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生保健服务

养生保健服务

养生保健服务

养生保健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保健服务行业;保健市场;政策建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0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7-0008-04

Policy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Health-care Service Indu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Zhe1, LUO Wei-Fang1, CHI Fen-fang2 (1. Chinese Medical Development Center,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CM health-care service industry is in a rapid growth phase. It is important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and boost domestic demand in health-care industry. Although TCM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health-care industry, lack of technical standards, industry standards and related policy have led to market chaos. Limited by inherent concept of TCM health-care services and the existing enterprise scale and level, health-care services cannot get sufficient play. This article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TCM health-care service industry, and provide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management system, industry access, and personnel quality.

Key words: TCM health-care service industry; health-care market; policy suggestion

目前,我国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业发展无论社会需求还是发展氛围,都处于机遇空前的快速上升阶段。但与此同时,由于相关技术标准缺失、行业规范及配套政策缺失,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市场乱象;另外,由于民众固有观念和现有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企业规模、使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国家有必要开展相应的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中医药保健人才培训,进行中医药科普推广宣传,并建立“治未病”中医社区平台;在对应的政策层面上,从管理体制、立法、人才队伍建设、标准建设和财税支持等领域,化解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现状

1.1 势头迅猛

近些年,中医养生馆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所涉及的行业有足疗按摩行业、保健品行业及中医药行业等。另外,在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药制药产业之外,以“养发、养颜、养生”为核心的消费品走进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医药传承和普及的重要一环。以霸王集团为代表的中医药日化企业日渐走向中医药文化的舞台中心,引领现代中医药回归中医中药养生时代。中医药养生是防病治病不可或缺的保障,有独特的养生文化,现代中医药养生在延缓衰老、维系健康方面引人关注。以养生、养发、养颜文化建立起中医药日化完善的产业链也是中医药产业化、品牌化的一次创举,开创了中药日化科技应用新时代。

1.2 氛围良好

近年来,我国养生保健服务业的经营、服务、营业网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①经营由过去单一的大众浴室转向桑拿、保健中心、休闲会馆等多种方式。②服务由过去单一模式向休闲、保健、娱乐、餐饮多功能转变。许多养生保健企业将休闲、娱乐、美容、保健集于一体,提供多功能服务场所,带动了化妆品、纺织品、啤酒及保健饮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③所有制形式由过去单一私有制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资经营等转变为多种形式。形成营业网点多、服务功能多、经济成分多、消费层次多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国外一些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如韩国汗蒸、日式岩盘浴、泰式按摩、印度SPA等进入,使我国养生保健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格局。中医药健康产业如何在此养生保健服务业良好氛围中立足并分得一杯羹,是中医药决策者和所有中医药健康产业同道所面临的挑战。

1.3 社会需求强烈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消费者对养生保健服务与产品的现实保健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诸多不良习惯造成身体透支,导致亚健康人数众多,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慢性病人群的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中医养生产品。

2 存在的问题

2.1 养生保健市场亟待规范

由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标准缺失、行规混乱、多头监管而力度均不到位等,导致养生保健服务市场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该服务领域的工作性质难以吸引较高文化从业人员,目前从事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其整体文化程度低、中医药专业知识缺乏,业务技术指导不足,因而即使服务做得很到位(这意味着经营成本不低)的养生馆,也无法收取高价,或报出高价格后反而无法与低端养生馆竞争。由于目前养生保健行业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导致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行业标准,出现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多、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不统一,以及非医疗机构内出现中医治疗项目的现象。

目前对涉及拔罐、刮痧等服务项目,主要在医疗服务的范畴进行了一些规定,在非医疗服务领域规定很少;而对药膳等服务项目,则主要在餐饮行业进行了一些规定,涉及到中医药的相关规定不多。总之,现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将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2.2 预防保健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疾病的早期诊治是维护健康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治疗费用远高于预防费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生活习惯中存在重医疗、轻保健的意识。与一些保健产业成熟的国家相比,国内中医药相关企业产品老化,式样及功能雷同,适用人群类似,行业内低水平重复恶性竞争。

中医药学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民众所关注的主要是通过常规体检以早期发现和诊治疾病,而对中医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和对疾病早期干预的优势缺乏认识,中医的保健方法和保健产品未能到得合理使用和推广,使中医在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领域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 建议

