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它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 经济管理 施工成本

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项目施工成本分析,主要应考虑四个数据的对比分析,即:中标预算、责任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项目施工成本的分析要从量和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落实责任分工和成果考核,以形成完整的分析、对策、落实、成果考核的全面成本控制过程。这样的成本分析才有价值,才能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降低项目费用,提高项目工程经济效益。

1、项目成本分析方法及主要分析内容

1.1、项目成本分析的方法与原则

项目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差额计算法和比率法。项目成本分析应遵循数据对比分析的原则: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全面到重点、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只有充分运用科学的、合适的分析方法,才能有效地发现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不利于项目成本控制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1.2、项目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项目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是项目施工成本费用。项目施工的直接费用,是直接用于工程实体的消耗,主要包括:材料消耗、中小型机械消耗、人工消耗等。这部分成本用费用在工程项目施工的直接费用中所占比例最大,在项目施工成本实际管理中较难于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中的重点。因此,项目成本分析主要内容是对项目施工成本的分析。

2、项目施工成本分析

2.1、项目施工成本分析要求

实事求是:项目施工成本分析要充分依据实际发生的事实,运用数据对比方法,对项目施工发生的成本进行真实的评价;注重实效:项目施工成本要及时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定量分析:项目施工成本分析要充分利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对真实记录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杜绝抽象的定性分析。

2.2、项目施工成本分析基础

项目施工成本分析的基础工作:做好合同预算、施工预算(责任成本)、计划成本测算、实际成本的核算。项目施工成本分析要充分掌握和运用以下几个基本关系:责任成本是按定额规范编制的,合同预算严格控制责任成本的编制,计划成本参照责任成本编制。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是计划成本的限额,责任成本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劳务分包中起指导性的作用;在考核项目管理业绩时,起决定性的作用。计划成本是项目详细施工方案计划投入费用的成本,是事前和事中对施工实际成本的估算和控制指标,要严格控制在中标预算内。实际成本是项目财务帐目中劳务分包费、材料费、机械费、项目管理费用等的实际消耗量的总和,体现实际投入的工程施工费用。在实际成本发生过程中,要及时记录,确保成本资料的全面、完整、真实、可靠,要与计划成本作对比,用计划成本考核实际发生成本。

2.3、项目施工成本数据对比分析

数据对比是项目施工成本分析的最基本的原则。项目施工成本分析结论主要通过成本分析过程中收集整理的数据,并根据分析需要进行数据对比得到的。数据对比分析要注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一是比较内容分析,主要比较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四个层面的数据,即:中标预算数据、责任成本数据、计划成本数据、实际消耗数据;二是比较基准分析:对于施工项目成本分析要考虑时间基准,财务上一般以月、季度、年为基准。月、季度的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通过月、季度成本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于按成本目标要求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顺利实现;年度成本分析,可了解一年来项目成本管理情况,总结成本管理经验,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管理。施工项目成本分析,在考虑时间基准的同时还要考虑施工部位,才能使成本数据具有可比性。这些数据之间不同的对比可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在分析对比中可根据项目施工的具体情况要求,定义不同的分析报表来获得所需要的项目成本分析结果。

2.4、量差及价差分析

项目施工成本分析过程中,一般应先做量差分析,特别要注重大额亏损项的量价分析。原材料分析首先要确保预算数据和实际消耗数据在时间和部位上的同步;比较预算用量和实际用量,找出亏损原因;如是实际消耗问题,则要查找计划、采购、领用各环节是否有问题,如有问题及时整改,如没问题可能是预算太低,则应重新审核预算。在量差分析后,如果还有亏损,则要考虑价差问题,要及时做价差分析,成本价差差额=实际耗量×价差。

3、项目施工成本分析的作用

项目施工成本分析是项目工程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是项目施工成本费用。项目施工成本的分析是项目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是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项目施工成本分析是有效控制项目成本,降低项目成本费用,提高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和最有力的措施。

4、结束语

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项目施工成本分析在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地推行项目施工成本分析,选用科学的、合适的成本分析方法,能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降低项目费用,提高项目工程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欢迪,毛喜玲.工程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罗艺君.浅谈工程经济分析在施工阶段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

[3]韩志.工程经济分析对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J].广东科技,2007.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5202

《管理学原理》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好《管理学原理》对其打好专业基础,养成良好学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本人长期从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常常思考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管理学课程?”、“管理学课程老师讲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管理学课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评价学的效果?”等问题,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将其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1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思考

1.1《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面向的专业类型

《管理学原理》课程面向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学科门类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0201经济学类、0202财政学类、0203金融学类、0204经济与贸易类。管理学学科门类包括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2工商管理类、1203农业经济管理类、1204公共管理类、120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6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7工业工程类、1208电子商务类、1209旅游管理类。

