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森林旅游 旅游综合体 旅游开发 生态休闲度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09-03

一、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内涵

(一)旅游综合体及其类型

“旅游综合体”这一概念来源于“城市综合体”,是指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功能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而形成的,以高档服务配套设施为物质载体,以品质高、功能全、服务好为根本的旅游休闲聚集区。“旅游综合体”是我国旅游实践工作的首创,2008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旅游综合体这一业态,随后不少旅游城市和大型旅游企业、乃至于房地产企业逐渐加快了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综合体,当前全国已出现了如杭州西溪湿地、深圳东部华侨城、长白山国际度假区等许多成功案例,影响力日益扩大。

从旅游综合体的核心吸引物,即旅游动机的角度,可将其分为生态旅游综合体、城市旅游综合体和文化旅游综合体。其中,生态旅游综合体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对自然环境进行适度改造,进行低强度的开发,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保护教育等生态旅游机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开发模式。从旅游综合体的核心功能来看,可将其分为为娱乐旅游综合体、休闲度假游综合体、会展旅游综合体和商业旅游综合体4种类型。其中,休闲度假游综合体是以休闲度假作为核心功能,在森林、山地、温泉、滨海等环境质量优越的区域开发度假酒店群,除酒店自身配套相应商业、会展、餐饮等常规辅助设施外,还依据区域条件配备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度假设施,如养生会所、高尔夫球场、温泉浴场、马术、游艇帆船等,通过休闲设施及休闲活动组织来满足游客对度假质量和品位的追求。

(二)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概念

森林旅游是发生在森林环境中的,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开展的旅游活动。随着国民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森林旅游正在从最基本的观光游览,发展为认识森林、享受森林、保护森林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活动依赖于远离闹市的森林生态环境,不但应该使旅游者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更应该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生态旅游方式。

因此,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是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森林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它依托于开发地所拥有的森林旅游资源,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通过适度的环境重造,带动森林旅游产业体系与产业群体的聚集与集成,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中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多方面功能、可以满足森林旅游者观光、休闲、健身、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会议、会展、科教等全方位旅游需求的森林旅游产业集群。

在此概念的界定中有几点需要加以明确:

1.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应具有较为明确的核心吸引物。旅游吸引物是指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类旅游资源要素,它既包括了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有形要素,也包括了服务、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无形要素。作为一类特定的旅游综合体,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必须依托于森林生态环境,但其核心吸引物又不应仅限于森林自身,还包括了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森林文化、生态理念、生态休闲活动、生态休闲生活方式等。

2.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有其特定的空间尺度。首先,空间尺度有一定范围的要求。如果空间范围过小,难以保证森林旅游相关要素在综合体内得以完整配备,易造成产业链的缺失。如果空间范围过大,又与旅游综合体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的特点不符,也不符合生态旅游的低强度开发要求。此外,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以保证旅游服务功能够顺畅地衔接。

3.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注重对森林旅游要素的有效配置。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以旅游服务作为核心功能,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了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聚集。不同于传统的旅游区域内相同业态的无序聚集,旅游综合体更加注重区域内旅游要素的有效配置,通过开发者的统一规划,将多种旅游服务要素在功能实现、空间布局、业态配比、建筑规模等方面进行合理控制。

二、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特征

虽然“旅游综合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目前还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但已有较多的研究对旅游综合体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我国森林旅游的发展实际,在对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

森林中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森林生态资源,其中包括众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活动遗存的人文景观,是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开展生态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以森林生态资源作为核心吸引物,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以一切具有生态美的森林自然及文化景观为载体,能够使游客充分体验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并进一步体会源远流长的森林哲学、森林文学、森林美学等森林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植根于森林的茶文化、竹文化、花文化、宗教文化和园林文化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质,起到生态教育的作用,将森林旅游提升到高品味、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层次。