3.1 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产业发展战略,把中医药保健服务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纳入国家行业统计目录。这可以及时向社会各界和投资主体传递中医药保健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以规范投资,调控市场准入,避免低水平重复。另外,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还可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研究部门、企业提供决策所需数据等信息,保证中医药保健服务产业科学有序地发展。

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指导城乡居民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进行养生保健;推进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在全国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制定常见疾病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指南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3.2 培训中医药保健人才

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其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基层青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为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国家有必要通过相关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由中医药学会颁发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证书,为那些既有理论基础又掌握中医药技术的中医技师提供权威的从业资质,从根本上提高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素质和行业形象,将对国内中医养生市场进行逐步整肃。

3.3 提高国民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国家应适时启动全民宣教策略,让社会媒体广泛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和中医保健宣传,推广中医药知识与适宜养生保健技术宣传,让预防保健、未病先防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机制,组建相应专家团队对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所播放有关健康养生类的报道和节目进行严格审核,净化养生市场。

3.4 建立“治未病”中医社区平台

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生保健等“治未病”服务市场将越来越广。国家应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及乡村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普及中医药预防和养生保健知识,建设集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健康之家,鼓励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加强管理,健全中医医疗机构的保健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形式多样的原则,将服务对象从患者拓宽到健康、亚健康人,将服务领域从医疗领域拓宽到中医预防、保健、养生服务。建议各级医院成立一个中医特色明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室,把中医养生保健及“治未病”的特色技术融入于内,根据体质辨识及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给予施治的养生保健,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探索建立中医健康保健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制定,以及中医养生保健的人才培训体制。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空间巨大,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医院、乡村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养生保健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1]。

4 政策措施

4.1 体制层面

国家应建立体现中医药健康产业自身规律的管理体制,将部分行业管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

在源头上进行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设立中医药博物馆、养生馆、药膳馆、长寿安养村等,集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化、对外合作、交流、开发、利用和健康旅游、消费等功能为一体,全方位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此外,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名医名院与企业组建中医药文化产业连锁机构,如中医医疗连锁机构、中医药文化连锁店等,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设立连锁服务点,以方便就近提供服务。

4.2 法制层面

国家在制定法律《中医药法》时,对涉及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管理及相关机构管理的具体规定,可授权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

4.3 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中医保健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国家应探索一条适宜中医保健服务人员发展的新型政策之路,建立中医保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强化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和取证的规范化、专业化,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工作更快、更好地实施。

现有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主要只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职业范围的分类,而无从业资格的等级差别。因此,建议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分级管理,具体可分为四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高级技师”“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级技师”“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初级技师”“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实习技师”。不同等级的从业资格在学历背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从业年限、从业记录等方面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以充分体现不同级别从业资格具备的不同职业素质。

国家应允许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突破原有专业框架,开设中医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同时制定政策和法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方向的专业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中医保健护士、药剂师、营养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等中医健康保健从业人员。根据中医特色技术,创新中医健康保健领域的新职业、新专业、新人才,推动中医健康保健业的全面发展;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建立健全中医健康保健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4.4 标准建设

国家应将保健品审核和批准职责及权限分开,以体现中药保健品的使用历史和特点规律;同时,将审核权限交给各省级中医药管理局,由其审核申报的中药保健品及保健食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正确评价后再交由省药监局审批。

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并未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强制性的从业资格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布部门也不统一,导致目前行业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低。为此,国家应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资格的统一管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颁发。按照中医药的专业特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统一可由中医药行政部门颁发,其中,县级以上中医药行政部门统一颁发涉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市级以上中医药行政部门统一颁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经理人资格证书。而颁发从业资格证书的中医药行政部门同时负有对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的监管职责。

4.5 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举办中医保健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发中医养生保健的产品;逐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应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式,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业发展。将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并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健康保健服务机构。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中医健康保健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中医健康保健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清理和取消对中医健康保健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

参考文献:

[1] 王国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J].求是,2010,17(11):3-6.

