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生哲学论文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精选

养生哲学论文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哲学一提起哲学,很多人就会认为这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就会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理性的,或是枯燥的,甚至是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其实,哲学也不尽然如此。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简直可以说,哲学就是“仁学”或“人学”。他说:“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该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他的结论就是,人是哲学的,或者说哲学是人的本质。

1.2哲学素养哲学素养指的是人理性地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素质。哲学素养是一定的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品格的有机整体,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哲学素养代表了他的学识、文化品味,也关系到他的命运。一个人所拥有的哲学素养深厚与否,反映着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对人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也决定着其人生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

2高职院校的哲学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哲学类课程,并规定哲学类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但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哲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理念不正确,教育主体错位,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甚至把哲学等同政治……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哲学素养。而哲学素养的缺失,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理论思维和逻辑能力的欠缺,影响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这几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调查汇总,可以看出学生在技能得到一定的稳固和拓展后,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进步,而往往觉得很迷茫或困惑,就是哲学素养缺失的表现,因此高职院校的哲学教育应该逐步加强。

3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哲学素养的培养

按现行高考录取方法,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考录取中的最后一批,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问题,各方面的素质与本科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尤其是加强哲学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哲学素养的培养呢,笔者认为:

3.1应培养学生的哲学精神,拓展其创新思维能力哲学精神,就是从哲学的本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论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学生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不断创新的意识。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牛顿之所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因为其喜欢思考,敢于怀疑。而一般人在发生事情时总是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思维,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人云亦云。恩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近年来,我国在科技、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其实,就是源于创新。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航海类专业,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综合性极强,是多专业的交叉与综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同时由于其工作环境特有的流动性,使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以后工作中用到的所有知识,因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精神,使学生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组织协调能力。

3.2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但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许,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转变时期,拥有学生的稚气和纯真,但也在逐渐沾染着社会上的某些不良习气。如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他们不是在上大学,而是在混学历。如上课玩手机、睡觉,课外不阅读,作业乱抄,遇到问题再“百度”,随便下载等,从而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不过硬。但找工作时又眼高手低,缺乏判断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存在“从众”等心理,因此,最终无法定位自己,频繁地换工作,甚至造成违约、失业、犯罪等现象。其实,这与缺乏必要的哲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有很大关系。对此,笔者认为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在培养学生谋生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3提高教师自身的哲学素养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用哲学的方法和语言来研究教育问题。任何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却忽略了教师的哲学素养。教育需要哲学,教师同样需要哲学,那种认为“不需要哲学素养,照样能把书教好,能把学问做好”的思想是错误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素养,更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综合素养,哲学素养即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的综合素养之一。教师的哲学素养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哲学素养无论是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还是教师的自我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学者赖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哲学保持清醒的意识,没有这刻意的清醒,一个教师很可能被自己的无所约束的教育哲学引向歧途而不自知。”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很多,但是,被社会公认的教育家却很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虽然不可能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作为教师都应该学习哲学,学习教育哲学家们的教育哲学观念和实践经验,做一个自觉而理性的教育实践者,提高自身素养,尤其是哲学素养。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嵇康的《琴赋序》有着丰厚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二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功能观。三是丽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

声有无哀乐,是正始时期重要的玄学论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连带他的《琴赋》因为是这一论题的代表性著作而备受后人关注,其中《琴赋》更因为其勾通文、乐的特性而屡为文论家所赞赏。何焯即云:“音乐诸赋,虽微妙古奥不一,而精当完密。神解人微,当以叔夜此作为冠。”(《文选评》)刘熙载在《艺概》中也深为感叹地说:“赋必有关著自己痛痒处。如嵇康叙琴,向秀感笛,岂可与无病呻吟者同语。”其实光《琴赋》前的那篇短序,也堪称好文,不仅真情毕现。也不乏理论意义,兹作简要分析。

先看序文:“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辍叙所怀,以为之赋。”这篇序文的理论内涵,大体说来,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关于音乐题材的作品,嵇康在指出“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的同时。又说“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并进一步将这种“体制风流”概括为:“以危苦为上”、“以悲哀为主”、“以垂涕为贵”。嵇康之前。确有不少人写过音乐赋,相传为宋玉所作的《笛赋》不说,单汉代就有枚乘的《笙赋》(据马融《长笛赋序》)与《七发》、王褒的《洞箫赋》、刘向的《雅琴赋》、傅毅的《琴赋》、马融的《长笛赋》与《琴赋》、侯瑾的《筝赋》、刘伯康(刘玄)的《簧赋》(据马融《长笛赋序》)等。它们确实表现出尚悲的共同倾向。枚乘《七发》将音乐写成“天下之至悲”。已开此先例。接下来王褒《洞箫赋》说:“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嘴毅《琴赋》云:“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马融《长笛赋序》道:“甚悲而乐之。”侯瑾《筝赋》说:“朱弦微而慷慨兮,哀气切而怀伤。”“感悲音而增叹,怆嚬悴而怀愁。”莫不以悲为尚。可知嵇康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是合乎赋史实际的。

此间原因。除“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这一普遍规律外。楚声、楚歌、楚辞悲怨风格的影响也不可忽略。项羽为虞姬,刘邦为戚夫人,李陵为苏武所唱楚歌皆为显例。就物质材料言,楚声歌曲主要使用丝竹乐器,而“丝声哀,竹声滥”(《礼记·乐记》)、“丝竹之凄唳”(《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适合于演奏悲怨凄惋、悱恻缠绵之乐曲。楚声及其悲怨风格的影响不仅及于汉乐府,也关乎整个汉代音乐的特色。所以汉恒帝闻奏楚琴凄怆伤心。赞日“善哉!”汉顺帝上恭陵,闻鸟鸣而悲泣。言“丝声若是,岂不乐哉!”郭建勋师《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论及建安文人悲歌心态的成因时曾指出“悲歌心态之所以成为建安文士的普遍心态,与汉代以来‘以悲为美’的音乐特色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联系。”

建安以来,不特辞赋,诗文也屡屡表现出此种好尚。如繁钦《与魏文帝笺》云:“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凄入肝脾,哀感顽艳。……同坐仰叹。观者俯听,莫不泫泣殒涕,悲怀慷慨。”(《文选》卷四十)潘岳《金谷集作诗》曰:“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文选》卷二十)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道:“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文选》卷三十)

然而在嵇康本人看来,“危苦”、“悲哀”之尚是不解音声的表现。因为嵇康是主张“声无哀乐”的,他也反对“一致之声”与“偏固之音”。所以在自己的《琴赋》中对前人的“体制风流”有所改变,比如写琴木的生长环境,便一改汉人赋极状其险恶、荒凉、凄苦之状的写法,将桐树置于雄奇、幽美,“自然神丽”的环境里。以醇和雅洁之尚取代凄楚危苦之好。写音乐的效果也不同于前人之赋一味以至悲为尚,而是说其既可使“怀戚者”伤心。也可使“康乐者”欢愉,“和平者”怡悦。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

后来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中有“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的句子,显然是从嵇康《琴赋》序变化而来,这种否定之否定。无疑是刻意的强调。

二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功能观。肇始于孔子,发展于荀子,完成于《乐记》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伦理修养和政治教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一开始就提出了“尽善尽美”的标准,《乐记》则更进一步强调:“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在儒家看来,“礼”、“乐”的根本在于“同民心”而达“王道”,所以《乐记》讲:“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此,有“德音”、“溺音”,“乐音”、“淫音”之分。有“君子之乐”与“小人之乐”之辨。

《乐记》中“声”、“音”、“乐”也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知民心,化民心而后“治天下”的过程。就精神层面言。“乐”和“礼”一样还是儒家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有关宇宙的、人生的、政治的哲学思想。

汉代音乐赋大多受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王褒的《洞箫赋》云:“听其巨音,则周流泛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癔,顺序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作者显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作赋的,他把声音比之为慈父、孝子、壮士、君子。可以让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让凶狠的人变得仁善。体现出了鲜明的“移风俗、美教化”的儒家“乐教”思想。侯瑾《筝赋》称颂筝音“若乃上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宗祖,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马融《长笛赋》说:“若然六器者,犹以二皇圣哲姓益。况笛生于大汉,而学者不识其可以裨助盛美,忽而不赞,悲夫!”傅毅《琴赋》道:“明仁义以厉己,故永御而密亲。”莫不表现出鲜明的乐教思想与颂美精神。

与儒家的音乐功能观不同,嵇康把音乐欣赏与个人的修道养生联系起来,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可以“肆志”、“广意”,可以让你“处穷独而不闷”。

嵇康“声无哀乐”说,将音乐归本于自然之道,认为“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传统的功利主义乐论。而嵇康自己关于音乐功能的观念,其实又是在相互关联的道家、玄学及个人有关养生的实践与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琴赋》里说:“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郄。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性絮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

“情情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及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要使精神得到保养。就必须“惩躁雪烦”、“体清心远”,以期“旷远”、“渊静”、心气和平。再看其《养生论》:“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以此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在嵇康看来,养生之道。一在“唏以朝阳”、“呼吸吐纳”以养形,一在“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以养神,以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平和境界。但人世难免有忧喜之遇与爱憎之情,因而琴又是解脱精神困扰,寻求心理平衡的重要工具。嵇康所论“琴德”,实已近于道家。至成公绥《啸赋》,则全为道家了:“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愍流俗之未语。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19巨僻,仰天衙而高蹈。邈娉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文选》卷十八)

