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脑瘫儿童 康复训练 效果研究

作为一名康复训练教师,要学习善于观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训练对象。教师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而且还要观察其他儿童,因为有些脑瘫患儿肢体障碍的程度很轻,在测试中很难观察到,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较易观察到。所以康复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观察。观察还需更仔细、更细致、更入微。有时学生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障碍确是脑瘫的诊断重点。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外还需多比较。要边比较边观察。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要多种途径进行比较,边比较边思考边摸索。本文所研究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社区我们筹划了近2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社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与社区康复工作,包括了脑瘫儿童康复培训的各个方面任务。

一、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训练基本情况

本文所列举的开展脑瘫儿童社区康复训练大致有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工作点,对社区中学龄前儿童进行脑瘫筛查,将确诊的脑瘫患儿作为社区康复对象。

以康复教育中技术资源中心,城区妇幼保健院(所)为网络依托,社区训练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支撑点,家庭为网络终端,建立省、市、区、社区、家庭脑瘫儿童康复网络。信息反馈通过工作联系单及走访社区和家庭两条途径。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培训各级儿童保健医师,培训内容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方法、脑瘫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措施、社区和家庭康复要点等。

二、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体系的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师利用儿童保健系统营养体系,3岁以内在社区健康体检中进行筛查3-6岁在幼儿园和社区中进行筛查,发现疑似脑瘫病例,以联系单的形式转入儿童康复教育中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病例确诊以后根据自愿原则设立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

对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患儿进行儿童发育表测试和统计后对照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系统有效评估。其社区儿童保健医师每月1次对康复指导组患儿上门进行康复指导,为期6个月。资源中心人员对康复组每位脑瘫患儿行1次随访指导。

三、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结果对比分析

城区筛查结果,疑似脑瘫152例,确定为脑瘫患儿的119例。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本次社区康复指导组32例,对照组22例。54例中接受过专科康复教育中或康复机构3个疗程(30次)以上康复治疗的患儿42例,其中康复指导组32例中25例、对照组22例中17例,分别占到比例为78.13%和77.28%。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也有点滴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康复训练的进程比较长,由于有些学生错过最佳训练期,年龄较大了,训练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灰心,哪怕有点滴的进步是成功的,哪怕没有恶化,没有进步同样也是成功的。不要轻易放弃。其次,积极提高训练效率。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如训练时间有限,就应多投入时间在年幼的孩子上训练。最后,加强家校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应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理解。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训练,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各种培训康复训练后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四、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效果

社区康复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康复培训途径,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和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我国社区康复起步于较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但是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可推进的模式。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可以说还是一个空自。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社区康复依托妇幼保健网络开展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作者认为专科康复教育中与社区妇幼保健联手、儿童保健医师上门指导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应该是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五、结束语

康复专业人员应经常性的主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与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和患儿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维护和完善转介、咨询、指导、服务网络。使这项工作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从晓峰.李沂靖.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启小[[J].理论学 F11.2002, 112: 51-52

[2]李晓捷,智障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特点及现状,临床康复.2004. 24: 5096-5097

[3]叶仓甫、乃炯.知觉动作发展训练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第2篇

摘要:跨栏跑运动做为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田径项目之一,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必须从少年时期抓起。针对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各方面特点,阐述了一些跨栏业余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旨在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关键词:少年儿童;业余;跨栏跑;训练

跨栏跑,是田径运动中技术相对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根据业余体校跨栏项目的最小年龄13岁的参赛要求,跨栏项目运动员的培养最理想的阶段,应从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就开始进行训练。而跨栏跑项目的特点和业余训练的性质决定了训练时间没有保障,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阶段容易出现很多技术错误。因此,如何在这种条件下使少年运动员尽快克服技术难度,达到应有的水平,完成各级比赛任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许多跨栏教练员需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跨栏跑的特点和笔者的亲身体验,谈一下针对少年儿童跨栏跑业余训练中的―些探索和思考。

一、明确训练的指导思想

要做到训练方法的科学合理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使训练中出现的矛盾得以分析和解决。其次,教练员要怀抱强烈的责任感,加强跨栏跑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方法的理解,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跨栏项目的业余训练中。再次,教练员在跨栏训练中应注重对少年运动员身体体能、运动技术、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由此可见,指导思想是辨证统一的,明确了训练的指导思想,更易于训练的开展,更易于达到充分挖掘少年儿童在跨栏跑运动方面的潜质的目的。