1.2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地位。哲学教给学生如何认识问题,经济学教给学生如何解析问题,管理学教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认识问题、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解决问题,《管理学原理》正是教给学生解决经济运行中一般操控和综合操控问题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是:管理学原理吸收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精华,加上管理学的核心知识,从而形成专门管理的管理技术和基本理论(管理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专业管理学(工业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行业管理学)、职能管理学(管理预测学、管理决策学、管理计划学、管理控制学)、综合管理学(管理体制学、管理方法学、管理艺术学)、基础管理学(管理哲学、管理历史学)。从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以看出,《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综合管理课程、部门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1.3《管理学原理》的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

前置课程:哲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数学。理由:哲学、经济学基础是认识问题、解析问题,是管理学解决问题的基础。经济应用数学是管理学的分析工具。

后置课程:综合性的管理课程,如企业战略管理、商务策划管理;行业管理课程,如工业管理、商务管理、旅游管理;要素管理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过程管理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由:《管理学原理》是一般的管理原理、技术和方法,是综合性的管理课程、行业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2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思考

2.1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揭示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任务。教学是64学时,4学分。

课程目标。《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计划知识、决策知识、组织设计和人事管理知识、领导和沟通知识、激励知识、控制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般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管理学原理》的素质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政治文化素质、较强的一般管理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2.2课程内容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条主线”、“两大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七大管理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为主线;“两大理论前提”是指管理、管理学脉络理论前提和管理理论形成与演变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是指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原理、管理的方法;“七大管理能力”是指管理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和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2.3课时分配

3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改革思考

3.1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专业属性的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的是文科生、有的是理科生,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专业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架构的分析。大一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化或史地生理论素养,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经济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的滞后或平行开设,造成前置课程的知识不足;90后耐心不足。

学习管理学课程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思维方式转换困难。同学们高中阶段多为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一下子转到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必定出现理解的困难。这表现为感觉《管理学原理》枯燥、单调、乏味。同时,知识底蕴、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造成对管理学理论理解的困难。

3.2教学方法的思考

《管理学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推理引证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教学法、课堂宣讲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推理引证法又叫逻辑推理论证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重要的逻辑分析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用推理引证法介绍量、本、利分析法,先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产量成本函数和产量收入函数,再进一步推导出保本点的公式、目标利润产量公式、产品定价公式等。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教给受训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对“美国联合邮包公司的科学管理”进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分析出联合邮包公司是如何进行动作-时间研究制定劳动定额,如何应用标准化原理,如何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开,如何科学培养第一流的工人。问题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讨论“谁能拯救红塔?”、讨论褚时健要不要复出?同学们踊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既理解了管理的职能,又深刻认识了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宣讲教学法是结合课程知识围绕一个专题,学生上讲台宣讲。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中组织“沟通宣讲会”,让学生上讲台讲沟通理论,讲沟通故事,谈沟通经历,演沟通情景剧,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的计划章节组织学生撰写“开店计划书”,既让学生掌握了制定计划的技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

3.3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学生实践方面进行创新。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我们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我们制作课程录像、开发精品课程让学生课后观摩,我们建立《管理学原理》课程QQ群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在教学措施创新方面,我们可以配备管理游戏道具寓教于乐,我们可以请企业家进校园现身说法讲管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策划中用管理。在学生实践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管理认知实训基地,见证管理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湖北新三友机床有限公司,见证铁块如何变成数控机床的流程,并认识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机制。又如我们带领同学参观武汉量贩店和沃尔玛,了解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事管理。

4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思考

4.1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保障体系。形成学生期中教学信息反馈、期末学生评教评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的教学过程评价考核体系。

4.2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标准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成本;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市场经济效益为先,施工企业在全力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否做好工程成本的管理,便成为企业效益好坏的决定因素。企业只有做好工程的成本管理,才能取得一定的利润,才能发展壮大。

1.工程成本的概念

工程成本即企业施工和管理的一切费用的总和,综合反映工程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状况,属于检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工程成本为直接、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成本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用组成。其各自组成的内容为:人工费指列入预算定额中从事工程施工人员的工资、奖金、工资附加费以及工资性质的建筑劳动保护费等。材料费指列入预算定额中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构配件和半成品、辅助材料以及周转材料的摊销及租赁费用。机械使用费指列入预算定额中的内容,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和租用外单位施工机械的租赁费以及安装、拆卸及进出场费用。间接费成本是指直接从事施工的单位为组织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行政管理费、固定资产折旧及修理费、物资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管理用的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检验费、工程保修费、劳动保护费及其他费用。

2.加强工程成本管理的意义

工程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是衡量企业生产耗费和供给的尺度,是决定价格的基础;工程成本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关键。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近期求生存、长期求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强化工程成本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工程成本控制的原则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核心,施工项目经理在对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成本最优化原则

成本最优化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成本管理的各种方法和技术,促进工程项目中成本的降低,以达到实现最优化成本的要求。在运用成本最优化原则时,要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3.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是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个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应使成本控制达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效果。项目工程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成本控制的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即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贯穿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3动态控制的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为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工程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工程控制做好准备。

3.4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原则其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4.工程成本分析

全面有效的工程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周密详尽的成本分析之上,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4.1综合分析

即工程成本分析,将总的工程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目标成本进行对照检查,计算出绝对值、相对值,以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降低率和明成本额完成率。

