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第1篇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溶洞、坍塌等)野外识别、调查、测绘,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通过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收集,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报告。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去翻越它,研究它,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传说,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判别分析 钠质交代 SPSS软件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P6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87-2

0引言

数学家Fisher于1936年首先提出线性判别函数原理,后来地质工作者逐渐将这一方法引入到地质学领域[1]。1950年苏联学者维斯捷列乌斯首次应用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伏尔加河冲积物中重砂的矿物成分,用判别函数研究了三种重砂的矿物组合,由此将判别分析这一数学方法真正引入了地质学领域,丰富了地质研究方法。

随着研究深入和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一些交叉学科(如数学地质)的发展,判别分析在地质学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中所起作用最大的多变量统计方法之一。一方面地质学中存在大量数学分析问题,如地层划分,岩浆来源的判断,古生物化石的判断,矿物种类的判断等;另一方面,应用判别分析方法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再次,判别分析的数学模型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掌握。判别分析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种:①通过判别分析对已经存在的分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②通过判别分析将未知标本归组;③评价各变量在判别分析中作用的大小。

1技术方法分析

钠质交代岩石是一个富铁矿床的蚀变围岩。本次研究区的铁矿与晚侏罗世燕山期岩浆岩有密切关系,岩体主要侵入在中奥陶统沙塘群碳酸盐岩中。根据以往找矿工作经验,与磁铁矿形成有密切联系的蚀变矿化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钠长石化(简称钠化),一种是矽卡岩化。本区大小型矿床矿点,在内接触带的中性岩浆杂岩中普遍发育着钠化现象[2]。

根据区内已开展的找矿勘探工作总结发现,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如在内接触带遇到钠质交代岩,则继续钻进遇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研究围岩的钠质交代作用对指导本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有一块未知样本需判其为钠化二长岩或强烈钠化二长岩时,可将其化学分析结果中的9个氧化物含量代入式1中,即可清楚的判别其所属类别。

4结论

多元统计方法很早就被应用于地质学领域,随着统计学科的发展以及众多新兴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数学学科与地质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数学地质学科的发展,多元统计方法已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判别分析由于其自身许多优点如自身模型简单、易于理解掌握等而受到众多地质工作者的青睐。本区的富铁矿床钠质交代岩石中由于变质作用形成了多种亚类型,通过测定岩石中各种主要组分氧化物的含量以及借助SPSS软件得出的判别函数可以很好的判定未知岩样的所属类别,从而为找矿勘探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承祚,孙惠文.数学地质基本方法及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238-280.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岩

一、关于大别山造山带超高压变质模块的分析

大别山造山带是由扬子板块与周边板块的撞击运动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造山带。在其大别山山地带中,随着地壳的变化,孕育了一系列的变质岩层,比如大理岩、榴辉岩等,这些都是超高压变质岩系列。在大别山地带的不同区域,其浅变质岩的变质性质存在着区别。大别山造山带位于我国的中部偏东地区,主要分为三种构造带模式,分别是南部前陆冲断带、中部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带、北部淮阳构造带。通过对该造山带的浅变质岩特征的剖析,以更好的研究大别山山地的浅变质岩地质成因。

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石主体中,金刚石榴辉岩是比较普遍的变质岩石,受到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构造格架的性质影响,这些岩石大多数诞生于多层伸展拆离滑脱带阶段,并且经过了外界作用的影响, 进行了超高压变质单位、绿片岩单元等的分隔,从而形成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层,随着其后期的扬子板块的俯冲运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层的折返速率也在产生变化。

大别山地带的岩层受到外界力的抬升,超高压变质作用等的影响,其地壳内部会产生大范围的熔融作用,受到上述几个环节的影响,大别山地壳进行了一系列的挤压变化,在超高压变质后期其不同区域的地壳不断发生着变化,进行伸展及其抬升运动。我们可以得知,受到该区域的下地壳及其地幔与岩浆侵蚀作用的影响,超高压变质作用更加明显。在其变迁过程中,受到板块断落、地壳塌陷及其山根拆沉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岩石圈的回弹。在地壳运动中,岩浆的底侵作用,也会导致其上部板块层发生隆升现象。

