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94-02

近年来,突发事件在高校呈现多样化、频发化态势。2008年,上海商学院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致使四人死亡。2009年,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发生甲型H1N1流感,由于笔者所在的沙洲职业工学院,与江苏科技大学同处一个校区,也受到了影响。2010年,全省高校共发生63起非正常死亡事件。2012年,“事件”引发各地高校学生参与“9.18”反日游行活动,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事件。高校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到校园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威胁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校园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巨大冲击。

为切实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界定

1.1 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作用广泛且对高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影响以及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各项管理及师生员工生活秩序,甚至波及社会和国家安全稳定局面的事件。

界定高校突发事件的5个要件: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和敏感性。

1.2 高校应急管理的定义

高校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为预防突发事件或减轻、减缓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损失,恢复自身正常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

2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机理、过程和性质,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七大类。

(1)自然灾害类。由自然因素直接所致,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2)事故灾难类。由师生员工无视规则的行为所致,包括学校楼堂馆舍等发生火灾、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园水面、冰面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电、气、热、油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3)公共卫生类。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所致,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类。由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包括校园内外发生的大规模学生非法聚集、游行事件以及罢课、罢餐、集体上访等;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等可能引发群体性反应事件。

(5)网络和信息安全类。包括利用校园网络发送有害信息,进行危害国家安全、色情、迷信等非法宣传活动;窃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等。

(6)学生心理问题类。指个别学生因家庭贫富差距、就业压力、情感恋爱等问题心理失衡,以极端方式发泄不满,导致校园悲剧发生。

(7)考试安全类。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家或省级考试中,在命题管理和试卷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泄漏事件,及在考试实施、评卷组织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违规事件。

3 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3.1 对应急预案认识不足

一些高校领导缺乏危机意识,对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认识不足,抱有侥幸心理,对防范和控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重视不够,片面的理解应急管理工作就是成立一个挂名的领导小组。因而,应急准备和快速响应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没有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

3.2 应急防范体系不健全

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是安全防范的重要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是高校防范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但是一些高校领导缺乏“预防为主”观念,应急体系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人防队伍建设,只依赖人员有限的校卫队,未能有效调动全校各方面力量,尚未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二是缺少高科技、智能化的安防监控设备,技防水平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三是人防、物防、技防各自为战,未能有效结合形成联防联动格局,制度防不能有得到有效贯彻,大大降低了应急防范能力。

3.3 应急服务意识不强

非典和甲流疫情的发生,使得高校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意识有明显提高,但部分高校对应急管理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全面。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停留在口头上,相关部门缺乏对师生主动服务、应急服务的意识,对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的矛盾纠纷,存在信息不掌握、服务不到位、处置不及时、解决不彻底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师生的情绪,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

3.4 应急演练不到位

应急演练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的练习,是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但是大多数高校编制应急预案后,没有组织和实施应急演练,仅是学校的一份红头文件而已。即使有演练,往往也是搞形式,走过场,甚至纸上谈兵,没有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直接导致部分预案的实用性、操作性不强。

4 沙洲职业工学院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经历了2009年H1N1甲流疫情事件后,学院意识到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近几年学院未发生大的安全事故。

4.1 提高应急意识

学院领导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观念,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切实把应急管理摆上学院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工作机制,健全领导问责制度。学院每年跟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和《防火安全责任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新格局。

4.2 编制应急预案

学院从H1N1甲流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根据国务院、教育部、省市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高校实际,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充分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拟定预案编制工作计划,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按照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的编制要求,制定并颁布《沙洲职业工学院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红头文件,全面形成以总体预案为核心、专项预案为支撑的预案体系。其中包括:预案制定宗旨、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工作方针、坚持原则、管理机构设立和职责,预测预警机制,响应处置,应急保障,后期处置,培训演练,尤其设立了相关应急处置工作组,明确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预防措施和处置办法。

4.3 建立应急平台

学院设立校园110应急中心,建立集视频监控、消防报警、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应急平台,开通24小时校内报警求助服务热线―56730011。中心人员认真履行“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工作宗旨,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报警、求助、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安全需求,将各类苗头性事件及时解决在校园内、解决在萌芽状态,有力保障了校园的安全稳定,深化了平安校园建设。

