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NET;实训教学;具体实施;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95-03

作者简介:邹珺(1981-),女,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NET软件开发。

课程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开设了.NET课程,各院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开设课程学期、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会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涵盖了C#程序设计基础、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NET企业级应用开发等课程。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NET作为一个跨语言的平台,已成为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网站的常用工具。软件相关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软件开发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能力,能够按照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从事软件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训教学是软件相关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较大比例的学时。因此,.NET课程实训教学可采用“案例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级程序开发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程序开发工作打下基础,并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职业道德观念。

课程实训教学的依据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一门专业课程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为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并注重培养其职业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1]。

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目前主要采用“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方法,它是教和学互动的模式。 其基本思路是:以“项目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项目导入(实践)学生思考、分析、回答、教师评议、总结(理论)扩展应用(实践)的方式进行,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注重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代码编写等方面的能力,针对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创设和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创新和道德意识以及创业能力[2]。

课程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

“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编码熟练的前提下开发项目案例的能力,因此 “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非常重要。对于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主要有5方面:

①该实训过程对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项目案例说明,并与实践相结合;

②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③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案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系统测试等;

④有明确而具体的项目案例成果展示;

⑤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灵活性,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3]。

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这个实训教学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课程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

现以《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课程为例,说明“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

4.1课程定位

《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培养学生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运用C#实现.NET命令行程序、运用C#/WinForms实现.NET 窗口程序、运用 实现数据库应用程序”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了C#程序设计基础、SQL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础上,通过该课程学习,并通过后续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强化,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4.2实训教学设计理念

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据软件设计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课程实训教学内容设计。

4.3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1)以“.NET”为载体,依据IT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岗位要求”,确定“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为核心,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将IT企业中具体的项目案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涵盖等实用技术,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学”和“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从事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意识和基本控制技能。

(2)教学过程中,模拟完成企业“项目案例”贯穿整个实训教学过程,将实训内容置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问题、项目导入(实践)学生思考、分析、回答、教师评议、总结(理论)扩展应用(实践)的方式进行,使实训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学生从项目案例中掌握使用窗体控件连接、查询和操作数据库以及DataGridView显示和操作数据库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经验,能将实训内容应用于实践,实现工学结合。

(3)教学组织上以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变作为切入点,实现真实“工作”和“学习”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企业工作者”负责完成具体任务,在模拟企业工作情景中得到锻炼。教师要成为教学策划和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4.4项目案例的确立

项目案例的确立非常重要,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最后,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正确答案、美感等)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在项目案例开发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或策略上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及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本课程选择“考试管理系统”项目作为整个实训教学的项目案例,将该项目进行模块化分解,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并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逐步展开教学,将《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到本项目的各个模块中。该项目容易理解、规模适中,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学生比较感兴趣。

4.5项目案例的开发

(1)实训环境:计算机实训室,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并安装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软件。

(2)学生分组:一般一个班级大约40人左右,3~5人分为一组。学生首先自由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每个小组成员要责任明确,并选择一个沟通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小组人员的任务分配、项目进展情况检查和人员协调工作。

(3)实训教学设计:①每个项目组成员依据个人特长进行职能分工,比如,界面设计、代码编写、数据管理、文档撰写,这样可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②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和项目整体效果等内容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开发,如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辅助解决,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巩固知识;③严格按照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进行管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每个阶段、每个项目组必须将自己的工作文档化,这是软件开发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④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还要注重团队意识,学生之间要协作,要善于沟通、表达和配合。 每个项目组都有自己的任务,项目组必须上交每个阶段的文档(如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文档、验收报告、软件使用说明书等)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每个阶段召开评审会议,检查技术上是否符合约定的规范,做到分工明确,组织有序,项目经理全程监督和协助;⑤学生在实训结束后,要提交实训报告及软件,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有针对性地对系统中的关键内容提出问题,项目组的学生当场解答。最后,教师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学生的表现情况给出成绩[4]。

课程实训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学生在丰富自己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不断进行探索钻研的过程,在实训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化实训,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以职业、创新和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设计思路。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很重要,主要包括方法总结和技术总结。方法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项目完成的最佳解决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术总结中,“一题多解”是比较好的环节,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给学生进行阐述,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评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由此,学生一方面学到了更多的操作技巧,另一方面全面吸收整个项目的精华。同时,教师应结合企业实战项目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以后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该技术进行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5]。

