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范文第1篇

引起骨疏松的因素

骨质疏松的发生原因很复杂,虽然多数情况下可以用雌激素缺乏来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因素被公认为必然因素。实际上,骨质疏松是生命进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遗传因素,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病。其次是生理因素例如患病或性激素水平降低,妇女闭经后骨质疏松的进程加快。再次是使用药物,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含铝抗酸药等,也可引起骨质疏松。临床上将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如绝经后、老年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如内分泌异常等疾病、药物治疗引起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对骨质疏松病因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鉴于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多样性,预防治疗的方案不尽相同,对于膳食中钙摄入量不足,主要以补充钙为主,必要时辅以维生素D制剂;对于性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骨质疏松则以性激素补充为主,研究证明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减少绝经后妇女骨折的发生率;近年来以改善骨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为目标的药物也不断面市。

钙对骨的强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骨生长的先决因素,所以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着眼于钙的代谢,影响骨蛋白质等代谢的药物尚不多见,按药物对骨代谢生长的作用特点可分为三大类,即促进骨钙形成药、抑制骨钙吸收药、促进骨细胞形成药。应根据骨质疏松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症状选用。

⑴促进骨钙形成药物

主要是钙制剂,绝大多数是非处方药,社区药房就可以买到,应用历史悠久,是目前预防骨质疏松的最常用药物。对于日常膳食中钙的摄入量不足者,应给予补充钙剂,一般应保持每日摄入钙量1克左右(接受雌激素治疗者,剂量可适当降低)。老年人合成维生素D的功能比年轻人弱,需同时服用小剂量的维生素D。常用口服钙剂有碳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品种规格很多,含钙量和人体吸收各有千秋。

碳酸钙在胃内与胃酸(主要是盐酸)作用转变为可溶性钙盐,才能吸收。如果胃酸不足,可导致钙吸收不理想,而老年人中多数胃酸分泌不足,因此,本品在老年人中的吸收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枸橼酸钙在正常志愿者和胃酸不足者中,吸收均优于碳酸钙,比较适用于老年患者。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水溶性较好,但钙含量相对较低,服用量大。活性钙的活性成分水溶液呈碱性,对机体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微量元素对钙的代谢具有一定作用,已有许多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非处方药面市,如钙尔奇-D、凯思立-D、金乳钙、活力钙、施尔康、金维他、善存等等,其钙含量各有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选用。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也是常用药物。主要有维生素D2、维生素D3、骨化二醇、骨化三醇、双氢速甾醇等。可促进钙的吸收,并协同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的作用,使旧骨释放磷酸钙,促进骨钙化和骨细胞功能。由于维生素D在体内容易蓄积,容易发生高钙血症、高尿钙,甚至结石,因此服用此类药物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测量尿钙。

本类药物主要用作骨质疏松的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骨质疏松不单独用作治疗,多与其它类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⑵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本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钙的流失,减少钙的排泄等,主要有雌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双膦酸盐和噻嗪类药物等。

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疗法,用于绝经后妇女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有多年历史。有研究表明在骨质明显缺失前服用雌激素,效果较佳,据统计可平均使骨质缺失推迟9年。但是对于已发生脊柱压缩骨折的老年妇女,服用雌激素可使骨吸收减少,长期应用又可造成继发性形成骨减低,而且对于65岁以上的妇女,骨的更新速率减低,雌激素治疗成效不大。雌激素可以减缓骨质疏松进程,但不能使骨质恢复正常。某些雌激素的合适剂量以及疗程也有争论,通常认为连续10年才能有效地降低骨折发生率,但长期服用激素一来难以坚持,二来容易出现阴道出血、肿胀等症状,乳腺癌、静脉血栓发生率也较其他疗法高,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则不推荐本类药物。