受到周边板块俯冲及其碰撞作用的影响,该区域的岩层构造发生着变化,其变质特征非常明显。通过对该环节的折返动力学机制的分析,以更好的剖析大别山造山带形成过程中的变质岩层出现的诱因。根据折返动力学原理可以得知,由于俯冲板块的浮力影响,会产生一系列的回流现象,比如径流、交流现象,这也影响了地带地壳的隆升。在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下,受到低密度大陆地壳物质的控制,板块俯冲到最深处会产生很大的浮力。通过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分析,可以得知受到不同板块的碰撞力的影响,大别山地区地壳面临着缩短问题,地壳结构是不稳定的,这就促进其地壳内部热状态的改变,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高压及其超高压岩石层。

二、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与变质岩层

大别山山区受到地壳作用力的影响,会产生一系列的超高变质岩的折返现象,在这些应用现象中,地壳内部通常会随之发生岩层的重熔现象,通过对岩层的深熔及其重熔作用的探究,将实现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动力学的深入剖析,以此进行浅变质岩地质成因的分析。在该模式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地质温压计及其矿物组合结构的剖析,可以得知大别山造山带在经历过超高压变质期后,会进行伸展构造框架的改变,也就是位置的变化,变化为地壳的下地壳界面,在变化中,该界面的深熔作用是非常强烈的,影响了大别山高压及其超高压变质期的伸展构造情况。

三、大别山带浅变质岩变质特征及其变化历程

1.浅变质岩变质特征

在大别山造山带中,其浅变质岩多集中于港河桥剖面区域,该区域的变质岩种类比较复杂,共同构成了其浅变质岩层,比如石英石岩层、绢云千枚岩层等。在这些岩石的变质过程中,受到地壳皱褶及其韧性剪切力的影响下,岩石面临着改造变化。比如糜棱岩及其各种形态的构造片岩的存在,在这些岩石层中还混杂着榴辉岩透镜。在大别山造山带浅变质岩层的变质过程中,其具有动力变质岩的特点。在该浅变质岩层中混有花岗片麻岩、榴辉

透镜体等,其整体的构造层都是以混杂岩的形式出现的,具备混杂岩的构造性特点,该造山带的浅变质岩都是在一定温压条件下,受到韧性剪切力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混杂作用,这些不同的岩石构造模式的产生常常依赖于外界的条件,比如板块俯冲运作过程中的强烈挤压环节。

2.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变化历程

在大别山造山带浅变质岩层的分析过程中,有些区域的岩石并非发生明显的变质作用,根据这一现象就可以推导出这些区域的岩石并未受到地壳变质作用力的影响。在港河浅变质岩层、石桥浅变质岩层的分析中,就可以得知,其并未处于板块俯冲作用的范围内,并且在与周边超高压变质岩的互动模式中,受到构造片岩等构造带的影响,实现了与超高压变质岩的相分离,也有可能穿插在这些浅变质岩层中,比如柯石英榴辉岩体的存在,更有可能是受到大别山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作用的影响,达到一定的地壳深度,混杂于浅变质岩层中,受到地壳韧性剪切力的影响而产生。

在大别山周边板块俯冲过程中,一些地段的表层沉淀物、陆壳岩石层不可避免的卷入这一地质活动中,受到该地区的地形起伏的影响,在板块俯冲过程中,更可能出现表层沉淀物及其陆壳表层岩石的刮削作用,进而产生了这些岩石沉淀物的断裂,伴随着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超高压变质岩层。

四、结语

通过对大别山山地浅变质岩层的部分原岩性质及其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分析,以更好的进行浅变质岩层构造问题、性质问题及其形成问题的剖析,以更好的解决大别山造山带浅变质层的地质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碧军,唐义彬.苍岭隧道断裂破碎带工程地质特征与围岩失稳特点[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02).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界定

1.教育资源的界定

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lJ。教育资源按其存在形式,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校舍、教育教学用房、教学家具、教学仪器、设备、低值易耗材料、图书资料等的配置;“无形”资源包括教师队伍、生源、教育的管理、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等的配置。教育资源按其质与量,应包括“外延性”和“内涵性”资源,“外延性”资源大多是指其有形的教育资源,“内涵性”资源一般是指教育的“无形”资源。