4.2项目分析

即按施工成本费用构成项目进行分析比较,反映各成本项目降低情况,分析积极和消极因素,促进消极向积极转化。

4.3人工费分析

将项目中的人工费的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相比较,再参照劳资部门的有关劳动工资方面的统计资料,找出人工费节约或超支因素及其原因。

4.4材料费分析

材料费分析常用的方法在经济活动上称为连锁替代法,在统计学原理上叫因素分析法。另应有对材料定额变动的防呢系、废旧料利用的情况分析,施工工艺的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的分析等。

4.5机械使用费分析

首先将施工使用费的预算与实际数相对比,求差额绝对数字,然后进行价格、数量分析,找出施工企业自有及租赁机械使用上的节约或浪费。

4.6其他直接费分析

即在施工预算中是按直接费记取一定的费率获得的相对额和按定额项目直接列入的绝对额两部分组成,将两部分分别进行预算与实际费用对照分析,平时建立 台帐,年终将各自分析资料汇总分析。

4.7间接费分析

类似于直接费在年终汇总分析或在单位工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分析。但它可控性大,可编制可控计划,与实际相比较,总差额中总结间接费控制中的经验及问题。

5.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是既开源又节流,如果只开源不节流或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的效果。

5.1技术措施

在项目施工中,项目经理是成本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分析和掌握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合理组织施工以降低工程成本;全面组织项目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在施工中极力寻求各种降低耗能、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约费用开支。

5.2经济措施

(1)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力的组织,减窝工现象;实现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2)材料费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的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定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旧资源。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经济学》 课程考核 改革原则 体系设计

一、现行课程考核体系及其缺陷

每门课程都具备特定的功能,课程考核理应与功能相匹配。《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经济互相交叉的应用性课程,着重培养懂经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制定各种工程技术方案,而且能分析方案的经济效果;不仅扎实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而且灵活应用于实践。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经济平台课程,其教学与考核体系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目前,虽然也有一些关于《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但均就课程论课程,忽略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宏观指导。实际上,每门课程都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颗“螺丝钉”,都应该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相当多的课程教学与考核就书本论书本,课程功能弱化,课程考核与课程功能严重不匹配。

(一)现行课程考核体系。

根据对同行的相关调查,目前《工程经济学》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及权重体系如表一。

出勤情况主要看学生迟到、早退和旷课情况,通常靠点名完成。点名次数因教师不同而有差异,48个学时通常会有5—10此点名;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课堂笔记等;平时作业主要是课本章后作业;期末书面考试通常是闭卷,主要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计算题等。《工程经济学》课程现行考核存在诸多缺陷,具体表现为: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权重结构、成绩评定标准等不合理。

(二)现行考核体系的缺陷。

1.课程考核方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激励和引导功能。激励和引导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功能之一。当前的课程考核体系存在诸多漏洞,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助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期末书面考试重点考查工程经济分析等基本理论知识,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这门应用性课程,学生应懂得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实践是应具备的重要专业素养,但显然无法通过期末的一次书面考试来实现。除了专业素质外,一门课程还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方面有所裨益,但在当前的教学与考核中往往不能很好体现,表现为: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只通过计算机和外语课程获取,没有和《工程经济学》课程有效结合;诚信、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职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但是,不少学生对待平时作业却敷衍了事、相互抄袭,出勤不出力,学习态度较差,因而通过本课程所能够培养的协作和学习能力便无从谈起。

2.课程考核的科学性不够,表现为考核权重结构不合理、平时成绩考核随意性大。期末书面考试一般占到总成绩的70%—80%,重点考查工程经济分析等基本理论知识点,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不同考核方式所占权重目前和其功能不配比。表现为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往往只能关注到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及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不能覆盖绝大多数学生;而对学生作业、笔记质量的考核,只能以作业、笔记完成时的状态为准,对其形成过程不能实施有益监督,或存在互相抄袭现象,致使评价结果产生偏差。平时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客观标准,打分主观性强,平时成绩反倒成了降低不及格率的重要手段。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课程考核应当与课程功能定位相适应。

每一门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都要承担一定的功能。并且课程的合理功能与目标还应该是多元的,是一个系列,相辅相成。要较好地实现其系列功能,除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外,课程考核自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课程的每一个功能都有一种或多种考核方式与其相互对应。另外,除了考核方式外,还需根据课程各个功能的重要性,合理确定不同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比重,即考核方式权重依据其所能承担的功能来确定,这样会比较科学。把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权重与课程功能定位相适应,有助于增强课程考核的引导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注意课程考核的客观性、过程性、反馈性。

客观性要求课程考核时尽量减少主观随意性。《工程经济学》试卷考试一般能够做到相对客观,但平时成绩如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堂表现等主观性往往强,需要注意。否则,平时考核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成为调节学生成绩的手段。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靠期末一次考试简单确定。从管理学原理看,加强过程控制是重要的,而且平时多次考核与及时反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一)课程功能合理定位与目标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和决定着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与目标进一步影响和决定着课程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