4.4 宣传应急知识

学院领导班子和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应急培训班,增强应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所具备的必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学院后勤保卫处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渠道,向师生员工宣传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

学院组建治安消防、医疗救助、物业服务三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消防、医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加强相关专业培训,有力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和实战能力。

学院各部门共同努力增强师生员工防范意识,组织学习应急预案,掌握应急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

4.5 开展应急演练

广泛开展师生应急演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的火灾逃生疏散演练。为有效避免人员密集场所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学生宿舍的消防疏散演练是校园应急演练最重要的内容,学院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重要工作要点。

学院后勤保卫处每年组织新生开展模拟火场的扑救演练和逃生疏散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火灾逃生自救和互救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经历一次火灾逃生疏散演练。

5 结语

随着平安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面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新要求,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高校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创新高校应急管理新模式,加强校园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破解突发事件难预测、难控制、难处置的“三难”问题,使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张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2] 芮鸿岩.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J].扬州大学学报,2010(4):11-13.

[3] 韩红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的实施[J].学校安全管理,2011(1):27-30.

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首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形势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加复杂严峻,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自然灾害风险日趋频繁,各类事故灾难仍然可能高发,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更加复杂。[1]这是首都高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作为首都的北京市面临的各种风险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北京地区现有普通高校89所,其中中央部署高校36所,市属高校38所,民办高校15所,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58万人,研究生21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尤为突出的是,首都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势必更加凸显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因此决定了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素。

自2003年“非典”以来,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应急管理体系与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指出:“突发事件多发生在基层。经验表明,基层第一时间的处置方式对减少伤亡和损失最为关键。”作为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仍然需要继续推进。深入研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对于实现“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1.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的涵义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达成了统一的观点,在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中也有了明确的表述。《北京市实施办法》第二条第二、三款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领域,人口密度大,人群特殊(社会精英聚集地),成为风险高发、集中且复杂之场域。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生活、教学和科研秩序,威胁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危及社会稳定,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应对的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发生突然性、处置紧迫性、结果危害性和影响广泛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诱因多样性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一,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校园内外涉及师生员工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员工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员工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其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高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学生食堂饭菜供应价格、供水、电、气、油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其他突发灾害事故等。其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师生员工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发生在高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高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H1N1流感、SARS。其四,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气象(酷热、极冷)、海洋(台风)、洪水、地质、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其五,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市级以上教育统一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以及在考试实施、评卷组织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六,网络和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有害信息,进行反动、色情、迷信、暴力等宣传活动;窃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积极预防并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反应并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及时恢复并尽快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影响,以维持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在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的策略应对过程。[2]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3]应急管理体系之于首都高校,主要是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首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是相对于常态下的首都高校管理体系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简称“一案三制”)的总体。“一案三制”是四位一体,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总体来看,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4]

(1)高校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主要作用是“防患于未然”,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化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为确定性的常规事件,转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5]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承担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北京市或区县政府应急部门、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保障等内容而制定的工作计划。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内涵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中关于高校的相应内容,教育部或首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以及高校自身制定的校内应急预案体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2)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体制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即综合性应急管理组织、各专项应急管理组织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6]从法律上来说,并不存在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但是在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高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一部分包括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工作中,高校处于配合与协助的角色;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于高校所在系统和高校自身内部,相对独立,由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于这种特殊性,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当是外嵌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管理体制,而内存于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的一种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制。

(3)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涵盖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时间段的应急管理全过程。[7]在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建立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等。其原则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实现与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4)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法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北京市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统领下,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和救援相衔接的,由首都教育系统统一规范或延伸到首都高校内部的相关标准或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体系。

此外,高校应急保障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应急队伍、应急经费、应急物资和应急技术等。