2.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界定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具有超值价值的、高效整合、配置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的内涵性质量展示,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关键要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优质整合资源要素,即部级重点高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研究生院、博士点硕士点数量,部级教学团队,部级重点学科数量、部级重点实验室、部级精品课程等组合型教学资源,也包括国家工程院院士、部级教学名师、高级职称教师人数等优质单一资源要素。在教学中体现为优质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要素、优质教学内容要素、优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素、优质教学成果要素、优质实践教学要素和优质教学管理机制要素等。

二、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按“三大地带”划分法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并以人口、GDP、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为依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1.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行政区,2008年人口总量约为5.29亿,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人力资本丰富,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该区域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基础最雄厚、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有潜力的省份和地区。通过对1999—2008年三大地区GDP变动分析,总体上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图1),其中年经济增长最快的是东部地区,5年间GDP增加了1.67倍,远远高于中部西部地区的1.44和1.54,而增速最慢的是中部地区;到2004年有所改变,2004—2008年这5年总体上增长速度超过前5年,期间增长最快的是西部地区,增加了2.04倍,高于东部中部的1.97和1.92;从十年的数据看,增长最快的依然是东部地区,1O年间GDP增长了3.85倍,其次是西部地区3.79,最慢的中部地区是3.49。

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2008年人口总量约为4.28亿,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在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虽然中部地区10年间GDP增长速度也较快,但相对于东部和西部则较为缓慢,通过表1可见东中西部十年间GDP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变动分别为1.72、一1.99、0.26,中部地区占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且降幅较大,尤其是1999—2003年缩减2.4%,东部地区则大幅增长2.92%,西部也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仅为0.52%,这也进一步说明东西部、东中部差距的不断加大;在后5年间,虽然中部地区占比为正值,一0.99、0.25、0.73,仅仅是因为是在2004年基础上计算的,是一种恢复性的增长,和1999年的25.8相比,依然下降了1.99%,可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上滞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后5年。通过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分析(见表2),说明吸引外资程度低,经济外向度低、国际竞争力弱的局面尚未改变,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明显,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长不但滞后于东部,某些指标甚至落后于中部。

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2008年人口总量约为3.71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7.94%,而2008年GDP为58256,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7.80%,该地区地处内陆,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地广人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在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前5年较慢,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后5年增长较快;表l可见,西部地区10年间GDP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仅增长0.26,尤其是前5年缩减0.52%,后5年增长0.73%,增长幅度也不大,东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上滞后于东部地区,但与中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后5年;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东部的41%,东西部差距巨大,中西部差距较小,只差5.58%;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东西部差距悬殊,只相当于东部的13%,而与中部差距则较小,只有2.59%,说明吸引外资程度低,经济外向度低。

三、我国“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与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2008年人口、GDP、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五项指标比较,分析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配置及经济发展相关性(表3)。2008年东部地区五项指标占总量的比重分别是39.85%、58.38%、44.45%、45.94%、4.19%,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三项指标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均高于人口比重4—5个百分点,相对于人口来说,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雄厚、密集度高、集群性特征明显,后三项指标基本呈均衡协调发展态势,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该地区GDP占比远远高于其他四项指标,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在本地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中部地区2008年五项指标占比分别是32.21%、23.81%、31.6o%、31.79%,33.27%,人口、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四项指标基本差距不大,说明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协调一致性,但GDP占比和其他四项指标占比差距巨大,相差8一l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资源数量优势和本地区经济的正相关性并没有体现出来,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政策、地理区位、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还由于高等教育资源质量优势的不足以及高教人才的严重外流。西部地区五项指标占比分别是27.94%、17.80%、23.95%、22.27%、22.54,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三项指标低于人口比重,说明相对于人口来说基本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这三项指标与GDP比重差距较大,相差5-6个百分点,与人口比重差距更大,达到10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地区的无论普通还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数量都极其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四、我国“三大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分析本文选取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要素既包括高级职称教师、部级教学名师等优质单一资源要素,也包括部级重点高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研究生院、部级教学团队,部级重点学科等组合型教学资源,另外还借鉴了2003年开始启动的教育质量工程中的部级精品课指标。