目前编程语言种类很多,掌握一种语言编写程序以后,再用另一种语言写程序就很容易上手。学生都是从编程零基础开始,对于从未编程写代码总会缺乏自信,只有通过“案例驱动式”实训后才会比较有信心。

综上所述“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对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能起着相当大的正面促进作用,最终让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社会交往和团队精神等素质。作为教师,要对“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进行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实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杨丽波,朱迅.项目教学法与项目化实训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2]马海峰,李军华.高职“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姜万昌,郭健.基于项目的.NET实训课程教学探究[J].软件导刊,2011(11).

[4]陆琳琳,王雅轩企业实训项目与计算机教学的融合[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6).

[5]谭晓兰.高职院校课程实训内容探讨与确定[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NET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C语言 任务驱动 教学设计

C语言是一门概念性、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英语和数学知识,但中职学生英语和数学基础又相对较差,很难学好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课。大部分学生反映上课时能听懂,可自己动手编程时却无从下手。按照江苏省对口高考计算机考试大纲要求,对《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实践,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强调个性发挥与协调工作相结合。它是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当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所涉及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任务设计中每个任务由任务设置、任务所涵盖的知识点和实训任务三个部分组成。在任务设置中,教师给出一个趣味性题目后,将解决该问题的结果在课堂进行演示,这个任务包括了当天课程要讲的新知识、新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前面课程中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任务所涵盖的知识点中,教师根据任务完成的需求,首先对任务中所使用的知识点进行引导性讲解后,引出本任务中知识点进行讲授;在任务实训中,分三种训练方法:一是给出相类似的题目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二是给出若干个使用任务中涵盖的知识点完成的存在一些小错误的设计任务,由学生阅读并挑错,进行阅读程序能力的训练;三是课后通过实践完成相近任务来进行巩固与提高,进行编程能力的训练。

我们首先对考纲要求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每个知识点中所涵盖的详细内容也逐一列出;然后进行任务设置,针对每节课的授课内容查找并设计出若干个实际生活中的趣味性题目,每个任务中包含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并按照任务进行教学设计与讲授。下面就以循环结构递推类问题为例,来谈谈这节课的理论教学模式设计。

一、任务的设置:学生学习循环结构之前,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对结构化程序设计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而本章主要是学习四种循环语句的使用,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任务:通过编程输出数列1/2,2/3,3/5,5/8,……前20项并求和。

二、任务的分析:实现这个任务,得出本节课应讲授的知识点(包括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如下:

(一)运算符:算术运算符(+、/、复合赋值运算符)。

(二)函数:(printf)。

(三)表达式:算术表达式。

(四)循环语句(以for为例)。

(五) 强制类型转换。

教学讲解步骤:

1. 笔算步骤和结果分析;

2. 程序设计思路;

3. 算法描述;

4. 完成该任务的程序;

5. 任务涵盖的知识点总结;

三、任务的实训:

(一)程序设计题题目:兔子繁殖问题。

有趣的古典数学问题:“有一对兔子,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每个月都生一对兔子,小兔子长到第三个月后每个月有生一对兔子。假设所有兔子都不死,问每个月的兔子总数为多少?”

此过程主要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上面讲过的知识点来完成程序设计任务。

(二)挑出程序中的错误题目。

输出数列0,0,1,1,2,4,7,……前20项并求和。

此过程给出解决此问题的笔算步骤、程序设计思路以及算法描述、带有典型错误的程序,让学生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点改正程序中的错误。

(三)实践教学。

在课后实验教学中,给出多个趣味性较强、涵盖知识点多的设计任务,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化。采用每组3—4人的分组形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对程序设计完成正确,算法简单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其余同学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通过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进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C程序设计》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任务安排的恰当,学生就能够根据所布置的任务,去积极准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实现了教学要求又能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好本门课程。为今后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训练还培养了学生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以及抽象问题形象具体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崔彩峰,孙劲光.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3]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能训练;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8.3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08