二、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树立一个科学的训练指导思想固然重要,激发学习热情也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的兴趣,可以提高训练中的积极性,使少年儿童对长期的艰苦训练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在身体训练的同时注意观察少年儿童的心理规律,当运动员对训练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大家观看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跨栏跑比赛节目,例如刘翔2004年奥运会110M栏决赛,同时结合跨栏跑训练的音像资料,讲解跨栏跑的技术要领。精彩激烈的比赛片段将为国争光的梦想植入少年儿童的心里,使少年儿童产生刻苦训练实现梦想的积极态度。另外,电影中运动员规范合理的动作示范,使少年运动员对跨栏跑的动作要领产生强烈的感性认知。通过这些方式,均可以促使少年儿童对跨栏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训练热情,这对于接下来的技术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的跨栏跑运动训练方法

由于跨栏跑项目的特点,要求全身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技术复杂度高,使少年儿童选手在业余训练各个阶段(10~17岁)都会出现一些技术错误,如:起跨消极、起跨点过近、全脚掌着地、重心较低、直腿攻摆、蹬地不充分、跳栏、起跨腿后拖、没有积极提拉、下栏后停顿、上体过直、重心落在下栏点后面等。要想使少年儿童较快地掌握跨栏技术、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在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结合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力量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一)力量素质训练

由于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

10~13岁的少年儿童的力量训练,应以发展各个身体部位的一般力量为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并增强肌肉内的协调性,特别是脚掌、踝关节小肌群等部位肌肉的协调发展。练习主要进行动力性练习,而因尚未发育完全的无氧代谢系统工作能力较差,尽量避免或减少进行静力练习,而以动力练习为主。

14~16岁的少年的力量素质训练,应以发展全身肌肉的力量为主要任务,达到增大肌肉横断面积的目的,可以通过大量的负重训练。同时肌肉群的绝对力量如起跨时的蹬伸力量,对跨栏技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也需通过训练进行加强。

要发展这个年龄段儿童全身肌肉力量的有效方法,均应结合跨栏跑的技术特点并以速度和力量为重点训练方向。如采用立定跳、蛙跳、立定三级跳、多级跳、跳栏架及台阶等各种跳跃练习;抛实心球、铅球、举哑铃、拉皮条以及轻杠铃等轻器械练习;杠铃推、挺、抓、卧推及下蹲等较重的力量练习;以及各种综合练习器械。

(二)跨栏跑专项技术训练

少年儿童跨栏跑项目的专项技术训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提高少年儿童业余跨栏跑训练的效率。

1.初始训练阶段。初始训练阶段是以发展速度、灵敏度和协调能力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速度能力的训练方法为,短跑训练贯穿于全年训练计划中。要突出跨栏跑速度“高重心,快频率”的技术特点,可进行平跑速度训练。对于初步的动作定型的养成,可以采用走栏和慢跑上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在这一阶段,训练量的70~75%应为一般的身体训练,10~15%为专项的身体训练,10~20%为技术的训练量。同时,教练员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实际年龄与生物年龄,结合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训练水平,针对性的控制和调整训练量和负荷能力。

2.基本训练阶段。基本训练阶段是以发展跨栏跑技能为主的阶段,初步形成良好的跨栏跑节奏感。这个阶段的前提为全面发展运动技能,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通过“三步上栏”的方式,步骤一般为先跨3~5栏,后跨6~8栏。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总数为30~40个栏架的三步上栏练习,以及一次短距离总数为10~15个栏架的跨栏跑练习。同时可穿插增加趣味性的跨栏跑练习例如5步过栏跑、7步过栏跑或者降低栏高和栏距的跨栏跑的方式提高少年儿童训练的情绪和兴奋度。

在这一阶段,一般身体训练量为30~35%,在总训练量中的比重要相应减少;专项身体训练量和技术训练量的比重逐渐加大,分别占总训练量的30~35%和30~40%教练员在进行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量安排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生理特点。首先不宜在跨栏跑训练中安排过多的极限负荷的跑步训练;其次,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多年的跨栏跑训练计划特别是负荷强度增加的幅度。过多的极限负荷跑量和不适宜的负荷强度使运动员易形成早期的神经损伤和速度障碍,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造成影响。