1.高级职称教师资j霸f要素分析

通过图2分析,东中西部高校在校生占比分别是45.22%、33.00%和21.78%,对应的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是48.24%、30.59%和21.17%,高级职称生师比是40.17%、46.22%和44.09%,东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最高,比在校生占比高3个百分点,生师比最低,说明该地区大学生能够享有比中部西部地区更多的优质教师资源;中部地区高级职称占比低于在校生占比近3个百分点,高级职称生师比最高,与东部地区相比该地区大学生享有的优质教师资源较少,与该地区招生规模扩大和教育资源在数量上的增长不相协调;西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略低于在校生占比,高级职称生师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西部优质教师资源不足。

2.国家重点学科资源暑要素分析

通过图3分析,东中西部高校在校生占比和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高校数、国家重点学科数目的差距非常悬殊,东部地区在校生占比只有45.22%的情况下,却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高校总量的64.9%、占有国家重点学科数总量的69.34%,该项优质教育资源在东部地区配置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集中度;中部地区在校生占比33%的水平上,两项指标占比仅19.3%和18.14%,说明该项资源配置与高校招生数、在校生数的相关性越来越小,而更多的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可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经济因素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更加重要,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部级教学团队及教学名师资源要素分析

通过图4分析,东部地区部级教学团队占比、部级教学名师占比、在校生数量占比分别为45.22%、54.2%和54.6%,后两项指标占比均比在校生占比高出近1O个百分点,高等教育的经济特征明显,中部地区三项指标分别为33%、24.8%合26.2%,后两项指标占比均比在校生数量占比低近7-9个百分点,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近几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西部三个指标的占比较为接近,分别是21.78%、21%和19.2%,差距较小。高等教育资源具有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布局,经济因素和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明显,尤其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其作用则更为突出[21。

4.211工程、985工程、设研究生院高校分析

同样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211工程、985工程、设研究生院高校数据分析(见表4),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空间上首先表现为在先天发展条件优越的地方聚集,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聚集131。985工程、2l1工程和有研究生院高校三项指标在东部地区分别为57.6%、66.2%和61.9%,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26所)、江苏(1l所)、上海(9所)、广东(4所)、辽宁(4所)、天津(3所)等;中部地区三项指标分别为20.3%、16.9%和19.05%,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北(7所)、湖南(3所)、黑龙江(4所)、吉林(3所)、安徽(3所)等;西部地区主三项指标分别为22%、16.9%和19.05%,主要集中在陕西(7所)、四川(5所)、重庆(2所)。

5.部级特品课“三大区域”配王非均衡性分析

部级精品课这一优质教育资源在三大区域配置具有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2003-2009年部级精品课共1847门,占总量的61.26%,说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而中部地区部级精品课722门,仅占总量的23.95%,西部地区部级精品课446f-I,不足总量的14.79%。

五、结论与建议

1.东部地区已经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三大经济增长极,并加速实现产业资本的升级。东部地区由于经济转型及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高等教育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优质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东西部差距加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上滞后于东部地区,但与中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中部塌陷”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中部洼地依然存在。

2.人口因素与菁通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关度大,包括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本专科招生等三项指标呈正相关,呈现较大的相关性和协调一致性。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与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正相关性较大,经济因素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更加重要,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我国高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的差异体现在区域性、院校层次性、学科结构性等层面上,成为高等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三大特征。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聚集效应明显,在东部地区配置具有更高的密集度和集中度,更多的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地质工程与地质学的区别范文第5篇

