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呼吸内科;肺部感染;因素分析;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1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的下降是导致呼吸内科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退化阶段,免疫力逐渐降低,其自身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也在逐渐降低,这就导致老年人群体成为了呼吸内科疾病的易感染人群。同时也是由于老年群体身体素质的原因,老年人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感染部位较比于青少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预防和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的时候要给予老年人群体以格外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导致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诱发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几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各项诱发因素做出应对措施的探析。

1老年人群体内科易感染部位分析

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体内科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有三个部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而在这三个主要的系统中又以呼吸系统的感染发病率最高。从我院多年来收治的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中老年人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群体是呼吸内科较为容易感染的群体,在笔者临床治疗的老年患者中,普遍患者患病的时间很长,并且患者的病情不是很稳定,反复性很强。同时在这些患者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通过光谱抗菌药等药物来控制和减缓呼吸系统的疾病,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呼吸系统的病痛,但是也在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呼吸系统的自我防御能力,不仅患者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而且也使得呼吸系统成为了内科易感染的部位。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院方管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医护人员对于病房的管理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很多患者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被及时的了解到,这就导致医生对于患者的实际病情了解不够深刻,这也会成为患者再度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

2老年人群体呼吸内科感染发病具体原因分析

2.1老年人群体肺部真菌感染根据实际的临床调查表明,在众多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呼吸道内带有致病的真菌,这主要是由于老年群体的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发病周期很长,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在身体机能以及免疫力方面较比于青壮年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很多老年患者都是长期在药物的辅助之下抵抗病毒的侵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老年患者体内自身的免疫系统,降低了免疫能力,所以当外用药物一旦停止,则患者的呼吸系统就会面临着真菌侵入的可能。除此以外,在治疗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医护人员会给患者使用大量的广谱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消除患者病痛的同时也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抗生素对于抑制和消灭病菌有着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抑制和消灭作用发挥的同时,真菌也会在抗生素的刺激之下生长和繁殖,这就给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出现真菌感染留下了隐患。另外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不当的医源性诊治也是导致患者呼吸系统丧失真菌抵抗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2老年人群体不良心理因素诱发的呼吸系统感染经过长期的治疗和观察,笔者发现,很多老年人患者忍受呼吸系统疾病已经很多年,采取了很多的治疗方法都不是很见成效,因此很多老年患者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信心明显不足,并且长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折磨之下很多老年人患者经常伴有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这些症状反反复复,经常折磨的患者出现紧张、焦躁以及失眠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给治疗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消极对待治疗措施,对于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漠然对待,甚至有很多患者不愿配合治疗,这给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做出准确施治判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在对老年人群体呼吸内科感染问题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治疗也是我们做好治疗和预防工作的重点,对于老年患者的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是提高我们治疗效果,改善老年人身体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3预防与治疗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医院病房管理工作呼吸系统疾病很容易受到外界空气的影响,在患者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亲朋好友会经常入院探访,在这个过程中,病房内的空气会受到外界空气一定的影响,另外患者与探访人员在交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飞沫,这些都是导致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反复的原因,而对于这种人之常情的探访院方并不能够拒绝和阻止,这就给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院方应该在呼吸疾病的病房之外加强对探访人员的医学基础知识普及,提高探访人员的医疗意识,另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病房管理工作,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消毒隔离治疗,制定严格的陪护制度,杜绝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复感染,并且要对病房进行定期的通风和消毒。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测定

为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血清IgM测定与分析, 采用ELISA方式对接收的24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IgM测定,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 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接收的24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145例, 女95例, 患儿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6岁, 其中182例患儿年龄

1. 2 血清IgM检测方式 本组240例患儿均采用EL1SA方法进行血清IgM检测, 取静脉血1~2 ml, 并对血清进行分离, 然后利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IgM。所有试验均设定阴性对照[平均吸光度(OD)值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性别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的关系 本组24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为32.4%, 女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为33.7%, 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就表示性别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出率无较大关系。见表1。

表1 性别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的关系 (n, %)

性别 例数 阳性例数 阳性率

男 145 47 32.4

女 95 32 33.7

合计 240 79 32.9

2. 2 年龄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出率间的关系 不同年龄组患儿比较其Mp、Cpn、RSV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岁的患儿其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31.3%, 以RSV检出为主, 其次为Mp;而年龄>3岁的患儿其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44.8%, 其中以Mp检出为主, 其次为Cpn。见表2。

