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骨质疏松的方法

解决骨质疏松的方法

解决骨质疏松的方法

解决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第1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大而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目前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又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高发人群,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需求随之大幅度增加。由于骨质疏松症可以预防,并可以推迟其发生、发展,故其早期诊断和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病人的体征、骨生化指标及骨密度测量等方法来评估骨强度的改变。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骨密度只能从骨矿含量的角度,部分反映骨强度。骨强度还取决于骨的质量和骨的更新代谢。而骨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骨组织结构,骨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皮质骨厚度及其内孔隙的密度,松质骨的形状、厚度、连接性及各向异性程度即骨微结构。其中以骨微结构最为重要,它似乎是骨脆性的决定因素,独立于骨密度而起作用〔1〕。因此在诊断骨质疏松时,不仅要衡量骨密度有无降低,也要观察骨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对骨更新代谢的评估,才能全面评价骨折的危险性〔2〕。

1骨矿含量(BMC)或骨密度(BMD)测定方法

1.1X线片测量

常用摄片部位是脊椎侧位和手正位片。肉眼X线片评估骨质疏松症时,多选用脊椎侧位X线片。在评估骨矿含量时,也对骨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判定。虽在骨质疏松症时可见椎体的透过度增加、椎体内水平横向的骨小梁消失、垂直纵向的骨小梁代偿增粗及椎体的骨皮质变薄等征象,但这些征象常受X线投照条件的不同和观察者判定的主观因素影响,以致评估的差异较大。另外,出现上述阳性骨质疏松的X线征象时,其骨矿含量的丢失已达30%以上,因此不适于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评估,且不宜用于随访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骨矿含量的变化。

手部X线片测量主要是用圆规或计算机辅助测量掌骨的皮质厚度,所测骨丢失情况均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最简易方法是测第2掌骨双侧皮质厚度。Meema等认为掌骨的X线片测量在诊断绝经后妇女的脊椎骨折能力方面优于腰椎双光子吸收测量。

1.2X线片光吸收法(RA)

RA通过扫描放一铝梯的手X线平片,电脑软件计算BMD。此法可反映老龄性骨质丢失情况。RA只能测量前臂、手掌指骨,且主要是反映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共同变化。目前一种类似RA的技术不需要铝梯,测量结果是尺桡骨远端和2~4掌骨的平均密度。由于这种测量方法是以正常人骨皮质厚度等数据作为参照信息,所以正常人骨皮质厚度等数据库的建立和确认对该方法的测量结果至关重要。苏楠等〔3〕总结国内外对RA研究成果认为:RA对第3指骨BMD的测定与DXA检查结果一样准确,对骨折风险的预测也类似,其相关性高达87%,而费用为DXA费用的1/5。

1.3单光子(SPA)和单能X线吸收(SXA)测量法

SPA通过放射性同位素125I放出的光子对前臂骨主要是桡骨远端1/3进行扫描,该方法是皮质和骨小梁BMD的总和,故不能反映代谢较快的小梁骨的变化,因此对骨代谢改变早期的监测尚有局限性;也不能测量软组织不恒定的骨骼部位,如躯干及髋部SXA主要以X线为放射源取代SPA的同位素光子放射源,使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明显改善。SPA和SXA为消除软组织影响,检查时都要求被测量部位放在水中。随着DPA和DXA的出现,SPA和SXA已经很少应用。

1.4双能光子(DPA)和双能X线吸收(DXA)测量法

DPA基本原理与SPA相同,通过高、低2种不同能量的放射性核素同时扫描被测部位以校正软组织因素的影响。所测结果是皮质骨和小梁骨的BMD总和。但DPA结果受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等因素的影响,且扫描时间长,故目前已被DXA所取代。DXA是通过2种X线源来模拟产生双光子能量,该方法速度快,精度、准确度比DPA、QCT高,接受剂量低于DPA、QCT。理论上全身DXA可作全身任何部位的扫描,但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前后位腰椎(PADXA)、髋部精确度可优于1%。也可扫描其他部位如手、尺桡骨等。不论测量哪个部位,如何确定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和病人的是至关重要的,这是除机器本身以外的精密度误差的两个重要因素。

1.5定量CT(QCT)

上面几种方法测量的结果几乎均为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总和,且不是真正的体积密度。CT技术能提供被扫描层面内密度分布的客观的定量信息,并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因此可广泛地应用于骨密度的测量。QCT的测量方法可分为两种:即专用体模测量法和无专用体模测量法。专用体模测量法使用常规CT加上体模;无专用体模的方法需采用特定的扫描和扫描参数。现在QCT的软件可自动选择感兴趣区测量,还可以测量皮质骨和综合BMD。也有学者用常规腹部CT扫描和增强扫描方法同时作QCT的测量,而无需作专门的QCT扫描测量〔4〕。目前QCT是唯一可以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密度值的方法。松质骨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值高,故其代谢转化率比皮质骨高8倍。因而选择性地测量松质骨的BMD可较早地反应体内骨矿含量变化。在早期的骨质疏松的发现及监测治疗疗效时,有其独特的贡献。

