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医学的目的

预防医学的目的

预防医学的目的

预防医学的目的范文第1篇

1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预防观念淡薄教学中仍存在重视基础和临床教育,忽视预防教育,甚至把预防医学作为普通的医学基础课,导致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处于分裂和脱节的状态。

1.2教学内容及教材不适宜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尽管目前教材发行周期缩短,更新较快,但总的来说教材内容还是落后于学科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而且从内容来看,目前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种模式,即以“三大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和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其对应的教材为《卫生学》、《预防医学》(规划教材)[4-5]。教材内容包罗万象,缺乏针对性,给教学带来不便。

1.3授课学时不足目前,各院校包括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授课学时一般在40~80学时之间,学时数明显不足,难以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制约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1.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现在仍是先基础、后临床、再预防的教学过程和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机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不活跃;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一些院校教学、实验设备和器材匮乏,或设备陈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再加上授课学时的不足,一些院校压缩实验课,导致学生实验课“缩水”,学生实践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2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强调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教育SRAS疫情既暴露了预防观念淡薄的危害,同时也告诫我们预防胜于治疗,进行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学生中加强了预防医学观念的教育,从学生入校开始,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学生入学教育,疾病预防保健讲座,带领学生参加社区保健预防实践等来有效地增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为主的观念。

2.2调整和充实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内容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繁多的现象,我们一方面采取向教务部门申请适当增加预防医学课时数;同时根据授课对象,调整现有预防医学课程的类型、学时、内容,将预防医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必修课的内容包括:预防医学总论、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三部分,同时将必修课改为考试课;选修课包括:健康教育学、卫生法规、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

2.3重视教材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在教材选择上,坚持选用最新出版的规划教材;同时编写一些补充教材以替换教材中某些过时或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内容或章节,编写了“艾滋病防治”、“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和“预防医学实习指导”等讲义。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中,为了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解决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别注意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上,引用各自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4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培养防治结合的跨世纪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教育根本目标的体现。预防医学实践一方面使学生将学过的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给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提供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我们在学生没有接触到预防医学的教学之前,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与当地疾控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去社区进行实践,使学生对社区预防保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预防医学课程之后,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去社区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习指导的内容,加深对预防医学的理解,提高开展预防服务的能力[6]。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与疾病防治相关的社团组织,如我系2005年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以防治“艾滋病”为主题的“湘南学院红丝带协会”;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和动员学生参加教研室承担的科研课题。学生一入校就接触到疾病防治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培养了实践活动能力。

3教学改革效果

预防医学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预防医学教育 订单医学生 乡镇 社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对健康日益重视,医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诊断、治疗生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订单定向基层医学生作为未来基层医疗的主力军,必须加强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教育,实现能治能防、防治结合的实用型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

1.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1.1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2001年11月,IIME正式出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2002年国家出台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古代医家对预防的重要性和意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治并举、重在预防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也是历史的选择。

1.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产的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前由于受条件所限,生病后一般不去看医生,小病拖一拖,大病忍一忍,凭借自身免疫对抗疾病,实在没办法才去医院。而现在,人们只要身体稍有不适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医生,想立即消除疾病引起的痛苦。国家对人们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前之所以被称为“东亚病夫”,就是国民身体素质太差,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医疗合作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问题,减少了“因病致贫”等社会问题,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但现代人更注重拥有不生病的身体,更想预防疾病。因此在临床医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如何准确快速地解除疾病的方法和技能外,还必须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三级预防观念及预防战略。

