,就能够将英文的信息转化到大脑当中,同时经过学生的汉语式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为汉语的内容。这样的一种英语信息转化为汉语信息的过程,就是目前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阅读的形式,这种阅读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体现出来,也不能达到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效果。英语阅读课堂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进行英语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英语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读出内容、抓住主旨大意,同时还能够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猜测文章的涵义,不断地找出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和隐藏的涵义,这种思维模式需要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同时促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英语过程中培养其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二、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模式

(一)转换母语的思维方式成为英语思维方式

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需要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的思维来进行英语问题的思考。作为学习第二外语的中国学生而言,在自己的内心思维过程中主要的思维的方式还是以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要想让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的模式发生改变,就只有在学生的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让自己的汉语思维逐渐地转变成为英语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将会大大提升其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不断地完善其学习英语的实际效果。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模式中,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问题的习惯一样,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去思考每一个问题,这样就等于让学生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思考问题是一样的,可以发现没有积极的英语思维活动能力,就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英语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实际应用的意义所在。

(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思维模式训练

威廉斯给阅读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阅读就是一个人看着并理解所写文字的过程。”这里的关键词不是“看着”,而是“理解”二字。阅读的实质就是理解,阅读的速度就是理解的速度。英语阅读的过程,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主要通过思维去把握语言的本质,只有具备了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才能加快阅读的速度,正确理解阅读内容,并达到交际的目的。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学习往往还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对于语言的认知上面往往还没有能够成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能力的训练,来不断地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有效思维方式,这样的话,才能提升初中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the check-outlines”一句中的“stand in the check-out lines”(在超级市场排队结帐付款)。对于英语整体内容的把握,是提升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最好办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中需要逐渐建立起的一种能力,就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要建立的概念的能力,这种概念的能力往往就是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讲那些直观的、抽象的思维和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结合到一起的能力,同时还需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将那些感觉、知觉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思维模式,用这种概念来构成思想的形式,同时用这种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这是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重视学生心理年龄变化对思维习惯养成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到18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14岁,正值初中阶段。初中生已初步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另一次是在17岁,正值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两个阶段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有效思维训练,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其英语学习能力,促进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地提升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学生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有效思维训练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督促作用,让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训练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意境的选择来进行,初中学生有效思维训练方式的建立,是学生学习英语和掌握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其英语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静.英语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复习 误区

要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质量,能“对症下药”,首先要找出“病因”——当前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选材时重视课外的材料,忽视课内的文本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走向深入,高考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者所选取的材料都是新的材料,设置的也都是新的情境。题型开放灵活,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且体现学科的渗透与整合。正因为高考的命题指向于此,所以在高考的阅读复习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那就是教师完全抛开课本,只用课外资料上的阅读文章。

确实,当今高考试题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外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的内容基本没有,但不等于说教材就没用了。现代文阅读复习,应该要利用课内的文本。有的教师可能觉得课文已经教过,没什么可复习的。其实,课文的复习是很有用的。利用课文的阅读分析,建构基本的阅读解题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说,在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但是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利用好这个途径。在目前的复习阶段,应该注意衔接,把课文的复习和阅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教师都可以依靠对课内阅读文章的教学来使学生获得。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常见的能力考查点“分析综合”为例,在对课内文章的教学中其实可以渗透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一文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哪几个故事?请以“祥林嫂”为主语写一个句子,不超过10个字。

可以写成这样四个句子:祥林嫂凄然死去、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通过这种类似的设计,让学生尽量用简洁精练的词语来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从而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训练时重视练习的数量,忽视指导的质量

任何一位教师都明白,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必须多练习。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大搞“地毯式轰炸”,一天到晚参考书、练习试卷漫天飞,这样,学生不仅身心疲惫,而且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没有思考、反刍的时间;由于数量过多,教师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分析题型及解法,也像学生一样疲于应付各种资料及试卷上的题目,多是念答案,就答案说答案而已。这种缺乏指导的练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对多数学生而言仍是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对其能力提高并没多少帮助;对有些能力欠佳的学生恐怕连“知其然”的层面都达不到。这也就使现代文阅读题变得错综复杂,不易把握,失去了多练的意义。

然而我们许多学校、许多教师的做法正是如此。学生做了很多练习,耗费了大量时间,仍未学会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光重视了练习的数量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精当的指导。

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讲究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练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因此我们的现代文复习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就更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是临场应考的实践者。复习课就是他们的练兵场。教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能力也就越强。实践证明,解答语文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蹲下身来,站在学生一边替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生成正确的“结果”,并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规律、解题的技巧,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开启智慧的大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学和练两个方面尽快地掌握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