BMD反映的是骨矿含量的整体数值,因而不能体现出骨的几何学、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骨密度测量结果的不均一性对于骨强度的影响。虽然骨密度减低意味着骨强度的减弱,骨折风险性的增高。但骨组织数量方面变化的研究在骨质疏松症的诊疗中只是一个方面,尚须探讨骨质量的相关特征,包括骨组织微结构、骨基质的矿化、骨组织的力学特性以及微骨折的发生和修复能力等方面。一些研究显示,由DXA检查得出的BMD数值推测骨强度变化的准确度只有60%~70%。BMD不能单独作为评价骨强度的替代物,因而对骨折的预测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要结合骨矿含量与骨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观察。

2骨密度(BMD)与骨结构(bonestructure)的测定

2.1容积定量CT(VQCT)

VQCT是在三维空间分布上衡量骨强度的方法,对扫描后的兴趣区进行表面体积相关方程的数据分析,并自动定位重建图像,可了解该区域的骨强度及骨几何学排列状况。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改进提高了QCT测量的精确度并降低了放射剂量,在螺旋CT基础上的三维影像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等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VQCT技术已推广应用于具复杂结构的椎体和股骨近端部位的骨强度评判。它能进行区域性小梁骨和皮质骨的测量,特别是它对骨微结构和骨形态学的评估能力,了解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强度具有重要作用,并可提供骨几何学排列状况方面的信息〔5~7〕。

2.2外周骨QCT(PQCT)

PQCT是特殊设计的衡量末梢骨状况的仪器,具有高分辨率图像的三维重建功能。常测部位为近桡骨远端处(相当于桡骨全长的4%),新型的PQCT仪改变了以往的单层面扫描,可对较大容积的骨作多层面数据采集。研究表明,PQCT测量周围骨的桡骨皮质成分有较高敏感性,它不受周围软组织重叠影响的容积密度值,且可分开对皮质骨及小梁骨进行精确的体密度定位。且适用于末梢骨和对小动物的骨骼进行测量,对于观察小动物骨骼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DXA更敏感,有利于了解各种类型的药物干预后不同类型骨骼成分的反应〔8〕。有研究认为PQCT能同时提供骨量和骨强度的有用信息。Rico等研究表明,桡骨皮质骨的BMD与总BMD(即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小梁骨和总BMD的相关性。也有研究表明,PQCT所示的年龄性骨量丢失以桡骨皮质的丢失最为显著,这可能提示该部位的骨皮质BMD比小梁骨BMD更具有代表意义。在PQCT提供的断面影像上还可计算桡骨横截面积以及皮质骨惯性力矩等几何学参数值。桡骨皮质面积是区分非创伤性脊椎骨折者与正常绝经后妇女骨结构特征的敏感指标。桡骨骨密度值和其他几何学参数值相结合可预测股骨颈骨折及腰椎骨折发生的危险度,这些优势使这一技术可能成为SPA/SXA或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替代测量法。但也有人认为PQCT测量的周围骨,对该部骨的变化能否准确反映骨质疏松这一周身性代谢疾病仍待探讨。

3骨结构(bonestructure)的测定

3.1显微CT技术(mCT)

mCT可直接计算骨体积和总体积之比(BV/TV)和其他一些参数如骨小梁厚度、间隔和数目。能辅以按CT密度调色的特殊显微CT染色技术,显微CT的图像将会和常规病理切片的显色趋于一致〔9〕。这对于观测松质骨三维的空间构建,早期发现骨小梁及骨结构的病变,对骨质疏松症做出早期、明确的病理诊断有了突破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10〕显示,mCT上测得的骨微结构参数结果与骨组织计量学上的数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甚至在制动诱导的骨质疏松模型中,由三维mCT测出的骨丢失程度和骨微结构指标(如骨容积、骨小梁数目)上的变化早于骨组织计量学上的相应指标。因而,mCT检测小梁骨结构变化在评价骨质疏松时具有很大潜力。因为显微CT能在病理诊断中发挥作用,也有学者用此来观察人工材料替代损伤的骨组织时的骨生物力学效应〔11〕。

3.2定量MR(QMR)

QMR是研究骨小梁与骨髓交界面的磁场梯度以评价骨小梁空间排列的新方法。其梯度回波图像上测得的骨髓T2值可反映小梁骨网状结构的密度及其空间几何形态的特点。活体研究显示,在富含小梁骨区域,T2值与PQCT所测的BMD值高度相关;T2值也是反映小梁骨结构随年龄变化的最敏感参数,在骨质疏松患者,T2驰豫时间明显增加。Selby用小梁骨模型发现T2变化与小梁骨自身的弹性模数结构等因素有关〔12〕。目前用T2值来诊断骨质疏松或者确定T2值的有效域值,尚无标准。

3.3显微磁共振(μMR)

主要用于小梁骨微细结构的观察,Wehrli等的活体研究表明,高分辨率MR能区分桡骨DXA测量值较高的骨质疏松患者,并可预测骨质疏松性脊椎变形的发生。MR从视觉的角度清晰地描绘了正常和异常组病人在小梁骨结构上的差异,有学者采用了20种形态学结构参数,如表观骨容量/总容量(apparentbonevolume/totalvolume,App.BV/TV),表观小梁间隔(apparenttrabecularseparation,App.Tb.Sp)、欧拉数E(连通性的小梁骨的数目n于封闭的骨髓腔数目m的差值)、骨髓间隙的星形容积等。也有学者采用纹理参数如粗糙度、对比度、复杂度等参数。在形态结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发现这些参数对骨质疏松骨折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各种参数指标的可重复性尚需反复研究论证。MRI在评价骨微结构的优势在于无放射性,但因操作时间长、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尚不能对大批量的人群进行研究〔13~18〕。