养生保健服务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3-0010-02

营养服务是应用营养学的知识,使居民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社区卫生工作提供的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涵盖了大量营养学的内容,即对社区卫生工作提出了营养服务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经济效益的是医疗工作,而预防保健等工作尤其是营养服务更注重公益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其巨大的外部效益正日益凸显,本文就其必要性和措施探讨如下。

1 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营养服务的必要性

1.1 老龄化社会和疾病谱、死因谱的改变催生营养服务依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型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改变,其明显的特征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日益增加,常并发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消耗了大量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这些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饮食、营养有密切关系,即“吃出来”的病。实质上是膳食不平衡,某些营养素在体内的过多蓄积,导致人体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代谢失衡,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排泄系统负担过重,最终使脏器发生病理改变而发生疾病。不重视饮食营养,只进行药物治疗不能从源头上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当今社会的两大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这两大类疾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也与不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密切相关,这些都昭示着一个重要信息:营养与健康息息相关,不重视饮食营养势必导致疾病的发生。社区营养工作作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一部分,是保障社区居民健康的第一关,有重要的疾病预防、控制功能,需要重视好、开展好、完善好。

1.2 对生命质量的追求需要营养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健康的理解已逐步发生了变化,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无疾病,也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完好状态。与居民健康观念的改变相适应,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健康成为时尚。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压力和环境的高污染使真正健康人群在总人口中只占少数,大部分人都处在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如何促使这部分人群陕复健康状态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课题,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合理营养。世界卫生组织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里平衡并列为保证健康的四大基石,可见营养对人们健康的重要作用。

1.3 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1世纪全球卫生战略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的是提高卫生的公平性,确保所有人群利用可持续的卫生系统和服务,使所有人获得更长的期望寿命和提高生存质量。我国政府也把“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看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上海浦东新区的社区慢性病管理研究显示通过实施包括膳食营养在内的干预措施后,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和控制率都有了明显上升。全方位、多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更大地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营养服务的措施探索

2.1 大力培养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人才 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卫生人才,要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营养学服务,具备营养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我国真正具备相应知识的人才很少。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加强在职培训和培养。通过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质量。(2)通过医学专业院校培养专业医学人才。我国的营养师数量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难以满足广大居民的营养需要,现在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很多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营养课和临床营养课程,以培养懂营养的医学人才。(3)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区医疗机构可以与医院营养科、医学院校营养专业甚至保健食品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为居民普及营养和健康知识,进行科学饮食和健康生活行为教育,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李建仁提出在社区中推行“四个一批”工程:即下来一批大医院专家、回来一批退休医务工作者、进来一批应届毕业生、出来一批现有在职人员。这个计划,对于现阶段缓解社区卫生人才梯队断层、人才储备不足的窘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2 坚持社区卫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 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五大基本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公益性原则,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公益性原则,一定要立足于社区居民,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需要为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完善相应制度和设施,为社区卫生工作的持续稳定推进提供保障,这也是保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部署的要求。

2.3 敢于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 创新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理念等方面要敢于创新。社区卫生工作要为居民提供家庭服务、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营养服务应根据居民需要,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指导、深人家庭进行健康干预,从个体上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开展营养调查、营养监测、营养教育,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提高人群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膳食结构,促进健康。对于孕妇、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应建立健康档案,完善个人信息,并进行动态更新,保障服务连续性、有效性。

2.4 建立切实可行的效果评价机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营养服务可以通过人群营养监测、营养干预效果评价、慢[生病患病率、就诊率、控制率等对居民进行健康需求和服务满意度调查等多种途径评价营养工作的成效。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政府还应建立一支由医学、法律、审计等专家组成的监督团队对特别的经费支出作专业研究与分析,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奖优罚劣。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营养服务适应了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完善社区卫生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今后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培养社区卫生人才,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使社区卫生工作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养生保健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老;养老服务模式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医疗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与医疗资源亟需优化整合。如何有效衔接养老与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我国中医药服务内涵丰富,其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价值也被现今多数老年人所接受,因此,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医养结合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实施背景

1.实施背景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1.03%上升至2015年的16.1%(见附表),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8亿人,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蕴含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要求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32号)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提及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各地开始积极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机构,探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优势与前景,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标而努力。

2.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内涵

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是在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后,将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治未病”理念引入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做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强调服务对象、服务提供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的创新。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亚健康老年人,还包括慢性病、残障、恢复期及绝症晚期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提供方包括各类养老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服务站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些社会机构等;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既病防变、综合摄养”;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支撑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新建模式(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还包括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老机构等;政策方面包括政策方针、法律保障等。

二、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实践探索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如北京、天津、江苏睢宁等,本文以服务模式为依据,介绍以下几个地区试点情况。

1.陕西:支撑模式

2015年,陕西省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结合社区托老院18年养老服务经验,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实行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内涵建设,为老年人开展特色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了入住老年人的支持,医院也由此展现出新的生机。