此外,这一阶段的跨栏跑训练是培养少年运动员节奏感和栏感的有利阶段。节奏感和栏感是运动员发挥技术和速度的基础,它是一种跨栏运动员对栏间跑和全程跑的空间感觉。

(三)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训练手段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避免好玩的少年儿童对单调的训练产生厌倦情绪。

2.在全面发展素质的基础上,专项身体训练的比重应逐渐增加。

3.不仅要注重跨栏技术的训练,也要注意培养节奏感和栏感。

4.应突出速度性力量训练,尤其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型力量素质训练为主。

四、业余少年儿童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刘翔的成功经验表明,体育竞赛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长期稳定的技术能力是保持运动水平的基础,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

首先,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时期掌握正确的专项训练方法,打好跨栏跑技术基础,有利于延长将来的运动寿命和保持运动水平。掌握运动技术水平是影响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足够掌握好各种运动技术。我国许多运动项目重能力轻技术的倾向从少年业余训练阶段就开始存在,由于薄弱的技术基础、错误的技术定型和不够科学的训练方法,导致了伤病的发生,很多运动员均走上了早熟早衰的道路。因此,少年业余时期就开始进行专项技术训练,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学习动作技术,打好早期专项化基础,是达到高水平的关键。

其次,跨栏跑项目的特点,需要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跨栏跑运动包括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以及跑跨结合技术和冲刺技术等多项技术环节,训练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只有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扎实的基础学习,掌握规范的动作要点,在成年后进入专业队伍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五、结论

我国现行的业余训练体制,使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面临训练时间没有保障的问题,对于技术难度大且必须有足够稳定时间进行系统训练的跨栏跑运动项目,一个合理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制定和完善是值得广大教练员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训练指导思想,提出在培养少年儿童对跨栏跑运动兴趣的前提下,要遵循少年儿童运动员生理心理和认知的规律,合理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最后对从少年业余时期就进行跨栏跑技术训练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跨栏跑运动少年业余训练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田径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沈小坤.跨栏运动员的训练法[M].南京:江苏体育科技出版社,1982.

[4] 陈小蓉.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1996,(3).

[5] 于遐著.田径运动员心理品质分类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6,(5).

[6] 冯树勇.刘翔带给我们的思考[J].新体育,2004,(10).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采用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分析观察法,对进行网球学习的少年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少年儿童的网球训练中主要存在学习兴趣不足,训练方法单调、意志品质薄弱的问题,针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少年儿童网球训练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网球训练 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网球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李娜、郑洁、张择、吴迪等一批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我们这样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少年儿童网球训练落后就是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调查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网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网球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网球水平的发展。

一、少年儿童网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年儿童网球训练兴趣不高

兴趣是指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也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索、接近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某种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争取达到预定的目标。对于5-10岁的少年儿童来说,还是在玩的时代,在心理上,此阶段各种活动的目的性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性,他们更多是追求趣味性和游戏性。

从表1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有53.6%的少年儿童对网球训练持有一般的态度,而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少年儿童仅占23.7%。男生感兴趣的比例要比女生多。由此可以看出,少年儿童在网球训练中的兴趣性不高。

(二)少年儿童的网球训练方法单调

少年儿童大脑皮质细胞发育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专注一种活动,而单调复杂的练习能对大脑皮质活动起抑制作用,易导致少年儿童注意力的分散,降低练习效果。7-10岁儿童注意力集中只能保持20min以内,11-13岁保持在25-30min以内。由于注意力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注意力的选择性受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意识倾向所制约。网球训练过程中,练习兴趣性越大就越能引起少年儿童注意力的集中,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学习的效果。所以,采用一定的游戏和玩耍形式在少年儿童运动员初期训练有助于提高训练的质量,提高他们对网球运动的热爱,激发训练热情。

调查研究发现,在少年儿童的网球训练中,存在训练方法相对单调,趣味性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使得很多少年儿童对网球训练逐渐失去动力。

(三)少年儿童网球训练意志薄弱

每一名优秀的网球运动员都拥有钢铁般强大的意志力。我们常常看到的画面是运动员们在底线大力的抽杀,这是一种力量的对抗、是耐力的竞争、更是一种意志力的比拼。

在接受调查的少年儿童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爱护有加。再加上少年儿童的生理,心里发育尚未成熟,而表现出意志力差,情绪控制能力弱的现象。

