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共享机制

技术共享机制

技术共享机制

技术共享机制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界定了处于产业集群层面的共享性资源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剖析了共享性资源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共享性资源 集群企业 技术创新

本文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通过公共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群聚(Porter,2000),这些企业共同分享与承担机会与威胁(Rosneefld,1997)。产业集群一般具有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组织性临近、群内组织相互关联,以及协同与溢出效应等五大特性。

集群企业的界定与识别

熊勇清(2008)曾经对集群企业做过研究,他认为集群企业简单的说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或称集群化的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集群内部且围绕某特定产业价值链组织经营运作的企业。集群企业必须满足企业的条件,同时又要具备企业集群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定义为:集群企业是指以群居形式聚集,具有空间位置相邻的特点,从事研究与开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独立核算或相对独立核算的企业。

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

(一)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概念

首先提出共享性资源(shared resources)概念的是西班牙学者F.Xavier Molina-Morales。他认为共享性资源是存在于产业集群内部而非集群企业外部,为整体集群所特有而又不被群内任何单个企业所独占,为集群企业所共享却对群外企业具有排他性的一类具备获取李嘉图租金特性的异质性资源。

(二)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核心要义

共享性资源所处的集群这个特殊层面,决定了其既不同于单个企业的内部资源,因为它不为任何单个企业所拥有;也不同于市场上等待交易的外部资源,因为它难以流动,甚至无法通过买卖实现所有权的变更。共享性资源的这种空间不对称使其同时具有了异质性与不完全流动性,这两大特性进而赋予了共享性资源有价值、稀缺、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重要特征,使其蕴含了巨大的李嘉图租金获取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集群整体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集群企业赢得优异绩效的保证。更进一步讲,共享性资源为整个产业集群所有,其仅为集群内部的企业提供特殊的市场机会,并且这种市场机会是集群外部企业所难以获得的,集群企业凭借共享性资源能够获取优于集群外部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构成要素

在对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构成要素的认识上,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Molina-Morales和Martnez-Fernndez在基于资源观应用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将共同声誉、资源的紧密交换与组合、当地机构的参与等三方面要素,整合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并且通过集群内外企业之间的对比分析,实证支持了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存在性,以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结论。耿帅(2005)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将集体声誉、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企业间高度的相互信任、集体学习与知识共享网络、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当地机构的参与和支持等六方面要素,整合成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并通过数理统计验证了这六类共享性资源要素的存在性。

(四)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形成机理

首先,专业化分工可以使集群企业达到或接近最优生产规模。在产业集群内部,基于成熟的劳动分工,群内企业仅从事产业价值链中非常细小的环节。这种由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集群企业间竞合互动的关系在确保单个企业接近最优生产规模组织生产的同时,又确保了其在竞争压力下的灵活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内部每个企业的生产效率。

其次,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知识与信息的流动。员工之间的关系网络、集群内部人员的流动、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这种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沟通,对集群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和知识外溢,对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第三,组织性临近有利于在集群企业间形成学习与知识共享网络,增加彼此对知识吸收和利用的程度。组织临近的特性有利于促成集群企业间关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相互学习、交流与沟通。处于集群内部的企业对于知识(特别是缄默性知识)的接收与传递相对群外企业要方便顺畅得多。

第四,集群企业与相关机构间的相互关联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由于集群企业之间存在的种种“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使得集群内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集群企业与相关机构作为信任网络上的结点,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

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将集体学习视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能够获得有价值、稀缺、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等特性的动态能力,因而将组织学习、相对吸收能力、资源的交换与组合等三项确定为集体学习的构成要素。

(一)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与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

Becattini认为,产业集群作为分享相似文化价值观的同质性集团,享有集体声誉,并且具有集群成员之间行为相互熟知的特点,因而能够促进集体学习。Molina-Morales和Martnez-Fernndez认为,当地机构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体现了对于同质性和异质性资源的整合能力,担负着为那些具有互补性和信息交换潜力的交换伙伴提供中间通道的职能,因而是集体学习实现的重要平台。Nagarajan和Mitchell认为,补充性资源的差异性会促进并提高集群企业的相对吸收能力,进而影响集群企业之间资源交换与组合的方式(包括资本性组合、非资本性组合、内部R&D等),并影响群内企业的集体学习。