常用雌激素有雌二醇、雌二醇甲酯、炔雌醇等以及复方制剂如结合雌激素(妊马雌酮)、共轭雌激素/甲羟孕酮、乙炔诺酮/炔雌醇等。孕激素与雌激素类似,可以改善骨的代谢,与雌激素合用可以减少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利维爱(替勃龙)具有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可促进骨合成代谢,对更年期后的骨质疏松症有益。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结合雌激素,这类药物都是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一类与雌激素受体结合的化合物。该类药物具有与雌激素类似的作用,近年用于激素替代疗法,可抑制骨吸收,降低尿钙,改善体内钙平衡。试用于骨质疏松的已上市和正在研究的有屈洛昔芬、米普昔芬、雷洛昔芬等。随着临床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延长,发现雷洛昔芬等对防治骨质疏松效果并不理想。

降钙素是多肽类药物,在骨转化率高的人和试验动物中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降低骨吸收,增加骨矿质含量,适用于不宜用激素替代治疗及骨更新率高的骨质疏松患者。常用的有人降钙素和鲑降钙素,两者均需注射给药,不甚方便。鼻腔喷雾剂已经上市。

双膦酸盐可以降低破骨细胞的作用,减少骨吸收,减轻骨痛,改善骨组织学症象。常用药物有依替膦酸钠、阿仑膦酸钠、氯膦酸盐以及新近上市的伊班膦酸盐、帕米膦酸钠、奥帕膦酸钠等。多数药物需要静脉注射给药,氯膦酸盐、伊班膦酸盐、奥帕膦酸钠可以口服给药。但是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又可以抑制骨矿化,如果发生骨折应立即停药。已有依替膦酸钠和碳酸钙的复方制剂面市,希望减少双膦酸盐类的骨矿化抑制作用。

有研究表明,噻嗪类药物可使尿钙排出减少。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高血压老年患者,其骨矿质含量比未服用噻嗪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或者血压正常人的高。回顾性研究表明,服用噻嗪类降压药6年以上的患者髋骨骨折的发生率降低一半。骨质疏松症患者如果需要利尿剂以选用噻嗪类为宜。

⑶促进骨细胞形成的药物

本类药物可刺激骨的形成,对骨钙代谢和骨蛋白质的代谢均有作用,主要有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等。

氟化物可增加骨质量和骨密度。氟化钠缓释片的间断治疗,可观察到椎骨骨密度增加、骨形态改善、椎骨骨折减少,但是对髋骨骨折没有影响。研究表明氟化物可使骨松质形成明显增多,但质地似乎更脆弱,骨密质的缺失使非椎骨骨折增多,因此有专家认为,尽管氟化物可增加骨矿质含量,但对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应用氟化物,以免体内蓄积中毒。一氟磷酸谷酰胺与枸橼酸钙、葡萄糖酸钙组成的复方制剂特乐定,既含有氟又含有钙,可促进骨矿化,但还没有看到长期服用对骨折发生率影响的研究报告。

甲状旁腺激素为84个氨基酸的多肽,对骨细胞的代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促进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强度。重组甲状旁腺激素――特立帕肽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可望不久面市。

⑷中药

中医认为“肾主骨”,对于骨质疏松多从肾虚角度入手。补肾壮骨、益精填髓兼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并根据脾虚及肝郁等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论治。滋养肾虚药物,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中疗效已得到肯定,如骨康胶囊、密骨煎、补肾益骨膏等。

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长期服用钙制剂,尤其是同服维生素D制剂,可增加血钙浓度,可增加地高辛类药物的作用,诱发心律失常。钙制剂与噻嗪类利尿药或雌激素合用,可增加钙的吸收,容易导致高钙血症。日常膳食中钙摄入对血压的影响是颇受重视的课题,虽然其研究结果有争议,但高血压患者的钙补充还是应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进行。

降钙素与维生素D同用,可减弱降钙素对高钙血症的作用。雌激素、钙和氟化物合用预防绝经后妇女骨折效果好于单独应用,雌激素与甲状旁腺激素合用,疗效明显增加,但也有不同意见者。

骨质疏松的治疗展望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骨质疏松患病率;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随之增加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以脊柱、髋部及腕部骨折多见。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及遗传背景不同,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是不同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口地区老年人群骨密度(BMD)的测定及骨折发生的问卷调查,得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1年内因摔倒致骨折发生率的状况,为海口地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60岁以上长期居住海口地区的人群,均除外心、肝、肺、肾、慢性疾患,以及内分泌代谢疾病和卵巢切除者,1年内未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和/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28,卧床3个月以上(如偏瘫等)以及特殊职业人群(如运动员)。随机抽取531人,其中男223人,女308人。