二、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1.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1)首都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专项、保障和部门预案及区县总体预案为依托,单位预案为基础的应急预案体系,全市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48.1万个。[9]北京市应急委员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相关规章和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以北京市应急预案体系为基础,以首都教育系统相关应急预案为依据,在首都高校校内基本建立了以高校总体预案为核心,包括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重要场所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后,首都各高校进行了新一轮的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正在形成。《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发生在首都高校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的应对工作在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指挥机构及其职责、成员单位和相关单位及其职责、办事机构及其职责、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及其职责等。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全面开展涉及校内和教育系统内部的一般、较大级别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必要时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提供支持。当事件超出教育系统处置能力范围、即将或已经发生对首都安全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后,从维护首都稳定大局出发,需及时提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处理。与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相对接,高校基本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及其职责,成立了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和相关工作小组,在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在《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建立了围绕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首都教育系统和高校正在总结自“非典”以来,应对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经验;全面总结首都高校在“平安奥运”和“平安国庆”建设中预防与重大事项风险评估、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经验,从单一的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转向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着力探索建立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应急指挥协调、恢复重建等机制研究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正在着手建立一整套贯穿于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标准。

(4)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带有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又包括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应急管理综合性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又包括大量应对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首都高校关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大量规章制度。首都高校的突发事件处置体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以及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等规章制度的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

(5)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明显加强。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包括保卫干部、保安队员、大学生治安服务队员、学生班级安全委员、公寓宿舍安全员、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责任人、“平安校园”兼职安全员等,具备一定应急管理知识、能力、水平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正在建立。应积极组织保卫干部等人员参与上级开展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能力;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教育培训计划,对教职工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急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职工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各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并通过组织各种类型和方式的预案演练,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应急管理知识、能力与水平。首都高校还应在不断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深入开展科技创安深化工程的基础上,日益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大大提高综合防控水平,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2.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

实践证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是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也从建立时起就经受了一系列重大考验,并随之不断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向更高目标和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工作总体的大环境与首都高校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小环境,以及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国家和首都对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首都高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首都高校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法制和应急管理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1)在应急预案方面。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预案仅有《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且仅适用于“因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校园及周边安全、改革和政策调整等问题引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发生在首都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启动相关的专项或部门应急预案。”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首都高校系统尚缺乏社会安全(部分)、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案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未建立,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的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还有待全面建立。应急预案内容缺乏可操作性。现有首都高校尤其是各高校应急预案普遍存在上下一般粗、相互之间照搬照抄、定位不准、衔接不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10]

(2)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目前首都高校承担部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还是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和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还有常设的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和安全保卫机构。既未成立专门的高校应急管理机构,也未在承担部分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中明确应急管理的全面工作。当前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上停留在突发事件处置层面,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职责未涉及应急管理的其他重要环节,真正意义上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虽然《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相对健全,但仍然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相距甚远。

(3)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建立。首都高校除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环节有较健全的应对机制外,还未建立包括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信息报告与、后期处置、应急联动机制等内容的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虽然存在现有安全保卫工作中与应急管理机制内容相关的比如矛盾与隐患排查、信息报送与信息收集、突发事件处置、与部分机关的联动等,但是从应急管理视角看,整体上各环节既不成系统,涉及的内容也很不全面,与真正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应急管理机制有较大差别。

(4)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作为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来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与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对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当健全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自身视角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当健全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使所有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当前,作为主要规制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等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的《校园安全法》缺位,使得完善和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体系难有大的作为。

(5)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面临着应急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不专业、应急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应急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演练常态机制尚未建立,师生员工的应急知识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亟待提高。首都高校校园周边及校内诸多安全隐患因素尚难以消除,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的设施设备尚需完善,首都高校校园应急避险工具、应急救援设备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原因。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各高校具体所在的区县的应急管理体系、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多个外部因素。当前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首都的其他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着重要决定性影响的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技术创新等,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进程的影响。二是内部原因。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看,仍然是由于首都高校在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应急管理理念上,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而非全面的应急管理概念之上,建立在过度依赖政府而非主动与政府和社会对接的基础上和建立在分散应对而非综合管理的基础之上。在应急管理制度上,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动员应急占主导,制度应急被弱化,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长效机制缺失,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步履维艰。在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上,全面反映到应急指挥、预警监测、信息管理、事后评估以及应急救援等系统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重要保障。本应该具有先天优势的首都高校,自主研发公共安全科技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三、域外国家(地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1)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与各州教育部门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行动指南,是一个集合政府、社会团体、家庭以及学校的综合管理系统。香港地区制定了《校园危机支援计划》,包括了危机预防措施、危机管理对策和应对计划。

