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蒙氏思维训练的好处

蒙氏思维训练的好处

蒙氏思维训练的好处

蒙氏思维训练的好处范文第1篇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经验。

蒙氏教学法在幼儿工作时也强调规则,规则是要求幼儿在安静环境下进行工作,不是班级教师为了维持秩序与环境的完美而制定的,它是站在遵循自然法则的高度来拟定对孩子独立性的要求。结合《纲要》两者都是从儿童角度与尊重自然成长的高度制定幼儿教育目标。通过蒙氏教育的学习,也使我真正理解幼儿在教具操作中,通过重复达到理解,产生一定的学习效果。

一、运用蒙氏教具不同特点 营造幼儿操作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很多。在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中寻求平衡,将两者有机结合,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找出其相同的地方,确定相同的思路,比如,开展传统教育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蒙氏的区域和材料,而传统教学活动内容的来源可以是通过蒙氏工作内容的延伸,孩子们感兴趣并富有教育价值。比如,在开展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在蒙氏工作日常中学到的穿衣服、扣纽扣等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区域活动“娃娃家”也在蒙氏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素材,比如切工、缝工,以及各种衣饰框教具等。

将蒙氏理论结合起来,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区域用玩具架分隔开,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减少了互相干扰。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趣味性、知识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选择。例如,夹乒乓球、沉浮现象、编花蓝等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可以幼儿看的图书,可以给幼儿提供破旧图片,自制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画册,讲述给别的人听。在科学区,幼儿通过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了哪些可以浮到水面,哪些物体是沉到水下面的,并一一做了记录。

蒙台梭利的教具有着良好的自我纠错性,可以使小朋友自行发现错误,而且能够自己改正。每项教具都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及探索独立学习的精神。例如,构成三角形游戏,是培养注意力和腕部肌肉的控制力,开始是简单次序摆放,按颜色摆放,然后过渡到寻找生活中哪些图形是由三角形构成的。再下来孩子就会被引导入自己或与同伴自由游戏的环节(1.为同伴设计不同排列图形2.自己记录自己排列的新图形。)

二、蒙氏教育专业与传统区域活动结合互补

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训练、运动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感官教育是通过训练儿童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蒙台梭利作为一个医学博士,通过研究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走蒙氏线活动和安静练习就是幼儿在蒙氏教育中最首要的做好学习前准备的基本活动,也是蒙氏教育的特色。

走蒙氏线是训练幼儿在今后蒙氏活动中的专注,平衡协调等能力。通过走蒙氏线的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使自己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为使幼儿对走蒙氏线感兴趣,我们特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走蒙氏线的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朔料碗、手端盘子,双手做各种平举等协调动作,使孩子们的专注力在“表演”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为他们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通过蒙氏专业区域互相渗透的特点启发,将孩子们喜爱的图书区和美工区也进行互补性结合,让幼儿能自由在蒙氏资料柜查找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或其他图片资料,进入美工区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幼儿再将美工区的作品进行整理装订成册,投入图书区作为幼儿自制图书。蒙氏的生活区与拼插、积塑、益智区中一些活动进行拼合起来,再进行分配活动。使孩子们在这里能自由愉快活动,在活动中有了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对区域活动的辅助

蒙氏思维训练的好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蒙台梭利教育 应用成效 反思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简称蒙氏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地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和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目的。

一、蒙氏教育的相关理念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但反对以教育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生活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师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输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而且很愉快地掌握了阅读、运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十个新的思想在蒙台梭利教育中都可以找到,两者是一致的:(1)幼儿教育为终身教育打基础。(2)幼儿是中心,是教育中的对象主体,着重幼儿内在的潜能。(3)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因人施教。(4)重视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5)教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6)幼儿有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的时间。(7)通过让幼儿活动来发展。(8)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9)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10)观察幼儿,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已有200余所幼儿园吸收蒙氏教育,与我国现有的教育融合,受到幼儿的喜爱,家长的称赞,老师的欢迎。