1.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保护医护人员的需要。

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当被查出“严重脂肪肝、肝硬化”时,才想到如何预防;只有当发生重大疫情时,才想到预防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好了伤疤忘了痛”,对预防又不重视,至少不够重视。目前医疗大环境中,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实际,医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视,也努力提高,但对于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就相对放松和薄弱。2003年的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由于发病较急、认识有限,医生缺乏相应的预防知识和技能,在这场抗击SARS的斗争中,医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根据卫生部的SARS疫情信息,截至2003年5月24日,全国共报告5316临床诊断病例,医护人员感染的比例为18.13%[2]。只有加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确保自身安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4乡镇及社区订单医学生培养必须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在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医学背景下,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扶持农村医疗卫生政策,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为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本科医学人才,充实医疗人员,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根据国家政策,订单定向培养的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将来就业的地点是农村,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村人口,而农村存在地域广阔、生活条件艰苦、人员素质相对差等实际情况[3]。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单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构建了集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主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症前期处理,进行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农村人员卫生习惯、预防和传染病意识较差,乡镇及社区订单医学生在加强临床医学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预防保健知识教育,肩负起改善农村健康状况的重担。

2.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医学教育一般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部分组成,而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目前国内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开设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课程,占总学时的5%左右,但对预防医学教育不够重视,教学投入较少,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机会很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乡镇及社区订单本科医学生培养对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视有所加强,在课程上增加了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10%,实践教学也有所加强。

2.2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认识,2012年对在校的201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和非定向学生及赣南18县市的乡镇卫生院领导、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预防医学教育,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对提高本专业水平及医生威望是否有帮助;你认为学校开展的预防医学教育是否能够满足未来工作需要;对预防医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如何才能够提高学习预防知识的兴趣;学校是否组织学生进行预防教育实践;基层医疗实践过程中是否会用到预防相关知识,比重如何。

通过对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①自己修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将来从事治疗疾病,至于预防应由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处理,对预防医学缺乏学习积极性;②课程设置不合理,统计学比重偏大;③理论和实践割裂,除统计实践外,只有一些案例分析,缺乏实际的体验感受。乡镇卫生院领导及医务人员认为:①现在的毕业生预防观念不强,特别是面对公共卫生时,无从下手;②要突出学生公共卫生观念及健康教育理念培养;③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待提高,技术高明的医生更有利于开展预防健康教育。

3.加强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预防医学教育

3.1加强预防教育宣传,统一思想和认识。

疾病的控制重在预防,通过加强预防教育宣传,统一学生认识和思想。首先加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宣传,可以通过图片展及录像等形式,介绍一些经典公共卫生案例,如SARS、禽流感等传染性公共卫生的危害。其次组织一些专题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对预防医学有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后开展农村医务人员责任和奉献精神教育。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需要一批临床医学知识丰富又较好掌握预防保健知识的医生的引导,使农民摆脱旧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健康水平。

3.2合理安排课程,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在大学学习教育中,要优化课程,始终将预防战略贯穿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在进行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前就使学生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对预防医学学习的兴趣和好感,端正学习态度。在基础医学阶段教育学生早发现、早诊断对于挽救生命及预防公共卫生的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要告知学生无菌的重要性,如何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当感染出现时如何应对,时时绷紧预防这根弦,既有利于患者,又有利于自身健康。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师资是培养合格学生的基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非预防医学课程教师的预防观念,在不同的课程中都体现预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预防的好观念和习惯。其次要加强预防医学课程教师预防观念,教师不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掌握最新预防知识和动态,而且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过程中体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5],使知识变得明了通俗,容易掌握且牢固。教学过程中可采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授课质量。

3.4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预防医学也是一样,因此预防教育的成败关键是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公共卫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其次积极开展预防医学实践,除预防医学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实习课外,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基层卫生监督部门、防保所、防疫站等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预防观念。最后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实习时间较长,有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安排两个月时间在基层进行公共卫生实习,掌握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了解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学习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小全,季晓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体系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初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337-342.

[2]陈胤忠,唐才昌.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高原因与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对策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1):1047-1049.

[3]刘振优,徐凭.定向培养农村卫生院医学人才方案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27):150-151.

[4]王成岗.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118-1120.