(二)产业集群集体学习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任何组织都难以完全通过本组织内部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来有效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因而组织学习需要有组织之间资源的交换与组合进行支撑。当然,这种组织间资源交换与组合的发生,是以组织间相对吸收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在产业集群背景下,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是组织学习、组织的相对吸收能力、组织间的资源交换与组合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

1.集群共同声誉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集群共同声誉是集群的整体性无形资产,是集群企业在与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供应商、顾客、投资者、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等)的互动关系中所形成的公众印象。产业集群的集体声誉越高,其对集群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大。由此,集群声誉对创新资源的吸聚作用使得集群内企业在获取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有学者认为,良好的集体声誉有助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当地机构的参与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中的当地机构,主要是指那些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集体性的支持服务、定位在当地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包括技术支持中心、大学、职业教育中心、当地研究机构、产业政策机构、商会和协会等专业性组织。有学者认为,与产业集群外部网络紧密联结的当地机构,能够通过广泛地参与集群内相似问题的解决,从而对不同集群成员的能力和规程作出汇集和传播。

3.补充性资源的异质性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补充性资源的异质性,可以提高集群企业集体学习的选择范围,推动不同的集群企业在不同层面上的创新;降低集群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搜索成本;丰富参与集体学习的集群企业的资源交换与组合的类别,提高资源交换与组合的频度,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集体学习,共同应对风险,并最终促进成功的创新。

4.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产业集群中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能够促进集群企业的组织学习,增强研发能力,促进差异化发展,因而也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力量。首先,集群企业间面对面的竞争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使企业在降低成本、技术改进、产品改良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便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具实力。同时,激烈的竞争氛围为集群企业提高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性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形成支持创新的文化。其次,集群企业间的合作则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途径。集群企业间的合作为集群企业进行组织学习提供了机会。集群企业间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相互较为了解,在合作过程中更容易取长补短,达到知识、信息及技术等资源高效流通和共享的效果,为提高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企业间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

以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产业集群集体学习、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见图1)。

图1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表明,影响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包括了集体声誉、当地机构的参与、补充性资源的异质性、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这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第二类是产业集群的集体学习,包括相对吸收能力、资源的交换与组合、组织学习,这是集群企业依赖共享性资源来促进技术创新的转换条件。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认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和集体学习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要制订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增长的政策,包括提升产业集群的集体声誉、促进各类服务型机构的当地化、推进集群企业之间高效的资源交换与组合,保持产业集群内部适当的竞争和合作氛围。二是促进集群企业开展集体学习,建立知识共享网络,构建起有利于提高相对吸收能力的组织架构,促进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三是完善多样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集群企业提供有效的外部异质资源的识别、获取和吸收渠道,更好地发挥集群共享性资源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Porter.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

2.Molina-morales F X.European industrial districts:influence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1,15(7).

3.Danneels 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compete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4.耿帅.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共享性资源观[J].经济地理,2006(11)

5.顾志刚,吴晓波.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2007(12)

6.宋东林,赵国彬,陈燕.共享性资源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1)

7.蔡莉,柳青.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

8.张春明.基于超动态能力的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及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10

技术共享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宁夏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服务方式。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促进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民族地区,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方面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现将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情况介绍如下。

1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现状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将农村信息化工作列为宁夏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无论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高速路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处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

1.1共享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办法和原则,宁夏整合各级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初步建成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数据库。Www.133229.cOM全区各信息服务站通过自治区中心平台实现对综合数据库信息的加载、下载存储和在线浏览。

1.2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建设全区统一的信息中心平台“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中心平台以全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为支撑,以高速宽带交换为通道,以各类基础共用数据库为资源,实现对全区网络、主机、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和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1.3互联网广泛普及

宁夏建设覆盖全区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辅以无线宽带wimax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因地制宜地选择网络接入方式。目前,全区187个乡镇实现通光缆、通宽带,2 680个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务站,农村电视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初步实现了网络、电话、电视的“三网合”,以利于农村科技共享的实现。

1.4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自治区统筹规划下,整合、集成各部门、各单位所获取与积累的农村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建立“三农呼叫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110这样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县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及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形成跨地区、跨部门、多层次的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农村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

2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

如何使大量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被全社会充分共享,如何规范科技信息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科技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作用,是宁夏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影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技术保障体系