三是丽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从表现手法来看,王褒《洞箫赋》、马融《长笛赋》都极尽铺陈之能事,嵇康对此不满,因为它们“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从嵇康自己所作的《琴赋》来看,其中既不乏华美形象的语言,又有对音乐情理的独到阐发。这应该得益于嵇康个人的才情禀赋与魏晋思辨学风的影响,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便是专门讨论音乐思想的哲思之作。在这篇文章里,他也不满汉人对音乐的单一理解,认为:“若资偏固之音,含一致之声,其所发明,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情邪?”嗍当然。赋体的铺陈形式与玄学思辨的有机结合。更便于实现其赢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此后的成公绥。在其《天地赋序》也强调了丽藻与深思融汇的重要:“赋者,贵能分理赋物。敷演无方。”这应该是文体代变的表现。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是继建设小康社会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目的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没有个体生命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既不可能也不会长久。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一个时期以来被忽略了,其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本文试就个体生命的和谐与社会和谐问题谈些一己之见,以求教于同行方家。

一、重视个体生命和谐的老庄理论

重视个体生命和谐,是老庄道家思想的价值旨趣,它不同于儒家的道德本位,也不同于法家、墨家的功利本位,而是以个体生命为本位,以完善个人的自由无拘的自然天性为目标的人本主义,它所流露出来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所张扬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在老庄看来,整个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机趣盎然。这种充塞于宇宙之间,贯注万物的力量,来自于生命本源的道。道孕育了天地万物,因而万物都秉道而赋有生命。而万物之所以有生命,在于万物皆不离道,因而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万物的生机所体现的正是道的生命性。由此,老庄道家充分肯定了天地万物的生命价值。

老子认为,由道产生的宇宙大化中,要使个体生命有所依归,就必须体察“道法自然”的原则,用道的自然无为属性——节欲、守静、谦德与个体生命相贯通,完善个人的自由无拘的自然天性,希图达到圆融道的和谐境界。老子按照道的属性,把个体生命与道贯通为原则,要求用节欲来保持精神上的自由,通过守静来使身心达到统一或圆融于道境,还要求在与他人和社会互动中具有谦德。如此,老子在人与自然、人的身体与精神、人与社会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将生理——心理——社会三者联系起来,形成了完善个体生命的理论,其中以体道为基础,以用道为方法,以达道为目标。

庄子推崇个体生命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他的思想却比老子的思想更进了一步,他把老子的自然无为发展为逍遥自在。这逍遥境界既是对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张扬,也是为个体生命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

人类个体生命的法则来自于宇宙生命的法则。庄子认为,构成宇宙本体的是阴阳之气,“两者交相成和”,生育万物,万物的生成,是阴阳之气的聚合,而万物的灭亡,则是阴阳之气的离散。如果“天气不合,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庄子·在宥》),或者“阴阳不和,寒暑不时”,则“必伤庶物”(《庄子·渔夫》)。人的物质生命运动同自然天道规律是一样的,“人本无生无形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人类个体生命应以宇宙生命来滋养自己的精神。在这一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命精神与宇宙生命精神是合一的。人类个体生命精神得宇宙生命精神之精要,从而与宇宙生命浩然同流。中国人恰恰是在宇宙生命的意义上,领悟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而人生之“道”恰恰是天地万物生命之“道”。人类个体生命是宇宙万物同体的生命,自然无为是天道和人道的共同规律,故人应顺应自然,合乎自然,人与天一。人类个体生命只有在这种最高存在的意义上,才可能获得永恒的终极价值。

庄子追求个体生命精神的自在逍遥,是以个体生命得以延续为前提,而使个体生命延续的方法就是养生。庄子的养生理论有养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养神是从心理上进行防护保健,以便从中产生出延缓衰老的积极成果;养形是在养神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身体保健以求延缓衰老。通过养神与养形,人有了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就会有健康的生命,从而长寿。庄子是我国最早从形神两方面来描述概括人的生命活动的哲人。《庄子·徐无鬼》有“劳君之神与形”,《庄子·在宥》有“女神将守形”,“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在庄子看来,形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方面,神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形与神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两方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庄子正是从人的形神两方面来探讨养生之道的。不过,就养神和养形两者相比较而言,庄子更注重养神,《庄子·天道》说:“形得仁义,神之末也。”《庄子·刻意》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老庄注重个体生命的康健与和谐,是缔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二、社会和谐的创造:需让个体生命回归自然宁静

老庄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然属性,要求遵循自然之道养生,体悟道的精神,提升个体生命的精神境界。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唯物性的思想文化,却把所有追求心灵体验的东西都称为唯心主义加以排斥,只是认为人是一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是一种根据需要实行以物易物的社会关系的人。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人与人交往中所需要的那份心灵的相和等等都被淡化了。我们现行社会推行的文化教育,就忽视了人还有一种心灵的追求。失去对心灵的认识,人的生命就会躁动不安,人只能生存在碌碌的奔命之中。君不见,马路越修越宽,而车子越来越多,塞车现象越来越严重,行进速度越来越慢,路边行人吸入的空气越来越呛鼻;君不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种越来越多,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文凭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因此,不少人得了一种时髦病——“现代病”,又称为“心理应激反应综合症”。这病症表现为心身疲惫,神情倦怠,精力枯竭,从而导致失眠多梦,心情浮躁,神思恍惚,神情憔悴,似病非病,爱发脾气,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对工作心生厌倦,性功能下降,月经失调,产生无名低热等。有专家说,这种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病症,往往与人的工作和生活快节奏,及人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因素有关,如担心被淘汰、被轻视,不得不承受心理压力,及对自己期望值过高,都可能引发该病,它多发于白领人士、企业管理者及教师等岗位人员。为什么社会越发展,而人却越活越累了,难道能靠大小广告中宣称的补肾药来重振男士的雄风?或是用据称无所不能的减肥美容药来拯救女士的曼妙姿容?我们真应该问一问,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人到底需要什么?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社会文化积累不会停止,人类探究自然与社会问题的脚步不会停止。相对于这一切,一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每个人所能思考的问题也是有限的,生命的活力也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过程中,每个生命在追求中也需要一份宁静,需要一份寄托,需要一种认知上的归宿。但是,当今的文化建设不重视这些,社会也缺少这种认识上的道德崇尚。这样的结果,每一个人似乎都生存在物质的生产关系中,为食而累,为食而忙,为食而争,为食而亡。有一句俗话:拿起大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难道我们不应检讨这种种社会异象背后的文化状态吗?我们的个体生命需要多一份从容,躁动的灵魂需要回归自然宁静!个体心灵无法宁静,哪里会有社会的安宁!

三、社会和谐的真谛:重视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

老庄的生命哲学中,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的观点也值得借鉴。其实,重视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关心个体生命的生存过程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要善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民,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应当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这一切都是以高素质的国民为基础。国民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过程,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生命理性,释放出人性中积淀的热情。如果漠视生命,就是漠视人性,没有人性的人,是对人类的最大威胁。人们不会忘记,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他们是一群毫无人性的杀人疯子,由他们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戕害和杀戮的无辜生命,数以几千万计,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人们不会忘记,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三千多个生灵魂断纽约世贸大厦,尔后西班牙马德里的311,印度孟买的711,……现在世界上依然每天都几乎发生着类似的恐怖袭击,多少人死于非命;人们也不会忘记,上世纪发生在中国并延续十年之久的那场浩劫,堂堂共和国主席,不经任何法律程序即可关押,直至冤死牢狱之中。这些是尽人皆知的显例,而更多的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有的人明知工业的废气、废水有毒却不经处理即随意排放,造成了水源、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有的人明知农药污染的粮食、果蔬,自己不愿吃,却卖给不知情的人吃;有的人搞食品加工,为使食品保鲜和好看,大量加入有毒添加剂,造成了食品污染等,这些漠视他人生命的行为,使各种疾病如癌症、艾滋病、肺病、心脏病、非典、禽流感等疾病得以增加和流行,对人造成的危害真可谓触目惊心。还有的人自暴自弃或图一时之快,酗酒吸毒,肆意妄为,试想这种种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还希望他能珍惜世界上的任何其它生命吗?

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就必须重视生命个体的自强、自悟和自我完善。一个社会的文明建设,一个国家的法度实施,必须以国民的自强精神、自悟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要求为基础,一个国家的国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不会在道德品质、社会正义等方面完善自己,一切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效力。在现代社会中,不重视普通民众的人文情怀宣传,不重视富有者的道德规范的评价,法律就成为社会利益争夺中的游戏规则,成为权利和金钱的奴隶。这也是一种社会管理中的腐败现象,一种人性的败坏、民族的败坏。

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就必须重视个人生命过程的质量。生命质量首先表现在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程度。在这融合中丰富着自我感受,发展着自我体验,升华着生命意义,感悟着人与自然的亲密一体。提高个体生命的人文精神境界,重视用心灵感悟现有物质条件下所形成的人文价值和生命内涵。人是一种自然的产物,必须重视人的归属性,这种对自然的归属是不以人们的认知能力而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也不会因为人创造了多少文明而成为超自然的神灵。在宣传人的灵性和社会意义时,无视或淡薄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灵性发展中的一种错误结论。人的一切社会性都是人的自然性的变化、发展、延伸或退化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在“人是天下最贵者”、人是宇宙的统治者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下,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和残酷的破坏,出现了许多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人如何争取生存之道,人如何与大自然共处,老庄的养生理论也许有重大启示。

四、社会和谐的持续:张扬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

老庄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然属性,要求遵循自然之道养生,体悟道的精神,让个体生命升华,达到与宇宙精神相往来的境界。这种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由舒展,张扬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对于创造具有蓝色生命意识的新的思想文化,培育具有蓝色生命意识的高素质国民,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4篇

1.导论

庄子对技术的见解,可发见于其关于知识的论议。在区分假知与真知时,庄子曾以技

术为典型来说明后者。故将见庄子的技术观,须检讨庄子的知识论及认识论。

在韩国学术界,对于庄子的认识论,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评价。其一是肯定的评价,认