1.2 方法

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型双能骨密度仪,仪器精确度1%,重复测量误差

1.3 诊断标准

WHO(1994年)提出的BMD诊断标准即BMD峰值减去2.5个标准差,定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参考值,这个标准主要是用于白人妇女。本研究参考WHO标准,即腰椎及髋部任何一个部位的BMD T值低于-2.5诊断为骨质疏松,而-2.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数据用x±s表示。

2 结果

2.1 海口地区老年人不同性别各年龄段腰椎正位L2~4和髋部BMD测定 随着年龄增加,BMD逐渐下降,但男性65~69岁组略有增加,以腰椎为明显。男性BMD均大于同年龄女性BMD,且有统计学意义(P

2.2 海口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

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以女性组明显,65~69岁及75~79岁男性组略有下降,随后又逐渐上升。见表3。表3 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略)

2.3 海口地区老年人因摔伤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

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女性组明显,75~79岁组发生率最高,但80岁以上骨折的发生率反而下降。同龄男性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低于女性组,髋部骨折总发生率为6.6%,脊柱及腕部骨折总发生率均为1.5%。 见表4。表4 海口地区老年人因摔伤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略)

3 讨论

海口地区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各部位的BMD逐渐下降,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女性BMD低于男性与国内报道基本相同〔2〕。主要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造成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明显增加,骨丢失加速,形成骨的快速丢失期有关。笔者认为绝经后无雌激素禁忌证妇女,应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或应用双膦酸盐类的药物治疗,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避免骨的快速丢失,能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男性骨量的逐渐丢失主要与运动减少或增龄有关。而雄激素水平降低较缓慢,不起主要作用。在65~69岁男性组的腰椎和髋部BMD反而比60~64岁组增加,以腰椎为明显,可能与男性此年龄组人群伴有骨质增生或软组织钙化有关。此与国内其他报道在70岁或80岁以上男女组L2~4的BMD有上升表现稍有不同〔2,3〕。因此当海口地区男性65~69岁人群测定的BMD与临床不相符时,应以髋部的BMD为主,必要时结合前臂BMD或跟骨超声BMD进行诊断,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加,以女性组为明显,但在男性65~69岁及75~79岁组略有降低,考虑与骨质增生或软组织钙化有关。海口地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佛山等地区〔4,5〕。笔者认为可能与海口地区人群的身体瘦小,经济文化也较落后,群众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不够,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的干预措施缺乏等因素有关。

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调查显示,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以女性组明显,但80岁以上组骨折发生率反而下降。骨折发生部位以髋部为主。海口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上海、泉州地区〔6,7〕。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反而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骨折是由摔倒所致,而海南地区无下雪季节,摔伤致骨折发生的几率较低。80岁以上组患者骨折发生率下降可能与超龄老人户外活动量较少,自己也较注意防跌倒,因摔伤致骨折的几率也减少。海口地区老年人的骨折部位主要是髋部,脊柱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泉州、成都等地区〔7,8〕,这与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1年内因摔伤致骨折的发生率,而脊柱骨折多数是由于长期重力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诊断需结合X片检查,因此必要时应同时行形态计量法和半定量法研究以减少脊柱骨折漏诊的可能。

本研究在进行BMD测定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海口地区老年人对骨质疏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认为补钙或喝骨头汤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因此应加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防治健康宣传教育,对骨质疏松患者及高危人群应选用雌激素、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维生素D3等药物综合治疗,同时加强锻炼预防摔倒,从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 寿,陈文远,周业渊,等.海口地区一般人群的骨峰值研究〔J〕.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2003;2(4):2325.

2 王志文,马锦富,杨定焯,等.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403.

3 王和鸣,汪宝军,王竹风,等.福建省中老年人骨密度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4):5357.

4 李宁华,杨定焯,区品中,等.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5):2758.

5 张盘德,冯彦林,张自茂,等.佛山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8):5679.