3.4定量超声(QUS)

QUS利用声波反射和穿透衰减评价骨的力学特性,主要参数为超声传播声速(SOS)和振幅衰减(BUA)值,前者主要受骨密度及骨弹性的影响,后者主要由骨密度及骨微结构决定。其测量结果不仅与BMD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更主要的是提供了可反映骨应力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用QUS鉴别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非骨折人群能力是肯定的。骨质疏松中骨皮质也受累,且疏松的骨骼最终是否骨折由皮质骨决定,而QUS能对皮质骨的多孔和空隙程度进行准确判断。QUS价廉、便携、无辐射、仪器价格较低而且可获得除BMD外影响骨折危险因素的其他信息,颇具研究潜力,但目前QUS重要误差较大,精确性略低,且采用QUS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标准有可能与DXA不同,这一点还有待于更充分的数据证明,还不能取代已有的BMD测量方法。

4骨代谢(bonemetabolism)的评估

PETCT是将PET提供的组织细胞代谢显像及在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基础上进行的分子影像和CT提供的反映组织解剖结构、血流灌注的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新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分子探针)不断被推向临床应用,目前PETCT已经从传统的代谢显像进入到分子显像的全新时代,对疾病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解剖、血流灌注和代谢研究发展到特征性变化的研究阶段。李钦宗等〔19〕利用PETCT设备和18FNaF骨骼中的摄取程度与骨骼的骨血流和成骨细胞的活性成比例的特性,对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骨质中钙、磷等物质代谢的变化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以此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5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应用

有限元分析(finiteelementanalysis,FEA)是借鉴工程学上评价物体结构强度的公式,包括其形态结构、物体性质及所受负荷等方面的因素而衍生的模拟测量骨生物力学参数的应用数学方法。FEA可以在力学上综合几何学和骨矿含量特性上的所有数据,可能会提高对椎体强度的预测能力。在对椎体的研究中,可将这种技术用以评价椎体成形术、椎间盘退变以及椎体骨强度对骨折危险度的影响。这种可称为体素法的FEA模型(即可将QCT中的体素直接转换为有限元)目前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是最引人注目的。因而可通过FEA方法了解骨质疏松病人脊椎骨可能对骨强度产生重要影响的皮质壳及某些区域海绵骨骨密度和骨形态结构的变化情况。有学者应用MSCT设备及容积性QCT技术上建立的骨质疏松老年妇女椎体的三维PE模型,分析了在生理性载荷(2倍于正常站立位时腰椎的承载)条件下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的应力分布情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老年妇女FEA分析中椎体内具骨折危险性小梁骨体积占骨小梁总体积的比率高于无椎体骨折老年妇女。有限元分析法可成为评价骨质疏松的骨“数量”和“质量”变化的有效手段,将随着生物力学和工程学的发展而可能在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强度变化的临床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20〕。

【参考文献】

〔1〕KleerekoperM.Osteoporosispreventionandtherapy:preservingandbuildingstrengththroughbonequality[J].OsteoporosInt,2006,17(12):17071715.

〔2〕LiebschnerM,KopperdahlDK,RosenbergWS,etal.Finiteelementmodelingofthehumanthoracolumbarspine[J].Spine,2003,28:559565.

〔3〕苏楠,向青,刘忠厚.放射吸收技术(RA)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2):188189.

〔4〕王鸣鹏,KennethD.CT骨矿密度测定的方法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2,11(1):1315.

〔5〕LangTF,GuglielmiC,VanKuilketC,etal.MeasurementofbonemineraldensityatthespineandproximalfemurbyvolumetricquantitativecomputedtomographyanddualenergyXrayabsoptionmetryinelderlywomenwithandwithoutvertebralfractures[J].Bone,2002,30(1):247250.

〔6〕武乐斌,刘学静,刘永红.多层螺旋CT用于评价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骨质结构改变[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101104.

〔7〕吴胜勇,祁吉,王斌,等.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股骨近端16层螺旋CT的定量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0):885889.

〔8〕李建宁,赵汉平,孙磊.骨质疏松症诊断及治疗国内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7):689691.

〔9〕KosmopoulosV,KellerTS.Finiteelementmodelingoftrabecularbonedamage[J].ComputMethodsBiomechBiomedEngin,2003,6:209216.

〔10〕BarouO,ValentinD,VicoL,etal.Highresolutionthreedimensionalmicrocomputedtomographydetectsbonelossandchangesintrabeculararchitectureearly:comparisonwithDEXAandbonehistomorphometryinaratmodelofdisuseosteoporosis[J].InvestRadiol,2002,37(1):4046.

〔11〕TakeuchiT,TsuboiT,AraiM,etal.AdrenergicstimulationofosteoclastogenesismediatedbyexpressionofosteoclastdifferentiationfactorinMC3T32E1osteoblastlikecells[J].BiochemPharmacol,2001,61:579586.

〔12〕张旭辉,曹飞,孙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技术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22):15571559.

〔13〕BoutryN,etal.TrabecularbonestructureofthecalcaneuspreliminaryinvivoMRimagingassessmentinmenwithosteoporosis[J].Radiology,2003,227(3):708717.

〔14〕LaiblA,etal.NewmodelindependentmeasuresoftrabecularbonestructureappliedtoinvivohighresolutionMRimages[J].OsteoporosisInt,2002,13:130136.