二、少年儿童网球训练的对策

(一)以鼓励为主,提高少年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

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优点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二)以模仿为主,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多种练习方法兼用

少年儿童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练员多做示范动作,在少儿头脑中建立基本的动作概念,然后再结合球拍和球,体会所做技术动作的整体感觉。在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使少年儿童熟练掌握各种击球动作和移位的步法,由于网球运动是开放性体育运动,不同于体操、跳水等非对抗性运动,在比赛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来发挥自己的水平。以此为出发点,在平常训练中,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还应进行实战模拟训练。

(三)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难度,培养少年儿童顽强的意志品质

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在训练过程中应因材施教,选择适当难度的训练内容,培养少儿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利用训练手段的调节,注重少儿积极性的调动,正确引导,培养开朗坦诚、果敢坚定、勇于挑战的优良性格,鼓励他们的训练斗志,以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心,让少儿开动脑子去发现问题,并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的评价反馈帮助少儿逐步建立起自我评价体系,形成有效优良的自控能力,真正具备意志坚毅,果敢自制的品质,使少儿技术走向成熟。

三、小结

针对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和特征,应结合网球训练的特点,培养少年儿童对网球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多种训练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具备果敢坚定、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成为我国网球运动的后备力量,为我国网球运动早日走向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网球[M].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中国网协.2006.

[2] 尼克波利泰里尼,陈毕欣译.网球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社.2008.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第4篇

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

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儿童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对体态进行一定的塑造、培养,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舞蹈可以保障儿童的体育锻炼,以及可以适当的调整儿童的营养结构,提高了儿童的身高机制,为儿童的身体素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如,适当的舞蹈训练有助于儿童骨骼、肌肉和肌腱的发展,可以通过舞蹈的训练矫正儿童的不良体态,也可以增强儿童的体制。

二、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舞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也会对儿童的性格培养产生一定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以及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所生活的环境。外界因素对他施加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形成自我效能感,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比如,在各个团体货单中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为人处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氛围,对儿童学习的帮助性很大。

(二)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儿童的意志力发展

在舞蹈教育的环境中,舞蹈的持久性和磨练性可以不断地加强锻炼儿童的毅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意志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舞蹈教育它是一个持久的训练过程,如果过程中半途而废,想要再重新开始,便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甚至比重新开始还要难上加难。而舞蹈的训练环境可以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外部的鼓励优势的场所。

通过实际的调查也可以证明,经常参加舞蹈训练的儿童,在其他项目的活动中,他的独立性和毅力,受挫能力,都比其他同学要表现的好一些。

(三)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舞蹈的训练中,不只有动作的技巧和规范性,它还具有音乐细胞的熏陶。在儿童努力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他要一直的集中注意力识记节奏和动作的配合,甚至还有动作和队形的变换。他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儿童的记忆力,并且也锻炼的儿童的注意力。

比如: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也会时常的对动作进行修改,这就需要儿童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的发散。并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出来的东西往往让人焕然一新,想法奇特。并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在舞蹈中的自由性和开拓性,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四)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

舞蹈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美”,身形美、寓意美以及表达的情感美等。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意识到动作的规范性和舞蹈带来的美感。在舞蹈的过程中,开始着重追求美的意识,能够使自己的形态和动作表情都得了发展,动作的协调性一致。当和没有参加舞蹈训练的同龄儿童相比,他们都对美的定义和要求远远的高出了他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培养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和判断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特点的儿童才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及时的了解儿童的强项和弱项,采用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其加以训练,提高教的效果,并且对学生的身体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在孩子训练的过程中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练好舞蹈的基本功。

此外,儿童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训练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练舞额态度也是训练孩子舞蹈的关键性因素。家长的支持有助于孩子对训练的积极性,并且也为孩子的兴趣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也影响孩子的舞蹈发展,老师的教学水平,方法和手段都应当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并且在教的过程中贯穿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舞蹈教学顺利的开展。