6 朱汉民,张 韵,朱晓颖,等.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及8年间患病率变化〔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2):8992.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二仙汤;经皮给药;老年骨质疏松症

[中图分类号]R25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65-03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由多因素导致的全身性代谢病,该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研究[1-3]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造骨功能、维生素D合成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临床表现为疼痛和骨折,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影响。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主要有钙剂、性激素、维生素D、无机磷酸盐、降钙素等,根据骨质疏松病因,中医提出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结合中药外治和经皮给药的优点,本研究探讨二仙汤经皮给药在老年骨质疏松症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60例老年骨质疏松(DEXA测量L2-4骨密度,T值0.05),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实质器官疾病、6个月内使用干扰骨代谢药物、对本次药物过敏患者,两组均自愿接受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二仙汤经皮给药治疗,二仙汤出自《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由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6味中药构成,用烤炉将中药烘干,磨成细粉装,过180目筛,100g药粉加入500mL清水,电炉加热煮沸,约30min,药液剩150mL左右,放入20块小纱块,离火备用。让患者平躺,俯卧,用超声电导仪(北京诺亚同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将准备好的纱块置于电导仪探头凹侧,其中一个置于胸11椎体棘突处,通电治疗,30min/次,1次,d,10d/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乳酸钙(灵宝市豫西药液有限责任公司,H41022380),2片/次,3次,d,10d/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骨密度(BMD):使用意大利生产的R骨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L2~4)。疼痛:VAS疼痛评分,0分静息、活动时无骨痛;1~3分静息时无疼痛,活动轻微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静息时轻微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不影响睡眠;7~10分静息、活动时疼痛剧烈,影响睡眠。疗效标准:显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骨密度增加;有效,疼痛明显缓解,骨密度无明显变化;无效,疼痛和骨密度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和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骨密度和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对照组骨密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

伴随年龄的增长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的风险明显增加,目前应该通过加强骨质疏松知识宣教,使老年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而住院老年患者可以作为重点教育对象进行健康教育,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6月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内分泌科、老年病科住院患者190例进行调查。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②能独立或由专人指导下能够完成调查问卷;③依从性好,能配合完成随访。

1.2方法

1.2.1依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版本[1],及徐苓主编骨质疏松症[2],将患者基本信息、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及骨质疏松主要临床表现共19项以问卷形式列出,以调查表形式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在入院后第1d进行第1次调查,通过入院后进行骨质疏松专题讲座,2w后重复1次调查。

1.2.2 小组讲座 对190例患者,分为10组,进行第1次调查后分组,以小组形式进行骨质疏松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分为问卷所涉19项,逐项对患者讲解。

1.2.3 多媒体实例讲座 针对典型骨质疏松病例进行讲解,使患者认识到骨质疏松的危害及可防可治。

1.3统计学处理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中,男性126例(占69.6%),女性55例(占30.4%);年龄60岁~93岁,平均(69.4±7.3)岁;工人73例(占40.3%),办公室职员68例(占37.6%),职工家属27例(占14.9%),农村患者13例(占7.2%)。

2.2 相对于教育前,健康教育后患者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认知程度明显提高。除外体力活动对骨质疏松影响的认知度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均有统计学差异。健康教育前后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认知结果(见表1~2)。

3 结论

老年患者作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匮乏,通过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知识宣传教育,明显可以提高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认知程度,掌握骨质疏松的风险。

4 讨论

伴随年龄的增长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正逐渐影响到人们的健康。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3](老龄化标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2003年~2006年一次大规模流行病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及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分别为:20.7%和14.4%,按调查估算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4]。王亮[5]等报道,北京海淀区1639例汉族中老年男性骨密度调查分析:60~69岁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40.72%,70~79岁组为55.56%,80岁以上组为69.73%。骨质疏松的直接危害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的终末事件,其致死、致残率极高,医疗费用支出极高。郝光亮[6]等报道,2001~2006年6年中,35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治疗费用为29793元,3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平均治疗费用为21666元。贺良等[7]报道,2001~2006年北京积水潭医院5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年平均治疗费用为334.6万元,3年总费用为2342万元。杨子波等[8]报道,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5年生存率仅30.1%。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医疗支出较大,但预后不理想,因此了解骨质疏松基本知识,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目前关键。国内张泽鸿等[9]提出骨质疏松的教育必要性及教育方法,本文提示:老年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匮乏,不利于骨质疏松防治,通过积极开展骨质疏松教育,增加人们尤其是高危人群对骨质疏松基础知识的知晓率,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徐苓.骨质疏松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11-511.