预防医学的目的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创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基于时展对临床和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是能够不断将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总结与完善教学方法的教师。可见,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遵循预防与临床并举,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纯预防医学背景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交叉或职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3.3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

预防医学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高职护生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成为各类医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预防医学是培养医学生(护生)具备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1]。本文开展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调查,了解高职护生社区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现状,为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我院护理专业社区实践站点以单纯随机抽样的形式,随机抽取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其实践指导教师开展了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调查。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自行设计“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调查表”,其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包括:(1)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性;(2)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需求;(3)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现状的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将计数资料量化,将很重要(很好)、比较重要(较好)、一般、不太重要(较差)、不重要(差)分别赋分5、4、3、2、1,计算均值,进行统计描述。

2 结 果

2.1 调查问卷回收率 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33%,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100.00%。

2.2 调查项目与结果 本次调查项目与结果见表1、表2。表1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需求[(n)%]表2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现状

3 讨 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性和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重要性介于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社区卫生服务的迅速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调查显示在社区实践中对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危险因素干预指导的能力需求均介于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不涉及用药及其他治疗的情况下,主要内容是向慢性病病人发放各种宣传材料,组织慢性病病人参加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技能讲座;为病人监测血糖、血压、腹围、体重;对饮食、情绪等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指导等,预防并发症发生,控制慢性病发展,教会病人带病生活。同时,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与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建立已成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2],这就要求社区护理工作人员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录入能力和社区健康调查能力。

3.2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在基本素质中社区预防工作服务态度和主动学习能力,趋于一般,反应出学生预防为主的意识不强和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应变沟通技巧也有待加强;在社区预防医学服务能力中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危险因素干预指导能力介于一般和较好之间,进行数据统计录入的能力和社区调查能力,介于较差和一般之间,反映出学院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分析:在传统医学的教育影响下,预防医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护理专业教育着眼点常放在疾病的诊治和护理上,相对轻视预防医学教学,忽视了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迅速发展对预防保健能力的需求。而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依旧未能脱离 “三大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本科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瘦身压缩版[3],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工作需求差距较大,教学形式重理论轻实践。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高职护生形成了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认为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预防医学与其今后工作联系不大,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导致有效开展健康教育能力和家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能力薄弱。

4 对 策

4.1 树立高职护生预防为主的意识,将预防为主的思想贯穿于高职护理教育始终 现代医学模式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1 世纪,卫生服务将属于卫生保健型体制,突出预防为主和群众性的自我保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护士的职责扩大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理工作范围从个体扩大到社区人群,从临床治疗扩大到预防、康复和保健,护士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社区中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是社区的基层居民,既有病患者也有健康人,以慢性病、常见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工作目的是为了维持群体的最佳健康水平。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加强预防观念的教育,认识到预防在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主动学习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技能,增加学生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从而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为将来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预防医学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预防医学教材主要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瘦身压缩版,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介绍,社区保健服务的实用技能教学薄弱,迄今尚无为高职护理专业教育量身定制的,众口皆碑的预防医学教材。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调研,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入教材和课堂,开发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高职护理预防医学课程配套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改的方向。具体而言,教材中应当增强诸如预防接种、妇幼系统保健、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保健服务等立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教学内容;在统计和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方面,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加强其与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建立等主要工作任务相结合的内容;适当缩减“三大卫生”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无关的教学内容等,从而使预防医学教材及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职护理教学特色,促进学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提高。

4.3 工学结合,院校交融,构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训练是提高学生社区预防服务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开展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引进来”:引入行业专家进课堂,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预防医学校内实践项目,如儿童体格测量、妇女保健、家庭访视、预防接种等;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拍摄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教育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教学,增加了学生“实地”见习的机会;借助社区案例,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教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具体工作相结合,运用案例引入式教学,采取案例讨论和计算评价方法,使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相对枯燥无味,抽象难懂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走出去”: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同设计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护生课间见习和社区见习的机会,让护生参与到真实的社区服务工作,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和提高学习兴趣;整合校内资源,将校内医务室改造成校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护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学生在校园内参与健康调查,健康体检,开展健康宣教等活动,并将此类活动辐射到周边地区的托幼机构、小学、老人院等进行社会实践,使护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护生的维护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场所的扩大,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符合了现代高职护理教育的理念。

总之,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将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培养出适应和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求,具有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知识与技能的社区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由 娟.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8,17(12):955-956.