为出现在《庄子》中的各种言论,追从着他的形而上学见解,对语言的界限进行了批判,

提出超越日常的知识乃是语言之外的神秘知识;其二是否定的评价,认为出现在《庄子》

中的各种言论,虽然能够纳入其形而上学的固有体系,而且也符合语言的界限,但其中所

标榜的超越性和神秘的语言之外的知识,是绝不能肯定的。兹举例如下:

在老子与庄子看来,不即是知,不知即是真知。因为老庄之道,既然肯定了在先的

超越之存在,那么所要认识的是无规定的存在之知,而超越一体的知,即是超越的知、

无界限的知。否定知的,乃是否定知的知。而否定知的知本身也就内在地包涵着知道的

知,因而否定知的本身的知即是老庄所谓的真知。

故在老庄看来,真的意义的知,乃是不可言表的“知”。因之,引为“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他们(老子与庄子)所谓在言语之前的认识,是自明的事实。可是,其概念并无

意义。因为意识直接地碰到其对象的这种直观,只是一个现象,不过是自然现象内的

一种现象,决不能称作认识。任何对象只有在语言中被陈述为什么什么时,我们才能

说它之于认识。……即使让步百步……庄子的认识论值得给予高度评价,可是,对我

们的认识更重要的问题,是存在全体,即并非如何认识道的问题,而是明确地依据语

言来认识道之存在全体是如何组织的问题。

上述引文所征引的这些态度,看起来似乎只是特定研究者的立场。事实上,应该看到,

这些独自的评价起因于评价者所接受的认识论的态度。更具体地说,显然易见的是,那些

定向东方哲学的研究者,一般可能采取前者的立场,而定向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则是后一种

立场。

本篇文章的立场并列于前两种方向之间,试图提出第三种新的可能的理解方向,此方

向是以庄子对技术的见解本身为线索而得出来的。勿庸讳言,这篇文章所具有西洋哲学的

背景乃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故在倾向上接近后一种方向。然而它又异于西方哲学以理性为

中心的一般传统,而是以技术为中心展开讨论。因之,本文既基于西方哲学的议论,又多

少异于定向于西方哲学研究者的方向。此外本文还有一不同之处,即期在后者方向,加予

相当的具体性。根据这一具体性,这篇文章也要预料庄子的哲学在东方技术界的影响。兹

今,经过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我们有必要重新吟味庄子技术观的现实意义。

2.桓公和轮扁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所读为何

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

者,故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

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

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

已夫!”

在论及庄子的认识论时而常被引用的这则寓言,就其字面意思来看,它尝试着探问,

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能不能把握前人的精神。勿庸置疑,其回答是否定的。就此而言,从

东方哲学传统来解释,大概是所谓“人之心不可表现于文字,精神的境界往往不可用固定

的方式传达,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来验证而已”。反之,从西洋哲学来解释,则认为大

概“对产生过程,缺乏科学分析,例如一些道家术士虽然拥有根据经验的秘笈和妙技,但

他们却不能向其弟子说明这些。”

这两种解释都说到“不可以固定的方式传达”和“不可说明”,同时指示着技术传达

的不可能性。前一种解释的焦点集中在“精神的境界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而不可被验证”。

与此相反,后一种解释指示着,“对产生过程,缺乏科学分析”。然而,这两种方向的解释,

都存在着问题。

首先,轮扁的技术不是“精神的境界”,而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手工。此外,

这一手工,如下所云,不是科学分析的对象。轮扁的技术是手工,换言之,是手练而非心

练,是身体的技术。把它看作理解超越的直观,看作精神的境界,或看作科学分析之对象,

都歪曲了庄子的真意。

桓公和轮扁对话的要旨在于,无论斫轮子的技术,还是治国的技术,都不是能够通过

书的字面而得来的,而是通过手或身体得来的。庄子的这一主张,按传统的知识观来看,

可视为革命性的。因为在脑里的知识,以语言的形式化为书,念其书时,知识从书移向脑

筋,这被认为是知识传达以及获得的一般途径。然而,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主张,知识并不

是从脑筋到书、再从书到脑筋的,而是事与身相应时生出来的。如果失去身体的话,知识

就随之消灭。

如此看来,把庄子的认识论解释为否定语言,似可显出西洋意义上的认识论的局限。

事实上,我们只

要从思维至上的认识论移向身体的认识论这一角度,庄子的认识论即可获

得解释。以是之故,庄子的认识论也不一定是以否定语言的以心传心或捻花示众的认识论

为超越的。由此可见,思维的认识论和不立文字的认识论之间,存在着以身体的认识论作

为认识论的庄子的认识论。

把庄子的认识论理解为既不是思维的,也不是不立文字的,而是身体的。这里,有必

要对思维的认识论和身体的认识论作更具体的区分。我们以美国技术哲学家德来夫斯的理

论来加以佐证。

3.五阶段获得之技术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出现了要制作自动机器人的努力,并试图制作更具人类智慧的电

脑。德来夫斯指出,这样的人工智能研究是不可能阻止的。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人类的智

能,有些可以传统的方式变化为电脑的程序,当然也有不可以的。现今,从我们的构造

来看,有可以理解为计划性的、语言化的,反之也有不可以的。

德来夫斯指出,不可语言化的知识,就是身体的知识。例如为了易于理解骑脚踏车,

骑脚踏车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会骑脚踏车的人写了一本《骑脚踏车之法》,学习骑脚

踏车的人是不是只要念它就可以了呢?毫无疑问,这样一本书将是有相当帮助的,但却远

远不够。实际上,如果想要学会骑脚踏车,就应该亲身去练习。脚踏车与自身的体能相应

时,才能骑得恰当。读了“游泳之法”的教科书,并不能游泳。正是因此,轮扁不可把自

身的技术传给儿子,它无法用语言所表现的,正是这一身体的知识。

德来夫斯把这一身体的知识和思维的知识,分别称作“经验基础之方法的知识”和“规

则之事实的知识”。从西方哲学的传统看,直至二十世纪以来,仅把一般的事实的知识,

看作是唯一的知识种类。此种立场,基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身体的

问题,而是精神的问题。

德来夫斯主张,仅此一事实的知识,并非唯一的知识。他指出,方法的知识,不但是

全部的人的身体的活动,如骑脚踏车和游泳之类,而且专门的活动境遇,如医生诊断病人,

经营者决定政策,也同样适用。因为,就专家而言,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要兼备的。

一方面,这些专门领域的事实之知识,是出现于教科书或研究论文的知识。另一方面,

启发式的知识(heuristicknowledge),是专门领域的课题或实行的知识。他说明了后者:

通过多年的作业,人获得“精彩的推测技术(theartofgoodguessing)而非经验的知识

(experientialknowledge)。专家们所采取的正是后一种属于身体的知识。再看桓公和

轮扁的对话,方法的知识被适用于木工斫车轮之事以及圣人治理国家之事。然而,事实的

知识和方法的知识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之知识。如前所言,事实的知识如“骑脚踏车之法”,

人们在练习时,可以借助于这种方法的知识。只是一个人能骑脚踏车的话,那么他早忘掉

了“骑脚踏车之法”。如果总是想着“骑脚踏车之法”,那么他将永远留在初步者的水平上。

初步者与专家这种差异所具有的意义,可以在德来夫斯说明方法的知识时获得更具体

的确认。一些初步者(novice)学习关联新的机能、众多的事实和特征,而根据这些决定

行动的原则。指导的人或书则把这些事实、特征、原则分解开来,教给初步者。毫无疑问,

即使这样,也决不能完全使方法的知识还原为事实的知识。虽然我们知道并熟悉这些原则,

但我们并不能按照它去做。例如像“当汽车跑到二十公里时,转换为变速器的二控档”、“从

车炮马象卒的尉阶,与对方的兵力进行比较,当对方为高阶时,应当攻击”之类的助言。

如果初步者有实际经验,就会知道此类“跟脉络没有关系”(context-free)的原则,并没

有什么助益。这些原则必须更为洗练,例如“当引擎的回转声过度时,转换变速器”、“卒

子有时比另外的军事单位更重要”。这些原则在这成为一种智慧,使普通的初步者成为高

级初步者(advancedbeginner)。

实际上,因为经验是不断累积的,须要考虑太多的状况和事态,所以不可能对所有的

要素一一考虑。这时,有必要赋予事物以次序,从自身固有的眼光来考虑。这样可使高级

的初步者变为能力者(competence)。能力者依据自身的眼光,对可能面临的后果,自身

负责任。与追求规则的人相比,他们追求的则是目标。他们所遵循的原则是自身建立的新

原则,诸如“为了以最短时间赶到目的地,可以不顾小事的危险”、“虽然会失去一些静止

不动的棋子,但为了压住敌将,必须不顾一切地攻击”之类。即使能力者的原则在初学者

看来是不合理的,但这些原则是趋向于达成最终的目标的,所以仍然是合理的。

能力者所采取的是通过意识的决定而向自身的目标达成的方式,而熟达者

(proficiency)在行动时则多出自经验,目标的选择也非有意识的决定,而是自动的浮上

(involvedunderstanding)。再言之,比较分析二者对于目标的选择,会发现二者均为直观

的目标。然而在目标达成的方式上,熟达者则为分析的选择(detacheddeciding)。“在打

滑的弯路,要降低速度,考虑何为适当”、“通过直感判断形势,在将要攻击时,要计算所

有兵力”,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是熟达者的特征。

对于专家(expert

ise)来说,没有必要去选择目标。其达成目标的方式,来自于所积

累的经验。专家在做事时,没有分析的选择,而是以直观处理事情,自身做的事几乎不能

意识,只是在做而已。专家不需念“经过弯路要降低速度”,但会降低速度来通过弯路;