二、我园蒙氏教育的成效

我园于2001年3月正式引进蒙氏教学法,从最初的两个班扩大到现在的全园十六个蒙氏班,我们将蒙氏教育理念和蒙氏教育法中的长处充分应用到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环境创设品位的提高

1.物质环境

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蒙氏环境不但优美,而且非常温馨,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并使孩子成为真正的小主人,因此,我们在创设环境上注意以下几点:(1)环境内容与教育活动相适应。(2)幼儿参与布置。(3)强调真实与自然。(4)满足幼儿特有的节奏与步调。(5)安全性。(6)物的数量限制。(7)有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8)要有秩序感。(9)能够满足幼儿的美感。现在我园的环境比以往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灵活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2.人的环境

在蒙氏教室中,多以孩子自学为主,孩子们自由选择教具,每种教具的使用都蕴涵着不同的教育价值,以适应能力发展程度不同的孩子,教师采用小组和个别引导的方式,针对不同孩子的发展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使他成为一个独立,有安全感且平衡的个体。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改变和教学能力迅速提高

在蒙氏教学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根据孩子需要和兴趣,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准备大量的教具和操作材料,引导孩子自主探索、自发学习,使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另外,在孩子们操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观察,及时引导,有效记录,不断反思、总结、分析,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要求自己,使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得到优化,从而迅速成长起来。

(三)孩子学习更积极主动

蒙台梭利认为:在整个精神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孩子们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只有在自由生活时,孩子才能从环境的经验中学习到经验和独立,才会产生真正的纪律。孩子们在宽松、自由、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他们或独立专注与自己的活动,或与同伴交流。一切都变成了幼儿主动学习。

(四)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我们以邀请函的方式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如:运动会、手工制作展览、环境布置等都是与家长共同策划、组织开展。我们经常听取家长意见,把他们看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家长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踊跃在家园互动栏中投稿,介绍好的教育方法、经验,当了解班级近期主题教学后,都主动带来相关资料,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取得家长们的理解、支持,是幼儿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三、对蒙氏教育的反思

蒙氏教育创造于近代,并非当代的新学派。但至今仍为众多国家所沿用并加以改革与发展。这一现象表明蒙氏教育的科学性,富有生命力。但蒙氏教育也有历史局限性,如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幼儿的幻想和创意活动加以限制;幼儿活动中交往能力体现不足。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少。对此,我们要有所改革和创新,在活动中弥补不足。比如,我们将我国教学中的优势融入蒙氏教学:把游戏,社会实践,故事表演,创编,科技小制作等活动纳入蒙氏教学课程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开阔视野,促进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之,我们借鉴、学习蒙氏教育要注意两点:(1)全面深入了解蒙氏教育的思路、观点、意图、目的和方法,而不只是学习表面的操作和练习。(2)实践不等于照搬照抄。我们的实践是实验,要研究,还要使之得到发展、创新。要根据国情、地区,具体幼儿园甚至具体班,具体条件、情况来开展实验,使蒙氏教育中国化、本土化、园本化。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动脑筋、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吸收与革新。随着我园蒙氏教育实验的深入,我们将对蒙氏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著.霍力岩等译.蒙台梭利教育法.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蒙氏思维训练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蒙氏 纪律 常规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32-02

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的个体必然受到该社会和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常规的制约。因此,在幼儿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非常必要,而且相当重要。

幼儿园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把重心放在幼儿常规的完善和训练方面。利用常规来限制和控制幼儿的各种行为,以保证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保障幼儿在园的活动安全。传统的常规教育把幼儿管得太多,控得太死,严重束缚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展。

本班开展了蒙氏教学活动以来,通过学习蒙氏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了在蒙氏工作中,孩子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幼儿只要是在“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通过吸收蒙氏的纪律观来指导我们班级的常规管理,给孩子们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

那么,如何将蒙氏纪律引入到日常常规中去,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了解蒙氏纪律与传统常规的差别