3 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 据统计, 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儿童约占据了全部儿童死亡率的20%左右, 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 2]。近些年来, 随着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率虽明显下降, 但呼吸道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发的感染现象则逐渐增高, 据统计, 肺炎衣原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的感染率均大于80%, 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着严重的威胁[3]。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受自身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极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34.6%, 患儿多为年龄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对病毒外的病原生物及其危害认识的加深, 临床上也逐渐加强了对Cpn及Mp感染的重视。本次研究中83例病原体阳性患儿中29例为Mp, 占34.9%, 11例为Cpn, 占13.3%, 且其阳性率均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有研究表明Cpn及Mp均为社区获得性病原体, 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一项常见治病因素[4]。其中Cpn较为常见, 其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 然而多数Cpn感染患儿均无明显症状, 因而通常未能引起医生及患儿的重视, 极易导致病原体持续存在, 从而可引起反复感染、多系统、多器官慢性病理性损害。因此, 临床上同样也要加强对Cpn感染的重视,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M进行测定, 并及时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以有效的促进患儿康复, 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血清异性IgM抗体监测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可为临床诊疗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宋明辉.不同基因型人鼻病毒感染所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12):903-908.

[2] 刘艳芳. 178例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2):4254.

[3] 邓洁. 2003-2012年北京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腺病毒监测及流行型别分析.病毒学报, 2013, 29(6):615.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第3篇

1临床资料

本文226例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410例,其中男77例、女33例。年龄0.5 h~22 d,胎龄(32.5土4.2)周,出生体质量(1 650土650)g。

方法:患儿均给予连续心率、呼吸及经皮氧饱和度监测至少2周,行血常规、血培养、胸部X线片、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红细胞压积(HCT)等检查。心前区闻及杂音者行心脏B超,有神经系统症状或HCT进行性下降者行头颅B超。8例在排除其他原发病后行24h食管pH监测。根据胎龄、出生体质量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按生后首次发作的日龄分组,分析其病因分布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行×列表或四格表X2检验。

2结果

2.1胎龄与呼吸暂停发生的关系:≤28周组、~30周组、~32周组、~ 34周组、> 34周组发生呼吸暂停分别为24(64.8 )、37(59.6 )、35(50.7)、10(26.3 )、4例(20.0 )。组间两两比较:≤ 28周、~30周、~ 32周组与~ 34周、>34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

2.2出生体质量与呼吸暂停发生的关系:0.05)。

2.3首次发生呼吸暂停的日龄与病因情况:继发性呼吸暂停81例,原发性29例。首次呼吸暂停发生于24 h内46例(继发性42例),2~7d 49例(原发性24例),7d以后15例(均为继发性)。在继发性因素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4例)和感染性疾病(36例)为多;24 h内发生者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0例)、不稳定的体温因素(15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最常见;7d以后发生者以感染性疾病(9例)为主。

治疗及转归:一般治疗包括弹足底、托背、吸氧、振荡水袋等。原发病的治疗包括纠正体温、低血糖、低血钙、低血氧等;动脉导管未闭者予口服消炎痛治疗,贫血者予输血治疗。对呼吸暂停频繁发作(≥2次/h)或每次发作需皮囊加压呼吸才能恢复者给予氨茶碱、CPAP或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后94例于1周内症状消失,持续2周以上7例。7例患儿中,2例为原发性;5例为继发性,其中3例为先天性肺炎伴慢性肺功能不全,2例存在两种以上继发因素,持续时间最长40d。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住院环境 老年 呼吸内科疾病 康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318.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30-01

我院为基层二甲医院。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医院引起了重视。查阅国内外相关报道,亦引起了广泛关注。本人结合相关报道以及长期以来在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相关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为预防和康复提供依据。相关报道分析,在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十分容易感染[1]。为了尽早解决感染情况、预防感染发生、减少患者感染率,我院特选取曾来我院就诊的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病例63例进行探析,找出感染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曾来我院就诊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病例63例进行探析,其中男性患者41人,女性患者22人,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71.7±2.39)岁。平均住院天数12天。