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中,共享技术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手段。大量数据资源的存储需要具有物理上分布和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库群来实现。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是实现科技数据共享的技术核心[1]。元数据库技术、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协议和空间数据网上交换与管理技术、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农村科技信息的智能检索方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与对策等均会影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

2.2政策法规体系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先行,政策是关键。要立法重点解决共享的原则、共享的范围、共享的措施、共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共享的评价、共享的监督和法律责任问题。应在自治区层面上规范农村科技信息共建、共享行为,通过建立健全自治区层面上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协调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组织从上到下的实施细则,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监督执行。

2.3组织保障体系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的有效实施和运行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更离不开服务意识强的创新人才[2]。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杠杆,不仅需要协调“人与物”的关系,更需要协调“人与人”、“组织与人”等一系列的关系,组织保障体系制约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发展。

3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为了使农村基础科技数据资源的共享运作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夏目前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政府各相关部门按照归口建设的办法,对全区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有限整合,还未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此建设基础上,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元数据技术、异构数据库技术、网络化数据服务技术[3]。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用户如何准确、全面、快速、方便地查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组织的元数据标准是关键;二是完成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设。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化既要充分考虑工作普遍性,又要注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特殊性,即信息内容的特定性、共享方式的多样性,对网络环境中的农村科技信息的查询、调用、处理等实施标准化;三是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宁夏目前还没有负责农村科技信息质量的专门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和组织,而数据资源质量的高低、共享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村科技信息的使用效果。为保证农村科技信息的服务质量,宁夏必须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来协调多部门工作。

3.2逐步确立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模式

科技数据共享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有2种模式:国家调控下的公益性共享运行模式和商业化运行模式。公益性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是政府投资于公益性事业产业的科技数据,向全社会实行公益性无偿的信息服务,国家通过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信息化应用增益;商业化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则是数据投资者与使用者之间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上。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目前仍然是政府部门唱主角的公益性服务。但就宁夏经济体制和市场体制现状来看,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运行模式上,宁夏还应通过相关科技数据共享政策和共享法规体系的制定,发挥各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采用以“公益性的运行机制为主、市场化运行机制”为辅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完善而逐渐过渡到2种模式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上来。

3.3强化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共享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和独立的“要件”,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下,通过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恰当分级、分类之后,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即针对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和不同需求以及社会不同层次的用户而采取不同的共享模式,通过共享法律法规、共享技术、共享协议和共享组织管理,构建一种有序、高效的运行环境,并贯穿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活动全过程。宁夏还应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4]。

3.3.1信息分类分级运行机制方面。信息只有严格进行分类分级和采取不同方式,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单位和个人。目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分级制度,因而基本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今后宁夏必须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有效地划分,例如:对国家科技项目和自治区科技项目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公益性部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该遵循“完全与公开”原则,实施全社会无偿共享。而对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农业管理部门进行加工形成一定附加值的公益性数据,可以在收取一定的成本费后实施非赢利性共享。

3.3.2组织保障和协调机制方面。宁夏要通过自治区政府建立起跨系统、跨部门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对全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实施。

3.3.3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方面。要促使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持续、高效运行,必须保证经费的投入和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宁夏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将信息资源建设和维持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增长幅度等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3.4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方面。为了促进与信息用户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系统的高效运行,宁夏应加大信息共享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兼顾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两者的利益平衡。对于在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中做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通过资金和技术给予支持,进而带动整个数据共享的进程。

4参考文献

技术共享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述评

1 引言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经逐渐成为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趋势,这一专题在档案学界也引起了普遍关注与重视。笔者以主题=“档案”and“共享”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总库,检出2978条检索结果,近十年的检索结果就达到2707条,可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是借助了近十年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时也借助了用户需求的改变和档案馆办馆理念的变化,从而使得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对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以近十年我国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为基础就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做一综述,分析目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研究内容,归纳目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确的观点,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研究内容

2.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界定、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类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的对比研究等方面。

李亚东[1]认为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更侧重于从信息的可获取性与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客体,将不再是传统的纸质文件,取而代之的是用0和1两个数字组成的、用不连续的数位表示的二进制代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的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的手工查找转变成一种虚拟的交流与传递。谭琤培[2]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两大原则是“贡献原则”和“安全原则”,而档案监控权就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原则的集中体现。柯琳[3]认为档案学者更关注档案信息的控制、监控问题、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共享与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相结合的问题等。李亚东[4]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的包括系统规划与协调发展原则、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安全可靠原则,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包括馆内共享、政务共享、社会共享三种。胡杰和张照余[5]从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共享客体、共享主体、共享理念、资源建设、共享特点等七个方面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图情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研究。