1.1 传统常规教育的形式

在目前的幼儿园常规教育领域中,教师常利用儿歌、铃鼓、口令来完成对儿童身体及其动作的规范,或使用惩罚、命令、表扬、物质奖励等手段来使幼儿听话,完成对幼儿的管理与控制。幼儿教师把常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标准施加给幼儿。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严格控制的过程。幼儿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的时间,造成孩子少有自主活动的机会,限制了幼儿的个体发展。教师的严厉让幼儿不得不屈从于各种常规管理之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1.2 蒙台梭利的纪律观

蒙台梭利的纪律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他才能建立真正的纪律,而非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

可以说,我们的常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外表纪律。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训斥、棍棒、惩罚训练出来的。我们要将幼儿的需要作为我们教育的主体,让儿幼能在活动中理解纪律,进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集体规则,养成“内在纪律”,发自内心的愿意主动遵守,形成秩序感。

2 转换幼儿教师角色

传统常规教育中,幼儿教师一直充当着“管理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幼儿则只能是“服从者”和“执行者”。老师利用说教、命令、惩罚,把一大堆的条条框框强加给幼儿。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要不让我们这样做?”“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在强制与压抑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学习,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

作为幼儿教师,要懂得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幼儿。要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机会。我们必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个性差异,要给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给幼儿提供充分自由活动和自主活动的环境和机会。

3 创设可发展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蒙氏纪律的形成,要重视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蒙台梭利看来,“纪律来自工作,因为只有在工作中,儿童的自我才得以自由发展,能力得以发挥”。在活动中儿童获得了自由工作的环境,他们的活动更加完善,从而产生良好的纪律。

如果把幼儿长时间固定在座位上无事可做,幼儿的发展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便会互相打闹,大声喧哗,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时候的纪律就只能是靠教师的严厉控制。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节奏和步调的环境,服务于幼儿的发展需要,从而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纪律。比如,在各个活动区域中投入丰富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让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幼儿都能充分地,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轻松、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的运用他的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精力,并按照自己内部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时,他就会表现出遵守纪律,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等优秀品质。

4 把纪律说出来

蒙台梭利认为,应当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统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所谓自由不是孩子喜欢怎样就怎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服从真理,做正确的事情。因此,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于理解而接受集体规则。所以,当我们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要把应该遵守的纪律告诉他,而不是只是要求他怎样去做。比如,我们让孩子们去喝水时,就要把排队的纪律说给他们听,使他们懂得排队喝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拥挤而受伤,或是把水洒出来。又比如进餐时,把进餐的纪律告诉幼儿,使他们理解进餐说话不卫生,还会容易引起食物误入气管。通过这样对纪律的解释,逐渐会使社会规则内化,使幼儿懂得遵守纪律的意义和价值,将会从心而为。比起教师时时处处的控制、强迫,内化秩序具有更持久的效力和深远的意义。

5 坚持教育的一贯性,统一性

在蒙氏活动中,也有很多相应的纪律需要幼儿遵守,比如“进教室前坐着脱换鞋子,并确定放入鞋柜内摆正。”“在教室要轻声慢步地走。”“坐椅子或离开椅子时,应先拉开或收起椅子再取物或置物。”等等。这些纪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一种习

惯的养成,需要有效的环境和时间。

我们在蒙氏工作中,每一次老师演示完工作,都会重复一句话“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刚开始,幼儿会忘记,没有归放到位,老师不会责备他,整理教具时老师会把教具放回去。接着每一次都这样做,幼儿就会慢慢记住并做得很好。最初,我们班上开展蒙氏教育时,幼儿在蒙氏教室能很好地遵守蒙氏纪律,而一旦离开了这里,他们就会完全按照之前的习惯进行,变得散乱,没有规矩。或者是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回到家里就会抛之脑后,任性妄为,随心所欲。这都是因为对幼儿的培养教育不一致,不统一造成的。