(2)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德国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在负有政治责任的各级政府最高领导人的领导下,分成两个应急指挥中心。行政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危机处理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属于行政决策层面。战术指挥中心通常由消防队担任总指挥,执行行政指挥中心的命令,负责灾难救援现场的领导与指挥,并对危机处理的结果负责。两者既相互融合又相对分离。台湾建立了“中央”(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校园安全通报处理中心三级网络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各级校安中心是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

(3)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建立了五级威胁预警系统,并要求各学校依据该系统制定一套由危机缓解、预防和准备系统及校园环境审查、学生监控、心理干预、校园警察实时监控、警察培训体系、全民教育体系、危机回顾及预案等子系统构成的校园预警系统。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11]日本建立了包括全民意识教育、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信息监控卫星定位、全民防灾体验及训练等二级子系统。

(4)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美国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应对法案和实战指南,如《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联邦应急计划》《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等。尤其是美国《校园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厘清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等在危机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追究高校所在地相关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因管理不力或失职造成校园突发事故或灾害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社区和学校主要承担校园危机“第一应对者”的角色,即在州和地方救援队伍没有到来之前积极开展营救、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的学校非常注重寻找和发掘学区、社区的安全资源。日本校园安全法律健全,除了《教育基本法》《学校保健法》,还有《学校安全法》。

(5)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美国教育部下发《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正式将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倡导的危机预防、缓解、应对以及恢复四阶段理论引入教育系统。美国安全学校联盟提供的“安全资源清单”包括校内、学区和社区三部分。美国学校在进行危机管理时,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区中的城镇议会、警察部门、消防部门、健康卫生部门等,从而构建起一张校园安全的立体“保护网”。美国在危机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比如引入森林管理署开发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通过ICS可以统一各救援部门的组织架构、术语和程序运行,从而将学校和其他负责公共安全的部门、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12]德国实行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助体系,消防队是德国专业化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不仅防火救火,同时承担救灾现场紧急救援的重任,担当灾害现场指挥角色,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灾害救援知识,以及在其他紧急情况下提供援助。德国消防队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密级、布局合理。德国特别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力量,主要体现在志愿者体系上,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组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都编写了《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等资料,指导学校开展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学校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专门训练,学校必须编写应对突发事件手册等等。美国财政至少要拨数亿美元帮助学校改进和加强危机应急管理。

四、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公共应急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求。公共应急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经验的积淀为高校应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典”给整个教育系统以猛烈的冲击,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并在应对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验,应急意识真正形成。[13]在国家和首都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使首都高校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动员能力、反应能力、处置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首都的特殊性,首都高校仍然面临许多公共安全方面新的挑战,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这就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为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要认真研究探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继续全面构建和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面对首都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当把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和各高校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化解各类危机、确保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提高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综合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为主要内容,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首都高校师生员工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显著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14]尽快制定首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高校应当在此基础上,制定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统领下,由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特殊敏感节假日应急预案等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校应急预案体系。要组织召开指挥体系全体成员会议集中学习预案,熟悉职责规定和应急工作流程,协调联动有关事项;及时制订应急预案相应配套的操作手册。广泛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评估制度。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的内容进行评估,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和组织预案演练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应急预案始终处于实质性、实战化的准备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及时有效启动应急响应,真正发挥作用。[15]

2.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机构相结合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等不同层次。[16]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对于首都高校,当前要在现有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和应急处置工作体制的基础上,综合构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领导体制,主要领导校园安全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并成立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和首都高校校内的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与北京市应急管理体制、高校所在地区县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其他应急专门机构和其他单位相联系的,横向和纵向互助合作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组织体系应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两级指挥系统,科学组建指挥机构,明确与之配套的办事机构、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等及其职责分工。

3.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首都教育系统和首都各高校应当全面开展各类风险的评估,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排查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各种危机、风险、隐患,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要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信息监测与形势研判、预警级别、预警通报和解除、预警响应)、应急响应(分类管理、分级响应,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特别重大事件,扩大应急,响应结束)、信息报告与(信息报告、信息共享、信息和新闻报道)、后期处置(善后恢复、总结与调查评估)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动员机制,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共同整合各种应急资源,建立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相关应急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高校应急管理各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各种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17]真正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制。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制