(二)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

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旅游综合体的出现正是这种旅游消费模式升级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聚集复合了多项服务和功能的综合系统,旅游综合体的核心功能始终是“旅游休闲”。而作为一类特定的旅游综合体,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所依托的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借助森林资源所开展的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各类休闲活动,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这是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能够提供休闲度假功能的基础。在综合体内基于泛旅游产业发展所配套的酒店、餐饮、休闲、娱乐、康体等多种功能产品,也能够进一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过程中在食、住、行、游、购、娱、会、教等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了特定区域的休闲度假功能。

(三)功能复合性

从传统旅游景区建设来看,主要是围绕着核心景观和少量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消费主要局限于门票,不太注重附加价值与休闲功能的打造。现代旅游综合体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观光场所,而更是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的综合性休闲中心。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内部配置了酒店、餐饮、娱乐、度假、商业、会展等多种功能,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子系统,构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内部功能间的相互助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使综合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比传统旅游配套设施具有更大的效能优势和更佳的旅游需求满足能力。

(四)空间连续性

由于空间资源限制或规划的不足,传统森林旅游景区中可能存在景点、酒店以及餐饮、交通、购物、娱乐、会议等设施呈单点式布局的问题,各旅游业态之间的距离或长或短,产业联系少,空间丰富度低。而在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和区域规划确定好合理的空间范围和体量规模,将旅游服务功能集中于同一特定空间范围中,并协调好各功能系统的空间配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讲,综合体将不同功能在空间利用、时间利用上错位整合,将经营活动限制在一定区域之内,有利于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类活动对森林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开发和运营一体化

不同于景区附近通过自然聚集而形成的自发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综合体是一种有着严谨规划的开发模式。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对开发者有较高的要求,在开发建设前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配置各种服务功能。开发者需要对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游客消费偏好等进行详细调研,设计一个合理而有效的开发规划,内容包括如何确定主题突出特色、如何有效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如何设计各种产品和项目、如何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等。规划必须合理可行,方能有效指导综合体的建设和经营。开发者除了开发并独立运营自身比较擅长的项目外,综合体内的其他项目如酒店、商业、娱乐项目等多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来落实具体运营。

(六)业态配比合理性

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由开发者进行一体化开发和运营,在规划时已统一考虑了区域内多条旅游产业链上不同产业、不同部门间的动态链接。旅游综合体的复合性表现在业态的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而是要进行合理的业态配比。综合体内按照旅游市场需求,充分考虑不同旅游消费的特点及以便利性、时间性等因素,有计划地确定业种、业态的配比。综合体内的旅游企业之间是相关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链体依存关系,企业间的竞争是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避免了同业态旅游企业过度竞争的问题。

(七)服务高品质化

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是森林旅游开发的升级模式,为实现良好运营,在服务品质上要求做到高品质化。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立足于优势的资源,建设优良的硬件设施,配备优秀的管理和服务团队,设计优质的旅游产品,建设完善的内部体制机制,致力于为游客提供高品质完美服务。

(八)地方政府参与性

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体量上远远超过一般旅游街区,配备了更为全面的旅游功能子系统和更广泛的旅游业态。综合体的选址、主题确定、产品内容设计、内部企业招商等都会涉及到区域发展、区域基础设施配置、区域价值提升等多方问题,这些往往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综合体的建设及建成后的运营也往往需要借助政府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因此,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也是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特征之一。

三、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开发理念

(一)生态意识贯穿始终

森林旅游地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典型的生态旅游景区。因而在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开发中,生态意识应贯穿于全过程。首先,在品牌定位上应突显综合体的森林生态环境,强调其生态本质。其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将森林景观、森林文化与优质服务融为一体。最后,在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和后续经营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设计和规划,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达到森林保护与休闲度假功能实现之间的平衡。

(二)多重要素有机融合

在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中,应融合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具备较为全面的休闲度假设施和功能。同时也应注意,在综合体内部的功能配置、业态配比、空间利用、运营管理等方面,应根据资源条件、区域环境、市场需求等进行合理规划,不同服务要素相对均衡地分布于综合体中,从而发挥出旅游综合体的规模效应、范围经济及成本优势。