专家在与多人相对的围棋指导对局中,如果无法选择应付攻击的方法,他会干脆任其攻击。

正象我们在走路时,不会时刻念着“在路上要避开碰到的人”,如何避开行人呢?我们是

走路的专家。

的确,我们走得“自然”。轮扁自然地斫轮子,而桓公治理得却不自然。桓公不是通

过相应的事与身来学习治理国家,而是通过书册的字面来学习治理。从德来夫斯的意见来

看,如此通过字面来学习,决不可能成为专家,最多只是能力者而已。如果一无所知,

那么倒不如庄子寓言中所讲的“糟粕”,但以“糟粕”来作专家显然是不够的,庄子与德

来夫斯都指出了这一点。

然而德来夫斯所说的“专家”,与庄子寓言的意义仍是大异其趣。因为德来夫斯讲求

专家的专门性、机械的效用性而不及其它,而庄子所讲的专家却涉及有道与否的问题。就

此,我们接下来予以分析。

4.子贡和耕耘的老人

子贡……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进,抱畒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

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

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曰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

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

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憀,俯而不对。

这段对话中所说的技术,即桔槔,是另外的技术,大异乎轮扁的技术。轮扁不能将自

身的技术传给儿子,但子贡却能仔细地说明其技术给第一次看到的老人。他愿意的话,当

场便能给老人使用其技术。将木头按一定的原理进行加工,成为桔槔。如此,语言能够用

于表现事实的知识,谁都能够使用这种发挥机能(普遍的机能)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成

为产业社会的原动力,亦即成为机械的技术。

这种机械的技术存在的根据,就在于产业社会人们的基本态度,其实也就是子贡的态

度,即以最小的费用收到最大限度的效果(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经济原则。子贡看来,

耕耘的老人并未遵循经济原则。可是,对于子贡的劝告,老人回答说,自身并不是不知道

机械,而是忧患以机械惹起机心,所以不使用桔槔。如此,我们便明白了庄子弃避机械的

技术的原因所在。

作为产业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莫不为庄子对于机械的技术的这一对应态度感到荒唐。

我们认为子贡似的效用原则是不可替换的最高原理。可是,这老人却以之为惭愧。那么,

耕耘的老人既知道机械的技术之效用性,可又拒绝机械的技术,这样的固执该如何理解呢?

这老人的固执类似爬山的人。相对于那种会有损身体的苦劳,有一些更有效的方法,

但爬山的人却不去使用机械,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爬山便没有了爬山的真正意义。当他

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到达山顶,并站立在山顶时,那是另有一番意味的。如果我们能够理

解爬山的人,至于耕耘的老人,不也是一样吗?

如此,我们再看这老人,他并不只是一个耕耘的人,而是以园艺为趣的人。不过,这

则寓言很难全部这般解释。那么,从总体上看,这老人所固执的究竟是什么呢?忧患着机

心,这老人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在现代技术里,流行的是“脱离隐蔽的随机的邀请”,这是一种“无理的邀请”

(herausfordern),强迫自然拿出来,自然本身被采掘,成为可储藏的能量。这种现代的

技术与古代的技术大为不同。以古代的风车为例。风车的翼因风力而转,顺任自然

(anheimgeben)地直接地随风而转。风车不是为了储存气流的能量而开发的。……一些

农夫旧式的菜园子也不是。……农夫的事不是强要土地拿出来什么,而是顺任其自然的生

长力,播种,苗破土而出,保护苗儿好好地生长。可是,如今所耕耘的土地,却是在勉强

自然,完全是一种不同于以前的耕耘方法。耕耘只是被机械化的食品工业而已。

从被誉为“技术哲学的创始人”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机械技术的诽难中,我们

也可理解老人拒否“勉强”的子贡的食品工业,而志向着“顺任自然”的耕作。

5.身体的技术和机器的技术

轮扁的技术不可表现于语言,实际上,修练的人只能通过积累而发挥,它是身体的技

术;子贡的技术可以表现为语言,如有若干的经验,谁都可以来使用,它是机械的技术。

身体的技术和机械的技术,可以从叙述的可能性或使用的可能性上予以区分。另外还可以

同样进行区分的是技术的效用性。

身体的技术,充其量也只是在身体的限界之内,而机械的技术,从人类的经验看,已

远远超出了人的身体的限界。例如,人以筋肉的力量举起重物的限界,不过是体重的二三

倍,可是机械却能举起自身重量的二三百倍。在工具的帮助下,我们成为能干的技术者,

我们的作业更有效率。

机械技术超过身体的限界,这不仅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产业革命以

后,机械技术普遍朝向宏观世界,焦点集

中在人的能力的扩张。如今,我们所经历着的信

息革命,其向微观世界中扩张人的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微观世界中,人即使最微细地操作,

也不能在半导体里划线,而机械却可以轻松地做到这一点。从前,人们发现了显微镜,使

人们接近了微观世界,如今,电子显微镜向我们呈现着更微观的世界。

若以子贡的桔槔取水为机械技术的象征,老人使用机械可以耕耘更多的菜园子,在市

场卖出剩余的菜。这样的话,老人可以拥有更多的桔槔,耕耘更多的菜园子。如此的方式

可以扩大再生产,通过如此的生产过程,可以积累资本。再进一步,说不定会发展出资本

主义。可是,老人并不如此。

如前所指,老人分明有理由使用机械,但老人却不肯为之。可是,实际上,表现于历

史的结果是,面对西欧技术文明的强大的生产力,东方的技术文化为之屈服。当然,这一

屈服不一定意味着东方技术文化的全盘的劣势。再言之,庄子的技术可以用来追求任何异

乎效用性的事物,这也就是艺术性。针对庄子的艺术的技术,我们可分解如下。

6.文惠君和庖丁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剨然响然,奏然

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何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鄐,道大竨,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微祂,而况大輑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

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

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从换刀的期间来看,宰牛有三种屠夫:每一个月换一把刀的是普通的屠夫(族庖),

每一年换一把刀的是好的屠夫(良庖),也有宰牛十九年屠刀仍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

而保持锋锐的(庖丁)。文惠君看到庖丁的能干,有“技何至此乎”的赞叹。他看破了庖

丁的能干,这种能干比得上才干,有一切值得溢美的因素。庖丁自身的能干合乎道。族庖

和良庖的技术只是才干,而庖丁的技术则合于道。故即使在身体的技术中,也有不过只是

才干的,此外还有至于道的。在庄子看来,后者才是真正的技术。

从处理对象的方式来看,从族庖到庖丁的境界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以眼睛看到牛,

其次是以眼睛看不到牛,最次是以精神看到牛。可见在五官中,眼睛是最基本的,它象征

计量的思考,而精神超过五感,指的是非计量化的次元。如此可见,庖丁说“我所爱好的

是道,远比才干优越”(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自身的技术不是五感的计量的技术,

而是非计量的第六感的技术,它的意义在于五感的技术之上。

庖丁的如此主张,与德来夫斯的论议颇为一致。若按德来夫斯的思想,计量化的技术

是能力者的技术。为了成为专家,应该超过如此计量化的水准。德来夫斯指出,没有分析

的选择而直观地处理业务之人,就是专家。正如以五感不看牛,六感处理之,庖丁方才是

解牛的专家。

但是,如前所示,庖丁的专门性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效用性,而是趋向于艺术性。艺术

性有着众多的意义,与庄子相关联的包括以下三种意义:其一,艺术的身体性;其二,艺

术的创造性以及脱隐蔽性;其三,艺术的游戏性。

一般的艺术活动是以身体活动为特性的。艺术活动不是作为任何理论的活动,它通过

身体的活动而实现。一位死的艺术家,也就意味着他艺术能力的消灭。正如轮扁所说。可

是,身体的活动不一定都是艺术的活动。艺术活动所对艺术对象的表现,甚至比真实对象

本身更为真实。譬如,若为记录人的外貌,照片以机械的技术比画更有效果。可是,我们

说任何伟人的肖像画,比他的照片更逼真。画其肖像的画家,如若不是此人来画的话,恐

怕不能画得如此真实。画家不是摄影师,而是艺术家,他所画的是艺术作品。甚至,在摄

影师中也有艺术摄影师,不是其人来拍摄的话,就不会有如此的照片。如果他去逝的话,

我们会为不能再看到只有他本人才会创造出的新的艺术照片而惋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的身体性和创造性。

然而,游戏性也是可与此相提并论的重要特征。庖丁完成自身的作业,远比任何事物

更能获得心满意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庖丁在作业时,自身不是自身,仅在作

业外,自身才是自身。虽然自身的作业是艰难而令人畏惧的,但在作业完成后,他却提以

心满意足。如此看来,这不是强制劳动,而是游戏。

然而,对庄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创造性以及脱隐蔽性。若是艺术家的新鲜的发明,则

为创造,它是受动的发见,将为脱隐蔽性。再次,从海德格关于艺术的技术具有脱隐蔽之

存在本质的见解来看,牛的骨肉相连之处,在族庖或良庖看得不太清,而庖丁看到了间

隙,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空间,以刀入于

空间,完全是循从天理而解牛,那么庖丁就是

呈现出这一天理的艺术家。

那么,如此呈现出天理而成的是什么?宰牛吗?庄子借文惠君之口明确地说:“好啊!