首先圈点勾画初读感知。先鸟瞰全篇,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让学生拿起笔对有用信息的进行勾画,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从整体着眼,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其次抓关键句,理清层次,把握感情变化。在阅读时要注意并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抒情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段尾句等等,通过找重要的词句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揣摩关键句,抓住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分析整合,规范全面答好题。要规范答好题,要高度重视审题。因为题目是思考的起点和终点,是答题的方向,只有牢牢扣住题目,答案才有可能准确。同时要多总结归纳,将常见的设题类型、设题陷阱、答题角度、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作一些整理。这样我们才能减少不应有的失误,离成功的目标也更靠近。

“授之以渔”,学生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更能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精选练习题;同时加强指导,注意总结知识规律和答题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讲解时重视答案的呈现,忽视思维的训练

语文学习,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素养的提升;而能力转化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语文阅读归根结底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实际的高考阅读复习中,思维训练却几乎被摒弃。或者说,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任务,因此就更不会在“争分夺秒”的高考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了。在进行阅读复习时,多数教师的做法是:以练代讲,以答案代指导。这样的复习,教师仅仅重视答案的呈现,而忽视了如何组织答案的过程,这样做学生哪有什么能力可言,也更不要谈什么语文素养的提升。

实际上答案的组织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维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

通过联想与猜测,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目的性。教师在阅读前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勾画的习惯,并教给圈点勾画的具体方法。在勾画的过程中伴有联想和猜测的参与,联想到那些类似的、相反的,猜测下面作者会说些什么……这样的训练使思维不仅集中且更有方向性。学生的阅读所得肯定会多于文章后面的阅读题所涉及的内容,他的广泛思考也肯定会有助于他对文章后面所设问题的理解。

通过比较与联想,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通常我们拿到一个题目时,应该教学生读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解析关键词,以确定答题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替换法,把关键词替换成另一个词或另一种说法,比较与联想,让学生体会这样一换,答题方向和内容是否会发生改变。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并获得审题的能力,这必将加强审题的有效性。

通过语言的规范,训练思维的精密性。对语文试题的解答,肯定少不了咬文嚼字,尤其答题时用语精当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而这个规范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训练思维精密性的一个过程。

通过探究性试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高考的阅读题,往往有一道探究性试题,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或联系自身,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类试题,教师的引导、指导是很重要的。要通过这类试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要肯定学生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表达。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3篇

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素材。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主体。强化发散思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币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色q设了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数学的自主性。其次是改革教法,采用多种疗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戛然而止,此时可让学生对情节发展作适当的变化,编出发展题: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故人知晓?小说并未交代。假如事情终于败露,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又会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延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此外,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注霞课外阅读。发展创新思维。如果把课内阅读比作“前沿阵地”,那么课外阅读无疑是“主要阵地”。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一一反馈拾遗――补偿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抓这一环节的训练中,我的具体做法是:1.提出目标要求,制定阅读计划。2.写好读书笔记,定期检查督促。3.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品位。如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评价阅读法等。4.总结阅读成果,开展交流活动。由于课外阅读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想象余地和空间,更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是可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会自己阅读。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4篇

阅读理解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提升其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应该跳出字、词、句的表层理解,深入其中,探求文章内涵及作者思想。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习惯,并会用批判、创新的思维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思维训练;阅读教学;课堂设计、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活跃的、读者不断地对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的过程(Grellet,1981)。Crawley和Mountain(1995)将阅读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阅读、阐释性阅读、创造性或批判性阅读。其中,字面理解阅读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即读者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阐释性阅读是读者在第一层次基础上理解作者如何写的过程。而作为最高层次的批判性阅读,则要求读者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和评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英语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五级阅读能力描述中也提出,学生应该具备推断、理解、预测等阅读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已经基本告别了以逐句翻译、讲解语言点为主体的阅读课堂模式,渐渐转变为“读前――略读――寻读――查找细节――读后”的阅读形式。但是,这种程序化的阅读课堂设计应该如何真正起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效果,或者如何体现多层次、高层次的阅读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教师对此还存有疑惑和不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阅读课堂大多只有形式,尚缺少内容和质量。在此,笔者试以执教的一堂省级观摩课为例,论述基于思维训练为目的的英语阅读课堂设计。

二、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设定

“Murder in west town”是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九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阅读课文。文章围绕了一名25岁的电脑工程师在深夜被离奇谋杀的事件,以侦探寻求破案线索为主线,向读者介绍了案件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等信息。由于此文是单元主题“侦探故事”中的一个分支,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定位为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会推理、判断的能力,并激发他们阅读侦探故事的兴趣。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三的学生,在经过了初一、初二阅读能力的训练之后,初三学生应该已经初步掌握阅读的技巧,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到一定的阅读策略。因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深入思考和学习的习惯。

(二)阅读思维训练设计

步骤一:读前活动

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阅读课文题目,“25-year-old computer engineer murdered”,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下3个问题:

(1)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from the title?