2.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技术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主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此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李亚东和张照余[6]探讨了虚拟专用网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前景。黄凤玉[7]等分析了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黄凤玉[8]等探讨了元数据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孙琦[9]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地提出了本单位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开发设计技术方案。吴华影[10]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分析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技术问题。这些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实现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从技术层面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2.3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重要因素,李萍和王桂芝[11]提出“集中型”、“水平型”和“网络型”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李亚东[12]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基于局域网的共享”、“基于政务网的共享”和“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刘娜[13]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全面调研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从资源平台、技术平台、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省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一般模式。

2.4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

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体系与运行程序。戴志强[14]提出要建立依法调控、互动多赢、科技保障与舆论导向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运作机制。谭必勇和王新才[15]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书目控制机制。吕秋培[16]分析了如何建立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张照余[17]从不同角度对档案共享网络的效益进行了剖析,梳理了档案网络共享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提出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原则和主要手段。

3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确的观点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为将来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研究成果主要明确了以下观点:

3.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日趋成熟

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基本明确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内涵。随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共享实践的不断推进,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形式也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可见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日趋成熟。

3.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借鉴图书情报界信息资源共享的经验

虽然在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共享客体、共享主体、共享理念、资源建设、共享特点等方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差异,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来看,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都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成熟,档案学界的很多学者依然认为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值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只是在借鉴和学习时应充分考虑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

3.3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

信息社会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档案学界很多学者不断探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形态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领域的应用,可见信息技术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是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效果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时深入研究的问题。

4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存在的问题

4.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深入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重点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多的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形成了局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未形成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也限制了档案学界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相比之下,图书情报领域对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研究就比较深入,针对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动力、保障、监督激励、运行平台管理等机制,系统地建立健全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保证共享机制有效运行。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且有必要建立类似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共享平台。

4.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用户服务研究有待加强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正在由资源主导型向用户主导型转变,用户需求的日趋个性化,也迫使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体现个性化服务理念。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当充分研究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交互式信息服务等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有待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进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4][12]李亚东.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2]谭琤培.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原则与档案监控权[J].浙江档案,2004(2):18-19.

[3]柯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06(1):28-30.

[5]胡杰,张照余.档案信息与图情资源网络共享的比较研究.2009(1):10-12.

[6]李亚东,张照余.虚拟专网技术在档案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前景[J].黑龙江档案,2006(8):5-6.

[7]黄凤玉,任月飞,马小艳,李淑华.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湖北档案,2007(12):17-18.

[8]黄凤玉,马小艳,任月飞.探析元数据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湖北档案,2007(11):16-17.

[9]孙琦.数字档案馆的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吴华影.馆藏档案资源共享技术路径与建设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11]李萍,王桂芝.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08(2):9.

[13]刘娜.中国省级档案馆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4]戴志强.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涵义及其运作机制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3(2):4-7.

[15]谭必勇,王新才.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控制机制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6(4):17-22.

[16]吕秋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共享[J].兵船机电档案,2003(4):9-10.

技术共享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 共享服务 管理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而在科研生产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对高水平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仪器设备是科技企业重要的科研基础条件,其技术水平高低和使用率直接影响企业科技发展。与此不相协调的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浪费、利用率低、分布不均的现象广泛存在。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拥有丰富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却大多各自为政、专管专用,即便某些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对外有偿服务,也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外在的组织与引导,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共享机制,仪器设备总量匮乏与相对过剩的局面依然并存。

因此,加强以仪器设备共享为核心的优质资源平台和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整合资源,科学、规范地营造一种开放、联合、共享、竞争的科技创新环境,为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对国内有关省市科技平台建设情况和本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探讨研究。

1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氛围

管理体系是指人财物的来源与使用,主要包括共享平台的组成建立者、共享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管理、信息管理等。