2.黑龙江:新建模式

黑龙江省利用三级中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的医疗救治、专业化的康复护理、全方位的养老养护、五星级的保健服务。例如省中医药科学院率先与4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随后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与三亚瑞城假日酒店合作建立“中医医养中心”。

3.辽宁:合作模式

辽宁省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开通方便老年人就医的绿色就诊通道。营口市开发区中心医院和辽宁省亲和源公益养老中心签订协议,成立营口亲和源健康管理中心,每位养老中心的老年人都会接受更加方便的体检、中医保健、诊疗服务。目前,已建成12家中医养老机构,开放中医养老床位1400张,全省1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建立了多项协作关系。

4.浙江:社会资本

兴办浙江元墅公司以“机构+医疗+居家”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功托管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了浙江省首批“养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和杭州市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并开展连锁化运营,开创了居家养老购买服务、中医服务项目上门的先河。桐庐江南养生文化村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主题,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养生文化和技术,集养生、康复、延寿为一体,建立了持续性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养老综合体[7]。

三、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割据及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我国养老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由人社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管理,其中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主管,而养老由民政部门主管,使医疗及养老资源融合不够,“医”、“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目前,上海市建立了包括机构监督及老年人需求评估的全面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但我国大部分试点地区缺乏相关的监督评估体系[8],只有严格监管,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2.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2.8万个,但通过内设、并设、引入医疗机构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不到一半。据测算,我国目前需要1000万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从业人员仅22万人,经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人,且不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特别是中医药背景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进程的瓶颈。

3.相关医疗保障制度尚未落实

医护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养老看护支出费用连续上涨,急需建立长期医养保险制度来缓解照护费用,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但目前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多数医保基金难以与养老机构进行直接结算。4.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养老机构受资金和场地限制,无法做到医养深度结合,更不用说引进相关人才、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没有规范,养老市场还不成熟,造成社会资本处于观望状态;相关部门没有设立养老服务专项发展基金;医保基金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如果开放医保,养老医疗易被滥用,滋生骗保现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多方协作,完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律,通过部门联动,在医养结合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利用中医医院的资源和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合作,形成以中医为主题的“医教研”合作的服务体系。

2.培养中医药相关人才

在高校教育规划中,结合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新设相关专业,加强健康养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提高老年家政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相关技能;同时,加强对社会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理念培训,设定资格准入,促使其主动学习中医药知识。

3.将中医药优势引入老年人健康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引入老年人健康管理。膳食方面,将中医提倡的因人因体质和缓进补,饮食宜多样清淡、温热熟软、细嚼慢咽等营养学理论引入老年人膳食管理。手段方面,将针灸、刮痧等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引入老年慢性病的调养。运动方面,将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引入老年人运动管理,预防跌倒、强身健体。同时,引导优质中医资源,开展以中医为主题的养老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典范意义的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带动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的全面发展。

4.发挥保险作用,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居家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协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比例,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压力;深化养老保险改革,将养老护理院建设纳入基本养老范围。同时,拓宽筹资渠道,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专项资金,以此为杠杆,吸引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同时,鼓励慈善团体等公益力量关注中医药健康养老事业。

参考文献:

[1]郝晓宁,薄涛,塔娜,等.我国医养结合的展望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3-6.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3]马丽丽,汤少梁,陈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广西医学,2016,38(1):143-146.

[4]赵文.中医药“医养结合”展现新生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18(2).

[5]佚名.“以医带养———医养结合”模式开创黑龙江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新篇章[N].黑龙江日报,2015-10-21(7).

[6]刘甦.辽宁设处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N].中国中医药报,2016-09-21(1).

[7]章关春.浙江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迈大步[N].中国中医药报,2016-01-25(1).

[8]王阶.利用中医药发展医养结合推进健康中国[N].经济参考报,2016-03-25(A23).

[9]上海将全面推行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方式[EB/OL].

[10]周蔓仪.“医养结合”要迈几道坎[N].中国中医药报,2015-09-30(1).