预防医学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防为主;预防医学;教育

基金项目:内蒙古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NGJHG06010)

医学应积极适应社会的进步、努力满足大众的需求,紧跟社会经济的步伐,紧随人类科学的发展,这样的医学才是先进的、科学的。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对医学的本质、根本目的、发展趋向、工作重点等却缺乏深入的、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预防医学在医学中的位置,包括相当一部分医学工作者,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国际的大环境中,普遍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的实际,由于难以证实公共卫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收益,公共卫生通常被政府和公众所忽视,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即会想到应加强公共卫生,但当疾病从记忆中消退时,公共卫生又重新从其脑海中消失[1]。在我国,“预防为主”的口号一直喊了几十年,而“临床为主”的现实却依然存在。作为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摇篮,在相当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育却很难被重视。通过调查发现了诸多问题,包括是学时少,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较少;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内容枯燥;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尽人意;教学设施缺乏;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方式单调;七是学生对预防医学缺乏认同感,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2-3]。

改变医学现状,不仅需要政府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需要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进行有力的改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把医疗卫生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针对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首要的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高等学校所肩负着培养人才与社会服务这二大主要任务,要求办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与当前医学发展的形势、趋势紧密结合起来,与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这样的高等医学教育才是先进的、科学的、和谐的、正确的。

1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的发展形势、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紧迫需要与医学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求政府转变医疗卫生观念、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而且也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转变医学教育观念,切实重视并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要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1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这一缺陷限制了它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察视野,妨碍其对健康和疾病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全面认识。而现代医学模式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更新医学观念,将生物医学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因此也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生中积极开展预防医学教育。

1.2医学教育发展与医学教育模式变化的需要

从国际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看,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全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为与之相适应,全球医学教育也进行了很多改革,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优化等加强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措施。医学教育的发展对加强预防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不仅要求进一步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而且要求急需对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结构进行改革。

1.3大众对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党、政府、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要求我们医学工作者必须时刻扫描大众对健康的要求,时刻透视包括寿命延长及人口老化、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社会变革等各方面因素对健康带来的威胁,切实从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做好三级预防,在医学教育中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运用三级预防的观点处理日常医疗保健康复的有关问题,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

1.4学科发展的需要

1.4.1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向病人学习”的意义,即要从医学、心理学、社会背景对病人进行全面考虑,这样不但有利于诊断治疗疾病,还有利于从心理健康、环境改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角度为病人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总结临床治疗规律,提高对疾病研究的科学性。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如何治疗疾病[4]。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显著。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类健康,已不只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任务,也是临床医学整体功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

1.4.2预防医学发展的需要

预防医学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6]。事实证明预防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不仅在医学科学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而且已向自然、社会、精神三大领域纵深发展,它已突破了自然科学范畴,和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预防医学越来越受到更高的重视,预防医学也更加关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5以人为本的需要

在医学实践中,“以健康为本,以生命为本”就是以人为本。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要实现这一任务,明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党和政府已经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那么作为医学工作者,更应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以健康为本,以生命为本”,切实把“预防为主”付诸于医学实践、医学教育之中。

1.6科学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国卫生事业的现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不完善,一些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这一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1.7现代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与社会化、产业化相伴而来的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增高,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医生不但要通晓治疗,更要懂得预防、保健、康复、心理、社会及促进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巧。加拿大从1993年开始设立研究课题,到2000年公布了皇家医学院学会的专项研究结果:社会对医学院毕业生担当医生角色的期望要求,结论是医生的角色应当具备七个方面的要素:医学专家/临床决策者,交流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职业家[7]。临床医生是预防保健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重要力量,而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观念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预防疾病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增加学生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控制坚持一、二级预防范围内。

1.8卫生服务模式变化的需要

随着卫生工作的发展前进,医院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卫生服务模式向着预防、医疗和保健综合型方向转变。医学教育如何适应卫生体系改革的需要,加强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这对于深化医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2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在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更是医学工作者通过接受继续教育而实现“预防医学”为主观念转变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应积极倡导加强预防医学教育,主动、积极进行医学教育内部的改革,包括教育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为预防医学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www.LWl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