程序即步骤与流程。所谓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1]。这里面就涵盖了两个核心本质内容,第一,设计是计划,是对事物的预先构想,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第二,设计的成果最终还要以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图面表现活动,也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因此,体能训练程序设计,是指将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使之形成既有总体上的纵向连续,也有局部上的横向联结。这些组合是不是合理,将影响整个训练活动的最终成效,所以,要提高体能训练效果,就应该将这些环节进行尽可能优化组合。

一、训练程序设计的优化原则

优化体能训练程序设计的原则,就是优化程序设计时必须采取的依据,是优化的前提,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这些原则主要有: 设计的目的性,依据的科学性,组合的有效性,流程的有序性。

1、设计的目的性

“设”就是假设、设想,是对各种可能进行假设,然后做出一种选择。“计”就是算计、计划,是对各种“假设”做出选择后的进一步规划。选择也好,规划也罢,都是出于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行为。目的性为设计提供方向,提供依据。没有目的性,就不能称之为设计,更不可能进行设计的优化。目的是设计的目标,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体能训练的目的就是发展与提高身体力,那么,一切体能训练的计划、方法、方式等方面的设计,都要着眼于这个基本目的。

2、依据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符合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基础体能徒手训练是以人为对象的训练,所以训练必须按照人本身的规律来办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自然界特殊的生物,人作为生物的一个种类,他有着很多共性,比如能说会跳等,但同时他又有很多个性,比如人的外形、性格等。所以,要优化训练的设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既根据人的共性,又要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性来设计训练中一系列的方案。

3、组合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对目的性的不断追求与接近,简单地说,就是训练设计的好不好,重要的一条就是按照这种设计去训练,看其有没有效果,有效果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对于体能训练的设计,同样需要实践来检验。在这里,有效性就是实践检验的一个指标,是对训练设计优化的不断检验。设计出训练计划、方法等,使得训练有效果,这就证明设计得到了优化,否则,需要进行计划、方法的修正。不断地修正,不断地优化,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4、流程的有序性

有序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体能训练方案时,根据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在活动的形式、内容、力量等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比如说,准备活动有序性主要包括:形式上采用“由静到动”,上采用“由上到下”,内容上采用“由局部到全身”,力量上采用“由轻到重”。[4]准备活动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原地静止性牵拉练习,二是原地动态性伸展练习,三是行进间全身性组合练习,四是行进间适应性专项练习。在安排整个整理活动内容时,根据人体肌肉及内脏系统的变化规律,在整理活动的形式、内容、速度等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具体来说,有序安排整理活动应注意这样几点:形式上采用“由动到静”,内容上采用“由全身到局部”,力量上采用“由大到小”。按照有序性原则,基础体能训练课的整理活动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慢跑放松,二是动态牵拉,三是推拿按摩。

5、内容的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身体肢体与内脏系统全面放松的基础上,根据前面基础练习的主要内容,安排针对性的整理活动。受训者每次训练均有侧重点,一般每次训练均是主要针对某种能力进行练习,不同形式的练习对肢体与内脏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整理与放松将有益于消除疲劳,有利于训练效果的提高。比如,对于力量训练为主的课,在整理活动时,我们应突出肌肉的伸展与按摩,而且对重点练习的肌肉群也要重点操作;而对于耐力训练为主的课,在整理活动时,我们应突出速度的递减,重点放在全身性放松活动上。

二、整体程序的优化设计

整体程序也即徒手训练活动的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组织流程。主题程序是训练优化的大局,是训练优化的主线,该主线紧紧抓住为什么训?训什么?如何训?把握好主题程序的设计,将使整个训练活动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徒手训练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训练前的准备,训练的具体实施,训练后的恢复(图2-1)。训练的具体实施部分又分别包括准备活动、基本练习、整理活动先后三个环节。同时,在训练中,还应适时监测身体机能的反应,并做出不断修正,从而使训练更加优化。另外,为使训练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必须要对身体机能进行评定,并把评定的结果作为制定训练计划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5]

三、局部程序的优化设计

局部程序是对应整体程序而言的,指徒手训练活动某个环节的组织流程。局部程序是训练优化的细节,是训练优化的具体。根据主题程序的设计,局部程序主要包括训练前的准备,训练中的实施,训练后的恢复,训练后的评估及训练中的监测。