听了你的这番话,我得到养生的道理了。”文惠君发出了感叹,他知道了养生的方法。庄

子说出了达成自身的思想的穷极目标,那就是“生命的保存”。明白了此点,也就是悟“道”

了。为了悟“道”,就要象轮扁或庖丁,成为身体的技术者。

7.以明,心斋,坐忘

那么,如何至于道呢?庖丁何以至于解牛之道,我们何以至人生之道?我们何以为人

生的专家?若依庖丁之言,为人生专家的方法在于依乎天理。以身跟从天理,正在解牛的

庖丁,以没有厚度的刀,游刃于有间隙的骨节,那么活着的人生又当如何呢?庄子指出,

作为人生的技术的是以明、心斋、坐忘等。

所谓“以明”,《齐物论》中说:“不加于自己的判断,平常时顺着自然,这即是可以

依据的真的明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这方才是跟从天理的。首先,

不加自己的判断于被了解者。如此,自身只是跟从天理而描写外物的静态的镜子。“为圣

人之心的静态,照于天地与万物的镜子”,“至人之心其作用如同镜子,不加迎送,应

而无所隐藏。”

人生的技术也表现为不加自己的判断,如镜子反照于“人间世”,这也可叫做“心斋”,

不是祭祀的斋戒,而是心的斋戒。只要“心志专一”,“不用耳而用心去听,不用心而用气

去听,耳的作用止于听声,心的作用止于知晓内外的一致,气乃是空虚,可容纳一切外物。

真的道唯集于虚空里。而这空虚就是心斋。”空虚得什么都可收入,这即是澄明的心境。

不加入自己的判断,如镜子反照一般,可能正是在这种虚心之中。

此虚心另外表现为心之遗忘,庄子谓之“坐忘”。“忘掉手足或身体,抛开耳目之作用,

离开形体,离弃知识,与彼伟大的道合而为一,这就是坐忘。”忘掉了感性,也忘掉了

理性,以至于遗忘于道的途路。如此,则忘掉了好恶,不为偏执。庄子所提示的人生的技

术,也就是道的境地。

那么,知道了这一人生的技术,我们是否可以成为人生的专家?显然,具备如此明示

的人生技术,当苦德来夫斯所指出的,仅可成为人生的能力者,而不能成为人生的专家。

因这般的技术,仅可为参考,因为练习身体的技术,并不是身体的技术本身。所以,庄子

也自认,自身之教得其不足。请看: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

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言。…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

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

其孰是耶?”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黄帝是在明示,通过以明、以斋、坐忘的概念,庄子提示的虚其心,要把一切彻底地

忘掉,不加自身的判断于事物,如镜子反照,如此至于道的途路,因而真正知道的人是不

知道的无为谓,知道而不能说明的狂屈次之,自认为知道并为之说明的,其实自身并不知

道。无不谓才是人生的专家,狂屈是人生的熟达者,黄帝只不过是人性的能力者而已。

我们不敢说自己是人生的专家,但起码可以说是走路的专家。我们不必去想脚步这样

那样走着,又不为自觉地走着脚步。我们只是走而已。这意味着我们是走的技术者,是走

的专家。可是,如果我们作为哲学家,我们却要意识到自己的脚步。正如我们为了教给机

器人如何走路,我们必须说明脚步走得这样那样。可以这么说,一般人是走的无为谓,哲

学家是狂屈,科学家则是黄帝。

知道者并不用语言说出来,说话的人不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话在《老子》

中就已出现。若作一般的理解,仅仅是否定的意味,却不知道对于道的认识(知道)。

这么看来,人生的技术,是身体的技术,决不能还原为语言的事实的技术,而是以身练习

的技术,亦即体得的技术。

8.结论

在庄子那里,技术不是减轻身体的劳苦而充足欲望的量产财货的技术。庄子的技术不

是一般的技术,乃是不知道机械而留于身体的手工的技术。庄子的技术发现了顺应自然的

知识,并因之而以身练习。所以,庄子的知识是身体的知识、艺术的知识。

庄子的这一知识观对中国的文化大有消极的影响。他低调平价命题的、机械的、产业

的知识,而给予身体的、艺术的、手工的知识以很高的评价。这成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异向发展的一个契机。西方文化把技艺(art)区分为技术(technology)和艺术(fineart),

基于机械技术发展物质文明,达到著目的成就。而中国文化则因起源于庄子的对于机械文

明的过低评价,使其在物质的生产力上赶不上西方。

然而,庄子的这一技术观是必须予以否定的吗?当今,如此发问实有必要。庄子技术

观的目的是养生,即保存人生。针对西方文化的产业技术而产生的生态学反省说明,西方

文化虽然在物质文明上取得成功,但在保存人生方面,却没有那么成功。以是之故,西方

文化才担忧起养生,开始警戒机心。这里有意

义的是,庄子的技术观可于此获得新的生命。

当今,在我们所面临的状况中,我们仍免不了机心。虽然庄子担心它,但我们的社会

还是历史地展开过来了。然则,我们正处于对庄子的技术观进行再评价的状况。那么,这

是否意味着庄子的见解对了,到此历史的展开,难道是按照错误的方向展开?对此无论如

何回答,我们都不能拒否我们所具有的机械文明,并且还在整体趋势上推进着机械文明。

在这种状况下,庄子的见解对我们有何种意义呢?

庄子的技术观无疑是阻碍现代机械技术的见解。与庄子的寓言不同的是,我们不能活

若耕耘的老人,而不外乎子贡式地活着。然而,我们人生的各个方面不是子贡之机械技术

的论理所能解决得了的。现在仍存在着比庄子看见的更小的领域,在此领域里人们仅依赖

身体的技术。德来夫斯指出,这些领域就是专家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我们以庄子的技

术哲学才能活着。现代的机械文明,它具有卓越的效用性,但却象海德格所指出的,它是

威胁人的存在目的和人的本性的,它损害了我们的养生。我们虽然部分地认定机械技术,

但要警戒机心。因此,在未来的技术开发中,我们应努力实现不勉强自然而顺应自然的原

则。例如,我们使用顺任自然的风力发电厂来代替勉强自然的火力发电厂。可以说,庄子

的技术哲学为我们指示着现代的机械技术的发展方向。

注:本文所论“庄子”,系指作为历史上一位人格体的庄子,统称着庄子及其弟子们。

参考文献:

宋恒龙,《东洋哲学的一些问题》,(汉城,骊江出版社,1987),p.61.

朴异文,《老庄哲学》,(汉城,文学与知性社,1980),pp.63-64.

《庄子·天道》,pp364-65.本文所引用《庄子》,依据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台湾

商务印书馆,1975)。

宋恒龙,《东洋哲学的一些问题》,p.174;李康洙,《道家思想之研究》,(汉城,高丽大

学民族文化研究院,1985),p.109;李康洙,《老子与庄子:无为与逍遥的哲学》,(汉城,

路,1997),p.256;needham,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vol.2:historyofsciengific

though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6),p.12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66),p.121;陈鼓应著/崔珍锡译,《老庄新论》,(汉城,松树,1997),

pp.379-80.

陈鼓应著/崔珍锡译,《老庄新论》,p.380.

needham,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vol.2:historyofscientificthought,p123.

从庄子的话来看,现在我们所看《庄子》,也是庄子的渣滓。我们虽然在谈论着庄子的

智慧,但既然庄子本人已不复存在,那么我们只是抓住庄子的渣滓而认为庄子这样那样。

在此,我们虽然以《庄子》的字句为线索,但有理由勿纠缠于其字面。我们仅以字局为线

索而练身,才能尝试着庄子的智慧。

hubertl.dreyfus,whatcomputersstillcantdo:acritiqueofartificialreason,

(cambridge:mitpress,1922);金圣东:“德来夫斯的人工智能批判”,《社会哲学大系·

四·技术时代与社会哲学》,《汉城:民音社,1988》,pp.55-83,pp.62-65.

hubertl.dreyfus&stuarte.drefus,mindovermachine:thepowerofhumanintuitionand

expertiseintheeraofthecomputer,(newyork:freepress,1986),p.19.

ibid.,p.104.

德来夫斯曾举一位飞机教练的例子。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去作飞机教练,当自己的收音

机出问题时,他只能跟着教学生的内容而反映。当教练以前,他以专家对应其问题,执教

初步者之后,他倾向于事实的知识,在面临问题的刹那,他的反映仿佛初步者一样。ibid.,p.17.

同样,桓公虽然也念了圣人的文章,但他最多只能做到似初步的圣人般的统治。

ibid.,pp.16-51.

“实际上,我们应该称所谓有专家体系为‘能力者体系’。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

里所说的专家体系超过我们的技术模型的第三阶段。”ibid.,pp.102-3.

《庄子·天地》,pp.327-328.

海德格著/李基相译,《技术与转向》,(汉城,曙光社,1993),p.39-41.

如下所示,在庄子那里,顺任自然是至于真知的必要条件。

亚伊笛(don.ihde)著/金圣东译,《技术哲学:敦·亚伊笛的技术和实践》,(汉城,

哲学与现实,1998)。

《庄子·养生主》,pp.106.

“劳动存之于劳动者之外。再言之,劳动不属劳动者的本质。故劳动者通过自身的劳

动,不是肯定自己自身,而是否定的,不是觉到幸福,而是觉到不幸,不能够自由开发身

体的精神的能量,而是鞭打自身的身体,荒废自身的精神。在劳动之外时,劳动者才有安

适感。劳动的时候,得到的是脱离自我的感觉。不作劳动的时候,他感到舒服;劳动的时

候,感到不舒服。总之,他的劳动不是自发的,而是强制的,亦即强制劳动。”马克思著

/金译《经济学-哲学手稿》,(汉城,理论与实践,1987),pp.58-59.

“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拥抱着作品。”heidegger,derursprungdeskunstwerkes

holzwege(frankfurta.m.:vottorioklostermann,1950),p.25.

《庄子·齐物论》,p.75.

《庄子·天道》,p.371.

《庄子·应帝王》,p.250.

《庄子·人间世》,p.129.

《庄子·大宗师》,pp.226-27.