〔15〕争磊斌,嵇鸣,庄天戈.活体磁共振图像分析对骨质疏松的初步评估[J].中国医疗器械,2005,29(4):244246.

〔16〕WehrliFW,etal.QuantitativeMRIfortheassessmentofbonestructureandfunction[J].NMRBiomed,2006,19(7):731764.

〔17〕CarballidoGamioJ,etal.Clinicalutilityofmicroarchiteeturemeasurementsoftrabeularbone[J].CurrOsteoporosRep,2006,4(2):6470.

〔18〕LespessaillesE,etal.Imagingtechniquesforevaluatingbonemicroarchitecture[J].JointBoneSpine,2006,73(3):254261.

解决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3-142-02

The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aged patients

OU Xiaoming CHEN Lihua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Heshan 529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aged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 were studied as research models from May. 2010 to Sep.2012 in our hospital,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30 in each.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therapy compliance and total effect rat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4 weeks`treatment. Results The therapy compliance and total effect rate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with a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P

[Key words] Osteoporotic fracture;Risk factors;Nursing intervention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这种骨折属于脆性骨折,也是一种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为严重的后果。据有关调查[1-2],骨质疏松性骨折以女性居多,60岁以上人群多发。常见的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等。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期间给予干预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经骨密度仪检测,结果骨密度低于正常同性别峰值骨量2.0标准差,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62~85岁,平均(69.7±9.2)岁;骨折部位脊柱13例、髋部9例、桡骨5例,其他3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龄61~87岁,平均(70.2±8.4)岁;骨折部位脊柱9例、髋部12例、桡骨7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同时给予补充钙剂和相关护理措施。

1.3 护理方法

解决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第3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大而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目前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又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高发人群,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需求随之大幅度增加。由于骨质疏松症可以预防,并可以推迟其发生、发展,故其早期诊断和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病人的体征、骨生化指标及骨密度测量等方法来评估骨强度的改变。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骨密度只能从骨矿含量的角度,部分反映骨强度。骨强度还取决于骨的质量和骨的更新代谢。而骨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骨组织结构,骨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皮质骨厚度及其内孔隙的密度,松质骨的形状、厚度、连接性及各向异性程度即骨微结构。其中以骨微结构最为重要,它似乎是骨脆性的决定因素,独立于骨密度而起作用〔1〕。因此在诊断骨质疏松时,不仅要衡量骨密度有无降低,也要观察骨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对骨更新代谢的评估,才能全面评价骨折的危险性〔2〕。

1 骨矿含量(BMC)或骨密度(BMD)测定方法

1.1 X线片测量

常用摄片部位是脊椎侧位和手正位片。肉眼X线片评估骨质疏松症时,多选用脊椎侧位X线片。在评估骨矿含量时,也对骨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判定。虽在骨质疏松症时可见椎体的透过度增加、椎体内水平横向的骨小梁消失、垂直纵向的骨小梁代偿增粗及椎体的骨皮质变薄等征象,但这些征象常受X线投照条件的不同和观察者判定的主观因素影响,以致评估的差异较大。另外,出现上述阳性骨质疏松的X线征象时,其骨矿含量的丢失已达30%以上,因此不适于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评估,且不宜用于随访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骨矿含量的变化。

手部X线片测量主要是用圆规或计算机辅助测量掌骨的皮质厚度,所测骨丢失情况均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最简易方法是测第2掌骨双侧皮质厚度。Meema等认为掌骨的X线片测量在诊断绝经后妇女的脊椎骨折能力方面优于腰椎双光子吸收测量。

1.2 X线片光吸收法(RA)

RA通过扫描放一铝梯的手X线平片,电脑软件计算BMD。此法可反映老龄性骨质丢失情况。RA只能测量前臂、手掌指骨,且主要是反映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共同变化。目前一种类似RA的技术不需要铝梯,测量结果是尺桡骨远端和2~4掌骨的平均密度。由于这种测量方法是以正常人骨皮质厚度等数据作为参照信息,所以正常人骨皮质厚度等数据库的建立和确认对该方法的测量结果至关重要。苏楠等〔3〕总结国内外对RA研究成果认为:RA对第3指骨BMD的测定与DXA检查结果一样准确,对骨折风险的预测也类似,其相关性高达87%,而费用为DXA费用的1/5。

1.3 单光子(SPA)和单能X线吸收(SXA)测量法

SPA通过放射性同位素125I放出的光子对前臂骨主要是桡骨远端1/3进行扫描,该方法是皮质和骨小梁BMD的总和,故不能反映代谢较快的小梁骨的变化,因此对骨代谢改变早期的监测尚有局限性;也不能测量软组织不恒定的骨骼部位,如躯干及髋部SXA主要以X线为放射源取代SPA的同位素光子放射源,使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明显改善。SPA和SXA为消除软组织影响,检查时都要求被测量部位放在水中。随着DPA和DXA的出现,SPA和SXA已经很少应用。

1.4 双能光子(DPA)和双能X线吸收(DXA)测量法

DPA基本原理与SPA相同,通过高、低2种不同能量的放射性核素同时扫描被测部位以校正软组织因素的影响。所测结果是皮质骨和小梁骨的BMD总和。但DPA结果受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等因素的影响,且扫描时间长,故目前已被DXA所取代。DXA是通过2种X线源来模拟产生双光子能量,该方法速度快,精度、准确度比DPA、QCT高,接受剂量低于DPA、QCT。理论上全身DXA可作全身任何部位的扫描,但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前后位腰椎(PADXA)、髋部精确度可优于1%。也可扫描其他部位如手、尺桡骨等。不论测量哪个部位,如何确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和病人的体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除机器本身以外的精密度误差的两个重要因素。