因此,同班级教师之间,幼儿园与家长要做到坚持一贯性、统一性的教育。教师与家长要做好沟通,开办家长学校,将蒙氏教育的理念传达给家长,与家长共同分享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一段时间后,定期走访幼儿家长,及时与家长反馈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蒙台梭利的强调的“纪律”是一种内在控制的纪律,而我们传统幼儿园常规教育更倾向外部控制纪律,外部纪律的维护更强调的是群体的利益,而忽略了幼儿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幼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上述一些方式把蒙氏纪律的新理念运用到我们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去,建立积极、主动、理解的新常规模式,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发展空间。

蒙氏思维训练的好处范文第4篇

我国古代的童蒙读物是从字书发轫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史籀篇》,秦代李斯借鉴《史籀篇》,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编写了字书《苍颉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也编过不少蒙学字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的就有10家45篇,最著名的是西汉史游编纂的《急就篇》和南北朝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隋唐以后,随着童蒙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童蒙读物的编纂从单纯识字教育的字书,扩张延伸而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逐渐形成了包括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的比较完整的蒙学教材体系。敦煌遗书就为我们提供了窥探这一教材体系的珍贵史料。

敦煌遗书中的蒙学教材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据敦煌学研究专家统计,目前已知的敦煌蒙书就达25种254件抄本,按其内容、性质和功能而言主要分为识字类、知识类和德行类三大类。识字类蒙书是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句读训练和写字训练的读本,包括《千字文》《新合六字千文》《开蒙要训》《百家姓》《俗务要名林》《杂集时用要字》《碎金》《白家碎金》和《上大夫》等9种;知识类蒙书是基于已有的识字基础,以文字为工具使儿童掌握包括自然知识、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常识教育的读本,有《杂抄》《孔子备问书》《古贤集》《蒙求》《兔园策府》和《九九乘法歌》等5种;德行类蒙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杂糅佛道和民间普世思想,教示儿童立身、处世之基本伦理道德的读本,包括《新集文词九经抄》《文词教林》《百行章》《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新集严父教》《崔氏夫人训女文》《王梵志诗》和《夫子劝世词》等10种。在这25种蒙书中,除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李瀚编撰的《蒙求》和《百家姓》《上大夫》《九九乘法歌》等后世有流传外,其余各种均仅存于敦煌遗书中。

敦煌遗书中的童蒙读物大多出现在唐五代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传统蒙书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童蒙读物虽然编写的数量有限,而且仿作、改编的不少,但已然突破了秦汉以前纯字书的编撰模式,逐步向识字教育与知识教育、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且编排技巧逐渐成熟,并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好奇多动、善于模仿、感知能力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演变出了问答体、散文体、韵文体、歌诀体、杂言体、文赋体等各种体例,使儿童更容易学习和掌握。首先,敦煌遗书中的童蒙读物大都篇幅小句子短,语言简练但知识量大。这些童蒙读物中,除《杂抄》《兔园策府》较长外,《千字文》1000字,《开蒙要训》1400多字,《蒙求》248字,《古贤集》560字,《新集严父教》270字。句式结构也普遍短小,有四字为句五字为句的,也有七字为句的,即使《杂抄》和《新集文词九经抄》等句子也都不是很长。虽然篇幅小句子短,但又丝毫不影响知识量,随着其内容向识字与品德结合的方向发展,内容也涉及到天文、地理、科技、自然、岁时、君臣、伦理、婚姻、礼仪、道德、果蔬、劳动生产等各个方面。比如《开蒙要训》其本身就是一种识字类读物,但在编排中将1400多字用四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四言韵语形式,按层次介绍自然名物、社会名物、寝处衣饰、身体疾病、器物工具等内容,并且多用俗语俗字,注重实用。其次,为了让学童易懂易记,敦煌遗书中的童蒙读物大多采用韵语及对偶的编排形式,使人读来朗朗上口。如《千字文》全书千字,四言韵语,共250句,125组,对偶句就有85组;《古贤集》全书560字80句,采用七言乐府古风的韵语形式,整齐易记。