养生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庄子对技术的见解,可发见于其关于知识的论议。在区分假知与真知时,庄子曾以技

术为典型来说明后者。故将见庄子的技术观,须检讨庄子的知识论及认识论。

在韩国学术界,对于庄子的认识论,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评价。其一是肯定的评价,认

为出现在《庄子》中的各种言论,追从着他的形而上学见解,对语言的界限进行了批判,

提出超越日常的知识乃是语言之外的神秘知识;其二是否定的评价,认为出现在《庄子》

中的各种言论,虽然能够纳入其形而上学的固有体系,而且也符合语言的界限,但其中所

标榜的超越性和神秘的语言之外的知识,是绝不能肯定的。兹举例如下:

在老子与庄子看来,不即是知,不知即是真知。因为老庄之道,既然肯定了在先的

超越之存在,那么所要认识的是无规定的存在之知,而超越一体的知,即是超越的知、

无界限的知。否定知的,乃是否定知的知。而否定知的知本身也就内在地包涵着知道的

知,因而否定知的本身的知即是老庄所谓的真知。

故在老庄看来,真的意义的知,乃是不可言表的“知”。因之,引为“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他们(老子与庄子)所谓在言语之前的认识,是自明的事实。可是,其概念并无

意义。因为意识直接地碰到其对象的这种直观,只是一个现象,不过是自然现象内的

一种现象,决不能称作认识。任何对象只有在语言中被陈述为什么什么时,我们才能

说它之于认识。……即使让步百步……庄子的认识论值得给予高度评价,可是,对我

们的认识更重要的问题,是存在全体,即并非如何认识道的问题,而是明确地依据语

言来认识道之存在全体是如何组织的问题。

上述引文所征引的这些态度,看起来似乎只是特定研究者的立场。事实上,应该看到,

这些独自的评价起因于评价者所接受的认识论的态度。更具体地说,显然易见的是,那些

定向东方哲学的研究者,一般可能采取前者的立场,而定向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则是后一种

立场。

本篇文章的立场并列于前两种方向之间,试图提出第三种新的可能的理解方向,此方

向是以庄子对技术的见解本身为线索而得出来的。勿庸讳言,这篇文章所具有西洋哲学的

背景乃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故在倾向上接近后一种方向。然而它又异于西方哲学以理性为

中心的一般传统,而是以技术为中心展开讨论。因之,本文既基于西方哲学的议论,又多

少异于定向于西方哲学研究者的方向。此外本文还有一不同之处,即期在后者方向,加予

相当的具体性。根据这一具体性,这篇文章也要预料庄子的哲学在东方技术界的影响。兹

今,经过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我们有必要重新吟味庄子技术观的现实意义。

2.桓公和轮扁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所读为何

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

者,故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

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

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

已夫!”

在论及庄子的认识论时而常被引用的这则寓言,就其字面意思来看,它尝试着探问,

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能不能把握前人的精神。勿庸置疑,其回答是否定的。就此而言,从

东方哲学传统来解释,大概是所谓“人之心不可表现于文字,精神的境界往往不可用固定

的方式传达,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来验证而已”。反之,从西洋哲学来解释,则认为大

概“对产生过程,缺乏科学分析,例如一些道家术士虽然拥有根据经验的秘笈和妙技,但

他们却不能向其弟子说明这些。”

这两种解释都说到“不可以固定的方式传达”和“不可说明”,同时指示着技术传达

的不可能性。前一种解释的焦点集中在“精神的境界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而不可被验证”。

与此相反,后一种解释指示着,“对产生过程,缺乏科学分析”。然而,这两种方向的解释,

都存在着问题。

首先,轮扁的技术不是“精神的境界”,而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手工。此外,

这一手工,如下所云,不是科学分析的对象。轮扁的技术是手工,换言之,是手练而非心

练,是身体的技术。把它看作理解超越的直观,看作精神的境界,或看作科学分析之对象,

都歪曲了庄子的真意。

桓公和轮扁对话的要旨在于,无论斫轮子的技术,还是治国的技术,都不是能够通过

书的字面而得来的,而是通过手或身体得来的。庄子的这一主张,按传统的知识观来看,

可视为革命性的。因为在脑里的知识,以语言的形式化为书,念其书时,知识从书移向脑

筋,这被认为是知识传达以及获得的一般途径。然而,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主张,知识并不

是从脑筋到书、再从书到脑筋的,而是事与身相应时生出来的。如果失去身体的话,知识

就随之消灭。

如此看来,把庄子的认识论解释为否定语言,似可显出西洋意义上的认识论的局限。

事实上,我们只要从思维至上的认识论移向身体的认识论这一角度,庄子的认识论即可获

得解释。以是之故,庄子的认识论也不一定是以否定语言的以心传心或捻花示众的认识论

为超越的。由此可见,思维的认识论和不立文字的认识论之间,存在着以身体的认识论作

为认识论的庄子的认识论。

把庄子的认识论理解为既不是思维的,也不是不立文字的,而是身体的。这里,有必

要对思维的认识论和身体的认识论作更具体的区分。我们以美国技术哲学家德来夫斯的理

论来加以佐证。

3.五阶段获得之技术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出现了要制作自动机器人的努力,并试图制作更具人类智慧的电

脑。德来夫斯指出,这样的人工智能研究是不可能阻止的。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人类的智

能,有些可以传统的方式变化为电脑的程序,当然也有不可以的。现今,从我们的构造

来看,有可以理解为计划性的、语言化的,反之也有不可以的。

德来夫斯指出,不可语言化的知识,就是身体的知识。例如为了易于理解骑脚踏车,

骑脚踏车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会骑脚踏车的人写了一本《骑脚踏车之法》,学习骑脚

踏车的人是不是只要念它就可以了呢?毫无疑问,这样一本书将是有相当帮助的,但却远

远不够。实际上,如果想要学会骑脚踏车,就应该亲身去练习。脚踏车与自身的体能相应

时,才能骑得恰当。读了“游泳之法”的教科书,并不能游泳。正是因此,轮扁不可把自

身的技术传给儿子,它无法用语言所表现的,正是这一身体的知识。

德来夫斯把这一身体的知识和思维的知识,分别称作“经验基础之方法的知识”和“规

则之事实的知识”。从西方哲学的传统看,直至二十世纪以来,仅把一般的事实的知识,

看作是唯一的知识种类。此种立场,基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身体的

问题,而是精神的问题。

德来夫斯主张,仅此一事实的知识,并非唯一的知识。他指出,方法的知识,不但是

全部的人的身体的活动,如骑脚踏车和游泳之类,而且专门的活动境遇,如医生诊断病人,

经营者决定政策,也同样适用。因为,就专家而言,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要兼备的。

一方面,这些专门领域的事实之知识,是出现于教科书或研究论文的知识。另一方面,

启发式的知识(heuristicknowledge),是专门领域的课题或实行的知识。他说明了后者:

通过多年的作业,人获得“精彩的推测技术(theartofgoodguessing)而非经验的知识

(experientialknowledge)。专家们所采取的正是后一种属于身体的知识。再看桓公和

轮扁的对话,方法的知识被适用于木工斫车轮之事以及圣人治理国家之事。然而,事实的

知识和方法的知识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之知识。如前所言,事实的知识如“骑脚踏车之法”,

人们在练习时,可以借助于这种方法的知识。只是一个人能骑脚踏车的话,那么他早忘掉

了“骑脚踏车之法”。如果总是想着“骑脚踏车之法”,那么他将永远留在初步者的水平上。

初步者与专家这种差异所具有的意义,可以在德来夫斯说明方法的知识时获得更具体

的确认。一些初步者(novice)学习关联新的机能、众多的事实和特征,而根据这些决定

行动的原则。指导的人或书则把这些事实、特征、原则分解开来,教给初步者。毫无疑问,

即使这样,也决不能完全使方法的知识还原为事实的知识。虽然我们知道并熟悉这些原则,

但我们并不能按照它去做。例如像“当汽车跑到二十公里时,转换为变速器的二控档”、“从

车炮马象卒的尉阶,与对方的兵力进行比较,当对方为高阶时,应当攻击”之类的助言。

如果初步者有实际经验,就会知道此类“跟脉络没有关系”(context-free)的原则,并没

有什么助益。这些原则必须更为洗练,例如“当引擎的回转声过度时,转换变速器”、“卒

子有时比另外的军事单位更重要”。这些原则在这成为一种智慧,使普通的初步者成为高

级初步者(advancedbeginner)。

实际上,因为经验是不断累积的,须要考虑太多的状况和事态,所以不可能对所有的

要素一一考虑。这时,有必要赋予事物以次序,从自身固有的眼光来考虑。这样可使高级

的初步者变为能力者(competence)。能力者依据自身的眼光,对可能面临的后果,自身

负责任。与追求规则的人相比,他们追求的则是目标。他们所遵循的原则是自身建立的新

原则,诸如“为了以最短时间赶到目的地,可以不顾小事的危险”、“虽然会失去一些静止

不动的棋子,但为了压住敌将,必须不顾一切地攻击”之类。即使能力者的原则在初学者

看来是不合理的,但这些原则是趋向于达成最终的目标的,所以仍然是合理的。

能力者所采取的是通过意识的决定而向自身的目标达成的方式,而熟达者

(proficiency)在行动时则多出自经验,目标的选择也非有意识的决定,而是自动的浮上

(involvedunderstanding)。再言之,比较分析二者对于目标的选择,会发现二者均为直观

的目标。然而在目标达成的方式上,熟达者则为分析的选择(detacheddeciding)。“在打

滑的弯路,要降低速度,考虑何为适当”、“通过直感判断形势,在将要攻击时,要计算所

有兵力”,遵循这样一些原则是熟达者的特征。

对于专家(expertise)来说,没有必要去选择目标。其达成目标的方式,来自于所积

累的经验。专家在做事时,没有分析的选择,而是以直观处理事情,自身做的事几乎不能

意识,只是在做而已。专家不需念“经过弯路要降低速度”,但会降低速度来通过弯路;