(2)What other information do you want to get from the text after reading the title?

(3)Why was such a young man murdered?

[设计意图]

本课采用了直接导课的方式,让学生直奔主题进入阅读状态。阅读从文章标题入手,培养学生对全文的预测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预测、猜想的技能。问题1和问题2就题目谈内容,让学生对文章充满好奇,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问题3则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大胆猜测受害人被谋杀的原因,是一个思维训练的简单尝试。

步骤二:快速阅读

笔者在ppt中呈现如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以最快的速度阅读文章:

(1)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the readers through the article?

(2)Why was the young engineer murdered? Are we sure about it?

[设计意图]

这是学生在课堂中第一次阅读全文,旨在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阅读环境。与一些传统课堂设计不同之处在于,笔者并没有在阅读前进行任何生词的处理,这样设计的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能力,即在有一定的生词障碍的前提下展开阅读训练。此次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摄取文章的主旨大意,而笔者设计的两个问题正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带着目的和疑问的阅读,是有效的任务型阅读,有助于养成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步骤三: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是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之后,对文章再一次深入的阅读环节。在此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文章在细节上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这里的细节包括两方面:一是生词的理解,二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笔者将课文的细读分为两大任务进行。

任务一:Read for new words

笔者把有可能成为学生阅读障碍的生词打印在ppt上(图一),并在ppt上标注了该生词在原文第几段第几行出现,要求学生迅速找到此生词,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

图1

在检测学生对生词的猜测和理解时,笔者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模式。如设问法:“They are still working at the scene of the crime to find out...” What does the word “scene” mean?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it from the word “still”?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单词“scene”在文中的含义;又如提示法,教师就“clue”一词给出多个含有此词的例句:A footprint or fingerprint or hair may give a clue to the identity of the murderer. /The police offered a reward to the citizen who provided an important clue to the crime./ I can’t solve the riddle,please give me a clue. 由此帮助学生知晓“clue”的中文释义;再如情景法,仅呈现“The victim was wounded with a knife”前半部分,学生可能会将“wounded”理解为“killed”,再给出“and bled to death as a result”,学生就可以辨别出“wounded”和“killed”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对于文章的理解,段落难于语篇,句子难于段落,生词难于句子。去理解一个孤立的单词的难度往往要大于对文章整个篇幅的理解。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熟识的单词又是一个不可回避且必需面对的难题。很多学生对阅读的惧怕源于对生词的恐惧,而一遇到生词就去求助于词汇表或者字典,则永远无法帮助学生解决理解阅读课文中生词的难题。此处教学内容的设计,正是针对阅读中的生词难题,教会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推理、判断,从而掌握猜词技能。该阅读活动的设计,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它要求学生在对文本视觉信息处理后,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任务二:Read for details

笔者根据文章内容,将课文分为四大段,依照四大段内容又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第1节为第一段,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由问答;第2节到第5节为第二段,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图2),填写出哪些是侦探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哪些是侦探在破案过程的未知信息;第6节为第三段,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角色扮演证人解说证词,或者扮演犯罪嫌疑人为自己辩护;第7节为第四段,鼓励学生为受害者父母设计寻找犯罪分子归案的悬赏广告(图3)。

图2 图3

[设计意图]

此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四项阅读活动,都是基于学生在理解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和运用,均需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思维。如第一项的问答活动,学生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第二项阅读活动,训练了他们概括、归纳、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第三项阅读活动,合理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运用到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加强了文本的语用功能;最后一个阅读活动,是一个学生动手、动脑高度参与的教学过程。而所有的阅读活动,都需要学生充分的思维体验。

步骤四:读后活动

结合单元主题侦探故事,笔者在设计读后活动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动脑筋破案的机会,由浅入深地设计了如下3个问题:

(1)In which country might the murder

(2)What kind of person can the murderer be?

(3)If you’re a policeman,do you have any good advice to talk to the citizens in your city?