1、训练前的准备程序优化设计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基础体能徒手训练,“预”就是做准备,定计划。准备是方方面面的事,有些可以同步进行,有些则需有先有后,不能想到哪做到哪。概括起来,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准备、二是组织准备、三是计划准备、四是物质准备[6](图3-1)。不管是什么准备,它都是人的活动。在训练活动中,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人参与的工作,所以,主导准备工作的施训团队是第一位的。在施训团队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才能有步骤地制定计划、选取训练条件。为了使受训者能更快适应训练要求,一般在正式训练前对受训者进行动员与交流。

2、训练中的实施程序优化设计

训练中的组织与实施,是训练活动的主体,是对训练准备的落实,是完成训练目标中心环节。因此,对训练中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优化设计,将直接决定训练活动的成败。依据人体科学,体育业内通用的作法是按三段式进行训练的具体实施,分别为准备活动、基本练习、整理活动[7]。在三段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练习的主要训练内容,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应具有针对性。准备活动的一般流程为:静态牵拉,动态伸展,行进间热身,最后为专项适应练习。专项性适应练习,主要是根据基本练习的主要内容来设计。比如,以腿部力量训练为主的基本练习前,一般可安排一些腿部的爆力性牵拉。另外,在专项性适应练习前,还可以插入集中注意力的趣味性练习。在基本练习的程序设计中,以强度变化进行的程序设计为:中―大―小;以素质特点进行的程序设计一般为:灵敏―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同时,为提高训练效果可以穿插趣味性练习。在整理活动部分,一般的程序为:先慢跑、再按摩放松,而按摩放松的主要步骤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踩、按、摩、抖。

3、训练后的恢复程序优化设计

训练后的恢复是基础体能训练的必要延伸与有益补充,训练后的恢复情况将直接影响下一次训练乃至一个周期训练的效果。目前,较为成熟而有效的恢复手段有四种,一是进行科学营养,二是运用推拿按摩,三是适时合理休息,四是择机实施水疗。这四种手段,相辅相承,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理论说,必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所以,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条件允许的话,一般可以多管齐下,这样效果显著。

4、训练中的监测程序优化设计

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对运动量进行监测,是提高训练效率,防止过度训练,减少训练伤病,进行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动量是指作用于人体的各种外部物理“功”的总称,常用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练习密度来表达[8]。根据训练课组织步骤,运动量的监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前监测,二是课中监测,三是课后监测。课前监测简单易行的方法有:施训者观察受训者外部表征,并进行相关询问;另外就是要求受训者说出自我身体状态的感觉。课前监测将使课中分组更加精细,使课中训练内容的安排更加合理。课中监测简单易行的方法有:施训者观察受训者外部表征,并及时询问;另外就是得用脉搏来监测运动量。课中的监测将使训练的组织更加灵活科学,使训练的质量更高。课后监测一般为自我感觉与医学检查,课后监测将为下一次训练课的安排提供依据,避免使受训者过度疲劳。

5、训练后的评估程序优化设计

徒手训练是为达到提高基础体能目的的训练,是为发展身体各项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很显然,训练的效果好不好,就看训练后达标程度。“标”就是“标志、标准”。既然体能训练是围绕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活动,所以,目前对训练后的评估一般都是从身体素质的指标去衡量。评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五大身体基本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因为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诸多研究也表明,各项身体素质是全面的统一的。尤其是基础体能,它是基础性体能,更应全面发展,才能为特种体能打好基础。可见,训练后的评估体系也是全面的系统的,每种素质都要进行评估,才能为训练的优化设计更好地提供参考依据,才能使训练前的准备与训练的实施不断得到修正,不断得到优化。

四、结束语

体能训练是人对人的训练,再加之不是“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而是“一加X等于Y”的问题,“X”是训练中内外各种因素的集合,“Y”是相对于“X”的结果。所以,要使结果得到优化,必须要对训练过程中各种因素进行优化。在训练活动中,程序设计是一条主线,直接影响到训练结果的优劣。为此,体能训练应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设计出合理训练流程,从而确保整个训练的活动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J].北京:装饰,1998

(3):38-40.