专家在与多人相对的围棋指导对局中,如果无法选择应付攻击的方法,他会干脆任其攻击。

正象我们在走路时,不会时刻念着“在路上要避开碰到的人”,如何避开行人呢?我们是

走路的专家。

的确,我们走得“自然”。轮扁自然地斫轮子,而桓公治理得却不自然。桓公不是通

过相应的事与身来学习治理国家,而是通过书册的字面来学习治理。从德来夫斯的意见来

看,如此通过字面来学习,决不可能成为专家,最多只是能力者而已。如果一无所知,

那么倒不如庄子寓言中所讲的“糟粕”,但以“糟粕”来作专家显然是不够的,庄子与德

来夫斯都指出了这一点。

然而德来夫斯所说的“专家”,与庄子寓言的意义仍是大异其趣。因为德来夫斯讲求

专家的专门性、机械的效用性而不及其它,而庄子所讲的专家却涉及有道与否的问题。就

此,我们接下来予以分析。

4.子贡和耕耘的老人

子贡……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进,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

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

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曰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

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

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慙,俯而不对。

这段对话中所说的技术,即桔槔,是另外的技术,大异乎轮扁的技术。轮扁不能将自

身的技术传给儿子,但子贡却能仔细地说明其技术给第一次看到的老人。他愿意的话,当

场便能给老人使用其技术。将木头按一定的原理进行加工,成为桔槔。如此,语言能够用

于表现事实的知识,谁都能够使用这种发挥机能(普遍的机能)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成

为产业社会的原动力,亦即成为机械的技术。

这种机械的技术存在的根据,就在于产业社会人们的基本态度,其实也就是子贡的态

度,即以最小的费用收到最大限度的效果(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经济原则。子贡看来,

耕耘的老人并未遵循经济原则。可是,对于子贡的劝告,老人回答说,自身并不是不知道

机械,而是忧患以机械惹起机心,所以不使用桔槔。如此,我们便明白了庄子弃避机械的

技术的原因所在。

作为产业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莫不为庄子对于机械的技术的这一对应态度感到荒唐。

我们认为子贡似的效用原则是不可替换的最高原理。可是,这老人却以之为惭愧。那么,

耕耘的老人既知道机械的技术之效用性,可又拒绝机械的技术,这样的固执该如何理解呢?

这老人的固执类似爬山的人。相对于那种会有损身体的苦劳,有一些更有效的方法,

但爬山的人却不去使用机械,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爬山便没有了爬山的真正意义。当他

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到达山顶,并站立在山顶时,那是另有一番意味的。如果我们能够理

解爬山的人,至于耕耘的老人,不也是一样吗?

如此,我们再看这老人,他并不只是一个耕耘的人,而是以园艺为趣的人。不过,这

则寓言很难全部这般解释。那么,从总体上看,这老人所固执的究竟是什么呢?忧患着机

心,这老人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在现代技术里,流行的是“脱离隐蔽的随机的邀请”,这是一种“无理的邀请”

(herausfordern),强迫自然拿出来,自然本身被采掘,成为可储藏的能量。这种现代的

技术与古代的技术大为不同。以古代的风车为例。风车的翼因风力而转,顺任自然

(anheimgeben)地直接地随风而转。风车不是为了储存气流的能量而开发的。……一些

农夫旧式的菜园子也不是。……农夫的事不是强要土地拿出来什么,而是顺任其自然的生

长力,播种,苗破土而出,保护苗儿好好地生长。可是,如今所耕耘的土地,却是在勉强

自然,完全是一种不同于以前的耕耘方法。耕耘只是被机械化的食品工业而已。

从被誉为“技术哲学的创始人”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机械技术的诽难中,我们

也可理解老人拒否“勉强”的子贡的食品工业,而志向着“顺任自然”的耕作。

5.身体的技术和机器的技术

轮扁的技术不可表现于语言,实际上,修练的人只能通过积累而发挥,它是身体的技

术;子贡的技术可以表现为语言,如有若干的经验,谁都可以来使用,它是机械的技术。

身体的技术和机械的技术,可以从叙述的可能性或使用的可能性上予以区分。另外还可以

同样进行区分的是技术的效用性。

身体的技术,充其量也只是在身体的限界之内,而机械的技术,从人类的经验看,已

远远超出了人的身体的限界。例如,人以筋肉的力量举起重物的限界,不过是体重的二三

倍,可是机械却能举起自身重量的二三百倍。在工具的帮助下,我们成为能干的技术者,

我们的作业更有效率。

机械技术超过身体的限界,这不仅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产业革命以

后,机械技术普遍朝向宏观世界,焦点集中在人的能力的扩张。如今,我们所经历着的信

息革命,其向微观世界中扩张人的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微观世界中,人即使最微细地操作,

也不能在半导体里划线,而机械却可以轻松地做到这一点。从前,人们发现了显微镜,使

人们接近了微观世界,如今,电子显微镜向我们呈现着更微观的世界。

若以子贡的桔槔取水为机械技术的象征,老人使用机械可以耕耘更多的菜园子,在市

场卖出剩余的菜。这样的话,老人可以拥有更多的桔槔,耕耘更多的菜园子。如此的方式

可以扩大再生产,通过如此的生产过程,可以积累资本。再进一步,说不定会发展出资本

主义。可是,老人并不如此。

如前所指,老人分明有理由使用机械,但老人却不肯为之。可是,实际上,表现于历

史的结果是,面对西欧技术文明的强大的生产力,东方的技术文化为之屈服。当然,这一

屈服不一定意味着东方技术文化的全盘的劣势。再言之,庄子的技术可以用来追求任何异

乎效用性的事物,这也就是艺术性。针对庄子的艺术的技术,我们可分解如下。

6.文惠君和庖丁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剨然响然,奏然

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何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微礙,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

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

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从换刀的期间来看,宰牛有三种屠夫:每一个月换一把刀的是普通的屠夫(族庖),

每一年换一把刀的是好的屠夫(良庖),也有宰牛十九年屠刀仍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

而保持锋锐的(庖丁)。文惠君看到庖丁的能干,有“技何至此乎”的赞叹。他看破了庖

丁的能干,这种能干比得上才干,有一切值得溢美的因素。庖丁自身的能干合乎道。族庖

和良庖的技术只是才干,而庖丁的技术则合于道。故即使在身体的技术中,也有不过只是

才干的,此外还有至于道的。在庄子看来,后者才是真正的技术。

从处理对象的方式来看,从族庖到庖丁的境界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以眼睛看到牛,

其次是以眼睛看不到牛,最次是以精神看到牛。可见在五官中,眼睛是最基本的,它象征

计量的思考,而精神超过五感,指的是非计量化的次元。如此可见,庖丁说“我所爱好的

是道,远比才干优越”(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自身的技术不是五感的计量的技术,

而是非计量的第六感的技术,它的意义在于五感的技术之上。

庖丁的如此主张,与德来夫斯的论议颇为一致。若按德来夫斯的思想,计量化的技术

是能力者的技术。为了成为专家,应该超过如此计量化的水准。德来夫斯指出,没有分析

的选择而直观地处理业务之人,就是专家。正如以五感不看牛,六感处理之,庖丁方才是

解牛的专家。

但是,如前所示,庖丁的专门性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效用性,而是趋向于艺术性。艺术

性有着众多的意义,与庄子相关联的包括以下三种意义:其一,艺术的身体性;其二,艺

术的创造性以及脱隐蔽性;其三,艺术的游戏性。

一般的艺术活动是以身体活动为特性的。艺术活动不是作为任何理论的活动,它通过

身体的活动而实现。一位死的艺术家,也就意味着他艺术能力的消灭。正如轮扁所说。可

是,身体的活动不一定都是艺术的活动。艺术活动所对艺术对象的表现,甚至比真实对象

本身更为真实。譬如,若为记录人的外貌,照片以机械的技术比画更有效果。可是,我们

说任何伟人的肖像画,比他的照片更逼真。画其肖像的画家,如若不是此人来画的话,恐

怕不能画得如此真实。画家不是摄影师,而是艺术家,他所画的是艺术作品。甚至,在摄

影师中也有艺术摄影师,不是其人来拍摄的话,就不会有如此的照片。如果他去逝的话,

我们会为不能再看到只有他本人才会创造出的新的艺术照片而惋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的身体性和创造性。

然而,游戏性也是可与此相提并论的重要特征。庖丁完成自身的作业,远比任何事物

更能获得心满意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庖丁在作业时,自身不是自身,仅在作

业外,自身才是自身。虽然自身的作业是艰难而令人畏惧的,但在作业完成后,他却提以

心满意足。如此看来,这不是强制劳动,而是游戏。

然而,对庄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创造性以及脱隐蔽性。若是艺术家的新鲜的发明,则

为创造,它是受动的发见,将为脱隐蔽性。再次,从海德格关于艺术的技术具有脱隐蔽之

存在本质的见解来看,牛的骨肉相连之处,在族庖或良庖看得不太清,而庖丁看到了间

隙,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空间,以刀入于空间,完全是循从天理而解牛,那么庖丁就是

呈现出这一天理的艺术家。

那么,如此呈现出天理而成的是什么?宰牛吗?庄子借文惠君之口明确地说:“好啊!