岩溶区特高压输电线路勘测是比较复杂的岩土工程勘测。它主要包括前期策划、勘测过程实施及成果整理等。

1.1前期策划

1.1.1地质图的准备外业勘测前应搜集沿线区域地质图,并将线路路径投影至地质图上(如图1),并翻阅所在区域的地质志,在外业前对沿线地层情况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和前瞻。1.1.2搜集工程资料在外业前应搜集附近工程资料,并从附近工程中概略地了解沿线的岩溶发育情况,以及岩溶重点发育地段。同时应搜集本工程的前期资料,前期资料是工程重要的参考,对本阶段工作重点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1.3仪器设备的准备岩溶地区由于基岩面起伏不平,以及下部存在隐伏溶洞的可能性,除了采用一般手段,还应配备一些特殊设备手段,如在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中加配了PulseEKKOPRO地质雷达、静力触探、BER2571BV型接地电阻仪等设备。1.1.4编制实施方案在外业之前,应根据附近工程资料及前期资料,线路区域地质情况,结合设计定位手册,编制岩土工程勘测大纲,为后续外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1.2勘测过程实施

1.2.1地质调查地质调查在岩溶地区勘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涉及的勘测规范中均强调了岩溶地区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在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勘测中对岩溶地区主要围绕塔基50~100m范围内进行地层岩性调查、地质灾害排查,调查岩溶分布情况;在塔基周围30m范围内进行地质填图。地质调查往往能对塔基附近的岩溶发育情况有一个初判,可以通过附近居民问询、目测等方式初步调查附近溶洞、天坑、地下暗河、溶沟、溶槽、危岩、土洞等发育情况,可以初步避让一些影响塔基稳定的岩溶强烈发育区及地质灾害危险区。地质调查是其他勘测手段的先行利器。1.2.2地质勘探岩溶地区与碎屑岩地区相比,地貌形态及岩土组合特征有着其明显的差异性,由于碳酸岩具有可溶性,形成的岩溶形态千奇百怪,石芽、溶沟、溶洞等地貌形态随处可见,形成独具风格的喀斯特地貌。与一般岩石相比,岩溶地区土岩接触面相对变化较大,覆盖层厚度可能在一米之内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地质勘探在特高压输电线路中是最直观的勘测手段,鉴于岩溶地区基岩起伏面较大,在勘测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切忌以点代面。在具体勘测实施过程中勘探手段应具有多样性。以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勘测为例,本工程本次采用逐基逐腿勘探的原则,一般在每个塔腿上布置一个勘探点。在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地区,溶沟、溶槽发育地段,局部塔腿布置有2~3个勘探点,以较准确的探查塔基岩溶形态。主要采用了机钻、坑探、麻花钻、静力触探等。沿线塔位主要位于山顶、山坡,第四系覆盖层一般为0.5~3.0m,局部>8m,当覆盖层在1.0m以内宜采用坑探,覆盖层在1.0~5.0m宜采用麻花钻,土层相对较厚时(>5m)一般考虑用静力触探或机钻。机钻孔主要在沿线分段布置,同时考虑在覆盖层较厚地段、岩溶发育地段及地质雷达异常地段布置机钻孔。1.2.3工程物探工程物探手段可以探查岩溶异常带,为在岩土工程勘测过程中的疑问地带提供了有效的佐证。在岩溶地区,特别是山区的岩溶地区,地质雷达探测或高密度电法是岩土工程勘测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勘测过程中,用地质雷达探测了T1468、T1487等塔位的岩溶分布区(如图2),为塔位避让岩溶强烈发育地段提供了有利佐证。1.2.4岩土测试在特高压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测过程中一般宜选取至少1/3的勘探点进行岩土分析测试。勘测过程中野外的岩土试验主要有:用静力触探仪测试土层的比贯入阻力(Ps);在钻探过程中对土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对岩体进行点荷载试验、现场剪切试验等,室内应对机钻或坑探采取的岩土试样分别进行土工试验、岩石物理力学试验、土壤腐蚀性分析等。并分别对各类试验成果进行分层分组统计分析,充足的岩土测试数据是合理判别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的重要依据。

1.3勘测成果整理

应根据地质调查、钻探、岩土试验、野外描述鉴定,结合地方经验进行岩土分类及综合确定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在岩溶较发育地段宜绘制岩溶平面分布图并附有相关物探成果图;土层分布不均的溶沟、溶槽地段,电阻率应分别根据沿沟槽及垂直沟槽电阻率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取值,同时宜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在勘测成果中各塔基应分别附有相应的地形地貌描述、照片、相应勘测手段的勘探测试成果、岩土分层及物理力学指标、不良地质发育情况等。勘测成果应反映塔位附近溶洞、土洞发育情况,塔基是否为土岩组合地基,塔位土层是否为红粘土,塔位附近是否存在危岩等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地下水特征,并对结构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