养生保健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义;现状;措施

预防保健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即养生,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简而言之,预防保健就是指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身活动。而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把中医学用在预防保健服务上是对增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1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超过10亿人。要建立全民健康社会,需要纠正重治轻防的问题,需要引导国民承担起维护自身健康状态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以创造健康和预防疫病为中心的产业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包括中医、中药、健身、保健、足疗、健康饮食、体育、旅游和文化活动在内的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健康维护方面,中医不仅在几千年人类繁衍和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系统调理、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医疗的最高境界。中药作为生物制药的几千年积累,也成为世界研究生物制药的宝库。目前人们对健康和预防保健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呼唤质量更高、价格低廉、服务多样、方便快捷的预防保健服务,所以中医保健服务对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科技策略

中医学科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中医在预防保健、“治未病”方面的特色优势。它和现代医学研究的切入点不一样,现代医学切入点主要从人体物质的分析来切入的,而中医药主要是从人体的信息规律入手研究的。研究这个“人”,就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所以在健康保障方面是用整体调节的方法来调整人体状态的,使其保持在一种平衡的稳态。正因为中医是以人为中心的健康保障的体系,所以在“治未病”方面就有其先天的优势。从“治未病”来说,我们觉得中医药系统有非常多的特色和优势。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在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中提出了重大的举措,要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同时提出了两个发展目标:到2011年要初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框架,到2015年初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我们的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对健康状态的把握,对健康状态进行测量和评估。中医理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吸纳现代科技,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中医预防保健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健康状态信息的采集、存储、整合与动态检测的技术方法与产品研发等都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这些在“十一五”的计划当中都进行了全面部署,“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围绕“治未病”部署了六方面的内容,国家中医药局2009年也启动了一批“治未病”科研项目,这些研究现在都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个体人健康状态的分类框架,20多种疾病《KY3H个体人健康状态辨识规范》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

总体来看已经形成了四方面的初步研究结果:辨识方面,中医体质辨识已经列入了卫生部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信息存储整合方面,研制了健康状态智能信息系统;分析评估方面,研究了体质与易发疾病的风险干预方面,验证了多项适宜技术。这些方法现在已经在很多的医疗单位和亚健康中心应用。为了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建立了医、学、研、产相结合的研发机制,构建了“治未病”的科研联盟。目前的“治未病”研究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把研究和推广紧密结合,边研究、边推广,推广的模式也是多样化。我们现在的研究还处于一种非常初步的阶段,研究任务非常重,目前已经研发的技术和产品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熟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一些基本科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需要努力的地方。

对“十二五”在“治未病”的科学研究方面主要有几点建议:加强“治未病”理论体系的系统继承与研究;积极运用系统科学原理结合中医整体观及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认知健康状态及其测量与评估;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模式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度评估;发展“医产学研用”联盟,积极培育科技转化机构。

3 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思路

3.1 建设服务提供体系

中医医院要利用中医药人才与技术优势,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探索,制定服务和技术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力争成为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等其他卫生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术,提供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3.2 完善服务技术(产品)体系

根据“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按照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建设的要求,以传统中医学和养生学为主体,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和发展各环节的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并使各环节的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有机联系,构成体系。建立“治未病”科技创新机制,促进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资源,建立“治未病”虚拟研究院、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等协作平台,形成“治未病”科研的新型组织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中医保健服务队伍素质

提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人员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或相应的中医预防保健职业任职资格。鼓励具有养生保健康复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提供中医保健服务,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在中医保健机构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保健服务知识普及教育,培养能规范运用中医特色技术和方法的中医保健服务人员。

养生保健服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居家养老保健服务;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a)-018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health services in home care. Methods From March 2014 to August 2014,200 elderly at home pension from 3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ffiliated to central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and B community, with 100 cases in each community.A community was take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propaganda management,B community was provided targeted and personalized community care management.The elderlies in the B community were given nursing management for 6 months.Health 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changes of satisfac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and life of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B community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management,the number of dangerous acts of change in B community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A community,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ing;Health services in home care;Quality of life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逐渐改善,加之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使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我国>60岁的人口占13.26%,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探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护理的作用流程、模式以及效果仍然是医学护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2]。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居家养老问题的研究调查越来越多,探讨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研究也比较多[3],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所属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老人进行不同模式的社区护理管理,并对社区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4年8月,从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所属36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随机选取2家社区的200名居家养老老人,将其随机分为A、B社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每个社区选取100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社区老人设为参照组,B社区老人设为护理管理组。A社区男性60名,女性40名,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70.23±5.32)岁;B社区男性46名,女性54名,最小年龄63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70.68±4.21)岁。两个社区老人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社区居家老人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并采取适当常规健康教育宣传管理。B社区居家老人由社区护士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工共同管理,具体过程如下。①社区护工在充分掌握社区居家老人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其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社区护士根据各个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家庭人员构成情况以及自我保健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实行分类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社区护理人员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如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居家老人认识合理膳食的益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居家养老老人的生活照料如修剪指甲、洗头、洗澡等一般照料,配餐、送餐、陪同出行(购物、看病等)等特殊照料服务由社区护工为其提供。②专业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心理卫生指导、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医疗保健服务,同时根据老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性地安排知识讲座、图书阅览比赛、书法绘画、居家老人大学学习、兴趣班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服务。③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社区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社区人文关怀、居家老人互助、邻里结对、志愿者慰问等精神慰藉服务。两个社区的管理时间均为6个月。