听了你的这番话,我得到养生的道理了。”文惠君发出了感叹,他知道了养生的方法。庄

子说出了达成自身的思想的穷极目标,那就是“生命的保存”。明白了此点,也就是悟“道”

了。为了悟“道”,就要象轮扁或庖丁,成为身体的技术者。

7.以明,心斋,坐忘

那么,如何至于道呢?庖丁何以至于解牛之道,我们何以至人生之道?我们何以为人

生的专家?若依庖丁之言,为人生专家的方法在于依乎天理。以身跟从天理,正在解牛的

庖丁,以没有厚度的刀,游刃于有间隙的骨节,那么活着的人生又当如何呢?庄子指出,

作为人生的技术的是以明、心斋、坐忘等。

所谓“以明”,《齐物论》中说:“不加于自己的判断,平常时顺着自然,这即是可以

依据的真的明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这方才是跟从天理的。首先,

不加自己的判断于被了解者。如此,自身只是跟从天理而描写外物的静态的镜子。“为圣

人之心的静态,照于天地与万物的镜子”,“至人之心其作用如同镜子,不加迎送,应

而无所隐藏。”

人生的技术也表现为不加自己的判断,如镜子反照于“人间世”,这也可叫做“心斋”,

不是祭祀的斋戒,而是心的斋戒。只要“心志专一”,“不用耳而用心去听,不用心而用气

去听,耳的作用止于听声,心的作用止于知晓内外的一致,气乃是空虚,可容纳一切外物。

真的道唯集于虚空里。而这空虚就是心斋。”空虚得什么都可收入,这即是澄明的心境。

不加入自己的判断,如镜子反照一般,可能正是在这种虚心之中。

此虚心另外表现为心之遗忘,庄子谓之“坐忘”。“忘掉手足或身体,抛开耳目之作用,

离开形体,离弃知识,与彼伟大的道合而为一,这就是坐忘。”忘掉了感性,也忘掉了

理性,以至于遗忘于道的途路。如此,则忘掉了好恶,不为偏执。庄子所提示的人生的技

术,也就是道的境地。

那么,知道了这一人生的技术,我们是否可以成为人生的专家?显然,具备如此明示

的人生技术,当苦德来夫斯所指出的,仅可成为人生的能力者,而不能成为人生的专家。

因这般的技术,仅可为参考,因为练习身体的技术,并不是身体的技术本身。所以,庄子

也自认,自身之教得其不足。请看: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

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言。…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

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

其孰是耶?”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黄帝是在明示,通过以明、以斋、坐忘的概念,庄子提示的虚其心,要把一切彻底地

忘掉,不加自身的判断于事物,如镜子反照,如此至于道的途路,因而真正知道的人是不

知道的无为谓,知道而不能说明的狂屈次之,自认为知道并为之说明的,其实自身并不知

道。无不谓才是人生的专家,狂屈是人生的熟达者,黄帝只不过是人性的能力者而已。

我们不敢说自己是人生的专家,但起码可以说是走路的专家。我们不必去想脚步这样

那样走着,又不为自觉地走着脚步。我们只是走而已。这意味着我们是走的技术者,是走

的专家。可是,如果我们作为哲学家,我们却要意识到自己的脚步。正如我们为了教给机

器人如何走路,我们必须说明脚步走得这样那样。可以这么说,一般人是走的无为谓,哲

学家是狂屈,科学家则是黄帝。

知道者并不用语言说出来,说话的人不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话在《老子》

中就已出现。若作一般的理解,仅仅是否定的意味,却不知道对于道的认识(知道)。

这么看来,人生的技术,是身体的技术,决不能还原为语言的事实的技术,而是以身练习

的技术,亦即体得的技术。

8.结论

在庄子那里,技术不是减轻身体的劳苦而充足欲望的量产财货的技术。庄子的技术不

是一般的技术,乃是不知道机械而留于身体的手工的技术。庄子的技术发现了顺应自然的

知识,并因之而以身练习。所以,庄子的知识是身体的知识、艺术的知识。

庄子的这一知识观对中国的文化大有消极的影响。他低调平价命题的、机械的、产业

的知识,而给予身体的、艺术的、手工的知识以很高的评价。这成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异向发展的一个契机。西方文化把技艺(art)区分为技术(technology)和艺术(fineart),

基于机械技术发展物质文明,达到著目的成就。而中国文化则因起源于庄子的对于机械文

明的过低评价,使其在物质的生产力上赶不上西方。

然而,庄子的这一技术观是必须予以否定的吗?当今,如此发问实有必要。庄子技术

观的目的是养生,即保存人生。针对西方文化的产业技术而产生的生态学反省说明,西方

文化虽然在物质文明上取得成功,但在保存人生方面,却没有那么成功。以是之故,西方

文化才担忧起养生,开始警戒机心。这里有意义的是,庄子的技术观可于此获得新的生命。

当今,在我们所面临的状况中,我们仍免不了机心。虽然庄子担心它,但我们的社会

还是历史地展开过来了。然则,我们正处于对庄子的技术观进行再评价的状况。那么,这

是否意味着庄子的见解对了,到此历史的展开,难道是按照错误的方向展开?对此无论如

何回答,我们都不能拒否我们所具有的机械文明,并且还在整体趋势上推进着机械文明。

在这种状况下,庄子的见解对我们有何种意义呢?

庄子的技术观无疑是阻碍现代机械技术的见解。与庄子的寓言不同的是,我们不能活

若耕耘的老人,而不外乎子贡式地活着。然而,我们人生的各个方面不是子贡之机械技术

的论理所能解决得了的。现在仍存在着比庄子看见的更小的领域,在此领域里人们仅依赖

身体的技术。德来夫斯指出,这些领域就是专家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我们以庄子的技

术哲学才能活着。现代的机械文明,它具有卓越的效用性,但却象海德格所指出的,它是

威胁人的存在目的和人的本性的,它损害了我们的养生。我们虽然部分地认定机械技术,

但要警戒机心。因此,在未来的技术开发中,我们应努力实现不勉强自然而顺应自然的原

则。例如,我们使用顺任自然的风力发电厂来代替勉强自然的火力发电厂。可以说,庄子

的技术哲学为我们指示着现代的机械技术的发展方向。

注:本文所论“庄子”,系指作为历史上一位人格体的庄子,统称着庄子及其弟子们。

参考文献:

宋恒龙,《东洋哲学的一些问题》,(汉城,骊江出版社,1987),P.61.

朴异文,《老庄哲学》,(汉城,文学与知性社,1980),PP.63-64.

《庄子·天道》,PP364-65.本文所引用《庄子》,依据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台湾

商务印书馆,1975)。

宋恒龙,《东洋哲学的一些问题》,P.174;李康洙,《道家思想之研究》,(汉城,高丽大

学民族文化研究院,1985),P.109;李康洙,《老子与庄子:无为与逍遥的哲学》,(汉城,

路,1997),P.256;Needham,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vol.2:HistoryofSciengific

Though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6),P.12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66),P.121;陈鼓应著/崔珍锡译,《老庄新论》,(汉城,松树,1997),

PP.379-80.

陈鼓应著/崔珍锡译,《老庄新论》,P.380.

Needham,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Vol.2:HistoryofScientificThought,P123.

从庄子的话来看,现在我们所看《庄子》,也是庄子的渣滓。我们虽然在谈论着庄子的

智慧,但既然庄子本人已不复存在,那么我们只是抓住庄子的渣滓而认为庄子这样那样。

在此,我们虽然以《庄子》的字句为线索,但有理由勿纠缠于其字面。我们仅以字局为线

索而练身,才能尝试着庄子的智慧。

HubertL.Dreyfus,WhatComputersStillCan''''tDo:AcritiqueofArtificialReason,

(Cambridge:MITPress,1922);金圣东:“德来夫斯的人工智能批判”,《社会哲学大系·

四·技术时代与社会哲学》,《汉城:民音社,1988》,PP.55-83,PP.62-65.

HubertL.Dreyfus&StuartE.Drefus,MindoverMachine:ThePowerofHumanIntuitionand

ExpertiseintheEraoftheComputer,(NewYork:FreePress,1986),P.19.

Ibid.,P.104.

德来夫斯曾举一位飞机教练的例子。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去作飞机教练,当自己的收音

机出问题时,他只能跟着教学生的内容而反映。当教练以前,他以专家对应其问题,执教

初步者之后,他倾向于事实的知识,在面临问题的刹那,他的反映仿佛初步者一样。Ibid.,P.17.

同样,桓公虽然也念了圣人的文章,但他最多只能做到似初步的圣人般的统治。

Ibid.,pp.16-51.

“实际上,我们应该称所谓有专家体系为‘能力者体系’。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

里所说的专家体系超过我们的技术模型的第三阶段。”Ibid.,pp.102-3.

《庄子·天地》,pp.327-328.

海德格著/李基相译,《技术与转向》,(汉城,曙光社,1993),p.39-41.

如下所示,在庄子那里,顺任自然是至于真知的必要条件。

亚伊笛(Don.Ihde)著/金圣东译,《技术哲学:敦·亚伊笛的技术和实践》,(汉城,

哲学与现实,1998)。

《庄子·养生主》,pp.106.

“劳动存之于劳动者之外。再言之,劳动不属劳动者的本质。故劳动者通过自身的劳

动,不是肯定自己自身,而是否定的,不是觉到幸福,而是觉到不幸,不能够自由开发身

体的精神的能量,而是鞭打自身的身体,荒废自身的精神。在劳动之外时,劳动者才有安

适感。劳动的时候,得到的是脱离自我的感觉。不作劳动的时候,他感到舒服;劳动的时

候,感到不舒服。总之,他的劳动不是自发的,而是强制的,亦即强制劳动。”马克思著

/金译《经济学-哲学手稿》,(汉城,理论与实践,1987),pp.58-59.

“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拥抱着作品。”Heidegger,''''DerUrsprungdesKunstwerkes''''

Holzwege(frankfurta.M.:VottorioKlostermann,1950),p.25.

《庄子·齐物论》,p.75.“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庄子·天道》,p.371.

《庄子·应帝王》,p.250.

《庄子·人间世》,p.129.

《庄子·大宗师》,pp.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