从长远来看,必须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此基础上,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要结合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实际,建立健全与常态下首都高校法制运作机制相比,凸显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等特点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国家或首都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从人员配置、组织领导、技术支持、物质保障到预案制定、演练、培训以及危机预警、责任追究等方面,一一加以细化和落实,指导和监督首都各高校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应急响应的角色和职责,消除安全隐患,统筹和指挥校园内包括保卫处、医务室以及辅导员等各部门、各系统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常态和非常态管理。[18]

5.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保障

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利益关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势必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高校突发事件也会时有发生。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已逐步确立应急预案,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错失最佳时机,不能取得良好效果。高校突发事件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社会关注度高。新时期,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高校突发事件,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及现状

高校突发事件是发生于高校内部不以管理者意愿为转移的超常规事件,具有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等特点,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危害校园安全稳定,因而往往会受到社会高度关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高校在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时,为恢复校园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和生活,所遵循的应急管理理念和模式,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管理方法和措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原则上应做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反应、统一领导,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能力不甚乐观。在高校应急管理中,仍存在着管理意识理念淡薄、管理制度建设缺乏、管理模式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威胁着校园的安全稳定发展。新时期,结果高校自身特色,构建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三、 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研究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近期各类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都反映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状,新时期提高高校管理者的应急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具有其突发性,并伴随着严重的后果。事件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只有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做好积极的准备,有充足的对策和保障措施,才能更好的防控、处置校园突发事件。

(一)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高校应急管理理念的落后严重的阻碍着高校应急管理水平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尚未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理念和“全程管理理念”,及时有效的高校应急管理,必然需要学校内外各方面力量合力完成,必然需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全程管理。

高校应急管理必须重视“大校园”的应急管理理念。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范畴,因而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加注重与政府各类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与政府具体职能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再次,高校也应注重对新媒体的运用,通过受学生欢迎的各种新媒体,提高宣传和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监护人的合作交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构建覆盖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媒体的“大校园”应急管理体系。

(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先后制定了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制度。但这些高校多少都存在着缺乏相关法律依据支撑、缺乏合理完善的制度等问题。高校应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下,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有充足法律制度依据与强制执行能力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在国家法律方面,高校应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加大力度推动《校园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在相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合理健全之前,高校也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各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对指南类文件,以使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与合法性;在制度层面,高校应制定出台一系列硬性的规章制度,提升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高校应建立严格的预案与演练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问责机制,在面对非常规的突发事件时,做到组织有方、反应敏捷、措施得当。

(三)改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高校应急管理模式仍相对比较滞后,经常注重事后处置而轻视事前防控。所以,高校的应急管理模式应发生重心的改变,把应急管理的工作重心从善后处置转移到综合防控和高效处置中来,切实的保障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和致灾因子的不确定性。因而,高校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应注重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和长期预防,将各方面事前预防做足,将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具体而言,高校应继续加大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力度,健全建立预防机制,积极预防而非消极应对。

(四)推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所谓应急管理体系,指的是国家层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系统,包括相应的职能部门、相关的职能人员等。推进建设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就必须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和特点,设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从而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体制。

目前,“一案三制”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各级人民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应急办公室负责处理各项突发事件。但高校中并没有设立统一的、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或组织,也没有固定专业的工作人员。高校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事后建立的临时工作小组,高校应急管理人员也以保卫人员为主。

高校应建设专业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对象,建设院、系两级的应急管理体系,由校领导牵头,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后续的安置工作。同时加强对高校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并加强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组建高校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共同推进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施莹.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兰州大学, 2015.

【2】 孙嘉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 小作家选刊, 2015(22).

【3】 杨政.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 中北大学, 2013.