四、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核心功能的选择

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建设之前,必须先确定综合体应如何开发、经营和持续发展,也即首先应该为其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确定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核心功能。旅游综合体是具有复合功能的旅游休闲聚集区,但并非是将多种旅游功能进行简单的叠加,需要在核心功能定位明确的基础上,配套其他功能并体现出对核心功能的支撑作用。在进行旅游综合体核心功能的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资源价值、区位环境、利益相关者等三个维度。

(一)资源价值因素

资源价值是旅游综合体形成的基础条件。从资源价值来看,森林旅游地具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森林旅游地中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是以森林资源及森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体、其它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对旅游者能产生吸引力的各物质和因素的总和。森林旅游资源具有可持续性、景观丰富、生物多样性强、功能多重性、广泛的适应性等特征,为旅游者提供了不同的旅游机会。优越的森林旅游资源,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养生健身、游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但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森林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对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是森林旅游的第一卖点,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其旅游资源的价值就无从谈起,而且对经济价值和人类的生存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不宜过度,应本着生态保护的原则,统筹安排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努力做到不损林木、不毁林地、不改地貌、不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有较大的影响。从地理位置来看,森林旅游地较少分布于城市中心位置,不易受到土地资源和建筑体量等问题的困扰,可以充分开展相关设施建设。但除了少数位于城市近郊的森林旅游地外,大多森林旅游地位于城市远郊甚至偏远地区,缺少了区位交通和客源市场的优势,因而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开发应更加注重其内部业态配置的完善,应具备全面的酒店、休闲、商业、康体、娱乐等多类业态,也要注重对水、电、暖、通信、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三)利益相关者因素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在旅游综合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政府承担着审批、监督的职责,同时也在旅游综合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森林旅游地进行旅游综合体的开发,需要保障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和交通体系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开发者的运营综合项目的能力对综合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应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开发和运营能力。

旅游综合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目标市场旅游观念和消费水平的支持。当前休闲度假正日益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假日结构的不断优化,人们的休闲意识和消费能力正日益提高,我国已形成了庞大的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对旅游功能集成的需求度也在不断增加。森林旅游地也更需要从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来考虑未来发展。

从上述几类因素来看,在森林旅游地进行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所依托的丰富的森林资源禀赋,进一步考虑到区位环境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因素,特别是目标市场因素,可以将森林旅游休闲综合体的核心功能定位为生态休闲度假――依托优势的森林旅游资源,以生态文化为基础,以高质量的有特色的度假酒店为服务主体,通过不断完善餐饮服务、休闲娱乐、体育健身、购物、会展等度假配套设施及不断开展生态休闲活动项目,让游客在全身心享受休闲度假乐趣的同时,充分地体验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加深对森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参考文献:

[1] 罗红宝,林锋.让旅游综合体成为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战略抓手[N].中国旅游报,2010.12.17

[2] 刘小燕.泛旅游时代下旅游综合体发展与创新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14(6)

[3] 李德明,朱生东.城市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2)

[4] 吴章文,吴楚材,文首文.森林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 王文君.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8)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文第2篇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经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的重视。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者可能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能达到4.4%和6.7%。大小兴安岭林区是国家重要的国有林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安全保障基地,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功能。因此,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伊春由森工林区向生态功能区转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伊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实现省委“功能区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森林独特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恢复区域内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迫切要求;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保障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必然选择。

森林生态旅游是发挥独特生态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伊春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伊春由森工林区转向生态功能区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其宏观必然性。

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实现伊春发展理念转变,增强生态意识的必然选择。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人类在经过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严重教训之后的必然选择,与是人类从以往过失造成严重后果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在人类发展中极端重要性之后的历史选择。

伊春市是一个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衰的典型林业资源城,因为经过近60年高强度开发,从总体上看,兴安岭生态处于相对脆弱状态,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生态就是伊春的生命,生态就是伊春的未来。把生态保护好、建设好,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是伊春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对于伊春而言,就是发挥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更是增强生态意识的必然结果。