共享平台的组成建立者是管理体系的基础,它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决定共享平台运行顺畅与否;共享仪器设备管理包括设备归属管理、使用管理、日常管理、维修管理等,其目的是保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以满足开放使用要求;信息管理主要针对上网设备,要及时更新设备信息,以便远程客户及时了解仪器设备的状态,安排使用事宜;人员管理主要是技术人员管理,包括其人事隶属关系、工作制度利益分成等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比如属本单位的专职技术人员纳入正常的单位考核管理,暂时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量和工作性质进行考核管理,并结合日常工作强度,给予适当的报酬等;经费管理是指涉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费用管理,其中经费的来源、去向及数额是监管的重点,合理的支出要求做到有计划、按程序、有总结,以便对照查证。

管理是挖掘潜力的有力手段,良好、合理的管理措施,将带来顺畅的开放共享渠道,获取良好的开放共享效果和共享效益。

2 组织机构上政府牵头,联合推进

大型仪器共享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多个单位、多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能力合作、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和实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不仅要求单位、部门内部资产共享共用,更要打破单位利益的界限,探索跨行业、跨系统、跨领域的有效共用合作方式。这样复杂的工程仅靠单位、某团体恐怕很难实现,因此,组织协调成为能否搞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首个关键问题。

而且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产生的效益是长期的、逐步实现的,必然有一个相对薄弱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相当重要。对于各级财政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政府有权要求其积极参与共享,对于非财政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以允许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吸引其积极加入共享。因此,由政府牵头统筹规划,大型仪器设备供方、大型仪器设备需方及共享服务机构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顺利建设逐步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大型仪器设备设备共享平台的有利前提。

3 以先进的信息共享手段带动资源共享

信息的共享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共享的顺利施行,需要有一个硬件支撑,即共享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信息采集系统,集成大型仪器设备日常管理一体化的资源共享系统。建立一个门户网站是必须的,它应该有一个实时动态管理系统,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入网仪器设备随时进行检索,将运行效果欠佳、数据波动和故障频繁、无法对社会服务的仪器设备予以淘汰;同时吸纳代型更新、功能更广的仪器设备入网。不同类型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顺畅、能够实现与各级同类共享平台的对接。大型仪器设备信息的准确、即时是共享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共享高效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4 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的建设中,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最为迫切。人员配置要合理、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处的专业技术队伍包括两个,一是仪器设备操作维护人员队伍,二是高水平共享平台技术管理队伍。

首先应该科学设置岗位,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要强化人员培训,结合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的功能,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定期安排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业务水平,为大型仪器设备高水平开放共享服务。

鉴于我国目前专门化的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来源没有固定的渠道,技术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加强培训以提升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必须的。各单位可抓住厂家安排的现场培训和定期交流培训,让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对提升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可采取派出去、引进来、交流轮换岗位等方式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上技术人员自身的努力,其专业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大的提升。

为充分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除考虑其个人发展的机会,解决他们在晋升、待遇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根据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操作模式,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激励奖励,满足其成就感、强化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意识,主动投入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提高开放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资金来源与使用

好的项目需要能够满足要求的运行费用来支撑,大型仪器设备专项资金是搭建共享平台、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为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应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基金,以促进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

专项资金主要来源有三:省、市财政每年专项拨款;社会赞助;其它。

专项资金的主要用途:协作共用仪器运行补贴费;社会单位和个人使用协作共用仪器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分析测试补助费;协作共用仪器升级改造补助费;对共享仪器设备更新、添置的补贴;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及奖励经费等。

6 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绩效评价考核办法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本位主义思想及各种顾虑,很多单位不愿意将拥有的大型仪器拿出来共享。为了调动这些单位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完善、科学、规范、易操作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评估体系和合理的奖惩制度。

共享意味着共同占有,它不是无条件索取,而是一种双向获利的过程,是一种在给予基础上的获取与拥有。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共享机制,就要在突出共享的同时,兼顾各方的实际利益。它既可以考核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又能衡量共享管理和其他管理情况,以改进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具体考核内容包括:①利用率、完好率;②完成科技成果的数量与级别;③人才培养;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有无失职、失误、错误、损坏和事故及其程度。

评价原则:①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②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③强化引导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评价范围:①进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标准范围内的科学仪器设备;②平台成员单位。

评价内容:①对内服务业绩。即为本单位科研、教学等提供测试服务时所发生的测试机时、测试样品数和测试收入等。②对外服务业绩。即在满足本单位测试需求的同时,对社会开放共享所发生的测试机时、测试样品数和测试收入等。③典型服务事例。主要是指支持重大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服务事例。④研究与开发。即开展分析测试方法及测试标准研究,其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标准化部门或行业部门的认可、推广应用;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其研究成果获得主管部门认可,并推广应用,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⑤通过相关认证。该机组所在实验室通过国家(省)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或获得专业领域内的资质。