[2]、[3]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4] 林建棣,包瀛春.军事体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

版社,2012.

[5]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1999.

[6] 彭雄辉,王童.军事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

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7] 钟振新.大学体育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8] 范运祥,荆光辉.体育运动负荷控制与测评[M].长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项目化

1.引言

高职院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编程思维,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计算机专业基本素质和程序设计基本能力。课程核心内容是VISUAL 开发平台和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强调基础性和应用性,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前提。传统教学方法注重VB语言的学习,偏重编程语言的语法讲解和程序结构的流程理解[1],有利于学生对编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用进阶式项目化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

2.进阶式项目化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设计

传统的教学内容从语言基础开始,逐步讲授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程序结构、过程函数等,再讲授开发环境、控件编程、文件操作等内容,最后讲授数据库编程部分。流水账式的内容编排使编程语言的学习与开发环境的使用脱节,易导致学生编程语言掌握很好但程序开发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编排的缺点,设计三个由易入难的进阶式项目,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将VB程序设计语言应用于应用程序开发。项目一“简单计算器”内容涵盖语言基础和基本控件的使用;项目二“多功能写字板”内容涵盖程序设计中类的概念,复杂控件、菜单、工具栏和状态栏的使用,以及基本文件操作;项目三“进销存管理系统”内容涵盖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库编程。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以“课”为单位组织教学,每次课引导学生完成一个程序任务,该任务既涵盖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又是项目的一部分。三个进阶式项目确定十四个学习任务,组成三个技能模块,最后以一个综合项目作为课程实训。以72课时为例,具体项目及任务内容及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项目一和项目二可训练学生进行控件编程的单项能力。项目三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数据库管理程序综合项目,涵盖课程前段的所有单项技能并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最后两周的实训通过一个综合项目着重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项目及其任务的能力目标如表2所示。

2.2 实践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思想是:围绕岗位职业技能要求,遵循“学以致用”的思想,设计“要做什么——要学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从盲目重复的技能操作,转变成目标明确的主动的技能训练。实验项目教学和实训项目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两个重要部分,其具体环节设置如下:

(1)课堂实验项目教学:遵循“由简入难、多层次学习”的教学原则,实验内容分为基本任务和进阶任务两个层次。基本任务涵盖课堂学习内容,给出简单的操作步骤,是较低层次的单项技能训练。进阶任务是基本任务的升级版本,仅给出关键提示,是较高层次的单项技能训练。基本任务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进阶任务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做为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2)进阶项目教学:三个项目的技能难度依次增加,将每个项目适当分解成多个任务,每次实验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项目的雏形慢慢形成,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学生的实验过程就是完成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

(3)实训项目教学:强调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采用多层次培养模式[2]。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项目设计开发,完成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的全过程。根据学生能力强弱,给出不同层次的系统要求,最终每位学生都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应用项目,培养了程序员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积累了应用开发经验。

3.进阶式项目化教学实施

3.1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教师演示类似任务的完成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基本任务。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总结。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进阶任务(难度增加并涉及新技能),教师给出关键提示。课程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展示、问题引导、问题解决、操作演示、概括总结、任务实施、评价提示七个步骤进行。以4课时为例,课堂时间分配与教学过程、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如表3所示。

3.2 教学组织原则

在进阶式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组织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讲授围绕实践应用进行: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为实践服务,围绕进阶项目讲解需要的理论知识,适当加以扩展。

(2)“进阶项目引导、分解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通过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通过进阶项目,多层次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

(3)“工作流程顺序”教学安排:参考软件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完成项目教学的过程就是完成一个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

(4)问题引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编程思想。教师负责项目选取和技术指导,指导过程重在提示启发,由学生掌握学习及训练的主动权。在课程网站上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学层次。

4.结语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讲授程序语法、训练程序样例、考试基础知识,培养的是执行能力。进阶式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任务启发、技能学习、项目展示,培养的是创造能力。项目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的综合性训练了学生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3],项目的应用性培养了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茹志鹃.高职教育中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探讨[J].价值工程,2013(17):265-266.

[2]袁梅冷.高职软件专业多层次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141-142.