二、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兴起于最近几年。目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以成为热点和亮点,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将生态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生产力初具规模。已由接待型行业向支柱型产业转变,初步形成了行、住、游、食、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三是在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和区域旅游热线开发等三个层面上,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四是生态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收入迅速增加,初步把伊春打造成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目前伊春森林生太旅游业的总体增长速度较其他行业快。但是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总量还不大,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不协调或不平衡:一是实际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二是发展也不平衡。三是市场结构不平衡。四是速度与效益不同步。虽然游客数量增长迅速,但由于人均消费低,总产出水平并不高。

从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本身看也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底数需要进一步探清,要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是自然景观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瓶颈”。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食宿条件等限制,伊春市的许多资源目前不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开发的景区相当一部分也因“行大于游”问题而处于半闲置状态。如嘉荫的“茅兰沟”黑龙江上的高升滩太平岛和汤汪河的石林等,因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平均日接待能力极低,致使很多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三是资金匮乏是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利的重要原因。

伊春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有效益的开发,很多地方因缺乏经费无力进行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

四是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仍需完善。

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尚未形成合力。由于缺乏宣传经费,加之各自为战,伊春旅游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没有以“中国森林之都――伊春”为整体形象加以宣传,很多旅游精品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

三、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加快伊春由森工林区向生态功能区的转变的对策

1.制定可行性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观赏森林生态环境、领略森林风光,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新型旅游形式。它是21世纪的新时尚产品,是现代林业建设不可科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伊春实现向生态功能区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伊春要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突出林区特色,要在旅游设施建设上、旅游产品上,突出生态优势,力争在发展上快于伊春市经济总体水平,跻身于国内旅游强省、市之列,使之成为伊春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支柱。实现伊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加强对伊春森林旅游开发的领导。建议市有关部门尽快对伊春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帮助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开发步骤、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宝贵资源;建议设立高层次的工作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并协商解决伊春旅游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旅游部门主导职能的同时,进一步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旅游开发的合力。

3.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多争取资金,搞好重点旅游景区的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伊春旅游业发展条件及投资环境;通过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以利吸引更多的外资及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对湖南生态旅游分区作了初步研究,将其划分为4大片区:湘中长株潭革命感悟和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区、湘北环洞庭湖河湖湿地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湘西山水观光和民族风情体验生态旅游区、湘东南名山文化生态旅游区。以有助于突出湖南生态旅游的区域特色、打造极具风格的品牌生态旅游产品。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分区 湖南省

一、引言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1]。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游,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2]。具有范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特性。生态旅游资源有:原生性与和谐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脆弱性与保护性、广泛性与地域性等特性[3],从空间角度可分为:山岳及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绿洲生态旅游资源、河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等,从旅游产品开发角度可分:生态观光旅游资源、生态休闲度假疗养旅游资源、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生态科考探险旅游资源等[4]。

二、研究区概述:

湖南省面积约21.8万K,人口6800多万,分十四个地州市(如下左图)。东南西“三面”环山,呈向北敞开的“马蹄型”盆地,河湖、山地、丘陵广布,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位于两大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共同组成的长江中游大经济区,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铁路、水运、公路、空运优势明显。科教密集,利于高端旅游业的发展。湖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生态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其中世界级旅游胜地3处,1个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5个部级自然保护区,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3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8处部级森林公园[5]。

三、湖南省生态旅游分区格局

根据区内旅游资源组合状况较好、集群性较强;结合行政区划,保证地域的完整性,区域的协作性;突出已有品牌旅游景点;有一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等原则[6]。结合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旅游发展现状[7],划分为以下四大生态旅游区(如右上图)。

1.湘中长株潭革命感悟和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区

(1)区域概况

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娄底,是全省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京广、湘黔、浙赣铁路、京株高速等大动脉的枢纽。多低山,河流、小平原,属典型的秀美多姿的江南丘陵。