1.5 定量CT(QCT)

上面几种方法测量的结果几乎均为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总和,且不是真正的体积密度。CT技术能提供被扫描层面内密度分布的客观的定量信息,并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因此可广泛地应用于骨密度的测量。QCT的测量方法可分为两种:即专用体模测量法和无专用体模测量法。专用体模测量法使用常规CT加上体模;无专用体模的方法需采用特定的扫描体位和扫描参数。现在QCT的软件可自动选择感兴趣区测量,还可以测量皮质骨和综合BMD。也有学者用常规腹部CT扫描和增强扫描方法同时作QCT的测量,而无需作专门的QCT扫描测量〔4〕。目前QCT是唯一可以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密度值的方法。松质骨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值高,故其代谢转化率比皮质骨高8倍。因而选择性地测量松质骨的BMD可较早地反应体内骨矿含量变化。在早期的骨质疏松的发现及监测治疗疗效时,有其独特的贡献。

BMD反映的是骨矿含量的整体数值,因而不能体现出骨的几何学、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骨密度测量结果的不均一性对于骨强度的影响。虽然骨密度减低意味着骨强度的减弱,骨折风险性的增高。但骨组织数量方面变化的研究在骨质疏松症的诊疗中只是一个方面,尚须探讨骨质量的相关特征,包括骨组织微结构、骨基质的矿化、骨组织的力学特性以及微骨折的发生和修复能力等方面。一些研究显示,由DXA检查得出的BMD数值推测骨强度变化的准确度只有60%~70%。BMD不能单独作为评价骨强度的替代物,因而对骨折的预测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要结合骨矿含量与骨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观察。

2 骨密度(BMD)与骨结构(bone structure)的测定

2.1 容积定量CT(VQCT)

VQCT是在三维空间分布上衡量骨强度的方法,对扫描后的兴趣区进行表面体积相关方程的数据分析,并自动定位重建图像,可了解该区域的骨强度及骨几何学排列状况。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改进提高了QCT测量的精确度并降低了放射剂量,在螺旋CT基础上的三维影像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等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VQCT技术已推广应用于具复杂结构的椎体和股骨近端部位的骨强度评判。它能进行区域性小梁骨和皮质骨的测量,特别是它对骨微结构和骨形态学的评估能力,了解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强度具有重要作用,并可提供骨几何学排列状况方面的信息〔5~7〕。

2.2 外周骨QCT(PQCT)

PQCT是特殊设计的衡量末梢骨状况的仪器,具有高分辨率图像的三维重建功能。常测部位为近桡骨远端处(相当于桡骨全长的4%),新型的PQCT仪改变了以往的单层面扫描,可对较大容积的骨作多层面数据采集。研究表明,PQCT测量周围骨的桡骨皮质成分有较高敏感性,它不受周围软组织重叠影响的容积密度值,且可分开对皮质骨及小梁骨进行精确的体密度定位。且适用于末梢骨和对小动物的骨骼进行测量,对于观察小动物骨骼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DXA更敏感,有利于了解各种类型的药物干预后不同类型骨骼成分的反应〔8〕。有研究认为PQCT能同时提供骨量和骨强度的有用信息。Rico等研究表明,桡骨皮质骨的BMD与总BMD(即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小梁骨和总BMD的相关性。也有研究表明,PQCT所示的年龄性骨量丢失以桡骨皮质的丢失最为显著,这可能提示该部位的骨皮质BMD比小梁骨BMD更具有代表意义。在PQCT提供的断面影像上还可计算桡骨横截面积以及皮质骨惯性力矩等几何学参数值。桡骨皮质面积是区分非创伤性脊椎骨折者与正常绝经后妇女骨结构特征的敏感指标。桡骨骨密度值和其他几何学参数值相结合可预测股骨颈骨折及腰椎骨折发生的危险度,这些优势使这一技术可能成为SPA/SXA或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替代测量法。但也有人认为PQCT测量的周围骨,对该部骨的变化能否准确反映骨质疏松这一周身性代谢疾病仍待探讨。

3 骨结构(bone structure)的测定

3.1 显微CT技术(mCT)

mCT可直接计算骨体积和总体积之比(BV/TV)和其他一些参数如骨小梁厚度、间隔和数目。能辅以按CT密度调色的特殊显微CT染色技术,显微CT的图像将会和常规病理切片的显色趋于一致〔9〕。这对于观测松质骨三维的空间构建,早期发现骨小梁及骨结构的病变,对骨质疏松症做出早期、明确的病理诊断有了突破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10〕显示,mCT上测得的骨微结构参数结果与骨组织计量学上的数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甚至在制动诱导的骨质疏松模型中,由三维mCT测出的骨丢失程度和骨微结构指标(如骨容积、骨小梁数目)上的变化早于骨组织计量学上的相应指标。因而,mCT检测小梁骨结构变化在评价骨质疏松时具有很大潜力。因为显微CT能在病理诊断中发挥作用,也有学者用此来观察人工材料替代损伤的骨组织时的骨生物力学效应〔11〕。

3.2 定量MR(QMR)