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68

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考验和亟需解决之事,这对学生的人身、财产的保护和心理的良好发育都有重要意义,也是避免高校与学生发生法律纠纷的重要环节。因此,开展良好的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对策研究,才能更好的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安全、有序和高效发展。

1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产生冲击,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校园文化知识,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2)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层次和学生规模的变化和加大了学生管理难度,为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重大课题,应急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也是重大的安全隐患,学生课余时间多数消耗在校园周边的餐饮、娱乐休闲、体育活动等场所,酒吧、网吧、旅馆等地易为突发事件多发之地。

(4)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迎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的开发性和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恣意获取、发表、评论各种信息,新媒体的推广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信息渠道、增强社会联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积极作用,但也为网络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1.2 高校管理工作尚有不足

(1)学生管理工作不力,民主渠道不畅。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发生领域广、事发突然、管理复杂、责任重大、影响层面深等特性,这都增加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需要后勤管理部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多部门协调,往往管理相对滞后,不能提前预警突发事件,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成为薄弱一环。

(2)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尚未形成。事实证明,高校预防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需要有完备科学的处理体系,职责分明的组织机构,充实的物资储备,但很多高校明显缺乏专门的预警与应急机制,即便有,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够,遭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仍需提高。

1.3 学生自身原因

(1)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学生面对着纷杂的大千世界,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很大影响,从新生入学的环境适应与迷茫,到学习、恋爱、交友的心理成长,以及升学、就业的种种压力,都容易造成他们身心上的困境和扭曲,从而引发思想和行为的失衡,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大学生思想单纯,性格纯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政治思想觉悟不高,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缺乏清醒的头脑认识。面对毫无预警的突发事件事件时,应急意识不够,并不能理性分析和判断,往往成为突发事件的盲目跟随者及受害对象。

(3)家庭环境复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长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复杂的家庭环境使得学生缺乏关爱,安全教育缺失,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没有自我调节能力,产生过激行动,引发高校突发事件。

2 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现状

2.1 应急管理意识滞后

很多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还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没有把预警机制纳入到校园安全管理的常态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应急教育还不够,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抱怨、虚假传播信息等问题。高校要把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处理当作一种整体的系统工作看待,不是单一由保卫部门负责,要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很多高息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急管理是一个需要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综合工作。

2.2 缺乏完备的制度保障

科学完备的制度建设是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的有效运行的基础,有系统的预警方案、应急机制、权责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预防和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很多高校忽略了制度建设,缺乏系列的制度设计。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采取临时性的应急手段,往往处理效果欠佳,后期善后问题遗留严重。

2.3 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

多数高校都是由保卫部门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缺乏常设性的突发事件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一旦校园出现问题四处报告,谁知道了谁处理,没有明确严谨的应急思路,各层领导慌乱处理,职责划分不细,缺乏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主心骨,专门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构缺失。

2.4 心理干预薄弱

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当事人、相关同学以及其他学生都会有深远影响,包括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往往精神层面的影响和刺激更不易被发现,破坏性更大,影响学生的情绪把控、价值取向、思想状态和生活信念。高校即便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对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控还有待加强。

3 构建多元化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制

3.1 建立应急法律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到法律问题,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实质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师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教育。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应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的法制化建设。通过法律设定明确法律依据、执法主体、处置程序、救济途径、监督管理以及事后恢复。

3.2 深化安全教育

要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学生注重人身安全和思想维稳,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包括校电视台、广播电台、校报、小百合BBS、橱窗、布告栏等)积极开展正面宣传活动,让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及时了解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引发事端的原因,掌握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工作。协助信息联络与宣传组做好突发事件期间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让学生明确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的后果,明确安全责任,预防潜在的、有倾向性的危险。

3.3 完善应急组织体系

应对危机事件高校需要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机构,由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担当领导指挥机构,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同时,明确工作职责,识别、分析各种安全因素,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性质、危害程度等多种因素,结合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寻找可能出现危机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向上级提交报告,启动预警预案,组织力量处置校园突发事件。

3.4 制定预警与管理预案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预案,能有效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发生后的危害结果,制定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编制相关制度,健全预警与管理预案。在制定完备的预案后,要明文并做好制度宣传,组织学生进行演练,不断完善以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预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决策机构、工作目标、预警制度、信息报告、应急措施、信息处理、后勤保障、恢复重建、心理评估等。

3.5 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发展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大家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异常信息,排查不稳定因素,提醒学生规避网络风险,不要盲目相信、传播不良信息。站好网络阵地,加强网络舆论疏导,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导向,形成积向上的舆论环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理性看待。

3.6 确保后勤保障

建立健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应急保障,是解决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物资保障方面,后勤、总务等相关部门要保障物资充足,保证物资、器材的完整性和使用性。人员保障方面,各学院、学生处、医务室、网络中心等部门要保障应急队伍充实,积极投入到突发事件预警与管理工作。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队伍主要由主管领导、学生工作者、保卫处、后勤部门、医护人员以及大学生组成。