评价程序:平时对入网机组(包括各专业测试服务中心机组)和运行保障服务中心的服务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每年对其运行情况、服务业绩、研究开发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类排队。

数据采集:①仪器平台成员单位每季度上报一次服务情况,同时上报支持重大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典型服务事例。②每年度对仪器平台成员单位及入网机组进行一次评价,评价年度是指从上年度的12月初到本年度的11月底。

数据抽样核查:对各机组上报的数据、文档资料进行抽样核查,核查的方式主要为电话访问用户,必要时可实地核查。

数据计算与分析:对核查过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公布:审议通过后,通过专业网站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根据考核成绩,经单位申请,平台审核,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给予相应奖励。

7 不断研究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制定日益完善的政策法规及规章制度

政策法规是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基本准则,不同的政策法规必然产生不同的规章制度和不同的管理行为准则。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既有的陈旧观念,必须从政策法规的层面上研究并制定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以共享为核心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保证开放共享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体现共享的思路、规章制度、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孙家悦,赵晓峰.大型仪器设备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占用管理的探讨[C]/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2007:2152217.

[2]蔺丽,李世雄,陈虹锦,等.大型仪器管理探讨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1502152.

[3]王小力,赵军武,杨帅,等.树立资源共享理念,推进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系统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0):126.

技术共享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利用效率

Study on the improving usage rate mechanism of larg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sharing platform in universities

Wang Xiaoya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t is a studying problem in universities improving usage rate of larg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LIE) sharing platform. By analyzing reasons of low usage rate of LI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struction and basis of improving usage rate mechanism of LIE sharing platform.

Key words: larg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LIE); sharing platform; usage rate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的重要基础条件,它是考量高校科研实力与技术开发能力的重要表征指标[1]。目前多数高校都建设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的平台和管理制度,但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切实有效的管理体系,共享平台实际利用效率不高。为保障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有效运行,分析共享平台使用效率低的原因,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提升机制[2],是监督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良好运行,保证实验教学、科学研究顺利进行,促进高校社会服务与科研创新水平提高的有利保障。

1 问题剖析

建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首先应认真分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深究其深层次原因。一般来说,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利用效率低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

(1)制度不全: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维护维修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

(2)人员不够: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管护人员不足,多依托兼职操作人员,一些操作人员能力与技术不过关。

(3)经费不足:使用与维持经费不到位,运行经费不足,学校未列入专门的经费预算,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缺乏良性循环资金和基本维护基金[3]。

(4)技术不精:某些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具有特殊性要求,而高校管理部门的技术队伍缺乏,技术档案不完备,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也不足。

2 机制建立的基本原则

共享平台使用效率提升机制是针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存在的问题而在管理、运行等方面进行的完善举措,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以制促管,以管促效”[4],因此,建立的提升机制应以共享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为基础,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系统的、完善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以充分发挥大型科研、教学仪器的综合效益。建立共享平台使用效率提升机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目的性原则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的建设必须以保障平台的健康有序运行为基准[5],将管理运行步骤与程序进行优化,从而促进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和规范管理。

2.2 针对性原则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利用效率的提升机制必须充分考量本单位特征,在具备通识特征的基础上还要有本校特征。如农林院校的一些大型仪器只接受植物性材料的实验或相关检测,这就避免了一些其他相关生物研究可能对本校科研、教学工作的不必要干扰。

2.3 操作性原则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要制度简明、责任明晰、便于工作,制度不求大而全,而要求以效率为核心[5],便于理解与操作。机制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受客观条件制约而存在的客观差异,积极探索在当前条件下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充实,使机制适应当前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要求,并为未来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整体素质的提升谋求空间。

2.4 服务性原则

效率提升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与科研工作,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推广,更方便社会化利用,这是引导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基本方向和发展目标。

3 机制的构成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效率提升机制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要使机制良好地运行并有效提高使用效率,除了要建立必要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外,还应从保障制度、效益评价、管理监督、激励政策等方面加以补充与完善。对共享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价,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共享效益进行长效评判,努力形成良好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环境,实现设备使用效率和共享平台效益的提升,更好地为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支撑(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效率提升机制的构成