QMR是研究骨小梁与骨髓交界面的磁场梯度以评价骨小梁空间排列的新方法。其梯度回波图像上测得的骨髓T2值可反映小梁骨网状结构的密度及其空间几何形态的特点。活体研究显示,在富含小梁骨区域,T2值与PQCT所测的BMD值高度相关;T2值也是反映小梁骨结构随年龄变化的最敏感参数,在骨质疏松患者,T2驰豫时间明显增加。Selby用小梁骨模型发现T2变化与小梁骨自身的弹性模数结构等因素有关〔12〕。目前用T2值来诊断骨质疏松或者确定T2值的有效域值,尚无标准。

3.3 显微磁共振(μMR)

主要用于小梁骨微细结构的观察,Wehrli等的活体研究表明,高分辨率MR能区分桡骨DXA测量值较高的骨质疏松患者,并可预测骨质疏松性脊椎变形的发生。MR从视觉的角度清晰地描绘了正常和异常组病人在小梁骨结构上的差异,有学者采用了20种形态学结构参数,如表观骨容量/总容量(apparent bone volume/total volume,App.BV/TV),表观小梁间隔(apparent trabecular separation,App.Tb.Sp)、欧拉数E(连通性的小梁骨的数目n于封闭的骨髓腔数目m的差值)、骨髓间隙的星形容积等。也有学者采用纹理参数如粗糙度、对比度、复杂度等参数。在形态结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发现这些参数对骨质疏松骨折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各种参数指标的可重复性尚需反复研究论证。MRI在评价骨微结构的优势在于无放射性,但因操作时间长、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尚不能对大批量的人群进行研究〔13~18〕。

3.4 定量超声(QUS)

QUS利用声波反射和穿透衰减评价骨的力学特性,主要参数为超声传播声速(SOS)和振幅衰减(BUA)值,前者主要受骨密度及骨弹性的影响,后者主要由骨密度及骨微结构决定。其测量结果不仅与BMD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更主要的是提供了可反映骨应力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用QUS鉴别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非骨折人群能力是肯定的。骨质疏松中骨皮质也受累,且疏松的骨骼最终是否骨折由皮质骨决定,而QUS能对皮质骨的多孔和空隙程度进行准确判断。QUS价廉、便携、无辐射、仪器价格较低而且可获得除BMD外影响骨折危险因素的其他信息,颇具研究潜力,但目前QUS重要误差较大,精确性略低,且采用QUS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标准有可能与DXA不同,这一点还有待于更充分的数据证明,还不能取代已有的BMD测量方法。

4 骨代谢(bone metabolism)的评估

PETCT是将PET提供的组织细胞代谢显像及在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基础上进行的分子影像和CT提供的反映组织解剖结构、血流灌注的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新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分子探针)不断被推向临床应用,目前PETCT已经从传统的代谢显像进入到分子显像的全新时代,对疾病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解剖、血流灌注和代谢研究发展到特征性变化的研究阶段。李钦宗等〔19〕利用PETCT设备和18FNaF骨骼中的摄取程度与骨骼的骨血流和成骨细胞的活性成比例的特性,对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骨质中钙、磷等物质代谢的变化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以此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5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应用

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是借鉴工程学上评价物体结构强度的公式,包括其形态结构、物体性质及所受负荷等方面的因素而衍生的模拟测量骨生物力学参数的应用数学方法。FEA可以在力学上综合几何学和骨矿含量特性上的所有数据,可能会提高对椎体强度的预测能力。在对椎体的研究中,可将这种技术用以评价椎体成形术、椎间盘退变以及椎体骨强度对骨折危险度的影响。这种可称为体素法的FEA模型(即可将QCT中的体素直接转换为有限元)目前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是最引人注目的。因而可通过FEA方法了解骨质疏松病人脊椎骨可能对骨强度产生重要影响的皮质壳及某些区域海绵骨骨密度和骨形态结构的变化情况。有学者应用MSCT设备及容积性QCT技术上建立的骨质疏松老年妇女椎体的三维PE模型,分析了在生理性载荷(2倍于正常站立位时腰椎的承载)条件下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的应力分布情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老年妇女FEA分析中椎体内具骨折危险性小梁骨体积占骨小梁总体积的比率高于无椎体骨折老年妇女。有限元分析法可成为评价骨质疏松的骨“数量”和“质量”变化的有效手段,将随着生物力学和工程学的发展而可能在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强度变化的临床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20〕。

参考文献

〔1〕 Kleerekoper M.Osteoporosis prevention and therapy:preserving and building strength through bone quality[J].Osteoporos Int,2006,17(12):17071715.

〔2〕 Liebschner M,Kopperdahl DK,Rosenberg WS,et al.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the human thoracolumbar spine[J].Spine,2003,28:559565.

〔3〕 苏楠,向青,刘忠厚.放射吸收技术(RA)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2):188189.

〔4〕 王鸣鹏,Kenneth D.CT骨矿密度测定的方法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2,11(1):1315.

〔5〕 Lang TF,Guglielmi C,Van Kuilket C,et al.Measurement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the spine and proximal femur by volumetric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dual energy Xray absoptionmetry in elderly women with and without vertebral fractures[J].Bone,2002,30(1):247250.

〔6〕 武乐斌,刘学静,刘永红.多层螺旋CT用于评价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骨质结构改变[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101104.

〔7〕 吴胜勇,祁吉,王斌,等.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股骨近端16层螺旋CT的定量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0):885889.

〔8〕 李建宁,赵汉平,孙磊.骨质疏松症诊断及治疗国内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7):689691.