儿童体育训练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提高路径

学前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其中,儿童歌曲弹唱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本专业学生未来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以训练儿童歌曲弹唱能力为基础,促使学生将声乐、视听等能力整合训练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歌曲弹唱学习是对学生的手、足、口、眼等各个部位展开综合性训练,是学前教育学习的基础技能。由此,在幼儿园的教学安排及日常游戏中都需要对歌曲弹唱能力训练加以重视。[1]通过本文分析,期待本专业学生能够更高层次的掌握弹唱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1 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能力现状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儿童歌曲弹唱能力技能掌握上相对较差,大部分高专院校生源来自县、镇等地区,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甚至部分学生在掌握儿童弹唱技能上,需从基础学起,短时间内期待学生弹唱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较为困难。再者,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不够端正,对于儿童弹唱训练认知不够充分,技术水平亦掌握不足。无法将儿童歌曲弹奏以及演唱较好的结合,容易出现紧张忘词等情况,导致歌曲伴奏及演唱不能极好的融合,无法达到歌曲弹唱的优良水平。这是当前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教育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2 当前学前专业儿童演唱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对儿童弹唱能力训练重视度缺失

古语云:“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本专业学生缺乏对儿童歌曲弹唱训练的重视程度,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多数尚未达到痴迷的程度,其技自然不良,这是弹唱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思想上对儿童弹唱能力训练提升的认识相对不足,歌曲弹唱技能掌握不够全面,缺乏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在歌曲弹唱的学习中,认为基础知识已掌握,训练的意识则松懈下来,导致儿童歌曲弹唱所需的技术能力掌握不够充分,影响高水平素质的发挥。

2.2 学校对于儿童弹唱教学与实践脱节

本专业儿童弹唱能力教学安排,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成为影响学生能力掌握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音乐基础的掌握相对薄弱,在实践教学中,儿童歌曲弹唱等技能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育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一定差异;甚至部分学校实行分散性教学,将钢琴弹奏课程与声乐课程分开安排,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将弹唱技能加以整合。[2]在此种教学课程安排下,容易出现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及喜好程度偏向性训练技能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弹奏、演唱素质等方面的良莠不齐。

2.3 缺乏幼儿弹唱教学的实习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但目前,高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实践训练相对缺失,学生虽在教学实践中较好掌握幼儿歌曲弹唱技能,但在实际应用及实习实践中却容易出现差错。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实践经验极少,缺乏与儿童面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影响学习实践效果。学生训练实践体验相对不足,实际应用能力与儿童歌曲弹唱技能无法实现有效的融合,不能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从而影响了学生弹唱状态的良好展现。

3 提高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能力的措施

3.1 提升学生重视程度,分层次开展教学

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能力的提升,应该注重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实行分层次教学,使得学生认识到弹唱技能融合的重要性,意识到将弹奏及演唱共同训练是学前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部分,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开展儿童歌曲弹唱能力及技能的训练。[3]对于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专业教育,实行分层次教学,对学生的乐理知识、弹奏技能以及声乐表演能力等都进行分层次培养,结合学生的学习及掌握速度划分课程教学进度,促使学生充分掌握乐理基础知识,明确声乐历史内容,全面掌握循序渐进的弹唱技能学习方法。

3.2 科学安排教育课程,充分结合实践需求

本专业教学中应科学安排弹唱训练,学生歌曲弹唱技能培养加以整合,避免弹奏和演唱技能的分散安排。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歌曲弹唱技能课程的规划,强化弹奏基本功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儿童歌曲类型并准确选取适合的和弦能力。[4]演唱能力训练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基础音乐知识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在弹唱中将歌曲情感充分表达。此外,儿童歌曲弹唱并非单一性的课程,而是在钢琴弹奏及声乐基础上开展的音乐技能训练,学生应当必备扎实的钢琴演奏能力。

3.3 强化专业教学监管,提供实践训练平台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歌曲弹唱能力,应重点加强专业教学的监管,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充分掌握弹唱理论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实践训练,促使学前专业学生能够流畅的将儿童歌曲弹唱技能加以应用。[5]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弹唱课程设置的内容及环节进行监管,提高弹唱能力的培养力度及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还应当对教学评估加以落实,对学生的弹唱技能训练水平进行考核评估,督促学生树立主动训练的意识。

4 结语

弹唱能力是学前专业学生学习中的基础能力,是学前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础技能,高效的儿童歌曲弹唱能力有助于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有效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使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今后,在学前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应积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儿童歌曲弹唱技能的认知,重视弹奏及歌曲演唱等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训练,提升歌曲弹唱实践水平,促进儿童歌曲弹唱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为学前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印亭蓉.浅析如何提高学前专业幼儿的歌曲弹唱能力[J].艺术评鉴,2016(12).

[2] 潘晓华.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5(12).

[3] 李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浅谈[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