1.3 评价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个社区老人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改变和满意度变化进行统计对比,并于护理管理前后采用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测量量表(SF-36)对接受个性化服务的B社区老人进行调查。SF-36量表即健康调查简表,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hort form,MOS-SF)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中心进行发展而来,被认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存质量测量工具[4]。SF-36量表包括36个条目,可以测量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健康维度。评分方法根据各条目的不同权重,计算每个维度中各条目的积分之和,得到8个维度的积分,再将积分转换为0~100的终得分,各维度终得分和综合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满意度评价采取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指标,总满意=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个社区老人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比较

经过6个月的不同管理后,B社区老人的危险行为改变人数显著多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个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满意度的比较

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A社区的60.0%(P

2.3 B社区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的比较

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居家养老保健服务中社区护理的作用明显

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居家老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5],目前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现实情况下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从养老方式来说,居家老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目前,“日间护理服务”“短期托付服务”“访问式护理服务”等是国外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形式[6]。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来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7-10]。本研究的护理管理模式中,社区护士是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通过动员社区资源,由专业护理人员培训社区护工,使社区护工掌握一定的老年护理知识,做到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结果表明,实施居家养老社区护理保健服务后,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未实施前(P

3.2 社区护理有助于改善居家老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整体健康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中,社区护士适时提供适宜的健教知识宣传,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接受、便于实施,从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活动帮助居家老人认识合理膳食的益处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口传身教、座谈互动、老人现身说法等教育方法,帮助社区居家老人掌握营养卫生知识、熟悉个人卫生知识、了解常见病基本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治疗护理的简易技能,并了解危急重症的初步急救措施,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监控宣教,让老年人能够建立健康、正确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较为科学的健康保健意识[11-13],全面提高社区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等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耐心、热心地为老人进行护理服务,拉近距离,让老年人能够配合健康指导[1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的危险行为改变人数显著多于A社区(P

3.3 社区护理丰富了居家养老保健服务的内涵

目前我国老人的养老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养老仍然以居家为主,加之机构养老服务成本高、服务质量低下,使机构养老不受老人欢迎,实际利用率不高。传统的家庭养老不需要社区的参与,虽然能给居家老人带来家庭温暖,但各式各样的家庭矛盾也会比较普遍,特别是照顾和护理知识及能力的缺乏,成为影响老人晚年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社区医疗护理条件有了本质的提高,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和推广提供了诸多条件。不同的居家养老保健服务,既能满足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需求,又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15-16]。本研究实施的居家养老社区护理服务,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护士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护士又动员各类社区资源在社区内开展居家养老保健服务活动,通过个性化的上门专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既能保留家庭养老的优点,又能通过医务人员的参与,扩展居家老人的社交圈子,克服家庭养老存在的不足。社区护士通过对社区老人开展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居民心中的形象,促使社区居家老人更愿意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因此,居家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也会不断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A社区的60.0%(P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结合社区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特点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社区护理管理,可提高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改善社区老人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进而提升社区居家老人的生存质量,同时也为社区居家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红,赵鹏,任静.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54-155.

[2] 修宏方.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3] 李杨春,李新辉.国内外城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39-40.

[4] Shank MD.体育营销(英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徐金来.社区老年保健服务中居家养老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0.

[6] 商建文,周艳,于继珍.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J].吉林医学,2010,31(14):2079.

[7] 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27-29.

[8] 宋兰君.护理干预对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24-325.

[9] 陈传锋,金一波,汪莹,等.家庭居住与机构居住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23-29.

[10] 邓跃辉,周琳.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17-18.

[11] 孙敏,赵立强,刘丹萍,等.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调查老年人卫生需求[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1309.

[12] 张素霞,郭瑞君.老年人健康护理干预方法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66-467.

[13] 肖柳红,钟华荪,王育珊.从老年人生活方式谈社区卫生服务对策[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4):156-157.

[14] 刘葵娣.社区护理干预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127-128.

[15] 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