〔9〕 Kosmopoulos V,Keller TS.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trabecular bone damage[J].Comput Methods Biomech Biomed Engin,2003,6:209216.

〔10〕 Barou O,Valentin D,Vico L,et al.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detects bone loss and changes in trabecular architecture early:comparison with DEXA and bone histomorphometry in a rat model of disuse osteoporosis[J].Invest Radiol,2002,37(1):4046.

〔11〕 Takeuchi T,Tsuboi T,Arai M,et al.Adrenergic stimulation of osteoclastogenesis mediated by expression of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 in MC3T32E1 osteoblast like cells[J].Biochem Pharmacol,2001,61:579586.

〔12〕 张旭辉,曹飞,孙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技术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22):15571559.

〔13〕 Boutry N,et al.Trabecular bone structure of the calcaneus preliminary in vivo MR imaging assessment in men with osteoporosis[J].Radiology,2003,227(3):708717.

〔14〕 Laibl A,et al.New modelindependent measures of trabecular bone structure applied to in vivo high resolution MR images[J].Osteoporosis Int,2002,13:130136.

〔15〕 争磊斌,嵇鸣,庄天戈.活体磁共振图像分析对骨质疏松的初步评估[J].中国医疗器械,2005,29(4):244246.

〔16〕 Wehrli FW,et al.Quantitative MRI for the assessment of bo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J].NMR Biomed,2006,19(7):731764.

〔17〕 CarballidoGamio J,et al.Clinical utility of microarchiteeture measurements of trabeular bone[J].Curr Osteoporos Rep,2006,4(2):6470.

〔18〕 Lespessailles E,et al.Imaging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bone microarchitecture[J].Joint Bone Spine,2006,73(3):254261.

解决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第4篇

1 提高肌肉力量增加骨骼应力

骨生长依赖于适应的骨应变,骨应变来自骨负荷。骨的负荷主要源于肌肉的主动收缩,而不是体重本身,分析肌肉的作用方式,可知肌肉通过费力杠杆,用多倍的力抵抗重力和外力,使肢体活动。足球运动员在比赛时,股骨受到的肌力负荷,可比体面大5倍。从理论上分析、计算机模拟到实际测量,都可以得出结论:骨负荷源于肌肉的收缩。美国著名骨科专家Forst认为:肌力决定骨:结构和骨量,使骨强度适应运动负荷。近几年,肌力决定骨强度的理论逐步被生物学理论、实验室及临床所验证。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举重运动员的肌肉最强壮,肌力最大,其骨强度也最大,耐力型运动员(马拉松、游泳)的骨量相对较低。羽毛球、网球运动员握拍手的肌力比对侧肢大,肱骨骨密度也比对侧肢高。肌肉萎缩患者的骨量及骨强度较低。由此可以理解:骨骼废用造成骨量丢失,锻炼或肌肉收缩可以增加骨量及骨强度。肢体训练能增加健康骨的骨量,有益于维持健康而强壮的肌肉和骨骼,适宜的运动和锻炼可以调节骨骼外形和小梁骨的结构,从而增加骨强度。因此,根据肌力决定骨量的理论,骨质疏松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体育活动,提高肌力及防止肌力下降,从而提高骨量及防止骨丢失,增加骨强度。有证据表明,老年时期运动锻炼,即使超过90岁,对体弱的人仍可使肌肉量和肌力增加一倍,从而减缓骨密度降低,增强骨强度。

2 改善关节功能消除运动障碍

关节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肌肉施加在骨骼上的骨应力,因而关节运动障碍造成肌力降低的现象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因此改善关节功能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步骤。在所有关节中,膝关节对人体运动的影响最大,并且膝关节是所有关节疾病中最常见的。改善膝关节功能是预防骨质骨质疏松的必要条件。

3 物理疗法

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暂时无法通过肌肉收缩力施加骨应力的患者,目前临床上在用药物改善骨代谢条件的同时,一般主张采用物理疗法直接促进骨形成。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电磁场、超声和振动疗法。体外试验证明,脉冲电磁场可增加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应用脉冲电磁场治疗后,能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增加骨量,治疗后一个骨重建周期内骨密度增长7.3%以上。同时骨质疏松所致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目前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电磁场为复合脉冲电磁场(PEMFs),其使用的信号为高频信号。为什么要用高频电磁场信号呢?Foster为了确定骨质疏松症的肌动力学原因,通过肌肉表面振动测量对功能老化肌肉活动的频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衰老过程中肌肉活动的高频成分显著下降,使起源于肌肉骨应变调节信号减弱。有人发现,高频电磁场可使老龄骨骼的蛋白表达增加,而且刺激新骨形成。超声和振动疗法则通过体外施加压力或压电效应以替代肌肉产生的类似骨应力效应,从而增加局部骨密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外施加的应力或电磁场的方向及强度分布与人体在正常运动过程中骨骼内部的应力分布是不同的,对股骨颈这样复杂的骨骼结构更是如此。这些物理疗法的结果有可能改变骨骼内骨密度及骨小梁的正常分布,并由此降低抗骨折能力。目前尚无上述物理疗法与抗骨折能力之间关系的报道。