3.7 规范预警与管理程序

(1)预防阶段。各院系要依照“注重安全”、“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教育和隐患排查,针对重点人员和重点部门进行布防,及时发现和收集危机校园安全稳定的信息,上报领导小组,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发生阶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立即进入运转状态,各职能工作组及时到位,保持通讯联络顺畅、快捷,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范围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必要时可预先通知校内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做好播报准备。

(3)善后处理阶段。事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落实整改措施,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特别是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师生舆论、网络信息传播导向以及相关学生的心理恢复和后续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跟踪查访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曹顺.轮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

[2]谢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之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3]刘辉.高校突发事件研究综述(1979-2012)[J].高教探索,2013,(4).

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2020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两篇)

幼儿园

2020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

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エ的身体健

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我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

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

师生员エ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和报送机制,做

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

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ニ、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

1、

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

常务组长:***、***;

副组长:办公会成

员;

组员:全体园委会成员;

对应科室:德育处、总务室、

保健室。

2、

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事件、免疫接种(或服药)造成的不良反应,

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3、

建立

II

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

上报流程:发现疫情的教职ェ

保健医

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领导小组常务组长(后勤副园长、德育保育副园长)一

ー组长(园长)一一领导小组集体根据疫情分析研判一一组

长宣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一常务组长分別向教育局、辖区

卫生部门上报。

4、

上报处置要求:幼儿园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

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

生事件时,应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

话,严格执行幼儿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以最快的

通讯方式在

2

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

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

5、

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

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突发事件预防措施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幼儿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幼儿园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检查,食堂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

康合格证,加强食品原料采购与贮存、食品加工、餐饮具消

毒、食堂的安全保卫等各环节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ニ)増加幼儿园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幼儿园卫生基础

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幼儿园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幼儿园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

疾病传播。

2、

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

污染环境和水源。

3、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公共

环境卫生,为幼儿园提供ー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

幼儿园要切实履行职责,落实幼儿定期健康检查制

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及儿童入园查验

接种证制度。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

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幼儿疫苗接种率,防止

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采取相

应的隔离防范措施。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

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

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大力宣传、普

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提高师生

员エ及幼儿家长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

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

强幼儿及家长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

能力,教育幼儿及家长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

食品。

4、

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建立联系与信息报送机制。建立幼儿园分管部门

与人员、幼儿园与家长、幼儿园与辖区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

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对各类可能引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食物中毒

等)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并发出预警。

(六)做好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カ方面的储备工作,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现场控

制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必要的经费。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エ应立即按程序进行上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

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1)

食物中毒应急措施:

联系辖区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或追回已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

封存剰余可疑的中毒食品;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与中毒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

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组织人员对共同进餐的幼儿或职ェ进行排查;

积极配合卫健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

取样留验;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按照政府和卫健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

施;

对幼儿园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教育主管部门和

当地政府以及卫健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幼儿园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

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幼员ェ情緒,并开展相应的卫

生宣传教育,提高师幼员ェ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辖区卫健部

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2)

传染病应急措施:

及时隔离患病的幼儿,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教室、寝室等人员集中的室内场所应经常开窗,做到

有效通风透气,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

病);

暂停组织室内场所的大型集体活动(主要针对呼吸道

传染);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主要针对肠道传染病);

协助卫健部门对患病人群所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对病人接触过的人员,包括幼儿、老师进行随访,并

配合政府或卫健行政部门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加强毎日晨午检工作,对缺勤的师幼逐一进行登记,

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对患有传染病的师幼劝其及时就医或在

家医学观察,暂停入园或上班;

每日对患病师幼进行追踪和记录,了解疾病转归;

密切关注传染病流行情况,必要时经卫健行政部门组

织专家进行疫情风险评估后,可报请教育主管部门并经市政

府批准,采取临时停课等特殊措施;

与患病幼儿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

想工作,稳定其情緒;

按照政府和卫健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

对措施;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教育主管部门和市政府

以及卫健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幼儿园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

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幼员ェ情緒,并开展相应的卫

生宣传教育,提高师幼员ェ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卫健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3)