3.1 有效运行的运行机制

3.1.1 完善管理机构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资产管理特点选用适当的管理结构,充分保证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到位、无缺岗,有利于共享平台效率的提升。

3.1.2 明确岗位职责

明确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职责与任务,通过严格执行岗位职责,考核计算工作量等措施,实现管用分离、各尽其责,逐步杜绝谁管谁用、公物私有的现象,保证共享的运行。

3.1.3 落实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章立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能确保共享平台真正发挥作用。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管理实情制定《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档案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检查、维修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开放利用办法》等系列管理、监督、使用的相关制度[6],从而规范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并使之科学化、规范化。

3.1.4 建立管理信息平台

为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效率,应充分依托校园网和互联网,研发管理信息平台,形成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系统。该平台涵盖大型仪器设备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开放、开放预约使用、使用实时监控、问题反馈5个管理层次。通过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制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在管理信息平台上,所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向校内外开放,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向全校师生和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和设备维修维护服务,为仪器设备购置提供评估建议。

3.2 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效率提升的保障机制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内容: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保障。

3.2.1 建设管理与实验技术队伍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利用效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与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共享平台开展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服务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更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实验团队。共享平台队伍的建设,主要从定位、认识、结构、水平几个方面着手。合格的管理与实验技术人员是开发和运用仪器设备功能的保障,再先进的设备无合格的操作人员也如同废铁一般。只有积极引进、培养管理与实验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才可能做出精确可靠的分析测试,才能使拥有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在业界产生良好声誉。应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拓展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加强应用领域的拓展,努力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延伸行业应用链,做到物尽其用。

3.2.2 培训相关技术人员

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职业规范教育,保证实验技术的先进性与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各高校应经常组织相关技师和高水平实验师对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使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教师与广大研究生能及时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操作,从而保障工作效率。

3.2.3 建立维修基金

高校应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用以支持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共享,这个基金主要来源应是利用共享平台开放服务所获得的正常收入中的主体部分,扣除设备折旧费、材料消耗费、水电消耗费、技术服务费和管理费等几方面的费用和学校提留资金外,剩余的资金多数可纳入“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用于仪器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有了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的资助,对教学实验利用率高、科研工作常用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优先维修、保养,能减少仪器设备的事故发生,降低仪器故障率,从而有效提高共享平台的使用效率。

3.3 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3.3.1 设立奖罚制度

对共享平台的工作岗位可以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并且辅以奖优罚劣的奖罚制度。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奖、实验技术成果奖、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等多种奖项,积极调动机组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7]。同时,对绩效考核不达标的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以达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

3.3.2 设置岗位与职称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设立工程技术系列正高级职称,进行工程技术系列正高级职称(研究员)评定[8],这将极大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对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4 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

3.4.1 科学确定评价体系

为客观评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使用效率,必须制定一套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使用情况加以全面评估。评价体系中具体指标应包括教学贡献率、社会服务效益、科研支撑度等,这些指标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对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的贡献及影响程度。同时,评价指标中还应包含设备功能拓展、共享平台共享水平、规章制度完备程度、管理人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结构等指标,这些指标是对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服务环境的全面评估。

3.4.2 提高评价效能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利用效率综合评估的内容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结果,而是阶段性、累积性的成果,因此评价的方法往往是追踪、核查、主检等形式,这就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5 常效监督与权威机制

3.5.1 定期开展评估

学校应定期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组织相关部门和仪器专家、学科专家等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对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分析测试中心的自查自评进行检查,对共享平台的利用效率进行论证、评估,通过动态监控实时性把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

3.5.2 主动争创权威

高校在利用大型仪器设备服务社会的同时,应重视共享平台的形象作用与影响力,拓展与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的联系,扩大行业、部门等领域的影响力,争取使共享平台成为相关领域的权威或首选。

4 结束语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提升机制,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制包括运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5个方面。该机制的建立,可全面提升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效率,更好地支撑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该机制提升了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促进了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于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张勇,程清天.以人为本 机制创新 促进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301-304.

[2] 汪大海.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及使用效益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5):140-142.

[3] 陈敬德,温光浩,周海涛.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2-15.

[4] 李明,闻星火,黄乐.不断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源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2-16.

[5] 周文平,梁惠.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效益发挥管理机制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1):146-150.

[6] 赵会武,李华,李力.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