4 预防骨折

当患者处于严重骨质疏松状态时,患者的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下降,骨折危险性明显升高,这时,在用上述方法提高患者抗骨折能力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预防随时可能发生的骨折。预防骨折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改善居住环境:老年人骨折大部分发生在自己家中,其中跌倒、搬运重物、单腿跳跃高处取物、浴后单腿站立穿裤等足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骨折发生姿势。所以,家中地板做到防滑、避免搬运重物、避免单腿跳跃取高处物体、浴室内放把椅子用于换穿衣物都可以很好地预防骨折;②使用运动保护工具:在户外活动中,用拐杖或可移动的扶手协助运动可以有效地预防因跌倒而造成的骨折;③提高或保持身体平衡性欠佳跌倒造成的,日常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身体平衡性可以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锻炼中,应注意动作的多样性,是全身骨骼在各个方向上均受应力以增加骨骼在各个方向上的强度,从而预防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性骨折。中国的国粹―太极拳是一种非常注重身体平衡性的锻炼方式,纽约外科医院等三家单位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从事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与不锻炼者相比,其身体平衡性明显提高,因跌倒而造成的骨折减少75%。平衡性锻炼可以减少老年人跌倒的概率;④控制体重: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过高的体重本身即有可能造成脊椎的压缩骨折,因此,对老年人来讲,适当的控制体重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预防骨折发生。在控制体重同时,对于此种患者,应采用非负重锻炼的方式,逐渐提高抗骨折能力,安全有效地预防骨折发生。

解决骨质疏松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健康体检;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83-02

中国人口众多,老龄化进展非常快,骨质疏松症是导致骨痛骨折及因骨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潜在的、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现已跃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1]。成为危害中老年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平谷区医院通过健康体检中的106位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进行骨密度测定 614人,符合诊断标准的106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66人,年龄40~80岁。106人骨密度检测是通过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体检者非受力侧前臂远端桡尺骨三分之一处骨密度,其辐射剂量低,扫描速度快,操作方便,精确度高,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2]。

2 方法

2.1 集中进行健康教育讲解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知识、认知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3]大多数人对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因素和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预防措施。Haines等[4]的妇女调查发现,很少有意识到骨质疏松问题者。由于骨质疏松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骨质疏松是中老年疾病,殊不知,如在20岁之前,当骨量处于迅速增长期时进行干预,则能增加骨峰值,有利于延缓中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前,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多针对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以致许多早期尚未出现严重症状者延误了最佳的防治时机。因此,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应扩大到学校和社区,从而引起社区的广泛关注,认识到早期预防的重要性。

2.1.1 生活方式的指导:调整生活方式,包括营养、运动、晒太阳等。进行适当的运动,老年人每周运动5~7天,每次30~60min,主要应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多做髋膝关节内收、外展、屈伸练习。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有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楼、登山、健身操等,个人随意选择。另外,抗阻训练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效果已经肯定,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阻力训练(握拳、上举、抬膝)每周至少2天,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坚持户外活动,晒太阳有助于合成体内所需的维生素D。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及咖啡的摄入。特别女性吸烟可使女性绝经年龄提前,吸烟可加速雌激素灭活和分解,引起器官损害可抑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酒精可抑制肝脏合成和活化维生素D,进而影响钙的吸收。过量喝咖啡和碳酸饮料均能使尿钙排泄增加,骨钙溶出,骨量降低,发生骨质疏松症[5].

2.1.2 适当补充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如钙、维生素D。2002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每日钙摄入量为388.8mg,其中城市438.6mg,农村369.6mg。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日钙摄入量为800~1000mg,怀孕,或老年要求更高,为1200mg。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关于钙剂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中指出,钙剂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元素钙含量高;钙源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有充足的临床研究证据;服用方便;性价比高。中国居民钙摄入远远不足,应该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尤其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摄入钙量为1500mg,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含钙量多的海产品和蔬菜。改善饮食结构,做到荤素搭配,不挑食,终生足够的钙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

2.1.3 预防跌倒、坠床,减少骨折。如教育老人避免在雨雪天外出,浴室里面有防滑措施并有人陪同,跨越楼梯应小心,避免乘坐无扶手的公共汽车及电梯,下蹲时腰背挺直,避免举重物必要时用腰围,夜间要有足够的照明,定期进行视力检查等.

2.1.4 心理指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有助于提高神经反应的灵敏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骨折发生机会。

2.1.5 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绝经后的妇女有一段骨密度快速下降时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雌激素,有助于防止骨密度快速下降。婴儿期、青春期适当补充钙剂,钙在体内吸收必需维生素D的参与,维生素D可以通过日晒在体内激活,也可通过适当补充鱼肝油来获得。

2.2 家庭访视教育 对一些依从性较差的病人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健康指导,引起重视,达到目的.

2.3 电话询问或咨询 要对病人定期进行电话咨询,查询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其依从性.

3 体会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与遗传、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除遗传外,其他因素均为可控,通过合理调整,不但有利于生命前期最佳骨峰值的获得,而且有利于生命后期尽可能减少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迄今尚未发现完全有效的方法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只能使骨小梁增粗、增厚,小孔得到修补,但不能使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因而骨质疏松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和现实。通过近一年对106位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教育及追踪,再次进行骨密度测量,80%以上的患者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预防是目前唯一经济有效的降低骨疏松症发生率的手段。因此,要强调预防,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每年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尽早采取防治对策,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朝霞,Liu Zhaoxia 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J]. 骨质疏松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2010,01(9)

[2] 徐黎,贺良,李瑾,等.放射吸收法测量指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值[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6):404.

[3] 刘素珍,徐世兰,刘敏.骨质疏松患者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