[4]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154.

[5]王亮,马远征,陈琼,等.北京市海淀区1639例汉族中老年男性骨密度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0):918-936.

[6] 郝光亮,郝永强,晏焕,等.老年髋部骨折的住院治疗费用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8,14(3):200-203.

[7]贺良,钟伟,李宁.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住院治疗费用(2000~2006年)统计[J].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15(5):321-324.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人colles骨折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骨折发病率逐步上升,colles骨折是老年较为常见的骨折。老年骨折病人中,大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为了深入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的235例老年colles骨折病人进行健侧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以期分析并发现其中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235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其中男44例,女191例,年龄48岁~87岁,平均年龄60岁,均有典型外伤史,排除肿瘤等疾患。为了方便检测,本组均选单侧colles骨折病人进行健侧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

1.2 检测仪器

韩国产Osteosys EXA—3000型X线骨密度仪。

1.3 检测方法

准确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并输入微机,记录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拍患侧桡骨远端X光片,健侧采用韩国产Osteosys EXA—3000型X线骨密度仪行桡骨远端测定患者骨质疏松程度,了解骨质状态。

2 检测结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疏松程度的分类,笔者把检测结果分为四种:①正常;②骨量减少;即BMD值低于健康人峰值的1SDs;③骨质疏松:即BMD值低于健康人峰值的2SDs;④重骨质疏松:即BMD值低于健康人峰值的3.5SDs。

本组病人检测结果如下:235人中,骨质正常者24例,骨量减少者41例,骨质疏松者170例,其中42例为严重骨质疏松.其结果见表1

表1 235例老年人colles骨折病人骨密度测量结果

注:括号内为女性男性比。

3 结论

⑴ 骨质疏松与年龄程正相关性。

⑵ 女性患者在70岁前较男性易发生colles骨折,70岁后男女相当。

4 讨论

colles骨折是老年常见骨折[1],受伤机理多为跌倒所致,老年人跌倒后,手掌或手背首先着地,重力的反作用力沿手掌向上传导至桡骨远端。此处骨质以松质骨为主,是骨质疏松较早发生且程度最为严重的部位,易发生骨折。

对于colles骨折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最多采用的仍然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的方法[2]。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疗效欠佳的原因主要在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尤其是当骨折累及关节面而整复未达到满意复位或发生骨折再移位时,往往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并使腕部及手的功能受限[3]。因此,应当强调根据骨折的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骨折的复位质量,由此可能使疗效得到改善。然而,尚有一部分患者虽然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并如期愈合但依然遗留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功能恢复也不尽如人意。根据临床观察结果,骨质疏松不仅对于colles骨折具有病因学意义,而目可能对于预后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在本研究中,老年人colles骨折病例中,骨质疏松患者约占总数的72.34%,另有11.45%的患者为骨量减少,说明骨质疏松可明显增加colles骨折的发生率。这个结论与Dias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骨质疏松的程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性别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4]。男、女性的骨量在35~40岁以后开始下降,与年龄呈线性相关。本组病例平均年龄为60岁,骨疏松发生率较高,增加了外伤后colles骨折的生率。在骨量下降初期,男、女性骨量丢失比例大致相当,每年约0.3%,但女性停经之后,每年增至2%~3.0%。女性在绝经期后20年间,总骨量丢达20%~30%。从研究中发现随绝经后时间加长,骨量丢失度逐渐减慢,到70岁前后,恢复到与男性相同的度。因此,女性绝经期后,骨质疏松发生率远远高于男性,其外伤后colles骨折发生率也显著增加。

根据本研究可以看出,目前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基本与其它同类研究中相同。骨质疏松与年龄呈相关性。在70岁左右尤为严重,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早期的预防、治疗非常关键,尤其注意防止骨折的发生及其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朴俊红,庞莲萍,刘忠厚,等.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1-71.

[2]郭世绂,罗先正,邱贵兴.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