敦煌童蒙读物中除周兴嗣的《千字文》、马仁寿的《开蒙要训》、李瀚的《蒙求》、杜嗣先的《兔园策府》、杜正伦的《百行章》及《王梵志诗》外,其余皆为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亦难以确定的作品,且大多为后世所不传、史志所不录,并有两件汉藏文对照的《千字文》抄本,这都足以说明敦煌童蒙读物既承袭了中原传统的童蒙教育内容,也具有西北边陲胡汉交融的地域文化特质。同时,敦煌童蒙读物的编写并非完全针对幼童,其更大部分所针对的是文化教育水平比较低下的平民百姓。如《开蒙要训》浅显通俗,内容偏重于生活上的日常知识,具有明显的庶民教育特色。

敦煌遗书中的童蒙读物种类繁多,各体兼备,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唐五代蒙书资料,对探讨我国传统蒙书发展的源流,窥知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学校教育、寺院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实况,研究唐五代音韵与西北方音,了解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文化风俗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史料。

蒙氏思维训练的好处范文第5篇

目前蒙特梭利教育可谓是深入人心,很多家长对此很感兴趣,国内也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蒙氏教育幼儿园。但总的来说,蒙氏教育在国内也还算是摸索期、发展期。它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吗?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为此,本刊对美国一家已经有26年发展历史的蒙氏学校――Stepping Stones Montessori school in East Lansing,MI.USA进行了特别访问,希望能给家长们提供一个参照视角。

访问校长

《为了孩子》:请概括性地谈一谈你们的办园思路和理念。

答:协助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潜能、基本常识、思考方式、人格教养,激发培养孩子天生的学习本能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为他们一生奠定智慧和品德的基础,使孩子能完美成长。

可概括如下几方面:

1.使人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也就是说,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启动自发性的智能

创造是自然而生的。孩子内在有一种执着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但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孩子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并最终慢慢消磨掉。

3.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让孩子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我们教育的真谛。

4.创造有准备的环境

我们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这个环境包含孩子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是老师为孩子专门准备的,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5.给孩子自由

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选择对象、自由注意工作做到何种程度等,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但自由并不是放纵,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等都要严格地禁止。

《为了孩子》:孩子入园手,家长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答:我们鼓励父母参加学校活动,邀请父母对课堂观察,定期召开家长兴趣会议,讨论教材和一些专门活动。我们认为父母对孩子在教室的活动理解得越深,回家越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当父母在家中也用同样方法教育时,孩子会感到生长环境一致,从而得益更多。

《为了孩子》:在3~7岁阶段,哪些能力是务必要培养和树立起来的?

答:

1.实际生活领域

孩子在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技能,形成一些意愿,潜在的间接目标是培养独立性、秩序感、专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和树立自尊心。

2.感觉领域

蒙特梭利感觉材料能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从而可以启发孩子创造大量不同的活动,发展孩子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3.语言领域

孩子要想学习写,必须先具有写的机械运动能力。让孩子在关键的敏感期里熟悉书写语言的工具,这样,到了后来,孩子“爆发”式地书写语言就成为自发的过程,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学习书写规则和机械练习。

4.数学领域

秩序、精确、注意细节和顺序感来源于生活,而感觉材料为“数学头脑”奠定了基础。当孩子发现了数字间的关系系统时,就会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音乐领域

听经典音乐和其他类型的音乐、合唱,用一种乐器演奏等,还可以教孩子识谱,训练其音乐欣赏力。

6.道德与情操领域

人必须尽可能从孩提时代起就在区别美与丑、善与恶的感受的萌芽中发展。在幼儿具备秩序的敏感期内,积极培养孩子的智慧与良知的感受性。

《为了孩子》:对中国父母有些什么总结性的忠告?