预防接种(或服药)造成的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

应的应急措施:

联系辖区卫健部门(医院),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幼儿

进行救治;

停止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封存剩余接种疫苗或药

品;组织人员对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的幼儿进行排查;

与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

稳定其情緒;配合卫健部门排查原因,对引发反应的药品、

疫苗取样留验;

按照市政府和卫健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

措施;

对幼儿园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教育主管部门和

市政府以及卫健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幼儿园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

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幼员エ情緒,并开展相应的卫

生宣传教育,提高师幼员エ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卫健部门和

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4)

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

除以上三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外的其他类型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参照上述措施执行。

五、善后与恢复工作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

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幼儿园正

常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寝

室、功能室、食堂、厕所、公共环境等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

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幼儿,必须在恢复健康,经

卫键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井出具有效的病愈证明后方可复

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其水源必须经卫键部门检

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

的有关责任人或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ニ)幼儿园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损害的相关人员的善后工作。

(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

卫生隐患问题及相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

治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疾病带来的威胁,确保幼

儿园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

开展,***幼儿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特制订出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

在幼儿家长中加大各种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

治知识的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坚持每一天做好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信

息检测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3.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

保突发性疾病和传染病在校园里蔓延。

ニ、工作原则

1.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幼儿园是各类疾病高发的场所,

一旦出现疏忽和遺漏就会带来不可阻挡的危害幼儿园师生

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幼儿园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应

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当前各种传染疾病高发

的情况,应该加大力度宣传防范传染病和传播性疾病的知

识,提高幼儿的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全力杜绝

传染病在校园的传播,并且要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毫

不放松,真正要做到有备无患。

2.

依法管理、快速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

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エ

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存在的瞒报和忽略等违法行为依法追

究责任。幼儿园成立突发性疾病和传染防治领导小组,针对

可能出现的传染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和医疗救治机制,要坚

决做到快速、及时、完善、稳妥的处理,强化人力、物力、

财カ储各,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保证幼儿园师生的

安全。

三、组织管理

成立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长:***

副组长:***、

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幼儿园的突发事件防治エ作。

主要职责:

1.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和本地方的

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园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处理

预案。

2.

健全和落实突发事件责任制,检查、督促幼儿园各班

级预防突发事件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

广泛深入班级定期开展突发流行疾病和传染病的防

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幼儿学习生活中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

识,提高幼儿的应急处理能力。

4.

建立和完善幼儿的每日一次的晨午检记录,及时掌握

幼儿的身体状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流行行疾病和传染

病,坚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治等一系列的反应措施,确

保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和幼儿园师生的身体

健康。

5.

如发生流行行疾病和传染病要及时向上级有关主管

部门汇报情况,并配合有关医疗部门做好防治工作。

6.

所有应急小组领导成员的通讯方式要

24

小时保持畅

通。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讲突

发事件的登记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

事件,结合本幼儿园的特点和实际,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

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1.

所在地区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

应急相应,立即启动一日ー报告制度与加强疫情的通报,ニ

是加强幼儿园各个班级以及部门的公共设施的卫生状况检

疫工作,积极采取消毒措施,确保幼儿园的安全。三是加大

对校园进出入人员的检查工作,最大限度防止疫情进入校

园。

2.

所在地区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

响应,首先在校园内开幼儿园的幼儿开展定时测量检查身体

状况,发现健康问题及时排查和及时救治,并及时向上级有

关部门报告;三是加大对幼儿园的消毒力度,配合上级医疗

部门做好隔离工作,最后及时通告疫情防控情况。

3.

所在地区发生特大突发事件,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

首先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幼儿园,ニ是

全面掌握流动进出幼儿园人员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三是幼儿园加大对カ度对幼儿园各公共设施的消毒力度,确

保校园安全。四是加大防控和监测カ度,并做好疫情的防控

情况公布。

4.

园内出现疫情幼儿园出现疫情后要启动应急预案,针

对感染的幼儿或者老师要及时进行隔离,同时要向上级有关

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另外加大力度排查校园的感染人数,有

关部门到来后,通过排查对幼儿园师生进行检测,对幼儿园

进行隔离,杜绝感染者离校,根据疫情的发展的状况制定出