(2)资源特色及开发现状

湘楚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堪称“名人的诞生地”、“伟人的故乡”,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长沙古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曾轰动世界,近年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吴简”更是世界奇迹,岳麓书院为宋带四大书院之一,革命活动陈列馆、韶山故居、刘少奇纪念馆、故居、谭嗣同纪念馆等名人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资源 [5]。城市休闲生态旅游以低山森林、湖泊生态景观见长。石燕湖生态旅游公园,群山环抱,山鹰潭生态度假村,是国际会议、商务、生态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的理想场所。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意气风发时代亲临的“桔洲公园”、湘江水上游览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农园生态观光等生态休闲旅游资源都是都市休闲的好出处。

(3)生态旅游功能

生态旅游自然与人文资源组合性较强,功能有:革命文化、湘楚名人文化之旅―“走进伟人的故乡”;休闲度假之旅―山、湖休闲生态游、都市郊区乡村生态休闲体验游。

(4)开发建议:

拉长生态旅游产业链条,狠抓 “伟人文化”生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深挖湘楚文化生态的内涵,提升生态休闲度假村的品味,打造都市周末度假休闲的“长株潭”旅游圈,形成“食、宿、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实现旅游地的产业化。

2.湘北环洞庭湖河湖湿地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区

(1)区域概况

古称“八百里洞庭”,湘境部分349万ha,占87.1%。降水量1200―1400mm [8]。湘北环洞庭湖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型湿地之一。以岳阳市为“北大门”,覆盖岳阳、常德、益阳,铁路、高速公路运输便利,有由武广高铁,石长等铁路。

(2)资源特色及开发现状

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区、低山森林资源、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古迹众多。生态旅游是湿地景观最重要、最合理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之一,是中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最佳策略 [9]。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众多有特色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胜古迹,举世闻名的岳阳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湖中有山湖滨有楼的“山―湖―楼”风景画卷,历代诗人骚客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寻夫到君山而葬于此,二妃墓周斑竹丛生,令人神驰;享誉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屈原怀才不遇而自沉汨罗江,江畔百姓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殉难日)举行盛大的“划龙舟”竞赛活动[10];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典型,有6类44型221个景观、动物有281科1156种[8]。湿地自然与文化景观并举、生态农业发达,是具有世界独特意义的湿地风景区。

(3)生态旅游功能

以湿地为核心,开展湿地生态观鸟、观光休闲、生态度假、生态科考,民间文化生态体验之旅―走进“龙舟之乡”、划船竞技活动、过“端午节”吃粽子、品味桃花江“美人”文化和安化黑茶文化、玩转“国际竹海”品、生态探寻“人间仙境”等。

(4)开发建议

深层挖掘洞庭湖的历史农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内涵,加大生态竹文化产品和国际黑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适时面向国际开发“美人文化”,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类型,形成有特色的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组合。竭力提高“北大门”旅游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环湖区资源整合,协作开发,努力打造世界级的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3.湘西山水生态休闲和民族风情体验生态旅游区

(1)区域概况

以张家界为旅游中心地城市,涵盖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以怀化为“西大门”,是湘黔铁路和焦柳铁路的交汇枢纽,区内有纵贯南北的石怀、长石铁路与长沙相连。

(2)资源特色及开发现状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有世界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亚热带森林、谷壑、溪涧、烟云、溶洞和淳朴的田园风光、构成一幅奇、幽、险、野、雄的立体长卷画,完整而原始的生态环境,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动物园”,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茅岩河自然风景区和金鞭溪、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天门山风景区等生态旅游资源。湘西凤凰古城,文豪―沈从文的旧居,其城墙有“南方古长城”的美誉。南华山森林公园、猛洞河漂流区、火岩溶洞群旅游区。

(3)生态旅游功能

具有结构合理、集群性好、系统性强、深层次生态旅游。其功能有: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游览观光、森林生态度假休闲、登山探险、漂流运动、地质科考、科普教育、少数民族风情游、古城文化生态体验游等。