1.2 病例分析方法

将选取的63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病例找出,从中寻找并记录需要调查的资料,如病人的疾病状况、在医院接受的干预措施、感染情况、个人不良习惯、等。除此之外,还需注意病人当时的住院环境,不可完全拘泥于病例。其他不明确的问题及时询问了当时负责该病人的各级医生和相关护理人员。将以上信息列表,力求清晰、明了、准确。然后根据表格分析每一项可导致患者感染和影响康复的情况和相关因素并记录。

呼吸系统病的原因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预防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0-01

1 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分析

呼吸系统慢阻肺疾病的病发,与患者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烟尘以及化学物质微粒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慢阻肺疾病病发的过程中,患者通过呼吸向机体内部带入大量的刺激性物质,会直接导致肺泡炎症。在肺泡炎症的影响下,机体内部的白细胞会大量聚集到肺部炎症区域,并对导致肺部炎症的抗原释放大量蛋白酶。而蛋白酶在作用于抗原的同时,也会对机体肺泡壁的结缔组织构成威胁,结缔组织中细胞壁的损坏,使得患者呼吸吸入的有害物质直接渗透到纤毛细胞中,从而导致肺部防御功能的严重损伤,患者的慢阻肺病症也会进一步加重。此外,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病理特征还表现在机体抗胰蛋白酶的作用中。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因遗传因子表达不完全而无法产生抗胰蛋白酶,从而导致其在中年时期患有慢阻肺呼吸系统疾病。

2 呼吸系统慢阻肺症状表现分析

患有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慢性咳嗽。作为该病症状的主要表现形式,慢性咳嗽通常在清晨较为严重,夜间表现则相对不明显。随着咳嗽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在整日都有咳嗽症状,少数患慢阻肺疾病但不发生咳嗽的患者,其肺呼吸过程中也会感到气流明显受限。患者长期的慢性咳嗽,会逐渐导致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患病早期,这类病症的表现尚不明显,而到了后期,病症会明显加重,甚至可能引起喘息等症状。

3 呼吸系统慢阻肺预防方法探究

3.1控制生活节律

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形成是患者生活劳累过度的表现。生活中因工作劳心,劳力过度或大量吸烟,都会直接对呼吸系统构成损害,进而引发慢肺阻。为了更为有效的控制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发生,必须强调生活与工作的节律性,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使机体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适当休息,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运动量,从而增强体制,并实现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3.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作为慢肺阻的直接致病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在疾病预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慢阻肺疾病患者的抵抗力普遍较低,因此在一旦受到寒冷环境的影响,其上呼吸道中的结缔粘膜组织和血管就会迅速收缩,血管的收缩直接导致了呼吸道供血不足,从而降低了上呼吸道的抵抗力,患者呼吸所携带的大量病菌便会侵入粘膜组织中,进而产生毒素引发上呼吸道疾病。为了更为有效的防止慢阻肺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时刻防止其受凉,避免受凉引起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在气温低或雨雪天气不应外出,并尽量避免到人流量较大的公用场合,从而防止病菌的感染。

3.3增强呼吸锻炼并接种疫苗

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锻炼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方法。在呼吸锻炼中,患者要保持仰卧姿势,在吸气的同时提肛收腹,通过增大腹腔内部压力,使腹腔血管阻力逐渐增大,从而实现胸腔的有效减压。坚持呼吸锻炼,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增强肺部支气管中动脉的供血能力,从而促进肺部呼吸动力的增强,在治疗慢肺阻疾病的同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呼吸调节作用。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慢肺阻疾病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多数呼吸系统慢肺阻是由于感冒诱发的,因此在感冒患者中接种卡接菌多糖核酸或肺炎链球菌疫苗等疫苗,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机体内部的抗体活性,使机体能够在并病菌入侵的同时,释放充足的抗体杀灭病菌,保持呼吸系统的抵抗力和免疫性,此外,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肺炎链球菌疫苗也可以和流感疫苗同时接种,使患者在治疗感冒的同时提高呼吸系统免疫性,从而更为有效的增强机体对于呼吸系统病菌的抵抗力,实现呼吸系统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结语:在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的研究中,由于该病症病情的发展与肺部吸入空气质量直接相关,因此为了实现对慢阻肺病症的有效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管理,患者也要注重对呼吸环境的要求,并在不同的呼吸环境中开展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不良烟气或粉尘引发慢阻肺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明敏,刘浩.浅析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预防与保障[J].贵州都市报数字报.2012(11):17-30

[2] 钟丽秀.预防慢阻肺记性加重如何从基础做起[J].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