答:让我们以蒙特梭利名言共勉之: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在进行这样一种细致的工作时,需要有高度的艺术,要把握时机和恰到好处,不致造成干扰和偏差。孩子们的心灵正在充分发展,他们的生命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我们只能是帮助他们。

学校现场实录

这是一所典型的蒙氏教育学校,建于1982年,是私立的。学校有一个“幼儿班”,收1~3岁宝宝;两个“学前班”,收3~5岁宝宝;一个“小学班”,收6~10岁孩子。每班有30个学生,4个老师,其中一位是主导老师。所有主导老师都有蒙特梭利专业教师证书。

*教具:突出关键点

教具的设计原则是使每个教具都突出某个特定的概念或难点,便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概念上。

积木数学教具分别代表1到10,珠子数学教具分别代表1、10、100、1000。

*教育:“不教”

没有课表,不划分上下课时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孩子他们所没有的知识,而是在一个精心准备的环境里,让孩子按照自己内心的需求,自由地挑选“工作”。

一个孩子挑选了除法教具,也随意挑了一道18÷3=?的算题纸。他从盒子里拿出18个小珠子,在教具孔内整整齐齐地插成三排。一看,每排是6个小珠子,就高兴地在算题答案处写上“6”。孩子完成这项“工作”后,将教具放回原处,又挑选另外一套教具,自由地、专心地“工作”起来。

*教师:观察者、引导者、维护者

教师的工作是观察每个孩子的内心需要,依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时的引导,并给学生恰当的鼓励。

主导老师在集体教学中,为孩子示范教具操作,是集体的组织者。30个学生大都是单独地各做各的“工作”,4个老师要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给单个或小组孩子提供经验、指导,和孩子谈话,帮孩子一起解决困难。

教师还要仔细地准备和维护学习环境,当孩子表现出烦躁、无理或捣乱行为时,教师要给予干预,让他们投入到别的活动中去,为孩子准备和维护一个积极有序的学习环境。

*班级:混龄

教师不是教室中唯一的信息来源,学校鼓励年龄大的孩子帮助比他们小的孩子,并且充当活动的领导者,为其他孩子作出榜样。

小骅和凯西两个孩子坐在小桌旁玩数字游戏,一条小蛇由1~10的数字组成,小骅5岁,带着4岁的凯西将1~10的数字一个个剪下来,然后再排好次序,一一对应地贴在小蛇身上。两个孩子干得很投入,不知不觉自己就学会了1~10排序的抽象概念,锻炼了手工技巧,还培养了小骅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集体生活的发展。孩子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朋友,发现和探索别人身上具备的一些和自己不同的特质。只有在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别人时,他才会知道如何善用和他人分享、合作及互相尊重的机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是蒙特梭利教室集体的基本概念。

*理念:有限制的自由

在这学校里更多看到的是孩子自主选择、自由地“工作”、走动、交谈。对孩子自然流露的信任是对其独立性的信任,即在各种情境下都觉得“我自己能做”的独立性。只有提供自由,孩子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教具和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但这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包括有目的地、小心地选择,使用材料的自由,指导自己学习的自由,与他人交往的自由以及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活动的自由。

学校还非常强调个体责任感的发展。例如,用完材料后,孩子必须把材料放回架子上,下课时孩子都把自己的坐椅和小桌子整理得干干净净。

*效果:主动的平静

教室是开放的,孩子在教室里随意走动,选择自己喜欢和需要的工作。当他着迷时,开始专注于这个事物,就会平静地进行工作。

在自由的同时又是有序的。孩子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选择了责任,那就是维护教室的稳定、不干扰到他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室里显得比较“安静”,每个孩子都在专心地做着自己的事,孩子们说话的声音很低,老师说话的声音也是很低、很轻柔的,这种安静、稳定和有序是在一般幼儿园很难看到的。

*注重:实际生活教育

相关期刊更多

蒙古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蒙古史学会

内蒙古石油化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石油化工研究院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