(4)开发建议

重点建设和开发山水观光、民俗风情、生态休闲、漂流探险等旅游产品,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4.湘东南名山文化生态旅游区

(1)区域概况

涵盖衡阳、郴州、永州、邵阳,以衡阳市为中心,郴州市为“南大门”,京广、湘桂铁路奠定了坚实的交通运输基础。

(2)资源特色及开发现状

衡山以“五岳独秀”著称于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著名的宗教名山,佛、道、儒都有过鼎盛期,故有“三教鼎之源为衡山所独擅”。具有“深山藏古寺”的“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观光、度假、避暑、宗教朝拜的的理想胜地。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开创者,崩葬于此,炎帝陵是谒陵祭祖、文化生态体验的旅游胜地。九嶷山风景名胜区,碑林风景名胜区的“潇湘夜雨”、舜皇山舜皇岩、国家森林公园,阳明山游览区、国家森林公园。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风景区,被许多地质地貌学家一致认为胜过福建武夷山、广东丹霞山,可与武陵源、桂林山水媲美,是世界自然遗产的候选。

(3)生态旅游功能

南岳生态观光、森林生态休闲度假疗养、丹霞地质地貌考察、生物普查、登山竞技;走入“宗教秀山”游,“舜、炎两帝历史文化”游,开展海内外佛教朝拜仪式等生态旅游项目。

(4)开发建议

深层次挖掘名山宗教文化,突出寻根朝祖的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康体保健旅游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加强区域旅游的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产业化。

四、结语

湖南省生态旅游分区格局的构建应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突出重点旅游景点和新景点建设相结合,打造产业品牌,形成极具风格的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应运用区域发展理论中的增长极、梯度、点―轴开发,区域发展阶段等理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循序渐进、有目标、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逐步形成名山大川、河湖湿地、都市休闲、湘楚文化、民族特色的分布格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稳步实现湖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经济地理.1996.16(1): 107-112.

[3]杨桂华.论生态旅游资源.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9.25(6):33-38.

[4]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类型和评价体系.生态学杂志.2004.23(2):109-113.

[5]何礼荪等.中国旅游景区(点)度假区(村)纵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241.

[6]李春友,张晨玲.河北省生态旅游分区格局研究.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06-212.

[7]黄静波.湖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的构建与优化.旅游学刊.2008.23(2):51-55.

[8]王保忠.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0-15.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文第4篇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系列生态旅游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杨桂华,2004)。按照现阶段人们开展海洋旅游活动的区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为海岸带旅游(coastaltourism)、海岛旅游(island tom'ism)、远海和深海旅游(oceantourism)(潘海颖,2007)。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定义为:以海岸带、海岛、远海和深海等海洋空间区域为依托,具有鲜明生态特征,注重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具有一定景观和界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其中包含具有观赏和保护价值的海洋动植物、海洋地质构造、海域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一些相关的人工要素。

开发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其本质是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社会劳动过程。旅游开发往往强调因地制宜,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既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资源是推力,市场是拉力;调查、规划、建设、经营、评估贯穿着开发的始终。

二、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回顾

国内外最早和最为系统的生态旅游景区是通过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开发的。生态景区的理论研究晚于实际生态景区的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研究较多。岛屿以及小岛国最具代表意义的3s度假胜地受到较大关注,研究方向有物种特有性、生态系统独特性、地方人文感觉(sense nfplace)、旅游业依赖性、近海珊瑚礁开发、岛屿脆弱性等(David Weaver,2001)。

瑞士学者以西班牙东部巴利阿里群岛(BalembicIslands)等4个地中海岛屿的生态开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结构、当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态措施(当地政府政策保证、ISOl4000论证、生态标签)等方面做了详尽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态景区的九项评估指标(Dimitrios 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态旅游:议题与实践》专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滩、海面、海岸带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调控理论;另一方面,用6个案例来考察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实践,比如马来西亚Sipadan小岛的潜水旅游、爱尔兰Shannon Estuary海滨的观鲸活动等(B.Garrod,B.Wilson and J.Wilson,2003)。