2岩溶区特高压输电线路勘测应注意的问题

岩溶区特高压输电线路岩土工程勘测涉及相关岩土工程问题较多,可采用相应的勘测手段及测试加以恰当解决。下面主要介绍岩溶区勘测过程中两个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岩溶稳定性评判、空区上方地基承载力确定。

2.1岩溶稳定性评判

在岩溶勘测过程中,岩溶发育程度以及溶洞洞穴稳定性是其重中之重,其关系到塔基的稳定性,以及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在勘测现场应充分调查及运用相应勘测手段判别岩溶发育情况,及时避开岩溶不稳定区。2.1.1定性评判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结合现场勘测判别场地是否属于不宜立塔地段或不考虑岩溶对塔位影响地段,当不符合不考虑岩溶不利影响的塔位,应进行进一步的塔基稳定性分析。有经验的地方可以采用类比法或经验比拟法进行定性判别。2.1.2定量评判目前定量判别主要采用按经验公式对溶洞顶板的稳定性进行验算。根据文献[7],当岩溶顶板为中厚层或薄层、裂隙发育、易风化的岩层时,顶板有坍塌可能的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可采用溶洞顶板坍塌自行填塞洞体所需厚度进行计算。所需塌落高度H按下式计算:式中:H0为塌落前洞体最大高度;K为岩石松散系数。当顶板岩层较完整,强度较高,层厚,而且已知顶板厚度和裂隙切割情况,可根据情况分别按悬臂梁、简支梁、两端固定梁等模型进行计算验算。上覆顶板岩层最小厚度H验算公式如下:式中:M为根据模型得出的计算弯矩;b为梁板的宽度;σ为岩体计算抗弯强度;fs为支座处剪力;S为岩体计算抗剪强度。根据现场的工程地质调查及勘测,应用以上公式计算岩体安全厚度再乘以适量的安全系数Ks,即可与实际岩体顶板厚度做对比,确定地基的稳定性。

2.2岩溶及空区上方地基承载力确定

岩溶及空区上方地基极限承载力及稳定性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理论分析及模拟实验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相关经验公式或修正系数,但工程界尚未提出成熟的岩溶及空区上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2.2.1天然地基承载力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杨宜章采用考虑地基两侧包含对数螺旋线型剪切区时对应的破坏模式,建立地基极限承载力比与空洞顶板厚度及空洞大小关系(见图3、图4)。可以看出,随着r/B的增加,地基极限承载力比呈减小趋势,而且,其减小趋势随着r/B的增加而减小。图中也可反映出,H/B越大,其地基极限承载力比也越大。地基宽度、空洞大小、空洞顶板厚度等对地基承载力有重要影响,随着空洞半径减小、顶板厚度增加,地基承载力增加,地基承载力比逐渐接近于l,即趋向于空洞对承载力无影响的范围。地基岩土体强度参数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地基承载力影响明显,在空洞与地基几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基承载力随粘聚力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而内摩擦角影响破坏形态,内摩擦角增加,承载力增加明显。岩体自重对空洞上方的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由其成果可知,当H/B足够大(相对一定洞跨)时,溶洞上方的地基承载力比接近1,可近似采用常规的无空洞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承载力计算;否则应进行折减计算,其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修正系数可参照文献[8]相关成果。2.2.2桩基地基承载力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当桩基下存在空洞时,空洞高度对桩的极限承载力结果影响不大,一般是略有减小,如果取qu=1.8MPa,则空洞高度在0.5~3.0d内变化时,桩的极限承载力的误差在2.37%之内;在考虑空洞影响的情况下,桩基承载力随洞跨增大而减小;桩基承载力随顶板厚度增加而增加,直到逐渐接近不考虑空洞的影响。由此可知,当采空区上部塔位基础下有足够厚度的顶板时可不考虑空洞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当需考虑空洞对承载力的影响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经验系数对塔基进行综合承载力取值。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