[设计意图]

读后3个问题的共同特点,即其答案均为学生不可能直接在文本中找到。因此,需要他们对文本进行分析、辨别和推敲。譬如第一个问题,可以根据¥50,000的金额计量单位或Detective Lu姓氏特征,推断故事发生在中国。而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受害者是一名25岁的青年,推断出谋杀犯体格强壮;受害者被刀具所伤致死,推断出谋杀犯十分残忍;警察办案已有一段时间,尚未搜集到特别有效的线索,推断出谋杀犯有一定的作案经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回答读后问题时,不仅需要熟识课文,更需要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综合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方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对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思维训练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对文本处理能力的提升。正所谓“教无定法”。一堂好课的设计背后凝聚着一名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与诠释。教师如果要带领学生进入良性的思维训练模式,首先需要提升自我阅读思维能力,擅长挖掘文本中的深层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式,将此信息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第二,在阅读中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从而认识事物的广度,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线性和单一思维向着多维和有广度、深度和厚度的思维发展。思维过程的训练,应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又不完全拘泥于文本,从社会、文化、家庭等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在语言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时促进思维的发展。

第三,重视发展批判性思维训练。从教学经验看,目前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接收知识。因此,开放的、不具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宽。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学生质疑,并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阅读理解涉及记忆、分析、综合、理解、抽象、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深刻性、广阔性等多种思维品质。阅读理解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提升其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应该跳出字、词、句的表层理解,深入其中,探求文章内涵及作者思想。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勤动脑、爱思考并会用批判、创新的思维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Grellet,F. 1981.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rawley,S. J. & Mountain,L.H. 1995. Strategies for Guiding Content Reading [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3]邱玲.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3(4).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第5篇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的启蒙阶段,从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开始在教学中实施有意识的写作练习,是小学生写作的最初始形态。而真正的写作模式出现在小学三年级,这一时期的教学要求才将真正的写作提到教学的层面,进而锻炼学生用文字来进行描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文字的运用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培养研究的重点。“读写结合”方式是近年来经过不断摸索而得出的有效方法之一。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已讲解课文为主,通过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常的阅读、分析,并领会作者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从而形成语文文学的欣赏能力。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字欣赏能力的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文字驾驭能力的锻炼,写作是文字应用训练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然而写作的根基来源于大量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小学阶段课内外的阅读就是学生们锻炼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从而对句子的结构、修辞的手法进行写作模仿,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了小学作文教学要与阅读训练紧密的结合,因此,读写训练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通过阅读,进行模仿写作的训练

作文是语文课程中的实践过程,如何综合的评价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对文字的运用方面,因此,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就要着重考虑到学生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写作首先起源于模仿,只有广泛的阅读,对其他文章、语句形成印象性,才能够形成写作的思路,实现逐步由使用简单语句到复杂语句的过渡。片段阅读的训练是对学生模仿写作最集中的训练方式,通过有主题性的阅读,对类似的内容进行写作模仿,一方面可以套用阅读素材中的句子运用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用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灵感,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理清思路、降低写作入门难度,形成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通过对《美丽的小兴安岭》文章的学习,是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手法,再进一步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方式来写一写你生活中的田野景象,就很容易形成文章思路,使学生们易于上手。

二、强化阅读,积极开展创作式写作训练

也有的低年级学生存在阅读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广但却在写作提高上存在瓶颈问题,归根结底,作文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广泛涉猎的取材,更要落实到用笔上,只有积极的巩固、联系,强化“读为所写”,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读写意识,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思维的活跃性与发散性是小学生最主要的思维特点,通常我们认为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不利于学习的集中,其实不然,如何能够利用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可以在写作培养上抓住闪光点的。因此,对小学生开展联想式的思路启发,是写作训练进行实战练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开展联想式写作训练首先要以阅读材料为依据,选择尽可能贴近小学生生活与兴趣爱好的阅读内容,以此为基础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例如,我们常见的小学课文或阅读素材中有很多是描写动物的,小学生好奇心理较重,而且对小动物都有一定的偏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阅读材料中的动物描写为基础,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将这样的描写使用到其它小动物身上。例如我们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文章内容中向我们讲述了“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由“鸟的天下”展开联想,鸟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茂密的树林”,那么在树林中还有什么样的动物可以共存?反过来,我们就可以仿照课文对“鸟的天下”的描写,来自己动手写作,讲述另外一种动物的生存环境如何、如何。如此联想式的展开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从而发掘更多的写作素材。

扩展式的写作训练与联想式写作训练对小学生的文字能力锻炼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在语文阅读的素材中,有很多原文中的语意未尽的地方,抓住这些可以进行扩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将原文中未尽的语义表达出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续写,这种续写可以是情节上的,也可以是描写上的。扩展式的写作训练,具有明确的写作基调,但又不局限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扩展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视角,既迁移了知识,又联系学生实际。扩展式写作训练可以频繁的穿插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每进行一次阅读训练都可以向学生布置一段扩展式写作的练习,与系统性的通篇写作不同,是从文章的构成段落入手来练习语句运用和写作构思,将整篇文章分割成小的写作单元,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阅读,进行系统化的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