[3]李嘉.基于职业岗位的项目化软件实训方案研究[J].科教文汇,2011(09):185,194.

程序设计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数控机床的控制部分已经从硬件为主的数控装置发展成硬件、软件结合的计算机数控(computernumericalcontrol,cnc)系统。由于数控机床是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加工的,因此其发展和数控编程密切相关。程序的灵活、精练编制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对数控机床编程的有关指令,以及编程的一些技巧等进行了探讨。通过一些指令的灵活综合运用来实现程序编制的简单和精练,使数控机床在加工中发挥更大的优势。以此来开拓数控机床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绪论一、《数控加工与编程》实训的目的1、熟悉了解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熟练掌握待加工零件的装夹、定位、加工路线设置及加工参数调校等实际操作工艺。

3、熟练掌握阶梯轴、成型面、螺纹等车削零件和平面轮廓、槽形、钻、镗孔等类型铣削零件的手工及自动换刀的编程技术以及复杂曲面零件的自动编程技术。能分析判断并解决加工程序中所出现的错误。

4、学会排除机床电气及机械方面的一般性故障。

5、熟练操作数控车、数控铣床、并能加工出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

6、能初步使用加工中心机床,了解刀库及其设置,了解加工中心的加工过程与特点

7、初步了解与掌握程序转存和联机控制等dnc加工方面的知识及操作方法。

8.复习掌握数控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其它应知、应会的内容。积极争取通过职业技术资格考试。

二、实训内容与实训计划安排1、实训的主要内容

1.1数控车床的操作与编程训练

(1)、操作面板的熟悉和控制软件的基本使用。

(2)、坐标系的建立,工件和刀具的装夹,基准刀具的对刀找正。

(3)、基本编程指令的讲解。手工编程与程序输入训练,空运行校验。

(4)、固定循环指令的讲解。编程与程序输入训练,空运行校验。

(5)、螺纹零件的车削编程训练。学会排除程序及加工方面的简单故障。

(6)、刀具补偿及编程训练。手工换刀与自动换刀的基本操作。

(7)、多把刀具的对刀、刀库数据设置。

(8)、实际车削训练,合理设置各工艺参数。

(9)、理论课:复习总结车床加工的应知、应会内容。

1.2数控铣床操作与编程训练

(1)、操作面板的熟悉和控制软件的基本使用。

(2)、坐标系的建立,工件和刀具的装夹,基准刀具的对刀找正。

(3)、基本编程指令的讲解。手工编程与程序输入训练,空运行校验模拟。

(4)、轮廓铣削和槽形铣削编程训练与上机调试,掌握程序校验方法。

(5)、刀长与刀径补偿及编程训练。手工换刀基本操作,多把刀具的对刀、刀库数据设置。

(6)、子程序调用技术,程序调试技巧,钻孔加工的基本编程。

(7)、实际铣削训练,合理设置、调校工艺参数,排除基本故障。

(8)、了解润滑与冷却系统,机床的维护与保养。

(9)、理论课:复习总结铣床加工的应知、应会内容。

1.3加工中心机床操作与编程训练

(1)、操作面板和控制软件的简单用法。

(2)、刀具基本知识及应用状况了解。刀库结构与自动换刀装置的初步了解。

(3)、加工中心编程的特点。手工编程与程序阅读理解,空运行校验。

(4)、固定钻镗循环编程与上机调试。

(5)、刀具补偿及编程训练。多把刀具的对刀、刀库数据设置,自动换刀的程序实施。

(6)、理论课:刀具基本知识及其它应知、应会内容。

1.4自动编程与dnc控制训练

(1)、自动编程系统原理的了解。

(2)、图纸分析,基本加工零件图形的绘制,复杂曲面类零件的绘制。

(3)、轮廓铣削、挖槽、钻孔等基本刀具加工路线的建立。

(4)、工艺参数、刀具补偿等的设定,模拟加工校验。

(5)、曲面铣削加工刀路的建立,粗、精加工的参数设定。

(6)、刀路的编辑。

(7)、程序的生成与编辑修改,程序与机床控制系统间的接口技术。

(8)、车床的自动编程技术。

(9)、自动编程的实用训练、dnc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