在我国,针对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提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原则。2002年,朱龙研究了蓬莱旅游度假区的再开发,提出蓬莱、长岛的生态旅游开发;周国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发表了系列论文,如《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为例》(2006)等。但涉及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论著,较为鲜见。

三、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范式

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一)景区开发条件分析阶段

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中,除了旅游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本文对此两项分析,不再展开)以外,首先要考虑景区环境质量,其直接影响景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开发项目的环境调查范围至少应是景区半径的1.2~1.5倍,通常需要确定景区环境调查的指标体系。

第一,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其中自然亚系统是环境调查的重点;既包括现状调查,也包括历史变迁的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海岸带和海岛地理地质、海水、动植物、气候、土壤及土地资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污染危害)等等,重点是海岸与海洋资源状况、利用状况与利用潜力,特殊环境(如:河口、海湾、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环境特点与问题。

第二,景区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包括景区生态系统分析、资源态势分析和综合分析。景区生态系统分析着重景区生态结构分析(即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过程分析(分析生态运行过程,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内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区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环境功能需求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对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资源态势分析着重景区的资源种类分析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考虑资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护稀缺资源,做到用养结合、采补平衡。综合分析的重点是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如淡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种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载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明确景区生态系统特点和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分析景观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依赖程度和保护要求。

(二)景区生态功能区划阶段

在景区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提炼出景区生态特征、确立景区的生态保护原则、明确景区生态保护对象。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保护对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我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构成了国内独有的海洋大漠风光;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域重要的贝藻类基因库,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域生态系统、贝藻类。

景区功能区划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最终表达形式。海洋是景区开发的主体资源,海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旅游是其主体产业。常见的海洋旅游景区的功能区有:自然保护区、特殊环境、风景旅游区、公园、特殊保护地、特产地、居住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明确的界域和明确的功能目标或指标。景区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动之中,其功能区划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三)景区市场运作阶段

虽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但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护区和珊瑚礁生境。在坚持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也能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遵循旅游开发的原理,进行景区的合理定位、设计和建设,进行品牌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广东省南澳岛于2005年成为中国首个国家4A级海岛生态旅游景区。该岛海上生态游、渔区风情游、风车阵浏览、国际候鸟天堂岛屿观鸟游、搜猎海洋奇观、观看南粤第一道曙光等20多项海上生态游乐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形成独特的南国海岛生态旅游品牌。

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区以优秀的生态资源、优越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CCC/UN)授予了“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光荣称号,结合宗教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世界佛教圣地、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四)景区动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景区水环境影响评价、景区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动植物影响评价、景区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2007)。而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所依托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称谓而又很难准确描述的术语。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除潮间带外,一般可以分为浅海带或叫沿岸带和外海带两类生态系统(毛永文,2003)。在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浅海带生态系统,即自海岸线起到水深200米以内的全部大陆架,其湾、红树林、沼泽地带等区域较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观赏,比如观鲸,需要考虑到远洋海区的生态状况。

第一,景区水体影响评价。其指导依据主要有海水水质标准GB309q、《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海洋监测规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区物种影响评价。主要关注海洋动物习性改变、生境变化、物种迁移和繁殖能力变化等方面,主要指标有物种数量、多度、性比、年龄比。

第三,景区景观影响评价。斑块、廊道和基质是其主要对象,景区开发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可以用来进行景观影响评价。主要有形态、线形、色彩和质感等。

四、结论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文第5篇

旅游资源本身是完整的,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把握也是整体的;同时从主要属性看,旅游资源自身是自然或者人文的,而不是行政区划或部门职能的。但是在现实中,旅游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区域分割却很突出,这导致旅游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利用难以实现,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地方把目光投向了旅游资源一体化。所谓“一体化”指的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措施。”参照这一定义,“旅游资源一体化”则是在尊重游客对旅游资源整体感知和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打破部门或区域的分割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管理和开发,从而全面提高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一种措施。目前,对旅游资源一体化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整合旅游资源部门与旅游部门,成立相应机构这一种方式上。从各地的实践看,一些新的旅游资源一体化方式正在出现。大体而言,主要有三种:

一是职能一体化。这是目前各地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的主要方式,也是被旅游业界所熟知的方式。由行政职能分割造成的旅游资源低效利用,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比如在一个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可能分属建设、林业、水利、宗教、文物等部门,旅游部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很难协调各方利益,“各自为战”的结果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也必然会削弱当地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通过整合部门职能的方式来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可以使部门之间的外部矛盾在机构内部得到协调和化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省就在以职能一体化促进旅游资源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97年,市天台县依托部级风景名胜区成立了天台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由一名县委副书记担任管委会主任,县风景旅游局局长兼任常务副主任。1998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县(市)一级根据风景与旅游一体、产品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原则,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统一的管理机构”。按照这一要求,多数县(市)都已经成立了风景旅游局或者文化旅游局。除之外,全国还有许多县(市)采取类似做法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比如江苏无锡的江阴市园林旅游局,山东济宁的曲阜文物旅游局,的市林业和风景旅游局。总体来看,这一种旅游资源一体化方式多集中在县一级;由于部门职能整合难度较大,这一做法在市一级并不普遍。目前有所突破的是,2009年南京市把园林局的景点管理职能并入旅游局,成立新的旅游园林局。2011年舟山提出建立风景资源与旅游管理一体化体制,尝试在市一级通过管理权限的整合和集中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需要指出的是,职能一体化的做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旅游部门以旅游资源一体化为由扩张“地盘”,侵蚀其他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力,而应该看作符合当地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一种制度创新。比如,邛崃市新成立林业和旅游管理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通过机构调整,将邛崃丰富的林业资源利用起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而新机构的局长也是由原来的林业局局长担任。预计未来随着旅游资源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区县一级机构改革的深入,这种将主要旅游资源部门与旅游部门合并的方式将会在更多地方推行。

二是区域一体化。这是通过调整行政权限或区划,将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单独划出来进行管理和开发,从而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的做法。与“职能一体化”主要涉及与旅游相关部门职能的整合不同,区域一体化则是以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式来打破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比如武当山,过去由于体制不顺,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设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独立的县一级政府职能,并通过封闭管理,全面负责武当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通过提升武当山特区的行政权限和采取相关配置措施,武当山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较之武当山,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的做法则更具典型性。为更好利用秦皇岛高品质的沙滩、大漠,泻湖、沿海林带等滨海旅游资源,河北省将秦皇岛下属的昌黎、抚宁两县沿海425.81平方公里的区域单独划出,成立了北戴河新区。秦皇岛市希望通过围绕旅游资源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对优质旅游资源进行集中开发,实现旅游业的集聚发展,进而打造以人文和生态为核心的中国北方休闲、旅游、文化新区和国际知名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此外,采取类似做法的还有天津滨海旅游区。这一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是天津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中唯一以旅游为主导功能的综合性城区。作为一个新设立的区域,滨海旅游区也是天津深度挖掘其滨海旅游资源,促进滨海旅游资源整体利用的一种积极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一体化方式虽然以旅游业为特定区域的主导产业,但是在区域内并不排斥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一体化不仅是旅游资源的一体化;作为独立的行政区域,还必然会涉及到产业发展之外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对于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而言,区域一体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资源一体化,也有利于形成旅游产业聚集区,但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是非常慎重之事,比在市一级或者县一级调整几个部门难度要大得多。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哪怕乡镇一级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都需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总体来看,对旅游业发展需求迫切,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分割又很严重的区域而言,区域一体化的方式值得尝试;但由于这种方式牵涉面太宽,并不适宜作为旅游资源一体化的主要方式在全国大范围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